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历史第0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同步试题新人教版必修1
第0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1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高祖(刘邦)认为:“(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骨肉根本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宗法制 B.分封诸侯王 C.颁布推恩令 D.设置御史台 1.B【解析】材料信息表明,汉高祖认为秦朝灭亡是因为没有分封子弟,为此采取的措施是分封诸侯王,形成了郡国并行的局面,故B正确;宗法制被汉朝继承下来,故A错误;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故C错误;东汉时期开始设立御史台,故D错误。 2.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其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其中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3人被免职,2人因罪自杀,3人被下狱处死。汉武帝这样做的基本用意是 A.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皇权 B.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C.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 D.显示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3.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某项制度显示了这样三个理念:第一,人品是可以量化的;第二,人品是可变的;第三,人品高下应该与官位官阶相应。这一制度应是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3.B【解析】察举制注重品德,符合材料中“人品高下应该与官位官阶相应”的信息,B正确;A注重血缘关系;C注重门第;D注重才学。 7 4.有学者在研究汉朝制度变革时指出:如果天下是块大奶酪的话,在一定时期内,奶酪的大小不变化,那么参与分这块奶酪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奶酪就越少,也就意味着参加分配的人实力就越小。这里所描述的制度变革是 A.郡国并行制度 B.郡县制 C.推恩令 D.察举制度 4.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众建诸侯,地方诸侯国势力日益削弱,无法威胁中央。材料所描述的状况与推恩令相符,故选C项。 5.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救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 A.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 B.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6.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抓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忧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这一变化 A.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B.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D.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 6.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商品经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据材料“均田农民”可知是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给农民,“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府兵制改成募兵制,“长期戍边”,造成兵与将长期在一起,容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故C项正确;“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7.假设在下图所示中央机构所在的朝代,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7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8.宋太祖曾说:“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 A.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B.设枢密使,管理军事 C.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设通判,监督知州 8.A【解析】“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是说宋太祖为了防止武将专权,而改派文臣管理地方,据此可知,A符合题意;B属于中央官员,故排除;CD都不是“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而是负责财政和监督职能的官员,不符合题干中的“最重要”,故排除CD。 9.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是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据此可知“行中书省”是 A.中央的派出机构 B.皇帝的顾问机构 7 C.地方的自治机构 D.中央的并列机构 9.A【解析】根据材料“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元朝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实行行省制,行省即行中书省,是元朝中央的派出机构,故A项正确;行省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不是皇帝的顾问机构,B错误;行中书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是元朝加强对地方控制的制度,故CD错误。 10.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如果被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便于对权力进行约束 D.君主有效地控制了臣属 1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大致经过“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隋唐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与秦汉时期相比,其最大特点是 A.选拔官员受到世家大族的影响 B.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C.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选拔官员 D.以品德素养为标准选拔官员 11.B【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世官制和察举制的选官标准主要是依据血缘和家世门第,科举制选官标准主要是依据才学,这就打破了血缘和门第的束缚,故排除A;C项与设问要求不符;科举制主要以才学为标准,而非品德素养,故排除D;科举制通过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故选B。 1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几度变迁。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设置为路、州、县三级。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 B.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 7 C.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 D.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2小题。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3.中国古代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和的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是“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容。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增订本) 材料二 汉之刺史、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自辟”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郡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增订本) 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 7 13.【答案】(1)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形成了二元体制。 (2)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属吏为本地人。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或地方仍有较大权力)。 (3)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4)地方自主性(或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 1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 材料三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 材料四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并概括选官标准和选官方式的演变。 (2)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14.【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选官标准: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官方式:由推荐到考试。 7 (2)问题:科举制存在弊端;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品德。 (3)启示:用人制度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衰;选拔人才要注意公平、公正,德才兼备。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引文指出选官标准中片面注重言辞刀笔(语言、文章)而不注重品行(道德)是害已害民,说明了科举考试存在的弊端,应该重视官员品德。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题干所给史料分析归纳,首先需要结合前面三则史料,从用人制度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分析归纳,其次结合材料四可以从选官制度与人才的思想品德等关系方面分析归纳。 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