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东省汕头市高考模拟历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年广东省汕头市高考模拟历史

2017 年广东省汕头市高考模拟历史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诗经》多反映黄河流域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 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楚辞》则多反映楚地神鬼巫术、自然崇拜、山川人物、历史风情等。 这反映了当时( ) A.南北方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 B.北方政治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受限 C.南方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祖先崇拜以及宗法制度影响扩大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诗经》和《楚辞》所反映出的社会状况有较明显的差别,这种 差别根本上是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造成的。北方经济发展较为成熟,人们会 去考虑一些爱情、婚姻或者徭役、风俗方面的事情;南方经济较落后,人们生活也较为原始, 所以会有更多的巫术、自然崇拜,故 A 项正确。B 材料并未表现北方社会政治情况,动荡之 说无从得到,故 B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经济重心完成转移之前,总体上来讲 北方的经济发展程度比南方的更高,故 C 项错误。根据题干,《诗经》和《楚辞》表现的社 会内容十分多样,并未集中于祖先崇拜和宗法制度,故 D 项错误。 答案:A 2.汉代《盐铁论》称“铁器兵刃,天下大用,非庶众所宜事也”。汉初曾禁止商人向岭南地 区的南越王国贩卖铁器,迫使南越王赵佗三次谢罪,南方许多农业部落,纷纷请求内附,自 愿改为汉郡县。这表明当时汉王朝( ) A.垄断战略资源,提高财政收入 B.重农抑商,打击工商业经济 C.运用经济手段,维护王朝统治 D.削藩置郡,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盐铁论》所表明的大意为,铁器兵刃,是对国家有重要作用的,不应该让百姓任意 经营。这说明了汉朝政府主张对铁器垄断经营,但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是以 防非法,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只是禁止商人与南越王国进行铁器交易,主要是为了防止南越 军事力量的壮大,进而控制南越,而非出自重农抑商的目的,故 B 项错误。 答案:C 3.唐太宗要求立法“务求宽简”,所有的死刑案件均需经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官员及尚书九 卿合议,反复确认后再“覆奏皇帝”。贞观四年,全国处死刑者仅 29 人。这反映了当时( ) A.经济发展,社会矛盾缓和 B.德主刑辅以德治国的思想 C.权力制约,中央官制成熟 D.法家思想不受统治者重视 解析:题干中的信息说明,唐太宗对于死刑案件十分谨慎,在立法上要求宽简,在死刑案件 的审案程序上要求严格。这说明他主张以德治国,以刑法为辅助。材料并未提到经济发展状 况,死刑案件的数量较小是因为政府的作为,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权力的 相互制约关系,只是对于死刑案件的审理十分谨慎,故 C 项错误。D 项与史实不符,法家思 想内容包括君主专制集权、一定程度的依法治国等等,从整个中国古代 政治发展来看,皇 权的加强与中央的集权一直是统治者需要重视的,故 D 项错误。故答案选 B。 答案:B 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学者多以注疏先秦经文为首务,宗派林立,互诘不休。至唐,朝廷 下令撰修《五经正义》以去“异端邪说”,并纳入科举考试范围。这一举措( ) A.加强文化专制,扩大了统治基础 B.导致宋、明儒学家因循守旧 C.统一经学,提高了儒学政治地位 D.有利于儒学与其它思想融合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是在魏晋南北朝注疏家派别林立、互诘不休的背景下,以官方为 标准,展开了统一经学的行动,这对于当时儒学内部派别纷乱的情况有改善作用,但并不是 文化专制。将其纳入科举范围则更是提高了儒学政治地位。该举措并未扩大统治基础,故 A 项错误,C 项正确。 答案:C 5.康有为上书光绪帝指出:“汽机所成,倍人力者三十,故其国(英国)富强之力,亦倍三 十……吾国土地人民十倍于彼,而富强力三十倍,则亦三倍于我,故吾幸未灭,而为彼所弱, 可比较而得之矣。”据此可知,康有为( ) A.认为器物不如人是中国衰败的根源 B.对西方认识并未超越洋务派的水平 C.极力鼓动光绪帝效法西人变法图强 D.科学解释了中国积弱而未亡的原因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属于维新变法派,这一派别已经超越了洋务派的认识水平, 突破了“器物”的限制,主张维新变法。因此康有为并未把中国之衰的根本原因归结于器物。 题干大意为,蒸汽机的生产水平是人力生产的三十倍,所以英国的富强程度是我们的三十 倍......我国人口是英国的十倍,但是由于英国富强程度是我们的三十倍,折合下来英国只 是我们的三倍,所以我们才能幸存,但英国对我们的削弱,是可以通过比较看出来的。这些 只表现了康有为以此劝说光绪帝,正视中西方之差别,勇于改革,故 A、B 项错误,C 项正 确。D 项夸大了康有为此论断的意义,中国积弱的原因不仅是器物不如人,还包括制度和社 会思想方面。康有为代表改良派,所持的维新思想仍有其局限性,故 D 项错误。 答案:C 6.1913 年 2 月 13 日,某县议会议长在私人日记中写道:“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八日:阖邑 之人仍推予充本县议会之议长……若峻辞不往,势必失邑人之望,一应其请,久必招众之 怨。”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共和体制逐步被民众所认同 B.基层政权组织思想成分复杂 C.清朝帝王年号仍被允许使用 D.底层民众不满民主共和体制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县议会之议长由全邑之人推举,这说明民主共和制度一定程度上得到 了实行,底层民众并没有对此不满。但就该议长在日记中提到的清朝纪年以及该议长复杂的 心情可知,共和制在思想上并未受到广泛的认同,尤其是在基层政权组织中未取得认同,这 是材料所要表达的真正意图,故 B 项正确,AD 项错误。 答案:B 7.1946 年,汪叔棣在其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认为:“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由此可知,汪叔棣认为( ) 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B.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C.九一八事变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D.二战开端于 1931 年是客观的历史事实 解析:根据材料,汪叔棣将九一八事件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说明他非常重视中国人 民的抗战在二战中的地位。但是他的论断是不正确的,现在普遍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 端是 1939 年德国入侵波兰,故 A 项正确,D 项错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多个战场,如欧 洲战场、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属于亚洲战场的一部分,并非二战主战场,这也并非材料叙 述的重点,故 B 项错误。1942 年,中美英苏等 26 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 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这与发生于 1931 年的九一八事件没有直接关 系,故 C 项错误。故答案选 A。 答案:A 8.下表反映了建国后某时期连续 4 年的经济建设情况,为此我国政府( ) 年份 粮食产量 (万吨) 国家职工人数 (万人) 国 家 财 政 收 支 (亿元) 第 1 年 19505 2451 +6.0 第 2 年 20000 4532 -21.8 第 3 年 17000 4561 -65.8 第 4 年 14350 5044 -81.8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C.调整城镇人口总量 D.调整农村土地所有制 解析:材料内容为粮食产量、职工数和财政收支状况,仅从这些不能看出重工业所占的国民 经济比例,也就无法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论,故 A 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和土地所有制属 于农村生产资料方面的调整,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故 B、D 项错误。根据图表可知,连续四 年,国家职工数呈现上升趋势,职工主要是城市企业职工,这说明了国家在对城镇人口进行 调整,故 C 项正确。 答案:C 9.雅典城邦曾经历了库隆暴动和庇色斯特拉托及其子的长期僭主统治,为防范僭主制,保护 公民自由权利,克里斯提尼( ) A.将 400 人议事会扩至 500 人 B.按地区原则划分基层组织 C.实行陶片放逐法 D.设“十将军委员会”统帅全军 解析:克里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十个行政选区,并以抽签方式组成五百人会议, 并组建十将军委员会。这三个选项都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通过这些改革基本铲除了旧 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使得公民的参政权空前扩大,但并不能防止僭主政治的出现,故 A、 B、D 项错误。陶片放逐法是为了防止某些别有企图的野心家掌权,危害民主政治而实行的。 如果公民认为某人的行为损害了公民利益,威胁城邦民主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通过投 票将他们予以政治放逐,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民主政治,防止僭主政治的产生, 故 C 项正确。 答案:C 10.有学者指出,14 世纪中叶经历了黑死病后的欧洲,农民的生存状况反而有了很大的提升, 更多的人买得起香料。史学家布罗代尔甚至认为这一时期欧洲农民的饮食和贵族可能没有太 大的不同。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欧洲( ) A.商品经济发展削弱贵族势力 B.与世界的经贸联系加强 C.思想解放和价值观的变化 D.农村劳动力价格上升 解析:材料表明,14 世纪中叶,欧洲在经历了黑死病之后,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 在饮食上甚至与贵族都没有太大的差别。结合所学知识,黑死病导致欧洲大量人口死亡,劳 动力急剧减少,此时农村劳动力的价格就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农民也就有了更高的收入,其 生活水平由此得到改善,D 正确。贵族阶层衰落以及世界贸易联系的加强都无法成为农民阶 层生活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排除 AB;消费观虽对农民的生活水平确实有一定影响,但根 本的还是经济原因,思想和价值观念都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发生改变的,排除 C。 故正确答案为 D。 答案:D 11.1928 年,苏联农民购买一公斤糖要卖 7 公斤小麦,至 1962 年,要卖 14 公斤小麦,1965 年 2 月则要卖 15—16 公斤小麦。这表明苏联( ) A.长期优先工业建设 B.粮食产量不断增长 C.国内物价持续上涨 D.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解析:材料表明,苏联农民在 1928 年至 1965 年,购买糖所要付出的小麦代价越来越大,这 说明糖的价值的不断上升。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国家采取优先发 展重工业的政策,导致农业和轻工业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所以 重工业挤占了国内轻工业、农业的发展空间,导致轻工业产品不足,价格上涨,A 正确。 答案:A 12.自 1950 年开始,美国先后在联邦德国、摩洛哥、希腊、菲律宾、夏威夷等地以及东地中 海、北太平洋航行的船只上建立大功率的转播站(船),使用多种语言进行广播。美国此举 意在( ) A.重塑国际形象 B.强化反共宣传 C.扩大海外市场 D.维护地区和平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50 年开始美国使用多种语言进行广播的目的是为了宣 传美国的政治主张,强化反苏反共宣传,B 项正确;二战后美国国际地位提高,不存在重塑 国际形象,排除 A;1950 年美国进行政治宣传是为了反苏反共,而非扩大海外市场、维护地 区和平,排除 CD。所以选 B。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清初攻取台湾后,康熙帝本人对台湾并不十分重视,收复台湾意图在消弭海氛,保护 闽浙沿海,而不在于对海疆的积极拓展他认为“台湾属海外地方,无甚关系”,只是因为“从 未向化,肆行骚扰滨海居民”,故“兴师围剿”,并将台湾视为“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 不得无所损”因此,清廷中有人主张“迁其人,弃其地”,也有人提议“弃之,专守澎湖”。 但福建总督姚启圣认为“台湾若弃而不守,势必仍作贼巢……台湾广土众民,户口数十万, 岁出钱粮似乎足资一镇一线之用。”靖海侯施琅也认为:“此地原为红毛住处,无时不在涎 贪……若为红毛所有……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虞”。 鸦片战争后,“国初海防,仅备海盗而已。自道光中海禁大开,形势一变,海防亦重。”台 湾的战略位置及丰富的物产资源,使它成为列强觊觎的目标。两江总督李宗羲认为“台湾形 势雄胜。与福州、厦门相为犄角,东南俯瞰吕宋等,西南遥制越南、暹罗、缅甸、新力口坡, 北遏日本之路,东阻泰西之往来,实为中国第一门户,此倭人之所以垂涎也……如得干略大 员假以便宜,俾之辑和民兼用西人机器,采取煤、铁山木之利……自开制造之局,自练防海 之师,为沿海各省之声援,绝东西各国之窥伺,此中国防海之要略也。”丁日昌也认为:“欲 筹海防,宜以全力专顾台湾'庶台防无事而沿海可期安枕。”清末甲午战败割台时,光绪皇 帝甚至哀叹“台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海防的需要使得台湾的战略价值 上升,台湾成为中国海防线上的重要一环。 ——摘编自刘耀《晚清台湾海防建设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初统治阶层对台湾战略地位的认识,说明其形成 的历史背景。 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清初以康熙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集团对台湾并不十分重视。收复台湾也是旨在 保护大陆,将台湾作为大陆的屏障。具有一定的海洋安全意识,但对于海洋战略、海洋主权 意识十分缺乏。看重台湾的土地、人口、赋税之用,以台湾为抗击侵略者的前沿。 历史背景要结合古代中国的具体现实。古代中国统治主体在大陆,以农业立国,因此统治集 团也将统治重心置于大陆,注重农耕,海洋意识较为缺乏。而且清初,统治集团以外族入关, 边疆地区也很不稳定,统治者将重心放在大陆。然而,随着明清海盗、倭寇频繁侵扰我国沿 海地区,统治者也开始认识到台湾对于抵御西方殖民者的作用。 答案: 认识:不太重视,未认识到台湾未来的战略价值;只注重台湾的陆地面积与人口赋税,未认 识到台湾的商业和战略价值;认为台湾是国家的战略负担;关注大陆内部,缺乏海洋意识(或 传统海防观念);仅将台湾视作大陆安全的屏障;认识到台湾对于抵御西方殖民者的作用。 背景:统治政策侧重于维护中央集权;防御海盗的需要;外部势力的侵扰;清初统治基础尚 未巩固,专注于内陆稳定。古代中国以农立国(或重农政策,或小农经济占主导),统治基 础主要在大陆;农耕意识浓厚,海洋意识相对缺失;缺乏国家主权观念。(考生可以在谈认 识同时分析背景,同等给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统治阶层对台湾战略地位认识的变化,并简述其历 史影响。 解析: 结合材料,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清政府意识到海防的重要性。台湾的战略意义、地缘政治 意义也在逐渐为统治者所见,其门户之作用受到重视。台湾的经济价值也在显现,清政府对 于台湾进行工业开发,其本身的政治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高。所有的这些变化促进了对台湾 的开发,使得大陆与台湾政治、经济交往更加密切,推动了台湾的迅速发展;加强了台湾的 海防布置,对抵抗外国侵略者有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历来官民对台湾的保卫行 动,对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有重要意义。 答案: 变化:西方国家的海上威胁和侵略,使清政府重视台湾的海防价值和战略位置;“天朝上国” 观念受冲击,逐渐以国际战略眼光认识台湾的地缘政治意义(东南门户的价值);经济结构 的变动,清政府开始关注台湾的经济价值;近代工业化进程逐渐深入,清政府开始重视台湾 的内部治理与近代工业的发展。随着国际意识、海洋意识增强,清朝统治阶层逐渐认识到台 湾是国家的战略资产(优势)。 影响:促进台湾的开发;密切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增强了统治 者的海洋意识;有利于拓展统治者国际视野;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主权意识);有利于培 育爱国主义精神。 14.阅读有关美国政体及评价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十七部首,分东西两路,而公举一大酋总摄之……议事听讼,选官聚贤,皆自下 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之二,舍独洵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 周乎! ——(1842 年)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以前曾被(法国)君主体制视作奇闻的美国各项创制,应当成为共和政体的法国的 学习对象……美国社会呈现的画面覆有一层民主的外罩,透过这层外罩随时可以看到贵族制 度的遗痕。 ——(1848 年)法国史学家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三: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因为按照宪法规定,必须有一定财产的人才享有选 举和被选举的权利……最高法院曾多次帮助美国资本家宣布罢工为非法,残酷地镇压革命的 工人……它所宣布的自由意味着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意味着剥夺的自由。 ——(1958 年)中国历史教科书《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四:(美国政体)意味着一种有限的政府,即政府只能拥有和行使人民同意授予它的权 力,并只能为人民同意的目的去施政。 ——(1996 年)美国法学家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外交事务》 请回答: 根据以上一则或多则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 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 难度,属于观点评析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一、要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 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论证 说明要充分;第三,论证说明的过程,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 如示例一:根据材料“二十七部首,分东西两路,而公举一大酋总摄之……议事听讼,选官 聚贤,皆自下始”可知魏源了解美国民主政治的若干状况;根据材料“众可可之,众否否 之……三占之二,舍独洵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可知魏源使用中 国传统的政治观念(周政)进行主观理解,但是却体现了魏源肯定美国政体,冲击了传统的 夷夏观念,开眼看世界。 如示例二:根据材料“应当成为共和政体的法国的学习对象……美国社会呈现的画面覆有一 层民主的外罩,透过这层外罩随时可以看到贵族制度的遗痕”可知托克维尔对美国民主既有 批判也有借鉴,言之有理即可。 如示例三:根据材料“必须有一定财产的人才享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最高法院曾多次 帮助美国资本家宣布罢工为非法,残酷地镇压革命的工人……它所宣布的自由意味着种植主 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意味着剥夺的自由”可知建国初历史教科书对美国政体存在一定偏 见,其原因主要是从当时的国际环境考虑,体现了政治环境影响历史评价。 如示例四:根据材料一和材料四可知美国政体优越性与局限性兼具。材料一材料一中魏源从 民本思想的角度肯定了美国民主制度的优越性。材料四“(美国政体)意味着一种有限的政 府,即政府只能拥有和行使人民同意授予它的权力,并只能为人民同意的目的去施政”可知 肯定美国宪政中的人民主权原则,但美国政体也存在局限性,美国民主也是资产阶级的民主, 黑人和工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 如示例五:综合上述四则材料可知,历史认识受时代背景、政治立场、个人身份、价值观念 等多方面的影响。材料一体现了魏源肯定美国政体,冲击了传统的夷夏观念,开眼看世界, 挽救统治危机。材料二托克维尔对美国民主既有批判也有借鉴。材料三建国初历史教科书对 美国政体存在一定偏见。材料四当代美国政治家从美国的价值观念出发,颂扬了美国宪政民 主的优越性。故以上反映了不同时代、立场、身份、价值观下的多元历史认识。 整体认识:本题以材料为依托,以美国政体为切入点,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问题难 度较大,主要考查不同时代、不同人物对美国政体的评价,涉及时代背景和政体内容的考查。 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案: 【评分标准】观点:考生能结合材料提炼出明确的观点。 材料:考生能结合材料进行论证说明 史实:考生引用史实准确,选取运用恰当。 论证:考生能围绕观点加以论证,不偏离观点,逻辑性较强。 提升:考生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概括规律、形成认识等。 示例一:观点:鸦片战争后,传统夷夏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论述:鸦片战争后,以魏源为代表的部分士大夫阶层主张“师夷长技”,向国人介绍西方的 地理、政治。材料一中魏源了解到美国的联邦制、总统制、人民主权(部酋、大酋总、皆自 下始)等美国民主政治的零星状况。使用中国传统的政治观念(周政)进行主观理解。体现 了对美国政体的肯定,冲击了传统的夷夏观念,开启丁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潮流。 示例二:观点:19 世纪中叶,法国学术界对美国民主既有批判也有借鉴。 论述:法国大革命后,法兰西政局动荡,民主与专制激烈斗争,材料二中托克维尔从美国民 主政治出发,对法国现实政治进行了批判。认识到美国共和制应是法国的学习对象,但也批 判了美国民主中的贵族政治的痕迹。表达了贵族制度必然衰落和民主平等势不可挡的主观愿 望。 示例三:观点:建国初历史教科书对美国政体存在一定偏见。 论述:20 世纪 50 年代,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对抗加剧。美国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政策,中 美关系恶化。50 年代末受国内左倾思潮影响,为了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材料三中历史教 科书对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等进行了批判,具有一定偏见。这反映了政治环境影响历史评 价。 示例四:美国政体优越性与局限性兼具。 论述:美国民主制度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材料一中魏源从民本思想的角度肯定了美国民主制 度的优越性。材料四中当代美国政治家亦肯定美国宪政中的人民主权原则。美国政体也存在 局限性,例如保留了大量贵族政治的痕迹(如精英政治)。同时,美国民主也是资产阶级的 民主,黑人和工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美国民主既有优越性也有局限性。这反映了民主制度 必须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示例五:历史认识受时代背景、政治立场、个人身份、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 论述:面对民族危亡,魏源通过介绍西方以期抵御外侮,救亡图存;托克维尔眼见法国革命 后政治动荡的社会现实,通过探讨美国民主的优劣表达对自由平等的诉求;而 50 年代的中 国受国内外形势影响,侧重批判美国政治的弊端;当代美国政治家从美国的价值观念出发, 颂扬了美国宪政民主的优越性。以上反映了不同时代、立场、身份、价值观下的多元历史认 识。 1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东汉的户籍什伍制度已大大松弛,个体小农大量减少,征兵制难以继续推行,军队的 兵源除了战时临时性征兵之外,主要靠募兵维持。东汉各地屯兵多来自招募。东汉政府招募 士兵的费用,称为“赏募钱”或“赏直”,实际上相当于雇佣士卒的工资。东汉对少数民族 往往也采用招募的办法。东汉少数民族兵称“夷兵”,是军队中的常员,战事结束后也不遣 散,编在军队中领受“牢直”、“廪赐”,成为一种常备的雇佣兵。……东汉末,刺史、牧、 守不仅可以私自募兵,而且其募领之兵往往变成私人部曲(军队编制及家兵之称),士卒父 子相袭,成为世兵。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兵制改革的内容并说明原因。 解析: 根据材料,东汉屯兵多来自招募,政府出资“雇佣”士兵,募兵制逐渐代替征兵制;兵源中 包括了少数民族,“夷兵”成为常员;地方豪强地主允许招募士兵,组成私人军队。 东汉的户籍什伍制度松弛,土地兼并严重,个体农户减少,征兵制的基础遭到破坏,难以继 续推行;地方豪强兴起,中央无力进行控制;民族融合,少数民族成为兵源之一。 答案: 内容:募兵制代替征兵制(或政府出资雇佣(招募)士兵);实行“屯兵”制;少数民族成 为兵源之一;允许豪强地主(私人)招募军队。 原因:土地兼并,个体小农减少;户籍制度遭到破坏;征兵制难以推行;豪强地主兴起;民 族融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汉募兵制的影响。 解析: 以募兵制代替征兵制,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军队建设,保障了士兵来源;对于少数民族士兵的 招募,加速了民族融合;政府出资招募士兵,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地方豪强招募私兵, 尾大不掉,对中央形成威胁。 答案: 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兵源,稳定了军队;加速了民族融合;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也造 成豪强地主拥兵自重,为汉末豪强割据混战埋下隐患。 1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在肯尼迪任期内(1961~1963),美国对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采取了武装干涉 行动美国特别惧怕共产主义在古巴得势,其第一次干涉就是支持古巴流亡分子入侵古巴。 1961 年 4 月 17 日,中情局装备和训练的反卡斯特罗的 1400 名古巴流亡分子,乘美国运输 船并在中情局雇佣人员所驾飞机的掩护下在古巴南海岸的猪湾登陆。结果在 72 小时内全部 被击溃,使美国的这场间接军事入侵遭到彻底失败。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篇》 材料二:美国入侵猪湾失败后,卡斯特罗高调地宣称自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确认了他的 国家与苏联的关系,并充当整个拉丁美洲和其他地方的国际革命事业的先锋。美国加强了它 对古巴的禁运.随后,在美苏的维也纳会晤中,苏联向西方国家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它们离 开柏林。正为猪湾惨败而痛悔不已的肯尼迪重申西方留在柏林不走的决心。1962 年,赫鲁 晓夫宣布要保卫古巴免遭美国的第二次入侵,于是将苏联军人和技术人员派往该岛修建导弹 基地。这将不可逆转地改变美苏之间的核武器均衡,后果不堪设想。 ——摘自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入侵古巴的历史背景。 解析: 结合材料中的时间提示,1961 年,以及相关信息可知,此时正处于冷战时期,美苏作为两 大不同意识形态阵营的代表,在多个领域展开对抗。美国实行霸权主义政策,对他国采取武 装干涉行动。同时国际上社会主义运动持续发展,古巴国内共产主义势力兴盛,因此苏联进 行“保卫古巴”的行动。古巴的地理位置与美国相近,苏联对于古巴的支持严重威胁到了美 国的安全,因此美国对古巴事件格外敏感。 1961 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 开,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国家兴起。 答案: 背景:美苏冷战(或两极格局对峙,美苏争霸);意识形态的对立;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古 巴共产主义势力兴盛;地缘政治的影响;美国实行全球霸权政策;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入侵古巴对当时国际关系的影响。 解析: 苏联此举对于美国安全威胁巨大,加剧了美苏之间的对抗;苏联支持古巴导弹建设,増加了 美苏之间核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这对世界安全影响巨大;美国为了对抗苏联,维护自身安全, 也为了震慑古巴,对古巴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制裁行动。 答案: 影响:美苏关系进一步恶化(或加剧了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增加了核战爆发的可能性, 破坏世界和平(或加剧了世界政局动荡);美国长期对古巴进行封锁和制裁。 1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明末清初,明廷重臣洪承畴兵败被俘,初宁死守节,经清太宗反复劝降后降清。以下是对他 的不同评价: 材料一:我朝开创之初,明末诸臣望风归附,如洪承畴……不可胜计。盖开创大一统之规模, 自不得不加以录用,以靖人心,而明顺逆。……朕思此等大节有亏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功勋 谅之于生前,亦不能因其尚有后人原之于死后。今惟准情酌理,自应于国史内另立贰(变节) 臣传一门。 ——(清)《贰臣传表》乾隆上谕 材料二:承畴负时誉久,生平疵行,亦少概见,一旦变节,殊出意外。吾人若舍民族国家之 观念而论断之,似属人之常情,惟当君主专制时代,则不免遗贰臣之羞耳……运筹策划,经 略四方,篼理机要,创制规模者,如范文程、洪承畴、金之俊、冯铨辈,虽以汉人投效,行 节有亏,史书所载,黜之贰臣;然经营勤劳,亦不失为开国之良辅。 ——(民国)萧一山《清代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乾隆皇帝、萧一山对洪承畴的不同评价并分析 其原因。 解析: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可知,乾隆虽然承认洪承畴有功,但更在意他的变节叛明;萧一山则 认为如果舍弃民族国家的观念,洪承畴经略四方,才能卓著,对社会有所贡献是不争的事实。 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乾隆、萧一山二人不同的身份、政治立场、时代立场去分析。乾隆以 封建三纲五常维护统治,所以需要对“变节”特别强调。萧一山为民国时人,能够突破乾隆 持有的忠君专制观念,从社会层面出发。所以二人对洪承畴有不同评价。 答案: 不同评价:乾隆皇帝认为洪承畴虽对清朝有功,但背叛明朝,属变节之臣。萧一山认为洪承 畴才能出众,功绩卓著。 原因:乾隆身为统治者,倡导三纲五常,维护专制统治。萧一山是民国时期的历史学家,主 张抛弃狭隘民族观念和忠君思想,从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出发评价历史人物。(考生指 出时代背景给指出身份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历史评价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解析: 结合两则材料,对比不同的观点可知,乾隆作为封建统治者,在思想文化上有实行专制主义 的要求,这种君主身份、封建时代背景、维护自身统治的出发点是他做出如此评价的主要原 因。萧一山处于民国时代,思想上有了一定的解放,对于封建专制、忠君等观念有了突破。 而他自己历史学家的身份,也使得他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更加注重其历史性。 答案: 历史评价受时代背景;思想文化;政治立场;个人身份;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在不同立 场、角度上,对同一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评价会有所不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