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天津市南开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天津市南开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解析版)

天津市南开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蓝藻和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蓝藻没有叶绿体,但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B. 蓝藻的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转录,在细胞质中翻译 C. 酵母菌具有线粒体,呼吸产生的终产物可通过自由扩散运出细胞 D. 酵母菌细胞具有生物膜系统,有利于细胞代谢有序进行 ‎【答案】B ‎【解析】‎ ‎【分析】‎ 蓝藻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A、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但是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A正确;‎ B、蓝藻为原核生物,无细胞核,B错误;‎ C、酵母菌为真核生物,在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和H2O,可通过自由扩散运出细胞,C正确;‎ D、酵母菌为真核生物,具有生物膜系统,有利于细胞代谢有序进行,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以蓝藻和酵母菌为例,考查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在结构和代谢方面的异同。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和构建知识间联系的能力。‎ ‎2.关于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烟草花叶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合成与核糖体有关 B. 组成人体的氨基酸约有20种,绝大多数都不能在人体内合成 C. 胰岛素、抗体和血红蛋白组成元素完全相同 D. 食盐作用下析出的蛋白质发生了变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而核糖体普遍分布于原核细胞(如细菌、蓝藻等)和真核细胞中,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不含核糖体。此外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也不含核糖体。‎ ‎【详解】A、烟草花叶病毒为RNA病毒,只含有RNA和蛋白质。由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也不含核糖体,因此烟草花叶病毒蛋白质外壳的合成场所是烟草细胞的核糖体,且原料、酶、能量都来自烟草细胞,A正确;‎ B、组成人体的氨基酸约有20种,绝大多数都能在人体内合成,有8种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人体内合成,B错误;‎ C、胰岛素、抗体和血红蛋白都是蛋白质,组成元素有C、H、O、N,而血红蛋白为含Fe的蛋白质,还含有Fe元素,C错误;‎ D、蛋白质的盐析依据的原理是蛋白质在不同浓度盐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是一种物理变化,蛋白质盐析过程没有改变空间结构,蛋白质没有变性,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3.如图甲是有活性的细胞中元素含量的柱形图,图乙是细胞中化合物含量的扇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图甲表示组成人体细胞的元素含量,则a、b、c依次是O、H、C B. 若图乙表示细胞干重,则A化合物是蛋白质 C. 若图乙表示细胞鲜重,则A化合物在细胞内主要存在于细胞液中 D.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常表现在活细胞和地壳中化学元素种类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是组成细胞的元素及化合物的题目,分析图甲可知,本题图是活细胞元素含量的柱形图,a含量最多是O元素,b是C元素,c是H元素;分析图乙可知,若该细胞是正常细胞,A化合物含量最多是水、B是蛋白质、C可能是脂质,若表示细胞干重,则A含量最多是蛋白质。‎ ‎【详解】A、若图甲表示组成人体细胞的元素含量,则a、b、c依次是O、C、H,A错误;‎ B、若图乙表示细胞干重,含量最高的是蛋白质,故A化合物是蛋白质,B正确;‎ C、若图乙表示细胞鲜重,则A化合物为水,在动物和人的细胞内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中,在植物细胞主要存在于细胞液中,C错误;‎ D、活细胞和地壳中化学元素种类基本相同,但各种元素的含量不同,体现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是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含量的综合应用,难点是不同化合物和元素含量在细胞的干重和鲜重中占的比例不同,解题时要注意根据选项提示的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元素中H元素的含量是容易忽视的地方,应从化学的角度,分析不同化合物中H元素的相对含量的多少。‎ ‎4. 下列关于真核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可不在细胞器中进行的是 A. 信使RNA的合成 B. 胃蛋白酶的合成 C. 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 D. CO2的固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 mRNA在细胞核内、线粒体和叶绿体内合成,胃蛋白酶合成场所为核糖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叶绿体基粒上有色素,基质和基粒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其中叶绿体基质是暗反应的场所。‎ ‎【详解】A、信使RNA是转录的产物,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因此可以不在细胞器中进行,A正确; B、胃蛋白酶属于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发生在核糖体上,并且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B错误; C、真核细胞中,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中,C错误; D、真核细胞中CO2的固定属于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D 错误。 故选A。‎ ‎5.线粒体是真核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产生ATP的主要场所,下列关于线粒体膜结构的分子模型,正确的是( )‎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线粒体是由双层膜构成的,每层膜是两层磷脂分子组成,A错误。磷脂由亲水性的头和疏水性的尾构成,D错误。因为线粒体内膜能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所以内膜上的蛋白质要比外膜多,C正确,B错误。‎ ‎6. 用某人的胰岛素基因制成的DNA探针,检测下列物质,能形成杂交分子的是 ‎①该人胰岛A细胞中的DNA ②该人胰岛B细胞的mRNA ‎③该人胰岛A细胞的mRNA ④该人肝细胞的DNA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②‎ ‎【答案】A ‎【解析】‎ ‎【分析】‎ 同一人体,所有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的,所以人体内所有细胞所含DNA相同,且具有该个体全部的遗传物质,但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同种细胞中的mRNA和蛋白质种类有所区别,如胰岛A细胞能表达胰高血糖素基因,但不会表达胰岛素基因。‎ ‎【详解】①该人胰岛A细胞中的DNA含有胰岛素基因,能与探针形成杂交带,①正确; ②该人胰岛B细胞中的胰岛素基因会转录形成mRNA,该mRNA能与探针形成杂交带,②正确; ③该人胰岛A细胞含胰岛素基因,但胰岛素基因不表达,所以该细胞中的mRNA不能与探针形成杂交带,③错误; ④该人肝细胞的DNA含有胰岛素基因,能与探针形成杂交带,④正确。 故选A。‎ ‎7. 如图表示细胞内各种蛋白质的合成和转运过程,图中①②③④⑤⑥⑦代表细胞结构,A、B、C、D代表在细胞内合成的各种蛋白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中不含有磷脂分子的结构是①②‎ B. B物质可代表DNA聚合酶,D物质可代表胰岛素 C. B物质和D物质合成并运输到相应部位的过程分别穿过0层和7层磷脂双分子层 D. 假如E是合成D物质的原料,则E物质从细胞外进入细胞时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形成的D物质排出细胞时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消耗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据图分析,①表示游离的核糖体,②表示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③表示内质网,④表示高尔基体,⑤表示线粒体,⑥表示细胞核,⑦表示细胞膜。图中不含有磷脂分子的结构是①②‎ 核糖体,A正确; B、B物质可代表DNA聚合酶进入细胞核,D物质可代表胰岛素分泌到细胞外,B正确; C、B物质和D物质合成并运输到相应部位的过程都穿过0层磷脂双分子层,C错误; D、假如E是合成D物质的原料,则E物质从细胞外进入细胞时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形成的D物质排出细胞时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消耗能量,D正确。 故选C。‎ ‎8.下列物质或过程不影响磷酸二酯键数目变化的是( )‎ A. RNA聚合酶、逆转录酶、Taq酶 B. DNA聚合酶、DNA连接酶、限制酶 C. cDNA文库的构建、染色体的结构变异 D. 遗传信息的翻译、PCR中DNA的变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和RNA分子中都含有磷酸二酯键,凡是涉及到DNA和RNA合成或分解的过程都会影响磷酸二酯键数目变化。‎ ‎【详解】A、RNA聚合酶能催化RNA的合成,逆转录酶能催化逆转录合成DNA,Taq酶催化DNA复制,都可以影响磷酸二酯键的数目,A错误;‎ B、DNA聚合酶能促进DNA的合成,DNA连接酶能连接DNA片段之间的磷酸二酯键,限制酶能切割DNA中的磷酸二酯键,都会影响磷酸二酯键的数目,B错误;‎ C、cDNA文库的构建离不开逆转录酶、DNA连接酶等的催化,染色体的结构变异过程涉及到DNA的断裂,会影响磷酸二酯键数目变化,C错误;‎ D、遗传信息的翻译产物是蛋白质,PCR中DNA解链是利用高温使两条DNA链间的氢键断裂,不会影响磷酸二酯键数目变化,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以“酶”为情境,考查DNA复制、转录、逆转录、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9.下图表示某自养型生物细胞光合作用、细胞呼吸过程中[H]的转移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过程①③④都能产生ATP B. 过程③需要H2O参与,能产生CO2‎ C. 过程①和过程④离不开叶绿体和线粒体 D. 过程①和过程③产生的[H]不是同种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光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②是暗反应阶段,在叶绿体基质中,需要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同时需要多种酶;③是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中;④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 ‎【详解】A、图中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能产生ATP。③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都能产生少量的ATP。④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能产生大量的ATP,A正确;‎ B、过程③表示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中,需要水的参与,能将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B正确;‎ C、在真核细胞内,过程①(光反应)和过程④(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分别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进行,但在原核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和线粒体,例如蓝藻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和线粒体,但也能进行过程①和过程④,C错误;‎ D、过程①(光反应)中产生的[H]是还原型辅酶Ⅱ(NADPH),过程③(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中产生的[H]是还原型辅酶Ⅰ(NADH),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关系图,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要求熟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发生的场所、条件及产物,对选项做出准确的判断。‎ ‎10.下列生物技术成果说明细胞具有全能性的是( )‎ A. 用花粉培育单倍体植株 B. 通过组织培养技术生产紫杉醇 C. 用培养的人细胞构建人造皮肤 D. 通过核移植、胚胎移植培育克隆羊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原因: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从理论上讲,生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应该具有全能性。‎ ‎【详解】A、用花粉培育单倍体植株,体现了花粉细胞(雄配子细胞)的全能性,A正确;‎ B、通过组织培养技术生产紫杉醇,只是把植物组织培养进行到愈伤组织阶段,没有长成植株,没有体现全能性,B错误;‎ C、用培养的人细胞构建人造皮肤,没有长成个体,没有体现全能性,C错误;‎ D、通过核移植、胚胎移植培育克隆羊,只是体现了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没有体现动物细胞的全能性,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全能性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1.研究发现.在小肠绒毛的微绒毛面存在者两种运输葡萄糖的载体——SGLT1和GLUT2,前者是主动运输的载体,后者是协助扩散的载体。科学家通过体外实验,将不同葡萄糖浓度下的运输速率绘制了如下图所示的曲线,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主动运输需要消耗细胞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B. 在较低浓度下,主动运输的载体先达到饱和状态 C. 在较高浓度下,细胞主要依赖主动运输来增大吸收速率 D. 小肠绒毛细胞对葡萄糖的运输两种方式在同时进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SGLT1和GLUT2,前者是主动运输的载体,后者是协助扩散的载体;分析题图曲线可知,协助扩散发生的同时,主动运输也在发生。只不过在低浓度下,主动运输的载体就达到饱和;高浓度情况下,需要依赖于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提高吸收速率,主要吸收方式是协助扩散。‎ ‎【详解】A、主动运输需要消耗细胞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和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的协助,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在较低浓度下,主动运输的载体先达到饱和状态,B正确;‎ C、在较高浓度下,GLUT2的运输速率较大,所以细胞主要依赖协助扩散来增大吸收速率,C错误;‎ D、由题图可知,在一定浓度葡萄糖条件下,小肠绒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既有协助扩散也有主动运输,D正确。‎ 故选C。‎ ‎12.下图表示某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CO2释放和O2吸收速率的变化趋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12~24 h期间,细胞呼吸的主要方式是有氧呼吸 B. 曲线相交时,有氧呼吸速率与无氧呼吸速率相等 C. 从第12 h到胚根长出期间,萌发种子的干物质总量会相对不变 D. 胚根长出后,萌发种子的有氧呼吸速率明显升高 ‎【答案】D ‎【解析】‎ A.据图可知,在12~24h期间,氧气吸收量很少,而二氧化碳释放量很多,表明此时的呼吸作用主要是无氧呼吸,A错误;‎ B.曲线相交时,吸收的氧气量等于呼出二氧化碳的量,说明此时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B 错误;‎ C.种子萌发过程中,当胚根未长出时,种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进行细胞呼吸作用,消耗细胞中的有机物,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和营养,有机物的总量下降.C错误;‎ D.根据图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量的变化,胚根长出后,耗氧量迅速增加,说明种子的有氧呼吸呼吸速率明显增大。D正确;‎ 答案选D。‎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及意义,解题关键是识记植物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根据曲线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阶段种子细胞呼吸类型:种子萌发过程中,当胚根未长出时,种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进行细胞呼吸作用,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而有氧呼吸吸收的氧气量等于呼出二氧化碳的量,根据图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量的变化,可以判断12h~24h,种子主要进行无氧呼吸;胚根长出后,种子的有氧呼吸呼吸速率明显增大,当吸收的氧气量等于呼出二氧化碳的量时,表示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 ‎13.下图为植物细胞代谢的部分过程简图,①〜⑦为相关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若植物缺Mg,则首先会受到显著影响的是③‎ B. ②的进行与⑤⑥密切相关 C. 蓝藻细胞中④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D. 叶肉细胞③中O2的产生量小于⑥中O2的吸收量,则该细胞内有机物的总量将减少 ‎【答案】C ‎【解析】‎ Mg是合成叶绿素的成分,光反应阶段需要叶绿素吸收光能,若植物缺Mg则叶绿素的合成受到影响,首先会受到显著影响的生理过程是③光反应过程,A项正确;植物细胞②吸收无机盐离子是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消耗能量,故与⑤⑥有氧呼吸过程密切相关,B项正确;蓝藻细胞是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其光合作用发生在光合片层上,C项错误;图中③光反应过程O2的产生量小于⑥有氧呼吸过程O2的吸收量,则净光合作用量<0,该植物体内有机物的量将减少,D项正确。‎ ‎14.如图为某动物(体细胞染色体为2n)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每个细胞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关系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乙→丙和戊→丁所发生的主要变化均为着丝点分裂 B. 丙可以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甲只能代表精子或卵细胞 C. 基因重组可发生在戊时期,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丙→戊过程中 D. 处于丁和戊时期的细胞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乙→丙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戊→丁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它们所发生的主要变化均为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A正确;‎ B.丙可以代表体细胞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甲可以代表精子或卵细胞或极体,B错误;‎ C.戊可以表示有丝分裂前、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基因重组可以发生在戊时期;基因突变发生在丙→戊过程中,即细胞分裂间期,C正确;‎ D.丁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戊可以表示有丝分裂前、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所以处于丁和戊时期的细胞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D正确;‎ 故选B。‎ ‎15.抗菌肽对治疗癌症有一定作用,下图表示抗菌肽合成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用PCR克隆目的基因不需要DNA解旋酶 B. 基因表达载体含有启动子和终止子 C. 筛选菌种时用基因探针检测相关蛋白质 D. 分离纯化的目的是获得较纯净的抗菌肽 ‎【答案】C ‎【解析】‎ ‎【分析】‎ ‎1、PCR技术 ‎①概念: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 ‎②原理:DNA复制;‎ ‎③条件: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 ‎2、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3、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基因探针--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分子)标记的含有目的基因DNA片段。‎ ‎  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 ‎  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 ‎  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详解】A、用PCR克隆目的基因时,利用高温变性,不需要DNA解旋酶,A正确;‎ B、基因表达载体一般由目的基因、标记基因、启动子和终止子等组成,B正确;‎ C、基因探针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或目的基因是否转录成mRNA,但不能检测相关蛋白质,C错误;‎ D、分离纯化的目的是获得较纯净的抗菌肽,D正确。‎ 故选C。‎ ‎16.下列关于细胞成分和结构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组成生物体的大分子都是以碳链作为基本骨架 B. 生物体内的蛋白质、酶和激素中都不含核糖 C. 在生物细胞中核糖体的形成可能与核仁无关 D. 衰老的叶肉细胞中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会降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 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组成细胞的生物大分子的单体都以碳原子为核心,因此组成生物体的大分子都是以碳链作为基本骨架;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者RNA,核糖是RNA的组成成分;原核细胞无真正的细胞核,没有核仁,但存在核糖体;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与新陈代谢强度有关,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细胞新陈代谢越强,反之亦然。‎ ‎【详解】A、生物大分子单体都以碳原子为核心,因此组成生物体的大分子都是以碳链作为基本骨架,A正确;‎ B、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RNA,RNA中含有核糖,B错误;‎ C、原核细胞无核仁但存在核糖体,因此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无关,C正确;‎ D、衰老的叶肉细胞新陈代谢较弱,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降低,D正确。‎ 故选B。‎ ‎17.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蓝藻和水绵都可以通过叶绿体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B. 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在视野中找到一个细胞进行连续观察,可以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 C. 用小鼠不同器官和组织构建的cDNA文库不同 D. Na+进入胰岛B细胞的方式与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方式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类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 细胞壁 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共性 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 ‎2、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3、同一生物体不同体细胞选择表达的基因不同,它们所含的蛋白质和mRNA也不完全相同。‎ ‎【详解】A、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叶绿体,A错误;‎ B、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经过解离步骤后细胞已经死亡,因此不能观察到细胞有丝分裂的动态分裂过程,B错误;‎ C、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小鼠不同组织器官中所含的mRNA不同,则用小鼠不同器官和组织构建的cDNA文库也不同,C正确;‎ D、Na+进入胰岛B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方式是胞吐,D错误。‎ 故选C。‎ ‎18.下图为氨基酸和Na+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示意图,下表选项中正确的是 选项 管腔中氨基酸→上皮细胞 管腔中Na+→上皮细胞 上皮细胞中氨基酸→组织液 A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B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C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D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区别如下:‎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运输方向 顺浓度梯度 高浓度→低浓度 顺浓度梯度 高浓度→低浓度 逆浓度梯度 低浓度→高浓度 载体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能量 不消耗 不消耗 消耗 举例 O2、CO2、H2O、N2‎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Na+、K+、Ca2+‎ ‎ 甘油、乙醇、苯、尿素 等离子;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 ‎【详解】据图分析: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区别在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被动运输部不需要;主动运输一般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被动运输都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肾小管腔氨基酸进入上皮细胞为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为主动运输。肾小管腔Na+进入上皮细胞顺着浓度梯度,为被动运输。上皮细胞中氨基酸进入组织液也是顺着浓度梯度,为被动运输,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物质运输方式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19.为了培育菊花新品种,科学家利用二倍体野生夏菊和六倍体裁培秋菊进行体细胞杂交,培育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野生夏菊和栽培秋菊属于同一物种,且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上属于个体 B. ①过程常用酶解法去壁,一般在低渗溶液中进行 C. d植株含有野生夏菊和秋菊的遗传物质 D. ②过程有关的细胞器只有高尔基体比较活跃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示可知: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杂种植物细胞,具体过程包括诱导植物细胞融合成杂种细胞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成杂种植株两过程。过程①是通过酶解法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a和b,过程②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如聚乙二醇试剂)诱导原生质体融合成c,过程③是脱分化过程形成愈伤组织,过程④是再分化生成完整植株d。过程③和④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完整植株。‎ ‎【详解】A、野生夏菊和栽培秋菊属于不同物种,自然条件下不能杂交成功,A错误;‎ B、①‎ 过程为去除细胞壁的过程,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实质是植物原生质体的融合,所以在融合前需要使用酶解法(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植物的细胞壁,获得植物的原生质体,此操作一般在等渗溶液中进行,如在低渗溶液中进行,则去掉细胞壁的原生质体会因吸水而涨破,B错误;‎ C、该杂交植株集合了两个细胞的遗传物质,C正确;‎ D、②过程是再生细胞壁的过程,此过程高尔基体和线粒体都比较活跃,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以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为素材,结合实验流程,考查细胞工程及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识记能力和分析题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0.有一瓶混合酵母菌和葡萄糖的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氧气时,其产生的C2H5OH和CO2的量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氧浓度(%)‎ a b c d 产生CO2的量 ‎9mol ‎12.5mol ‎15mol ‎30mol 产生C2H5OH的量 ‎9mol ‎6.5mol ‎6mol ‎0mol A. a值应当为0‎ B. 氧浓度为c时,有50%的葡萄糖用于酒精发酵 C. 氧浓度为b时,酵母菌经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为6mol D. 氧浓度为d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无氧呼吸: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结合表格数据分析:氧浓度为a时,酵母菌产生的CO2和C2H5OH的量相等,说明此时只进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b和c时,酵母菌产生的CO2的量大于C2H5OH 的量,说明此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同时进行;氧浓度为d时,酵母菌产生的C2H5OH的量为0,说明此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详解】A、氧浓度为a时,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说明a的值为0,A正确;‎ B、氧浓度为c时,产生CO2的量15mol,产生酒精的量6mol,推出无氧呼吸产生的CO2的量为6mol,消耗的葡萄糖为3mol,有氧呼吸产生的CO2的量为15-6=9mol,消耗的葡萄糖为1.5mol,用于酒精发酵的葡萄糖占3/4.5=2/3,B错误;‎ C、氧浓度为b时,产生CO2的量12.5mol,产生酒精的量6.5mol,推出无氧呼吸产生的CO2的量为6.5mol,酵母菌经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为12.5-6.5=6mol,C正确;‎ D、氧浓度为d时,酵母菌产生的C2H5OH的量为0,只进行有氧呼吸,D正确。‎ 故选B。‎ ‎【点睛】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是重点和难点,平时应该加强辨别比较和推理能力。‎ ‎21.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用人口腔上皮细胞做“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时,需先对细胞进行盐酸水解,然后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分别给涂片进行染色 B. 选用洋葱根尖伸长区细胞较易观察到细胞有丝分裂图像 C. 显微镜下观察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可见液泡的颜色逐渐加深 D. 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应NaOH进入琼脂快的速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实验和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等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详解】A、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染色前应先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处理载玻片,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可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A错误;‎ B、在使用显微镜中,换高倍镜后,视野会变暗,B错误;‎ C ‎、显微镜下观察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由于失水,细胞液浓度增大,因而液泡的颜色逐渐加深,C正确; ‎ D、NaOH进入琼脂块的速率是相同的,与琼脂块的大小无关,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表示的是物质的运输效率,而不是运输速率,D错误。‎ 故选C。‎ ‎【点睛】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22.下图1中,ab表示一个细胞周期,cd表示另一个细胞周期。图2中,按箭头方向,表示细胞周期。从图中所示结果分析其细胞周期,不正确的是 ( )‎ A. 图1的中a、图2中B→A细胞正在进行DNA复制 B. 图1的中b、图2中A→B时的细胞会出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时期 C. 图1、图2中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D. 根据在细胞周期中阻断DNA复制的原理,可以控制癌细胞的增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1中,a和c段表示分裂间期,b和d段表示分裂期,其中a+b、c+d表示一个细胞周期。图2中,B→A表示分裂间期,A→B表示分裂期,B→B表示一个细胞周期。‎ ‎【详解】A、图1的中a、图2中B→A都表示分裂间期,此时细胞正在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 B、图1的中b、图2中A→B都表示分裂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其中后期染色体数目因着丝点的分裂而加倍,B正确;‎ ‎ C、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图1、图2都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C错误;‎ D、阻断细胞周期中DNA的复制可阻断细胞分裂,根据此原理可以控制癌细胞的分裂,D正确。‎ 故选C。‎ ‎23.正常人的染色体是46条,在以下细胞中,可能找到两个X染色体的是( )‎ ‎①精原细胞 ②卵原细胞 ③初级精母细胞 ④初级卵母细胞 ⑤次级精母细胞 ⑥次级卵母细胞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④⑤⑥‎ C. ②④⑥ D. ①②③④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 正常人的染色体是46条,女性为44+XX,男性为44+XY。精(卵)原细胞既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 ‎【详解】①精原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复制形成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会含有2条X染色体,①正确;‎ ‎②卵原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44+XX,②正确;‎ ‎③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组成为44+XY,③错误;‎ ‎④初级卵母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44+XX,④正确;‎ ‎⑤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组成为44+XX或44+YY,⑤正确;‎ ‎⑥次级卵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组成为44+XX,⑥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与染色体组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4.如图所示的某条多肽链中有3个甘氨酸(位于第8、20、23位)参与其组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此多肽至少含有N原子和O原子各30个 B. 形成此多肽时,参与脱水缩合的氨基酸相对分子总量减少了540‎ C. 用特殊水解酶选择性除去3个甘氨酸,形成的产物中有一个不是多肽 D. 若组成此多肽的氨基酸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都不变,则它只能构成一种蛋白质分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多肽链中N原则的个数至少与组成肽链的氨基酸的氨基酸的个数相同,O原子的个数=组成肽链的氨基酸中的O原子总数﹣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的个数+肽链数目;‎ ‎2、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过程减少的相对分子质量是脱去的水分子相对分子质量的总和;‎ ‎3、分析题图可知,该多肽链中甘氨酸的位置是位于第8、20、23位,因此水解掉3个甘氨酸会形成4个肽链和3个氨基酸;‎ ‎4、蛋白质的多样性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都有关系。‎ ‎【详解】A、该多肽链是由30个氨基酸形成一条碳链,至少含有30个N原子,至少含有30×2﹣29=31个O原子,A错误;‎ B、该多肽链由30个氨基酸组成,脱去的水分子数=30﹣1=29,因此参与脱水缩合的氨基酸相对分子总量减少了18×29=522,B错误;‎ C、用特殊水解酶选择性除去3个甘氨酸,形成的产物是4条肽链中,第21、22号氨基酸是二肽,C正确;‎ D、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变,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蛋白质分子也会改变,D错误。‎ 故选C。‎ ‎【点睛】对于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的理解应用,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25.下列物质和结构中一定不含糖成分的是 A. ADP和噬菌体 B. 酶和受体蛋白 C. 核糖体和染色体 D. 细胞骨架和生物膜的基本骨架 ‎【答案】D ‎【解析】‎ ‎【分析】‎ 糖类分多糖、二糖和单糖,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有些糖类不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是细胞主要的结构物质。‎ ‎【详解】A、ADP中含有核糖,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NA中含有脱氧核糖,A错误;‎ B、有的酶的本质是RNA,含有核糖,B错误;‎ C、核糖体含有核糖,染色体含有脱氧核糖,C错误;‎ D、细胞骨架是蛋白质,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两者都不含糖类,D正确。‎ 故选D。‎ ‎26.甲图中①、②、③、④表示不同化学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乙图表示由四个单体构成的化合物。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若甲图中的②大量存在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等部位,则②是脂肪 B. 若甲图中④能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则有些原核生物也含有④‎ C. 乙图中若单体是氨基酸,则该化合物彻底水解后的产物中氧原子数增加3个 D. ③可以是ATP、磷脂、核糖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化合物的元素组成:(1)蛋白质是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含有S;(2)核酸是由C、H、O、N、P元素构成;(3)脂质是由C、H、O构成,有些含有N、P;(4)糖类是由C、H、O组成。‎ ‎2、分析题图甲:①的组成元素是C、H、O、N,最可能是蛋白质或氨基酸;②的组成元素只有C、H、O,可能是糖类或脂肪;③的组成元素是C、H、O、N、P,可能是ATP或核酸,④的组成元素是C、H、O、N、Mg,可能是叶绿素。‎ ‎3、分析图乙,从图中可以看出组成该物质的单体均是相同的,说明是同一种物质。‎ ‎【详解】A、②的组成元素只有C、H、O,且存在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等部位,可能是脂肪,A正确;‎ B、④的组成元素是C、H、O、N、Mg,可能是叶绿素,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但是含有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B正确;‎ C、若乙图中单体是氨基酸,该化合物为四肽,则该化合物彻底水解需要3分子水,所以水解后的产物中氧原子数增加3个,C正确;‎ D、核糖的组成元素只有C、H、O,③的组成元素是C、H、O、N、P,故不是核糖,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图,考查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识图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7.如图为胰岛B细胞内胰岛素合成与分泌过程示意图,a、b、c、d、e表示细胞结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才有a、b、c、d结构 B. 胰岛素在b内加工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C. 在细胞中,起重要交通枢纽作用的是d D. 可采用注射法或饲喂法研究胰岛素的功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的过程为: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 ‎2、分析题图可知,a是核糖体,b是内质网,c是高尔基体,d是细胞膜,e是线粒体。‎ ‎【详解】A、不具有分泌功能的真核细胞也有a核糖体、b内质网、c高尔基体、d细胞膜,A错误;‎ B、胰岛素在b内质网中加工,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B正确;‎ C、在细胞中,起重要交通枢纽作用的是c高尔基体,C错误;‎ D、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饲喂后失去活性,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分析题图、明确图示过程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28.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线粒体是唾液腺细胞中唯一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抑制其功能会影响胞吐作用 B. 人体成熟的红细胞、蛙的红细胞、鸡的红细胞均能进行有氧呼吸合成 ATP C. 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37 ℃‎ ,如果温度从 ‎100 ℃‎ 降低到 ‎37 ℃‎ ,该酶的活性可增强 D. 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的移动是单向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线粒体中完成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将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合成ARP;动物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因此动物细胞二氧化碳只能来自有氧呼吸,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低温会使酶活性降低,温度过高可能改变酶的空间结构而使酶失去活性。‎ ‎【详解】A、唾液腺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所以线粒体是唾液腺细胞中唯一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胞吐作用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故抑制线粒体功能会影响胞吐作用,A 正确;‎ B、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蛙的红细胞、鸡的红细胞都能进行有氧呼吸,B 错误;‎ C、由于唾液淀粉酶在高温条件下空间结构会改变而失活,因此将温度从 ‎100℃‎降低到 ‎37℃‎,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不会增强,C 错误;‎ D、植物质壁分离的实质是单位时间内由细胞液进入外界溶液的水分子多于由外界溶液进入细胞液的水分子,水分子的移动是双向的,D 错误。‎ 故选A。‎ ‎29.对比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以下论述完全正确的是( )‎ A. 两者都必须经过人工诱导,但方式不完全相同 B. 两者的用途都是为了培养新品种 C. 两者的原理完全相同 D. 两者细胞融合是依赖于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答案】A ‎【解析】‎ ‎【分析】‎ 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 项目 细胞融合原理 细胞融合方法 诱导手段 用途 植物体细胞杂交 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的全能性)‎ 去除细胞壁后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离心、电刺激、聚乙二醇等试剂诱导 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获得杂交植株 动物细胞融合 细胞膜的流动性 使细胞分散后,诱导细胞融合 离心、电刺激、聚乙二醇、灭活病毒等试剂诱导 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技术之一 ‎【详解】A、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都需要经过人工诱导,共同点是物理法和化学法,后者还可以通过生物法,A正确;‎ B、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用途是培养杂种植株,动物细胞融合的用途是获得杂种细胞,B错误;‎ C、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和细胞的全能性,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C错误;‎ D、两者细胞融合是依赖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即流动性,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0.生物体内一些重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如图所示,其中X/Y代表元素,a、b、c是组成甲、乙、丙三种生物大分子的单体,单体的结构可用d或e表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①人体细胞中单体a、b的结构可用d表示,人体中d的种类有8种 ‎②a、b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c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③大肠杆菌细胞内单体c的结构可有e表示,e的种类约有20种 ‎④甲、乙的多样性由d中的n充分体现,丙的多样性由e中的R充分体现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本题的突破口是甲→乙→丙,进而推测出甲是DNA,乙是信使RNA,丙是蛋白质;a表示脱氧核苷酸,b表示核糖核苷酸,c表示氨基酸;‎ ‎2、d表示核苷酸,n为含氮碱基,f表示五碳糖,m表示磷酸;‎ ‎3、e表示氨基酸。‎ ‎【详解】①根据图形分析已知a表示脱氧核苷酸,b表示核糖核苷酸,d表示核苷酸,人体内的核苷酸有8种,①正确;‎ ‎②根据图形分析已知a表示脱氧核苷酸,b表示核糖核苷酸,c表示氨基酸,核酸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②错误;‎ ‎③根据图形分析已知c表示氨基酸,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的种类大约有20种,③正确;‎ ‎④C蛋白质的多样性除了与e中的R有关,还与氨基酸的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有关,④错误。‎ 故选B。‎ ‎31.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胚胎发育和胚胎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移植胚胎的遗传特性在孕育过程中不受受体的影响 B. 胚胎干细胞具有体积大、细胞核小、核仁明显等特点 C. 体外受精时采集的精子需放入培养液中培养以达到获能状态 D. 胚胎分割是将早期胚胎切割成几等分,最终产生同卵多仔后代的技术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胚胎移植的生理基础 ‎(1)供体与受体相同的生理变化,为供体的胚胎植入受体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环境;‎ ‎(2)胚胎在早期母体中处于游离状态,这就为胚胎的收集提供了可能;‎ ‎(3)子宫不对外来胚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内的存活提供了可能;‎ ‎(4)胚胎遗传性状不受受体任何影响。‎ ‎2、胚胎分割是指采用机械方法将早期胚胎切割成2等分、4等分或8等分等,经移植获得同卵双胚或多胚的技术。‎ ‎3、胚胎干细胞的特征: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体积较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任何一种组织细胞;另一方面,在体外培养条件下,ES细胞可不断增殖而不发生分化,可进行冷冻保存,也可以进行某些遗传改造。‎ ‎【详解】A、移植胚胎的遗传特性在孕育过程中不受受体的影响,A正确;‎ B、胚胎干细胞具有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等特点,B错误;‎ C、体外受精时采集的精子需放入培养液中培养以达到获能状态,C正确;‎ D、胚胎分割是将早期胚胎切割成几等份,最终产生同卵多仔后代的技术,D正确。‎ 故选B。‎ ‎32.用洋葱鳞片叶作为实验材料难以完成实验目标的是( )‎ A. 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 B. 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 C. 观察洋葱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 D. 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 ‎【答案】C ‎【解析】‎ ‎【分析】‎ 紫色洋葱的叶片分两种,一种是绿色的管状叶,可用于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另一种叶片是鳞片叶,其内外表皮都由一层细胞构成,内表皮浅色,适于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线粒体实验;其外表皮紫色,适于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 ‎【详解】A、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无色,可用于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A错误;‎ B、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无色,可用于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B错误;‎ C、洋葱鳞片叶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不能用于观察染色体数目和形态,C正确;‎ D、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有紫色大液泡,可用于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实验、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观察有丝分裂实验等,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33.如图为基因表达载体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基因工程中载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B. 任何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并不一定相同 C. 图中启动子位于基因的首端,是核糖体识别和结合的部位 D. 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作用是作为标记基因,用于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导入了目的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基因表达载体的模式图,基因表达载体包括复制原点、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插入基因)、标记基因(抗生素抗性基因)等。‎ ‎【详解】A、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A正确;‎ B、不同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不一定相同,B正确;‎ C、启动子位于基因编码区的上游,不是核糖体而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C错误;‎ D、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标记基因,用于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导入了目基因,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C选项,关键要注意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中启动子位于基因的首端,是RNA聚合酶的识别和结合的部位,推动基因的转录。‎ ‎34.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是通过自由扩散实现的 B. 细胞膜与线粒体内膜、核膜均属于生物膜系统 C. 利用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 D. 膜中的磷脂分子是由胆固醇、脂肪酸和磷酸组成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磷脂的运动使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细胞膜的成分: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 ‎3、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4、细胞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因此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详解】A、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是通过主动运输实现的,A错误;‎ B、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B正确;‎ C、观察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需用电子显微镜,C错误;‎ D、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的分子,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35.下列有关细胞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PEG是促细胞融合剂,可直接诱导植物细胞融合 B. 用原生质体制备人工种子,要防止细胞破裂 C. 骨髓瘤细胞经免疫处理,可直接获得单克隆抗体 D. 利用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体现了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 项目 细胞融合原理 细胞融合方法 诱导手段 用途 植物体细胞杂交 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的全能性)‎ 去除细胞壁后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离心、电刺激、聚乙二醇等试剂诱导 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获得杂交植株 动物细胞融合 细胞膜的流动性 使细胞分散后,诱导细胞融合 离心、电刺激、聚乙二醇、灭活病毒等试剂诱导 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技术之一 ‎2、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3、体细胞核移植:又称体细胞克隆,作为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常用技术手段,即把体细胞移入去核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能发育为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 ‎【详解】A、PEG是促细胞融合剂,但是不能直接诱导植物细胞融合,植物细胞需要先去除细胞壁形成原生质体才能融合,A错误;‎ B、制备人工种子,需要用完整植物细胞,借助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来实现,不需用原生质体,B错误;‎ C、能产生抗体的是浆细胞,骨髓瘤细胞不能产生抗体,C错误;‎ D、克隆动物是将高度分化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体现了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工程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动植物细胞融合的区别,表现在诱导因素和融合过程的区别;同时理解制备人工种子的过程,理解原生质体的应用范畴;对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要重视;弄清楚核移植的过程。‎ ‎36.下图为某种植物幼苗(大小、长势相同)均分为甲、乙两组后,在两种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中培养时鲜重的变化情况(其他条件相同且不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6h时,甲组幼苗因根系开始吸收K+、NO3—,吸水能力增强,使鲜重逐渐提高 B. 由于根细胞失水,3h时,甲组植物细胞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 C. 12h后,若继续培养,甲组幼苗的鲜重可能超过处理前,乙组幼苗将死亡 D. 该实验若把KNO3溶液改为蔗糖溶液,结果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能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或失水,当外界溶液浓度过大时,细胞会因失水过多而死亡。‎ ‎2、K+、NO3-是植物生长必需的无机盐离子,植物细胞可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无机盐离子,导致细胞液浓度增大,细胞吸水能力增强,故将成熟的植物细胞用适宜浓度的KNO3溶液处理时,先出现质壁分离现象,后自动复原。‎ ‎【详解】A、根系从一开始就通过主动运输吸收K+、NO3-,6h后鲜重增加说明根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开始吸收水分,A错误;‎ B、3h时,甲组植物细胞仍继续失水,说明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B错误;‎ C、12h后,甲组幼苗因吸收了K+、NO3-,鲜重可能超过处理前,乙组幼苗因失水过多将死亡,C正确;‎ D、该实验若把KNO3溶液改为蔗糖溶液,甲组幼苗不吸收蔗糖,因此不会出现鲜重的增加现象,结果不相同,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实验,意在考查实验分析、推断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能从图中得到有用的信息。‎ ‎37.下列各组细胞器均具单层膜的是 A. 液泡和核糖体 B. 中心体和叶绿体 C. 溶酶体和高尔基体 D. 内质网和线粒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核糖体没有膜结构,A错误;‎ B、中心体没有膜结构,叶绿体具有双层膜,B错误;‎ C、溶酶体和高尔基体都是含有单层膜的细胞器,C正确;‎ D、线粒体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D错误.‎ 故选C.‎ 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38.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 B. 酶通过为反应物供能和降低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C. 在动物细胞培养中,胰蛋白酶可将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 D. DNA连接酶可连接DNA双链的氢键,使双链延伸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酶的本质、作用机理和不同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性考查。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RNA,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化学能而起催化作用,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不同酶催化的化学反应不同。‎ ‎【详解】A、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因此组成酶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A错误;‎ B、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为反应物提供能量,B错误;‎ C、胰蛋白酶的作用是水解蛋白质,因此胰蛋白酶可水解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而将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C正确;‎ D、DNA连接酶也称DNA黏合酶,其作用是把两条DNA黏合成一条,不是连接DNA双链的氢键,D错误。‎ 故选C。‎ ‎39.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正常人体内含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而癌症病人的染色体上无抑癌基因 B.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活动加强,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 C. 洋葱根尖细胞有16条染色体,则分生区细胞分裂时可形成8个四分体 D. 细胞癌变后丧失了原来的生理状态,同时其细胞核全能性也丧失;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其原因是其核糖体数目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同一生物体内不同部位的细胞DNA、基因、转运RNA相同,但由于细胞分化使得mRNA和蛋白质不完全相同,细胞分化增加了细胞的种类。‎ ‎2、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3、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 ‎4、全能性的原因是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详解】A、正常人和癌症病人染色体上均具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A错误;‎ B、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B正确;‎ C、洋葱根尖细胞有16条染色体,分生区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同源染色体不联会,不能形成四分体,C错误;‎ D、细胞癌变使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黏着性降低,因此细胞易于分散和转移;但是细胞核的全能性不变,癌细胞具有不死性(无限增殖)的特点,蛋白质合成比以前旺盛,核糖体数目增多,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和癌变,注意区分细胞不同生命历程的特点,便于形成知识网络。‎ ‎40.如图为某高等动物的一组细胞分裂图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①与细胞②中染色体数目、DNA分子数目均相同 B. 细胞③中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 C. 细胞①②③④中均存在同源染色体 D. 细胞④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细胞分裂图像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的能力。‎ ‎【详解】细胞①与细胞②中的染色体数目均为4条,但细胞①‎ 中含有4个核DNA分子,细胞②中含有8个核DNA分子,A错误;细胞③中的等位基因随着所在的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但没有发生自由组合,B错误;细胞①②③中均存在同源染色体,但细胞④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C错误;在细胞④中,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上出现了等位基因,这可能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也可能是基因突变所致,D正确。‎ ‎41.下列有关“一定”的说法中,正确的有几项 ‎①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一定是原核生物 ②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是DNA ‎③非生物界有的元素,生物界一定有 ④物质的跨膜运输一定需要酶的参与 ‎⑤有氧呼吸一定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⑥光合作用一定在叶绿体中进行 ‎⑦蛋白质的肽链在核糖体合成后,一定要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后才具备其功能 A. 3项 B. 2项 C. 1项 D. 0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物分为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非细胞生物指病毒类生物,细胞生物又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2、细胞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中DNA是遗传物质;非细胞生物(病毒)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存在统一性,即生物界中含有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均能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为细胞所特有。‎ ‎4、物质的跨膜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其中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酶的作用是催化作用,不是运输作用。‎ ‎5、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而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但是部分原核生物也能进行有氧呼吸。‎ ‎6、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但蓝藻(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却能进行光合作用。‎ ‎7、分泌蛋白的肽链在核糖体合成后,需要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才具备其功能,但是胞内蛋白一般不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 ‎【详解】①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一定是病毒,原核生物具有细胞结构,①错误;‎ ‎②细胞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是DNA,②正确;‎ ‎③生物界有的元素,非生物界一定有,而非生物界有的元素生物界不一定有,③错误;‎ ‎④物质的跨膜运输不需要酶的参与,④错误;‎ ‎⑤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但有的原核生物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如硝化细菌、蓝藻等,⑤错误;‎ ‎⑥光合作用也可不在叶绿体中进行,例如蓝藻的光合作用,⑥错误;‎ ‎⑦蛋白质的肽链在核糖体合成后,不一定要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后才具备其功能,例如呼吸酶,⑦错误;‎ 以上②说法正确、①③④⑤⑥⑦说法错误。‎ 故选C。‎ ‎42.为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某植物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叶绿素含量 B. 由图中曲线可知,经低温和暗处理的该植物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最为明显 C. 纸层析分离上述叶片色素提取液,第4组由上到下第一二条色素带会明显变窄 D. 若在光照低温条件下,适度升温或遮光处理均可减少该植物叶片中叶绿素损失 ‎【答案】D ‎【解析】‎ ‎【分析】‎ 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自变量为光照强度、温度,因变量为叶绿素相对含量.由图中曲线对比可知,4曲线(经低温和光照处理)的植物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最为明显。‎ ‎【详解】A、分析曲线图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温度,因变量为叶绿素含量,A错误;‎ B、由图中曲线对比可知,4曲线(经低温和光照处理)的植物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最为明显,B错误;‎ C、纸层析分离上述叶片色素提取液,第4组叶绿素含量较少,因此由上到下第三、四条色素带会明显变窄,C错误;‎ D、曲线4与其它曲线对比可知,若光照低温条件下,适度升温或遮光处理均可减少该植物叶片中叶绿素损失,D正确。‎ 故选D。‎ ‎43.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酸(BrdU)与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TdR)结构类似。细胞增殖时,BrdU可取代TdR掺入到新复制成的DNA子链中。用Giemsa染料染色,双链都掺入BrdU的DNA分子所形成的染色单体着色较浅;而DNA分子中仅有一条单链掺入BrdU所形成的染色单体着色深。将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放入含有BrdU的培养液中培养并用Giemsa染料染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第一次细胞分裂中,每条染色单体间均无颜色差异 B. 第二次细胞分裂前期,每个染色体中都有3条DNA单链含有BrdU C. 第二次细胞分裂中期,每个染色体中一条染色单体为深色,另一条为浅色 D. 第一、第二两个细胞周期中,每条染色单体均被染成深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 染色体是DNA的载体,1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复制1次所产生的2个子代DNA分子分别位于组成该染色体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凡是新形成的DNA子链都含有 BrdU,每个子代DNA分子都是由1条模板链和1条子链组成。‎ ‎【详解】A、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可知:在第一次有丝分裂的间期,DNA分子完成复制后,由每个亲代DNA分子经过复制所形成的2个子代DNA分子,都有1条链含有BrdU,一条链不含有BrdU,这两个DNA分子分别存在于同1条染色体所含有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上,所以在第一次分裂中,每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均着色深,无颜色差异,A项正确;‎ BC、第一次分裂结束后所形成的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DNA均有1条链含有BrdU,在第二次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位于同1条染色体的2条染色单体上的DNA分子,其中1个DNA 分子的双链都含有 BrdU,而另 1 个DNA 分子只有1条链含 BrdU,所以第二次细胞分裂前期,每个染色体中都有3条DNA单链含有BrdU,在第二次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中一条染色单体为深色,另一条为浅色,B、C项正确;‎ D、综上分析,第一个细胞周期中,每条染色单体均被染成深色,第二个细胞周期中,1/2的染色单体被染成深色,1/2的染色单体被染成浅色,D项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DNA分子复制过程的掌握情况。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染色体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且抓住“在染色单体中,DNA只有一条单链掺有BrdU的染色单体着色深、DNA的两条单链都掺有BrdU的染色单体着色浅和将根尖分生组织放在含有BrdU的培养液中培养”这一前提,结合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分析细胞中染色体与DNA的关系。‎ ‎44.某科研小组开展了“IL-18(白细胞介素18,—种淋巴因子)对核辐射诱导小鼠脾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的研究,得到细胞凋亡相对值,如下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组别 处理方法 ‎0 h ‎12 h ‎24 h ‎48 h 甲 无辐射损伤 ‎0.016‎ ‎0.056‎ ‎0.048‎ ‎0.038‎ 乙 辐射损伤 ‎0.460‎ ‎0.420‎ ‎0.53Q ‎0.520‎ 丙 辐射损伤 ‎ ‎+IL-18‎ ‎0.239‎ ‎0.265‎ ‎0.279‎ ‎0.269‎ A. 该实验对照组不仅为甲组 B. 从乙、丙两组数据可知,IL-18能够抑制脾细胞凋亡 C. 分泌IL-18的细胞在骨髓成熟分化 D. 细胞凋亡过程中有特异性mRNA和蛋白质的生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动物体的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介质,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有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由效应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 ‎2.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核辐射会诱导免疫细胞凋亡,而人白细胞介素18能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3.诱变育种具有的优点是可以提高突变率,缩短育种周期,以及能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缺点是成功率低,有利变异的个体往往不多;此外需要大量处理诱变材料才能获得所需性状。‎ ‎【详解】A、该实验对照组不仅为甲组,还有乙组,A正确;‎ B、从乙、丙两组数据可知,丙组凋亡率明显降低,故说明IL-18能够抑制脾细胞凋亡,B正确;‎ C、分泌IL-18的细胞为T淋巴细胞,在胸腺成熟分化,C错误;‎ D、细胞凋亡过程中有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特异性mRNA和蛋白质的生成,D正确。‎ 故选C。‎ ‎45.下图为人体部分细胞的生命历程示意图,图中①~⑩为不同的细胞,a~f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d过程的细胞内染色质收缩但不影响DNA复制和转录 B. 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是通过d过程完成的 C. ④⑤⑥⑦的核基因相同,细胞内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不相同 D. e过程的细胞不会发生细胞凋亡且细胞周期会延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部分细胞的生命历程示意图,其中a、b表示细胞增殖,该过程会使细胞数目增多,但细胞种类不变;c表示细胞分化过程,该过程会导致细胞种类增多,但细胞数目不变;d为细胞衰老过程;e为细胞癌变过程;f为细胞凋亡过程。‎ ‎【详解】A、d过程的细胞衰老后染色质固缩,DNA不再复制,A错误;‎ B、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是通过f过程完成的,B错误;‎ C、④⑤⑥⑦都是由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的,核基因相同,但这四种细胞的基因表达情况不同,因此细胞内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不相同,C正确;‎ D、e过程的细胞癌变后,细胞内遗传物质改变,具有无限增殖的特点,细胞周期缩短,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部分细胞的生命历程示意图,考查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和癌变等知识,要求识记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及意义、细胞分化的概念和实质、衰老细胞和癌细胞的主要特征、细胞凋亡的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二、非选择题: ‎ ‎46.下图是培育表达人乳铁蛋白的乳腺生物反应器的技术路线。图中分别表示:tetR为四环素抗性基因,ampR表示氨苄青霉索抗性基因,以及BamHⅠ、HindⅢ、SmaⅠ直线所示为三种限制酶的酶切位点。‎ 据图回答:‎ ‎(1)图中将人乳铁蛋白基因插入载体,需用____________限制酶同时酶切载体和人乳铁蛋白基因。能使人乳铁蛋白基因在乳腺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调控序列是____________。过程①可采用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为检测人乳铁蛋白是否成功表达,可采用____________技术。‎ ‎(2)过程②采用的生物技术是____________。在此之前,需要对代孕牛经过__________处理后,使之与供体的生理状况保持相同。如果对胚胎进行性别鉴定,可选用囊胚期的___________细胞进行鉴定。‎ ‎(3)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其原理与细胞内DNA复制类似(如下图所示)。图中引物为单链DNA片段,它是子链合成延伸的基础。‎ ‎①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时从理论上推测,第四轮循环产物中含有引物A的DNA片段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 ‎②在第____________轮循环产物中开始出现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等长的DNA片段。‎ ‎【答案】(1). Hind Ⅲ和BamH Ⅰ (2). 启动子 (3). 显微注射技术 (4). 抗原一抗体杂交 (5). 胚胎移植技术 (6). 同期发情 (7). 滋养层 (8). 15/16 (9). 三 ‎【解析】‎ ‎【分析】‎ 图中显示,该项技术应用了基因工程和胚胎工程的相关操作。据图,仅将人乳铁蛋白基因切割下来,需要在人乳铁蛋白基因的左侧用BamHⅠ切割,右侧用HindⅢ切割。当人乳铁蛋白基因和质粒连接成重组质粒后,tetR基因被人乳铁蛋白基因隔开,不是完整的,而ampR基因是完整的,所以筛选含有重组载体的大肠杆菌首先需要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进行。‎ ‎【详解】(1)要将人的乳铁蛋白基因切割下来需要Hind Ⅲ和BamHⅠ,同时也要用这两种酶处理质粒,以便构建重组质粒。而启动子是基因表达调控的起始序列。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一般采用显微注射法;而人乳铁蛋白是否成功表达,可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牛奶中是否含有人乳铁蛋白。‎ ‎(2)过程②采用的生物技术是胚胎移植技术。在此之前,需要对代孕牛经过同期发情处理后,使之与供体的生理状况保持相同。如果对胚胎进行性别鉴定,可选用囊胚期的滋养层细胞进行鉴定。‎ ‎(3)①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从理论上推测,每一次循环产物中不含引物A的DNA只有如图的最下面一个,其它的DNA均含有引物A,第四轮循环下来共得到16个DNA,含引物A的DNA片段所占的比例为15/16。‎ ‎②在第三轮循环产物中开始出现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等长的DNA片段。‎ ‎【点睛】采用PCR技术扩增DNA的过程为:变性、退火、延伸。根据PCR过程的特点绘制PCR过程示意图如图所示:‎ ‎47.如图甲、乙分别是两类高等生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图甲、图乙所示细胞中都存在,且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________(填编号),其中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遗传物质存在于________(填编号)中。‎ ‎(2)图甲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______(填编号);图乙中能够产生ATP的场所是______(填编号)。‎ ‎(3)图甲、图乙所示的两细胞均经过有丝分裂过程形成,在形成过程中,表现不同的时期是________期和________期。‎ ‎(4)如果用某种药物处理图乙所示细胞,发现其对Ca2+的吸收速率大大降低,而对其他物质的吸收速率没有影响,说明这种药物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④⑦ (2). ④ (3). ④⑨ (4). ④⑥ (5). 前 (6). 末 (7). 破坏了Ca2+的载体蛋白 ‎【解析】‎ ‎【分析】‎ 甲细胞为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乙细胞为动物细胞结构示意图,甲乙两图中共有结构①~⑦依次为细胞膜、高尔基体、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细胞质基质、核糖体,甲图中⑧为液泡、⑨为叶绿体,乙图中⑧为中心体。‎ ‎【详解】(1)在图甲、图乙所示细胞中都存在,且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④线粒体和⑦‎ 核糖体;孟德尔定律适用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细胞核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因此其中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遗传物质存在于④线粒体中。‎ ‎(2)图甲中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是④线粒体、⑨叶绿体;图乙中能产生ATP的场所是⑥细胞质基质和④线粒体。‎ ‎(3)图甲为高等植物细胞,图乙为动物细胞,两者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表现不同的时期是前期和末期。前期纺锤体的形成过程不同:动物细胞中纺锤体是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的;植物细胞中纺锤体是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的;末期细胞质的分开方式不同:动物细胞中部出现细胞内陷,把细胞质缢裂为两部分,形成两个子细胞;植物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新细胞壁,形成两个子细胞。‎ ‎(4)Ca2+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若用药物处理细胞降低其对Ca2+的吸收速率,但对其他物质的吸收没有影响,说明这种药物抑制了细胞膜上Ca2+载体蛋白的功能。‎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48.现有两种淀粉酶A与B,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不同温度条件下这两种淀粉酶的活性,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原理:温度等条件可以影响酶的活性;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溶液的吸光度时,物质含量越多,其吸光度越大,因此可测出物质的相对含量。‎ 实验材料:一定浓度的淀粉溶液、相同浓度的淀粉酶A和淀粉酶B溶液、水浴缸、温度计等。‎ 实验过程如表所示:‎ 步骤 组别 ‎1‎ ‎2‎ ‎3‎ ‎4‎ ‎5‎ ‎6‎ ‎7‎ ‎8‎ I.设置水浴缸温度/‎ ‎20‎ ‎30‎ ‎40‎ ‎50‎ ‎20‎ ‎30‎ ‎40‎ ‎50‎ Ⅱ.取8支试管各加入等量淀粉溶液(mL),分别保温5min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Ⅲ.另取8支试管各加入等量淀粉酶溶液,分别保温5min 酶A 酶A 酶A 酶A 酶B 酶B 酶B 酶B IV.将相同温度两个试管中的淀粉溶液与淀粉酶溶液混合摇匀,保温5min 实验结果:用分光光度计对各组淀粉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如图所示。‎ ‎(1)细胞中酶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合成酶的场所是_________。‎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无关变量有__________(填写两项)。‎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酶A在‎20℃‎条件时活性较高 B.酶A的活性一定小于酶B的活性 C.酶B在‎40℃‎条件时活性较高 D.大于‎50℃‎条件时,酶A完全失活 ‎(4)此实验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底物淀粉的剩余量来表示酶的活性,能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生成物麦芽糖的含量来表示酶的活性?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5)若要进一步探究酶B的最适温度,实验设计的主要思路应是在_________之间设立较小温度梯度的分组实验,按上述步骤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答案】 (1).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 核糖体和细胞核 (3). 温度、酶的种类 (4). 溶液的量、反应时间、pH等 (5). C (6). 不能 (7). 斐林试剂检测时需水浴加热,会导致反应体系温度发生改变,影响实验结果 (8). 30~‎‎50℃‎ ‎【解析】‎ ‎【分析】‎ 酶能够催化化学反应的原因是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是温度、pH等。生物实验遵循的一般原则是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等。‎ ‎【详解】(1)细胞中酶催化化学反应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绝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少数是RNA,在细胞核内合成。‎ ‎(2)自变量是在实验过程中可以人为改变的变量,根据表格可以看出本实验有两个自变量,即温度和酶的种类;无关变量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变量,如pH、反应时间、溶液的量、淀粉的浓度、酶的浓度等,在实验时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3)A、据图分析,酶A在‎20℃‎条件时淀粉含量较多,酶活性相对其他温度时较低,A错误;‎ B、在同一温度下酶A的活性小于酶B的活性,B错误;‎ C、据图分析,酶B在‎40℃‎条件时淀粉含量较少,所以酶B在‎40℃‎条件时活性较高,C正确;‎ D、大于‎50℃‎条件时,酶A活性下降,不一定完全失活,D错误。‎ 故选C。‎ ‎(4)因为用斐林试剂需水浴加热,加热会对酶的活性产生影响,使实验结果不可靠,所以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生成物麦芽糖的含量来表示。‎ ‎(5)由图的结果可知30~‎40℃‎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酶B活性升高,40~‎50℃‎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酶B活性降低,若要进一步探究酶B的最适温度,可在30~‎50℃‎之间设置较小的温度梯度进行研究。‎ ‎【点睛】本题考查探究不同温度条件下A、B两种淀粉酶的活性的相关实验,意在考查独立完成教材中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49.图1表示在适宜条件下测得的小球藻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图2表示小球藻细胞中两种细胞器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生理状态(Ⅰ、Ⅱ、Ⅲ、Ⅳ)。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 ‎(1)小球藻中Mg2+浓度是培养液的10倍,Mg2+进入小球藻的方式为____;Mg2+在细胞中可用于合成_______进行光合作用。‎ ‎(2)图2中细胞器①利用CO2的场所和细胞器②产生CO2的场所分别是_______;对小球藻来说,图1中b点对应图2中的生理状态是_______。‎ ‎(3)从湖泊不同深度分别取两种等量的单细胞藻类,分别放在两个相同的密闭透明玻璃瓶中,在适宜温度条件下,逐渐增加光照强度,测定放氧速率的数据如下表。请回答相关问题:‎ 光强μmol光子/(‎100g·s)‎ ‎0‎ ‎10‎ ‎30‎ ‎50‎ ‎100‎ ‎200‎ ‎450‎ ‎500‎ 放氧速率 μmolO2/(‎100g·s)‎ 藻类A ‎-20‎ ‎-10‎ ‎-5‎ ‎-1‎ ‎5‎ ‎15‎ ‎29‎ ‎28‎ 藻类B ‎-2‎ ‎-0.5‎ ‎1.5‎ ‎3‎ ‎6‎ ‎10‎ ‎11‎ ‎10‎ ‎①由表中数据可以推测,两种藻类中取自浅水区的藻类是_______;当光照强度大于450μmol光子/(‎100g·s)时,可推知藻类B放氧速率主要受_______限制。‎ ‎②若绘制A、B两种藻类的放氧速率曲线图,则在两条曲线相交时所对应的光照强度下,A、B两藻类产生氧气的差值为________μmolO2/(‎100g·s)。‎ ‎【答案】(1). 主动运输 (2). 叶绿素 (3). 叶绿体基质、线粒体基质 (4). II (5). 藻类A (6). CO2浓度 (7). 18‎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可知,图1是在适宜条件下测得的某植物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该光合速率是净光合速率,该曲线中,a点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表示呼吸作用的强度,c点是光照强度的补偿点,该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d点是光照强度的饱和点,d点以后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不再是光照强度。‎ ‎2、图2是表示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大小,分析题图可知,①是叶绿体,②是线粒体,Ⅰ中叶绿体消耗的二氧化碳来自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外界吸收的二氧化碳,说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Ⅱ中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一部分被叶绿体吸收,还有一部分释放到细胞外,说明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Ⅲ中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正好被叶绿体吸收,说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Ⅳ中线粒体消耗外界中的氧气,将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释放到细胞外,说明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3、分析表格中数据,光照强度为0时,只进行呼吸作用,此时的值可表示呼吸作用强度;当放氧速率大于0之后,此时的值表示净光合速率,即净光合速率=真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藻类A为喜阳植物,藻类B 为喜阴植物。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含水量、矿质元素等,光照强度主要影响光反应,二氧化碳浓度主要影响暗反应。‎ ‎【详解】(1)小球藻中Mg2+浓度是培养液的10倍,溶液中的Mg2+进入小球藻为逆浓度梯度,为主动运输;Mg2+是构成细胞中叶绿素的主要成分。‎ ‎(2)图2中细胞器①是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在暗反应过程中固定CO2,场所是叶绿体基质;细胞器②是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第二阶段丙酮酸与水发生反应产生CO2,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对小球藻来说,图1中b点既进行细胞呼吸,也进行光合作用,并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被光合作用吸收外,还要部分释放到细胞外,对应图2中的生理状态是Ⅱ。‎ ‎(3)①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藻类A为喜阳植物,藻类B为喜阴植物,藻类A来自浅水区;表格中数据是在适宜温度条件下,逐渐增加光照强度,测定放氧速率的数据。当光照强度大于450μmol光子/(‎100g·s)时,可推知藻类B放氧速率几乎不发生改变,因此光照强度和温度不是影响因素,推知此时CO2浓度是影响藻类B放氧速率主要因素。‎ ‎②根据题意,两条曲线相交,此交点的生物学含义是A、B的净光合作用速率相等。根据表格中光子为0时,藻类A放氧速率=-20μmolO2/(‎100g·s),藻类B放氧速率=-2μmolO2/(‎100g·s),可推知藻类A的呼吸速率为20μmolO2/(‎100g·s),藻类B的呼吸速率为2μmolO2/(‎100g·s),因此A、B的净光合作用速率相等时,产生氧气的差值为20-2=18μmolO2/(‎100g·s)。‎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分析题图曲线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解读题图曲线、应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知识解决问题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50.甲图是某一动物体内5个不同时期细胞的示意图;乙图表示某高等哺乳动物减数分裂过程简图,其中ABCDEFG表示细胞,①②③④表示过程;丙图表示在细胞分裂时期细胞内每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问题:‎ ‎(1)若是人的皮肤生发层细胞,则该细胞可能会发生类似图甲中________(填字母)所示的分裂现象,其中DNA数和染色体数之比为2:1的是______(填字母)。‎ ‎(2)图甲中d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乙图_____(填字母)细胞中。‎ ‎(4)乙图中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的过程是_____(填序号),其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卵原细胞的基因型为AaXBXb,若该卵原细胞分裂过程中仅一次分裂异常,产生D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Xb,则E细胞的基因型为_______。‎ ‎(6)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发生在图丙中的_________段。‎ ‎(7)在图丙中,D′E′段所能代表的分裂时期是_________,对应甲图中_______(填字母)细胞。‎ ‎【答案】 (1). a、c (2). c (3). 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4). B、C (5). ② (6). 同源染色体分离 (7). Xb (8). C′D′ (9). 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10). a、d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A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C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中期;D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E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分析乙图:A为初级卵母细胞,B为次级卵母细胞,C为第一极体,D为卵细胞,E、F、G为第二极体。‎ 分析丙图:B′C′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C′D′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D′E′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E′F′‎ 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详解】(1)由于人的皮肤生发层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所以只有a、c所示的细胞与其类似;细胞a中着丝点已分裂,每条染色体中含一个DNA分子,而细胞c中的染色体含染色单体,每条染色体中含2个DNA分子,所以DNA数和染色体数之比为2:1的细胞为c细胞。‎ ‎(2)图甲中d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再加上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d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3)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会发生着丝点的分裂,所以乙图的B、C细胞中能发生着丝点的分裂。‎ ‎(4)在②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导致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减半。‎ ‎(5)卵原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XBXb,若该卵原细胞分裂过程中仅一次分裂异常,产生D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Xb,说明分裂异常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A的染色体移向了细胞的同一极,所以E细胞的基因组成为Xb。‎ ‎(6)丙图代表的含义是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C′D′代表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因此可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还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全过程及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因此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均发生在C′D′段。‎ ‎(7)图丙中,D′E′段表示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该段对应着有丝分裂的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即甲图中的细胞a、d。‎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曲线图等,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同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