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九年级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九年级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专题专练之 第一讲 分析标题 把握人称 一、考点聚集 ‎1.理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2.把握文章所用的人称。‎ 二、常见考题 ‎1.文章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2.文章的标题是否能用……替换或哪个标题更好。‎ ‎3.给文章拟一个标题。‎ ‎4.赏析文章标题的妙处。‎ ‎5.判断运用了哪种人称,并能简析此种人称的好处。‎ 三、知识储备 ‎(一)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是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的高度浓缩。记叙文的题目往往一语双关,富含哲理,常见的作用:‎ ‎1.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2.交代主要内容,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 ‎3.设置悬念;‎ ‎4.揭示(或暗示);‎ ‎5.点明线索;‎ ‎6.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如孙犁的《芦花荡》;‎ ‎7.交代描写对象,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8.题目新颖别致,有意蕴,吸引读者(多用好处);‎ ‎9.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10.体现(表达、寄托)……的感情;‎ ‎(二)分析标题的方法技巧 ‎1.结合全文内容来理解题目的含义,对题目中的关键词需要分别加以阐述。如《高尚的选择》在分析标题时可以抓住“选择”、“高尚”两个词来理解。‎ 47‎ ‎2.结合全文理解题目的含义,需要由表及里加以理解,深层含义多为文章的中心。如《悠长的铃声》这个标题的理解。‎ ‎3.结合全文理解题目的指代含义,由实到虚。如《那一扇门》中“门”的含义,就不能单单答“门”的实际含义,而应该还有虚的内容在里面。‎ ‎(三)注意: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与文章中心、线索有密切关联,有时也与文章的写作意图有关,而此题恰恰兼具这些方面的特点。答题时一定要在阅读全文、深刻把握主旨的基础上考虑答题。组织答案时,要力求全面,不只要抓住一点。‎ ‎(四)记叙文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记叙。确定是笔者本人, ‎ ‎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和力和真实感。 ‎ ‎  (2)第三人称:以第三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 ‎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可以从多方面叙述。 ‎ ‎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可能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 ‎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和力,便于感情的交流。 ‎ 四、答题格式 ‎1.文章的标题运用了XX(修辞)手法,表面含义是XX,深层含义是XX。‎ ‎2.文章的标题能用(不能用)XX替换,因为替换后的标题(原标题)有XX好处,替换后更能体现(不能体现)这一点。‎ ‎3.文章的标题运用了XX手法,(或从XX角度来概括)直接(或含蓄或形象)地表达了主题(或作者的某种情感、人物的某种性格特征、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典型例析 零点降生的女孩 ‎ 乔叶 ‎①我的家乡有一种说法,凡是在子夜零点降生的女孩都是十分幸运的,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业有所成。村子里就有一个零点降生的女孩,她家境优裕,工作顺利,婚恋幸福,是全村女孩子羡慕的对象。人们一说起她,就要谈到她的零点降生之兆。她成了大家心目中零点降生幸运儿的有力例证。‎ ‎②你知道,我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不怎么好,所以我从懂事起对自己就没有信心。村里那个幸福女孩更让我相信:生死由命,成败在天。上天既然已经安排好了你的命运,你再努力也没有用。我变得对一切都无所谓,在天然惰性的驱使下,整日无所事事,随波逐流,任凭母亲怎么劝说也不回头。一次,母亲被我气极了,忍不住狠狠责骂了我一顿,我居然蛮不讲理地顶撞她:“你怎么不把我生到零点?那样我就有福气了,还用你操这么多心!”‎ ‎③母亲怔住了。‎ 47‎ ‎④晚上睡觉的时候,母亲坐到我的床边,温柔地掖着我的被角,轻轻地告诉我:“妞妞,其实你也是零点生的。这些年妈一直没有说出来,是因为你太浮气,怕别人的好话捧坏了你。不过,你要知道,即使你是零点出生的,也并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有的。天上掉不下白面馍,咱村的那个女孩要是不学好,现在也不会是这个样子。你要是不努力,将来照样没出息。”‎ ‎⑤我哭了。我开始后悔自己以前的自暴自弃。那一夜,我没有睡。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今后决不吝惜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决不辜负自己零点降生的这份幸运。‎ ‎⑥八年之后,我考上了大学。我是村里第一个正式大学生——这时我已经完全相信自己是命运的宠儿了。临走的那一天,恰好是我二十岁生日,母亲给我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餐,郑重地告诉我:“妞妞,其实你不是零点生的。”‎ ‎⑦我吃惊地看着她,好一会儿才明白她在说什么。我早已不在乎零点不零点的事了,可她却还一直放在心上——也许只有母亲才会把这样的事情放在心上。‎ ‎⑧“我不过是为了给你鼓鼓劲儿才那样说的。”母亲解释的神态像一个犯了错误的小孩子,愧疚而不安。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八年前的那个夜晚,耳边也一字字地响起了母亲当初的话语。我忍不住泪如泉涌。其实愧疚不安的应当是我,不是吗?‎ ‎⑨从那一刻起,我彻底觉悟了:如果一个人只惰于听从上天的安排而忽略了自身的力量,是多么愚蠢。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人都没有理由听天由命。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潜藏着许多好机会,但你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去挖掘。天会刮风天会下雨但是永远也不会掉下白面馍。你只能用自己的双手,自己为自己创造出一眼源源不绝的幸福之泉。‎ ‎(选自《幸运之泉》,有改动)‎ ‎1.从文中看,你认为作者用第几人称的口吻写出了自己的愧疚之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 ‎2.有人说,第九段中作者一会儿用“我”一会儿用“你”的人称,使人称发生了变化,这样做不仅造成了人称的混乱,而且使读者不易理解。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 ‎ ‎ ‎ ‎ ‎【跟踪训练】‎ 像向日葵一样灿烂 吕 麦 去年冬天,我的工作、婚姻相继出了问题。我带着满心的颓废和落寞,回到乡下老家。像一只冬眠的丑蛤蟆,整日蛰伏在房里,回避邻人关切的询问和眼光,躲避着世俗的热闹和喧嚣,沉湎在惆怅和忧伤里,一天天地委靡、凋敝。‎ 三月的一个清晨,春寒料峭,父亲破天荒地把我从昏睡中叫醒,逼着我吃完热乎乎的早饭。然后,塞给我一把小锄头,让我跟他一块儿下地干活。‎ 父亲领我来到院外的一块麦地边。我望着被薄霜打蔫的麦苗,心头的哀伤挥之不去,眉毛绞成一个难解的结。父亲弯着腰,在田埂上刨出藏在土里的茅草茎,再把地面归置平整,一锄一锄地凿出一个一个的小坑。我皱眉问父亲:“你这是准备种啥?”父亲直起腰,笑着却答非所问地说:“别看庄稼这会儿被霜打蔫了,等会儿太阳一出来,就又精神了。”我和父亲忙了一天,麦地四周的田埂两侧,有了无数个间距齐整的小坑,一眼看上去颇为壮观。‎ 翌日,父亲从镇上种子站买回一小袋葵花子儿。他在前头一个坑一个坑地点肥,我在后头往坑里丢一粒葵花子,然后用脚轻轻拨些土盖上。几天后,麦地四周就冒出了一株一株娇嫩的新绿。‎ 47‎ 向日葵苗在春风、旭日的抚慰下,一天天地长高、茂盛。五月,已长到半人多高,蒲扇似的叶片婆娑有声,摇曳着一片葱郁和繁茂。父亲却用一把剪刀,把向日葵茎上多余的新枝、杈头,全部剪除掉。看着向日葵身上,一个一个正滴“泪”的创口,我抑郁地问父亲:“它们……会受伤死掉吧?”父亲笑说:“不会!它们会因这‘伤’,一心一意地向上长,变得更加粗壮、结实。”我狐疑地看着父亲。‎ 很快,梅雨季节来临。连续半个月的阴霾,暴风时常夹着骤雨,肆虐着大地。许多庄稼、小树,都被大风吹歪、刮倒,有的受不了雨水的冲刷衰竭死亡。而田埂上的一排排向日葵,虽然被吹淋得摇摇晃晃,却依旧挺立着、茁壮着、生长着,头顶上无声地孕育出一个一个拳头大小的花盘。‎ 七月,向日葵一朵朵地盛开了,金黄金黄,娇艳灿烂,在田野四周燃烧、蔓延、铺展,形成力量强大的花潮,涌动着一派欣欣向荣的生机和朝气。我的眉结逐渐舒展,心头有莫名的喜悦。‎ 清晨,父亲和我坐在向日葵的花海里。父亲掏出一支烟点上,惬意地吸一口,对我说:“丫头,天会出太阳,也会刮风、下雨,但风雨并不是天天有。你看这向日葵……”突然间,我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是的,向日葵的灿烂经历了伤痛、风雨和等待。如果人在困境中,亦能一点点地努力,一步步坚持,坚强隐忍,勇于面对,人生就会像向日葵一样傲立挺拔,绽放美丽,灿烂如锦。‎ ‎(选自《思维与智慧》)‎ 探究练习 文章题目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一)①以极平常的馒头为题目,引起读者的兴趣;②六个馒头是本文的线索(故事围绕这六个馒头展开);③六个馒头凝聚了同学之间深厚的友谊,使文章主题得以表现。‎ ‎(二)1.第一人称。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和力和真实感。‎ ‎2.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记叙文中,人称是可以转换使用的。作者从第一人称“我”变为第二人称“你”使得说理更宽泛了,不仅警醒了自己,还包括看到文章的人——读者。因此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跟踪训练:文章题目一语双关,既指文章中向日葵遭受不幸后的茁壮成长,又指自己经历了人生变革后心情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文章的题目能概括文章的中心。‎ ‎【真题巩固】‎ 生长在城市里的一棵树 ‎①在一座拥挤的城市里,在两座高楼之间长着一棵树。这棵树的周围没有任何绿色植物,树一侧的叶子碰到了一座仓库密密实实的墙,另外一侧的叶子掠到了一座破旧公寓的窗口,下面的空间已经被水泥铺到树的根部,但这棵树仍然活着,而且每到春天都会长出新鲜嫩绿的叶子。‎ ‎  ②“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住在树根下的老鼠问。“我就不会这样做,如果我是你的话”。‎ ‎ ③“这是我的事!”树说。“这是我得做的事情。我的家族全都这样做”。‎ ‎ ④“但是没有人来看你,在这样的环境里,”老鼠说,“除了我。”‎ ‎⑤“那不关我的事!”树说。‎ ‎⑥但是,公寓里那位生病了的姑娘说:“妈妈!亲爱的妈妈!窗外那棵树长出细小的新叶了,嫩嫩的,绿绿的。春天来了,即使是在城市里也可以看到春天了。现在我会长得更好。我敢肯定。”‎ ‎⑦“感谢上帝!”母亲说。‎ ‎⑧夏天来了。树叶长得又大又长,树枝被它们压得弯了腰。树叶在风的吹拂下颤抖,留下了一片阴凉。‎ 47‎ ‎⑨“你这样耗费自己的生命,真的让人为你感到遗憾!”住在树根下的老鼠说,“要是你捕捉昆虫,或者做些有用的事情,我倒会感到好受一些。你为什么就是要这样做呢?”‎ ‎⑩“这是我得做的事情!”树说。“我的家族全都这样做”。‎ ‎⑾“但是,如果有人关注或同情的话,那又会不同,”老鼠说。‎ ‎⑿“那不关我的事!”树说。‎ ‎⒀但是,公寓里那位生病了的姑娘说:“妈妈,热浪让人感到窒息。要不是有那棵可爱的树的遮阴,我真的无法忍受。风把树叶吹得沙沙作响,我从这种响声中感觉到了凉爽,好像置身于山间一大片森林,森林里的树木凤舞婆娑,碧绿的草地上长满了鲜花,清香四溢,叮咚作响的泉流你追我赶往前奔。”‎ ‎ ⒁“感谢上帝!”母亲说。‎ ‎⒂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就是秋了。空气开始稀薄和变冷,那棵树的树叶也开始变黄,一片接一片地掉落到地上。水泥地面全都被落叶覆盖了,那些落叶就像金子般闪闪发光。‎ ‎⒃“现在你明白了!” 住在树根下的老鼠说,“现在一切都结束了,你的辛苦有何所得?”‎ ‎⒄“我做了我得做的事情”,树说,“那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⒅“真是懦弱的植物!”老鼠说,“如果你结出果实让人吃,那至少算是留下一点东西,可现在,除了掉落的枯叶和空荡荡的树枝,你什么都没有留下。”‎ ‎⒆“那不关我的事!”树说。‎ ‎⒇但是,公寓里那位生病了的姑娘说:“妈妈!亲爱的妈妈,夏天已经结束了。看啊!我那棵可爱的树掉叶了,那些光秃秃的树枝拍打着我们的窗口,似乎在提醒着我,那棵树该安静休息了,我想我也要睡觉了。亲爱的妈妈,请您帮我拾几片树叶,我要好好珍藏,因为它们一直是我快乐的源泉。”‎ ‎(21)说完,她转身面对着墙,慢慢地入睡了。‎ ‎(22)“感谢上帝!”母亲说。‎ ‎——选自《美文》(有删改)‎ ‎1.文章写了一棵树的经历,也写了一位生病女孩看到树后的感受,请分别加以概括。(6分)‎ ‎①树的经历:‎ ‎②女孩的感受:‎ ‎2.第①段的描写了树怎样的生存环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3.按照要求回答问题。(4分)‎ ‎(1)“那不关我的事!树说。”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结合上下文语境指出这句话在文中不同的含义。‎ ‎(2)“水泥地面全都被落叶覆盖了,那些落叶就像金子般闪闪发光。”这句话富有艺术表现力,请做简要分析。‎ ‎4.文中的树反复说:“这是我得做的事!”“我的家族全都这样做。”这两句话中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2分)‎ ‎【答案】10.(6分)①树的经历:春天长出嫩叶——夏天枝繁叶茂,在热浪中留下阴凉——秋天衰落掉叶。(3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 ‎②女孩的感受:感受春天到来,相信自己会长得更好——感受到夏中的凉爽,相信困境中也会有美好——感受到秋的安静,带着期盼安心静养。(3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 ‎11.(4分)单调(孤零),狭窄(2分) 这样写的作用:意在与树的表现形成对比(反衬)(1分)突出树的顽强精神。(1分)(意对即可)‎ ‎12.(4分)(1) ①有没有人来看望。②有没有人关注或者同情。③秋天,树只剩枯叶和树枝。(2分) (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叶比作闪闪发光的金子,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树之前也有过繁枝叶茂 ,表达了作者对树的默默付出的赞美之情(2分)‎ ‎13.(1)每个人要坚守自我,做好分内的事;(2)乐于奉献。(2分)‎ 47‎ ‎【课后巩固】‎ 我说,你听 她曾经可以做到,连续数小时说个不停,且是站着说,微笑着说,声情并茂的说。她也会让身边的人开口说话,无论你多木讷、多胆怯,她都有办法让你开口。‎ 有人说她的提问方式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温和的一种。时间久了,即使是最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也会被她的课迷住。‎ 有一个学生,恰好转到她的班。因刚到新地方,上课有点走神。她正在台上讲作文,说到细节描写的话题。她说:“譬如,那位新同学的头发天生的黑而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大家一齐向那个新同学的头发看,新同学的脸微微发红,心立刻回到课堂上。‎ 她若无其事地继续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 那个新同学先获得了发言的机会。‎ 她鼓励说:“我刚才说了你的头发,你现在可以说我的某个特征。看,你可以后发制人,主动权更大。”同学们又笑。‎ 气氛轻松活泼了,新同学也不怕了,她果断地说:“老师,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她大声说“好”。‎ 那位新同学渐渐发现,她们班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就是特别喜欢语文学科,这与她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 那个当年的新同学就是我。后来,有幸和她一起共事,向她学习教书的艺术。‎ 有一年,学校考虑顾她快退休了,没有给她排课,只是让她负责年级学科的教研工作。她很生气。那次,是我第一次见她生气。她说:“不上课,有什么教可以研的?”学校只好继续让她授课。就这样,她一直工作在讲坛第一线。从教几十年,没有缺过学生一节课,也从未对学生发过一次火。最后,她是从讲台上退休的。‎ 可是,现在她不会讲话了,经常一个人长时间静坐。别人问她话,她也不理。医生说她是脑梗,大脑80%混沌。我不愿相信,一个擅长语言的人,并且是一个让语言散发魅力的人,会失去语言。‎ 也许,她是讲累了,一旦有机会休息,就想好好享受一下。等她休息好了,就好了。可我面对她,呼唤“老师”的时候,她坐在轮椅上,头微低,没有任何反应。我的眼泪喷涌而出。‎ 她家的茶几上有不少中学语文课本,是医嘱进行刺激治疗的道具。‎ 我打开一本书,轻轻对她说:“老师,以前,我听你讲了许多年。今天,我来说,你听。”她没有一点反应,保持原姿态坐着,雕塑一样。‎ ‎ “她的头发天生的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47‎ ‎“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她的头微抬,面部表情有了些微的变化,似乎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她的嘴唇颤抖着用微弱的声音说:“好!”‎ ‎13.这篇文章围绕老师,主要写了三件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我”上课走神,老师引导“我”集中注意力并积极发言。②学校让她负责教研,她却坚持上课直到退休③老师脑梗严重,仍记得当年的教学情景。‎ ‎14.文中划线句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看到老师的病情,伤心,难过之情难以控制,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病情的担忧,对老师未来的良好祝愿。‎ ‎15.认真读最后一段文字,请你说说这样的结尾妙在何处?(4分)‎ 答案:老师“微抬头”的动作描写,“嘴唇颤抖”、“表情有了些微的变化”的神态以及声音微弱的一个字“好”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老师病情的严重,从侧面写出当年师生之间进行的细节描写的教学活动给师生双方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2分)在结构安排上,也与开头第一段文字中描写老师的健谈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同时也与当年老师的评价形成呼应。(1分)‎ ‎16. 根据文章内容,结合下列链接材料,概括一位“好”老师应具有的特征,并以文中材料为依据略作分析。(4 分)‎ ‎【链接一】‎ 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南乡子 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在而生。……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背得滚瓜烂熟。(《往事依依》)‎ ‎【链接二】‎ 写到这里,不由吐了吐舌头,因为北大老师们的肖像,也一视同仁地留在了我的写生画册上:有的绅士风度,有的和蔼可亲,这个怪癖,那个潇洒,或于谈笑风生间“樯橹灰飞烟灭”,或于古朴凝重之中形成另一番风格……我喜欢由这些亲切的手牵引着走上令人耳目一新的通幽曲径,我喜欢师生之间那种平易而自然的关系。严谨治学,诚恳做人,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老师”二字的真正含义。(《十三岁的际遇》)‎ 答案:“好”教师应具有的性格特征是:教艺精湛,个性独特,平易自然,严格治学,诚恳做人。(概括其中1点得1分,2点及以上得2分)‎ 文中老师“站着说,笑着说,声情并茂地说……”,“从教几十年,从未对学生发过一次火”可以看出师生之间平易而自然的关系;“无论你多木讷、多胆怯,她也有办法让你开口”,“ 一个擅长语言的人,并且是一个让语言散发魅力的人”可以看出她教艺精湛;“从教几十年,没有缺过学生一节课”“ 她家的茶几上有不少中学语文课本,是医嘱进行刺激治疗的道具”可以看出她治学严谨;“她若无其事地继续说”“她鼓励说”“ 有人说她的提问方式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温和的一种,时间久了,即使是最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也会被她的课迷住” 可以看出她诚恳做人;“有的绅士风度,有的和蔼可亲,这个怪癖,那个潇洒”可以看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个性独特。(分析1点得1分,2点及以上得2分)‎ ‎【作文周周练】‎ 47‎ 一个神情忧郁的男子坐在咖啡厅角落里的一张桌子旁,一个人闷闷地喝着咖啡。在他不远处坐着一位老人,老人一直在关注着这个人。终于,老人走上前去,对这个人说:“你一定遇什么难题,如果你愿意告诉我,我希望我可以帮助你。”这个人看老人一眼,冷冷地说:“你帮不了我,我的问题太多了。”老人掏出名片,递给他,接着说道:“如果你愿意的话,我想带你去一个地方。”这个人没有拒绝,随老人坐车来到了郊外。下车后,老人指着一排排的墓碑说:“你看见了吗,只有躺在这里的人,才是没有问题的。”这个人紧皱着的眉头松开了。‎ 请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写一篇600至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题目白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第二讲 把握顺序 摸清线索 理清思路 一、考点聚集 理清文章思路和脉络层次、把握文章的线索。‎ 二、常见考题 ‎1.判断整篇文章或者某几个自然段运用了记叙的哪种顺序,并说说此种顺序的作用。‎ ‎2.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指出文章的线索。‎ ‎3.用填空或表格的形式概括文章的部分内容或梳理人物的感情变化过程。‎ 三、知识储备 ‎(一)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 ‎ (1) 顺叙(按事情成长顺序) 作用:叙事善始善终,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 ‎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边发生的事。) ‎ ‎ 作用:造成牵挂、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活泼性。 ‎ ‎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进去相干的另外一件事。) ‎ ‎  作用:对情节起增补、衬托作用,丰富形象,凸起中心。‎ ‎(二)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常见的线索有: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或行踪。作用:是贯串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路,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 ‎(三)理清思路的方法 ‎1.把握线索 ‎(1)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例如:《背影》、《皇帝的新装》、《风筝》。‎ ‎(2)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 ‎(3)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 ‎2.疏理脉络,注意表示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变化的词句。‎ 四、答题格式 ‎1.本文采用了XX顺序,此种顺序的作用是XXX。‎ 47‎ ‎2.文中某人的情感变化过程是:先是xx,然后xx,再然后xx。‎ 五、典型例析 ‎(一)一百元的旅程 ‎①“得知你家困难,寄钱一百略表寸心。”不行,不行,他一笔划掉,拧眉沉思片刻重新写道:“不要问钱从哪里来,治病要紧,别拖了。”不行,还是能看出来。他用笔敲一下头:怎么措辞才好呢?‎ ‎②“已经下班了。”邮局的工作人员催促。‎ ‎③“就好。”笔尖在汇款单上附言栏划动着:“不要问钱从哪里来,把用到最要紧的地方吧。好心人。”‎ ‎④走出邮局,他长长地吁了了口气。到学校快一个月了,妈还病着么?唉,妈怎么就不听劝呢?不能怕花钱就不治病呀!爹竟帮妈说话,难道没看见妈病痛的样子么?以后会治,总是以后,以后是哪一天呢?他叹了口气。‎ ‎⑤来城里上学时,爹非要把最后的50元钱再给他带上。那怎么行呢?我带的钱已经足够多了。你能说别人家的孩子一学期花多少,这哪能比呢?我不是他们,另行咱家也不是别人家呀。真的够了!爹,你别难过,妈看见又要流泪了。我会吃好的,会看护好自己,会常给家里写信。他眼里流着泪花,扭头看看身边,行人匆匆,没有人注意他。‎ ‎⑥开学后,学校评学习标兵。他没想到学校一下子奖给他一百元!拿到钱,他第一个念头就是把钱给家里,让妈妈治病。但是怎么寄呢?想来想去,他决定以“好心人”的名义把钱“捐”给家里。‎ ‎⑦有了这一百元钱,再借点儿,妈总可以去看一下病买些药了。对,一定要让妈去治病,不能再拖了。得写写封信再劝一下他们,今晚就写!他想着,似乎妈已经去了医院,病也好起来了。他脸上露出一丝浅浅的笑。‎ ‎⑧太阳的余晖快褪尽了。火烧云在不断地变幻着形态。看,那不是爹在躬身犁地么?不,像是在推车。哦,还有妈,多像拖着病体在地里劳作的妈妈呀!还看得见她那飘动的白发……‎ ‎⑨十二天后的上午。天晴得真好。人不觉得太热,暖得很。放学时,老师叫住他,递给他一张纸。看到那张纸的瞬间,他一阵眩晕。他的心在颤,手在抖,一张年轻坚毅的方脸痛苦地扭曲着,强忍的眼泪还是泉涌而出。泪珠溅落在汇款单上,打湿了附言栏中那两行小字:有个好心人给咱家寄了些钱,给你一百元。要学好吃好,家里平安,别挂心。‎ ‎ 1.本文巧妙地使用了插叙,请概括插叙的内容与作用。‎ ‎ ‎ ‎(二)13元“遗产”‎ 凤仙草 47‎ 那一晚,女儿仅吃了小半碗饭,就放下筷子说:“妈,我有点不舒服,得去躺一会儿,你吃完先走吧。碗筷等会儿我来收拾。”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等我收完夜市回来,看到碗筷还在桌上摆着,才想到女儿可能出事了。‎ 我推开她的房门,看见她在床上躺着,满脸通红,眼睛眯成了一道缝,似乎睁开都很吃力。一摸她的额头,我吓了一大跳,她的额头烧得像一团炭火。我说:“孩子,你发烧了,我们得去看医生。”她说:“不用,可能是感冒了,睡上一觉明天就会好的。妈,你去把碗洗了吧。”她的声音微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 我知道她是在敷衍我,因为一去医院就意味着花钱,她怕。“不行,得赶紧去医院!”我果断地说,然后开始找钱,尽可能地找。当我把所有能找到的钱连同刚从夜市上挣来的散币堆在床上清点时,危机感油然而生。我胡乱地将钱塞进口袋里,搀女儿上了三轮车。‎ 三年前,丈夫身患绝症离我们而去,我没有工作,只得在夜市摆小摊。那一年女儿还不到13岁。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她忽然长大了,开始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生活。‎ 我回头望了她一眼,看见她像一只受伤的小羊羔那样无助地趴在车斗里,眼睁睁地望着我。在女儿微弱的呻吟声中,我发疯似的蹬着三轮车,生怕耽误了她。‎ 女儿终于躺在病床上,挂上了吊瓶,我这才松了一口气。医生说,眼下正流行病毒性脑炎,女儿的症状有些像,要待明天做了脊液检查才能确诊,今晚先做退烧观察处理。‎ 我的心又提了起来。夜深了,病房里就剩下我和女儿。女儿突然示意我靠近她,说:“妈,我感觉很难受,浑身都痛,和以往不一样。医生的话我听见了,我很有可能是脑炎,我怕是不行了……”‎ ‎“别瞎想,我肯定你不是的。”‎ ‎“妈,你听我说,”女儿突然严肃起来,很认真地说,“你记住了,家里床头柜的下层,最里面靠右角,那里有一个小布包,里面装有一些钱,那是我攒下的,留给妈妈。”‎ 猛地一阵酸楚直冲我的鼻子,我的眼睛蒙眬了,‎ 第二天上午,经过检查,确诊女儿得的是一般性肺炎。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她还从来没有对我这样过,我们都哭了。‎ 回家后,我打开了女儿的床头柜,那里果然有一个小布包,里面是13元钱,全是角票。捧着那个小布包,我的眼泪又来了。‎ 事情已经过去三年多了,现在,女儿已经成了一名军医大学的学生。高考时,以她的分数可以进北大清华,但她的第一志愿就是这所大学。用她的话说是不用交钱还管吃管穿,能减轻母亲的负担。‎ 这些年来,我始终保存着女儿的那个布包,那是她郑重留给我的“遗产”,13元,我只想永久地将它珍藏。‎ ‎(选自《读者》有删改)‎ ‎1.本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 ‎2.文章为什么用“13元‘遗产’”为题?谈谈你的理解。‎ ‎ ‎ 47‎ ‎(二)13元“遗产”‎ 凤仙草 那一晚,女儿仅吃了小半碗饭,就放下筷子说:“妈,我有点不舒服,得去躺一会儿,你吃完先走吧。碗筷等会儿我来收拾。”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等我收完夜市回来,看到碗筷还在桌上摆着,才想到女儿可能出事了。‎ 我推开她的房门,看见她在床上躺着,满脸通红,眼睛眯成了一道缝,似乎睁开都很吃力。一摸她的额头,我吓了一大跳,她的额头烧得像一团炭火。我说:“孩子,你发烧了,我们得去看医生。”她说:“不用,可能是感冒了,睡上一觉明天就会好的。妈,你去把碗洗了吧。”她的声音微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 我知道她是在敷衍我,因为一去医院就意味着花钱,她怕。“不行,得赶紧去医院!”我果断地说,然后开始找钱,尽可能地找。当我把所有能找到的钱连同刚从夜市上挣来的散币堆在床上清点时,危机感油然而生。我胡乱地将钱塞进口袋里,搀女儿上了三轮车。‎ 三年前,丈夫身患绝症离我们而去,我没有工作,只得在夜市摆小摊。那一年女儿还不到13岁。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她忽然长大了,开始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生活。‎ 我回头望了她一眼,看见她像一只受伤的小羊羔那样无助地趴在车斗里,眼睁睁地望着我。在女儿微弱的呻吟声中,我发疯似的蹬着三轮车,生怕耽误了她。‎ 女儿终于躺在病床上,挂上了吊瓶,我这才松了一口气。医生说,眼下正流行病毒性脑炎,女儿的症状有些像,要待明天做了脊液检查才能确诊,今晚先做退烧观察处理。‎ 我的心又提了起来。夜深了,病房里就剩下我和女儿。女儿突然示意我靠近她,说:“妈,我感觉很难受,浑身都痛,和以往不一样。医生的话我听见了,我很有可能是脑炎,我怕是不行了……”‎ ‎“别瞎想,我肯定你不是的。”‎ ‎“妈,你听我说,”女儿突然严肃起来,很认真地说,“你记住了,家里床头柜的下层,最里面靠右角,那里有一个小布包,里面装有一些钱,那是我攒下的,留给妈妈。”‎ 猛地一阵酸楚直冲我的鼻子,我的眼睛蒙眬了,‎ 第二天上午,经过检查,确诊女儿得的是一般性肺炎。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她还从来没有对我这样过,我们都哭了。‎ 回家后,我打开了女儿的床头柜,那里果然有一个小布包,里面是13元钱,全是角票。捧着那个小布包,我的眼泪又来了。‎ 事情已经过去三年多了,现在,女儿已经成了一名军医大学的学生。高考时,以她的分数可以进北大清华,但她的第一志愿就是这所大学。用她的话说是不用交钱还管吃管穿,能减轻母亲的负担。‎ 这些年来,我始终保存着女儿的那个布包,那是她郑重留给我的“遗产”,13元,我只想永久地将它珍藏。‎ ‎(选自《读者》有删改)‎ ‎1.本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 ‎2.文章为什么用“13元‘遗产’”为题?谈谈你的理解。‎ 47‎ 跟踪训练:‎ 母亲 肖复兴 ‎(1) 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8岁,弟弟才3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不大的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拧着脖子闪开,说就是不让她摸。 ‎ ‎(2)望着这个陌生的娘俩儿,我首先想起了那无数人唱过的凄凉小调:“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有娘呀……”我不知道那时是一种什么心绪,总是用忐忑不安的眼光偷偷看她和她的女儿。‎ ‎(3)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学校开家长会,我硬愣是把她堵在门口,对同学说:“这不是我妈”。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地向她大声喊着,“你别碰我的妈妈”。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 ‎(4)孩子没有一盏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我重重地摔在了水泥地上,立刻晕了过去。等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可得好好孝顺呀……” ‎ ‎(5)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脸。我不知怎么搞的,我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 ‎(6)“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 ‎(7) 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 ‎(8)“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 ‎(9)回家的时候,天早已经全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 ‎(10)以后的许多天里,她不管见爸爸还是见邻居,总是一个劲埋怨自己“都赖我,没看好孩子!千万别落下病根呀……”,好像一切过错不在那硬梆梆的水泥地,不在我那样调皮,而全在于她。一直到我活蹦乱跳一点儿没事了,她才舒了一口气。 ‎ ‎(11)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那年小姐姐才18岁。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唯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她看见了,一把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是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她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寻个人家好啊,好。”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 ‎ ‎(12)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往上涌,“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她站住了,回过头,愣愣地看着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地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曲,全都在这一声“妈妈”中融解了。 ‎ 47‎ ‎(13)母亲啊,您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少…… ‎ ‎(14)这一年,爸爸有病去世了。妈妈她先是帮人家看孩子,以后又在家里弹棉花,攫线头,妈妈就是用弹棉花攫线头挣来的钱养我和弟弟上学。望着妈妈每天满身、满脸、满头的棉花毛毛,我常想亲娘又怎么样?!从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家的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有妈妈在,我们仍然觉得很甜美。无论多晚回家,那小屋里的灯总是亮的,桔黄色的火里是妈妈跳跃的心脏,只要妈在,那小屋便充满温暖,充满了爱。 ‎ ‎(15)我总觉得妈妈的心脏会永远地跳跃着,却从来没想到,我们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却突然地倒下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 ‎ ‎(16)妈妈,请您在天之灵能原谅我们,原谅我们儿时的不懂事,而我却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什么都可以忘记,却永远不能忘记您给予我们的一切…… ‎ ‎(17)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写不完的,那便是母亲。‎ ‎【思考】1.本文是以“我”对继母的感情变化为行文线索的,请根据这条线索在方框内填上恰当的词语。‎ ‎   反感→_____→_____→_____‎ ‎【典型例析】(一)来城里上学前父亲让他带上家里最后的50元钱。作用:交待他贫困的家境,突出他对父母的体贴以及父母对他的关爱。‎ ‎(二)1.本文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按倒叙来写。‎ ‎2.13元“遗产”最能表现女儿的懂事、孝顺;②凝聚了母女之间的亲情,最能突出本文主题;③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跟踪训练:1.接受(好感)感谢(感激)  怀念(思念、愧疚)‎ ‎【真题训练】‎ 味道 姜钦峰 听过一个儿子讲述他的父亲。那时儿子还小,家在农村,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干的是体力活,父子俩一年难得见上几次。父亲爱吹点牛,每次回来,总要把在城里见到的事添油加醋地重复几遍,显得很有见识的样子。一家人都知道他的个性,也不与他争辩。‎ 有一次父亲回家,特意给儿子带了礼物,是两瓶饮料,塑料瓶装的,贴着蓝色的标签,通体透明。儿子从没见过这么漂亮的瓶子,欢天喜地,迫不及待地拧开瓶盖,“咕咚”就一大口。父亲赶紧问,儿子,好喝吗?儿子嘴里还含着饮料,说不出话,只好含含糊糊地点头。父亲开心地笑了,儿子忽然问他,你喝过吗?父亲顿时扬起了眉毛,那当然,如今城里人最流行喝这个,我在工地上干活累了,就买它当水喝。儿子再没说过什么。‎ 若干年后,儿子在城里安了家,把父亲也接到了城里。只可惜,父亲没有享福的命,半年后就查出了胃癌,晚期。儿子说,爸,您想吃点什么尽管说,我给您买去。父亲想了想,说我在城里啥都吃过了,只有一种饮料没尝过,就是上次我给你带回来的那种,塑料瓶装的,透明的。儿子有点意外,但没说什么,转身就上街买了一箱回来。‎ 47‎ 儿子帮父亲拧开了瓶盖,轻轻地递到床前。父亲接过来,才喝了一口,还没来得及下咽,忽然就皱起了眉头,“哇”地吐了一地,然后郑重其事地说,儿子,你买到假货了,这饮料掺水了!儿子眼泪刷地就下来了,爸,矿泉水就是这个味道啊。‎ 年初的南方雪灾。有个父亲开着私家车,带着七岁的儿子回湖南老家过年。父子俩从广东出发,进入湖南境内时,①看到漫天飞舞的雪花,还有树枝上晶莹剔透的冰凌,儿子仿佛走进了童话世界,高兴得手舞足蹈。父子俩都生活在温润的南方,做梦也未曾想到,如此冰清玉洁的世界,竟然会暗藏杀机,灾难正悄悄向他们逼近。‎ 离家仅四十公里的时候,高速公路突然封闭了,父子俩被困在路上,除了等待老天爷开恩,别无良策。然而,②纷纷扬扬的大雪似乎意犹未尽,依然漫天洒下,路面的冰层越来越厚,把他们最后的一丝希望也覆盖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车上仅有的食物已消耗殆尽,饥饿、寒冷和对家的向往,轮番煎熬着父子俩的心。家,就在不远的前方,此刻却显得那么遥远。冰冷的绝望!‎ 足足困了两天之后,父亲决定抛下车子,带着儿子徒步回家。白雪皑皑,寒风刺骨,父亲背起儿子,深一脚浅一脚,艰难跋涉在冰天雪地中。渴了,他就抓起一把雪塞进口中,累了,他就把儿子暂时放下,牵着儿子继续前行。十几小时后,终于到家,筋疲力尽的父亲总算松了口气,从怀里掏出了半瓶矿泉水。这是父子俩仅有的补给,怕它在半路上结冰,父亲就一直把冰冷的矿泉水焐在胸口,自己却没舍得喝一口,全都留给了儿子。‎ 澄澈的矿泉水,晶莹明亮,浸润着父亲的汗水,带着父亲的体温。那种味道,应该是儿子一生的记忆吧。 ‎ ‎(摘自《温暖·爱》)‎ ‎9.从全文来看,题目中的“味道”指的是什么?(4分)‎ ‎10.比较文中两位父亲有何异同之处。(4分) ‎ ‎11.文中两个划线句都属景物描写,请分析它们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4分) ‎ ‎12.“那种味道,应该是儿子一生的记忆吧。”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9.矿泉水的味道((2分)父亲的汗水和体温(父爱的味道)(2分)‎ ‎10.相同点:都有无私的爱子之情((2分)不同点:表达爱意的方式不同:一个用善意的谎 言,一个用自己的肩膀和胸怀给儿子留下“味道”。(2分)‎ ‎11.①烘托儿子见到雪花和冰棱时的快乐。(2分)②衬托人回不了家的绝望之情。(2分)‎ ‎12.含义:父爱无言,当儿女的应一生铭记。(2分)结合生活体验理解:略((2分。符合题 意,言之成理即可。)‎ ‎13.描述了春天里“蝶恋花”的情景,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花儿的红娘和下文对虫蝶植物的介绍,吸引读者。(3分)‎ ‎14. < 1)花蜜、大量的花粉、能成为昆虫信息素材料的气味性物和一些树脂等营巢材料。(2分)‎ ‎ (2)一类昆虫对花粉需求不大,干起活来三心二意、没有热情、不管传授花粉是否成功;‎ 另一类社会性昆虫则需要大量的花蜜、花粉,能辛勤地劳动,其传授花粉的成功率高。(2分)‎ 47‎ ‎【作文周周练】‎ 根据下面谚语的内容,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600至800字的文章。‎ 想要走的更快,请独行;若想走的更远,你最好结伴而行!—— 外国谚语 ‎【注意】①题目自拟,文意自定。② 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记叙文阅读之 第三讲整体感知概括要点把握主旨 一、考点聚集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准确概括文章(段)的要点和主旨。‎ 二、常见考题 ‎1.简要概况文章的主要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3.文章某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文章或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知识储备 把握文意,确定文章的中心的方法技巧 ‎1.看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很鲜明地提示了文章的中心,所以可根据标题确定中心。当然也可以根据中心拟写标题,这种题型则是对中心进行压缩,保留中心句中的关键词即可。‎ ‎2.看注释。注释有时会交代作者思想、写作背景及动机等,文章的主题往往与这些背景有关。‎ ‎3.看过渡句(段)。文章的过渡句(段)对文章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4.看开头结尾句。文章开头句有时起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尾句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5.看抒情议论句。记叙文写人叙事的目的就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6.看反复出现的句子(段)。为了使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作者有时采用反复这一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感情,观点,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四、答题格式 47‎ 注意: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如果文章找不到关键句,需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则可使用下面的格式:‎ 概括文章的中心,一般用:本文记叙(描写、介绍)了……,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五、典型例析 ‎(一)花事 文文6岁那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一棵小树开满了粉红的花朵,小而密,那俏丽的花枝还多情地探出墙外,引来了不少小蜜蜂和白蝴蝶。过路的行人无不驻足观望,连夸好美的花啊!‎ 文文不知道那是什么花,问妈妈,妈说是桃花。‎ 过了半个来月,那树上的花朵落光了,枝上长出了绿叶。文文慢慢把这事忘了。‎ 第二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小树又开满了粉红的花朵。‎ 文文和爸爸路过院墙外。文文忍不住赞叹道:“好美的桃花啊!” ‎ 爸爸说:“那不是桃花,桃花开得更大,开得更稀,颜色更红。”‎ 文文问那是什么花?‎ 爸爸说他见得少,不太清楚,也许是樱花。‎ 文文一定要问个明白。爸爸说管它什么花,知道又有什么用,它又不能当饭吃!‎ 过了十来天,那树上的花朵全都凋谢了。文文又慢慢忘了这事。‎ 第三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小树又开满了花。‎ 文文叩开王大伯的院门,问他那树上开的是什么花?‎ 王大伯说是一个远方亲戚给的树苗,他也不清楚,不过看样子像是海棠花。‎ 文文从没有见过海棠花,但他似乎听人说过海棠是在秋天开的。于是他继续问下去。王大伯很不耐烦,说管它什么花,知道又有什么用,它又不能当钱花。‎ 后来花落了,文文又慢慢把这事忘了。‎ 第四年春天,王大伯院子的花如期开放,又唤起了文文的好奇心。‎ 文文特意找来邻居家一个读中学的大哥,问他那是什么花?‎ 那大哥睁大眼睛,看了大半天也说不出花的名字。‎ 文文急了,问:“你不是上了生物课吗?怎么会不知道?”‎ 大哥说:“甭提了,生物课是副课,全被主课老师占用了。不过看花样子像是桑树花。”‎ 文文不信,说他见过桑树花,不是这样子的。‎ 大哥很丢面子,说管它什么花,知道又有什么用,考试又不考它!‎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几度花开花落。‎ 47‎ 文文不觉上中学了。这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那棵小树悄悄长成了大树,树上的花越开越多,煞是壮观。可他仍不知道那是什么花。‎ 一次,文文问生物老师。生物老师说课本上也找不到。文文便说您教生物课,肯定知道。生物老师很生气,说:“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还多着呢!知道又有什么用,你还是先把课本上的知识学好!”‎ 直到16岁那年,文文读高中,他看了很多课外书。他在读契诃夫的戏剧《樱桃园》时,从书页间看到了一幅彩色插图,图中樱桃树上的花与王大伯院子里的那树上开的花竟一模一样。‎ 文文终于知道王大伯院子里开的花是樱桃花了。更可喜的是,他在这年夏天还意外地看到树枝上结满了长柄小个的红樱桃。不会错。他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他要把这个重大发现告诉每一个人。他告诉了爸爸妈妈,也告诉王大伯等人。可是他们对此一点兴趣也没有,都说知道那是樱桃花有又有什么用!‎ 不过,文文觉得挺有用。‎ 等到来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樱桃树再次开花时,文文总自豪地对围在墙外看花的小朋友说:“你们都看清楚,这树上开的可是樱桃花呀!好美的花!”‎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父亲的旅游 顾文梅 父亲是生活在辽宁农村的一个有点手艺的普通农民,按说,一个农民对旅游是没什么兴趣的,可父亲却是个例外。‎ 记得我刚上小学那年,父母终于攒够了钱,盖起了村里最好的房子。‎ 搬进新房子那天,父亲喝了二两酒,倒背着手站在院子里,像是对我们,又像是对着屋脊上描金的五彩凤凰说,等明儿有了钱,我就带你们去北京,看看天安门广场,看看皇上的金銮殿。刚好语文书上有天安门的图片,于是很长时间我一翻语文书就浮想联翩,盼着家里早点有钱。‎ 那时我兄妹三个,盖房子那年又添了一个妹妹。慢慢地,我们都上了学,用钱的人多了,而父亲的手艺和庄稼却没有给他带来更多的收入,有钱去旅游的日子怎么等也等不来。但旅游的话还是时不时地被父亲提起,我们的心里充满希望,相信早晚有一天父亲会带我们出去玩。‎ 后来大连开发旅游,好多人都去凑了热闹,我三姨去大连旅游结婚回来,把大连的老虎滩吹得天花乱坠,和我们一样没有见过海的父亲于是把他旅游的目的地改成了大连。父亲说,等明儿有了钱,我带你们去大连,咱也去看看大海,看看老虎滩。‎ 大连离我们家可比北京近多了,所以理所当然的,我们对大连的期望比对北京又多了一层。我们都打听好了,去大连坐慢车也就只要一夜,车费才十多块钱。可是几年过去了,家里的钱还是只够让我们吃饱穿暖交学费。‎ 哥哥结婚那年,我上初二,那年不知谁发现了本溪水洞,于是那个不知名的山沟沟成了旅游热点。本溪离我们村又近了许多,坐两个小时的汽车就能到,于是父亲又把旅游的地点改成了本溪水洞。‎ 47‎ 父亲这次不再是嘴上说说了,还真付出了行动——他给了哥哥一些钱,说,你们小两口去看看水洞吧,转过身来对眼巴巴看着的我们三个说,你们再等等,等再有了钱我也带你们去。‎ 父亲的这句话当时只有妹妹当真了,我和弟弟听多了。后来我上高中上大学,每月按时给我寄生活费像是压在父亲头上的一块大石头,那几年,父亲终于不再念叨旅游的事了。‎ 父亲再次提起旅游时,我已在离家千里之外的江边小城结婚生子,回家探亲时父亲对我说,这回好了,你们总算都成家立业了,我也该享受享受了,今年再忙一年,明年春天我到你那儿去住上半年,到时候你也带我去逛逛大上海。我们都笑了,说行。‎ 转年的春天,等来的却是父亲得了绝症的消息。等我赶到病榻前,父亲已经下不了地。‎ 春天来了,正是旅游的好时节,不知在另外那个世界的父亲,是不是又动了旅游的心思。‎ ‎(选自《扬子晚报》)‎ ‎1整体把握。文中的父亲是不是一个只给孩子空头许诺的人?‎ ‎2.内容概括。文中父亲对孩子许诺旅游几次?请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为什么景点离家越近却又去不成了?‎ ‎3.句意理解。结合文章题目谈一谈结尾一句话的言外之意。‎ 跟踪训练:‎ 父亲是个“大忽悠”‎ 宁国涛 我父亲是邮电局里一个普通的职员,干了将近半辈子分拣工。‎ 父亲喜欢吹牛,动不动就在我们面前吹嘘自己与市里某某领导有多少多少年的交情了、与某局的头头关系是多么多么的铁,经常说得有鼻子有眼的。我们知道他说话的水分很大,因此家里的人都称父亲为“大忽悠”。‎ 弟弟考高中的时候,离重点中学的分数差八分,一分需要“建校费”五千元。母亲是个普通工人,家里根本没什么积蓄,但是,父亲却一个劲地说:“这事我有办法,根本难不倒我!”然后眉飞色舞地说出自己认识教育局的某某副局长,只要托他批个条子,一切搞定。父亲说的时候,大拇指挑挑的,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我们尽管半信半疑,但是,大家毕竟有了一线指望,也就不发愁了,母亲半夜也能睡好觉了。‎ 半个月后,弟弟果然进了那个学校,家里人一派喜庆,都夸父亲厉害,父亲得意地一扬眉毛:“啥事我都能摆平,没有难倒我的事情。”‎ 没多久,弟弟就知道自己是高价生,是钱买的而不是条子批的了。母亲追问是怎么回事,父亲掩饰不住了,只得坦白:“我把多年收集的邮票卖了,交了‘建校费’……”‎ 47‎ 因为在邮政部门工作,父亲对集邮很热衷,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买邮票,不沾烟酒,二十二年如一日地集邮。结果,这二十多年精心积攒的邮票,都用来给弟弟“建校”去了。‎ 母亲下岗后,一直闲在家里,父亲一直安慰母亲:“别急,慢慢来,我一定想办法给你找份工作,这事难不倒我,我认识……”‎ 一天,从来不怎么喝酒的父亲喝酒喝多了,在医院里挂了两天的点滴。回家后,就说自己与市委副书记在一起喝酒,喝高了,喝酒的原因就是给我母亲找工作。结果,市委书记很给面子,就把工作给安排好了。当时,母亲气得没理睬他,但是,没两天,母亲确实到了电信局收费大厅做收费员了,虽然是合同工,可是,总比在家里闲着要强很多。‎ 其实,这个事情是这样的:父亲以前邮政与电信没分家时候的一个老同事,现在在电信局里做副总,在一次婚宴上,两个现今职位悬殊的曾经的同事喝着喝着就喝高了,副总还让我父亲喝,我父亲肚子里在揣摩着母亲的事情,立即说道:“如果你能给我爱人安排个事情做,这半斤酒我一口气喝完!”喝高了的副总立即答应,结果,父亲就喝进了医院。‎ 这个副总酒醒后,得知我父亲喝酒喝进了医院,很是不好意思,于是,遵守诺言给我母亲找了份差使。其实,这也不算开后门,本来电信招聘,下岗职工就优先的。当然,如果父亲不喝那半斤酒,母亲是进不了电信局的。‎ 去年快过年的时候,爷爷需要做胆结石手术,市医院外科主任是个女的,技术特别高明。但是,如果病人不托关系走人情,她是不会亲自主刀的。爷爷年龄大了,做手术有些危险,为了让爷爷手术安全,爸爸就决定找这个女主任给我爷爷主刀。“好歹我也在这城市混几十年了,这点小事还能难倒我?”果然,爷爷的手术是她做的,效果很好。‎ 但是,从此父亲晚上八点钟总是出去,出去大概一个半小时。说是找老朋友下象棋了,我们全家人不信,在好奇心驱使下,有一次,我跟踪了父亲,发现父亲居然是去本市师范学院美术系的画室里接一个女孩,然后把她送到了市医院家属区。‎ 我明白了,原来这个女主任夫妻俩都是医院里的骨干,常常加班,晚上根本没有时间接送这个上高考美术辅导班的女儿,一定是父亲主动提出了条件的,以换取女主任的亲自主刀……‎ 我的眼泪涌了出来……‎ 父亲是个没有任何权势的普通小人物,然而,他用全部的身心呵护着这个家、承担着沉甸甸的家庭责任。亲爱的父亲,虽然你用可笑的吹牛来维护你的自尊心!虽然你是个“大忽悠”,但是,父亲,我内心非常感激非常尊敬你……‎ ‎(选自《杂文报》)‎ ‎1.整体把握。如何理解父亲是个“大忽悠”?‎ ‎2.内容概括。文中叙述父亲“忽悠”“成功”了几件事?请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 ‎【参考答案】典型例析:(一)本文写了一棵树上开满了粉红的花朵,大家不知道它叫什么花。一个叫文文的孩子,面对大人们的批评指责,花了十年的时间才弄清它叫樱桃花。(符合大意即可,答案侧重在后一句)‎ ‎(二)1.不是,因为每一次的许诺都既表现了父亲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无形中给了子女深深的鼓励。沉重的生活压力让读者感到了父亲持家的不易和辛酸,所以文章更多的是在歌颂父亲的伟大。‎ ‎2.三次。北京、大连、本溪水洞。沉重的生活压力、子女上学的巨额费用使父亲感到实在没有能力带孩子去旅游。虽然景点越来越近,但家中经济状况却越来越紧张,因此,虽然景点近了,但这笔小小的费用却拿不出来。‎ 47‎ ‎3.文章标题说明在幼小的子女们看来,旅游只是一句空话,只是一种空想。但在岁月的长河里逐渐长大的子女已经深深地理解了父亲,理解了父亲一次又一次的许诺。结尾的言外之意表达了作者在充满希望的“春天”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子女们已经有经济能力去旅游了,但父亲却永远地“老”了。结尾感人至深,动人心魄。‎ 跟踪训练:1. “大忽悠”,本来是个带明显贬义的称呼,在本文中指的是父亲善意的“吹牛,撒谎,骗人”,但这位父亲却是在“忽悠”中实实在在地为亲人排忧解难,为家里人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牺牲。表面虽有辛酸之意,实质是在歌颂父亲的伟大。‎ ‎2.①瞒家人卖邮票为孩子交“建校费”,②醉酒打点滴为母亲找工作,③牺牲休息时间为女主任接送孩子换得女主任为爷爷做手术。‎ ‎【真题训练】‎ ‎(一)穷人的风骨 马德 一天,我正要去上课。‎ 突然,有人在背后喊我,声音远远的。我扭过头看去,是一个农民模样的人,但我却不认识他。‎ 他说:马老师,马上就要上课了,我给闺女捎了些钱,麻烦你转交给她。噢,原来他是我们班一个女生的家长。他随即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沓钱,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只是想着家长尽快把钱交给我,因为上课铃已经响了。‎ 但他迟迟不肯给我,不断地数着他手中的钱。我这才注意到了,那一沓钱最外面的一张是100元,里边有两张20元,还有一张10元,剩下的便是厚厚的一沓两元一元的零钞了。他又翻来覆去地数了几遍,嘴里念叨:怎么会少了一张呢?‎ 看着这些零钞,我当时突然有一种哽咽的感觉。十几年前我上高中时,父亲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给我送钱来,冻得红裂的手心里攥紧的便是类似这样的一堆零钱,甚至里边夹杂着旧版的分纸币。而今天的这一堆零钱当中,可能也有省下的柴米油盐的钱,可能也有父母得病了舍不得吃药的钱,也许有几块钱是刚刚卖了鸡蛋得来的,甚至有的还是借别人的,上面尚留有别人的余温。可现在,他都给他的女儿拿来了。‎ 我问,少了多少呢?‎ ‎“5元。”家长有些捶胸顿足。嘴里不停地说:走的时候,我明明凑够了的,怎么会少了呢?这要我怎么办?这位父亲显然有些着急了。‎ 我说不要紧,就这样先给我吧。家长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给了我。后来,家长走了,一边走,一边还不断地上上下下摸自己的衣兜,寻找他那不知道失在何处的5元钱。‎ 那节课,我上得很不好,脑海中总是浮现着家长找钱的着急样子,鼻子酸酸的。下课后,我也没有把钱给我的学生,而是直接回到了办公室。‎ 在搭上自己的5块钱后,我把所有的零钱都换成了整钞。给我的学生的时候,我也只是轻描淡写,简单地告诉她这是她父亲捎来的。学生点了点头便走了。‎ 我深知那一堆零钞的重量。我不想把它压在我的学生稚嫩的双肩上。我知道,我这样做实际上也并没有改变什么,但我似乎只能做到这一点。‎ 47‎ 我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不料一天上午,这位家长又找到我,有些局促不安地从兜里掏出了5元钱给我,并说:闺女前些日子写信给我,说这次给她捎来的钱有些不一样,因为她从来没有收到过家里这么齐整的钱。读完信后,我便猜出了事情的原委,并且感觉到你肯定垫进去了几块钱,所以我今天给你送来了。‎ 我百般推辞。我说5元钱就算了吧,但家长却极认真的样子。半天推搡过后家长好像突然生气了,一把把那5元钱塞到了我的手里,简单的几句客气话之后,便一扭头走进深秋的风里。‎ 我那位可爱的学生,作为贫穷人家的子女,她竟然知道贫穷人家的钱是什么样子的;我更喜欢这样的父亲,因为他知道贫穷的风骨是什么。‎ 这个世界穷人不少,但能够高擎自己的灵魂活着的人不多。更多的人常常因为很可怜的一点利益而丢失自己最可宝贵的东西,从而使缺少精神之钙的虚弱身体在这个世界猝然跌倒。‎ ‎(选自《文学故事报》)‎ 探究练习 ‎1.全文通过哪两件事刻画了家长的形象?‎ ‎2.品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揣摩它们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3.联系上下文,并发挥想象,概括文中的闺女给父亲写信的要点。(至少三点)‎ ‎4.说说文中倒数第二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联系全文,简要谈谈你对最后一段中“最可宝贵的东西”的理解。‎ ‎【参考答案】‎ ‎1.通过捎(送)钱和还钱两件事刻画了家长的形象。‎ ‎2.(1)表现“我”不想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或:不想张扬自己搭钱、换钱的事。)(2)表现家长还钱态度坚决。(或:对还钱极认真。)‎ ‎3.①向父母问好,收到钱很感动;②钱由马老师转交给了自己;③这次收到的钱有些不一样,从来没有这么齐整;④要努力学习,报答父母等。‎ ‎4.对这位学生的喜爱(同情),对这位家长的赞美(钦佩)。‎ ‎5.指有风骨(或:像文中家长那样,虽然家境贫穷,但人穷志不穷,不贪便宜,不计小利,灵魂高尚。)‎ 47‎ ‎(二)布 鞋 厉彦林 ‎①世上鞋的品种、样式、颜色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但让我久久难以忘怀的,还是童年、青年时代的布鞋。‎ ‎②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故乡大人、孩子穿的都是布鞋。衣服旧得实在没法穿了,就把补丁一层层拆开,把有用的地方剪成一块块的碎布科。家家都有针线笸箩,里边装满了剪裁缝补衣裳剩下的布片或布条,我们这里叫“铺衬”。那铺衬五颜六色,薄厚不一,颜色不一,新旧不一。铺衬积攒多了,就选个太阳毒的日子,把面板或木锅盖或木饭桌支在院子里,用铁锅调出热气蒸腾的浆糊,把新一些的布料和旧一些的布料错开,将厚一些的和薄一些的摊均匀,将碎布条一块块、一层层粘起来,在太阳底下晒上几个小时,就成了硬邦邦的“阙子”。如果赶上阴雨天,就拿到热炕上或火炉上或热锅里烘烤,那阙子成色也不差。做鞋前,先找村里的巧媳妇,按脚大小,照着棉鞋或单鞋样式,先在纸上剪出鞋样子,然后把这纸鞋样缝在“阙子”上,刷刷几下就剪出鞋底、鞋帮,然后就可以做鞋了。‎ ‎③那时乡下孩子很少有鞋穿,谁能穿上娘做的新布鞋,准会挺胸阔步,炫耀一番。我娘一生勤劳,做一手好针线活。春天,为我做一双或圆口或方口的布鞋;冬天,为我缝一双黑粗布甚至黑条绒的厚棉鞋。看娘做鞋,是我童年记忆里最为鲜亮的风景。纳鞋底是既细致又累人的活儿。娘总要用一块布包着鞋底纳,想方设法不把鞋两侧的白布弄脏。夜深人静时,娘坐着小方凳,弯腰弓背,一手攥住鞋底,一手用力拽针线,指掌间力气用得大、用得均匀,纳出的鞋底平整结实,耐穿。那动作,轻松自如,透出一种娴熟、优雅之美。那针线密密匝匝,稀疏得当,松紧适中,大小一致,煞是好看。纳鞋底的时间长了,手指会酸痛,眼睛会发花。有时娘手指麻木了,一不小心就会扎着手指。看到娘滴血的手指,我很心疼,便安慰娘道:“等我长大了,挣钱买鞋穿,你就不用吃这苦了。”娘微笑着说:“等你长大了,有媳妇做鞋了,我就省心了。”望着鞋上密密匝匝的小针脚和娘那疲倦的眼睛,我激动不已。多少次我听着油灯芯热爆的噼里啪啦声,那熟悉的麻线抽动的嗤嗤声,渐渐进入温柔缥缈的梦乡。‎ ‎④娘做的布鞋伴我度过了艰苦的学习生涯。娘经常笑着说:“孩子咱可要听话、争气,咱不和人家比吃比穿,咱得跟人家比学习。识字多了,才有出息,才不愁没鞋穿。”后来,我准备进县城读书了。多少个夜晚,灯光摇曳,娘把纳鞋底的绳扯得很紧,牢牢地、细细地把所有关爱都纳进了鞋底。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我们这些年龄不大就离家的孩子,记忆中娘的一喜一怒、一举一动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⑤如今城市人穿布鞋已逐渐成为时尚。穿惯皮鞋的都市人,开始与布鞋有了缘分。无论身在何处,有一双布鞋,一双包含亲人惦记和祝福的布鞋,就学会了感恩,尽管踩着纵横交错的路,有黑暗、有泥泞、有坎坷、有暴雨,可人生的路不会错、不会斜,心中总是洒满春风、阳光、幸福和欢乐。‎ ‎1.请从第③段中找出具体表现“我娘”“做一手好针线活”的句子。4分 ‎2.下列句子生动细致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突出了人物特点。请做赏析。4分 (1) 多少个夜晚,灯光摇曳,娘把纳鞋底的绳扯得很紧,牢牢地、细细地把所有关爱都纳进了鞋底。‎ ‎(2)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 ‎3.如果删去最后一段,文章就会逊色不少,请谈谈最后一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47‎ ‎4.文中的母亲辛苦地为孩子做布鞋,使孩子们产生无尽的感激和怀念,给了孩子们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但也有人说:“现在什么都可以买现成的,母亲没必要什么都要自己做了,所以如今的母爱已经没有文中的母爱那么刻骨铭心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自己的实际,恰当运用名言,说说你的看法。(不少于30字)(4分)‎ ‎1.【答案】纳出的鞋底平整结实,耐穿。那针线密密匝匝,稀疏得当,松紧适中,大小一致,煞是好看。‎ ‎2【答案】勤劳(舍得吃苦)、细心、认真、关爱(疼爱、爱护)孩子。‎ ‎【答案】生动形象(传神)地表现了我对母亲关爱的感激之情,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布鞋。或:“深感母亲做鞋的艰辛,深感布鞋的珍贵”。或:“表现下对母亲的惦记(惦念、怀念、想念、依恋)之情”。(3分)‎ ‎3.【答案】文章最后一段点明主旨,抒发了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并在此基础上表达自己走好人生之路的决心,使文章主旨进一步升华。如果删去此段,则收不到上述效果。 ‎ ‎4.略 ‎【作文周周练】‎ 漆黑的夜晚,一个盲人一手拄杖,一手提灯笼。旁人奇怪地问:“你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要提灯笼赶路?”盲人缓缓地说:“我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以免撞到我,而且灯笼为别人带来光亮,为别人引路,人们也常热情搀扶我,引我走过一个又一个坎沟。” ‎ 请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 ‎ ‎【注意】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记叙文阅读之 第四讲 重点词、句、段的赏析 一、考点聚集:‎ ‎1、品味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2、赏析文中重点句子的内涵及作用。‎ ‎3、理解文中重点段落的作用。‎ 二、常见考题:‎ 47‎ ‎1、品味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3、品评加点词语能否替换或删除;‎ ‎4、赏析指定或非指定的句子;‎ ‎5、理解特殊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6、对文章某一情节的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三、知识储备:‎ 重点词包括:(1)富有动感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反复强调的数词;感情色彩变化的词语。重点句子包括:(1)点明题旨的句子(文章的议论、抒情的句子或总结全文的句子);(2)描写的句子;(3)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重点段包括:(1)点明题旨的段落(文章的议论、抒情的段落或总结全文的段落);(2)描写的段落;(3)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段落;(4)承上启下的段落。‎ 四、答题格式:‎ ‎1、富有动感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赏析:这个词语表现了……(所要表现的人或物的精神、品质);反复强调的数词赏析:突出强调了……;感情色彩变化的词语赏析:贬义词褒用(褒义词贬用)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语境义:这个词本义是……在文中的意思是……,在这里作者是运用了……的手法。‎ ‎3、加点词语不能(能)替换,因为这个词(替换后的词)在这里有……的表达效果,如果替换成……(不替换),就无法体现出这一点。‎ ‎4、写景句子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词句的特殊含义、全句的语气、五种感觉等角度进行分析,注意其如何借景抒情。‎ 比喻、拟人:具体形象的表现了……‎ 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 对比:给人……鲜明印象。‎ 反语: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 排比句: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抒发……强烈感情或使……观点更鲜明。‎ 写人句子的赏析:主要从表现人物形象入手。运用了某种描写手法,展示(突出)了某人的某种心理、性格、精神等。‎ ‎5、句子的含义及作用:(1)从内容看思想感情:句子所写的内容中透露出作者的感情。(2)从结构看作用:根据句子的位置判断其在结构方面的作用,或交代背景,定下感情基调,或总领全文,或承上启下,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等。(3)从艺术手法看效果:判断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6、重点段的赏析:(1)点明题旨的段落(文章的议论、抒情的段落或总结全文的段落),描写的段落,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段落的赏析与重点句子的赏析思路相同。(2)承上启下的段落。总结了上文,总领了下文,使上下文自然衔接。‎ 47‎ 五、典型例析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绝 唱 ‎ 严 阵 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可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去。‎ 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三四月间,荷花出水,一片浅绿。它浅浅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的确,我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 那是一个十多年前的十月,我孤自一个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的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你从中可以发现一种美,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充满自信和孤高,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凄美。‎ 它是满池枯梗残叶,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却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何况,它还有散落满池的莲子呢!隆冬过后,新芽又将破水而出,青青的绿意又将覆盖这片古老的荷池。‎ 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它用生命宣告:只要精神不屈,便谁也摧毁不了你!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 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 ‎(1)从修辞的角度: ‎ 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赏析:‎ ‎(2)从含义的角度:‎ ‎ 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 47‎ ‎【答案】(一)(1)示例:句中将“绿叶”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水露”比喻成“珍珠”,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绿叶的青翠、晶莹,水露的圆润、灵动。(2)示例:句中的“撕破”“卷作黑色的一团”体现了“秋风”摧残之重,“依然”“高擎”则突出了残荷(荷叶)不屈、孤傲的品格。‎ 生命之芯 ‎ ‎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松的叶芽,那些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出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②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张扬扬的葡萄叶子的。清晨推窗一望,绿叶田田,满眼碧绿的饱满苍翠,让人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但妻子对这些葡萄叶子却颇有微词,尤其是到了暮秋时分,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凋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这时,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时时清扫那些落叶。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③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④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不像往年,剪摘萄萄时,妻子不是挑紫透的先摘,把那些没有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隔三差五地摘一次,而今年是一次全早早摘了,摘得一串不留。我很惋惜那些没有彻底紫透的葡萄,埋怨妻子说:“有些还没有完全熟透呢,怎么一下子就摘尽了?”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我很不解,摘葡萄和扫落叶有什么关系呢?难道不摘葡萄那些叶子就永远不会凋落吗?‎ ‎⑤但不久我就有些惊讶了。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个夜晚或半天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在地。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的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 ‎⑥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岁月也就黯淡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⑦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生命的纯粹使命,或许就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莅临了。我不由对葡萄叶充满了敬意。‎ ‎⑧而我们的生命果实是什么呢?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呢?我们生命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我们是在为自己的生命使命而生活的吗?什么才是我们人类生命的真正秋天呢?‎ ‎⑨春天的庭院里,坐在静静的葡萄架下,仰望那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蛰伏在绿叶间的虫子,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 ‎⑩一切都是有着自己的梦想和灵魂的。‎ 47‎ ‎1.第②段中说 “妻子对这些葡萄叶子却颇有微词”,妻子为什么对葡萄叶子“颇有微词”?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4分)‎ ‎ ‎ ‎【重点】2.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6分)‎ ‎①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 ‎ ‎②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 ‎ ‎ ‎3.文章第①段用了较多笔墨在描写葡萄叶,其作用是什么?(3分)‎ ‎ ‎ ‎4.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生命之芯的认识。‎ ‎ ‎ ‎【答案】11. (4分)①暮秋时分,葡萄叶子落得满院都是;②妻子时时清扫,但总扫不净;③妻子费尽周折,但院子落叶依旧;④满院落叶的情景要到落雪时才结束。‎ ‎12. (3分)①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几片阳光比喻成梦的碎片,(1分)形象地描绘出阳光从叶缝间透出的状态,(1分)从侧面表现葡萄叶的茂盛、张扬和活力。(1分)‎ ‎(3分)②运用拟人手法,(1分)“怔怔地”“怏怏地”等词表现出小鸟看到葡萄叶子全部落完时发愣、失望的样子,(1分)表现“我”看到叶子全部凋零时的痛惜之情。(1分)‎ ‎13.(3分)与下文葡萄叶子半月间全部落尽的情景构成对比,用前面葡萄叶生长旺盛的喜悦来反衬后面葡萄叶过早凋落的痛惜、无奈,突出果实是叶子生命的灯芯。‎ ‎14.(3分)人的生命之芯是理想追求,是毕生所奉献的事业。(1分)为了实现人生理想,就应该像以果实为灵魂的葡萄藤那样,把握住人生的美好年华,刻苦学习,茁壮成长,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奋斗。(2分)‎ ‎ ‎ 跟踪训练:‎ 躺在母亲身边 (王晓明)‎ ‎①母亲病了,躺在床上,我就坐在母亲的床边玩电脑。‎ ‎②母亲大多数的时候是悄无声息地躺在床上的,但是有时候也会试探着想跟我说话。说她又觉得哪个地方不太舒服了,说她又做了一个可怕的梦了,说她年轻时有多么健康,一个人能干多少活了。这时我总是很不耐烦。‎ ‎ ③有一次,母亲突然探过身来凑近电脑说:“你一直在电脑上干什么?不累吗?”‎ ‎ ④“聊天。”我不耐烦地说。‎ ‎ ⑤“聊天?跟谁聊啊?”母亲又问。‎ 47‎ ‎ ⑥“一个外地的,不认识。”‎ ‎ ⑦“不认识?”母亲好像很是不解,“那说什么呀?”‎ ‎ ⑧“反正也无聊,随便说什么都行。”我说。‎ ‎ ⑨“哦。”母亲若有所思地看了一会儿,又像很累似的长叹一口气,重新躺回到床上。‎ ‎ ⑩我又聊了一会儿,无意中转头看看母亲,她正睁着眼看着天花板出神。我心里突然一动。我名义上是在这里陪伴母亲,可除了能为她做点饭倒杯水外,还做了什么?‎ ‎ ⑾母亲是生我的时候落下了病根,多年来一直 A (倍受、备受)疾病的折磨,近年又添上了许多老年病。也许因为母亲常年生病,她自己不在乎了,我们也习以为常了,有时周末回家,也很少想着要主动帮她干点什么,总是她一个人里里外外地干这干那。‎ ‎ ⑿母亲这次犯病,就是累病的。她病了,不但得不到我们的同情,反而谁见了她都会抱怨,都觉得她把自己累病了,害得我们也跟着受累。每当我们抱怨的时候,母亲总是一声不吭,仿佛她真的做错了什么一样。‎ ‎ ⒀我关掉电脑,给母亲倒上一杯水。还没等我说什么,母亲却说:“看电脑累眼睛吧?快躺下闭着眼歇一歇。”‎ ‎ ⒁我答应着,拉了一床被子就躺在母亲身边。我说:“妈,你给我说说你以前的事,我看看能不能写篇文章。”‎ ‎ ⒂母亲 B (惊喜、欢喜)得一时不知该说什么。我静静地躺着,耐心地等着她说。‎ ‎ ⒃突然觉得,原来躺在母亲身边,就是这样的感觉——暖暖的。‎ ‎ ⒄我却已经遗忘多年了。 ‎ ‎1、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短语运用的妙处。(4分)‎ ‎(1)母亲若有所思地看了一会儿,又像很累似的长叹一口气,重新躺回到床上。‎ ‎ ‎ ‎(2)突然觉得,原来躺在母亲身边,就是这样的感搅——暖暖的。‎ ‎ ‎ ‎2、阅读第②段画线的句子,说说其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及作用。(2分)‎ ‎ ‎ ‎3、文章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人物对话,试分析文章是如何运用语言描写刻画“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3分)‎ ‎ ‎ ‎【参考答案】‎ ‎(二)(1)“睡”“像胖娃娃”运用拟人、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南瓜在绿叶衬托下愈加可爱、可 喜,表现作者喜爱母亲栽种的南瓜的情感。‎ ‎(2)“得意”“炫耀”“晃”“馋”等词语,生动细腻地表现了父亲得了“我”带的香烟后,近乎孩子气的满足和兴奋。‎ 47‎ 跟踪训练:1、(1)“像很累似的”写母亲对“我”只顾在电脑上与陌生人聊天的不解和无奈。运用神态描写刻画了母亲孤寂、沉重的内心世界。‎ ‎(2)“暖暖的”形象地写出了“我”躺在母亲身边的惬意之感。通过触觉之感含蓄隽永地表达出“我”多年后重新体验到亲情时的幸福感受。‎ ‎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母亲生病时因身体不适需要人来照顾,以及多日卧床而倍感孤寂无聊,渴望与“我”说会儿话、解解闷的心理。‎ ‎3、文中有两处“我”与母亲的对话描写。第一处母亲询问我“干什么”时,从“我”回答时的“不耐烦”和母亲说话时的神态中,刻画出母亲内心的孤寂。从母亲问我“不累吗”和第二处让我“闭着眼歇一歇”则反映出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文章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了一位疾病缠身、内心孤寂却一心担心孩子“累”坏身体的慈母形象。‎ ‎【真题训练】‎ ‎(一)幸福就是此刻 ‎ 铁 凝 去探望一位生病的友人,聊起很多从前的事情,计划很多未来的事情,她突然发问:对于你来说,最幸福的时刻是什么?‎ 想了半天,竟然没有一个合适的答案。‎ 那阵子,经常携带这个问题去和人打交道,不管是新朋还是故友,聊到酣畅总是抛出这个问题冷场,当然,收获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有人说,幸福的时刻就是加官晋爵时,买房购车后,身体无恙中;有人说最幸福的时刻就是父母双全,爱人平安,孩子快乐,领导待见,粉丝忠诚,仇人遭谴……都对,但都不打动我。‎ 直到有一天陪朋友去见一位来自台湾的朋友,朋友说:他的人和他的文章一样禅意幽深。‎ 茶过三道,我忍不住继续兜售这个问题时,他微笑着给我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过去的事情来不及衡量是否幸福,将来的事情没必要揣测是不是幸福,所以,在你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能想到的最大幸福,就是用心享受面前的好茶,让此刻愉快的感觉更醇厚,而面前与我谈新叙旧的你们更是我的幸福之源。‎ 我终于领会到了何谓醍醐灌顶。‎ 生活中似乎有太多可以论证他这番话的例子。‎ 曾经去国外参加文化交流,花了很多钱买过一些非常漂亮的衣服,因为太喜欢,就舍不得穿,除非参加什么重要的会议,或者出席需要表示自己诚意的场合才上身。使用率太低,慢慢地也就忘记了有这样一件衣服。换季的时候,家人帮我整理衣柜时,才想起自己有这样一件衣服,因为躲过了水洗日晒的蹉跎,它依旧崭新笔挺,但是款式却已经过时,只好自责地把它包好继续收进柜底,回味起当初对它的喜欢,忍不住感叹那些快乐都成落花流水了。‎ 很多年轻人很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喜欢过什么人,一点一滴,一颦一笑都让我有无尽的话想要表达想要歌颂。但总是羞于启齿,小心翼翼地把那些心事静静地窝在心里,折叠得整整齐齐,幻想着有一天会勇敢地站在他面前全部抖开。等啊等啊,最终,这些情愫就像一粒种在晒不到太阳又缺乏雨露的泥土里的种子,只能腐烂在密不透风的土壤里。‎ 47‎ 我们都太喜欢等,固执地相信等待是永远没有错的,美好的岁月就是在这样一个又一个遗憾中消耗掉了。没有在最喜欢的时候穿上最美丽的衣服,没有在最纯粹的时候把这些纯粹表达出来,没有在最重要的时候去做想做的事,以为将来会收获的丰硕,结果全都变成了小而涩的果。‎ 品尝这种酸涩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自责:如果当初我多穿几次那件衣服,如果当初我有足够的勇气对他说……那会是多么幸福。‎ 生命中的任何事物都有保鲜期。那些美好的愿望如果只是珍重地供奉在理想的桌台上,那么只能让他在岁月里,积满灰尘。当我们在此刻感觉到含在口中的酸楚,也就应该在此刻珍重身上衣、眼前人的幸福。‎ ‎(选自《思维与智慧》)‎ ‎【探究练习】‎ ‎1.根据语境,解释下列黑体词语的含义。‎ ‎⑴我终于领会到了何谓醍醐灌顶。‎ ‎⑵因为躲过了水洗日晒的蹉跎。‎ ‎2.第一段中“她突然发问:对于你来说,最幸福的时刻是什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3.作者和台湾友人交谈时终于领会到的最幸福的时刻是什么?请你结合文章谈谈作者领悟到了什么。‎ ‎4.怎样理解文章画线句子“这些情愫就像一粒种在晒不到太阳又缺乏雨露的泥土里的种子,只能腐烂在密不透风的土壤里”的含义?‎ ‎5.“生命中的任何事物都有保鲜期。”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6.读完本文,你对幸福有了怎样的理解,请简要回答。‎ ‎【答案】1.⑴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⑵时光流逝而无所作为,形容浪费时间。这里指遭受蹂躏。2.开头设疑,引起读者的思考,领起下文。3.最大的幸福是用心做好眼前的每件事情,从中体会幸福的快乐。4.这句话是说作者没有把握好机会,失去了机遇,没有与之用心交流,就像这粒种子会腐烂,表达了自责痛心的情感。5.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人应该把握住自己的人生命运,在有限生命中好好珍惜每一天,把需要做好的事情做好,否则就会后悔终生。6.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意思对即可。示例:把握好每一天,让每一天都有收获,心中充满幸福快乐。‎ ‎(二)柔软的父亲 47‎ 清晨,经过小区的池塘时,见到一个穿着黑西装的中年壮汉,扒在雨后潮湿的木阑干上,执着一根简易的木勺费力地在水面上舀些什么。 ‎ 原以为是小区的清洁工,走近一看,不是。不会有清洁工穿一身休闲西装来工作的。这人约莫四十岁,面孔,身材,都带着北方人的轮廓,显得很硬朗。他另一只手上提着的东西,透露了他的目的。 ‎ 那是一次性塑料袋,灌了点水,里面游弋着一只黑蝌蚪。 ‎ 这时,另一位好奇的老头儿也背着手凑了过来,观摩几秒钟后,开始给他提意见,“这哪有蝌蚪哟,还早哩……”男子唯唯听着,也不辩解,还是兢兢业业地沿着阑干逡巡。 ‎ 其实我很想告诉他,在小区隔壁的西南政法大学,有一块大水塘,那里已经是蝌蚪成群了。上周我就带着孩子去过,孩子第一回见到那么多黑溜溜的蝌蚪,欢喜得不得了。但由于天生不善与陌生人搭讪,我竟没说。 ‎ 出小区很久,我还在想,这个粗粝的男人适才捕捉蝌蚪的那种神情,看起来竟是如此“柔软”。我当然也猜得出来,这位显然并不擅长捕捉蝌蚪的男人,之所以出现在池塘边,必然是为了某个孩子而来。准确地说,为了孩子的愿望而来,为了让孩子的惊喜而来。没有喧哗,没有铺张,甚至于笨拙,但这就是父亲啊。父亲大多就是这样的。 ‎ 他的神情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人。 ‎ 我读初中一年级时,有一位耍得十分要好的同学。我经常去他家玩,很恣肆,但只要他父亲一回家,我就不自觉收敛了。他是一位拳师,满脸横肉,彪悍异常,我心底十分怕他,从不敢正眼看他。然而,有一天,这种感觉被彻底改变了。那是在初夏,我在同学家耍到很晚,干脆留夜。至半夜酣然大睡时,一只手那是一只非常粗糙和粗壮的手掌把我跟同学从蚊帐里轻轻摇醒,我们半昧半醒睁开眼睛,一只手朝我们眼前伸了过来,就像变魔术那样,一个透明的玻璃瓶被放进了漆黑的蚊帐里,亮晶晶的,闪闪烁烁的全是飞舞的萤火虫。 ‎ 从此,我知道了,拳师跟我所见过的另一些父亲并无区别,在那令人畏惧的外貌下面,其实也藏有一颗慈爱而且浪漫的心,那是父亲的柔软之处。 ‎ 年少时,当我们提起父亲,总是觉得这是一个坚硬的词。抑或是一个沉默的形象,因为他们总是话不多,总是让你惧怕,让你觉得难以接近。 ‎ 我跟父亲就是如此,从不交流。记得十岁那年的一个黄昏,父亲在后门口为我洗澡,他的手搓在我身上,就像砂纸摩擦在我皮肤上,我极力地压抑着,才能不让自己叫出声,不让眼泪流出来,而疼痛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被邻居们笑嘻嘻地围观,才是我当时最痛苦的遭遇。但我没有告诉他这些,一直到四年前他去世,他也不知道我对一件小事有如此深刻的记忆。我们之间总是缺乏一种通道。 ‎ 很多年来,我总认为自己没有享受过“父爱”。然而,当他离世,当我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的父亲,我终于也明白,原来我不是没有得到过爱,而是那时的我根本理解不了父亲的表白总是很隐晦,隐晦得让你无从察觉。 ‎ 就像那个让我羞耻的黄昏,也许他可能早已预知到,这将是他最后一次给我洗澡,所以他把全部的不知其来的愠怒和酸楚都积聚在了手掌里。 ‎ 那一种疼痛,现在想来也是一种无以言表的柔软。 (选自《读者》2015年第11期) ‎ ‎1、文章中父亲们的“柔软”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3分)‎ ‎2.请结合全文理解下列句中加点的“坚硬”和“柔软”的含义。)4分)‎ 47‎ ‎ ①年少时,当我们提起父亲,总觉得这是一个坚硬的词。‎ ‎ ‎ ‎②那一种疼痛,现在想来也是一种无以言表的柔软。‎ ‎3.文章第七段写“我”对拳师的畏惧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3分)‎ ‎4.根据本文,并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你对“父亲”形象的理解。(5分)‎ ‎【答案】1(1)粗粝的男人为了孩子的愿望捕捉蝌蚪,(2)了解孩子的需要,慈爱地送孩子萤火虫(3)沉默细致地最后一次替儿子洗澡。‎ ‎2(1)坚硬指父亲给人的印象总是硬朗、沉默,让人惧怕和尊敬,难以接近。‎ ‎ (2)“柔软”指父亲对孩子的细致的关心和保护。‎ ‎3、对比 将拳师父亲 “满脸横肉,彪悍异常”的形象和他为孩子捉萤火虫的慈爱浪漫之心形成对比,突出表现了父亲的“柔软”。 4.略 ‎【赏析】“我”和父亲从不交流 ,那一次洗澡可能就是父子之间难得的近距离接触的机会,父亲把全部的不知来处的忧伤和酸楚都积聚在了手掌里为儿子搓澡,他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那种刻骨铭心的疼痛成了父亲隐晦的爱的表现,正是父爱的“柔软”所在。‎ ‎【作文周周练】‎ 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中有这样的文字:‎ 两个人一起走,但是两个人一起走时,一半的心在那人身上,只有一半的心,在看风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约会。‎ 人生其实就像一条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伴而行,欢乐得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 请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 ‎【注意】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3、不得抄袭、套作。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记叙文阅读之 47‎ 第五讲 表达方式及作用分析 一、考点聚焦:‎ ‎1、辨别表达方式。‎ ‎2、议论的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3、抒情的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二、常见题型:‎ ‎1、相关语句属何种表达方式。‎ ‎2、分析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效果。‎ 三、知识储备:‎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采用综合表达的方法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之一。主要方式是叙述,辅之以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考查的重点是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四、答题格式:‎ 这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五、典型例析 ‎ 微笑的可乐 ‎【美国】杰奎林•海克尔 我7岁那年,故乡的夏天炎热异常,没有一丝云彩,天空在灼热的阳光里呈现出空洞的蓝色,空气中翻腾着热浪。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蔫蔫的,失去了往常的活力,除了那些整日泡在海水里的孩子。这一年的夏天,我再也没有走近大海,没有在沙滩上和小伙伴们追逐嬉闹,没有像一尾活泼的小鱼似的尽情遨游在无边的海水中。我知道,所有的欢乐都已随着春天的一场噩梦灰飞烟灭了。在那场车祸中,我永远地失去了右脚。尽管我还是个孩子,却已深知悲伤与羞耻,我甚至拒绝在夏天穿短裤,害怕我丑陋的脚踝在众人的视线里暴露无遗。‎ 47‎ 在那段热得让人窒息的日子里,我每天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早早地拄着拐杖离开家,慢慢走到田地尽头的堤坝边。我的爷爷已经坐在那里抽烟了,准备开始一天的辛劳。我艰难地坐下来,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坐着,眺望远方睡眼惺忪的大海。蔚蓝色的波浪缓缓起伏,在爷爷淡淡的烟草味里发出梦的呓语。也许,只有这一刻的单纯和宁静,才能让我暂时忘却心里的哀愁与无助。‎ 那天,我正望着蔚蓝的大海发呆,素来沉默寡言的爷爷突然在我背后问:“孩子,你口渴吗?”我漫不经心地“嗯”了一声。爷爷又接着说:“那么,我请你喝冰镇可乐吧。”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对于我贫困的家庭而言,可乐是只有圣诞节才会偶尔兑现的奢侈梦想,何况车祸后为了给我动手术,家中已是负债累累。我咽了咽唾沫,有些不相信地问:“您是认真的吗?”“当然,”爷爷微笑着说,“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必须自己穿过马路去对面的便利店买。”他见我沉默了,随后又补充道:“其实不用害怕的,我会站在路边提醒你来往的车辆。”冰镇可乐的诱惑实在太大了,我咬着牙点了点头。‎ 攥着爷爷给我的硬币,我拄着拐杖站到了路边。要知道,自车祸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走上马路,噩梦犹在。虽然天气炎热,但乡村公路上来往的车辆永远都不会停歇。汽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卷起一股股闷热潮湿的气流,阴影又开始弥漫,我怎么也不敢迈出这第一步。这时,爷爷大声地吼起来:“嗨,孩子,难道你打算一辈子的路就只走到这里吗?勇敢些!”我心一横,屏住呼吸拄着拐杖走了过去,而当我踏上路另一边的沙地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了。那一瞬间,我忘却了身后就是曾夺走我右脚的马路,也感受不到那曾如梦魇般恐怖的车流,我只知道,我已经翻越了一座山,一座在我七岁那年横亘在我生命旅程中的大山。‎ 那天冰镇可乐的清凉,即便在35年后的现在也清晰如昨,35年后的我早已装上了假肢,像正常人一样行动自如。我有相敬如宾的妻子,有活泼可爱的儿子。盛夏的假日里,我带上家人去童年时的海滨度假。而每一次把可乐递给儿子时,我总会指着瓶子上飞扬的缎带标志说:“你看,它在对你微笑呢。”一如爷爷当年对我说时的郑重。‎ 假如你对生活微笑,上帝便会把你所有的辛辣与苦楚酿成这世上最甜美的可乐。‎ ‎(选自《环球时报》)‎ ‎1.第一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文章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结合文章标题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异乡人的花园 铃带雨 我家的一间房子出租给了一个异乡人,他三十一二岁。朴实敦厚,每天蹬着三轮车,去城里贩卖茶叶。赚着城里人的钱。‎ 早晨,他吆喝一声,便消失在城郊尚未修好的坎坷路上。‎ 下午,我远远地看见他回来,哼着小调,开门,卸货,还随手把铁门前的砖扔出好远。‎ 我常常不经意地见他在路边忙碌着什么。他平常的身影,平常的举动,让我匆匆一瞥,便再也没有什么印象。‎ 47‎ 不知不觉中,我家四周的小路平整了许多。小路两旁也被人修葺得齐齐整整,尤其是门前一块杂乱荒废的地,慢慢地竟显得有模有样。这大概就是他的杰作吧。‎ 冬去春来。我家门前荒弃多年的空地上突然开满了鲜花,月季、鸡冠花、紫菊、彩雀、剑兰、芍药,还有许多叫不出名的花,姹紫嫣红,分外妖娆。这些花在园中排列有序,整齐得如同计量过,鹅黄、嫩绿、桃红、深橘……罗列分明,绝无掺杂。紫菊花间插在埂上,把小小的花圃清晰地分成不规则的好几部分,像荷兰名贵的花园。这简直是园艺大师的杰作!小路两边也花团锦簇。轻轻走过,花香满径,令人心动神漾。‎ 我家一时间热闹起来,看花的人如同赶集一样,络绎不绝。人们都好奇地打听异乡人的来历,异乡人只是微笑着,接受着人们惊奇的目光;而我的母亲,则是满心喜欢,为拥有这样独具慧心的房客颇感自豪。‎ 因为异乡人的到来,我家也改变了许多。馨香环绕的环境,带给全家无比的舒适。那坐落在花园中的家,显得十分别致和美丽。推门而出,扑面而来的,是满园浓浓的花香。‎ 异乡人忙完生意后,随手修葺着花圃,及时地点播种子。任季节变换,花园里总有鲜花盛开着,时常带给我们惊喜。‎ 有一次,我看见他摘一朵橘黄色的金针花,给一个看花的小女孩。我惊奇于他的眼力,他摘的正是满园鲜花里最亮最灿烂的一朵。小女孩轻轻地把花捧在手中,入眼处,是一掬高贵。‎ 他告诉我母亲:“我也有女儿。”‎ ‎“几岁啦?”‎ ‎“五岁。”‎ ‎“现在在哪儿?”‎ ‎“跟她母亲在乡下呢。”他平静地说完,又补上一句,“我要在她来之前把花园准备好。”‎ 原来,这满园的鲜花,是他准备给女儿的。‎ 再回首,万千红绿中,一个平凡而又拥有花匠一般手艺的人,当他无意中美丽了人们的眼睛的时候,其实在他心灵深处,早已刻意开辟了一座独享的花园,那座花园永远盛开着鲜花,无论他在何时何地。‎ ‎(选自《散文》,略有改动)‎ ‎【探究练习】‎ ‎1.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效果?‎ ‎2.文章第四段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叙述的内容和他女儿有关系吗?‎ ‎3.结尾段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体会其言外之意。‎ ‎【答案】1.自然环境描写。写故乡的“炎热”和所有生物的“蔫蔫”,是为了衬托7岁的“我”在失去右脚后的痛苦心情,看什么都不顺眼,眼中的一切都显得没有生命的活力。‎ ‎2.议论和抒情。标题“微笑的可乐”是说一次买可乐的成功又让“我”找回了生活的自信和希望,就像生活在微笑着向“我”招手,让“我”感到了生活的甜蜜。结尾画龙点睛,使文章的主旨得到了升华:无论是谁,无论你遇到过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只要你努力,就一定会迎来生命中属于你的艳阳天。‎ 跟踪训练:1.简略的记叙。突出了异乡人生活的平淡与平凡,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47‎ ‎2.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有关系,异乡人经营花园很精心,那些花排列有序,罗列分明,分成好几个部分,如此精心细致,更表现出他对女儿的爱既深沉,又细腻。‎ ‎3.这是一个议论段。作者意在告诉我们:准备一个花园,需要时间,需要经历冬去春来的劳作和等待。这个劳作和等待的过程,是享受的过程、幸福的过程,是萌生和积攒思念的过程,是抒发亲情、寄托祝福和心愿的过程。异乡人的花园,不仅开在地上,还开在心里。‎ ‎ ‎ 跟踪训练:‎ 高尚的选择 译/邓笛 这是秋末的一天,洁白的云朵在九月碧空的衬托下悠闲地飘来飘去。两个好朋友——贝恩和罗伯特决定利用这个好日子爬山。爬山是他们的共同爱好,可以帮助他们减轻工作压力,增进相互的情谊,增添生活的乐趣。‎ 面前的这座山他们已经爬过多次。这次和从前许多次一样,也是计划用三天两夜的时间。第一天他们如期到达四分之三的高度的一块花岗岩,扎下营地之后过了一夜。第二天,他们继续爬山。这天和前天一样,天空湛蓝至极,只有一丝北风吹过。他们一边爬山,一边比较和讨论一些稀有植被,或者提醒对方关注周围的自然景致,比如一朵绽放的野花或在附近吃草的一头鹿。‎ 但是,当他们到达山顶时,风渐渐大了起来,而且远处开始有乌云聚集。“变天了。我建议吃过饭就走,不要午睡。”贝恩说。罗伯特表示同意。两人开始下山。一阵阵的大风席卷着灰尘、树枝将他们围住。气温也骤然下降。两个人裹紧夹克,顶着越来越割脸的大风往山下走。不久,天下起了雪。仅过了两小时,地上就铺下了齐踝深的厚厚一床雪毯。一路上,他们需要经常停下来暂时躲避冷风和暴雪,相互搓一搓肩膀,来帮助加快血液循环产生热量。‎ 天气越来越恶劣,气温低得犹如冰窖。他们轮流在越来越厚的积雪中开路。下午六点钟的时候,他们到达了营地。帐篷已经被大雪压塌了。他们都知道这种风暴的厉害。若不尽早走出暴风雪的中心,他们可能会陷在里面几天甚至数周。所以他们不能按原计划在营地过夜了,必须一刻不停地往山下赶。‎ 他们走了没有多久,忽然见到了一个很大的凸出物。“我们是不是走错路了?”罗伯特问,因为他们走的是一条熟悉的路线,从未见过有这样的凸出物。“不会,”贝恩向四周望了一下,“让我看一看。”他在凸出物前弯下腰并用手拍了拍,然后刷去了上面几英寸厚的积雪。让他吃惊的是,这是一个人!一个还有微弱呼吸但昏迷不醒的人。这时,贝恩和罗伯特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一个无论对于他们或者对于这个昏迷不醒的人都是关系生死的问题。‎ ‎“我们别无选择,”罗伯特说,“这个人只能是个累赘,带上他我们可能都得死。”‎ ‎“我们不能丢下他不管。如果这样,他只有死路一条。”贝恩说。‎ ‎“我们下山后再请人回来救助他。”罗伯特建议道。‎ ‎“不行,罗伯特,他等不到救援来就会死掉的。”‎ 两人争执起来。最后,罗伯特说:“我不想陪你们一起死掉。如果你一定要带上他,我们就只好各走各的路了。”他说完撇下贝恩和那个昏迷不醒的人,独自一人走了。贝恩使出浑身的气力背起了那个人。虽然贝恩身材魁梧,而那人的个子小,身子轻,但贝恩也只是刚好能背得动他。‎ 天越来越黑,路越来越难行,贝恩感到自己背着的那个人越来越沉了。他努力地让自己分散注意力,去想那些积极的想法、快乐的时光和让人高兴的事情,或者大声地唱上两句。‎ 47‎ 由于背人行走,他的身体开始发暖。很快,他感觉背上的人也不再像刚开始的时候冷得像块冰,而更像一件保暖的皮袄。这时如果能停下来歇一会儿多好呀!可是,他知道,一旦他歇下来,可能就再也没有力气将那人背上后背了。“我们会成功的!”他一边坚持,一边鼓励自己。‎ 在晨曦初现的时候,他看到前面迷漫的飞雪染上了橘红色。有灯光!他用尽气力大声呼救。是警车和救护车。他得救了!‎ 他的情况很糟糕,需要紧急救护。在救护车上,他看到一个人蒙着被子躺在一张担架上,被子上有他熟悉的衣物。“是罗伯特,他好吗?”他忙问。但是,他身边的救护人员沉默不语。他知道了答案。‎ ‎“非常不幸,”过了一会儿,一个救护人员说,“天气太冷了,而他的衣服……”他看了一眼同样只穿着夹克的贝恩,然后继续说:“你是幸运的。你背着一个人产生了热量,而这个人的身体又给你保温送暖。他救了你,你也救了他。”‎ ‎(选自《讽刺与幽默》,有删改)‎ ‎【思考】1.第二自然段中“这天和前天一样,天空湛蓝至极,只有一丝北风吹过”这句话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2.概述第六至第九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这几段除了语言描写外,还运用了什么描写?目的是什么?‎ ‎3.“天气越来越恶劣,气温低得犹如冰窖”“天越来越黑,路越来越难行”,文中这些环境描写很多,作用是什么?‎ ‎4.你能品味出结尾这一段的言外之意吗?‎ ‎5.在你人生的旅途中,也曾面临许多许多的选择,请选择一个给你印象最深的情节描述一下,字数在150字左右。注意要运用环境描写和语言描写等。‎ ‎【答案】1.起铺垫的作用,暗示了天气即将发生的恶劣变化,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使人物形象逐渐明朗起来。2.写两个人的对话。对比描写,突出贝恩高尚的心灵。3.环境的恶劣突出了主人公贝恩行动的艰难,更加表现出他行为和心灵的高尚。4.有时候,选择并没有对错之分,却有高尚和自私之别。贝恩和罗伯特在关键时刻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这两种选择都没有错,只是方式不同而已。但是,最终是贝恩这种高尚的选择在救了别人的同时也救了他自己。5.略。‎ ‎【真题训练】‎ 铺子里的手艺 赖赛飞 ‎  一对街头补鞋的师傅首先被我列入信任者名录——当看到媒体上出现诚信企业名单以及失信者黑名单时,也在心里替周围并无密切关系的人打造了一本信用纪录小册子。显然,这两个人一直名列前茅。‎ ‎  坐在他们的面前,知道鞋子会被信得过的手艺补好。他们坐在露天里,手艺一直没有涨价。阳光也没有涨价的意思,凉风、树荫都不论价。其实最要紧的是他们的心思没有涨价。‎ 47‎ ‎  挑个晴朗的黄道吉日去那里那里补鞋。把一双敝屣托付给他们,有时像交出一个伤痕,也像在交底。验伤,锉削,找平,选择合适的修复材料,缝补,粘合,修掉毛刺,最后将鞋子举到眼面前平视,再放地上俯视,两番端详毕,终于确认修复。如同祖母缝补衣裳的一针一线,有耐力、细心在里头,呈现严谨、稳妥的气象。‎ ‎  坐在铺子提供的折叠帆布凳上,更像是旅途中的小憩。脚边布满了鞋子,像港湾里停泊的船只,来自广大的水域,素不相识却将缆绳系于同一码头,乖乖地等着带上船坞修整。我试图像侦探那样从一双双鞋子的成色推测主人的生活和秉性。一双旧鞋端上来的就不单是装在其中的脚,还有身材、面孔、心肠、生活、一种人生。聚在铺子旁的退居老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逮着机会,对我的鞋评头论足一番,显出心满意足的样子。劳动场所无形中也成了休闲处所,动与静,忙与闲,不仅两者的存在毫无芥蒂,转换和过渡也不着痕迹,只有时光注入这喧闹中的一角,汇成一掬祥和。在这里,生活像一条潺潺小溪从指尖流走,将闪闪发光的金屑留给他们。‎ ‎  我最终付出的钱区区可数,得到的东西显然不止。除了一双可以重新起步的鞋,在街头,还常从他们身上找到温暖与依恋的感觉,好像是回到一直想象并怀念的地方。这个补鞋摊形成的最小世界里,人互为支柱,如同稳固的人字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充实。看着他们人到中年略显发福的身子坐在那儿,感觉到世界端正、踏实。他们劳作着,生活着,不卑不亢,从来不知道带给别人那么大的安慰、信心。相比之下,那些自诩重要的人该有多么不安。‎ 只有靠近他们,才能忘记虚妄的面孔,面孔之后更多虚妄的想法。即便无鞋可补,有时候经过巷口,转过头来瞅一眼。这一眼瞅过,这一整条街,一个城市,有他们坐镇,看起来仍是沉潜得很,没有飘浮象。‎ ‎ 跟他们聊天,有问必答,但问一答一。修鞋师傅在本城定居已有三十来年,也就是这个社会风起云涌的几十年,只是看起来时代的洪流竟然没有波及这毫无防御工事的一角。总有东西不会被冲走,那是人们选择上的本能,总有人不被裹挟着泥沙俱下,那是他们内心的有力固守。慢慢知道除老家外,他们在这里有房子,有两个孩子在上学。异乡的城市街头,他们的生活之河越向前奔流越宽广。‎ ‎  只是有段时间,被一家新比较高端修鞋铺吸引。老板态度很热切,浑身都是嘴,热情逼人,当场虽不至落荒而逃,往后近而情怯。不久就发现转手他人,关门大吉,是投资其他亏空厉害,隐身了。后来我还知道,当初交到那个修鞋铺的鞋子,但凡有棘手的,都被告知转交到高级师傅那里专门修理。而眼前的两位就是,高端铺赚的是差价。‎ 生活是互相需要,同时是互相给予。想到这里,发觉许多人经常算计的都是这个社会有谁可为我信任,为我所用,而非本身得了谁的信任。‎ ‎9.“我最终付出的钱区区可数,得到的东西显然不止。”“我”还得到了什么?请分点回答。3分 ‎(1)温暖和依恋的感觉;(2)淡定稳重的一种心态;(3)朴实无华、不事计较的人性之美。‎ 10. 赏析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1) 脚边布满了鞋子,像港湾里停泊的船只,来自广大的水域,素不相识却将缆绳系于同一码头,乖乖地等着带上船坞修整。‎ 比喻 师父能教好修复写字;人们得到的闲适祥和。‎ ‎(2)这一眼瞅过,这一整条街,一个城市,有他们坐镇,看起来仍是沉潜得很,没有飘浮象。‎ 世界端正踏实,朴实人格品质,他们给人们带来了信心、安慰,为社会做贡献 11. 本文重在写修鞋夫妇,为什么还要记叙那个高端的修鞋铺?请根据文意分析作用。4分 插叙; 将修鞋夫妇的信誉、诚信与高端修鞋铺的虚伪对比,批判社会中一部分人的虚伪本性。丰富文章内容,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他们手艺高超和朴实沉稳。深化主旨,‎ 47‎ 10. 结合文章内容,对“修鞋师傅”这一人物形象作简要分析。5分 细心勤劳;朴实诚恳;诚信手艺高超;沉稳坚守。‎ ‎【作文周周练】‎ 奔驰的汽车嘲笑长年站在路边的路标:“世界那么大,你长年累月地站在这里,只能看到来往的车辆,永远也不能领略世界的美好。”路标回答道:“到世界各处走走,见识不同的风景,确实是很快乐、很幸福的。但我的责任就是为你们指示方向,虽然我不能像你们一样到处旅行,也不能见识各地的风景,但看到你们都在我的指示下顺利旅行,我也很快乐、很幸福的。”‎ ‎ 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写一篇600——800字的文章。‎ ‎【注意】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3、不得抄袭、套作。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记叙文阅读之 第八讲 人物形象赏析 一、考点聚焦:‎ ‎1.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2.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其作用。‎ 二、知识储备:‎ 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是指直接对主人公的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细节等进行描写,侧面描写指通过对周围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场面等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 概括人物形象常见的词语:‎ 寡言少语、平凡、朴实、纯真、善良、可爱、沉着、冷静、乐观、稳重、害羞、幽默、谨慎、正直、郁郁寡欢、洒脱、循规蹈矩、狡猾、豪放、泼辣、热心、胆小、老实、圆滑、暴躁、勇敢、从容、耐心、踏实、谦虚、勤俭、敬业、诚实、执着、势利……‎ 答题时应注意到的几个问题:‎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47‎ 三、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四、答题格式:‎ ‎1.本文运用了……方法来描写人物(可举例:如……等处),生动刻画了某人……的性格特点。‎ ‎2.文中通过……这件事(或……等描写方法),塑造了某人……的形象。‎ ‎3.文中的某人是一个……的形象(可举例:如……地方都说明了这一点。‎ 五、典型例析 ‎ ‎ ‎(一)一个鸭梨 陈兴华 如今,对县城印象模糊了,但我记住了那个金灿灿的鸭梨。‎ 快过年了,爹刚想歇口气,城里的远房亲戚捎来口信,说要搬新屋,让爹过去搭个帮手。爹为人厚道、老实,做事舍得下力气。‎ 我嚷着要去。爹说,大冷天,路又远。娘说去吧去吧,娃崽还没进过城呢,爹没再言语。‎ 大清早,娘叫醒爹和我。娘在我脖颈上围了一条她出嫁时戴的红绸布,又往我兜里塞了三个刚出锅的糯米饭团。娘做完这些,从一块黑手帕里摸索出五块钱,嘱咐爹买点糖,过年用。爹说剩下的钱我买两包丰收牌烟行不,娘说不行,家里有烟叶子呢。我揉了揉眼,抢着说给我买挂鞭炮。娘想了想,对爹说,就依娃崽。‎ 外边下着雪,走了一阵,我有点累,爹便把我背上。爹的脊背很宽厚,且暖暖的。不一阵子,我就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睁开眼,看见好多很高的房子。爹说县城到了。‎ 走了一阵,我看见一个巷口有几个人围着一口冒着青烟的锅在买什么。我问爹那是什么,爹说是油条。我问好吃吗,爹说当然好吃。我吸了吸鼻子,果然有很香的味道。‎ 不觉间就到了亲戚家。亲戚问吃过饭了吗,爹说还没呢。亲戚皱皱眉头,不好意思地说,屋里昨晚就熄了火,我带你们去饭馆里吃吧。爹说不忙不忙,还早,先干活吧,反正肚子也不饿。亲戚说也好,新屋离这儿不远,一会儿就能搬完,到时我好好敬你几杯酒。爹不愧是好劳力,专拣大家伙、重家伙搬,我也帮着做。搬了一大半,亲戚对我说:“小家伙,挺能干。”说完塞给我两个金黄的鸭梨,又给爹两个。我第一次吃这么好吃的梨,不到半根烟的工夫,两个梨就落了肚。爹朝我笑笑,抹抹额头上的汗,又递给我一个。我想留着回家吃,但那梨太诱人了,我还是忍不住把它吞进了肚里。‎ 到了晌午,新屋的摆设在爹的帮衬下拾掇得整整齐齐。亲戚端来一盆热水,对爹说:“洗了手,我们去外边吃饭。”刚要走,门口响起脆脆的鞭炮声,一大群贺喜的男人女人便进了屋。亲戚撇下我们,忙着应酬去了。‎ 47‎ 爹领着我走出亲戚家,来到一个十字街口。爹说,饿了吧?我点点头。爹说,你吃糯米饭团吧。我睁大眼睛问,你帮亲戚干活,他不管饭吃吗?爹说,娃崽家懂什么,你没瞧见人家忙吗?再说,力气越用越有,我们不计较这个。爹说,你先吃着,爹去给你买鞭炮,行吗?我笑了。‎ 爹去了,我从怀里掏出糯米饭团,一口气吃完了三个饭团,才想起把爹的那份也吃了。爹回来时买了二斤糖、一包海带,还有半斤冲甜酒用的片糖。爹很高兴地把两挂短短的鞭炮递到我手上。鞭炮用红纸包着,艳艳地撩人。我高兴得直跳。我说:“爹,饭团都叫我吃了,你饿不?”爹说:“爹不饿,爹吃了油条。”‎ 我不信爹的话。爹便从衣袋里拿出用报纸包着的两根油条,说:“一根给你,一根给你娘留着,还有一根我伴着那个梨吃了,好香呢!”我咬了一口油条,果真味道很香。‎ 回到家时,天一点点黑了起来。娘特意为我们做了一大盘韭菜炒辣椒,又爽口,又下饭。看得出爹很饿。爹一口气吃了四海碗饭。‎ 第二天一大早,爹就上山背柴去了。娘走进我的屋子,手里拿着一个鸭梨,对我说:“你爹给娘买了个梨,娘不吃这东西。”我望着那只金黄的鸭梨,想对娘说些什么,嘴一动,我的喉咙就哽住了。‎ 那个鸭梨又到了爹的手里,爹又让给娘,娘再让给我。我们都没有吃。最后那鸭梨烂掉了。‎ 那是我第一次进城,县城没给我留下什么印象,我只记住了那个金灿灿的鸭梨。‎ ‎(选自《美文》)‎ ‎【思考】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具有什么样性格的人?‎ 典型例析:(一)关爱孩子、心中始终想着家庭,对亲戚尽心尽力不求回报,理解他人,唯独没有考虑到自己的一位令人可敬又让人感动的父亲。‎ ‎(二)智力测验 赵大年 电视台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智力测验,准备拍完之后向全国播放。他们带着摄像机和录音机,先到一个局,测验机关干部。‎ 节目主持人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圆圈儿,问道:“请大家回答这是什么?”‎ 机关干部们看着黑板上的粉笔画的圆圈儿纳闷,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一堆人心里都没底,不敢回答。可是摄像机不停地来回摇。也不能没一个人回答吧?那可太不像话啦……‎ 科员开始以请示的眼光看着科长;科长以求教的眼光望着处长;处长以他擅长领会意图的聪明眼光盯着局长;局长用习惯的眼光向秘书求援;美丽的女秘书今天可是彻底悟明白了,走过来跟局长咬耳朵——她忘记正在录像。局长听罢秘书的汇报,才气呼呼地说:“对不起!事先不打招呼,不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解答你们的问题哩?”‎ 电视台的同志来到智力测验的第二组——大学中文系的教室里。‎ 冷场半分钟。随后,骄傲的大学生们突然哄堂大笑,纷纷叫嚷起来:‎ ‎“这算啥问题嘛?还要考我们大学生!”‎ ‎“太瞧不起人了!简直是开玩笑!”‎ 47‎ 初中学生是第三组。一位常考第一名的尖子学生规规矩矩地带头举手,然后站起来指着黑板上的粉笔圆圈儿答道:“这是一个零。”‎ 节目主持人问:“他答的对吗?”‎ 同学们齐声回答:“对!”‎ 主持人问:“还有别的答案吗?有没有第二种答案?大家好好想一想……”‎ 一个调皮的学生,没敢站起来,在座位上叫了一声:“欧!……英文字母的欧!”‎ 班主任瞪了他一眼。节目主持人赶紧说:“他说的对呀,回答得很好!”‎ 第四组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他们看了黑板上的圆圈儿之后,教室里气氛活跃起来,纷纷举起小手,抢着回答问题。‎ ‎“是个月亮!”‎ ‎“怎么是月亮呢?”节目主持人高兴地问。‎ ‎“黑板是天,天黑了,月亮又白又圆!”‎ ‎“是乒乓球!”‎ ‎“是烧饼!”‎ ‎“是鸡蛋!”‎ ‎“李谷一的嘴巴——她唱歌哪!”‎ 智力测验圆满结束。电视台播放节目的时候,给加了个标题:人们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 ‎ ‎(选自《中学生读写》)‎ ‎1.文中对机关干部的眼光的描写,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词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从文中看,中学生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找出反映中学生性格特征的两个词语。‎ ‎3.同样是纷纷回答问题,大学生和小学生的表现各有什么不同?‎ ‎4.“智力测验”测验了四类人物,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四类人物?‎ ‎1.科员是“请示的眼光”,科长是“求教的眼光”,处长是“聪明的眼光”,局长是“习惯的眼光”。这些机关干部不是不能思考问题,而是长期以来的习惯使他们不敢思考不愿思考,只听命于上级。作者通过这些逼真的细节描写,刻画出了他们不肯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只习惯按上级意图办事的性格特征。‎ ‎2.听话。规规矩矩、齐声回答。‎ ‎3.通过分析语言可以看出,大学生“哄堂大笑”“纷纷叫嚷”是因为他们性格高傲,蔑视这些似乎很简单的问题。小学生“纷纷举起小手”是因为他们性格天真活泼,思维不受约束,才能毫无保留地发表意见。‎ 47‎ ‎4.作者选取这四类人物来写的目的,在于突出这样一个主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份的变化、限制思考的因素的增加,人们的想象力逐渐消失了。‎ ‎【跟踪训练】‎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斑白,后来是额前白了一绺绺,再后来是脑后,远看如沾满了雪花,白了一大半。‎ 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记得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一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下敲击的当儿,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一享儿女们的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我们兄妹劝了多少回,她都摇头。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和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觉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然后我哭了。‎ 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47‎ 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选自《湖北日报》,有删改)‎ ‎1.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2.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 ‎3.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跟踪训练:1.吃苦耐劳、坚强、乐观、慈祥。2. (1)母亲深夜敲盆赶田鼠。(2)母亲跪在田中插秧3.“白发”是全文的叙事线索,也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以及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真题训练:‎ 兔子和大鱼 雨童先生/文 小时候,我经常央着父亲带我去山洼那块花生地。因为,那儿常有兔子出没。每次快到花生地时,我们都会蹑手蹑脚,不发出一点声响。然后,突然“喔”的一声,猛一跺脚,就见藏在油绿茂盛的花生棵子里的兔子,一阵慌乱,有时一两只,有时四五只,甚至更多,一溜烟的逃进附近的杉木林里。尽管她们躲在花生地里是为偷吃尚未长成的嫩花生。但我一点也不憎恨她们。因为她们太可爱了。我们从不去追赶她们。我们就是跟她们开个玩笑。她们就像是一群美丽的小精灵,丰富了我童年的颜色,为我带来难得的快乐与满足。‎ 也许,带给我的还不止这些。‎ 有一回,在前往山洼的一处丁字路口,父亲突然停下,跟我商量道:我们先去山芋地看看吧,回头再去花生地怎么样?‎ 我犹豫了一下。去山芋地,得朝右直走,要经过一段塘埂,穿过一片荒坟。路远不说,关键是山芋地没兔子。‎ 我嘟着嘴,摇摇头。不,我要先去花生地看兔子。‎ 父亲无奈地笑笑,还是依了我。‎ 就这样,我们来到花生地,像往常一样,我如愿地看到了兔子。灰兔子,白兔子,甚至还第一次看到了黑兔子。看着她们“处变不惊”地四散奔去,我一如既往,笑得咯咯不停。‎ 回来的路上,我们碰到一个刚从山芋地那边过来的人,他的手中拖着一条很大很大的鱼,足有四五尺那么长。那是一条大青鱼。我和父亲都很惊讶,他是怎么抓住这条大家伙的。‎ 那人得意地笑道,这鱼大概是缺氧了,就睡在塘边,我过去一锄头下去,就给逮着了。‎ 47‎ 这腌起来,起码得吃上半个月吧。父亲不无羡慕地说道。‎ 哪舍得吃啊,赶明儿带到集上卖去!这么大一条,要值好几个钱呢!那人说罢,笑呵呵地拖着大鱼走开了。‎ 那一刻,我后悔的要命。‎ 假如先前我选择走山芋地那条路,这条大鱼说不定就是我们的了。‎ 父亲大概看出了我的委屈,笑着问道,怎么?看到人家逮着大鱼,心里不平衡了?‎ 可那条大鱼本来是我们的啊。我瘪着嘴,难过的快哭了。‎ 可路是咱们自己选的啊。父亲说,既然选择了走哪条路,就该接受走哪条路的结果,对不对?‎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摇摇头。‎ 至少我们看到了黑兔子嘛,是不是?要是先前走了山芋地那条路,说不定,你就看不到黑兔子了。父亲摸了摸我的头,和蔼地笑道。‎ 一想到先前看到的那只黑兔子,内心的忧伤果然消失了大半。再想想自己本就不喜欢吃鱼,便一点忧伤也没有了。‎ 很快,我又开心地蹦蹦跳跳了起来。‎ ‎……‎ 多年以后,再度回想这件事时,我真的十分感谢我的父亲,他用他的睿智保护了我年幼的童真,让我更在乎兔子,而不是大鱼。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教导,使得长大的我,依然对兔子的挚爱胜过对大鱼的追求。‎ 人生本无回头路,既然选择,就势必会有得,也有失。只要不忘初心,无论得与失,皆无关对错。该属于你的,终归属于你;不属于你的,又何必强求。‎ 我想,我会一直守望生命中的那只兔子……‎ ‎【思考】试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 慈爱,机智,通情达理。‎ ‎【拔高训练】‎ 母亲也有九条命 周珂银 ‎①她,是我姨妈的一位老同事,退休多年,与姨妈交往甚笃。初次见她我很惊讶,一个六十出头的女人,居然还可以这样好看:饱满的脸形、白皙的皮肤,身着素雅的藕色套裙,微笑时神情和蔼。怎么看,她都是一个幸福的女人。‎ ‎  ②那时我还居住在老房子里,在我家对面有一家小杂货店,店名为“手足情”。经营这家店的是一对三十来岁的聋哑夫妇,小两口十分勤勉,将小店打理得有板有眼,尽管他们不能说话,却有一个口齿伶俐的小女,叫起人来脆生生惹人喜爱。‎ ‎  ③‎ 47‎ 后来我家乔迁新居,一次,在新居附近闲逛,无意间又发现了一家叫“手足情”的小店,经营者也是一对年轻夫妇,男的有着和他年龄不相称的矮个头,显然是一个侏儒症患者,女的模样蛮清秀,但走起路来却跛得厉害。我诧异,难道这是一家由残疾人开设的连锁店?怀着好奇,我进店购物,意在与店主聊上几句。那男的开朗且十分的健谈,他告诉我:先前的那家店是他哥哥的,他们兄弟的店铺都是在母亲张罗下开的,店名也是母亲起的,其意是要兄弟俩互相扶持,在社会上自食其力……‎ ‎④正聊着,进来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咦,那不是她吗?未等我开口,男店主的一声“妈妈”,让我刹那间怔了一下,难道看上去是那么幸福的她,却有这样两个不幸的儿子?未及我回过神,她已过来拉着我的手说:真是巧呀,在这里遇到你。她喜滋滋地拍拍男店主的肩胛说:这是我小儿子开的店,我大儿子还另有一家店铺呐,我现在每天去大儿子那里照看孙女,小儿子这里管管店铺,整天忙忙碌碌的,连你姨妈叫我去打拳的工夫都没得呀。她的神态言语,依然洋溢着幸福之感,我竟然也和她一道喜悦起来了。‎ ‎⑤送我出店门,我说:阿姨你可真不容易,还这样乐观。她一声轻叹道:我爱人身体不好,两个孩子打小生病落成这样,我再灰头土脸的,孩子们岂不是更自卑了。我必须振作,带着他们自立。还好,社会上对残疾人创业有很多优惠政策,大家也帮助我们。虽说人生不如意事有八九,但总还有一二是如意的,那就多想想如意的一二,还是可以乐观的嘛。她微笑着说。‎ ‎  ⑥有一次,姨妈告诉我,她生病住院了,我问:要紧吗?姨妈说:什么要紧不要紧,我这位老妹子呀,每次都要紧,每次都出得来,都说猫有9条命,做母亲的也有9条命,孩子没安置好,她就会拼命活下去,这就是母亲的本能。说着说着,姨妈的眼睛湿润了:其实,她早就为孩子操碎了心,多漂亮的人啊,四十岁不到时,头发和牙齿便开始脱落了,但她戴着头套装好假牙,还是那么开朗,那时候,她是我们的车间主任,忙完了厂里再忙家里,可真难为她了。现在,她的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不晓得她还能不能过这个坎……‎ ‎⑦或许是太累,抑或是完成使命了,她终于驾鹤西去。好几年了,每当我有所失,或有什么不顺利,都会想起她面对命运多舛的那份坦然,还有,她微笑着说:那就多想想如意的一二,还是可以乐观的嘛。‎ ‎1.文中的“她”有着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考点五)‎ ‎ ‎ ‎ ‎ ‎2.文章的题目“母亲也有九条命”应该怎样理解?(考点二)‎ ‎ ‎ ‎ ‎ ‎3.第①段画线句子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考点五)‎ ‎ ‎ ‎ ‎ ‎4.从人物描写方法看,第⑥段属于语言(对话)描写;从人物描写角度看,第⑥段又属于什么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考点五)‎ ‎ ‎ ‎ ‎ ‎5.概括第⑦段中画线句子的内容,并说说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考点三)‎ ‎ ‎ ‎ ‎ 47‎ ‎(一)1.面对不幸,坚强、乐观。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为孩子操碎了心。表现在:(1)爱人身体不好,两个孩子又从小残疾,但从不自卑。(2)帮助两个残疾孩子开了商铺,并且亲自起店名。(3)每天去大儿子那里照看孙女,来小儿子这里管管店铺。(4)四十岁不到,头发和牙齿便开始脱落了,但她戴着头套、装好假牙,还是那么开朗。‎ ‎2.为了自己的孩子,即使再苦再累,也要坚强地活下去。‎ ‎3.外貌描写,表现主人公乐观、开朗的性格特点。‎ ‎4.侧面描写。更能突出主人公遇到困难和挫折很多,但依然表现出乐观、开朗、坚强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5.内容上:她的坚强乐观的性格给了“我”启示和鼓舞。作用:总结全文,点明文章的主题。‎ ‎【作文周周练】‎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一棵在深山里长了好多年的大树,被修剪了枝叶后移植到城市新建的公园里。人们围着它,议论着。一个说:“没有这次修剪,它不会被人赏识的。要被人赏识,就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一个说:“修枝剪叶,伤根破皮,到这里还要重新扎根生叶,还要适应环境,一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啊!”一个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何必要离开自己的故乡呢?”……‎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悟?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 4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