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学年第一学期杭州七县区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五四运动早已载(zài)入史册,后人对其进行纪念,从中汲取能量,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梦而奋斗。‎ B. 倡导整本书阅读,是因为在互联网环境下,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趋势,阅读容易走向浅尝辄(zé)止、断章取意的误区。‎ C. 缂(gè)丝这种中国传统技艺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能自由变幻色彩,因而特别适宜制作书画作品;缂织彩纬的织工须有一定的艺术造诣。‎ D. 黄家庄藏有美酒的消息不胫而走,据那些喝过的人说,那酒澄(chéng)清透亮,醇厚绵长,入口生香,实乃琼浆玉液,令人回味无穷。‎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这里既考查了字音,也考查了字形,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正误。本题中,‎ A项,载(zǎi)入史册。‎ B项,浅尝辄(zhé)止;“断章取意”应为“断章取义”。‎ C项,缂(kè)丝。‎ 故选D。‎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导演郭帆说,我们的英雄未必是无所不为的超级英雄,每一个普通人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和行动都有可能使之成为英雄。‎ B. 好的文艺作品应该用别开生面 - 20 -‎ 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C. 元旦期间,漫步街头,只见不少大中型商厦为促销贴出这样的布告:凡在本店购货满200元者,本店将热忱惠赠一份精美的礼品。‎ D. 《左传》并不简单描写流亡者的不幸,而是通过血腥与动荡的非凡经历,让流亡者与众不同,产生了与一般士大夫迥然有别的思想锋芒和精神性格。‎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本题中,‎ A项,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或干尽了坏事。此处感情色彩使用不当。‎ B项,别开生面:比喻另外开辟一种新局面或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式样。此处并不用于新风格,使用不当。‎ C项,惠赠:称人赠与的敬词。多用于书信或交际场合,即别人赠送给自己东西时。此处用于赠送别人,使用不当。‎ D项,而是:连词,与“不是”构成并列关系。此处使用恰当。‎ 故选D。‎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海藻的大小相差悬殊:小的成体只有几厘米长,如小石花菜、小杉藻等;大的可长到数米,如海带、羊栖菜等;而巨藻竟可长到两三百米。‎ B. “中国智慧”丛书《18堂国学哲思课》、《18堂国学修身课》、《18堂国学文艺课》于近日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知识出版社联合出版了。‎ C. 为什么有的学生背诵能力很强,有的则完全不行?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我们的大脑所喜欢的?这些问题日益成为科学家热衷探讨的话题。‎ D. 苏东坡(1037-1101)在《题西林壁》中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我们的视野太受局限,就不能真正领悟自然的美。‎ ‎【答案】B ‎【解析】‎ - 20 -‎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求熟悉标点符号的功能,能正确书写和使用标点符号。一要了解标点符号的分类,掌握并正确使用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等常用标点符号;二要掌握标点符号书写的位置;三要会体会常用标点在句子中的作用。本题中,B项,“《18堂国学哲思课》、《18堂国学修身课》、《18堂国学文艺课》”书名号中间的两个“顿号”应去掉。‎ 故选B。‎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中国消协近期对100款手机APP进行测评后,发现存在手机APP使用权限被滥用、隐私条款内容不达标,有可能造成用户隐私泄露。‎ B. 19岁少年潘愚非,18岁少女宋懿龄,在法国图卢兹攀岩奥运资格赛上双双给我们带来惊喜,先后获得两张2020年东京奥运会攀岩项目的参赛资格。‎ C. 脱口秀《吐槽大会》聚焦行业代表人物,用吐槽的方式,掀起人物背后鲜为人知的一面,让观众更深入了解一些行业“内幕”。‎ D. 神光III原型装置的成功研制,全面奠定了我国设计、建设、维护和运行新一代高功率激光驱动器的科学技术与工程建设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 A项,成分残缺,“发现存在手机APP使用权限被滥用、隐私条款内容不达标”缺宾语,应在句尾添加“的问题”。‎ B项,搭配不当,“两张……的参赛资格”定语与中心语不搭配,把“资格”改为“入场券”。‎ D项,语序不当,“设计、建设、维护和运行”应为“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 故选C ‎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2)两小题。‎ 腾讯与故宫博物院在故宫端门数字馆举办“腾讯 NEXT IDEA×故宫”发布会,宣布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展长期合作。‎ 据介绍,此次合作将以“ NEXT IDEA腾讯创新大赛”为平台,以故宫博物院经典形象或相关传统文化内容为原型,围绕赛事主题、跨界合作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探索传统文化的活化模式。‎ ‎(1)为上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 20 -‎ ‎(2)请你对材料中的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恰当,语言简洁。‎ ‎【答案】(1)腾讯与故宫博物院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2)例:我很赞同这样的方式。这是以创新的方式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推动青年人与传统文化的深度交流。所以这样的做法值得鼓励和提倡。(不赞同且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详解】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具体考查为新闻拟写标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思考新闻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新闻“标题”要生动,能吸引读者;要简洁,标题是对主体的高度概括。在组织答案时,可结合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对导语部分进行删减。注意字数限制。本则新闻的导语在第1段,信息要点有:人物“腾讯与故宫博物院”,事件“宣布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据此按照字数要求整理即可。‎ 小题2: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材料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材料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首先表明观点:赞同或反对。然后阐释理由,赞同者主要从事件的性质是传承传统文化,形式是创新,拉近与青年人的交流等角度分析;反对者主要从故宫文化的庄严与神圣角度分析。‎ ‎6.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只选三小题)‎ ‎(1)乘彼境垣,以望复关。__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2)_________,水击三千里,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 ‎(4)_________,_________。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髙》)‎ ‎(5)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答案】 (1). 不见复关 (2). 泣涕涟涟 (3). 鹏之徙于南冥也 (4).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5). 通古今之变 (6). 成一家之言 (7). 万里悲秋常作客 (8). 百年多病独登台 (9). 晓来谁染霜林醉 (10). 总是离人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不义、于我、萧萧、滚滚。泣涕、涟涟 、徙、抟、扶摇、常作客。‎ - 20 -‎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作画根本无中西之分,初学时如此,到最后达到最高境界也是如此。虽然可能有点不同的地方,那是地域的、风俗习惯的以及工具的不同,在画面上才有了分别。‎ 还有,用色的观点,西画是色与光不可分开来用的,色来衬光,光来显色,为表达物体的深度与立体,更用阴影来衬托。中国画是光与色分开来用的,需要用光时就用光,不需用时便撤了不用,至于阴阳向背全靠线条的起伏转折来表现,而水墨与写意,又为我国独特的画法,不画阴影。中国古代的艺术家,早认为阴影有妨画面的美,所以中国画传统下来,除以线条的起伏转折表现阴阳背向,又以色来衬光。‎ 中国画常常被不了解画的人批评说,没有透视。其实中国画何尝没有透视?它的透视是从四方上下各方面着取的,现在抽象画不过得其一斑。如古人所说的下面几句话,就是十足的透视抽象的原理。他说“远山无皴”。远山为何无皴呢?因为人的目力不能达到,就等于摄影过远,空气间有一种雾层,自然看不见山上的脉络,当然用不着皴了。“远水无波”江河远远望去,那里还看得见波纹呢?“远人无目”也是一样的;距离远了,五官当然辨不清楚了,这是自然的道理。‎ 所谓透视就是自然,不是死板板的。从前没有发明摄影,但是中国画早已发明这些极合摄影的原理。何以见得呢?譬如画远的景物,色调一定是浅的,同时也是轻轻淡淡,模模糊糊的;如果说画近景楼台殿阁,就一定画得清清楚楚,色调深浓,一看就如到了跟前一样。石涛还有一种独特的技能,他有时反过来将近景画得模糊而虚,将远景画得清楚而实。这等于摄影机的焦点,对在远处,近处就显得不清楚了,这是“最高”现代科学物理透视。所以中国画的抽象,既合物理,而又要包含着美的因素。‎ 讲到以美为基点,表现的时候就该利用不同的角度,画家可以从每种角度,或从流动地位的眼光下,产生灵感,几方面的角度下,集成美的构图。这种理论,现代的人或已能够明白,但古人就有不懂这个道理的。宋人沈存中就批评李成所画的楼阁都是掀屋角。怎样叫掀屋角呢?他说从上向下的角度看起来,看到屋顶,就不会看到屋檐,李成的画,既见屋脊又见斗拱颇不合理。粗粗看来这个道理好象对的,仔细一想就知道不对了,因为画既以美为主点,李成用鸟瞰的方法,俯看到屋脊,并且以飞动的角度仰而看到屋檐斗拱,就一刹那间的印象,将脑中所留屋脊与屋檐的美感并合为一,于是就画出来了,况且中国建筑,屋脊的美和斗拱的美都很绝,非兼用俯仰的透视不能传其全貌。‎ ‎(张大千《画说》节选)‎ - 20 -‎ ‎7. 下列对材料中中国画的“透视现象”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所说的“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这几句话,其实恰是证明了中国画中透视抽象原理的运用。‎ B. 画远的景物,色调一定是浅的,轻淡模糊;画近的亭台楼阁,色调深浓,清清楚楚,似在眼前:这种透视现象在中国画中无一例外。‎ C. 石涛独特的技法是将近景画得模糊而虚,将远景画得清楚而实,这可以说是画家不自觉地运用了现代科学物理透视原理。‎ D. 中国画可以利用不同的角度,多角度集成美的构图,李成采用了俯仰兼用的透视方法,表现了中国建筑的美。‎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因为地域、风俗习惯以及工具的不同,中西绘画在画面上有所分别,达到最高境界的画作差别更大,但从根本上说作画无中西之分。‎ B. 西方绘画中色与光是不可分开,互为映衬,兼用阴影衬托;中国画大都光与色分开,用线条的起伏转折表现阴阳向背,但水墨与写意则不然。‎ C. 中国画的透视是从四方上下各个角度取景的,现在的抽象画只是从一个角度取景,在表现力上自然比不过中国画。‎ D. 宋人沈存中批评李成所画的楼阁都是掀屋角,认为既见屋脊又见斗拱的构图颇不合理,其实是沈存中不懂得兼用俯仰的透视道理。‎ ‎9. 根据材料内容,概述中国画的主要特点。‎ ‎【答案】7. B 8. D ‎ ‎9. (1)光与色分开,以色来衬光,以线条的起伏转折来表现阴阳向背。(2)不自觉地运用透视,从多角度集成美的构图。‎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B项,“这种透视现象在中国画中无一例外”错误,原文有“石涛还有一种独特的技能,他有时反过来将近景画得模糊而虚,将远景画得清楚而实”。‎ 故选B。‎ - 20 -‎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本题中,‎ A项,“达到最高境界的画作差别更大”错误,原文说的是“作画根本无中西之分,初学时如此,到最后达到最高境界也是如此”,可见,达到最高境界的画作差别不大。‎ B项,“大都”缩小了范围,原文是说“中国画是光与色分开来用的”。‎ C项,“现在的抽象画只是从一个角度取景,在表现力上自然比不过中国画”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现在抽象画不过得其一斑”。‎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与“中国画的主要特点”相关内容:“中国画是光与色分开来用的,需要用光时就用光,不需用时便撤了不用,至于阴阳向背全靠线条的起伏转折来表现”“中国画传统下来,除以线条的起伏转折表现阴阳背向,又以色来衬光”“它的透视是从四方上下各方面着取的”“以美为基点,表现的时候就该利用不同的角度,画家可以从每种角度,或从流动地位的眼光下,产生灵感,几方面的角度下,集成美的构图”。据此概括即可。‎ ‎【点睛】文意概括性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围绕题干找到文中的关键语句然后分点作答.筛选之前要先依据题干确定答题的区域,然后再找与之相关的内容.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永恒的海 ‎〔日本〕东山魁夷 登上斜坡,立即吹来剧烈的风,我出现于断崖之上。透过松林,俯视着水沫飞溅的海洋和黝黑的岩礁。蓝色的波涛,汹涌奔腾,叩击着岩石,抛洒着银白的浪花,轰然作响。岩石有的挺拔直立,有的在波谷中时隐时现,在海浪的冲刷下,个个呈现出坚强的姿态。‎ - 20 -‎ 这里是山口县青海岛。岛的南侧,和缓的绿色的山峦包围着仙崎湾,多么宁静的海景。而北面却是岩石峭立的断崖,日本海波高浪险,形成了喧嚣雄奇的景观。‎ 我从去年就开始到海滨旅行,寻觅波涛和岩石的绘画素材。我想从相互搏击的海浪和岩石那里,发现海国日本的象征。有一次,我听到台风将要通过铫子海面的消息,立即驱车赶到犬吠崎。我在灯塔旁下了车,大风挟着飞沙,使我睁不开眼睛。我冒着被刮走的危险,来到断崖的边缘。‎ 遥远的海面上白沫飞溅,浪涛汹涌,灰黑的云朵低俯着水平线在流动。海浪咆哮着袭来,接着又退去,粉碎了,扬起了水花。在这一片混沌的海洋上,不时有阳光下射。我从崖上下来一点找个风势较弱的地方站住,凝神眺望。只见洋面上的狂涛巨澜,按照一定的节奏反复着。这种大自然的脉搏,自太古以来从未停止。‎ 然而,最豪壮的景观是北海道日高海岸南端的襟裳岬。日高山脉入海处,其余脉形成一列大岩礁在水中绵延六七公里,海水袭来,荡起银白的浪花。丘陵上有一片狭窄的草原,随处生长着矮矮的柏树,低伏在地面上。这北国边陲的景观,和北端的鄂霍茨克海滨的能取岬,给人留下相同的印象。密布着原始森林的半岛的尖端,立着一座涂着黑白花纹的灯塔,背衬着灰色的大海,孑然独立。我面对着这片荒寂的风景,寒冷的雾气包裹着我。‎ 我寻求的不是这种沉郁的海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初夏季节,我沿着海岸从宮津到了丹后半岛。我经过宁静而碧绿的水湾里排列着船坞的伊根渔村,顺着半岛北侧的断崖,站在屏风般的巉岩上,眺望间人海滨。‎ 我从少年时代起就留心观察自然,我悟出这样的道理: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顺着生长和衰亡的圈子永远循环往复。这种规律正因为是运动着的,不是静止的,所以应当确信有一种基本的力量存在着,尽管这种力量的归结及意义尚不得而知。我的整个青年时代都坚守着这样的信念:对待一切现象,都要看作是某种力量作用的结果。我虽曾陷入了那种失意和悲惨的深渊,但没灰心气馁,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有着上述这样的观点。‎ 经受过那场战争带来的苦恼和悲哀,到了不得不抛弃自己一切的时候,就越发强烈感觉到某种力量的存在。事情不是这样吗?后来,我在心中回味着当时的情景,多多少少杜绝了精神上的安逸和松弛。然而我回顾着战后至今所走过的道路,又不能不感到惭愧。我一步个脚印坚持不懈走过来了,但我的艺术却不能认为是深刻的了,大凡艺术作品,只有摆脱创造它的作者的偏爱以及世间欢迎它的一切好意之后,才能获得这样的命运:它将被评判是否具有真正的价值。我有没有经得起这种严峻考验的作品呢?我只能说那要等待将来了。如果不这样想,那也就不能前进了。‎ - 20 -‎ 如今,我聆听着波涛的声音,这是永恒的音响。左右着水波搏击的力量是什么?我仍然认为,这不过是受某种力量支配的缘故。这种力量应该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10. 概括文中“我”的形象特征。‎ ‎11.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2. 文章为什么多次描写海景?‎ ‎13. 根据全文,探究标题“永恒的海”的深层意蕴。‎ ‎【答案】10. 文中的“我”是一个画家,勤奋创作,坚强自信,谦虚富有反思精神。 ‎ ‎11. (1)运用拟人及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大海的浩大壮观;(2)作者运用移步换景、远近结合等方式多层次多角度表现海的壮观;(3)运用视听结合,通过声音和视觉画面展现海浩大的声势。 ‎ ‎12. ①作者多次描写海景,写出大海的魅力与永恒,表现“我”对大海对自然的热爱。②作者不断寻觅绘画素材,从侧面表现作家对艺术的不懈追求。③由海景的描写引出下文对自然对艺术对人生的思考,呼应标题,有利于主旨表达。 ‎ ‎13. ①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顺着生长和衰亡的圈子永远循环往复,这种规律亘古不变。②大海的永恒与神秘力量带来作者深刻启示,杜绝精神的安逸与松弛,坚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③启迪人们对艺术对人生需要不停地反思,才能不断完善自我与艺术。‎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征的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首先指出“我”的身份定位,根据“寻觅波涛和岩石的绘画素材”可知是“画家”;然后概括我的性格品质特点,主要抓住关键句:根据“登上斜坡,立即吹来剧烈的风,我出现于断崖之上”“我冒着被刮走的危险,来到断崖的边缘”概括出勤奋创作;根据“我虽曾陷入了那种失意和悲惨的深渊,但没灰心气馁”概括出坚强自信;根据“然而我回顾着战后至今所走过的道路,又不能不感到惭愧。我一步个脚印坚持不懈走过来了,但我的艺术却不能认为是深刻的了”“我有没有经得起这种严峻考验的作品呢”概括出谦虚富有反思精神。‎ ‎【11题详解】‎ - 20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重要句子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找出该句在文本中的位置,结合上下语境进行分析,分析时可以先划分句子结构层次,找出关键词和修辞手法。这是一段景物描写,主要赏析多种描写手法的综合运用。“白沫飞溅”“浪涛汹涌”“低俯”“咆哮”“扬起”运用一系列动词和拟人手法,对海浪进行描写;“遥远的海面上白沫飞溅,浪涛汹涌,灰黑的云朵低俯着水平线在流动”是远景描写,也是视觉描写;“海浪咆哮着袭来,接着又退去,粉碎了,扬起了水花”是近景描写,有视觉也有听觉描写;“不时有阳光下射”“只见洋面上的狂涛巨澜,按照一定的节奏反复着”是视觉描写。多种手法运用,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大海的浩大壮观景象,表现“我”对大海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文章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暗示(深化)文章主旨。解答本题,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内容上,“海景”是作者绘画的素材,多次描写海景,有宁静的海景,有波高浪险,喧嚣雄奇的海景,有豪壮的景观,也有沉郁的海景,写出了海景的丰富多变,大海的无穷魅力,表现“我”对大海对自然的热爱。结构上,“我从少年时代起就留心观察自然,我悟出这样的道理: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顺着生长和衰亡的圈子永远循环往复”这是作者对自然对艺术对人生的思考,可见对海景的描写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学作品标题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抓关键词,关注文中照应标题、点明标题的文字,理解题目的本意,然后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还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情感)意义。本文标题“永恒的海”,关键词有“永恒”和“海”。“海”有隐喻艺术与人生之意;“永恒”结合文中关键句来理解:“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顺着生长和衰亡的圈子永远循环往复”“这种规律正因为是运动着的,不是静止的,所以应当确信有一种基本的力量存在着,尽管这种力量的归结及意义尚不得而知”“我聆听着波涛的声音,这是永恒的音响”“大凡艺术作品,只有摆脱创造它的作者的偏爱以及世间欢迎它的一切好意之后,才能获得这样的命运”。大海有永恒的魅力,艺术家对作品有不懈的追求。据此分析即可。‎ ‎【点睛】赏析是散文考查的重点。赏析的综合性题目是需要从多角度进着手,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作答即可。常见的赏析点分别是:①对文学形象的概括。②对文学形象的意义的理解。③对语言特点及其表达作用的分析。④对叙述角度、人称变化及其表达作用进行分析。⑤对作品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的分析。⑥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鉴赏。⑦分析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意义或影响。⑧结合文章内容,评价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⑨结合文章的写法,评价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观点、态度。解答此题时需要与对文章内容和中心意思的分析归纳以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结合起来。‎ - 20 -‎ 三、古诗文阅读(26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有删改)‎ 且退之以为纪录者有刑祸,避不肯就,尤非也。史以名为褒贬,犹且恐惧不敢为;设使退之为御史中丞大夫,其褒贬成败人愈益显,其宜恐惧尤大也,则又扬扬入台府,美食安坐,行呼唱于朝廷而已耶?在御史犹尔,设使退之为宰相,生杀出入升黜天下士,其敌益众,则又将扬扬入政事堂,美食安坐,行呼唱于内庭外衢而已耶?何以异不为史而荣其号、利其禄也?‎ 又言“不有人祸,则有天刑”。若以罪夫前古之为史者,然亦甚惑。凡居其位,思直其道。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位。孔子之困于鲁、卫、陈、宋、蔡、齐、楚者,其时暗,诸侯不能以也。其不遇而死,不以作《春秋》故也。当其时,虽不作《春秋》,孔子犹不遇而死也。若周公、史佚,虽纪言书事,犹遇且显也。又不得以《春秋》为孔子累。是退之宜守中道不忘其直无以他事自恐退之之恐唯在不直不得中道刑祸非所恐也。‎ ‎(柳宗元《与韩愈论史官书》①节选,有删改)‎ 注:①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夏,韩愈在长安任史官修撰。期间他曾写信给柳宗元,表示自己担心招致刑祸而不愿意担任史官。柳宗元此文就是对韩愈的答复。‎ ‎14.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 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立身于世 B. 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界限 C. 荣其号、利其禄也 以……为荣 D. 其不遇而死 机遇 - 20 -‎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流俗之所轻也 及其所之既倦 B.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圣人不凝滞于物 C. 其宜恐惧尤大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D. 不以作《春秋》故也 奉宜室以何年 ‎16.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迁出身卑微,自知世俗之人并不会在意自己的死,但他始终坚信,因追求的目的不同,死的价值也大不相同。‎ B. 司马迁摆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选择了一条隐忍苟活的荆棘之路,足见其作为史官的坚忍意志与无畏精神。‎ C. 柳宗元认为,如果做史官尚且惧祸,那做御史、宰相就更要恐惧了,这里用逐层推论的方法,支持韩愈“纪录者有刑祸”这一说法。‎ D. 柳宗元通过列举史实,说明古代修史者遭不幸并不是由于修史缘故,很好地驳斥了做史官“不有人祸,则有天刑”的错误观点。‎ ‎17. 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是退之宜守中道不忘其直无以他事自恐退之之恐唯在不直不得中道刑祸非所恐也 ‎18. 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2)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位。‎ ‎【答案】14. D 15. B 16. C ‎ ‎17. 是退之宜守中道/不忘其直/无以他事自恐/退之之恐/唯在不直/不得中道/刑祸非所恐也 ‎ ‎18. (1)是因为我遗憾内心想做的事尚未完成,如果平庸地死了,我的文章著述便不能彰明于后世。‎ ‎(2)如果坚持的原则是正确的,那么即使死也不能违背;如果要违背的话,不如赶快离开这个职位。‎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本题中,D - 20 -‎ 项,其不遇而死:他没有得到被人重用的机会就死了。遇,得到赏识、重用。‎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本题中,‎ A项,之:助词,不译;动词,达到。‎ B项,于:介词,表被动。‎ C项,其:代词,这;连词,抑、或许。‎ D项,以:介词,因为;介词,在。‎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中,C项,“那支持韩愈“纪录者有刑祸”这一说法”错误,原文是说“且退之以为纪录者有刑祸,避不肯就,尤非也”,“纪录者有刑祸”是韩愈否定的观点,作者也没有支持。‎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在断句时特别要注意:①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②句子结构的对称性。③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④句子成分的省略。⑤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划线句的翻译是:因此退之应该遵守大中之道,不要忘了坚持正确的原则,不要用其他的事自己恐吓自己。退之应该害怕的只是在于不能坚持正确的原则、没有遵守大中之道,天刑、人祸不是你应该害怕的东西。“宜守中道”“不忘其直”“无以他事自恐”是三个表意完整,结构独立的句子,中间宜断开;“退之之恐”是主语,断开以表强调;“唯在不直”“不得中道”与“刑祸非所恐也”分别从正面和反面论述,中间宜断开。‎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恨,遗憾;鄙陋,平庸;表;彰显。(2)苟如果;虽,即使;回,违背;亟,立即。‎ - 20 -‎ ‎【点睛】文言文翻译常见问题:一是翻译不周全,一是语序混乱,一是不注重上下文。翻译时要注意。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一)我的祖先没有剖符丹书的功劳,职掌文史星历,地位接近于卜官和巫祝一类,本是皇上所戏弄并当作倡优来畜养的人,是世俗所轻视的。假如我伏法被杀,那好象是九牛的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蝼蚁又有什么区别?世人又不会拿我之死与能殉节的人相比,只会认为我是智尽无能、罪大恶极,不能免于死刑,而终于走向死路的啊!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我向来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地位,使人们会这样地认为。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生存所依靠的东西不同啊!‎ 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生怕死的,都挂念父母,顾虑妻室儿女。至于那些激愤于正义公理的人当然不是这样,这里有迫不得已的情况。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失去双亲,又没有兄弟互相爱护,独身一人,孤立于世,少卿你看我对妻室儿女又怎样呢?况且一个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去死,怯懦的人仰慕大义,又何处不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软弱,想苟活在人世,但也颇能区分弃生就死的界限,哪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生活而忍受屈辱呢?再说奴隶婢妾尚且懂得自杀,何况象我到了这样不得已的地步!我之所以忍受着屈辱苟且活下来,陷在污浊的监狱之中却不肯死的原因,是遗憾我内心的志愿有未达到的,平平庸庸地死了,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显露。‎ - 20 -‎ ‎(二)况且退之还认为记录史事的人会受到惩罚、遭到天祸,因而想避开,不愿担任史官职务,这尤其不对。史官只是用善、恶等名称来褒扬或贬斥人,尚且恐惧不敢做;假使让退之做御史中丞、御史大夫,那赞扬人、贬斥人,使人成功或遭到失败就会更加明显,应该更加使人感到恐惧。那么你就意气扬扬地走进御史台的府署,吃着精美的食物,在那里安逸地坐着,上朝时呼呼“万岁”就算了吗?在御史任上尚且如此,假使退之担任宰相,掌握官员们的生死命运,和决定他们调进调出、升级降职的大权,那树敌就更多了,那么你就意气扬扬地走进政事堂,吃着精美的食物,在那里安逸地坐着,只是在宫内和朝堂上呼呼“万岁”就算了吗?那与不做修史的工作却享受史官称号的荣誉、领受史官的俸禄又有什么不同呢?‎ 你又说:“做史官没有人为的祸患,就有上天来惩罚。”如果把从前古代修史的人受到惩罚说成是这种情况的话,也是很糊涂的。凡是在一定职位上的人,就要想到担任这个职务应该坚持的正确原则。如果坚持的原则是正确的,那么即使死也不能违背;如果要违背的话,不如赶快离开这个职位。孔子被困在鲁、卫、陈、宋、蔡、齐、楚等国,是因为当时政治昏暗,诸侯们不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他没有得到被人重用的机会就死了,并不是因为作《春秋》的缘故。在那个时代,即使不作《春秋》,孔子也会得不到被人重用的机会而死去。像周公、史佚,虽然记录史事,还是得到了被人重用的机会,而且地位显贵。这又证明,不能说写《春秋》连累了孔子的命运。范哗参与叛乱,即使不修史书,他的宗族也会被杀尽。司马迁触怒了天子,班固不能约束他手下的人,崔浩卖弄他的正直而与凶残的鲜卑贵族相斗,遵行的都不是大中之道。左丘明因为生病而瞎了眼睛,是出自不幸。子夏没有著史书也瞎了眼睛。不能用这些例子来作为鉴戒。其他史官遇祸的情形都没有超出这个范畴。因此退之应该遵守大中之道,不要忘了坚持正确的原则,不要用其他的事自己恐吓自己。退之应该害怕的只是在于不能坚持正确的原则、没有遵守大中之道,天刑、人祸不是你应该害怕的东西。‎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 ‎(唐)白居易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清江引·秋怀 ‎(元)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9. 从体裁上区分,甲是________,乙是元曲。两首诗(曲)都呈现出一种______的意境。‎ ‎20. 两首诗(曲)都提到了芭蕉,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案】19. (1). (五言)绝句;幽静冷寂 (2). 凄清冷寂、凄凉冷寂(意思相近即可) ‎ ‎20. 第一首诗中由雨打芭蕉声引岀夜雨,以声衬静,渲染岀环境淒清,诗人的孤寂之情。第二首诗通过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等意象构成了一幅深秋图景,形象地抒发了深沉的乡思与有家难归的羁愁。‎ ‎【解析】‎ - 20 -‎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体裁知识和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诗歌的体裁结合诗歌的字数、句数、平仄、押韵来判断。理解诗歌的意境,主要借助所选择的意象所创设的情境。分析白诗“蛩啼”“残灯”“夜雨”,张曲“西风”“雁啼”“芭蕉雨”可知,两首诗(曲)都呈现出一种“幽静冷寂”的意境。‎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能力。主要考查对意象的赏析。解答此题,首先分别理解意象的内涵,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结合全诗感情基调等内容理解与分析。《夜雨》既透露了诗人孤寂的心情和零落之苦,也写出诗人的夜深难寐。写窗外芭蕉叶上响起了雨点声,隔着窗户凭着听觉得知夜雨降临。由身闻其声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可见诗人的孤寂之情。《秋怀》写出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回乡无望,因而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似乎只能籍着秋夜的清凉,做个好梦,梦回家乡探望亲人。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诗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 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 四、作文(4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毛泽东:“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争”与“不争”,“争什么”与“不争什么”,似乎都可以争论不休。对此请你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紧密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不争与争 当代社会,不争与争早已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有人认为不争是软弱的表现,而争才是21‎ - 20 -‎ 世纪主流;也有人认为争来争去的行为则太过于激烈,我们应该更加从容、不争,退一步海阔天空。那么,不争与争,到底该怎样去调节呢?‎ 在我看来,当不争,则不争;该争时,必得争!把握争与不争的度,是调控人生航向的关键。‎ 当不争,则不争。‎ 不争,是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自信与从容,是一种看破而不说破的大彻大悟。古有晋文公退避三舍,博得千古美名;又有蔺相如回避廉颇,传为百世佳话。此乃不争之道----以退为进,方为大进。‎ 今有大国激烈之争,在经济与政治的多重压力下,许多国家纷纷败下阵来,中国却仍然屹立全球,以其温和坚定的形象征服世人,“一带一路”风生水起,高铁奔驰于亚欧大陆,中国对于周边国家的“不争”,让现代丝绸之路以更为迅猛的速度延展至全世界----不争蝇头小利,才得以更深远的发展前景。‎ 然而,不争,并不意味着一味地忍让,而是不斤斤计较,在整体上宏观把握;同时,我们必须坚持自己恒定的原则,在大事上不可退让。前者是怯懦的表现,后者才领略到了“不争”’的真正含义。‎ 所以,当争时,必须争!‎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民众流离失所,痛苦不堪,却依然不敢愤然反抗。鲁迅先生曾发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痛恨之叹,可见,“争”,何其重要!纵观历史长河,哪一次变革,不尽是争的结果?从茹毛饮血,到灿烂的文明世界,从视生命如草芥,到人生而平等的思想转变,有多少英雄人物为了社会的一点点推进而壮烈牺牲?商鞅车裂而死,变法却流传下来;布鲁诺慷慨就义,终在鲜花广场上留下为真理而奋斗的身影;保尔终身为革命奔走,实现了他璀璨的人生价值……争,是勇气,是信念,是克服人性本懦的外在表现!面对契机,我们要争;面对原则,我们要争;面对科学真理,我们要争;面对国家大义,我们更要争!‎ 再看争与不争,我们会发现,争是不争的基础,不争是争的体现。因为有争,所以可以不争;因为不争,才会有下一次更加辉煌的争!把握好争与不争,才能掌控好自己的人生。‎ 不争,像飘逸的云朵,从容而坚定;争,则像广阔的天空,让一切的云朵有了无限的可能。愿我们都能有足够多的云彩、足够大的天空,去编织人生美丽的彩虹!‎ ‎【解析】‎ - 20 -‎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 审题:这是一道名言类的材料作文,老子强调“不争”,毛泽东强调“只争朝夕”,两条名言围绕“争与不争”指向三个写作角度:第一、争的进步意义。争不可避免、争无所不在,若我们消极懈怠,不思进取,必将被时代抛弃。争对个人的意义:争源于压力,产生动力,争对个人的激励鞭策作用,让人不在懈怠;争能让我们更加努力拼搏进步;争使人更勇敢;争能增强人的自信心;争激发个人潜力;争对社会家国的意义:争使大家各呈奇技,各出精品,给各行各业带来活力,让国家在竞争中不断强大,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敢于争,直面争,在争中赢得先机,占据优势,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第二、不争是一种态度。不争的背后是一种自在,一种坦然,是懂得生活真谛之后毅然决然的放下与洒脱。不争是万千阅历后的看破,饱经沧桑后的睿智,无数沉浮后的淡泊。不争是一种转向,由外在转向内在,由关注金钱名利转向精神心灵。不争还是一种清醒,一种达观,一种自信,是内心的不执不迷,不贪不念。第三、辩证看待“争与不争”。争什么,不争什么;该争则争,该不争则不争;把握争与不争的度;争与不争是一种智慧。考生可以选取其中任何一种角度来写作。‎ 参考立意:1、争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2、不争是一种超脱和自信的表现3、争是为了不争4、适时调控人生的航向 参考素材:‎ ‎1、撒切尔夫人:永远争做第一。父亲对玛格丽特的教育很严格,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面,而不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也要永远坐在第一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太难了”之类的话。父亲的“残酷”教育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玛格丽特上大学时,1年内学完了学校要求学生们上5年的拉丁文课程,同时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40年后,成为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她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 ‎2、“神州”与“万家乐”的双赢。“神州”和“万家乐”是旗鼓相当的两家大型热水器生产厂家。“神州”的广告语为“款款神州,万家追求”,而“万家乐”的广告语为“万家乐崛起于神州”。他们各自的广告语中都包含了对方的产品品牌。这样双方都能扬名获利。你把客户送到我这里,我把客户送到你那里。两种热水器迅速走进千家万户,为两家企业带来丰厚利润。他们在竞争中合作,实现了双赢。‎ ‎3‎ - 20 -‎ ‎、杨绛的不争。杨绛不举行签名售书仪式,不为稿费转赠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提出条件,不接受百岁生日祝福和采访,真正做到了心静如水,不求名利,甘于寂寞,与世无争。杨绛生前居住在北京三里河一个属于国务院的宿舍小区,杨绛的家是几百户中唯一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室内装修的寓所。自1977年一家人搬进来,她就再没离开过。无论是对爱情的态度,还是对文学的态度,抑或对社会的态度。正是有着“不争哲学”,她才能把不平常的岁月当成平常的日子,始终以宁静的心情对待这忙碌甚至庸俗的世界。‎ ‎4、名言:‎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英国诗人瓦特·兰德 在人类生活中,竞争心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印度小说家普列姆昌德 当仁,不让于师。——孔子 我不与人争,胜负均不值。——诗歌《生与死》,绿原译 结构示例:“争与不争”,议论文文体。开篇引入话题,亮明观点:当不争,则不争;该争时,必得争!把握争与不争的度,是调控人生航向的关键。正文部分分为两个部分,展开辩证分析:当不争,则不争;当争时,必须争。最后总结:争是不争的基础,不争是争的体现;把握好争与不争,才能掌控好自己的人生。‎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 ‎ - 20 -‎ ‎ ‎ - 20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