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第21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第21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21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史实。‎ ‎2.理解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原因、特点与结果。‎ ‎3.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①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造成粮食短缺问题。‎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6‎ ‎(2)赫鲁晓夫领导地位稳固后,力图改革。‎ ‎2.内容 ‎(1)农业 ‎①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②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2)工业 ‎①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评价 ‎(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最终失败。‎ ‎[图解识记] ‎ 赫鲁晓夫改革 ‎[思维点拨] ‎ 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斯大林模式”发起的一次全面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1)在企业管理方面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16‎ ‎②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济自主权。‎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2.结果 ‎(1)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2)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易混易错] ‎ 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只是军事实力可以与美国相匹敌,而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相当的差距。由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效果不大。‎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2)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2.内容: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1)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2)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3)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4)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3.局限 ‎(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仍优先发展重工业。‎ ‎4.结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后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思维点拨]‎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16‎ 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改革 ‎1.赫鲁晓夫的改革 史料 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①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②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 ‎——张建华《俄国史》‎ ‎[史料解读]‎ 这段史料用赫鲁晓夫的墓碑及其解读,准确地评价了赫鲁晓夫改革。划线部分①指出了改革的意义,②指出了改革的局限性。‎ ‎[问题思考]‎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这句话的含义。‎ 提示 进步的因素: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反动的因素: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他一味否定斯大林,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史料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史料解读]‎ 16‎ 史料中三个阶段的增长率“8.4%”“7.1%”“2.8%”。从横向看呈增长趋势,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纵向看,数据递减,说明苏联经济出现停滞。从侧面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面临困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提示 趋势:经济发展迟缓,进入停滞时期。‎ 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 ‎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史料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史料解读]‎ 史料中划线句子形象地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问题思考]‎ 据史料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提示 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异 侧重点 农业 工业 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 结果 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 失败 失败原因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同 ‎①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③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16‎ 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 ‎(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日益僵化。‎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3)外部因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不断探索,因此改革是必要的。‎ ‎(2)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 ‎(3)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4)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5)苏联经济改革失败不能说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只能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 ‎1.‎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此举(  )‎ A.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推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 D.大大增强苏联军事实力 ‎【考点】赫鲁晓夫改革 ‎【题点】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 答案 C 解析 通过“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可知,减轻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际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C项正确。‎ 16‎ ‎2.俄罗斯《20世纪祖国史》中曾这样评价赫鲁晓夫:“他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这里的“两面性”在其改革上表现为(  )‎ A.改革取得了成效,但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改革废弃了计划经济体制,放手发展市场经济 C.经济改革卓有成效,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D.涉及经济、政治两个方面,但是重心在政治领域 ‎【考点】赫鲁晓夫改革 ‎【题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答案 A 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的两面性表现在一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只是对原有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真正的突破,所以最终失败,故A项正确。‎ ‎3.勃列日涅夫指出: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弃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的做法,根除华而不实的喧嚷的表现”。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  )‎ A.把农业作为改革重点 B.意识到现有体制的不足 C.政治倾向发生了转变 D.基本放弃旧的经济体制 ‎【考点】勃列日涅夫改革 ‎【题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措施 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弃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的做法’”可知是意识到计划体制的弊端,故选B。‎ ‎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做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考点】勃列日涅夫改革 ‎【题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评价 答案 C 16‎ 解析 “勃列日涅夫政府……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表明他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故选C。开创苏联改革先河的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也没有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故排除A、B、D。‎ ‎5.韩西林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 A.适应了时代需要,获得成功 B.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 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 ‎【考点】戈尔巴乔夫改革 ‎【题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与认识 答案 C 解析 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经济发展到了计划经济体制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了经济改革,调整了苏联经济结构,但其改革没有正确的思路,并未取得成功,也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故选C项。‎ ‎6.(2018·洛阳高一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的对比:‎ 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 赫鲁晓夫 上台:1953年 下台:1964年 勃列日涅夫 上台:1964年 下台:1982年 16‎ 材料二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做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历史风云网 ‎(1)从材料一看,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 ‎(2)材料二中1986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时”,戈尔巴乔夫是如何解决“铁轨”问题的?结果如何?‎ ‎【考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综合 答案 (1)在一段时期内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失败的境地,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 ‎(2)解决: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结果: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 解析 第(1)问,应注意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上台的时间,再结合材料一图示指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作用。第(2)问,应围绕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分析。‎ ‎[基础达标]‎ ‎1.下图为苏联农业生产方面的统计数据示意图。该示意图反映出(  )‎ 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 B.农业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得到缓解 D.赫鲁晓夫改革推动农业发展 ‎【考点】赫鲁晓夫改革 ‎【题点】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 答案 D 解析 从示意图中可看出,拖拉机 16‎ ‎、谷物收割机、卡车及对农庄长期贷款等数据有较大增长,表明了1953~1964年苏联农业有所发展,这应归功于当时赫鲁晓夫的改革,故选D。‎ ‎2.赫鲁晓夫在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包。这一措施 ‎(  )‎ A.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 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C.废除了“斯大林模式”‎ 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模式 ‎【考点】赫鲁晓夫改革 ‎【题点】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 答案 B 解析 “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题干中所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以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调动了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 ‎3.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脱鞋敲桌子被罚而成为笑谈,他鲁莽的经济举措是(  )‎ A.恢复工业部门管理体制 B.创办与国外合资的企业和家庭农场 C.20世纪50年代苏联推广玉米种植 D.扩大了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考点】赫鲁晓夫改革 ‎【题点】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 答案 C 解析 20世纪50年代苏联大规模的开垦荒地,进行种植玉米,忽略了自然环境的限制,故C项正确。‎ ‎4.1958年,苏共中央通过决议要求对拖拉机站进行改组,把其拥有的农业机械转卖给集体农庄。至1959年底,在苏联全国原有的近8 000个拖拉机站中只剩下了34个,同时,从‎7月1日起又取消了集体农庄的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代之以统一采购的办法。这一措施(  )‎ A.彻底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B.实现了农业集体化改革目标 C.反映出赫鲁晓夫改革的盲目性 16‎ D.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发展 ‎【考点】赫鲁晓夫改革 ‎【题点】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的这一措施有利于扩大集体农庄的经营自主权,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发展,故D项正确。‎ ‎5.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形成了一套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 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考点】赫鲁晓夫改革 ‎【题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答案 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依然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在“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下所进行的改革,只是小修小补,没有进行根本变革。‎ ‎6.苏联某领导人在他任期内,将85%以上的工业投资用于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并强调发展战略核武器和远洋海军是苏联军事工业发展的重点。苏联由此取得了对美国的战略均势地位,逐步改变了美苏军事力量的对比。该苏联领导人是(  )‎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勃列日涅夫 ‎【考点】勃列日涅夫改革 ‎【题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措施 答案 D 解析 从题干材料可看出,当时苏联重点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在军事实力上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这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及成就,故选D。‎ 16‎ ‎7.某书在评价一位苏联领导人时提到“在他的统治时期却算是整个苏联70多年历史中最清明承平的时光:没有大规模的屠杀和清洗,国民的生活显著提高,国力强盛堪与美国相提并论,太空竞赛令社会主义扬眉吐气”。材料中的“他”是指(  )‎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勃列日涅夫 ‎【考点】勃列日涅夫改革 ‎【题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及其影响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目中“太空竞赛令社会主义扬眉吐气”,可知是勃列日涅夫时期,前期实行稳健的经济政策,与美国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故D项正确。‎ ‎8.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指的是(  )‎ A.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破坏自然环境 B.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经济负担 C.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失调 D.推行政治多元化导致国家解体 ‎【考点】戈尔巴乔夫改革 ‎【题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与认识 答案 D 解析 “大规模垦荒”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经济负担,是在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失调,是斯大林的措施,不是戈尔巴乔夫的措施;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中提出了“民主的社会主义”,放弃了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导致国家解体,故D项正确。‎ ‎9.自1956年苏联进入改革时代后,改革的过程进中有退,反复无常,最后改革变成了改向,导致了苏联瓦解。就本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 A.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B.重点放在农业上 C.关注工业体制的改革 D.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考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题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 16‎ 答案 D 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而重点放在了农业上,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工业体制方面,所以A、B、C三项都不是二者的共同点;他们改革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局限,总的来说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所以最终成效都不大,答案为D项。‎ ‎10.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C.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考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综合 答案 D 解析 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是赫鲁晓夫的做法,故A项错误;进行军备竞赛是勃列日涅夫的做法,故B项错误;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是戈尔巴乔夫的做法,故C项错误;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都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故D项正确。‎ ‎[能力提升]‎ ‎11.1962年,有苏联经济学专家建议:把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挖掘企业生产潜力,其核心思想是利润刺激。赫鲁晓夫改革措施中符合这一建议的是(  )‎ A.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B.鼓励大规模垦荒种玉米 C.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 D.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考点】赫鲁晓夫改革 ‎【题点】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 答案 C 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在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即通过利润刺激挖掘企业生产潜力,故C项正确。‎ 16‎ ‎12.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辞职下台后曾自豪地说:“也许我做过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这一件——那就是,他们只需要投票就能让我下台,而斯大林则会把他们全部抓起来。”但舆论却认为其在位期间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这实际上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  )‎ A.并未冲破原有模式 B.无从改善政治环境 C.疏于解除思想禁锢 D.鲜有触及经济领域 ‎【考点】赫鲁晓夫改革 ‎【题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信息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冲破原有斯大林模式,故A项正确。‎ ‎13.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C.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D.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考点】勃列日涅夫改革 ‎【题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措施 答案 B 解析 由题干中“1971年”可知此时苏联正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其中“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体现了触及原有体制,“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是对原有体制坚守的体现,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材料明显不符。‎ ‎14.戈尔巴乔夫在其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因此,我承认,改革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这说明(  )‎ A.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似之处 B.二者改革都突破了苏联的关键问题 C.后者改革是深化前者的改革 D.后者对前者的改革措施加以模仿 ‎【考点】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综合 16‎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戈尔巴乔夫承认自己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有“一定联系”,这种联系就是二者改革意图的相似性,即“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也就是力图冲破斯大林模式的羁绊。只有A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可以排除。‎ ‎15.为维持苏联超级大国地位,戈尔巴乔夫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试图采取新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这种新的方式的实质在于强化(  )‎ A.计划经济 B.宏观管理 C.市场经济 D.自主管理 ‎【考点】戈尔巴乔夫改革 ‎【题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 答案 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答案为C。‎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联有许多学者以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 ‎——苏联1989年《有关社会主义的现代概念》专题讨论会纪要 材料二 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1987年通过的、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摘编自肖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进行评价。‎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 答案 (1)特征:一定程度上恢复国家资本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和自由贸易政策;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形式,充分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 16‎ ‎(2)评价:打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垄断”,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把企业推向市场,这都是必要的。但实行完全私有化,建立所谓“真正的市场经济”,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3)原因:列宁改革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改革措施配套,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戈尔巴乔夫改革不顾苏联实际情况,改革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且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等信息,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第(2)问,据材料二“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实行私有化”“《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第(3)问,结合所学,从改革的方向、措施等几个角度回答。‎ 1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