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案:第六章第14讲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案:第六章第14讲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第14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考纲 考点 考法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3.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1.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重点)‎ ‎2.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重点)‎ ‎3.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重点)‎ ‎4.人口统计图的判读。(难点)‎ 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多以统计图表资料为载体,考查人口增长的特点、原因,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等。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 ‎ 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问题(5年2考)‎ ‎1.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差异 ‎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 ‎(3)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差异 ‎①特点: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平衡的。‎ ‎②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自然增长率 保持在较低水平 较高 原因 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科技发达,生活条件好;有良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人们的受教育水平高 经济落后,生活质量较差,现代化水平低,需要劳动力多;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不完善;受“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影响 人口增长 特点 增长缓慢 增长很快 原因 政治上的独立;‎ 民族经济的发展;‎ 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和人们的生育观念等因素影响 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 1.简析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变化的关系。‎ 提示:①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时,人口数量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0时,人口数量不变;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时,人口数量减少。‎ ‎②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值变为0时,该地区人口数量最多(如图中A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由负值变为0时,该地区人口数量最少(如图中B点)。‎ ‎2.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的数量一定多吗?‎ 提示:不一定。自然增长率的高低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状况,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口增长速度越快。而人口数量的增长除与自然增长率有关外,还与人口基数有关。例如,我国目前自然增长率较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 ‎)‎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特点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状况 速度 慢,波动较大 快,表现为前期加速而后期减速 慢,呈现出新的平衡状态 数量 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 急剧增加 达到人口高峰后,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原因 生产力水平低下,‎ 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 医疗卫生条件差 医疗卫生水平提高 受经济、文化等的影响,人们的社会观念和家庭生育观念发生变化 备注 又称“高—高—低”型 又称“高—低—高”型 又称“低—低—低”型 ‎ 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的增长 ‎(1)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2)人口数量的增长与人口基数大小、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有关。‎ ‎①在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相同的情况下,人口基数越大,人口增长的数量越多。‎ ‎②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增长的关系 ⇒ ‎③人口迁移率与人口数量增长的关系 ⇒ ‎2.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1)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判断 一般地,农业社会及其以前属于原始型;工业化初期属于传统型;后工业化时期属于现代型。‎ ‎(2)根据国家类型判断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高—低—高”传统型;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已经属于“三低”现代型。发达国家则属于现代型。‎ ‎(3)根据人口增长特征判断 原始型是“高—高—低”型;传统型是“高—低—高”型;现代型是“低—低—低”型。‎ ‎(4)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 在进行人口增长模式判断时,我们可以通过题目所给资料得出该地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进而进行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如下图)‎ ‎①原始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3%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②传统型:出生率一般在3%左右,死亡率在1%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 ‎③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一般都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通常在1%以下,接近0,甚至是负值。‎ ‎ 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人口问题和采取的对策及今后的变化趋势,可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分析:‎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 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 原因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 ‎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③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 ‎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 ‎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 ‎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影响 ‎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 ‎②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③老年人精神孤单、生活困难;‎ ‎④劳动力不足;‎ ‎⑤青壮年负担过重 ‎①粮食供给不足;‎ ‎②教育、就业问题突出;‎ ‎③人民生活贫困化;‎ ‎④人口素质偏低;‎ ‎⑤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等 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趋势 人口数量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还将逐渐减少 随着控制人口措施的实施,人口增长将趋缓 ‎2.我国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国人口问题比较特殊,既有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问题,也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是因为我国的自然增长率虽然较低,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增长速度较快。‎ 解决我国目前人口问题首要的任务是继续保持较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而不是控制人口老龄化,因此要坚持计划生育政策。‎ 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口问题上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现象。如下表:‎ 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 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严格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 人口素质较低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流动规模大 积极发展交通,积极发展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 ‎ 人口的自然增长 ‎(2016·高考天津卷)读图,回答第1题。‎ ‎1.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 解析:选D。由图可知,1990~2000年之间人口数量是逐年增长的,但每年净增长的数量呈减少趋势,反映出1990~2000年该省的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2000~2014年的人口数量变化不是太大,反映出该时段的人口增长率相对平稳,故D项正确。‎ ‎ 人口问题 ‎(2015·高考上海卷)人口状况对一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下图为上海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变化图。读图,回答2~4题。‎ ‎2.图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  )‎ A.2003年 B.2008年 C.2010年 D.2012年 ‎3.图中反映上海市人口总量的变动态势是(  )‎ A.基本稳定 B.逐年增加 C.先增后减 D.整体趋减 ‎4.“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人口新政给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长期影响可能是(  )‎ ‎①增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②导致人口增长率大幅度上升 ‎③缓解劳动人口比重减少趋势 ‎④改善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状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2题,人口增长率受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影响,将各年份的人口机械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相加,即可得到各年份的人口增长率。由图可计算出,2008年的人口增长率高于其他年份。第3题,将图中各年份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相加,得到各年份的人口增长率均大于0,说明上海市人口总量逐年增加。第4题,“单独二孩”政策会造成新生人口数量增加,但不会导致人口增长率大幅度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新生人口的增加会使老年人口比重下降,缓解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从长远来看,可以缓解劳动人口比重减少的趋势,同时可以改善男女比例失衡的状况。‎ 答案:2.B 3.B 4.C ‎ 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 ‎(1)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 ‎(2)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一些学者认为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 ‎3.人口合理容量 ‎(1)实质: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谋求途径: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 简述我国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环境人口容量(或环境承载力)的总体特征及其最主要的限制因素。‎ 提示:环境人口容量总体水平都较低。西北地区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水源,青藏高原地区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热量。‎ ‎ 人口容量的影响分析 ‎1.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及特点 ‎2.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区别 内涵 最大人口数量 最适宜人口数量 意义 生存 发展 数量 大 小 共同点 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 人口容量的影响分析 ‎(2016·高考上海卷)人口地理研究对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决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根据下表数据,若不考虑其他条件,我国四省中,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可能是(  )‎ 甲省 乙省 丙省 丁省 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778.5‎ ‎914.3‎ ‎283.4‎ ‎1 799.4‎ 耕地面积(万公顷)‎ ‎588.31‎ ‎528.18‎ ‎814.07‎ ‎414.95‎ A.甲省 B.乙省 C.丙省 D.丁省 解析:选C。影响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尤其是资源的短板;丙省单位面积水资源量是最少的,故丙省的人口容量最小。‎ 常见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人口统计图是根据人口的相关地理数据绘制成的直观图形,主要用来反映人口构成(年龄、性别、文化、职业等)、数量变化、迁移状况等。每种图示的形式不同,其特点不尽相同,而且表现内容在侧重点上也有很大差异。‎ 图2 某地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构成图 图3 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 图1 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 ‎1.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方法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定类型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高—低—高”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对应“低—低—低”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3)析变化 ‎①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其变化主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由“高—高—低”型→“高—低—高”型→“低—低—低”型转变。‎ ‎②特殊变化。下左图表示青年男性人口所占比重异常偏小,这最可能是战争影响的结果;下中图表示青少年人口所占比重较低,这是人口负增长的结果;下右图表示青年女性人口的比重异常偏大,这可能是由于当地发展了服装、纺织等有利于女性就业的产业部门。‎ ‎2.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方法 ‎(1)平行线分析法是判读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最简便的方法。通过平面正三角形中的已知点(如甲图中的P点)分析三组年龄人口的构成情况,具体操作方法:过已知点分别作三角形三边的平行线,这样每个轴上可得到两个交点,其中靠近原点的那个点对应的数值,就是已知点在相应的坐标轴上的数值。如乙图所示,P点0~14岁人口比重为A点的数值,15~64岁人口比重为B点的数值,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C点的数值。‎ ‎(2)从图中还能判断出不同年份人口构成的变化。如图2,从2000年到2010年该地0~14岁人口比重减少,15~59岁和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增多。‎ ‎3.四边形统计图的判读方法 ‎(1)四边形统计图中有两边分别表示两个变量(一般是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另外两边表示一个变量(通常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根据一般的直角坐标图的判断即可得出数据,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读取,我们一般以第三个变量作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读数时沿对角线方向读取即可。‎ 如:上左图中底边(横轴)表示的是人口死亡率,左边(纵轴)表示的是人口出生率,另外两边表示的是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于图中Ⅰ、Ⅱ、Ⅲ、Ⅳ四点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可以先作出一条对角线(上右图),沿对角线箭头方向读取数值,由此得出图中四点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低到高依次是:Ⅱ、Ⅰ、Ⅳ、Ⅲ。‎ 判断某点具体的数据时,可过此点作对角线的垂线,交于两边即可,如上右图Ⅰ处的虚线,由此可知Ⅰ点的年平均人口增长率为8‰。‎ ‎(2)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及其变化特点。从图3中可以判读出世界、亚洲、欧洲、非洲和北美洲不同年份人口增长(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特点。‎ ‎(2015·高考福建卷)下图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1)~(2)题。‎ ‎ ‎ ‎(1)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 A.人口性别比 B.老年人口比重 C.青壮年人口比重 D.少儿人口比重 ‎(2)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率方案(  )‎ A.a方案较合理 B.b方案较合理 C.c方案较合理 D.均不合理 ‎[标准答案] (1)D (2)B ‎(2017·青岛一模)甲、乙为人口超10亿的国家,下图示意两国2015年人口年龄结构。据此完成(1)~(3)题。‎ ‎(1)造成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差异最大的原因是(  )‎ A.战争 B.自然灾害 C.经济发展水平 D.国家政策 ‎(2)缓解甲国人口问题的对策是(  )‎ A.控制人口增长 B.人口迁移 C.提升国民素质 D.奖励生育 ‎(3)推测乙国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是(  )‎ A.具有成本优势 B.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上升 C.技术创新、新兴产业增加 D.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解析:第(1)题,由材料判断甲、乙分别为中国和印度,中国目前年龄结构的形成原因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第(2)题,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国民素质偏低,因此可通过提升国民素质进行缓解。第(3)题,印度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答案:(1)D (2)C (3)A 下表为某年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四个国家人口基础性指标比较表。读表回答1~3题。‎ 国家 少儿抚养比(%)‎ 老年抚养比(%)‎ 人口密度(人/km2)‎ 人口自然增长率(%)‎ 城镇 农村 人口比重(%)‎ 人口年增长率(%)‎ 人口比重(%)‎ 人口年增长率(%)‎ ‎①‎ ‎22‎ ‎12‎ ‎140‎ ‎0.5‎ ‎50‎ ‎2.6‎ ‎50‎ ‎-1.0‎ ‎②‎ ‎47‎ ‎8‎ ‎378‎ ‎1.4‎ ‎30‎ ‎2.4‎ ‎70‎ ‎1.1‎ ‎③‎ ‎21‎ ‎18‎ ‎8‎ ‎-0.43‎ ‎73‎ ‎-0.5‎ ‎27‎ ‎-0.6‎ ‎④‎ ‎38‎ ‎10‎ ‎23‎ ‎0.91‎ ‎86‎ ‎1.7‎ ‎14‎ ‎-1.8‎ ‎1.下列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 A.①—俄罗斯 B.②—中国 C.③—印度 D.④—巴西 ‎2.下列对该年度人口数据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增长最多的国家是①‎ B.面临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的是②‎ C.城镇化水平最低的国家是②‎ D.农村人口死亡率呈负增长的是④‎ ‎3.③国人口密度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土面积小, 人口总数最少 B.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C.人口自然增长率非常低 D.国土面积大,大部分地区气候条件差 解析:第1题,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的应是俄罗斯,因此③为俄罗斯;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密度大的②应为印度;城镇人口比重高、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④应为巴西;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城镇人口比重比印度高的①为中国。第2题,印度(②)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中国(①)的2.8倍,人口基数也很大,因此人口数量增长最多;俄罗斯(③)少儿人口数量相对较少,老年人口相对较多,面临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印度(②)城镇人口比重最低,说明其城镇化水平最低;巴西(④)农村人口呈负增长的原因是巴西的城市经济畸形发展,吸引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第3题,③国为俄罗斯,地域面积广阔,纬度高,大部分地区气候条件差,东部为广阔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条件恶劣,不利于人口分布,人口密度非常低。‎ 答案:1.D 2.C 3.D ‎(2017·太原模拟)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可以将我国不同地区划分为快速增加、缓慢增加、缓慢降低和快速降低四个类型。其中人口密度快速增加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都市圈和青藏高原等地区。下图示意2000~2010年不同因素对我国四类地区人口密度变化的影响程度对比。图中的系数绝对值越大,对人口密度的影响程度越大;系数为正时,影响因素与人口密度变化呈正相关,反之,呈负相关。据此完成4~5题。‎ ‎4.我国人口密度降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 A.人口密集省区 ‎ B.山地丘陵地区 C.水源短缺地区 ‎ D.经济落后省区 ‎5.据图可知,长江三角洲地区(  )‎ A.初始人口密度较低,环境承载力大 B.医疗条件好,人口自然增长较快 C.发达的经济掩盖了人口密度过大的劣势 D.交通通达度高,是人口增加的主要“拉力”‎ 解析: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图中的系数绝对值越大,对人口密度的影响程度越大,系数为正,影响因素与人口密度变化呈正相关,系数为负,则呈负相关。由图可知,缓慢降低和快速降低两种类型中,对人口密度影响程度最大的是初始人口密度。较高的初始人口密度是促进人口迁出的推力,故我国人口密度降低的地区集中分布在人口密集省区。第5题,根据材料可知,人口密度快速增加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由图可知,在快速增加地区,对人口密度影响程度较大的是初始人口密度和国内生产总值,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影响程度超过了初始人口密度,说明发达的经济掩盖了人口密度过大的劣势。‎ 答案:4.A 5.C ‎6.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1990~2005年农村劳动力年龄分布和迁移率的变化图。‎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1960~2050年(含预测)65岁及以上人口增长示意图。‎ ‎(1)据材料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年龄分布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2)材料二反映出我国存在何种人口问题?从图中看,该问题产生的时间大约在________年后,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解析:(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劳动力年龄分布逐渐高龄化,青年劳动力迁移率上升较快。(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我国老年人的比重不断上升,在2000年后开始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并且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与人均寿命和出生率的变化有关。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主要从养老机制与养老模式的建立上分析。‎ 答案:(1)我国农村劳动力年龄分布逐渐高龄化,原因是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多,‎ 迁出率上升较快。‎ ‎(2)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比重大)。 2000‎ 原因:人均寿命的延长和出生率的不断下降。 应对措施: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构建和谐的家庭养老模式;国家财政加大养老投入,完善社会养老保险体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