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系列专题高考数学备考冲刺之易错系列专题三角函数教师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易错系列专题高考数学备考冲刺之易错系列专题三角函数教师版

三角函数 一、高考预测 该专题是高考重点考查的部分,从最近几年考查的情况看,主要考查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三角函数式的化简与求值、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三角形中的三角恒等变换以及三角函数、解三角形和平面向量在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问题中的应用.该部分在试卷中一般 ‎ 1.考小题,重在基础运用 ‎ 考查的重点在于基础知识:解析式、图象及图象变换、两域(定义域、值域)、四性(单调性、奇偶性、对称性、周期性)、 反函数以及简单的三角变换(求值、化简及比较大小)。‎ ‎ 2.考大题,难度明显降低 ‎ 有关三角函数的大题即解答题,通过三角公式变形、转换来考查思维能力的题目已经没有了,而是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解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且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以下四类问题:(1)与三角函数单调性有关的问题;(2)与三角函数图象有关的问题;(3)应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和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及化简和等式证明的问题;(4)与周期有关的问题.‎ 高考备考是紧张的、同时也是收获的前夜。成功永远属于那些准备充分的人们.祝愿各位在2012年的高考中取得辉煌成绩。‎ 图象上升时与x轴的交点)为,其他依次类推即可。‎ ‎3.五点法作y=Asin(ωx+)的简图:五点取法是设x=ωx+,由x取0、、π、、2π来求相应的x值及对应的y值,再描点作图。3.函数 最大值是,最小值是,周期是,频率是,相位是,初相是;其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凡是该图象与直线的交点都是该图象的对称中心。‎ ‎4.由y=sinx的图象变换出y=sin(ωx+)的图象一般有两个途径,只有区别开这两个途径,才能灵活进行图象变换。利用图象的变换作图象时,提倡先平移后伸缩,但先伸缩后平移也经常出现无论哪种变形,请切记每一个变换总是对字母x而言,即图象变换要看“变量”起多大变化,而不是“角变化”多少。‎ 途径一:先平移变换再周期变换(伸缩变换)先将y=sinx的图象向左(>0)或向右(<0=平移||个单位,再将图象上各点的横坐标变为原来的倍(ω>0),便得y=sin(ωx+)的图象。‎ 途径二:先周期变换(伸缩变换)再平移变换。先将y=sinx的图象上各点的横坐标变为原来的倍(ω>0),再沿x轴向左(>0)或向右(<0=平移个单位,便得y=sin(ωx+)的图象。‎ 要点3:与三角函数的性质有关的问题 ‎1.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 ‎2.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的递增区间是,‎ 递减区间是;‎ 的递增区间是,递减区间是,‎ 的递增区间是,‎ ‎5.求三角函数的周期的常用方法:经过恒等变形化成“、”的形式,在利用周期公式,另外还有图像法和定义法。‎ 要点4:三角变换及求值 ‎1.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 ‎3.三角函数式的化简 常用方法:①直接应用公式进行降次、消项;②切割化弦,异名化同名,异角化同角;③‎ ‎ 三角公式的逆用等。(2)化简要求:①能求出值的应求出值;②使三角函数种数尽量少;③使项数尽量少;④尽量使分母不含三角函数;⑤尽量使被开方数不含三角函数。(1)降幂公式;;。(2)辅助角公式 ‎4.三角函数的求值类型有三类 ‎(1)给角求值:一般所给出的角都是非特殊角,要观察所给角与特殊角间的关系,利用三角变换消去非特殊角,转化为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问题;‎ ‎(2)给值求值:给出某些角的三角函数式的值,求另外一些角的三角函数值,解题的关键在于“变角”,如等,把所求角用含已知角的式子表示,求解时要注意角的范围的讨论;‎ ‎(3)给值求角:实质上转化为“给值求值”问题,由所得的所求角的函数值结合所求角的范围及函数的单调性求得角。‎ 要点5:正、余弦定理的应用 ‎1.直角三角形中各元素间的关系:如图,在△ABC中,C=90°,AB=c,AC=b,BC=a。‎ ‎(1)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勾股定理)(2)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3)边角之间的关系:(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sinA=cosB=,cosA=sinB=,tanA=。‎ ‎2.斜三角形中各元素间的关系:如图6-29,在△ABC中,A、B、C为其内角,a、b、c分别表示A、B、C的对边。(1)三角形内角和:A+B+C=π。‎ ‎(2)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 ‎。(R为外接圆半径)‎ ‎=;(4)△=2R2sinAsinBsinC。(R为外接圆半径)(5)△=;(6)△=;;(7)△=r·s。‎ 解斜三角形的主要依据是:设△ABC的三边为a、b、c,对应的三个角为A、B、C。‎ ‎(1)角与角关系:A+B+C = π;(2)边与边关系:a + b > c,b + c > a,c + a > b,a-b < c,b-c < a,c-a > b;(3)边与角关系:正弦定理 (R为外接圆半径);余弦定理 c2 = a2+b2-2bccosC,b2 = a2+c2-2accosB,a2 = b2+c2-2bccosA;它们的变形形式有:a = 2R sinA,,。‎ 三角形中的三角变换 三角形中的三角变换,除了应用上述公式和上述变换方法外,还要注意三角形自身的特点。‎ 要点7:向量与三角函数的综合 平面向量融数、形于一体,具有几何与代数的“双重身份”,从而它成为了中学数学知识交汇和联系其他知识点的桥梁.平面向量的运用可以拓宽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在高考试题中,其一主要考查平面向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以及基本运算技能,考查考生掌握平面向量的和、差、数乘和内积的运算法则,理解其几何意义,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其二是考查向量的坐标表示,向量的线性运算;其三是和其它数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如和曲线、数列等知识结合.向量的平行与垂直,向量的夹角及距离,向量的物理、几何意义,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化简与解析几何、三角、不等式、数列等知识的结合,始终是命题的重点.‎ 三、易错点点睛 命题角度1 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 [专家把脉] 上面解答求出k的范围只能保证y= 的图像与y=k有交点,但不能保证y=的图像与y=k有两个交点,如k=1,两图像有三个交点.因此,正确的解答要作出了y=的图像,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求解. ‎ ‎[对症下药] 填(1,3)∵= 作出其图像如图 从图5-1中可看出:当10,‎ ‎∵-x>0.‎ ‎ (Ⅰ)将十字形的面积表示为θ的函数; (Ⅱ)θ为何值时,十字形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 [考场错解] 设S为十字形的面积,则S=2xy=2sinθ· cosθ=sin2θ(≤θ<).‎ ‎ =1,即2θ-=时,S最大.∴当θ=时,S最大,‎ S的最大值为.‎ ‎ 解法2 ∵S=2sinθcosθ-cos2θ,∴S′=2cos2θ- 2sin2θ+2sinθ·cosθ=2cos2θ+sin2θ.‎ ‎ ‎ ‎[专家把脉]∵=3(-cosx).当00,由②式知tan(an-1,-an)< 0.由此可知an+1-an必在第二象限∴0是=0的任意正实根,即x0-tanx0,则存在一个非负整数k,使x0∈(+kπ,π+kπ),即x0在第二或第四象限内.由①式=cosx(tanx+x)在第二象限或第四象限中的符号可列表如下:‎ X ‎()‎ 的符号 K为奇数 ‎-‎ ‎0‎ ‎+‎ K为偶数 ‎+‎ ‎0‎ ‎-‎ 所以满足=0的正根x0都为f(x)的极值点.由题设条件,a1,a2,…,an…为方程x=-tanx 专家会诊 处理与角度有关的应用问题时,可优先考虑三角方法,其一般步骤是:具体设角、构造三角函数模型,通过三角变换来解决.另外,有些代数问题,可通过三角代换,运用三角知识来求解.有些三角问题,也可转化成代数函数,利用代数知识来求解如前面第2、3题. ‎ 命题角度4 向量及其运算 ‎1如图6-1,在 Rt△ABC中,已知BC=a,若长为 ‎2a的线段PQ以点A为中点,问与的夹角θ取何值时.的值最大?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 ‎[考场错解]此后有的学生接着对上式进行变形,更多的不知怎样继续.‎ ‎ [专家把脉] 此题是湖北省20典型例题)已知,|a|=‎ ‎,|b|=3,a与b的夹角为45°,当向量a+λb与λa+b的夹角为锐角时,求实数A的范围.‎ ‎ [考场错解] 由已知a·b=|a||b|·cos45°=3,∵a+λb与λa+b的夹角为锐角,∴(a+λb)·(λa+b)>0‎ 即λ|a|2+λ|b|2+(λ2+1)a·b=0,∴2λ+9λ+ 3(λ2+1)>0,解得所述实数λ的取值范围是(-∞,,1)∪(1,+∞). ‎ ‎3.已知O为△ABC所在平面内一点且满足,则△AOB与△AOC的面积之比为 ( )‎ ‎ A.1 B. D.2‎ ‎ △AOB的面积与△AOC的面积之比为3:2,选B.‎ ‎(2)不妨设A(0,0),B(1,‎ ‎ 0),C(0,1),O(x,y),则由专家会诊向量的基本概念是向量的基础,学习时应注意对向量的夹角、模等概念的理解,不要把向量与实数胡乱类比;向量的运算包括两种形式:(1)向量式;(2)坐标式;在学习时不要过分偏重坐标式,有些题目用向量式来进行计算是比较方便的,那么对向量的加、减法法则、定比分点的向量式等内容就应重点学习,在应用时不要出错,解题时应善于将向量用一组基底来表示,要会应用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来解题.‎ 命题角度5 平面向量与三角、数列 ‎1.设函数f(x)=a·b,其中a=(2cosx,1),b=(cosx,)求x;(2)若函数y=2sin2x 第(2)问在利用平移公式的时有错误.‎ ‎[对症下药](1)依题设,f(x)=‎ ‎ ‎ ‎[专家把脉]向量是一个既有方向又有大小的量,而错解中只研究大小而不管方向,把向量与实数混为一谈,出现了很多知识性的错误.‎ ‎[对症下药] (1) ‎ ‎ ‎ ‎3.在直角坐标平面中,已知点P1(1,2),P2(2,22),P3(3,23)…,Pn(n,2n),其中n是正整数,对平面上任一点Ao,记A1为Ao关于点P1的对称点,A2为A1,关于点P2的对称点,…,An为An-1关于点Pn的对称点.‎ ‎ (1)求向量的坐标;‎ ‎ [考场错解] 第(2)问,由(1)知=(2,4),依题意,将曲线C按向量(2,4)平移得到y=f(x)的图像.‎ ‎ ∴y=g(x)=f(x-2)+4.‎ ‎ (2)∵={2,4},∴f(x)的图像由曲线C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4个单位得到.‎ ‎ 因此,曲线C是函数y=g(x)的图像,其中g(x)是以 3为周期的周期函数,且当x∈(-2,1)时,g(x)=‎1g(x+2)-4,于是,当x∈(1,4)时,g(x)=‎1g(x-1)-4.‎ ‎ ‎ ‎1.(典型例题)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离心率为,一个焦点F(-m,0)(m是大于0的常数.)‎ ‎(1)求椭圆的方程;‎ ‎ (2)设Q是椭圆上的一点,且过点F、 Q的直线l与y 轴交于点M,若,求直线l的斜率.‎ ‎ [对症下药] (1)设所求椭圆方程为1 (a>b>O). 由已知得c=m,故所求的椭圆方程是 ‎ (2)设Q(xQ,yQ),直线l的方程为y=k(x+m),则点M(0,km),∵M、Q、F三点共线, [考场错解] 第(2)问:设P(x,y),M(xo,yo),则N(0,yo) ‎ ‎ ∴x-xo=-λox,y-yo=λo(yo-y),∴λo=-1.‎ ‎ [专家把脉] 对分析不够,匆忙设坐标进行坐标运算,实际上M、N、P三点共线,它们的纵坐标是相等的,导致后面求出λo=-1是错误的.‎ ‎ [对症下药] (1)解法1:设M(x,y),则C(x,-1+‎ 即(x,y-1)·(x,y+1)=0,得x2+y2=1,又x≠0,∴M的轨迹方程是:x2+y2=1(x≠0)‎ 解法2:设AC与BD交于E,连结EM、EO,∵AC+BD,∴∠CED=∠AEB=90°,又M、O分别为CD, AB的中点,∴,又E为分别以AB、CD为直径的圆的切点,∴O、C、M三点共线,∴ |OM|=|OE|+|AB|=1,∴M在以原点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上,轨迹方程为x2+y2=1(x≠0).‎ ‎(2)设P(x,y),则由已知可设M(xo,y),N(0,y),又由 MP=λoPN得(x-xo,0)=λo(-x,0),∴xo=(1+λo)x,又 M在x2+y2=1(x≠0)上,∴P的轨迹方程为(1+λo)2x2+ y2=1(x≠0), [考场错解] 第(1)问:以AB的中点为坐标原点,以 AB所在的直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A(0,1),B(0,—1),设E(0,t),B'(xo,1),则由 y=-t,∴M的轨迹方程为x=x0,y=-t ‎ [专家把脉] 对轨迹方程的理解不深刻,x=xo,y=-t不是轨迹方程,究其原因还是题目的已知条件挖掘不够,本题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已知条件.‎ ‎ ‎ F的直线的斜率为k,则方程为y=,P(x1,y1),Q(x2,y2),由得x1=-λx2,联立直线方程和C得方程是x2 +4kx-2=0,由-2≤x≤2知上述方程在[-2,2]内有两个解,由;次函数的图像知,由x=-λx2可得由韦达定理得8k2=. ‎ ‎ [考场错解] (1)设椭圆方程为,F(c,0)联立y=x-c与得(a2+b2)x2- ‎2a2cx+a‎2c2+a2b2=0,令A(x1,y1),B(x2,y2),则x1+x2=由(x1+x2,y1+y2), a=(3,-1),与a共线,得x1+x2=3,y1+y2=-1,又(2)证明:由(1)知a2=3b2,所以椭圆可化为 x2+32=3b2设(x,y),由已知得(x,y)=λ(x1,y1)+μ(x2,y2), ∴M(x,y)在椭圆上, ∴(λx1‎ ‎+μx2)23(λy1+μy2)2=3b2.‎ ‎ 即λ2()+2λμ(x1x2+2y1y2)= 3b2.①‎ ‎ 由(1)知x2+x2=∴ ∴x1x2+3y1y2=x1+x2+3(x1-c)(x2-c)‎ ‎=4x1x2-3(x1+x2)c+‎3c2==0.‎ ‎ 又又,代入①得 λ2+μ2=1.故λ2+μ2为定值,定值为1.‎ ‎1.在△ABC中,sinA+cosA=AB=3,求tanA的值和△ABC的面积.‎ ‎ [专家把脉] 没有注意到平方是非恒等变形的过程,产生了增根,若A=165°,sinA=此时sinA+cosA=,显然与sinA+cosA=的已知条件矛盾.新课标第 一网 ‎ [对症下药] 解法1.∵‎ sinA=.‎ ‎2.设P是正方形ABCD内部的一点,点P到顶点A、B、C的距离分别为1、2、3,则正方形的边长是 .‎ ‎.‎ ‎[专家把脉]没有考虑x的范围,由于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应小于第三边,两边之和应大于第三边,∴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