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物理】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教案
第12讲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教学目标】 1.掌握超重、失重的概念,会分析有关超重、失重的问题. 2.学会分析临界与极值问题. 3.会进行动力学多过程问题的分析. 【教学过程】 ★重难点一、对超重、失重的理解★ 一、 对超重、失重的理解 (1)不论超重、失重或完全失重,物体的重力都不变,只是“视重”改变。 (2)物体是否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不在于物体向上运动还是向下运动,而在于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还是向下的加速度,这也是判断物体超重或失重的根本所在。 (3)当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时,重力只有使物体产生a=g的加速度效果,不再有其他效果。此时,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液体不再产生压强和浮力等。 【特别提醒】 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判断“三”角度 1.从受力的角度判断,当物体所受向上的拉力(或支持力)大于重力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小于重力时处于失重状态,等于零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2.从加速度的角度判断,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处于超重状态,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处于失重状态,向下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3.从速度变化角度判断 (1)物体向上加速或向下减速时,超重; (2)物体向下加速或向上减速时,失重。 【典型例题】据某网站消息,安徽凤阳县7岁“大力士”杨金龙名声鹊起后,南京、天津等地诸多体育专业学校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最终,在安徽省举重队推荐下小金龙选择了铜陵市业余体校举重队,教练盛红星称,在省队测试的时候,小金龙不仅举起45 kg杠铃,还背起体重高达120 kg的王军教练,简直能“秒杀同龄的施瓦辛格”,g=10 m/s2,请计算 (1)在以a=2 m/s2匀加速下降的电梯中小金龙能举起杠铃的质量是多少? (2)在以a=2 m/s2匀加速上升的电梯中小金龙能背起的质量又是多少? 【答案】 (1)56.25 kg (2)100 kg 【解析】 (1)小金龙的举力是一定的,则有F1=mg=450 N 在以a=2 m/s2匀加速下降的电梯中,设其能举起杠铃的质量为m1,则有m1g-F1=m1a 解得m1=56.25 kg (2)小金龙能背起的重量是一定的,则有F2=Mg=1 200 N 在以a=2 m/s2匀加速上升的电梯中,设其能背起的质量为m2, 则有F2-m2g=m2a 解得m2=100 kg。 ★重难点二、动力学中整体法与隔离法的应用★ 整体法与隔离法在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 1.整体法的选取原则 若连接体内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且不需要求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分析整体受到的合外力,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或其他未知量)。 2.隔离法的选取原则 若连接体内各物体的加速度不相同,或者要求出系统内各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时,就需要把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 3.整体法、隔离法的交替运用 若连接体内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且要求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时,可以先用整体法求出加速度,然后再用隔离法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作用力,即“先整体求加速度,后隔离求内力”。 4.整体法与隔离法常涉及的三种问题类型 (1)涉及滑轮的问题:若要求绳的拉力,一般都采用隔离法。 (2)水平面上的连接体问题: ①这类问题一般是连接体(系统)各物体保持相对静止,即具有相同的加速度。解题时,一般采用先整体后隔离的方法, ②建立直角坐标系时要考虑矢量正交分解越少越好的原则,或者正交分解力,或者正交分解加速度。 (3)斜面体与物体组成的连接体问题:当物体具有沿斜面方向的加速度,而斜面体相对于地面静止时,一般采用隔离法分析。 5.解题思路 物体系的动力学问题涉及多个物体的运动,各物体既相互独立,又通过内力相互联系。处理各物体加速度都相同的连接体问题时,整体法与隔离法往往交叉使用,一般思路是: (1)求内力时,先用整体法求加速度,再用隔离法求物体间的作用力。 (2)求外力时,先用隔离法求加速度,再用整体法求整体受到的外加作用力。 【特别提醒】 正确地选取研究对象是解题的首要环节,弄清各物体之间哪些属于连接体,哪些物体应该单独分析,并分别确定出它们的加速度,然后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列方程求解。 【典型例题】一长木板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木板左端放置一小物块;在木板右方有一墙壁,木板右端与墙壁的距离为4.5 m,如图(a)所示。t=0时刻开始,小物块与木板一起以共同速度向右运动,直至t=1 s时木板与墙壁碰撞(碰撞时间极短)。碰撞前后木板速度大小不变,方向相反;运动过程中小物块始终未离开木板。已知碰撞后1 s时间内小物块的v t图线如图(b)所示。木板的质量是小物块质量的15倍,重力加速度大小g取10 m/s2。求: (1)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及小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2; (2)木板的最小长度; (3)木板右端离墙壁的最终距离。 【审题指导】 第一步:抓关键点 关键点 获取信息 小物块与木板一起向右运动 小物块与木板以相同的加速度匀减速运动 从t=0开始,至t=1 s时木板与墙壁碰撞 木板在t=1 s内向右运动了4.5 m 由vt图像可知 木板碰撞瞬间速度v=4 m/s,小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4 m/s2 小物块始终未离开木板 木板的最小长度等于相对滑行位移 第二步:找突破口 (1)木板碰墙之前,μ1(m+15m)g产生小物块和木板共同减速的加速度。 (2)小物块向右匀减速和向左匀加速的加速度均由μ2mg产生。 (3)小物块相对于木板滑行过程中,木板受地面的滑动摩擦力和小物块的滑动摩擦力方向均水平向右。 (4)小物块与木板相对静止后将一起向左做匀减速运动,而不再发生相对滑动。 【答案】 (1)0.1 0.4 (2)6.0 m (3)6.5 m 【解析】 (1)规定向右为正方向。木板与墙壁相碰前,小物块和木板一起向右做匀变速运动,设加速度为a1,小物块和木板的质量分别为m和M。对小物块与木板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μ1(m+M)g=(m+M)a1 ① 由题图(b)可知,木板与墙壁碰撞前瞬间的速度v1=4 m/s,由运动学公式有 v1=v0+a1t1 ② x0=v0t1+a1t12 ③ 式中,t1=1 s,x0=4.5 m是木板碰撞前的位移,v0是小物块和木板开始运动时的速度。 联立①②③式和题给条件得 μ1=0.1 ④ 在木板与墙壁碰撞后,木板以-v1的初速度向左做匀变速运动,小物块以v1的初速度向右做匀变速运动。设小物块的加速度为a2,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μ2mg=ma2 ⑤ 由题图(b)可得 a2= ⑥ 式中,t2=2 s,v2=0,联立⑤⑥式和题给条件得 μ2=0.4。 ⑦ (2)设碰撞后木板的加速度为a3,经过时间Δt,木板和小物块刚好具有共同速度v3。由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公式得 μ2mg+μ1(M+m)g=Ma3 ⑧ v3=-v1+a3Δt ⑨ v3=v1+a2Δt ⑩ 碰撞后至木板和小物块刚好达到共同速度的过程中,木板运动的位移为 x1=Δt ⑪ 小物块运动的位移为 x2=Δt ⑫ 小物块相对木板的位移为 Δx=x2-x1 ⑬ 联立⑥⑧⑨⑩⑪⑫⑬式,并代入数值得 Δx=6.0 m ⑭ 因为运动过程中小物块没有脱离木板,所以木板的最小长度应为6.0 m。 (3)在小物块和木板具有共同速度后,两者向左做匀变速运动直至停止,设加速度为a4,此过程中小物块和木板运动的位移为x3。由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公式得 μ1(m+M)g=(m+M)a4 ⑮ 0-v32=2a4x3 ⑯ 碰后木板运动的位移为 x=x1+x3 ⑰ 联立⑥⑧⑨⑩⑪⑮⑯⑰式,并代入数值得 x=-6.5 m ⑱ 木板右端离墙壁的最终距离为6.5 m。 ★重难点三、动力学中的临界、极值问题★ 动力学中的临界、极值问题 1.临界或极值条件的标志 (1)有些题目中有“刚好”、“恰好”、“正好”等字眼,明显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临界点。 (2)若题目中有“取值范围”、“多长时间”、“多大距离”等词语,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起止点”,而这些起止点往往就对应临界状态。 (3)若题目中有“最大”、“最小”、“至多”、“至少”等字眼,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极值,这个极值点往往是临界点。 (4)若题目要求“最终加速度”、“稳定加速度”等,即是求收尾加速度或收尾速度。 2.产生临界问题的条件 接触与脱离的临界条件 两物体相接触或脱离,临界条件是:弹力FN=0 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 两物体相接触且处于相对静止时,常存在着静摩擦力,则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 绳子断裂与松弛的临界条件 绳子所能承受的张力是有限的,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条件是绳中张力等于它所能承受的最大张力,绳子松弛的临界条件是FT=0 加速度最大与速度最大的临界条件 当物体在受到变化的外力作用下运动时,其加速度和速度都会不断变化,当所受合外力最大时,具有最大加速度;合外力最小时,具有最小加速度。当出现速度有最大值或最小值的临界条件时,物体处于临界状态,所对应的速度便会出现最大值或最小值 3.解决动力学临界、极值问题的常用方法 方法一 极限分析法 把物理问题(或过程)推向极端,从而使临界现象(或状态)暴露出来,以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目的。 方法二 假设分析法 临界问题存在多种可能,特别是非此即彼两种可能时,或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临界条件,也可能不出现临界条件时,往往用假设法解决问题。 方法三 数学极值法 将物理过程通过数学公式表达出来,根据数学表达式解出临界条件。 【典型例题】如图所示,一质量m=0.4 kg的小物块,以v0=2 m/s的初速度,在与斜面某一夹角的拉力F作用下,沿斜面向上做匀加速运动,经t=2 s的时间物块由A点运动到B点,A、B之间的距离L=10 m。已知斜面倾角θ=30°,物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 (1)求物块加速度的大小及到达B点时速度的大小; (2)拉力F与斜面夹角多大时,拉力F最小?拉力F的最小值是多少? 【审题探究】 ①从A到B,做什么运动?满足什么规律? ②拉力F的大小与F和斜面夹角α的关系式是怎样的? 【答案】(1)3 m/s2 8 m/s (2)30° N 【解析】 (1)设物块加速度的大小为a,到达B点时速度的大小为v,由运动学公式得 L=v0t+at2① v=v0+at② 联立①②式,代入数据得 a=3 m/s2③ v=8 m/s④ (2)设物块所受支持力为FN,所受摩擦力为Ff,拉力与斜面间的夹角为α,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cos α-mgsin θ-Ff=ma⑤ Fsin α+FN-mgcos θ=0⑥ 又Ff=μFN⑦ 联立⑤⑥⑦式得 F=⑧ 由数学知识得 cosα+sin α=sin (60°+α)⑨ 由⑧⑨式可知对应F最小时与斜面间的夹角 α=30°⑩ 联立③⑧⑩式,代入数据得F的最小值为 Fmin= N。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