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江苏专版第14单元第28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学案(江苏专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江苏专版第14单元第28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学案(江苏专用)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 ‎【认读导引】 ‎ 二大主题:古代、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近现代世界科技与文化发展历程。‎ 四大线索: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现代中国科技、教育的发展;近现代世界科技发展;近现代世界文学艺术。‎ 六个方面: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近现代科技发展历程;近现代世界文学;近现代世界美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第28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璀璨明珠——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四大发明 发明 成就 影响 造纸术 西汉前期已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 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 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宋朝广泛使用 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指南针 北宋时应用于航海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四大发明及对世界的影响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 古代中国科技的地位、特点 史料一 《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数量 ‎22‎ ‎25‎ ‎25‎ ‎9‎ ‎25‎ ‎7‎ ‎7‎ ‎8‎ ‎8‎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国科技分布特点的主要原因。‎  从表格数据来看,中国古代科技成果主要分布在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等领域。‎  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导;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因而与农业有关的科技得到了发展。‎ 史料二 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信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 ‎——马克思 史料三 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和推广。‎ ‎——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根据史料二、三及所学知识,综合归纳影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因素。‎  史料二主要说明小农经济及君主专制的存在,束缚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史料三主要说明儒学束缚人性,阻碍了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政治环境及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思想观念及统治者的科技教育文化政策;对前代科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等等。‎ ‎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地位 ‎(1)特点 ‎①科技思想:注重实践,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 ‎②科技内容: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③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法。‎ ‎④科技使用: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 遏制了科技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2)地位:中国古代科技13世纪前一直领先世界,是中国科技的辉煌时代,明清时期逐步走向停滞,未转化为近代科技。‎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下图生动反映了我国古代一项技术发明的工艺流程。该技术发明(  )‎ A.唐朝末年开始应用于军事 B.为远洋航行提供技术支持 C.最终成熟归功于北宋毕昇 D.曾促进西欧文化事业发展 D [材料中图片是造纸的制作过程,造纸术促进了西欧文化事业发展,故D项正确;A项是火药的应用;B项是指南针发明的影响;C项是活字印刷术。]‎ ‎2.下表为不同文献对某一事物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北宋)朱《萍洲可谈》‎ ‎“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罗盘)而行……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 A.指南针在航海中普及较快 B.宋代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C.宋代航海仅依靠气象观察 D.指南针最早出现于宋代 B [材料中“阴晦观指南针”“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罗盘)而行”说明阴天航海依靠指南针,指南针在宋代应用于航海,故B项正确;A项中“普及”说法绝对,故排除;C项中“仅依靠”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指南针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3.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著名刻工张徒信在成都印刷整部《大藏经》,这是印刷史上早期影响较大的一部书,费工十二年,计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版块达十三万之多。这说明当时(  )‎ A.雕版印刷技术开始出现 B.雕版印刷技术水平较高 C.活字印刷技术迅速推广 D.彩色套印技术已经成熟 B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印刷术。根据时间和材料中“版块达十三万之多”可知是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技术在隋唐开始出现,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雕版印刷术,并未反映活字印刷术,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彩色套印技术,故D项错误。]‎ ‎4.英国科学家培根曾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对文中提到的“力量和影响”最佳的阐释是(  )‎ A.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B.使封建骑士和城堡不堪一击 C.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新时代 D.曾经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D [本题考查四大发明的影响。A项是印刷术的作用,B项是火药的推动,C项是指南针用于航海,A、B、C三项都是从一方面进行论述,综合可以看出这三大发明推动了西欧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发展,故D项正确。]‎ ‎ 雅俗共赏——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古代中国的文学 时间 形式 代表人物或作品 特点 时代背景 先秦 诗歌 ‎《诗经》‎ 现实主义风格,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 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兴起;分封制的瓦 解,社会动荡;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楚辞 楚国方言,句子参差不齐,浪漫主义风格 汉朝 汉赋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张衡的《二京赋》‎ 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经济发展,政治上大一统局面形成 唐朝 唐诗 李白(浪漫主义);杜甫(现实主义);白居易(现实主义)‎ 前期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后期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国家统一,政策开明,中外交流频繁,科举制的促进 宋朝 宋词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更加灵活自如地抒发感情,并可配乐演唱 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社会矛盾尖锐 元朝 元曲 关汉卿、马致远 散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杂剧形成完整的戏剧形式 商品经济发展,知识分子不受重视 明清 小说 四大名著;《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采用章回体形式;题材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广泛反映社会生活,深刻批判社会现实 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社会矛盾加深 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二、古代中国的书法、绘画艺术 ‎1.书法艺术 ‎(1)发展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2)特点及代表 字体 特点 代表 小篆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秦朝李斯 隶书 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方正,略扁 东汉蔡邕 楷书 笔画详备,结构严整,字形方正 魏晋时期的钟繇、王羲之,唐朝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 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 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雅俗共赏 东晋的王羲之、唐朝的颜真卿、北宋的苏轼、元朝的赵孟、明朝的文征明 文字不等同于书法。书法兼具审美与实用功能,是汉字的艺术形式。‎ ‎2.绘画艺术 ‎(1)起源:远古时代,代表作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2)成熟: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3)特点: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4)发展:‎ 时期 特点 代表人物及成就 魏晋 总结出精辟的绘画理论,注重“以形写神”‎ 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隋唐 吸取外来美术风格 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两宋 风俗画成就突出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元明清 文人画成就突出 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三、古代中国的戏曲艺术 ‎1.发展演变:由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元杂剧把戏曲艺术推向成熟;明朝昆曲流传甚广。‎ ‎2.京剧艺术:‎ ‎(1)形成: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形成京剧。‎ ‎(2)发展:“同光十三绝”。‎ ‎(3)传播:京剧由北京走向各地,并逐步走向世界。‎ ‎(4)地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国粹”,在人类文艺殿堂上大放异彩。‎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 世俗化、自由化——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演进 史料一 (宋元时期)由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了市民化的特征。‎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料一中高雅文化的市民化在宋元时期的主要表现,并举例说明。‎  史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变迁——市民文化得以发展。‎  宋词,柳永的词体现市民情趣,委婉含蓄,适应娱乐场所需要;元曲,以关汉卿的《窦娥冤》为代表,大量使用白话、方言、衬字;风俗画,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都城汴梁的市井生活。‎ 史料二 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 ‎——[元]倪云林  史料二表明当时绘画的风格怎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史料二说明文人画重诗意的特点。‎  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讲究借物抒情。‎ 原因:理学的影响,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社会政治的黑暗促使文人借物抒情;绘画理论和艺术的积累等。‎ 史料三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史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梨园戏曲与该时期的文学有何共同特色?‎  史料三说明清朝时期的戏曲种类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现象:清代戏曲种类繁多,以昆曲为正统(雅)。特色:平民化、通俗化、商业化。‎ ‎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时代特征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和整理《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儒学独尊,文学艺术大放异彩,如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弘气势。‎ ‎(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浮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山水画开始形成;书法逐渐进入自觉阶段。‎ ‎(4)唐朝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中外交往频繁。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促成了唐诗的繁荣;绘画同时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风格多样;楷书、草书等书法艺术成就辉煌。中唐之后,政治黑暗,出现大量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5)宋元时期: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南宋山河破碎,激发了诗人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元代统治的黑暗及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元曲成为主要艺术形式,戏曲走向成熟。‎ ‎(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曲走向繁盛;抒发个人心意的文人画盛行。‎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明清小说的作品中有颂扬农民斗争、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批判科举制、抨击官场腐败等内容。有一部文学作品被评价为剖析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该作品应是(  )‎ A    B     C    D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红楼梦》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批判科举制、抨击官场腐败,故A项正确;《水浒传》与“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批判科举制”无关,故B项错误;《西游记》与“颂扬农民斗争、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批判科举制、抨击官场腐败”无关,故C项错误;《三国演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2.有学者评述某一书法作品:“纵笔如兔起鹘落,奔放不羁,纵横挥斫,一气到底。”下列作品与这一书法作品风格一致的是(  )‎ A     B     C     D B [材料“纵笔如兔起鹘落,奔放不羁,纵横挥斫,一气到底”体现出书法家注重意境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草书最能体现书法家的情感,故B项正确;A项是隶书;C项是楷书;D项是行书。]‎ ‎3.近年来,基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国粹之美”的精神主旨,京剧逐步走进中小学校园。京剧的产生(  )‎ A.源于元杂剧的直接发展 B.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成熟 C.满足市民阶层文化需求 D.改变了传统文化的主流 C [A、D两项说法均错误,故排除;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由此可知,京剧的产生满足了市民阶层文化需求,故选C项;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故排除B项。]‎ ‎2015-2019年考情统计 年份 命题角度 ‎2015年 T3:汉赋 ‎2016年 ‎-‎ ‎2017年 T5:文人画 ‎2018年 T4:元曲 ‎2019年 T21:汉字 命题规律:从题型看,涉及该部分的近几年的试题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并重;从考查方式看,采用古文、图片或者国内外学者、专家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评价创设新情境、设置新问题是其特点。‎ 趋势:从热点角度看,要注意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与中国古代书画艺术。‎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题组一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1.(2014·江苏高考·3)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C [材料“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比较普遍,故选C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活字印刷,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说雕版印刷仅用于官方刻书,故D项错误。]‎ ‎2.(2011·江苏高考·3)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活字印刷术。宋朝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故A项错误;题干中“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只是指出了邸报在明崇祯十一年前为写本,故B项错误;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后,元朝出现木活字,故C项错误;造纸术发明于西汉,指南针出现于战国,火药在唐末已用于军事,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宋朝,故D项正确。]‎ 题组二 古代中国的汉字与书画 ‎3.(2017·江苏高考·5)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 A.天人合一    B.诗画合一 C.情景合一    D.知行合一 C [材料“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说明文人画重在将人的主观情感和自然情景交融在一起,故C项正确;“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思想,故A项错误;“诗画合一”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B项错误;“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故D项错误。]‎ ‎4.(2013·江苏高考·2)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面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 楷体汉字 执 王 臣 劓 甲骨文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D [通过题干中的甲骨文和楷体字之间的形体关系可以看出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故D项正确;A、B两项均不符合史实,楷体字是由隶体字演变过来的,楷体端庄严谨而不是飞舞飘逸,故排除;从图片中两种字体的对比可知甲骨文是可识读的,故排除C项。]‎ ‎5.(2019·江苏高考·21)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 ‎——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 材料二 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 材料三 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强的体现。‎ ‎——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面积太小”“轻便而实用”可得出主要是面积大,写字多,工艺简单,轻便实用,成本较低。第(2)问,根据材料二“纸张……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印刷术蓬勃兴起……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可得出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促进了汉字的传播,不断催生了多种字体,还使字体变得规范。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可得出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人类文化体系;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得出,主要是汉字符号丰富多样,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答案:(1)原因:面积较大,写字较多;制作工艺简单;轻便实用;成本低;产量高。‎ ‎(2)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汉字的传播;造纸术的发展促进纸的普及,催生多种书体;印刷术的发展使字体变得规范。‎ ‎(3)影响: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人类文化体系。‎ 原因:汉字符号丰富多样;汉字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题组三 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6.(2018·江苏高考·4)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句式整齐,语言精练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A [题干中关键信息“少引圣籍,多发天然”“雅俗共赏”体现了元曲贴近生活、易受欢迎的特征,故A项正确;B、C、D三项题干均不能反映,故排除。]‎ ‎7.(2015·江苏高考·3)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可知,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C [道家的无为思想在汉初盛行,汉武帝时期,随着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和发展,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积极有为的儒家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汉赋宣扬的是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故C项理解不正确,符合题意;A、B、D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8.(2012·江苏高考·1)“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 A [题干中的《郑》、《卫》均属《诗经·国风》中的篇目,国风是民间歌谣,真实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因此最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题干不符,故排除。]‎ ‎[新题快递·自我评估]‎ ‎1.(2020·省前黄中学、如东中学、姜堰中学联考一)西晋文人傅咸曾在一篇赋中写道:“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真。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与此相关的发明是(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A [根据材料“夫其何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造纸术的特点,即以废旧之物造洁白之纸,故A项正确;印刷术与材料“取彼之弊,以为此新”不符,故排除B项;C、D两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2.(2020·省前黄中学、如东中学、姜堰中学联考一)北宋《萍州可谈》记录:舟师,夜晚观星,白昼观日,风雨冥晦,则观指南针。对此,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 A.指南针的雏形开始出现 B.指南针已广泛应用于航海 C.指南针是航海家辅助工具 D.航海仍完全依靠舟师经验 C [材料反映了白天依靠太阳,晚上依靠星星观测方向,阴雨天气则依靠指南针,说明指南针只是航海的辅助工具之一,故C项正确;战国时期司南出现,故排除A项;B项中“广泛”说法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项中“完全”说法绝对,故排除。]‎ ‎3.(2020·南京期初摸底)“行尽势未尽,或烟收雾合,或电激星流,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有类云蒸雾散,触遇成形;龙虎威神,飞动增势。”下列作品符合该观点的是(  )‎ A     B      C     D D [根据材料“行尽势未尽,或烟收雾合,或电激星流,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有类云蒸雾散,触遇成形;龙虎威神,飞动增势”可判断出这是草书的特点,故D项正确;A项是隶书;B项是楷书;C项是行书。]‎ ‎4.(2019·苏州一模)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日益兴盛,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以此为生的“说话人”。“说话”分为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声(演出者随兴“指物题咏”)。这反映出宋代(  )‎ A.说书艺术开始在民间出现 B.世俗文学成为文化主流 C.传统礼教受到了较大冲击 D.城市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以来,随着城市商业的繁荣发展,市民阶层逐渐扩大,收入增加,相应的世俗文化兴起,“说话”艺术逐渐成为市民阶层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于是出现了以此为生的专门的说书人,故D项正确;唐代已经出现“说话”艺术,故排除A项;在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古代中国,世俗文学不可能成为文化主流,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传统礼教受到了较大冲击,故排除C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