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44
福建省福州十九中2016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 1.如图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比例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煤、石油、天然气是可再生能源 B.化石燃料占能源消费比例68% C.应大力提倡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 D.应适度发展水电、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 2.下列实施过程为物理变化的是( ) A.用玉米淀粉生产酒精 B.用液态空气制得氧气 C.用铁矿石冶炼生铁 D.用乙烯合成聚乙烯塑料 3.配制稀硫酸的部分操作过程如图所示,其中错误的是( ) A. 取浓硫酸 B. 读取数据 C. 稀释 D. 装瓶 4.化学用语是我们学好化学的工具.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氧分子:O2 B.镁离子: C.2个氢原子:H2 D.氧化铝:AlO 5.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描述,其中错误的是( ) A.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原子也可以形成离子 B.分子之间有间隔,原子和离子之间没有间隔 C.分子和原子时电中性的,离子是带电的粒子 D.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6.下列事实和解释不相符的是( ) A.干冰用作制冷剂﹣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热 B.白磷要保存在水中﹣白磷着火点低 C.氧气可以用于气焊气割﹣氧气有可燃性 D.用炭黑作画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不变色﹣常温下炭黑的化学性质稳定 7.X、Y、Z是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的三种金属,它们在溶液中能发生如下反应: ①X+YSO4=XSO4+Y ②Y+2ZNO3=Y(NO3)2+2Z ③X+H2SO4=XSO4+H2↑ ④Z与H2SO4不发生反应 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满足( ) A.X>Y>Z B.Z>Y>X C.Y>Z>X D.X>Z>Y 8.下列各组物质鉴别方法错误的是( ) A.用稀硫酸区分木炭粉和氧化铜粉末 B.用水区分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 C.用紫色石蕊试液区分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D.用稀盐酸区分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 9.在太空仓中使用新型“氢氧燃料电池”,其化学原理可表示为:2H2+O22H2O,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该电池装置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该电池产生的水可供宇航员使用 D.该反应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10.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分析推理说法正确的是( ) A.碱溶液的pH>7,因此pH>7的溶液是碱溶液 B.有机物中都含有碳元素,因此含碳的物质都是有机物 C.各种的酸溶液都含有H+,因此酸溶液都具有许多相似的性质 D.化合物含有不同种元素,因此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11.下列对部分化学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化学与生活 B.化学与环境 ①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 ②用燃烧的方法区分羊毛和涤纶 ③用温热的食醋除去水壶内的水垢 ①酸雨是因为空气中CO2含量高导致的 ②PM2.5是造成雾霾天气的无凶之一 ③含磷洗涤剂的使用会导致水污染 C.化学与安全 D.化学与健康 ①炒菜油锅着火可以用锅盖盖灭 ②在室内放一盆水,可防止煤气中毒 ③夜间发现液化气泄漏开灯寻找泄漏源 ①人体缺铁会引起贫血 ②用甲醛的水溶液浸泡海产品保鲜 ③食用蔬菜和水果来补充维生素 A.A B.B C.C D.D 12.下列所示实验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验证可燃物 燃烧的条件 B.鉴别两种化肥: NH4Cl和KNO3 C.证明CO2与NaOH反应 D.探究呼出气体和空气中 氧气的含量不同 A.A B.B C.C D.D 二、解答题(共7小题,满分64分) 13.(11分)(2016•福州校级模拟)在生产生活中,你会发现“化学就在身边”. (1)金属无处不在,自行车作为常用的代步工具,既轻便灵活,又符合环保要求,如图1是一款自行车的示意图.其中属于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合金的是 ,车架表面刷漆主要是为了防锈,其原理是 . (2)空气无处不在.我国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增加了PM2.5检测指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空气质量的影响很大. ①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人们积极寻找不含碳元素的燃料,经研究发现氨气(NH3)燃烧的产物是水和一种单质,对环境没有污染,且释放大量能量,有望成为今后理想的燃料. 写出氨气(NH3)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3)如图3装置常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对该实验认识正确的是 (填标号)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细铁丝同样可达到实验目的 C.该实验可说明N2难溶于水 D.红磷的量不足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于 (3)水无处不在.自来水是我国目前主要的生活饮用水,下表是我国颁布的生活用水水质标准的部分内容. 项目 标准 感官指标 无异味、异臭等 化学指标 pH6.5﹣8.5,铜<1.0mg•L﹣1,铁<0.3mg•L﹣1 氟化物<1.0mg•L﹣1,游离氯≥0.3mg•L﹣1等 ①感官指标表现的是自来水的 性质(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②自来水消毒过程中会发生甲、乙两个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a.物质D (填“是”或“不是”)氧化物. b.乙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c.乙反应中,物质C与E的质量比是 . 14.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关于碳酸钠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其中A、B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图1中“﹣”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图中“→”表示某种物质通过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 (1)若将A物质的溶液滴加到碳酸钠溶液中,观察到有无色气泡冒出,则A物质可能是 (填写一种物质的化学式). (2)不同类别的B物质能够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请选取其中一种,写出其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除你选取的物质所属类别外,B物质还可能属于 (填写物质类别). (3)如图2所示,有一种物质X能与碳酸钠、硫酸钠都发生双向转化,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 15.请结合硒元素的“身份证”信息填空: 16.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 (填“>”“<”或“=”)丙物质的溶解度. ②t2℃时,将100g水加入到盛有15g甲物质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时甲物质的 (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③甲、乙、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通过 (方法)都能析出晶体. ④t3℃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⑤t2℃时,某同学 (填“能”或“不能”)用固体丙(不含结晶水)配制出5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若不能,请写出原因 . 17.(16分)(2016•福州校级模拟)根据如图所示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甲、乙的名称:甲 ,乙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用装置C收集二氧化碳,将燃着的木条放在 (填“a”或“b”)端,若观察到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瓶. (3)实验室可以用装置A制取氧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用充满水的装置C收集氧气,则氧气需从 (填“a”或“b”)端通入. (4)实验室还可以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可以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标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等反应完全停止后,若向回收二氧化锰,可以选择图中 (填标号)装置,理由是 . 18.(11分)(2016•福州校级模拟)已知木炭粉(假设木炭粉中不含其他杂质)和Fe2O3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兴趣小组同学对该实验进行如下探究. I.生成固体组成分析 (1)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有黑色固体生成,小亮认为生成了铁粉,但小灵却有不同看法,理由是 . (2)为进一步确定黑色固体成分,小欢将生成的固体溶于足量稀硫酸,若观察到 现象,则可以判断生成的黑色固体全部是铁. Ⅱ.生成气体成分分析 提出假设:生成气体有以下三种可能的组成: 假设1:生成气体是二氧化碳; 假设2:生成气体是一氧化碳; 假设3:生成气体是 . 【设计实验】:为确定生成气体的组成,小组同学设计实验装置如图. (1)实验中通入的气体是纯净干燥的N2,分析不通入空气的主要理由是 (填序号). 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使石灰水变浑浊 B.空气中的氧气会和木炭粉反应生成CO或CO2而干扰实验结果 C.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会和木炭粉反应生成CO而干扰实验结果 (2)定性研究:若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定量研究:现准确称取16.0g氧化铁与2.4g木炭粉混合,在上述装置中完全反应.测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1.2g. 【实验结论】处理上述实验数据测算,可知假设 符合实验事实. 拓展与延伸:合成氨工业生产中所用的α﹣Fe催化剂的主要成分是FeO、Fe2O3.当催化剂中FeO与Fe2O3的质量之比为9:20时,其催化活性最高.现以Fe2O3为原料制备上述催化剂,可向其中加入适量木炭粉,发生如下反应:2Fe2O3+C4FeO+CO↑.为制得这种活性最高的催化剂,应向240gFe2O3粉末中加入木炭粉的质量是 g. 19.在通入空气并加热的条件下,铜与稀硫酸反应转化为硫酸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2H2SO4+O22CuSO4+2H2O,用980g稀硫酸恰好能与80g含铜80%的废料完全反应(假设杂质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 求: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2016年福建省福州十九中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 1.如图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比例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煤、石油、天然气是可再生能源 B.化石燃料占能源消费比例68% C.应大力提倡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 D.应适度发展水电、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 【考点】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常见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分类. 【分析】A、根据煤、石油形成特点分析; B、根据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比例图分析; C、根据燃烧煤炭会引起温室效应;大气污染分析; D、根据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应发展的新能源的种类分析回答. 【解答】解:A、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故A错误; B、由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比例图可知,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63%.故B错误; C、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会引起温室效应、大气污染等,应减少使用.故C错误; D、为了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应适度发展水电、风电、核电等.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同学们对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理解,同时也检测了同学们对核能的认识,是一道基础题. 2.下列实施过程为物理变化的是( ) A.用玉米淀粉生产酒精 B.用液态空气制得氧气 C.用铁矿石冶炼生铁 D.用乙烯合成聚乙烯塑料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用玉米淀粉生产酒精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用液态空气制得氧气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用铁矿石冶炼生铁过程中有新物质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用乙烯合成聚乙烯塑料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配制稀硫酸的部分操作过程如图所示,其中错误的是( ) A. 取浓硫酸 B. 读取数据 C. 稀释 D. 装瓶 【考点】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测量容器-量筒;液体药品的取用. 【分析】A、根据倾倒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稀释浓硫酸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将配制好的溶液装瓶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用细口瓶向量筒中倾倒浓硫酸,量筒倾斜,接近刻度线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读数时,量筒平放,视线与量筒中所需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将配制好的溶液装瓶时,为防止溶液溅出,可用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浓硫酸的稀释方法与注意事项、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化学用语是我们学好化学的工具.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氧分子:O2 B.镁离子: C.2个氢原子:H2 D.氧化铝:AlO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分析】A、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B、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C、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D、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写出其化学式即可. 【解答】解:A、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氧分子可表示为:O2,故选项化学用语书写正确. B、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镁离子可表示为Mg2+,故选项化学用语书写错误. C、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氢原子表示为:2H,故选项化学用语书写错误. D、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Al2O3,故选项化学用语书写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分子符号、化学式、化合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描述,其中错误的是( ) A.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原子也可以形成离子 B.分子之间有间隔,原子和离子之间没有间隔 C.分子和原子时电中性的,离子是带电的粒子 D.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考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分析】A、根据分子、原子、离子的形成考虑; B、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分子、原子和离子.微观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微粒之间有一定间隔,总是不断运动的 C、根据分子、原子、离子的电性考虑; D、根据物质的构成考虑; 【解答】解:A、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故对; B、微观粒子之间都有一定间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分子和原子时电中性的,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故C对; D、有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有的物质是由原子构成,有的物质是由离子构成,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故D对. 故选B. 【点评】主要考查了原子的构成,离子的概念、分子的特点、物质的构成微粒,要熟记它们并能灵活运用. 6.下列事实和解释不相符的是( ) A.干冰用作制冷剂﹣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热 B.白磷要保存在水中﹣白磷着火点低 C.氧气可以用于气焊气割﹣氧气有可燃性 D.用炭黑作画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不变色﹣常温下炭黑的化学性质稳定 【考点】二氧化碳的用途;氧气的用途;碳的化学性质.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物质的性质,只有充分了解物质的性质才能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 【解答】解:A、干冰用作制冷剂﹣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热,正确; B、白磷要保存在水中﹣白磷着火点低,正确; C、氧气可以用于气焊气割﹣氧气有助燃性,错误; D、用炭黑作画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不变色﹣常温下炭黑的化学性质稳定,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涉及的知识比较多,主要考查了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科学规律,同学们在学习中要多思考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7.X、Y、Z是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的三种金属,它们在溶液中能发生如下反应: ①X+YSO4=XSO4+Y ②Y+2ZNO3=Y(NO3)2+2Z ③X+H2SO4=XSO4+H2↑ ④Z与H2SO4不发生反应 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满足( ) A.X>Y>Z B.Z>Y>X C.Y>Z>X D.X>Z>Y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置越靠前,反应的越剧烈,位置在前的金属能把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然后根据①②③④中的反应情况推测各金属之间的活动性. 【解答】解:由①可以得出,X>Y,排除选项B和C,由②可以得出,Y>Z,排除选项D,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 8.下列各组物质鉴别方法错误的是( ) A.用稀硫酸区分木炭粉和氧化铜粉末 B.用水区分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 C.用紫色石蕊试液区分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D.用稀盐酸区分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分析】根据两种物质与同种试剂反应产生的不同现象来鉴别它们,若两种物质与同种物质反应的现象相同,则无法鉴别它们. 【解答】解:A、氧化铜粉末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与木炭不反应,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B、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分别放热、吸热,使温度分别升高、降低,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C、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分别显中性、酸性,分别能使紫色石蕊溶液显紫色、红色,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均能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分别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钙和水,但均无明显变化,不能鉴别,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在解决鉴别物质题时,判断的依据是:所选试剂需要与待鉴别的物质反应并出现明显不同的现象. 9.在太空仓中使用新型“氢氧燃料电池”,其化学原理可表示为:2H2+O22H2O,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该电池装置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该电池产生的水可供宇航员使用 D.该反应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考点】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反应类型的判定. 【分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解答】解:A、反应中,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正确. B、电池装置能够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正确. C、该电池产生的水纯净、无污染,可供宇航员使用.正确. D、水不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而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不正确. 故选:D. 【点评】该题属于信息给予题,结合教材内容很容易解答. 10.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分析推理说法正确的是( ) A.碱溶液的pH>7,因此pH>7的溶液是碱溶液 B.有机物中都含有碳元素,因此含碳的物质都是有机物 C.各种的酸溶液都含有H+,因此酸溶液都具有许多相似的性质 D.化合物含有不同种元素,因此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的化学性质;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分析】A、根据PH大于7的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解答; B、根据有机物的判断考虑; C、根据酸的性质考虑; D、根据化合物的定义考虑; 【解答】解: A、碱溶液的pH>7,pH>7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有可能是显碱性的盐溶液,例如碳酸钠溶液显碱性,pH>7,但属于盐溶液,故错误. B、含碳的元素属于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除外),故错误; C、由于酸溶液电离出来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所以酸溶液都能电离出氢离子,具有许多共性的性质,故正确; D、根据化合物的定义考虑: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不同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故错误; 答案: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酸的定义,有机物的判断方法,化合物的定义,pH>7的溶液的性质. 11.下列对部分化学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化学与生活 B.化学与环境 ①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 ②用燃烧的方法区分羊毛和涤纶 ③用温热的食醋除去水壶内的水垢 ①酸雨是因为空气中CO2含量高导致的 ②PM2.5是造成雾霾天气的无凶之一 ③含磷洗涤剂的使用会导致水污染 C.化学与安全 D.化学与健康 ①炒菜油锅着火可以用锅盖盖灭 ②在室内放一盆水,可防止煤气中毒 ③夜间发现液化气泄漏开灯寻找泄漏源 ①人体缺铁会引起贫血 ②用甲醛的水溶液浸泡海产品保鲜 ③食用蔬菜和水果来补充维生素 A.A B.B C.C D.D 【考点】硬水与软水;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一氧化碳的毒性;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酸的化学性质;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防范爆炸的措施;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 【分析】A、根据硬水的特点、羊毛和涤纶的区别分析; B、酸雨是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高所致; C、一氧化碳难溶于水; D、根据甲醛有毒分析. 【解答】解:A、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将硬水中的钙镁离子转化成沉淀,使水软化;点燃燃烧闻气味,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有特殊气味,并且起硬球的是涤纶;用温热的食醋除去水壶内的水垢,故A正确; B、酸雨是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高导致的,故B错误; C、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室内放一盆水,可防止煤气中毒故说法错误,故C错误; D、甲醛有毒,会损害人体健康,所以不能用甲醛的水溶液浸泡海产品,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涉及知识点较多,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采用排除法是正确快捷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2.下列所示实验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验证可燃物 燃烧的条件 B.鉴别两种化肥: NH4Cl和KNO3 C.证明CO2与NaOH反应 D.探究呼出气体和空气中 氧气的含量不同 A.A B.B C.C D.D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碱的化学性质;铵态氮肥的检验;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分析】A、根据实验中的设计是否能够证明燃烧需要氧气和一定的温度分析解答; B、根据铵态氮肥能够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氨气,结合氨气的性质分析; C、根据实验对比得出结论; D、根据探究呼出气体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不同应用燃着的木条分析. 【解答】解:A、利用该装置可以发现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而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会燃烧,所以能够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和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实验正确; B、铵态氮肥能够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氨气,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能使石蕊变成蓝色,而硝酸钾不能,故实验正确; C、二氧化碳和与水、氢氧化钠都反应,通过实验对比塑料瓶变瘪的程度说明二氧化碳能够和氢氧化钠反应;故实验正确; D、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中和呼出的气体中都会熄灭,不能得出呼出气体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不同,故实验错误; 故选项为: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设计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二、解答题(共7小题,满分64分) 13.(11分)(2016•福州校级模拟)在生产生活中,你会发现“化学就在身边”. (1)金属无处不在,自行车作为常用的代步工具,既轻便灵活,又符合环保要求,如图1是一款自行车的示意图.其中属于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塑料 (填序号,下同属于合金的是 不锈钢 ,车架表面刷漆主要是为了防锈,其原理是 使铁与水和氧气隔绝 . (2)空气无处不在.我国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增加了PM2.5检测指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空气质量的影响很大. ①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人们积极寻找不含碳元素的燃料,经研究发现氨气(NH3)燃烧的产物是水和一种单质,对环境没有污染,且释放大量能量,有望成为今后理想的燃料. 写出氨气(NH3)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4NH3+3O22N2+6H2O . (3)如图3装置常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对该实验认识正确的是 AC (填标号)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细铁丝同样可达到实验目的 C.该实验可说明N2难溶于水 D.红磷的量不足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于 (3)水无处不在.自来水是我国目前主要的生活饮用水,下表是我国颁布的生活用水水质标准的部分内容. 项目 标准 感官指标 无异味、异臭等 化学指标 pH6.5﹣8.5,铜<1.0mg•L﹣1,铁<0.3mg•L﹣1 氟化物<1.0mg•L﹣1,游离氯≥0.3mg•L﹣1等 ①感官指标表现的是自来水的 物理 性质(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②自来水消毒过程中会发生甲、乙两个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a.物质D 不是 (填“是”或“不是”)氧化物. b.乙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分解反应 . c.乙反应中,物质C与E的质量比是 73:32 . 【考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空气组成的测定;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根据已有的材料的类别解答,铁在与水和氧气并存时易生锈,防锈就是破坏铁生锈的条件解答; (2)根据反应原理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答; (3)A、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所选物质要具备以下特征:(1)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2)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3)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 C、根据氮气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红磷的量不足不能消耗完瓶内氧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4) ①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②根据图示得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解答有关的问题;根据微粒的构成分析分子的构成、写出化学式等. 【解答】解: (1)塑料和橡胶属于合成材料,不锈钢属于合金材料,钢中含有的金属是铁,车架表面刷油漆能使铁与水和氧气隔绝; (2)氨气(NH3)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3O22N2+6H2O; (3)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说法正确. B、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不能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C、该实验可说明氮气不支持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D、红磷的量不足时,燃烧时就无法将瓶内氧气全部消耗掉,进入水偏少,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于,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C. (4)①由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可知二者的区别是:该性质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由图中信息可知,感官指标通常指的是物质的异味、臭味等,属于物理性质;故答案为:物理; ②a.物质D中含有三中元素,不是氧化物; b.乙图是次氯酸分解生成氯化氢和氧气;乙图中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所以是分解反应; 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O2HCl+O2↑. 乙反应中,物质C与E的质量比是:73:32. 答案: (1)塑料,不锈钢;使铁与水和氧气隔绝; (2)4NH3+3O22N2+6H2O; (3)AC; (4)①物理;②不是;分解反应;73:32.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物质的类别和物质的性质进行.考查了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表示,完成此题,关键是根据反应的实质结合模型的结构充分理解图中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4.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关于碳酸钠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其中A、B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图1中“﹣”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图中“→”表示某种物质通过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 (1)若将A物质的溶液滴加到碳酸钠溶液中,观察到有无色气泡冒出,则A物质可能是 HCl (填写一种物质的化学式). (2)不同类别的B物质能够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请选取其中一种,写出其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Na2CO3=CaCO3↓+2NaOH ;除你选取的物质所属类别外,B物质还可能属于 盐 (填写物质类别). (3)如图2所示,有一种物质X能与碳酸钠、硫酸钠都发生双向转化,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2NaOH+CO2=Na2CO3+H2O . 【考点】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根据A物质的溶液滴加到碳酸钠溶液中,观察到有无色气泡冒出,所以A是酸,可以是HCl进行分析; (2)根据A、B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B物质能够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所以B可以是盐或碱,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进行分析; (3)根据有一种物质X能与碳酸钠、硫酸钠都发生双向转化,X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硫酸生成硫酸钠、硫酸钠和氢氧化钡生成氢氧化钠进行分析. 【解答】解:(1)A物质的溶液滴加到碳酸钠溶液中,观察到有无色气泡冒出,所以A是酸,可以是HCl; (2)A、B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B物质能够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所以B可以是盐或碱,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B物质还可能属于盐; (3)有一种物质X能与碳酸钠、硫酸钠都发生双向转化,X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硫酸生成硫酸钠、硫酸钠和氢氧化钡生成氢氧化钠,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故答案为:(1)HCl; (2)Ca(OH)2+Na2CO3=CaCO3↓+2NaOH,盐; (3)2NaOH+CO2=Na2CO3+H2O.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5.请结合硒元素的“身份证”信息填空: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简单分类;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分析】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SeO2的化学式进行解答即可.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据此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硒,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 氧元素显﹣2价,设硒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x+(﹣2)×2=0,则x=+4价. 由硒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圆圈内的数字是34,该元素原子核内有34个质子.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硒元素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 故答案为:非金属;+4;4;34;78.96.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 < (填“>”“<”或“=”)丙物质的溶解度. ②t2℃时,将100g水加入到盛有15g甲物质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时甲物质的 不饱和溶液 (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3% . ③甲、乙、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通过 蒸发溶剂 (方法)都能析出晶体. ④t3℃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甲<丙<乙 . ⑤t2℃时,某同学 不能 (填“能”或“不能”)用固体丙(不含结晶水)配制出5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若不能,请写出原因 t2℃时,丙物质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6.7%. .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分析】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①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丙物质的溶解度; ②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20g,所以将100g水加入到盛有15g甲物质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时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3%; ③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通过蒸发溶剂都能析出晶体; ④t1℃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最大,降低温度,甲、乙物质会析出晶体,丙物质不会,t1℃乙物质的溶解度小于t3℃时丙物质的溶解度,所以t3℃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甲<丙<乙; ⑤t2℃时,某同学不能用固体丙(不含结晶水)配制出5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原因是:t2℃时,丙物质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00%=16.7%. 故答案为:①<; ②不饱和溶液,13%; ③蒸发溶剂; ④甲<丙<乙; ⑤不能,t2℃时,丙物质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6.7%.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7.(16分)(2016•福州校级模拟)根据如图所示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甲、乙的名称:甲 酒精灯 ,乙 烧杯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用装置C收集二氧化碳,将燃着的木条放在 a (填“a”或“b”)端,若观察到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瓶. (3)实验室可以用装置A制取氧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KMnO4K2MnO4+MnO2+O2↑ .用充满水的装置C收集氧气,则氧气需从 a (填“a”或“b”)端通入. (4)实验室还可以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可以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B (填标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等反应完全停止后,若向回收二氧化锰,可以选择图中 D (填标号)装置,理由是 二氧化锰不溶于水 .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混合物的分离方法;氧气的制取装置;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熟记仪器的名称; (2)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来分析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 (3)依据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依据制取氧气的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据氧气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收集装置; (4)根据反应原理和反应条件来确定制取装置,根据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1)甲是酒精灯,乙是烧杯;故填:酒精灯;烧杯; (2)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将一根燃着的木条平放在导管a处,木条熄灭,证明满了;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a; (3)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下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需加热,发生装置选择A;用充满水的装置C收集氧气,氧气不易溶于水,可应用排水法收集,则氧气需从a进入;故填:2KMnO4K2MnO4+MnO2+O2↑(答案合理即可);a; (4)使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是固液常温型反应,发生装置应选择B,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所以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故填:B,2H2O22H2O+O2↑,D;二氧化锰不溶于水. 【点评】明确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收集方法,及过滤实验操作等知识,即可结合题意顺利解答. 18.(11分)(2016•福州校级模拟)已知木炭粉(假设木炭粉中不含其他杂质)和Fe2O3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兴趣小组同学对该实验进行如下探究. I.生成固体组成分析 (1)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有黑色固体生成,小亮认为生成了铁粉,但小灵却有不同看法,理由是 当固体中混有没有反应完的碳粉时,也是黑色 . (2)为进一步确定黑色固体成分,小欢将生成的固体溶于足量稀硫酸,若观察到 固体全部溶解 现象,则可以判断生成的黑色固体全部是铁. Ⅱ.生成气体成分分析 提出假设:生成气体有以下三种可能的组成: 假设1:生成气体是二氧化碳; 假设2:生成气体是一氧化碳; 假设3:生成气体是 生成气体是CO和CO2的混合物 . 【设计实验】:为确定生成气体的组成,小组同学设计实验装置如图. (1)实验中通入的气体是纯净干燥的N2,分析不通入空气的主要理由是 BC (填序号). 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使石灰水变浑浊 B.空气中的氧气会和木炭粉反应生成CO或CO2而干扰实验结果 C.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会和木炭粉反应生成CO而干扰实验结果 (2)定性研究:若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CO2=CaCO3↓+H2O . (3)定量研究:现准确称取16.0g氧化铁与2.4g木炭粉混合,在上述装置中完全反应.测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1.2g. 【实验结论】处理上述实验数据测算,可知假设 假设3 符合实验事实. 拓展与延伸:合成氨工业生产中所用的α﹣Fe催化剂的主要成分是FeO、Fe2O3.当催化剂中FeO与Fe2O3的质量之比为9:20时,其催化活性最高.现以Fe2O3为原料制备上述催化剂,可向其中加入适量木炭粉,发生如下反应:2Fe2O3+C4FeO+CO↑.为制得这种活性最高的催化剂,应向240gFe2O3粉末中加入木炭粉的质量是 3 g.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金属的化学性质;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氧化铁能与碳粉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铁粉与碳粉均为黑色固体,生成的铁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硫酸亚铁的水溶液为浅绿色,碳粉不能与硫酸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的气体由碳氧元素组成,可能是一氧化碳也可能时二氧化碳,或是二者的混合物,进行检验时,空气中含有的气体会与碳粉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而对气体造成干扰,故不能使用空气,检验二氧化碳使用的是澄清石灰水,一氧化碳有毒需进行尾气处理. 【解答】解:Ⅰ(1)炭粉也是黑色固体,故答案为:当固体中混有没有反应完的碳粉时,也是黑色; (2)铁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硫酸亚铁的水溶液为浅绿色,碳粉不能与硫酸反应且不溶于水,故答案为:固体全部溶解; Ⅱ提出假设:根据假设1和假设2可知气体还可能是二者的混合气体,故答案为:生成气体是CO和CO2的混合物; 设计实验:(1)空气中含有的气体会与碳粉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而对气体造成干扰,故不能使用空气,故选:BC; (2)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实验结论: 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关系式, 3C~Fe2O3~2Fe 36 160 112 可以看出16克氧化铁需要碳为3.6克, 碳和氧化铁生成二氧化碳的关系式, 3C~2Fe2O3 36 320 可以看出生成二氧化碳需要碳1.8克, 碳的质量2.4克介于两者之间,所以生成的气体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故答案为:假设3; 拓展与延伸: 设需要木炭的质量为y,氧化铁的质量为W,氧化亚铁的质量为N 2Fe2O3+C4FeO+CO2↑ 320 12 288 W y N 所以生成氧化亚铁为N=24y, 需要氧化铁为W=, (240g﹣):24y=20:9 y=3g, 故答案为:3. 【点评】本题考查了碳与氧化铁反应的有关实验探究,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 19.在通入空气并加热的条件下,铜与稀硫酸反应转化为硫酸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2H2SO4+O22CuSO4+2H2O,用980g稀硫酸恰好能与80g含铜80%的废料完全反应(假设杂质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 求: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分析】根据铜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铜的质量,求出参加反应的硫酸的质量,求出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解:设消耗H2SO4的质量为x 2Cu+2H2SO4+O2=2CuSO4+2H2O 128 196 80g×80% x x=98g 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100%=10% 答: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和溶质质量分数公式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