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本高考历史专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轮复习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民版本高考历史专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轮复习学案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1 第15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强化作业 人民版必修2‎ 一、选择题 ‎1.(2013·江苏常州测试)水排产生之前,有马排,人排。史料记载:马排用马一百匹冶铁一百二十斤;改用水排,在同样的时间内,可以冶铁三百六十斤。水排的直接作用是(  )‎ A.提高炉温        B.提高灌溉效率 C.代替燃料 D.提高犁耕效率 ‎[答案]A ‎[解析]水排属于冶铁工具,不是灌溉工具,可以排除B、D两项;水排是利用水力的鼓风工具,可以有效地提高炉温,从而提高冶铁的水平,选A项。‎ ‎2.(2013·石家庄检测)马克垚在《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国的粮食种植农业是高度劳动密集型的、先进的集约型农业,而西欧的农牧混合农业则是生产技术落后的、带有原始性的粗放型农业,在农业发展阶段上比中国的集约型农业落后得多。”可见,“集约型农业”的主要特征是(  )‎ A.自给自足 B.广种薄收 C.集体耕作 D.精耕细作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西方的农耕文明。马克垚强调的是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先进和西欧农牧经济的落后,相对于中国的“集约型”而言,西方是“租放型”的农业,因此中国农耕经济的特点是精耕细作。‎ ‎3.(2013·广东深圳检测)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下列图片说明了(  )‎ A.水患治理的不断进步 B.经营方式的个体化 C.水利设施的广泛修筑 D.灌溉工具的多样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图片信息可知,戽斗、手摇翻车、脚踏翻车、高转筒车都是我国古代的灌溉工具,反映了我国古代灌溉工具的不断演进和多样化,故选D项。‎ ‎4.(2013·湖北重点高中模拟)战国初年李悝为魏相,颁行“尽地力”的教令,指出治田勤谨还是不勤谨,每亩将增产或减产三斗,在方百里可垦田600亩的范围内,粮食总产的增减幅度为20%。荀子也认为,如好好种田,可以亩产“数盆”,等于一年收获两次,潜力很大。这表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重视(  )‎ A.扩大耕地面积 B.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C.增加从业人口 D.总结精耕细作经验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每亩将增产或减产三斗”“亩产‘数盆’”等信息可以看出,作者主张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收入。‎ ‎5.(2013·广东汕头一模)“中国历史上不是政府‘均富贵’打击资本经济,就是人口膨胀后饥民暴动‘打土豪,分田地’来毁灭资本经济,使中国经济和社会文明总在小农经济的落后层次循环不前。”根据所学知识,请你判断在中国历史上以政府行为开创的“均富贵”措施的是(  )‎ A.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B.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北魏实行均田制 D.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均富贵”是指抑制土地兼并。A项与材料内容无关;B项是思想方面的措施,排除;北魏实行均田制,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符合题意,选C项;D项不是政府行为。‎ ‎6.(2013·济南检测)据史料记载,16~17世纪时,西属拉美国家墨西哥和秘鲁的白银生产量约占世界的85%,其中近半数流入了中国,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手工业高度繁荣 B.东西方的经济交流空前发达 C.中国的政治制度先进 D.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的理解能力。明清时期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主要是因为手工业的发展。‎ ‎7.(2013·广州调研)广东佛山《梁氏家谱》中记载;“明(宣德四年)祖庙门前堂狭隘,又多建铸造炉房,堪舆家言,玄武神前不宜火炎,慧(梁文慧)遂与里人霍佛山浼炉户他迁。”由此可见当时的佛山(  )‎ ‎①居民仍有宗法观念 ②铸造业兴盛 ③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④居民重视风水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的社会生活。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在祖庙门前,多炉并冶,说明铸造业兴盛;梁文慧接受堪舆家的建议,搬走了祖庙门前的炉房,说明居民仍有宗法观念,且重视风水。材料中没有出现雇佣关系的信息,③不正确,故选C项。‎ ‎8.(2013·开封模拟)观察下图,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 A.秦汉时期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 B.唐宋时期私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 C.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辐射全国 D.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在东部地区 ‎[答案]D ‎[解析]注意图片中图例的解释,从图中可以看出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在东部地区,故选D项。图片中无法看出秦汉时期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排除A项;无法体现唐宋时期私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排除B项;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关中手工业几乎没有,根本不可能出现由关中辐射全国的情形,排除C项。‎ ‎9.(2013·宁波模拟)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文明的部分成果,这些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 ‎[答案]C ‎[解析]水排、三星堆青铜器、钧窑钧红和马王堆素纱禅衣分别出现于东汉、商朝、宋朝和西汉时期。故C符合题意。‎ ‎10.(2013·北京东城区检测)中国古代制瓷业历史悠久,瓷器更是古代中国的名片。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制瓷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西汉时出现青瓷 B.南北朝时出现白瓷 C.唐朝景德镇成为“瓷都”‎ D.明清时期出现青花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发展状况。东汉出现青瓷,南北朝时出现白瓷,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元朝出现青花瓷,故本题答案为B项。‎ 二、非选择题 ‎11.(2012·北京丰台)中国自春秋战国就步入了铁器时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居于重要的地位。‎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1)依据材料一,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史记·平准书》‎ ‎(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并写出这一时期与之类似的政治、思想政策。‎ 材料三 (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3)材料三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因素。‎ ‎[答案](1)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社会经济发展;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 ‎(2)盐铁官营;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规模大(投资大),分工细,雇佣劳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实行重本抑末和海禁闭关政策。‎ ‎12.(2013·德州模拟)制瓷业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智慧和创造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 ‎——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材料二 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 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 ‎[答案](1)特征:历史悠久;工艺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精美;产品种类繁多;走向世界。影响:有利于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 ‎(2)特点: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或“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私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不能说明。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