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06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
专题06+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主干梳理】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1)原因:根本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沦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直接原因是虎门硝烟; (2)结果:战败后签定《南京条约》——五口通商(广厦福宁上)、割香港岛、议定海关税、赔款2100万银元;通过附件得到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居住租地等特权。 (3)影响:①政治上,主权和领土遭破坏,独立发展道路中断;②经济上,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③历史进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根本是列强要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直接是清政府拒绝了列强的修约要求; (2)主凶是英法,帮凶是俄美; (3)结果:战败,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十口通商、外国商船和军舰可出入长江口、外国人可自由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赔英法军费各200万两);1860年签定《北京条约》(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 (4)影响: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引发太平天国起义;促使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 3、甲午战争(1894-1895): (1)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侵华蓄谋已久,1890年经济危机加速侵略步伐;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2)结果:签订《马关条约》:①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破坏领土主权;②赔日2亿两白银加重财政负担;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使列强侵华势力渗透到内地;④允许投资设厂,便于列强资本输出,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 (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大大加深,客观上促进了民族抗争与探索高潮、清朝改革、资本主义发展。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1)根本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帝国主义; (2)《辛丑条约》影响:是列强侵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难点睛】 多元史观分析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 革命史观 鸦片战争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现代化 史观 鸦片战争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 整体史观 鸦片战争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破了中国“闭关”的局面 社会史观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 文明史观 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文明传入中国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其影响 (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①认识原因: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信奉“武器决定论”。 ②战略失误: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放弃和丧失制海权。 ③政治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政治腐败。 ④外部因素: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 (2)从不同层面看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①确立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社会地位。甲午战后,帝国主义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控制,进而操纵中国的政治,使中国社会迅速趋向半殖民地化境地。 ②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的侵略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也促使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政策做出了调整。 ③唤起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战后,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在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拯救民族危亡,“实业救国”、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相继兴起。 运用多种史观理解近代通商口岸的开辟 1.革命史观: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现代化史观: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经济的现代化。 3.整体史观: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却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明史观: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转向工业文明的地方。 5.社会史观: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 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 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侵略方式及其手段 以炮舰为后盾,攫取侵华特权为其商品输出服务 以资本输出为主,在军事侵略和商品输出的同时,瓜分中国 中国外交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 1.“朝贡体系”: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在该体系下, “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形成了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景象。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儒家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2.“不平等条约体系”:即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其法律依据是1842年《南京条约》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这个“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符合了国际惯例;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2017·江西八校联考)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各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都发生很大变化,我们乐于接受外来事物和新观念。可鸦片战争时期的国人对外并非如此,试从心理接受角度判断人们对中英《南京条约》的以下条款最痛心的是( ) A.开放五口通商 B.割香港岛给英国 C.赔款2 100万银元 D.中英协定关税 【答案】A 2.1864年,上海成立混合法院,主审涉外并兼理中国案件。法院由上海知县担任主审,一名外国领事担任副审列席审判,审判程序一如西方。这一现象( ) A.反映了近代中国司法的殖民地性质 B.标志领事裁判权开始丧失 C.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司法知识与精神 D.终结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答案】C 【解析】“审判程序一如西方”在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司法知识与精神,故C项正确。 3.(2017·乐山调研)清人戴鸿慈在日记中说:“观(伦敦)博物院。……陈设者率以国分室。中国室内,则有内廷玉玺两方存焉。吾国宫内宝物流出外间者不少,此其一也。若扣其所从来,固亦凡国民所铭心刻骨、永不能忘之一纪念物也。”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 ) A.导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B.刺激了国人的近代民族意识 C.打开了近代西学思潮的闸门 D.标志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起步 【答案】B 4.(2017·珠海摸底)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使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战后开放的商埠均以沿海为主内地为辅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答案】A 【解析】材料中三场战争分别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自鸦片战争后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正确。 5.1900年6月初,在英国的汉学家道格思爵士认为“每一则来自北京的电报都使这样一种事实更加明显,中国邪恶的渊源是慈禧太后”。“北京的电报”所谈及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 A.“京、津民众排外事件” B.“东方雄狮的觉醒” C.“联军战事行动迟缓” D.“4.5亿两,中国的慷慨”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00年6月初”和电报内容显示“中国邪恶的渊源是慈禧太后”,说明这一时 期由于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得到清政府的支持,给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故A正确。 6.(2017·宜宾适应性测试)1900年,慈禧发布要与八国联军“一决雌雄”的上谕,要求各省“北上勤王”,以张之洞、刘坤一等汉族东南大员先是“拒不奉诏”,随后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约定所辖区域内保证各自利益“两不相扰”。这一事件( ) A.加剧中央集权崩溃和地方势力膨胀 B.地方的自保避战最终导致中国战败 C.激化了汉族地主与满洲贵族的矛盾 D.地方实权派开始介入国家外交事务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7.(2017·郑州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人最早的法律是于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十二铜表法》。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罗马人设立专门法庭来审理这类案件。多次审理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即国际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英人华民交涉词讼一款:凡英商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处投票,候管事官先行查察谁是谁非,勉力劝息,使不成讼。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人者,管事官均应听诉,一例劝息,免致小事酿成大案。其英商欲行投票大宪,均应由管事官投递,禀内倘有不合之语,管事官即驳斥另换,不为代递。倘遇有交涉词讼,管事官不能劝息,又不能将就,即移请华官公同查明其事,既得实情,即为秉公定断,免滋讼端。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均应照前在江南原定善后条款办理。 ——《通商章程》(1843年10月8日) (1)据材料一,概述罗马的司法变动及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两则材料中司法变动的影响。 【答案】(1)变动:由公民法到万民法。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帝国版图的扩大。 (2)影响:罗马:缓和外邦人与本国公民的矛盾;巩固帝国统治。 中国:侵犯中国司法主权;袒护外国人;客观上减少外国人和中国人的司法诉讼量;客观上促进中国司法近代化。 【测试练习】 一、选择题 1.(2017·淮南高三模拟)鸦片战争后,英国政府极力推动鸦片贸易合法化,其意图在1858年通过《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签订得以实现。1905年自由党上台后,英国议会主动提议逐年削减并最终停止对中国鸦片出口。这种变化说明( ) A.鸦片贸易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工业革命的发展使鸦片贸易无利可图 C.英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受制于政党利益 D.自由主义者开始反思鸦片贸易的罪恶 【答案】A 【解析】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需通过推销商品掠夺原材料得以实现,而鸦片贸易导致中国白银外流,无力购买商品,故A项正确。 2.(2017·重庆调研)近代某条约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照全例,凡有英商等赴各口贸易者,无论与何商议,均听其便”。该项规定对中国的实质影响( ) A.中国全境对英国开放 B.中国传统闭关体制走向瓦解 C.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 D.中国经济命脉被英国所控制 【答案】B 【解析】结合近代中国的史实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并未全境对英开放,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凡有英商等赴各口贸易者,无论与何商议,均听其便”可知中国传统闭关体制走向瓦解,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关税主权,故C项错误;题干中也并未提及中国经济命脉被英国所控制,故D项错误。 3.下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主要战役的中外兵力对比表(单位:人)。由此表可知这次战争( ) 战役 时间 英 法 英法联军 中国 第一次广州之战 1856.10 439 15 000 虎门之战 1856.11 1 380 1 700 第一次大沽之战 1858.5 660 518 1 178 10 000 八里桥之战 1860.9 3 500 1 500 5 000 34 000 A.是由英法两国共同发动的 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 D.使中外反动势力进一步勾结 【答案】C 4.鸦片战争之初,英国向中国提出直接正式平等交往的要求,没有任何结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 A.极度反感英国的侵略行径 B.固守传统的天下观 C.了解英国来华的真实意图 D.被迫接受自由贸易 【答案】B 【解析】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初,清政府不同意与英直接正式平等交往,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撤销外国公使驻京的要求,可以看出清政府固守传统的华夷天下观,故B项正确。 5.(2017·宁德普通高中毕业班质检)1875年,清政府制定了“海防”和“塞防”并重的国防战略。十年后,将海防建设作为重点,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这一变化是基于( ) 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 B.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 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 D.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反应 【答案】B 【解析】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184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从海防和塞防并重到将海防建设作为重点,是基于海疆和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故B项正确;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和发展与清政府的国防战略无关,故C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战后,与此题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6.(2017·佛山、揭阳联考)有学者针对中国近代某条约的一个条款指出:“他们只要交纳5%的关税,就能通过条约口岸中的任何一个口岸,运进洋货或输出土产;他们只要再交纳进口税额的一半,作为子口税,就能把洋货运至内地和由内地运出土货。”这一条款( ) A.使列强控制了清政府财政大权 B.适应了列强商品输出的需要 C.有效减少了各国间的贸易壁垒 D.加速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 【答案】B 【解析】“只要交纳5%的关税,就能通过条约口岸……运进洋货或输出土产……就能把洋货运至内地和由内地运出土货”,表明通过这一条款打开了中国市场,故B项正确。 7.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就某一重大事件电奏清政府:“(若)辽、台并失,(则)南北皆危,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现在各军械略齐,兵勇锐气可用,似不可听其恫吓之言,为此迁就之计。”这表明( ) A.《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重大危害 B.有识之士反对中国与日本屈辱议和 C.中日战争爆发在当时已不可避免 D.清政府在和或战问题上仍举棋不定 【答案】B 8.(2017·惠州高三调研)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这种剧烈的变化反映了( ) A.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B.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 C.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 D.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 【答案】B 【解析】“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自1895年算起……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说明了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故B项正确。 9.(2017·深圳南山区质检)“当列强为议和大纲激烈讨论之际,在京议和大臣实际上被完全排除在外。李鸿章抱怨说:‘此次办理和议,事极艰窘。(各使)自行商议极其秘密,无从揣测,惟先办祸首一节,则倡言不讳。’”据此判断,与该次议和相关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D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涉及列强国家多,李鸿章参与谈判,材料涉及了“惟先办祸首一节”,综合考虑应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项正确。 10.(2017·广东百所学校高三质检)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就是想瓜分中国,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也是实行瓜分的有利时机,但在《辛丑条约》中却没有割地等相关条款。这说明( ) A.义和团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B.列强“以华治华”方针失效 C.列强最大化维护在华利益 D.中国民族危机逐渐趋于缓和 【答案】A 11.(2017·德阳高三诊断)1899年,慈禧册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计划废黜光绪帝,但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义和团运动中,载漪与载勋等利用义和团排外。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据此可知( ) A.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 B.晚清政府进一步走向沉沦 C.晚清统治集团发生分裂 D.义和团运动引发朝廷内争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899年……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可知晚清政府进一步走向沉沦,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2.(2017·大庆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凡外国商船只允许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凡外国商人来广州贸易,只能同商行打交道。外国商人买卖货物、交纳商税皆为行商代为办理;凡外国商人一切居住行动,皆由行商负责管束、担保;凡清政府有所宣示或外国商人有所陈请,皆由行商居间传达。此外,清政府又有许多条例和章程,如外国商人到广州,必须住在洋行附近的商馆(或称夷馆)内,不得擅自外出。又外国商人不得携带妇女居住商馆,不得在广州过冬,不得在广州乘轿子;不得雇用中国人服役,不得雇人传递消息等;清政府还规定,凡出海商船装载不得超过五百石,如有打造装载五百石以上的船出海者,一律发到边境充军。又规定船上一切人员都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貌、履历、籍贯等,以供官府稽查。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驻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今英人按照下条开叙之列,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 《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 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摘自中英《南京条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对外交往的相关信息并指出其政策。(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变化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该条约对中国的影响。(15分) 【答案】(1)信息:限定一口通商;严格约束外商活动;限制中国商民出海;公行垄断;政府不与外商直接通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政策:闭关锁国或海禁政策(或限制与外国往来等)。 (2)变化:由开放广州一口通商到开放五口;由自主开放到被迫开埠;由官设公行管理到自由贸易;由西方居民居住受限到自由居住;由存在索贿到明确税费;由与公行接触到与官府打交道。(任意答出五点即可) 影响:五口通商后,中国被逐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或答出中国逐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原料产地和产品输出国;从分散孤立到形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促进了中国从传统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型。(或答出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商品经济逐步取代自然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推动近代化进程等。言之有理即可。) 13.历史认识具有多元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关中国近代史分期的两个观点。 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 ——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明清两代交替时期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来华那段时间作为近代中国的起点会来得恰当。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费正清《剑桥晚清史》 (1)概括材料一中内藤湖南和徐中约各自的观点。请任选一种观点说明其分期依据。(8分) (2)材料二中徐中约和费正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你赞同哪种观点?根据材料简要分析。(10分) (3)有学者认为“历史就是叙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7分) 【答案】(1)内藤湖南:中国近代史起于唐宋之交。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起于明清之交。 前者依据:①政治:唐代科举制打破社会等级和贵族门阀制度。②经济: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市民群体兴起;海外贸易繁荣;租佃制弱化人身依附关系。③文化:文艺世俗化趋向。 后者依据:①明中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新航路开辟,中西交流;③明清进步思潮,冲击传统思想体系;④早期西学东渐。 (2)角度:徐中约是民族主义角度;费正清是全球化角度。 观点:赞同徐中约的观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和西方国家通过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扩大经济侵略,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观点:同意费正清的观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西方国家在入侵中国的同时,既推动中国融入世界,也传播了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3)言之成理即可。如答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但史学家对历史的叙述和认识却带有主观色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