-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1 / 25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 2019 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我认为,“传承”分为“传”和“承”两个部分。 “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对于传统文化,“传”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原样保存下去。 “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符合原来的内容。“传”是无条件的,不 需要进行选择,也不需要考虑它有用没用,尽最大可能先保存下来再说。 如果对传统文化的“传”是无条件的,那有人会问,落后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传统 文化,该不该保护?也要保护。举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现 在就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那么一个罪恶的地方,为什么还要把它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留存呢?因为它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如果这个集中营不保存下来,后人便不能够通过它真 切地感受那段历史,了解人性还能恶到那种程度。 因此,我们要尽最大可能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这与被保存的文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好的还是坏的,没有关系。总之,先把它保存下来,而且要把保存 传统文化由不自觉变成自觉,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比如,我国一些农村可能还保留着一些 古建筑。那里的人比较穷,建不起新房子,只能住在那些古建筑中,古建筑因而得以保存下 来,这种保存就是无意识的。可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旧房,建新房,那种对古建筑无意 识的保存也就越来越不可能。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承”又是什么意思?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这跟只保存不 同,而是要把它发扬光大。当然,“承”不是简单地传承发扬,而是要做到适应今天和未来 的需要,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叫“承”。仍然以古建筑为例,“传”的话, 就是不破坏它,不让它倒,让它存在的时间越长越好。而把古建筑上合理有用的部分用到新 建筑上,这就是“承”了。正因为如此,“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其中精华的、 正确的、有用的部分进行发扬光大,糟粕部分自然是要扬弃的。 中华传统文化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几千年来,它一直在吸收外来、兼收并蓄中不断 发展着。比如,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就得到了发展扩大,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被吸 2 / 25 收进来。语言方面,该地区南方的方言保留了华夏本音,而北方的方言大量吸收了外来民族 语言。音乐、舞蹈方面,中原地区更是大量吸收外来少数民族的文化,这些后来都成了中华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才历久弥新、 经久不衰,形成了海纳百川、整合发展的优势。今天,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 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 (摘编自葛剑雄《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谓“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无条件地、尽可能地把传统文化原样保存下来。 B. 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不管它好坏以及积极、正确与否。 C. 所谓“承”,就是继承、发扬,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 D. 在“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还要尽可能吸收、借鉴外来文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针对“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提出观点,总领全文。 B. 在论述“传”和“承”时,文章都是先阐释其内涵,再进一步论述具体的做法。 C. 在论述“传”和“承”时,文章都借助具体的例子加以论证,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 文章先谈“传”而后谈“承”,从主到次,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把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人就能通过它感受历史, 认识人性。 B. 相对来说,贫穷其实更有利于保存传统文化。比如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掉古建筑去 建新房。 C. 对于古建筑而言,“传”是尽量延长它存在的时间,“承”是将其合理有用的部分用到 新建筑上。 D. 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文化得到发展扩大,是因为普遍吸收了少数民族的语言、音乐、舞 蹈等文化。 【答案】1. D 2. D 3. C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 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 3 / 25 辨析。D 项,“还要尽可能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说法不正确。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正 是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 由此可知,应是“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此题考核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 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 的方法。D 项,“从主到次”的说法不正确。从结构上看,文中“传”和“承”应为并列关 系;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看,“承”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可能更加重要。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 “根据原文内容,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 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 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 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 项, “只要……后人就能……”充分条件不成立。B 项,“相对来说,贫穷其实更有利于保存传 统文化”于文无据,且“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掉古建筑去建新房”是在保存传统文化不 自觉、无意识情况下。D 项,“普遍吸收了少数民族的语言……等文化”不正确。在语言方 面,“该地区南方的方言保留了华夏本音”,并未吸收外来民族语言。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 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 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 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 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4 / 25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 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 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 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 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 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 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 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 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大刀 季明 男人走进院子,老棒正在磨刀。 刀,是大刀片儿,钢火很硬,但现在,不能叫它大刀片了,经过十年磨砺,钢铁销蚀, 越磨越小,却愈发像一把匕首。老棒埋头,很认真很卖力地磨着这把刀,霍霍有声,那块大 磨刀石,像只贪吃的大老鼠,啃掉了刀的钢铁和老棒十年时光。 男人十年没回村,这次回来,在村头碰见熟人,熟人说,不要命啦?老棒正在磨刀!男 人只是笑笑,径直来到老棒的院子里。 男人瘸着一条腿,站在那里,盯着老棒,说,我回来了。 其实老棒已经得到消息,其实他一直等待着这一天,只要想起男人,老棒就会坐在院子 里,磨那把刀。此刻,老棒没抬头,竖起拇指,轻轻刮试着刀锋。 男人与老棒有仇,十年前躲过老棒的追杀,逃出了村子。 村里人陆陆续续赶来,站在门外,或者趴在院墙上,探头探脑,静静地看着男人和老棒, 他们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同时,他们也知道,接下来应该会发生什么,总之,他们 认为,今天,注定不会像往日那么无聊了。 老棒站起来,往前走了几步,手中的刀,在太阳光里闪了几闪,那光,晃人眼痛。 男人没躲,他知道躲也没用,老棒有刀,有武功,他干不过老棒。 男人抬头看了看天,说,脑袋,迟早是你的,咱们十年没见,喝一杯酒再作了断,应该 5 / 25 不会晚。 老棒怔了下,斜起眼睛,瞟着男人。这时候,他家那只大公鸡踱了过来。公鸡昂着头, 很威武的样子,但却似乎很不识时务。老棒一弯腰,抓住公鸡,倏地刀一挥,鸡脑袋就掉在 了地上。 老棒斜着眼睛,幽幽地说,你看,这磨了十年的刀,快不快? 然后,老棒扭回头,冲屋里的婆娘喊,出来,把他娘的鸡收拾收拾,焖了,老子要喝酒。 屋门关着,老棒婆娘正趴在门缝往外看,虽然知道男人干不过老棒,但她还是紧张。当 看见老棒宰了家里的公鸡,婆娘心里一阵痛,但她不敢不听老棒的话,便飞快地跑出来,拎 起死鸡,进厨房,开始收拾。 老棒一转身,进了屋,男人没有丝毫犹豫,也跟着进去,门,便“嘭”地一声关上。外 面看热闹的人群,面面相觑起来,他们忽然觉得,这样很是无趣和无聊,原本想看一出戏的, 但开场锣鼓响了半天,却戛然而止,他们不知道是继续等待还是黯然散去。 当老棒家厨房传出哧哧啦啦地翻炒声,香味飘来时,人群才觉得,自家的肚皮,也饿了, 于是,他们决定,先回去吃饭,填饱肚皮再来看戏,应该也为时不晚。 人群散尽时,老棒家的菜也做好了,板栗木耳焖公鸡,一大盆,端上桌,香气蒸腾。男 人饿了两天,立马挟起一块鸡腿儿,塞进口中。 香!男人鼓着腮帮说,家乡饭菜真他娘的香! 老棒黑着脸,拿出两只碗,拎过一坛酒,满上,不吭声,端起一碗,一扬脖,干了。男 人停止了咀嚼,看了看老棒,也端起一碗,一扬脖,连酒带肉一骨脑吞进肚里。 酒,一碗碗地喝,男人就醉了。 男人不知道自己醉了多长时辰,醒来时,发现光着膀子躺在床上,老棒呢,则坐在一把 椅子上,翻着两只牛眼,正死死地盯着他,旁边的桌上,摆着从男人腰间搜出的驳壳枪和弹 匣。 男人翻身坐起,说,咋没杀我? 老棒哼了声,说,杀醉鬼,比杀那只鸡容易多了。老棒盯着男人满身的伤疤,问,你这 些年,干啥去了? 男人说,流浪几年,就投军了,29 军,29 军你知道吗? 老棒点点头。 男人说,29 军大刀队,让小鬼子闻风丧胆,老子这身伤疤和这条瘸腿,都是跟鬼子干 的! 6 / 25 那你又回来干啥? 老子的营打光了,团长叫我回来拉队伍,咱村有习武的风俗,人人都会两手,能耍大刀。 听了这话,老棒抱起双臂,翻着眼,盯着屋顶,半晌不语。男人说,老棒,你再不动手, 老子可要走啦。 老棒“哧”了一声,说,这十年,老子一想起你,就磨刀,在心里杀了你无数回,其实, 你他娘的早死了! 老棒说,今天,老子不想杀你。 几天后,男人带着村里几十个青壮年,走了,每人背着一把大刀。老棒跟在男人身后, 也背着一把刀,崭新的大刀片儿,钢火很硬的那种,刀把上的红布条,在风中剧烈地抖动, 啪啪响。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 年第 3 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描述老棒磨刀的情景,不仅照应了标题,而且渲染出紧张的气氛,并巧妙设置 悬念,有助于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老棒挥刀砍掉鸡脑袋,不仅是想试试刀“快不快”,更是为了杀鸡骇“人”,从心理上震 慑男人,从而使其失去反抗意志。 C. 小说中两次写到在外面看热闹的人群,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时代背景,也暗含了作者 对他们冷漠、无聊精神状态的不满。 D. 小说语言简练、传神,写人则个性鲜明,呼之欲出,叙事则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比 如写老棒喝酒,句式简短,一气呵成。 5. 小说中的“男人”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 小说结尾,老棒不仅没有杀掉男人,还背着大刀“跟在男人身后”走了。这样安排有什 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①胸怀坦荡,不惧死亡。明知老棒要杀他报仇,仍主动上门受死。②直 率豪爽,达观开朗。说话快人快语,喝酒尽情尽兴。③有民族大义和爱国精神。因杀鬼子而 受伤瘸腿,带领村里青壮年奔赴抗日前线。 6. ①出乎意料而又合乎情理,使小说情节更加曲折,更具艺术魅力;②老棒和男人由仇人 变成战友,这一结局能使人物品质更突出,形象更丰满;③让民族大义最终战胜个人私仇, 有助于深化小说的主题。 【解析】 7 / 25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 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 B 项,“老棒挥刀砍掉鸡脑袋,不仅是想试试刀‘快不快’,更是为了杀鸡骇‘人’,从心理 上震慑男人,从而使其失去反抗意志”错误,从文中来看,老棒挥刀砍掉鸡脑袋,也是为了 回应男人“喝一杯酒再作了断”的请求,同时宣泄内心的仇恨。“从而使其失去反抗意志” 也不正确,男人根本就没想反抗。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中的‘男人’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这是考 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考生圈出小说中对“男人”的描写,如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 然后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老棒与男人有仇,听说男人回来了,磨刀要杀男人,当熟人把 事情告诉男人,“男人只是笑笑,径直来到老棒的院子里”,这说明男人不惧死亡,而且胸 怀坦荡;当老棒磨好刀之后,“男人抬头看了看天,说,脑袋,迟早是你的,咱们十年没见, 喝一杯酒再作了断,应该不会晚”,吃饭时,“男人饿了两天,立马挟起一块鸡腿儿,塞进 口中……男人停止了咀嚼,看了看老棒,也端起一碗,一扬脖,连酒带肉一骨脑吞进肚里”, 这表现出人物的直率豪爽,达观开朗;“男人说,29 军大刀队,让小鬼子闻风丧胆,老子 这身伤疤和这条瘸腿,都是跟鬼子干的”“老子的营打光了,团长叫我回来拉队伍,咱村有 习武的风俗,人人都会两手,能耍大刀”“几天后,男人带着村里几十个青壮年,走了,每 人背着一把大刀”,这些内容表现出男人的民族大义和爱国精神。考生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 物形象的特点即可。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结尾,老棒不仅没有杀掉男人,还背着大刀‘跟在男人身后’ 走了。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小说材料安排的意图,主要是针对小 说结尾设题。首先明确结尾的内容,把握这一结尾的特点,然后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以及 小说主旨的角度分析结尾的好处。小说最后写“老棒跟在男人身后,也背着一把刀,崭新的 大刀片儿,钢火很硬的那种,刀把上的红布条,在风中剧烈地抖动,啪啪响”,从情节上来 看,上文写老棒磨刀要杀男人,而且这仇恨有十年之久,最后老棒不但没有杀死男人,还跟 在男人后头奔赴战场,前后出现陡转,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从人物形象上来看,老棒和 男人本是仇人,最后却成为战友,在民族灾难面前,二人抛却个人恩怨,这让人物形象更为 丰满突出;从主旨上来看,单看上文,文章只是立足于报仇这一层次,即使写到二人和好, 8 / 25 也只是体现人物的宽容大度、无惧无畏,而结尾老棒跟在男人后面投入到抗日的行列中去, 这就让小说的主旨上升到民族大义的层次,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这类题目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 关于“男人”其人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 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 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 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小说结尾的设题方式有如下几种: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谈谈你 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 为怎样更好?为什么?从如下几个角度分析理由。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 理,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主题角度:深化主题+ 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 寻味。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 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在解答这一类问题时,主要应从这样 几方面入手:①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情节波澜起伏,还是出人意 料?是戛然而止,还是水到渠成?②作者这样写对人物的塑造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 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还是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从表现主题方面思考,作者这样写是可以 突出小说的主旨,还是可以使主题表达更进一步?④从时代背景考虑,当然这一点需要考生 对小说所涉及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或者小说本身能提供故事的相关背景,否则就可能无从 入手。例如本题就要从故事情节的设置、人物形象、小说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探究。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2018 年 4 月 23 日上午,第八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启动活动在海淀区中关村软件园 隆重举行。伴随着习习春风、阵阵书声,北京阅读季领导小组发布了“水秀、山青、城美、 人和”四季阅读主题,向全市公众呈现出一幅“春吟水秀、夏览山青、秋咏城美、冬诵人和” 的唯美阅读画卷,展示了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厚重和包容。 北京市委宣传部长杜飞进在讲话中指出,北京全民阅读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 发展导向,主动融入首都改革发展大局,紧密围绕继承弘扬“四个文化”,以更加鲜明突出 的主题内容,更加亲和人本的组织方式,更加精准周到的服务保障,真正让阅读走进京城大 9 / 25 街小巷,融入百姓生活,成为这座城市文化底蕴和精神印记的守护者、传承者。 记者了解到,流动于大街小巷的书香公交、穿梭于地下的书香地铁、荡漾于京杭大运河 上的书香游船等等,各种流动的阅读空间纷纷亮相、精彩纷呈;樊登、吴秀波、李光洁等数 百位文化名人、影视明星和城市普通领读者,通过录制音频视频、现场接力阅读、领读伴读 陪读等形式,倡导全民阅读,引导广大公众走近阅读空间、体验阅读乐趣、分享阅读感受。 截止今天,全市全城尚读活动直接覆盖人群已经超过 500 万人。北京这座历史名城、大国之 都,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书香之城、爱阅之城。 (摘编自《2018 北京全民阅读打造爱阅之城》) 材料二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18 日在京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调查发现,2017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66 本,较 2016 年的 4.65 本略有增长,而 2015 年,这个数字是 4.58 本,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成年国民年人均阅读量变化不大。对此, 国民阅读率调查项目负责人徐升国认为,首先,阅读媒介的多样化分流了一部分,读者用手 机,平板电脑阅读等方式看书没有纳入纸质图书的阅读统计之中;其次从国际上看,纸质图 书的阅读量普遍在缓慢下降,我国能够保持平稳和略有增长,殊为不易。 在调查中,近四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1.7%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 数量很多,8.8%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多,37.7%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一 般,39.5%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同时,64.2%的成年国民认为有关部 门应当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城镇居民中认为应该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的比例为 63.4%, 农村居民中这一比例为 65.2%,可见农村对此类活动的需求更为旺盛。 (摘编自 2018 年 4 月 26 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当前全民阅读渐成全民共识,为了大力营造读书氛围,各地都想了不少办法。各种与阅 读相关的活动层出不穷,诸如图书漂流、阅读接力、名人讲座、新书签售……不一而足,堪 称丰富多彩。 不可否认,这些新颖的阅读活动的确可以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对营造全民阅读的 良好氛围发挥了一定促进作用。但阅读活动毕竟不是阅读本身,阅读活动就如同食物散发出 来的香味,足以诱人,但不能饱腹。阅读活动数量的多寡、质量的好坏、参与者的多少,都 不是评价阅读的指标。作为读者,唯一评价自己阅读情况的只能是自己的阅读收获。说到底, 阅读要靠读者自己认真读书。 10 / 25 全民阅读的关键是“读”,是老老实实一页一页一本一本地读。阅读活动的目的是点燃 读者心中渴望读书的火焰,只有当读者心中的那团火燃烧起来了,书香社会才能真的到来。 (摘编自张为民《全民阅读的关键在“读”》)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八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活动主题鲜明,呈现出一幅唯美阅读画卷,展示了首都的 厚重和包容。 B. 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现,近三年我国成年国民年人均阅读量变化不大,这与统 计方法有关。 C. 在全民阅读已成为共识的大背景下,各地为了营造读书氛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但 活动收效甚微。 D. 全民阅读的关键是“读”,只有让读者沉下心来、老老实实地认真读书,才能建立真正的 书香社会。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官方讲话和记者了解中都可以看出,第八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活动贴近百姓生活, 公众参与度高。 B.与 2016 年相比,2017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增长了 0.01 本,但这已经 是很难得的进步。 C. 超过六成的成年国民认为有必要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并且,相对而言,农村比城镇 更加需要这类活动。 D. 阅读活动代替不了阅读本身,其数量、质量、参与者等指标的好坏与阅读没有联系;评 价阅读情况要靠读者。 9. 上述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答案】7. C 8. D 9. 第一问:材料一侧重报告第八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活动情况,展现 2018 北京全民阅 读盛况;材料二侧重介绍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的几点结论;材料三针对各地阅读 活动层出不穷的情况,强调全民阅读的关键在“读”。第二问:三则材料的体裁和写作目的 各不相同:材料一为新闻,旨在报道近期重大活动情况;材料二为调查报告,旨在通过分析 数据得出结论;材料三为评论,旨在针对社会现象提出见解主张。 【解析】 【7 题详解】 11 / 2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 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比如本题 中,“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 项,“但活动收效甚微”不正确。 材料三中说“不可否认,这些新颖的阅读活动……对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发挥了一定促 进作用”,可见这些活动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 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浏览选项, 然后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D 项,“其数量、质量、参与者等指标的好坏 与阅读没有联系”中“没有联系”一说不正确,材料三说阅读活动 “可以吸引读者,激发 阅读兴趣,对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发挥了一定促进作用”,可见是有联系的;“评价阅 读情况要靠读者”不正确,材料三说“作为读者,唯一评价自己阅读情况的只能是自己的阅 读收获”。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上述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这是 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第一问“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需要考生 概括三则材料,然后再分析各自的侧重点。从材料来看,材料一第一段说“2018 年 4 月 23 日上午,第八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启动活动在海淀区中关村软件园隆重举行”,下面介绍 第八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活动情况,第三段说“……北京这座历史名城、大国之都,真 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书香之城、爱阅之城”,借助阅读人群之多展现 2018 北京全民阅读的盛况; 材料二开头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18 日在京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后面 介绍了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的几点结论;材料三开头说“当前全民阅读渐成全民 共识,为了大力营造读书氛围,各地都想了不少办法”,后面介绍各地所想的办法,第二段 说“不可否认,这些新颖的阅读活动的确可以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对营造全民阅读的 良好氛围发挥了一定促进作用。但……”,指出这些阅读活动中出现的情况,第三段说“全 民阅读的关键是‘读’”,考生可以借助这种方法来概括三则材料的内容。解答第二问“为 什么会有这些不同”,这就要求考生要分析这三则材料的出处,把握这三则材料各自的体裁、 针对的对象以及各自的目的。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 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 12 / 25 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 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 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 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 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 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 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 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 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郑珣瑜,字元伯。少孤,值天宝乱,退耕陆浑山,以养母,不干州里。转运使刘晏奏补 宋城尉山南节度使张献诚表南郑丞皆谢不应大历中以讽谏主文科高第授大理评事调阳翟丞 以拔萃为万年尉崔祐甫为相,擢左补阙,出为泾原帅府判官。入拜侍御史、刑部员外郎,以 母丧解。讫丧,迁吏部。贞元间,为河南尹。未入境,会德宗生日,尹当献马,吏欲前取印, 白珣瑜视事,且内贽。珣瑜徐曰:“未到官而遽事献,礼欤?”不听。性严重少言,未尝以 私托人,而人亦不敢谒以私。既至河南,清静惠下,践敛贲发以便民。方是时,韩全义将兵 伐蔡,河南主馈运,珣瑜密储之阳翟,以给官军,百姓不知僦运劳。全义与监军别檄有所取, 非诏约者,珣瑜辄挂壁不酬。至军罢,凡数百封。有谏者曰:“军须期会为急,公可不 报?”珣瑜曰:“武士统戎,多恃以取求。苟以为罪,尹宜坐之,终不为万人产沴也。”复 以吏部侍郎召,进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实为京兆尹,剥下务进奉,珣瑜显诘曰: “留府缗帛入有素,余者应内度支。今进奉乃出何色邪?”具以对。实方幸,依违以免。顺 宗立,即迁吏部尚书。王叔文起州吏为翰林学士、盐铁副使,内交奄人,攘挠政机。韦执谊 为宰相,居外奉行。叔文一日至中书见执谊,直吏曰:“方宰相会食,百官无见者。”叔文 恚,叱吏,吏走入白,执谊起,就阁与叔文语。珣瑜与杜佑,高郢辍饔以待。顷之,吏白: “二公同饭矣。”珣瑜喟曰:“吾可复居此乎!”命左右取马归,卧家不出七日,罢为吏部 尚书。亦会有疾,数月卒,年六十八,赠尚书左仆射。太常博士徐复谥文献,兵部侍郎李巽 言:“文者,经纬天地。用二谥,非《春秋》之正,请更议。”复谓:“二谥,周、汉以来 有之。况珣瑜名臣,二谥不嫌。”诏从复议。 13 / 25 (选自《新唐书·郑珣瑜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转运使刘晏奏补宋城尉/山南节度使张献诚表/南郑丞皆谢不应/大历中/以讽谏主文科 /高第投大理评事/调阳翟丞/以拔萃为万年尉/ B. 转运使刘晏奏补宋城尉/山南节度使张献诚表/南郑丞皆谢不应/大历中/以讽谏主文 科高第/授大理评事/调阳翟丞/以拔萃为万年尉/ C. 转运使刘晏奏补宋城尉/山南节度使张献诚表南郑丞/皆谢不应/大历中/以讽谏主文 科高第/授大理评事/调阳翟丞/以拔萃为万年尉/ D. 转运使刘晏奏补宋城尉/山南节度使张献诚表南郑丞/皆谢不应/大历中/以讽谏主文 科/高第授大理评事/调阳翟丞/以拔萃为万年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刑部,我国封建社会长官刑法、狱讼等事务的官署,属六部之一。由隋朝开始设置。 B. 贞元,唐德宗李适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为秦始皇首创。 C. 京兆尹,古代官名,为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相当于今天首都市长。 D. 《春秋》,鲁国的编年史,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儒家的“五经”之一。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珣瑜刚正不阿。他被授予河南尹尚未上任,适逢唐德宗生日,按照惯例应进献贺礼, 属吏向他汇报此事,他认为不合礼法,没有听从。 B. 郑珣瑜关心民生。任河南尹期间,他清静无为施惠于民,平抑物价方便百姓;主管粮饷 运输,他密储粮草供给官军,使百姓免除运输之苦。 C. 郑珣瑜坚持原则。韩全义和监军发了几百封公文索取超额的财物,他置之不理;有人劝 他予以答复,但他宁可获罪也不答应这些非分的要求。 D. 郑珣瑜洁身自好。王叔文结交宦官,干扰朝政,宰相韦执谊对其纵容迎合,郑珣瑜愤而 回家,躺了七天不出门,因此被免去吏部尚书之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孤,值天宝乱,退耕陆浑山,以养母,不干州里。 (2)留府缗帛入有素,余者应内度支。今进奉乃出何色邪? 【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郑珣瑜小时丧父,碰上天宝战乱,在陆浑山隐居耕种,用它来奉养母亲,不向州 里求取什么。 14 / 25 (2)留在府中的缗钱布帛收入有固定的数目,剩余的应上交给度支。你如今进奉是出自什 么名目呢? 【解析】 【10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 义,“转运使刘晏奏补宋城尉,山南节度使张献诚表南郑丞,皆谢不应。大历中,以讽谏主 文科高第,授大理评事,调阳翟丞,以拔萃为万年尉”,这句话的含义是“转运使刘晏上奏 补授他宋城尉,山南节度使张献诚上表举荐他为南郑丞,他都辞谢不应诏。大历年间,郑珣 瑜考中讽谏主文科优等,授任大理评事,调任阳翟丞,因书判拔萃任万年尉”,然后圈出名 词和代词,如“转运使刘晏”“宋城尉”“山南节度使张献诚”“南郑丞”“大历”“大理 评事”“阳翟丞”“万年尉”等,接着要结合人物、事件以及表示时间、官职的关键词判断 选择,“皆谢不应”指的是前面刘晏举荐他补授宋城尉和张献诚举荐他为南郑丞这两件事, AB 两项把张献诚举荐的事情给断错了,都把“皆谢不应”的主语断成了“南郑丞”,故排除 这两项;“高等”指讽谏主文科中的“优等”,故应放在上一句中,这就排除 D 项,选 C 项。 【1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 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 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 项,“为秦始皇首创”不正确,应 为汉武帝首创。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 项进行比较分析。D 项,“被免去吏部尚书之职”不正确,文中说“命左右取马归,卧家不 出七日,罢为吏部尚书”,意思是“命令身边的人将马拉来回家,在家里躺了七天不出门, 被免去宰相任吏部尚书”,可见应为被免去宰相任吏部尚书,并不是“被免去吏部尚书之 职”。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 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 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句首添加主语“郑珣瑜”;“孤”,幼时丧父;“值”,碰上, 15 / 25 适逢;“退耕陆浑山”省略介词“于”;“以养母”省略介词宾语“之”,“以”意思是 “用”;“干”,动词,求取。第二句中,“素”,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固定的数目;“内” 同“纳”,交给;“乃”,是;“何色”,什么名目。 【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 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 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 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 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 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 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郑珣瑜,字元伯。郑珣瑜小时丧父,碰上天宝战乱,在陆浑山隐居耕种,用它来奉养母 亲,不向州里求取什么。转运使刘晏上奏补授他宋城尉,山南节度使张献诚上表举荐他为南 郑丞,他都辞谢不应诏。大历年间,郑珣瑜考中讽谏主文科优等,授任大理评事,调任阳翟 丞,因书判拔萃任万年尉。崔祐甫担任宰相,提升他为左补阙,出任泾原帅府判官。入朝拜 授侍御史、刑部员外郎,因为母亲去世离职。服丧期满,调任吏部。贞元间,担任河南尹。 还未入境,适逢德宗生日,尹应进献马匹,属吏要前来取河南尹官印,告诉珣瑜就职治事, 并且纳献礼物。郑珣瑜慢慢地说:“未到官任而急于进献,是否合乎礼法呢?”没有听从属 吏的建议。郑珣瑜生性庄重寡言,未曾因私事请托别人,而别人也不敢以私事谒见他。到河 南后,清静无为施惠于民,谷贱时买进,谷贵时平价售出,来方便百姓。正在这时,韩全义 率兵讨伐蔡州,河南主管粮饷运输,郑珣瑜秘密在阳翟储蓄粮草,来保障官军的供给,百姓 没有运输的劳苦。韩全义和监军另外发文索取财物,不是诏令中规定的,郑珣瑜便放在旁边 不予答复,等到战事结束,共有数百封之多。有人规劝他说:“战事须以准时为急务,您怎 能不答复呢?”郑珣瑜说:“武士统兵,多依仗势力来索取。如果因此被治罪,我河南尹宁 愿获罪,也不能让百姓的财物受损。”朝廷再次以吏部侍郎召郑珣瑜,进任门下侍郎、同中 书门下平章事。李实任京兆尹,剥削下面以求向上进奉,郑珣瑜当面诘问说:“留在府中的 缗钱布帛收入有固定的数目,剩余的应上交给度支。你如今进奉是出自什么名目呢?”李实 原原本本地回答。李实正受皇帝宠幸,凭此而得到宽免。顺宗即位,郑珣瑜升任吏部尚书。 王叔文由州吏起用为翰林学士、盐铁副使,在内结交宦官,干扰朝政。韦执谊为宰相,在外 奉行他们的政策。王叔文一天到中书省见韦执谊,值班属吏说:“宰相正在聚餐,百官不能 16 / 25 求见。”王叔文生气,呵叱属吏,属吏跑去报告,韦执谊起身,到朝堂上和王叔文交谈。郑 珣瑜与杜佑、高郢停止吃饭来等。过了一会儿,属吏报告说:“他们二位在一起吃饭了。” 郑珣瑜叹息说:“我还能再居此位吗!”命令身边的人将马拉来回家,在家里躺了七天不出 门,被免去宰相任吏部尚书。又逢上有病,数月后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尚书左仆射。 太常博士徐复给郑珣瑜的谥号叫文献,兵部侍郎李巽说:“文是经纬天地的意思。用两个字 作谥号,不符合《春秋》的本义,请重新商议。”徐复说:“两个字谥号,周、汉以来都有 这种情况。况且郑珣瑜是名臣,用两个字谥号没有疑问。”皇帝下诏听从徐复的建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遣兴 杜甫 干戈犹未定,弟妹各何之。 拭泪沾襟血,梳头满面丝。 地卑荒野大,天远暮江迟。 衰疾那能久,应无见汝时。 【注】本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时杜甫高居成都。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是说战事尚未平息,弟妹各自流散不知何处。句中“干戈”代指战争。 B. 颔联运用夸张、比喻修辞手法,极言自己思念弟妹之切以及身体衰老之甚。 C. 颈联写景:地势低平,荒野阔大,天空辽远,暮江缓流。境界开阔而悲壮。 D. 诗题曰“遣兴”,即借诗以自遣;全诗也托物起兴,即景抒情,自然浑成。 15. 前人评价此诗说;“结语尤为沉痛。”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结语意为:我年老且病,哪能活得长久呢?应当没有机会见到你们 (弟妹)了!这是诗人充满绝望的哀叹,其中包含了战乱未平、亲人离散的愁思,漂泊异乡、 年老迟暮的伤感,体弱衰病、相见无期的悲伤,所以说“尤为沉痛”。 【解析】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 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 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 17 / 25 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 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 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 项,“全诗也托物起兴”不正确。诗中无此表现手法。所谓“托 物起兴”,就是在文章中先不直接揭示题旨,而是从别的事物起笔,然后引出主要事物,借 以激发读者的想象与思考,逐步领会全文主题。通常暗含比喻,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 用。如古诗《孔雀东南飞》就是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从而引起全篇。本诗并 没有使用这种手法。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诗分析前人对此诗的评价“结语尤为沉痛”,这是对前人的评价 进行再评价型。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前人评价的意思,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结 语”指的是结尾,从本诗来看,即“衰疾那能久,应无见汝时”;“沉痛”指深刻而令人痛 心。“结语尤为沉痛”是说本诗的尾联蕴含的情感特别悲伤,令人痛心。再看尾联的意思, “衰疾那能久,应无见汝时”,“衰”指衰老,年老,“疾”指患病,这是杜甫感叹自己年 龄既老,身体又不好,因而发出“那能久”的哀叹,怎么能活得长久!因而也就“应无见汝 时”,“汝”指弟妹们,因为战乱与亲人离散,自己年老且病不可能活得长久,应该是不会 再与弟妹们相见了,语句中饱含伤感绝望,显得“尤为沉痛”。考生结合这些内容分析即可。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 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 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 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 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 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 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 无暗示。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能够体现君子不被别人了解时豁达态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夜的静谧和月的皎洁来衬 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描绘曹操“一世之雄”的形象。 18 / 25 【答案】 (1). 人不知而不愠 (2). 不亦君子乎 (3). 东船西舫悄无言 (4). 唯 见江心秋月白 (5). 酾酒临江 (6). 横槊赋诗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 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 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第一句中“能够体现君子不被别人了解时豁达态度的语句”, 第二句中“以夜的静谧和月的皎洁来衬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第三句中“描绘曹操‘一世 之 雄 ’ 的 形 象 ”,考 生 应 根 据 这 些 提 示 进 行 默 写 。 默 写 的 时 候 要 注 意 如 下 词 语 : “愠”“舫”“唯”“酾”“槊”“赋”等。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早在 1969 年,用恩来总理 地提出“要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并于 1970 年 2 月亲自下达了研制气象卫星的任务,经过 40 多年 ,砥砺前行,( )其中,我国已 发射风云卫星 16 颗,接收和应用风云卫星资料的国家和地区达 70 多个,覆盖“一带一路” 周边 37 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气象预报、防灾减灾做出了卓越贡献。 与常规气象观测相比,气象卫星在空间、时间分辨率上都具有很大的优势。中国天气预 报的准确率已从 20 世纪 70 年代约 50%提高到目前的 90%,风云卫星 。在有气气象卫 星以前,我们依靠气象观测站来获取资料分析天气,由于观测站点少,地球上很大面积都是 盲区,那里的天气情况我们无从知晓;有了气象卫星以后,我们不但能获取全球观测资料, 而且观测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都在不断提高。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同类国外卫星的先进水 平,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为全球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卫星资 料。风云气象卫星资料在气象灾害中的应用是 的,通过对云系发生发展的检测,以及 提供的云顶亮温等产品资料,可以识别出冰雹、暴雨、大风等灾害;通过检测陆面温度,可 以判断出高温的范围以及变化。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国外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世界气象组织将其列入国际气象业 务卫星序列,为全球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卫星资料。 B. 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国外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 卫星序列,为全球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卫星资料。 19 / 25 C. 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同类国外卫星的先进水平,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 卫星序列,全球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使用了卫星资料。 D. 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国外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世界气象组织将其列入国际气象业 务卫星序列,全球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卫星资料。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今的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 B. 中国如今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 C.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 D. 如今,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中国是其中之一。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高屋建瓴 披星戴月 功不可没 有口皆碑 B. 高屋建瓴 栉风沐雨 劳苦功高 有口皆碑 C. 高瞻远瞩 披星戴月 劳苦功高 有耳共睹 D. 高瞻远瞩 栉风沐雨 功不可没 有目共睹 【答案】17. B 18. C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这是考查 学生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画横线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 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 了同类国外卫星的先进水平,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为全球 80 多个国 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卫星资料”,这几句话介绍“风云气象卫星”,而第二句的主语变成“世界 气象组织”,前后语意不连贯,故后两个分句宜采用被动句式,仍然以“风云气象卫星”为 主语;“同类国外卫星”语序不当,“国外”表示领域,且“同类”是修饰“卫星”,故“同 类”应放在“卫星”前面。故答案选 B。A 项,“世界气象组织将其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 序列,为全球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卫星资料”应改为被动句,即“被世界气象组织 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为全球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卫星资料”。C 项,“同类 国外卫星”语序不当,改为“国外同类卫星”;“全球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使用了卫星资 料”与前一句意思不连贯,应改为“为全球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卫星资料”。D 项, “世界气象组织将其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全球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卫星资 20 / 25 料”应改为“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为全球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 提供卫星资料”。 【18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这是考查语言 表达的连贯性。这就要求考生分析前后的语境,要注意句式的对称性、主语的一致性、语意 的连贯性。语段开头说“早在 1969 年”,从与“早在 1969 年”相照应的角度来看,宜以“如 今”开头,这就形成照应,且用逗号隔开,这就排除 A、B 项;与 D 项相比,C 项更简洁也 更能突出中国,故选 C 项。 【19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这是考查成语 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高屋建瓴”,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高 瞻远瞩”,形容眼光远大。第一处,是说周总理提出的“要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眼光远 大,应使用“高瞻远瞩”。“披星戴月”,形容早出晚归,辛勤劳动,或昼夜赶路,旅途劳顿。 “栉风沐雨”,风梳头,雨洗发。形容奔波劳碌,不避风雨。第二处中,“经过 40 多 年……”“砥砺前行”,句中是说奔波劳碌,应使用“栉风沐雨”。“功不可没”,功劳不能 埋没。“劳苦功高”,做事勤苦,功劳很大。第三处,是说“中国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已从 20 世纪 70 年代约 50%提高到目前的 90%,风云卫星……”,这是说“风云星月”的功劳很大,“劳 苦功高”一般形容人,从使用对象的角度来看,应使用“功不可没”。“有口皆碑”,比喻人 人称赞。“有目共睹”,人人都能看见,形容极其明显。第四处,“风云气象卫星资料在气 象灾害中的应用是……的”,句中是说风云气象卫星资料在气象灾害中的应用是非常明显的, 应使用“有目共睹”。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 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 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 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 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 组词。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 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 21 / 25 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 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 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 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下面一则文稿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当,请指出井改正。 招聘启事 敝校因教学需要,现面向全国招聘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美术、书法专职教师四名。要 求:本科及以上学历,持有相关学科教师资格证书,有 2 年以上教学经验当然更好。年薪不 低于 12 万元左右(不含“五险一金”)。有想法的可将个人材料发送至 12345189.com。 腾飞中学 2018 年 8 月 10 日 ①将“______________” ②将“______________” ③将“______________” ④将“______________” ⑤将“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将“敝校”改为“本校” (2). ②将“四名”改为“各(共)四名” (3). ③将“当然更好”改为“更佳” (4). ④将“不低于 12 万元左右”改为“不低于 12 万元”或“12 万元左右” (5). ⑤ 将“有想法的”改为“有意者”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指出并改正“文稿表达上的五处不当”,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 得体性。考生应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敝校因教学需要” 中“敝校”不当,“敝”是谦辞,一般在向外人谈起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使用,但此处是招 聘启事,应改为“本校”。“现面向全国招聘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美术、书法专职教师四 名”中“四名”表意不明,是一共四名,还是每个专业四名,不明确。“有 2 年以上教学经 验当然更好”中“当然更好”过于口语化,语体色彩不合,可改为“更佳”。“不低于 12 万 元左右”不合逻辑,“不低于”和“左右”矛盾,可去掉其一。“有想法的”不当,语体不 合,可以改为“有意者”。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 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 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 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 22 / 25 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 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 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 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 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下面是排污许可证办理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 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100 个字。 【答案】申请人向环保局提出申请,若申请材料不全,须一次性告知补交,若不属于许可范 围的,则将材料退还申请人;材料当日受理后,须进行审查,决定许可与否;许可的发放排 污许可证,并向社会公开,不许可的则不发证。 23 / 25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把“排污许可证办理流程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同时要求 “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100 个字”,这是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首 先分析流程图的组成部分,然后分析箭头的指向,最后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表述的 时候要环节齐全。从图上来看,申请人要先向环保局提出申请,这里又分成两种情况,第一 种是申请材料不全,须一次性告知补交,第二种是不属于许可范围的,则将材料退还申请人; 然后材料当日受理后,须进行审查,决定许可与否,此处又分成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许可的, 发放排污许可证,并向社会公开,第二种是不许可的,则不发证。 【点睛】本题属于框架图的转化。该题采用图形与文字混合的形式给出一个构思框架,要求 写成一段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的语句,该题考查了考生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进行构 思转写的能力,而把心里想的东西写出来是常见的语言表达需求,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答 好这样的题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看出所给构思图形的构思特点,二是将所给构思信息按一 定规律形成文字,三是注意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 2018 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 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 这一事件,触发了你怎样的想象、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 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中国农民丰收节”提升农民幸福感 妇女有妇女节、儿童有儿童节、青年有青年节,农民的节日是哪天?经党中央批准、国 务院批复的“中国农民丰收节”,让农民有了自己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彰 显了党和国家对“三农”的重视,对农民的肯定和深切关怀,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快速发展。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农民在历 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广大农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都做出了重大 贡献。新时代的农民,更是有着神圣的使命——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战 略等,都需要农民的支持和努力,才能汇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 “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其独特的功能性。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也是脱贫攻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是为了农民,也要依靠 农民。“中国农民丰收节”可以引起人们对“三农”的关注和重视,营造重农强农的浓厚氛 24 / 25 围,凝聚爱农支农的强大力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农业农村加快发展。 “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其独特的文化性。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 凝聚的过程。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节日文化,可谓是最具活力和影响力、最具民族特色和个 性的文化。“中国农民丰收节”作为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是我国农业文明的一个缩影,被 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有助于宣传展示农耕文化的悠久厚重,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 合,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其独特的历史性。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 设立一个节日,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审议,这是不多见的。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 40 周 年,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发端,也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顺应了新时代的新要求、新期许。 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一个别具匠心的节日,给农民一个专属的节日,通过举办一 系列的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活动,展示广大农民的劳动成果和新 时代新农民的精神风貌,为农民群众提供更为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极大的调动亿万农民的 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更好实现农民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很明确, “这一事件,触发了你怎样的想象、联想和思考”,这就要求考生在阅读事件的基础上,根 据事件进行立意。然后分析所给的事件,“近日,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 2018 年 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 节日”,这是说国家给农民设置了一个专门的节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历史悠 久、源远流长。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传统农耕文化的记 忆正在淡化,农业、农村、农民也逐渐被边缘化。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并赋予新的时 代内涵,不仅有助于宣传展示农耕文化的悠久厚重,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还 可以让人们以节为媒,传承文化,寻找归属,重拾对那座山、那片水、那块田、那些人的情 感寄托,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有重大意义。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昼夜平分,秋高气 爽,既是秋收、秋耕、秋种的重要时节,也是稻谷飘香、蟹肥菊黄、踏秋赏景的大好时节。 把每年秋分设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不仅体现了鲜明的农事特点,更契合了丰收节的主题。 写作时,可展开想象与联想,描述农民丰收的喜人情景或欢庆“丰收节”的喜庆场面;也可 以表达自己对于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思考,以及如何度过这一属于农民自己的节日的 25 / 25 见解等。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 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 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 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 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 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 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 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育星教育网 www.ht88.com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