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46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案
考点46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共同进化 ①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②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①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②形成原因:生物的共同进化。 ③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化石。 考向一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 A项,兰花花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蛾的口器对兰花花矩仅起到选择作用。B项,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与原来的物种形成生殖隔离,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项,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生物与无机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都存在着进化上的密切联系,蛾的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正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项,蛾的口器与花矩进行着相互选择,花矩变长对蛾的口器具有选择作用,使蛾种群中口器较长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经过多代选择,蛾的口器会越变越长。因此,蛾的口器不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2.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无法推断出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 【参考答案】B 确,B项错误。 考向二 常染色体上的基因频率的计算 3.已知人的褐眼(A)对蓝眼(a)是显性。在一个有30 000人的群体中,蓝眼的有3 600人,褐眼的有26 400人(其中纯合子12 000人)。那么,在这个人群中A、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A.64%和36% B.36%和64% C.50%和50% D.82%和18% 【参考答案】A 基因频率=(7 200+14 400)/60 000×100%=36%。 解题技巧 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频率的计算 (1)已知各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求基因频率。此类题型可用定义公式计算,即某基因的频率=[(该基因纯合子个体数×2+杂合子个体数)÷(总个体数×2)]×100%。 (2)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此类题型可以将百分号去掉,按定义公式计算或直接用“某基因的基因频率=该基因纯合子的百分比+杂合子百分比的1/2”来代替。如基因A的频率=AA的频率+1/2Aa的频率,基因a的频率=1-基因A的频率。 4.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Ⅰ、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Ⅰ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40% B.A基因突变为a基因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 C.Aa个体在Ⅰ、Ⅲ段数量均为40,说明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D.在Ⅱ、Ⅲ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 【答案】D 【解析】Ⅰ段内AA有40个,aa有20个,Aa有40个,A的基因频率是60%,A项错误;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对不同表现型的个体的选择作用,B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Ⅰ、Ⅲ段,A和a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C项错误;由于AA个体在Ⅱ、Ⅲ段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所以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AA个体数量减少,D项正确。 考向三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频率的计算 5.在一次红绿色盲的调查中共调查男女各200名,调查发现,女性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红绿色盲基因的频率是 A.4.5% B.6% C.9% D.7.8% 【参考答案】B ×100%=6%。学&科网 解题必备 位于X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基因频率的计算 已知各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求基因频率。此类题型可用定义公式计算。一定注意:Y染色体上不含与X染色体上相对应的等位基因,因此只能计算X染色体上的基因总数,绝不能将Y染色体计算在基因总数内。 6.在某人群中对血友病进行调查后发现,基因型为XHXH的比例为42.32%,XHXh为7.36%,XhXh为0.32%,XHY为46%,XhY为4%。则在该地区XH和Xh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A.6%、8% B.8%、92% C.78%、92% D.92%、8% 【答案】D 【解析】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频率是指某基因占该染色体总数的比例。首先求该人群中X染色体的总比例,即为42.32%+7.36%+0.32%+46%×(1/2)+4%×(1/2)=75%,Xh的比例为7.36%×(1/2)+0.32%+4%×(1/2)=6%,XH的比例为42.32%+7.36%×(1/2)+46%×(1/2)=69%。所以该地区XH 的基因频率为69%÷75%×100%=92%,Xh的基因频率为6%÷75%×100%=8%。 考向四 利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基因频率 7.已知苯丙酮尿症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据调查,该病的发病率为1/10 000。请问,在人群中苯丙酮尿症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和携带此隐性基因的杂合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A.1%和0.99% B.1%和1.98% C.1%和3.96% D.1%和0.198% 【参考答案】B 技法提炼 利用遗传平衡定律进行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1)已知A的基因频率是A%,a的基因频率是a%,则该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A%×A%,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a%×a%,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A%×a%×2。 (2)已知某种群中基因型是AA的个体占X%,则A的基因频率是,a的基因频率是1-;或已知基因型是aa的个体占Y%,则a的基因频率是,A的基因频率是1-。 8.从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其中基因型为DD、Dd和dd的个体分别是30、60和10个,假设这个种群足够大,没有基因突变,没有迁入迁出,求该种群随机交配所得的F1中DD和Dd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A.36%、48% B.36%、24% C.60%、40% D.36%、16% 【答案】A 考向五 自交与随机交配条件下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9.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种群中,A基因频率=16%+1/2×(1-16%-36%)=40%,a基因频率为6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不变。16%AA16%AA;48%Aa48%(1/4AA∶1/2Aa∶1/4aa),即12%AA∶24%Aa∶12%aa;因此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频率=16%+12%=28%,A基因频率=28%+1/2×24%=40%。 易错警示 自交和自由交配对种群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影响 (1)自交: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纯合子比例逐渐增大,杂合子比例逐渐减小,但基因频率不变。 (2)自由交配: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都不变。 10.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25%。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 A.3∶3∶1 B.4∶4∶1 C.1∶2∶0 D.1∶2∶1 【答案】B 产生雌雄配子的概率 A a A AA Aa a Aa aa 理论上,下一代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4∶4∶1,故选B。 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共同进化就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 B.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了适应性变异的发生 C.进化过程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目前在超市中无公害蔬菜很多,也很受市民的欢迎。这些无公害蔬菜在生产中,不使用农药、杀虫剂和化肥等。假如在蔬菜的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其结果是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 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使用杀虫剂的剂量不断加大,害虫向抗药性能力增强方向定向变异 D.害虫全部消失,最终导致某些害虫的物种灭绝 3.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使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4.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甲种群:AA个体为24%,aa个体为4%。乙种群:Aa个体为48%,aa个体为16%。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 B.乙种群生物基因突变率很高 C.乙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 D.甲、乙两种群生物无突变,环境基本相同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共同进化实例的是 A.猎豹捕食斑马 B.某种长有细长花矩的兰花和生有细投口器专门为它传粉的蛾 C.草原上猫头鹰的灭绝造成鼠的数量激增 D.光合生物出现后,为好氧型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物进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而种群的基因库可不发生改变 B.自然选择对同种生物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可能不同 C.若某性状有三种表现型,则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各等位基因频率之和大于1 D.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往往都会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进化,即共同进化 7.桦尺蛾的黑色(A)对浅色(a)是显性。1870年,某一区域的桦尺蛾以浅色为主,浅色占70%,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20%。由于工业污染,该区域的桦尺蛾每年浅色个体减少10%,黑色个体增加10%。30年后该区域的桦尺娥个体以黑色为主,几乎看不到浅色个体,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区域的桦尺蛾个体间存在体色的差异,体现的是遗传多样性 B.30年期间桦尺蛾种群形成了新物种 C.1871年该区域的桦尺蛾群体中,隐性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77%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 8.在阿拉斯加地区,棕熊生活在树林里,北极熊生活在雪原和浮冰上,它们适合生活的环境不同,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但在动物园两者可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棕熊和北极熊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北极熊白色皮毛是雪原和浮冰环境诱导发生突变的结果 C.棕熊与北极熊在自然环境中基因无法交流 D.北极熊和棕熊都是长期定向自然选择的结果 9.某地有一种植物,同一植株上不同时期所开花的花色会发生变化,其传粉者包括当地的白线天蛾和8月中旬将迁徙离开的蜂鸟。如图表示7月30日~8月15日前后,当地各类群生物的数量变化。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红色的花更容易吸引蜂鸟完成传粉 B.花色的变化与传粉者的选择作用有关 C.8月该植物种群的红色基因频率下降 D.植物的快速反应适应了传粉者的改变 10.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发展机制的理论探索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如图是科学家利用果蝇所做的进化实验,两组实验仅喂养食物不同,其他环境条件一致。 (1)第一期时,甲箱和乙箱中的全部果蝇属于两个________________。 (2)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之后,甲箱果蝇体色变浅,乙箱果蝇体色变深。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以此推断,甲、乙品系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体现的是__________多样性,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过八代或更长的时间后,两箱中的果蝇体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两箱分养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化,形成两个群体体色的很大差异。学&科*网 (4)下表是甲、乙两箱中果蝇部分等位基因[A-a、T(T1、T2)-t、E-e]的显性基因频率统计的数据: 世代 甲箱 乙箱 果蝇数 A T1 E 果蝇数 A T2 E 第一代 20 100% 0 64% 20 100% 0 65% 第四代 350 89% 15% 64.8% 285 97% 8% 65.5% 第七代 500 67% 52% 65.2% 420 96% 66% 65.8% 第十代 560 61% 89% 65% 430 95% 93% 65% 甲、乙两箱果蝇的基因库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频率基本稳定的基因是__________,第十代时,甲箱中果蝇的该等位基因杂合子出现的频率是________%。 11.(2016·北京卷) 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12.(2016·上海卷)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 图11显示太平洋某部分岛屿上几种鸟类的分布及迁徙情况。图12 显示其中的S鸟不同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与代数的关系,其中n代表种群的个体数。 31.图11显示,相对于X岛,Y岛上的鸟_______多样性减小。 32.S鸟有黑羽(AA)、杂羽(Aa)、灰羽(aa)三种表现型,当S鸟迁至Y岛后,在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统计发现灰羽个体只占1%,Y岛S鸟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___。估算Y岛S 鸟密度的调查方法一般采用_____________。 33.经过多个阶段的迁移,在各岛上发现源于S鸟的14种鸟,此类现象称为________。 34.据图12判断,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多选)。 A.群体越小,某些基因消失的几率越大 B.群体越小,种群基因越偏离原始种群 C.群体越大,种群遗传多样性越易消失 D.群体越大,种群纯合子越倾向于增加 35.除自然因素外,影响鸟类群体数量的人为因素有______(多选)。 A.栖息地开发 B.烈性病毒的出现 C.栖息地污染 D.栖息地因地震被岛屿化 1.【答案】C 【解析】共同进化就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A错误;环境条件的改变对生物的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B错误;进化过程中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D错误。 2.【答案】B 【解析】由于基因突变,害虫本身存在着抵抗杀虫剂的变异,当使用某种杀虫剂后,绝大多数害虫被杀死,少数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害虫大量繁殖后,再用该种杀虫剂,会有比以前更多的个体生存,以后不断使用该种杀虫剂,会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杀虫剂对害虫起到一个定向选择作用。所以本题选B。 3.【答案】C 4.【答案】D 【解析】由题干可知,甲种群中AA个体为24%,aa个体为4%,所以Aa个体为72%,对于甲种群来说,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24%+72%×1/2=60%,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4%+72%×1/2=40%;同理对于乙种群来说,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36%+48%×1/2=60%,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16%+48%×1/2=40%。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计算得出甲种群和乙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说明甲、乙两种群生物无突变,环境基本相同,故选D。 5.【答案】C 【解析】猎豹捕食斑马、某种长有细长花矩的兰花和生有细长口器专门为它传粉的蛾、光合生物的出现,为好氧型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均属于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草原上猫头鹰的灭绝造成鼠的数量激增不属于生物与生物共同进化,这种情况下由于鼠没有捕食者的选择作用,很可能会导致鼠退化,不属于共同进化,故选C。 6.【答案】B 【解析】生物进化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种群的基因种类和数量都会改变,种群基因库也必然会发生变化,A错误;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对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所起的作用可能不同,B正确;一个性状不论有几种表现型,控制该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或复等位基因频率之和均为1,C错误;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进化,不属于共同进化,D错误。 7.【答案】B 8.【答案】B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突变是不定向的,北极熊白色皮毛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棕熊与北极熊在自然环境中由于地理隔离基因无法交流,C正确;北极熊和棕熊都是长期定向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9.【答案】C 【解析】由图中曲线变化发现,红色的花更容易吸引蜂鸟完成传粉,A项正确;由图可知,蜂鸟选择为红花传粉,而天蛾选择为白花传粉,说明花色的变化与传粉者的选择作用有关,B项正确;同一植物上不同时期所开花的花色会发生变化,但控制花色的基因不变,只是花色的表现型改变,C项错误;8月中旬蜂鸟将迁徙离开,天蛾不离开,植物的快速反应适应了传粉者的改变,D项正确。 10.【答案】(1)种群 (2)物种(或基因) 由于交配的同体色偏好,造成两品系果蝇之间发生生殖隔离现象(或虽然交配选择上有体色偏好,但可能依然不影响两者交配的行为与后代的可育性) (3))地理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食物的差异与选择 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 (4)甲 E 45.5 【解析】(1)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因此甲箱和乙箱中的果蝇分属于两个种群。(2)由题意知,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之后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两品系果蝇之间可能产生了生殖隔离,属于两个物种,因此可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物种多样性。(3)由于两箱分养造成地理隔离,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食物的差异与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导致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变化,形成两个群体体色的很大差异。(4)分析甲箱和乙箱的果蝇数量可知,甲的种群数量大,因此甲箱果蝇的种群基因库大;分析表格中信息可知,E的基因频率在不同世代之间的变化不大,最稳定;由表格中信息可知,第十代时,甲箱中E的基因频率为65%,则e的基因频率为35%,因此该等位基因杂合子出现的频率是2×65%×35%=45.5%。 11.【答案】A 【解析】题干中“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数百余只”,由于豹与豹之间的基因组成存在差异性,因此随着F区豹种群密度的增加,其遗传多样性增加,A正确。题干中没有关于十年后F区中豹种群性别比例的相关描述,无法确认其性别比例的变化,B错误。丰富度为群落特征,而豹群为种群,种群数量增加,没有改变丰富度,C错误。引入T区的豹后,引入的雌豹与F区的雄豹交配,产生后代,且种群数量在增加,由此推出致病基因频率下降,D错误。学&科#网 12.【答案】31.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32.0.9 标记重捕法 33.适应辐射 34.AB 35.AC 因地震被岛屿化是自然原因造成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