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一模块第三章第一讲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合理利用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一模块第三章第一讲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合理利用学案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考点 频次 卷别 水循环及其意义 河流特征、湖泊特征 水资源 洋流及对地理 环境的影响 ‎ 卷Ⅰ ‎2018·T37(2)‎ ‎2017·T6~7‎ ‎2015·T1~3‎ ‎2018·T37(3)‎ ‎2015·T7~9‎ ‎——‎ 卷Ⅱ ‎——‎ ‎2018·T9~11 2016·T9~11 2016·T36(1)‎ ‎2015·T9~11 2014·T36(2)‎ ‎2014·T6~7‎ ‎——‎ 卷Ⅲ ‎2018·T8‎ ‎2018·T36(1)‎ ‎2016·T7~9‎ ‎2016·T36(1)‎ ‎——‎ ‎——‎ 海南卷 ‎2018·T19~20‎ ‎2015·T2、T8~9‎ ‎2018·T17 2015·T15~17 2014·T18‎ ‎——‎ ‎2014·T16‎ 第一讲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 ‎(1)存在形式 ‎ ‎(2)关系: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相互补给的关系。‎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特点:‎ 类型 主要环节 特点 海上内循环 A蒸发→B降水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热量输送有重要意义 海陆间循环 最重要的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陆地内循环 循环水量,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2)水循环的意义:‎ ‎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联系海陆间的主要纽带;④塑造地表形态。‎ 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及其分布 ‎(1)现状:目前人类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水资源的分布:‎ 衡量指标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特点 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表现 大洲 除南极洲外,亚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南美洲,大洋洲最少 国家 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俄罗斯,我国居世界第位 ‎(3)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①数量上: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②时空上:a.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b.时间上:夏秋较丰富,冬春较贫乏。‎ ‎(4)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①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②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③科学技术促进了人水关系的发展,拓展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2.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措施 开源措施 节流措施 ‎①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 ‎②修建水库,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 ‎③跨流域调水,调节水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 ‎④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①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②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③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名师注解]‎ ‎【注】 (1)驱动水循环的动力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水的重力能,水循环的根本原因在于水的三态变化。‎ ‎(2)外流区域发生海陆间循环,又存在陆地内循环,但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内流区域以陆地内循环为主。‎ ‎【记】 水循环类型的判定 一看发生的领域:位于海洋上、陆地上还是海洋与陆地之间。‎ 二看水循环的环节: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最多,陆地内循环比海上内循环多了植物蒸腾这一环节。‎ 三看参与水量的多少:海上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少。‎ ‎【联1】 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主要表现为:改变时间分布规律——修建水库;改变空间分布规律——跨流域调水。‎ ‎【点1】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对地表的改造影响下渗,这其中包括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 ‎①有利方面包括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坡地改梯田、翻耕土壤以及植树造林等均可增加下渗量;②不利方面主要是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破坏地表植被的行为,使水分下渗量减少。‎ ‎【联2】 水资源丰歉程度的分析方法 ‎(1)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 ‎(2)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水资源要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二是人口总数。‎ ‎(3)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总量的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区域面积;二是区域内降水量。‎ ‎【点2】 水资源是否充足主要看水资源总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对比关系。有些降水多的地区受地形、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地表水存留时间短,因而水资源并不丰富;另外有些降水多的地区,人口稠密,水资源需求量大于水资源总量,因而也面临水资源短缺。‎ 考点一 水循环 ‎ (一)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 ‎3.影响降水的因素 ‎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二者呈正相关 流域面积 ‎(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 ‎(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量 蒸发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 ‎5.影响下渗的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 对地表水下渗的影响 地面性质 硬化地面,如水泥地不利于下渗;沙质土壤利于下渗 坡度 坡度越大,越不利于下渗 植被 植被越茂密,越利于下渗 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越大,越不利于下渗 降水持续时间 降水时间持续越长,越利于下渗 ‎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流众多,能储存众多的地下水。‎ (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有利影响 修建水库:能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跨流域调水:能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能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 不利影响 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汇聚加快,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围湖造田:能减少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其防洪抗旱能力,也能减弱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城市路面硬化:能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使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用水不当: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过量开采和使用,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典题精研]‎ ‎[典例] (2017·全国卷Ⅰ)如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 mm。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 mm。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1)~(3)题。‎ ‎(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 A.远大于2 000 mm     B.约为2 000 mm C.约为210 mm D.远小于210 mm ‎(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3)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解析] 第(1)题,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与年均降水量相当。该地年均降水量仅为210 mm,因此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约为210 mm。第(2)题,由图可知,坡面坡度大,岩性硬,地表水与地下水储存条件差,由于水分储存量小,实际蒸发量最小。第(3)题,虽然是耐旱植物,但注意是“大量种植”,依然会消耗大量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盐湖面积缩小。‎ ‎[答案] (1)C (2)A (3)B ‎[拓展链接] 水量平衡 ‎(1)概念:水量平衡是指任意尺度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水量与支出水量之间的差额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即水在循环过程中,总体上收支平衡。‎ ‎(2)各区域的水量平衡问题:‎ ‎①海洋: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蒸发量=0。‎ ‎②内流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0。比如我国西北地区,多年实际降水量很少,因此其多年平均蒸发量也不大,并非想象中那么大。‎ ‎③外流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径流量=0。‎ ‎④全球: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0。‎ 例如,上面典例: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的年均降水量是210 mm,但流域内某湖泊的湖面蒸发量可达2 000 mm,那么该流域多年实际蒸发量应该是210 mm而非2 000 mm。‎ ‎[集训冲关]‎ 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植物生长会影响土壤水分。梭梭根区受树冠集流、蒸腾和遮阴作用影响,存在土壤水分相对富集区。如图示意新疆北部沙漠中不同树龄阶段梭梭根区全年土壤含水率差异。据此完成1~2题。‎ ‎1.枯树根区含水率最高的原因是(  )‎ A.树冠集水作用强 B.无蒸腾作用消耗 C.树冠遮阴效果好 D.土壤硬化下渗弱 ‎2.导致梭梭根区土壤的湿岛效应夏季较春季更明显的主导因素是(  )‎ A.融雪 B.风沙 C.降水 D.蒸发 解析:1.B 2.D 第1‎ 题,枯树根区梭梭树枝叶凋落,无生长需求,树冠集水作用弱,无蒸腾作用消耗,遮阴效果差;枯树根区土壤疏松,下渗作用强。选B。第2题,梭梭树对融雪、风沙和降水影响较小;夏季梭梭树生长茂盛,树冠能够遮蔽阳光,减少土壤蒸发,保持土壤水分。选D。‎ ‎(2019·江西阶段性检测)下图示意某大河流域规划50年后建设用地增加比重(图a)和该流域水循环某环节水量增加比重(图b)。读图完成3~4题。‎ ‎3.材料中水循环某环节是(  )‎ A.降水 B.蒸发 C.地下径流 D.地表径流 ‎4.流域建设用地增加对流域环境的影响是(  )‎ A.使区域气候趋于干热 B.河流中下游地区洪涝减少 C.流水侵蚀作用加强,水土流失严重 D.岩层结构趋于稳定,地质灾害减少 解析:3.D 4.A 第3题,综合分析两图可知,随着建设用地比重增加,水循环某环节水量也增加,二者呈正相关。建设用地增加,绿地面积会相应减少,导致下渗量减少、短期内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蒸发量减少;降水主要受大气环流影响。第4题,流域建设用地增加会使区域内绿地面积、水域面积减少,调节气候功能降低,气候趋于干热;它还会使地表径流的季节变化增大,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加重;建设用地一般会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对地表进行覆盖,水土流失问题减轻;工程建设往往会破坏岩层结构,导致地质灾害增多。‎ ‎(2019·郑州模拟)我国某湖泊原有面积为1 416 km2,由于人为增加湖泊深度,湖面水位降低,其面积减小为239 km2。读该湖水平衡表,完成5~7题。‎ 水量收入项 以体积表示/106 m3‎ 水量支出项 以体积表示/106 m3‎ 湖面降水量 变化前 ‎552‎ 湖面 蒸发量 变化前 ‎1 212‎ 变化后 ‎96‎ 变化后 ‎215‎ 地面、地 下注入量 变化前 ‎770‎ 地表 流出量 变化前 ‎110‎ 变化后 ‎816‎ 变化后 ‎697‎ 总计 变化前 ‎1 322‎ 总计 变化前 ‎1 322‎ 变化后 ‎912‎ 变化后 ‎912‎ ‎5.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东北地区 B.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西南地区 ‎6.湖面缩小后(  )‎ A.湖面蒸发量增大 B.湖面降水量不变 C.径流补给量减小 D.供给下游水量增加 ‎7.湖泊的变化最可能导致该湖泊流域内(  )‎ A.气候变得湿润 B.地下水位升高 C.水土流失加剧 D.荒漠化加剧 解析:5.C 6.D 7.D 第5题,由表可知,该地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即该地区降水少,所以最可能为西北地区。第6题,由表可知,该地湖面蒸发量减小;湖面降水量减小;径流补给量增加;地表流出量,即供给下游水量增加。第7题,由表可知,该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降水较少,湖泊面积减少会导致该地干旱程度增加,地下水位下降,荒漠化加剧。‎ 考点二 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 ‎ ‎(一)明确三类补给关系 ‎1.地下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2.湖泊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3.湖泊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二)理清五种河流补给类型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示意图 雨水补给 多雨季节 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普遍,尤其以东部季风区最为 典 型 图1‎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 春季 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图2‎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主要在夏季 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图3‎ 湖泊水补给 全年 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图4‎ 地下水补给 全年 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三)掌握河流流量曲线图的判读 ‎1.识别图中纵、横坐标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单位及数值,特别是纵坐标 一般横坐标表示时间变化,纵坐标反映数值特征(高低、变化幅度以及极值出现的时间)。下面甲、乙两图中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甲图中纵坐标为河流流量与降水量,乙图中纵坐标为河流流量与气温。‎ ‎2.以横坐标的时间变化为主线,结合流量过程曲线的数值变化,分析其水文特征 ‎(1)阅读图中流量过程曲线,依据纵坐标中的流量数值(绝对值或相对值)推断河流全年流量(或多年平均流量)的大小。‎ ‎(2)分析图中流量过程曲线的变化幅度,确定河流流量的枯水期、丰水期(或枯水年、丰水年)的时间段、丰水期和枯水期流量的差值大小;是否有断流,断流出现在哪几个月份等,说明河流流量年内季节变化规律(或流量年际变化规律)。如上图,甲河流量较大,汛期出现在4~7月份,冬季是枯水期。乙河流量较小,气温越高,流量越大,冬季出现断流。‎ ‎3.结合河流的径流量,并对照河流汛期确定河流的补给形式 ‎(1)汛期出现在夏秋、枯水期在冬春的河流,一般多为雨水补给,但地中海气候区河流刚好相反。‎ ‎(2)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是冰雪融水补给。‎ ‎(3)春季和夏季出现两个汛期的河流,除雨水补给外,还可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4)‎ 河流在冬季断流可能是河水封冻的缘故,内流河往往是由于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所致。‎ ‎(5)曲线变化和缓,多是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 如上图,甲河流量与降水量的对应关系明显,说明以雨水补给为主;乙河流量与气温的对应关系明显,说明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4.确定河流所在区域的气候特征 图中甲河水量丰富,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季风气候区;乙河水量较小,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内流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典题精研]‎ ‎[典例] (2016·全国卷Ⅲ)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解析] 第(1)‎ 题,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植被遭破坏后,一方面降水较多的季节下渗减少,从而使更多降水转化为坡面径流,使河流汛期径流量增加;另一方面汛期地下水减少使其在枯水期补给河流的水量也减少,进而导致枯水期水位下降,所以河流径流量的年内波动强烈,A项错误,B项正确;降水变率主要取决于该地的气候,小范围森林植被遭破坏,对降水影响较小,C项错误;河道淤积是森林植被遭破坏后,降水冲刷地面,河水含沙量增加的结果,而不是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的原因,D项错误。第(2)题,森林植被恢复后,植被覆盖率增加,植物蒸腾作用会明显加强,但是山地绿化只是小范围的植被变化,对降水影响较小,①说法错误,③说法正确;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②说法错误,④说法正确。故选C项。第(3)题,森林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透水岩层中含水量增加,则甲、乙两河径流总量会减少,A、B项错误;从图中岩层倾斜状况可知,同一岩层的海拔在甲河流一侧高于乙河流一侧,因此降水时甲河流一侧山体的降水转化形成的地下水就会成为乙河流的补给水源,导致甲河流径流量减少,乙河流径流量增加,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 (1)B (2)C (3)D ‎[考题变式]‎ ‎1.(变设问) 与甲河相比,乙河流量的季节变化(  )‎ A.较大 B.较小 C.相同 D.无法比较 解析:选B 从图中可知乙河有地下水补给,流量季节变化比甲河小。‎ ‎2.(变题型) 若图示河流每年有两次汛期,则该区域可能位于我国____________地区,两次汛期的补给类型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若图示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则汛期出现在________季。‎ 解析:我国东北地区河流每年有两次汛期,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水补给河流形成春汛;夏季我国的锋面雨带北移到东北地区带来丰富降水形成夏汛。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气温高,高山冰雪融水量大,河流水量大,形成夏汛。‎ 答案:东北 积雪融水补给 雨水补给 夏 ‎[集训冲关]‎ 图1为长江流域H河部分河段示意图,图2为Q点河流水位和P点湖泊水位某年随季节变化曲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湖泊水补给河流水的主要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7、8月河流与湖泊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用水量大 B.南水北调调水量大 C.上游水库的调节 D.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解析:1.C 2.D 第1题,据图2可知,秋季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其他季节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所以湖水补给河水的季节主要是秋季。选C。第2题,农业用水量及南水北调对长江流域的河湖水位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B项错误;上游水库的调节会使河湖水位更加稳定,C项错误。该地河湖水位在7、8月份较低,主要原因是受伏旱天气的影响,即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选D。‎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西北地区一些河流夏季径流量有增大趋势。下图示意某年新疆境内某条河流的各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百分比和径流变差系数(反映某地月径流量年际变化幅度)。据此完成3~5题。‎ ‎3.该河径流量年际变化最大的月份是(  )‎ A.2月 B.5月 C.8月 D.11月 ‎4.近年来,河流夏季的径流量增大,主要是因为(  )‎ A.夏季降水变多 B.冬季降雪量增多 C.冰雪融化量增大 D.冬季气温升高 ‎5.从长期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我国西北地区一些河流(  )‎ A.径流量增大 B.径流变差系数变小 C.径流量减少 D.径流量季节变化变小 解析:3.B 4.C 5.C 第3题,读图可知,5月径流变差系数最大,说明该河流5月流量变化最大。第4题,新疆位于大陆内部,境内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夏季冰雪融化量增大,河流补给量增大。第5题,从长期来看,随着冰川大量融化,冰川会逐渐萎缩,夏季融化量会越来越少,其他季节会更少,总体而言该地区河流径流量将会减少。‎ 考点三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 ‎1.水资源短缺的两种类型 资源型缺水 是指当地水资源总量少,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供水紧张。如京津(华北)地区、西北地区、辽河流域、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等地区 水质型缺水 是大量排放的废污水造成淡水资源受污染而短缺的现象。水质型缺水往往发生在丰水区,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共同面临的难题 ‎2.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 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应针对各种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产生原因 对策 自然原因 空间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 时间分布不均 修建水库 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 节约用水 人为原因 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 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浪费严重 节约、合理用水;水资源市场化,加强管理 水资源污染严重 保护水源、防治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 ‎3.水资源相关问题分析思路 ‎(1)水资源丰富程度的分析 ‎(2)水资源短缺程度的分析 ‎[集训过关]‎ 读我国重点缺水地区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重点缺水地区),完成1~3题。‎ ‎1.下列对图中①②③④地区缺水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地降水量小,农业用水量大 B.②地生产用水量大,水污染严重 C.③地降水量小,近海养殖用水量大 D.④地降水变率大,生产用水量大 ‎2.⑤地区是我国降水最为稀少的地区之一,却不是重点缺水地区,推测其原因可能有(  )‎ ‎①人口稀少,生产、生活用水量小 ②有大河流过,带来大量的水资源 ③地下水丰富 ④高山冰雪融水大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解决③地缺水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  )‎ A.增加人工降雨 B.修建梯田 C.大力开采地下水 D.跨流域调水 解析:1.C 2.B 3.D 第1题,近海养殖业为海洋养殖业,与华北地区的缺水关系不大,C错误。第2题,⑤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的沙漠地区,虽然降水稀少,但是人口稀少,生产、生活用水量小;地下水丰富;高山冰雪融水大。故该地不是重点缺水地区。第3题,③地位于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处北方,降水少,地表径流量少,故最有效的措施是跨流域调水,增加水量。‎ 下表为我国某区域水资源、人口、耕地的组合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据此完成4~6题。‎ 区域水资源总量/108m3‎ 人均水资源量/(m3/人)‎ 耕地水资源量/(m3/hm2)‎ 某区域1 035.0‎ ‎409.1‎ ‎4 859.2‎ 全国27 460.3‎ ‎2 408.8‎ ‎28 701.9‎ ‎4.由表中数据可以计算出该地的(  )‎ A.人口数量 B.人口密度 C.粮食产量 D.年径流量 ‎5.该区域位于(  )‎ 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华南地区 ‎6.该区域水资源供应紧张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B.植被稀少,涵养水源能力差 C.地势低平,储水条件差 D.降水少且季节分配不均,径流量小 解析:4.A 5.C 6.D 第4题,人口密度等于区域人口总量除以土地面积,表格中无法体现土地面积;粮食产量与单位面积产量、耕地总面积有关,表格中无法体现;年径流量=年内各月径流量之和,表格中无法计算各月径流量;利用区域内水资源总量与人均水资源量之比,可以计算出人口数量。第5题,根据上题分析可以计算出该区域人口数量为1 035×108÷409≈2.5亿人,可见该区域人口众多;对比该区域和全国的水资源总量、人均水资源量可知,该区域水资源总量较少、人均水资源更少,华北地区水资源总量少,人口密度大,人均水资源少。第6题,该区域位于华北地区,属于东部沿海,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储水条件与当地的水库建设、湖泊多少、河川径流量多少等有关,表中无法显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而且降水总量较少(大部分地区介于400~800 mm),因而河流径流量较小。‎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重。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的合理开发限度为40%。而当开发利用率超过40%时,即表明严重缺水,可能制约经济发展,并引发社会和环境问题。据此并结合下表,回答7~8题。‎ 世界平均 中国平均 河西走廊 塔里木河 准噶尔盆地 海河流域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30%‎ ‎20%‎ ‎92%‎ ‎79%‎ ‎80%‎ ‎95%‎ ‎7.下列关于我国水资源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于世界平均值 B.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是准噶尔盆地 C.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利用率 D.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根本措施是调水 ‎8.现阶段,河西走廊水资源利用的措施中较合理的是(  )‎ A.农业全都实现计算机控制的滴灌方式 B.上、中、下游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 C.修建水库,储存夏季降水 D.大水漫灌,提高农业灌溉面积 解析:7.C 8.B 第7题,表中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于世界平均值;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是海河流域;要解决水资源问题,就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水只能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问题。第8题,农业全部都实现计算机控制的滴灌方式不现实;该地水库主要是拦截上游冰雪融水,大水漫灌会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和水资源浪费;河西走廊水资源利用要上、中、下游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 河流特征类题目增分指导 ‎[试典题——查薄弱点]‎ ‎[典例] (2016·全国卷Ⅲ·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如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解析] 主要从气候湿热、植被覆盖率高等角度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的原因;从植被覆盖率、地势、河流水文特征分析河流含沙量少的原因。‎ ‎[答案] 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大量沉积。‎ ‎[析考法——答准答全]‎ 考法(一) 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描述 思维流程 失误防范 ‎①概念性错误:对水文特征或水系特征范畴理解不到位,描述方法和角度出现混淆或遗漏;‎ ‎②信息性错误:对河流区域特征归纳失误,导致描述特征错误 考法(二) 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成因分析 思维流程 失误防范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分析问题不全面、针对性不强,水文特征与相应自然环境特征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不到位 考法(三) 两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差异比较 思维流程 失误防范 ‎①对水文特征或水系特征的描述要点掌握不全面;‎ ‎②差异比较类的语言描述缺乏严谨性 ‎[用术语——严谨规范]‎ ‎1.河流特征的描述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水文特征 流量 流量大(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小)‎ 水位 水位高(低);水位季节变化大(小)‎ 汛期 汛期长(短),早(晚);汛期出现在夏季(或其他季节)‎ 含沙量 含沙量大(小)‎ 结冰期 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有(无)凌汛现象 流速(水力)‎ 流速快(慢);水力(能)资源丰富 水系特征 长度 多大江大河;河流短小等 流域面积 流域面积大(小)‎ 支流 支流多(少)‎ 弯曲度 河道弯曲(平直)‎ 水系形状 扇形水系、向心状水系、放射状水系、树枝状水系 ‎2.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思考方向 具体影响 流量和水位 含沙量 破坏植被 地表径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植树种草 地表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 减少 硬化城市 路面 增加地面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铺设渗水砖 减少地面径流,增加地下径流,使河流水位平缓 修建水库 对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平稳 减少水库以下河段河流含沙量 围湖造田 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练类题——全训冲关]‎ ‎1.根据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图1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地气候统计图和河流水位年变化图。‎ 简述甲地河流水位特征并分析成因。‎ 解析:注意图中信息的判读与题目之间的联系。图2中河流的水位数据是分析甲地河流水位特征的关键之处,对信息提取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可从水位高低、高低水位出现的时间加以分析。在分析原因时要从该地的气候特征、该地所处的位置等方面考虑。‎ 答案:特征:全年水位高(全年水位在3 m以上);高水位在冬季(6月至7月),低水位在夏季(12月至次年1月);水位年内变化较为和缓。‎ 成因:降水量丰富;河流的上游有大面积沼泽,滞留径流使高水位比多雨季节推迟数月;调节径流使水位变化和缓。‎ ‎2.(2017·北京高考·节选)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与甲河段相比,说明乙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形成原因。‎ 解析:甲河段位于山地,乙河段地势低平,所以甲河段流速快、乙河段流速慢;甲河段所在纬度稍高,乙河段所在纬度稍低,所以乙河段结冰期短;乙河段位于河流下游,有较多支流汇入,所以乙河段水量更大。‎ 答案:流经平原地区,落差小,流速慢;有较多支流汇入,流量大;纬度较低,结冰期短。‎ ‎3.(2017·天津高考·节选)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16年吉林省内水运交通逐月累计旅客发送量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发送量/万人 ‎0.0‎ ‎0.0‎ ‎0.0‎ ‎0.0‎ ‎15.6‎ ‎42.5‎ ‎72.8‎ ‎110.8‎ ‎135.1‎ ‎156.3‎ ‎156.3‎ ‎156.3‎ ‎(1)据表中数据推测,该省境内河流结冰期约为______个月。‎ ‎(2)说明图中a点上游河段的水文特征。请回答两项(结冰期长除外)。‎ 解析:第(1)题,1~4月,水运交通累计旅客发送量一直为0,说明不能开展水运,应为河流结冰期;11月和12月,累计旅客发送量并未增加,说明当月的旅客发送量为0,亦为河流结冰期。综上可知,该省境内河流的结冰期约为6个月。第(2)题,河流的水文特征一般从径流总量、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水位的季节变化)、汛期、含沙量、结冰期、流速等方面进行描述。‎ 答案:(1)6‎ ‎(2)流量较大;含沙量较小;流速较快;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较大。‎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径流系数就是某一时期的径流量(mm)与这一时期的降水量(mm)之比(用百分率来表示),它能反映一个地区降水量有多少转变成径流补给河流。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的径流系数。据此回答1~2题。‎ 地区 径流系数/%‎ 南岭地区 ‎>60‎ 华北地区 ‎<30‎ 云贵高原 ‎>40‎ 江淮地区 ‎30~40‎ ‎1.表中所列地区降水量被蒸发或下渗较多的是(  )‎ A.南岭地区         B.华北地区 C.云贵高原 D.江淮地区 ‎2.调查发现南岭地区径流系数有增大的趋势,说明该地区(  )‎ A.地表侵蚀作用加强 B.地下水资源变得更丰富 C.河流年径流量减少 D.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减小 解析:1.B 2.A 第1题, 径流系数能反映一个地区降水量有多少转化成径流补给给河流。径流系数小的表明该地区降水量转化成径流补给给河流较少,那么该地区降水量被蒸发或下渗较多。根据表中数据,华北径流系数最小,表明该地区降水量被蒸发或下渗较多。故选B。第2题,径流系数有增大的趋势,表明下渗减少,汇集成的径流增加。说明该地植被涵养水源功能减少,植被遭到破坏,地表侵蚀作用加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增大;径流系数增大,则下渗减少,地下水资源减少。故选A。‎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为利用雨水而设计的房屋效果图,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于洗车、冲厕等。回答3~5题。‎ ‎3.图中所示的雨水处理方式,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下渗 B.径流 C.蒸发 D.水汽输送 ‎4.该类房屋的雨水处理方式,最突出的效益是(  )‎ A.补充城市地下水 B.减缓城市内涝 C.缓解城市缺水 D.提升居住环境质量 ‎5.推广该类房屋,能获得综合效益最大的城市可能是(  )‎ A.拉萨 B.吐鲁番 C.北京 D.呼和浩特 解析:3.B 4.C 5.C 第3题,图中所示方式,雨水不能形成地表径流,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于洗车、冲厕等,然后顺地下水道流走,直接影响到了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B对。第4题,该种雨水处理方式,最明显的是缓解城市缺水问题,C对。第5题,北京人口密集,需水量大,水资源供应紧张,该方式可以缓解水资源的紧张状况,效益最大,C对。‎ ‎(2019·吴忠模拟)如图示意我国某流域湖泊流量变化。读图回答6~8题。‎ ‎6.该湖泊可能位于(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塔里木河流域 ‎7.关于该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域内湖泊和河流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B.流域内河流泥沙含量大,结冰期长,航运价值不高 C.流域内有冰雪融水灌溉,山麓地带发育出大片绿洲 D.由于湖泊的调蓄作用,流域内很少发生旱涝灾害 ‎8.该湖泊的最低水位出现在(  )‎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解析:6.B 7.A 8.A 第6题,从图中两条曲线可以看出,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湖泊水补给河流水;3月至10月主要是河流水补给湖泊水,且在7月河流水减少,出现一个低谷期。选项中的四个流域,只有长江流域在每年7月出现伏旱天气,导致流域内河流流量减小,出现湖泊水补给河流水的现象。第7题,结合上题可知,长江流域内湖泊水和河流水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A正确;长江流域内河流泥沙含量相对较小,无结冰期,航运价值高,B错误;长江流域降水量大,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属于湿润区,绿洲主要分布在沙漠区,C错误;长江流域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流域内旱涝灾害频繁,‎ D错误。第8题,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当流出量大于流入量时,湖泊水量开始减少,10月至次年3月湖泊水量一直在减少,故该湖泊的最低水位出现在3月。‎ 生产活动的水足迹是指支持一个国家(地区)在其本地产品生产与服务供给过程中所需要的淡水资源量,无论产品与服务在哪里被消费。“绿水足迹”指产品(主要指农作物)生产过程中蒸腾的雨水资源量,对农作物而言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自然降水由农田蒸腾的量。“蓝水足迹”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总量。“消耗”是指某流域中现有的地下、地表水体因为蒸发、汇入其他流域或大海,或者用于产品生产而损失的水量。“灰水足迹”指以现有水环境水质标准为基准,消纳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负荷所需要的淡水水量。读我国部分省区生产活动水足迹组成示意图,完成9~11题。‎ ‎9.“灰水足迹”衡量的是生产活动排放水污染物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下列省区中,生产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最严重的是(  )‎ A.江苏 B.山西 C.北京 D.海南 ‎10.导致新疆和海南“绿水足迹”差异显著的原因可能有(  )‎ ‎①新疆的年降水量小于海南 ②海南的年平均气温高于新疆 ③海南的耕地面积大于新疆 ④新疆的农作物以耗水量大的品种为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下列措施中,可有效降低新疆“蓝水足迹”比重的有(  )‎ ‎①跨流域调水 ②大规模兴修水库,减少地表径流的入海量 ③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④大力推进节水型农业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9.C 10.A 11.C 第9题,“灰水足迹”比重越大,说明污染越严重。从图中可见,北京“灰水足迹”比重大,污染重。第10题,图中显示“绿水足迹”海南远大于新疆,说明海南农业生产过程中蒸腾的雨水资源量远大于新疆,主要是因为海南年降水量大、气温高;海南面积远小于新疆,海南的耕地面积也比新疆少;新疆主要发展绿洲农业,不可能发展耗水量大的品种。第11题,跨流域调水和大规模兴修水库,减少地表径流的入海量不能降低新疆“蓝水足迹”‎ 比重,而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和大力推进节水型农业的发展可以降低新疆“蓝水足迹”比重。‎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罗拉多河发源于落基山脉,向西南奔流2 334 km后,在墨西哥境内汇入加利福尼亚湾,流域涵盖美国七个州及墨西哥两个州,被称为美国西南的生命线。拉斯维加斯市90%的饮用水都来自科罗拉多河,依靠胡佛大坝输出的电力成长为今天的世界娱乐之都。科罗拉多河水位季节变化大,4~5月洪水期与冬季枯水期流量相差近30倍。“科罗拉多”即西班牙语“红色”之意,有“美洲尼罗河”之称,该河流含沙量高,水呈暗褐色。由于长期过度开发利用,自1998年以后,河水几乎再没能成功注入大海。下图示意科罗拉多河流域。‎ ‎(1)简要说明科罗拉多河对美国西南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 ‎(2)分析说明科罗拉多河水位季节变化大和含沙量高的原因。‎ ‎(3)自1998年以后,科罗拉多河河水几乎再没能注入大海,分析其成因。‎ 解析:第(1)题,科罗拉多河被称为美国西南的生命线。对美国西南部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生产、生活用水、农业灌溉水源;提供水能资源;促进了旅游业和博彩业的发展。第(2)题,由于河流补给季节变化大导致了科罗拉多河水位季节变化大,材料提示4~5月洪水期与冬季枯水期流量相差近30倍。河流4~5月洪水期,是因为春末夏初气温升高快,上游地区积雪迅速融化,河流水量大增,形成汛期。科罗拉多河上游发源于落基山脉西部,冬季受西风影响,由于海拔高,冬季以降雪为主,积雪量大,冬季河流上游地区气温低,积雪融化少,中下游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所以河流全流域在冬季补给少,形成枯水期。科罗拉多河流域降水少,植被稀疏,土质疏松,容易水土流失,大量泥沙流入河流;流域地表起伏,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流水侵蚀作用强,冲刷河床明显,因此含沙量大。第(3)题,材料提到由于长期过度开发利用,自1998年以后,科罗拉多河河水几乎再没能注入大海,说明长期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河流下游地区水资源越来越少,最后没有河水入海。其成因主要从生产和生活用水、大坝拦蓄河水、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分析。‎ 答案:(1)科罗拉多河流经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为沿岸城市提供了生产、生活用水;为沿岸地区农业生产提供了灌溉水源;穿行于深山峡谷之中,水流湍急,开发的水电,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能源;奇特的峡谷河流地貌促进了旅游业和博彩业的发展。‎ ‎(2)上游发源于落基山脉西部,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以降雪为主),积雪量大,是河流的主要补给区域,而中下游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河流补给少;冬季河流上游地区气温低,积雪融化少,河流水量很小,形成枯水期;春末夏初气温升高快,上游地区积雪迅速融化,河流水量大增,形成汛期。‎ 流域降水少,干旱、半干旱面积广,植被稀疏,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地表起伏,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流水侵蚀作用强。‎ ‎(3)人口不断增长,经济发展,生产和生活用水不断增加;大坝层层拦蓄河水,流入下游水量减少;过量开采地下水,地表水减少;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导致河流水量减少。‎ ‎13.(2016·上海高考)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它滋润了八百里秦川。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横贯关中平原的渭河全长787 km。关中平原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最富庶地区之一,也是目前陕西省城市最多、人口密度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地带。‎ ‎(1)概括渭河干流的主要水文特征。‎ ‎(2)目前渭河河道淤积严重。根据南、北两侧分流的特征,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 ‎(3)近年来,渭河流域水资源紧缺问题日益严重。从人类活动的角度,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并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合理的对策。‎ 解析:第(1)题,水文特征是描述河流的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渭河干流主要流经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7、8月,年降水较少,河流径流量较小;汛期一般出现在7、8月;主要流经在渭河平原,流速较稳定;其支流多来自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含沙量较大;冬季寒冷,有结冰期。第(2)题,图示渭河北侧:支流多而长,主要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带来大量泥沙,尤其是每年7、8月暴雨多,水土流失更加严重,带来的泥沙更多。北侧支流来沙是渭河主要的沙源。渭河南侧:多发源于秦岭山区,支流短,水流急,易于带来泥沙。支流较北侧少,南侧支流不是渭河泥沙的主要来源。第(3)‎ 题,原因:沿渭河城市多大量抽水截留,河流水量减少;沿河地区人口增加,生产、生活用水量激增,水量减少;沿河城市污染排放,导致水质下降。对策:河流水资源利用上,都要加强上、中、下游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配;地处北方,气候较为干旱,要发展节水型农业;防止水资源污染、治理水污染;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制定有关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政策等等。‎ 答案:(1)河流径流量较小;流速较稳定;汛期一般出现在7、8月;河水含沙量较大;有结冰期。‎ ‎(2)渭河北侧:支流多而长,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尤其是每年7、8月暴雨多,水土流失更加严重,带来的泥沙更多。‎ 渭河南侧:多发源于秦岭山区,支流短,水流急,易于带来泥沙。‎ ‎(3)原因:沿河城市大量抽水截留;人口增加,生产、生活用水量激增;沿河城市污染排放,导致水质下降。(“抽水截留”必答;其余任答一点即可。)‎ 对策:加强上、中、下游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配;发展节水型农业;防止水资源污染;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制定有关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政策等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