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课标高考物理力学实验基础知识
力学实验基础知识 误差及有效数字 1.误差 (1)定义:测出的数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叫误差。 (2)分类: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①系统误差: 产生:由于仪器本身不精确,或实验方法粗略或实验原理不完善而产生的。 特点:多次重做同一实验时,误差总是同样地偏大或偏小。 减小方法:校准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完善实验原理。 ②偶然误差: 产生:由于各种偶然因素对实验者、测量仪器、被测物理量的影响而产生。 特点:多次重做同一实验时,误差有时偏大,有时偏小。 减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有效数字: (1)带一位不可靠数字的近似数字叫有效数字,有效数字的最后一位为误差所在位。 (2)确定有效数字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有效数字的位数与小数点的位置无关。 ②有效数字的位数与单位无关。 ③关于“0”在有效数字中的特殊性: 0在前时,从左住右数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才是有效数字;0在后时,计入有效数字。 ④乘方不算有效数字。 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一、实验目的: 使用打点计时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 二、实验原理: 设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是a,在各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里的位移分别是s1、s2、s3……则有 △s=s2-s1=s3-s2=s4-s3=……=aT2 由上式还可得到 s4-s1=(s4-s3)+(s3-s2)+(s2-s1)=3aT2 同理有 s5-s2=s6-s3=……=3aT2 可见,测出各段位移s1、s2……即可求出 …… 再算出a1、a2……的平均值,就是我们所要测定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三、实验器材: 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刻度尺,导线,电源,钩码,细绳。 四、实验步骤: (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处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列小点。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4)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舍掉开头一些比较密集的点,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开始点。为了测量方便和减小误差,通常不用每打一次点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单位,而用每打五次点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单位,就是T=0.02×5=0.1s。在选好的开始点下面标明A,在第六点下面标明B,在第十一点下面标明C,在第十六点下面标明D,……,点A、B、C、D……叫做计数点,如图所示。两个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是s1、s2、s3…… s1 s2 s3 A B C D (5)测出六段位移s1、s2、s3、s4、s5、s6的长度,把测量结果填入下表中。 (6)根据测量结果,利用“实验原理”中给出的公式算出加速度a1、a2、a3的值。注意:T=0.1s。 求出a1、a2、a3的平均值,它就是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常考点]:1、求纸带的某点速度;2、求纸带的加速度(逐差法);3、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先打点再放手,打完点及时关闭打点计时器;4、开始打点时,小车紧靠打点计时器。 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实验目的: 探索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定量关系。 实验原理: F=kX 实验器材: 轻弹簧、钩码(一盒)、刻度尺、铁架台、三角板、重垂线、坐标纸。 实验步骤: 1.将铁架台放于桌面上,将弹簧的一端固定于铁架台的横梁上,在靠近弹簧处将刻度尺固定于铁架台上,并用重垂线检查刻度尺是否垂直。 2.记下弹簧的原长(自然长度)l0 3.在弹簧下端挂上钩码,待钩码静止后,记下弹簧的的现长l及弹力F,算出伸长量x=l-l0,并改变钩码个数,多次测量。数据记录表如下:(略) 4.根据测量数据画出F-x图像。(以F为纵轴,以x为横轴) 5.探索结论:按照F-x图中各点的分布与走向,尝试做出一条平滑的曲线(包括直线)。所画的点不一定正好在这条曲线上,但要注意使曲线两侧的点数大致相同。尝试写出曲线所代表的函数,首先尝试F-x是否为一次函数,如果不行则考虑二次函数…… 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应得出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即F=kx,其中k的单位由F和x的单位决定。 [常考点]:1、根据实验数据作图:F-X图,m-X图等(在弹性限度内:直线;超过弹性限度:不是直线);2、根据图象(直线部分)求劲度系数k;3、结论表述: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拉力成正比。 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目的: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原理:利用测力计测力作矢量图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器材: 方木板一块、测力计两个、细绳两段、橡皮条一段、白纸、铅笔、刻度尺、图钉 实验步骤: (1)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 (2)用两条细绳结在橡皮条的另一端,通过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拉橡皮条,橡皮条伸长,使结点伸长到O点(如图2-1) 点拨:经验得知两个分力F1、F2间夹角θ越大,用平行四边形作图得出的合力F的误差也越大,所以实验中不要把θ角取得太大,一般不大于90°为最佳。 橡皮条、细绳、测力计应在同一平面内,测力计的挂钩应避免与纸面磨擦。 (3)用铅笔记下O点的位置,画下两条细绳的方向,并记下两个测力计的读数。 点拨:拉橡皮条的细线要长些,标记每条细线方向的方定是使视线通过细线垂直于纸面,在细线下面的纸上用铅笔点出两个定点的位置,并使这两个点的距离要尽量远些。 (4)在纸上按比例作出两个力F1、F2的图示,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 点拨:作图要用尖铅笔,图的比例要尽量大些,要用严格的几何方定作出平行四边形,图旁要画出表示力的比例线段,且注明每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5)只用一个测力计,通过细绳把橡皮条上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点,记下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的方向,按同样的比例作出这个力F′的图示,比较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得的合力F,比较合力大小是否相等,方向是否相同。 (6)改变F1和F2的夹角和大小,再做两次。 [常考点]:1、实验操作的要点:用两个力拉和用一个力拉,要将结点拉到同一位置(力的等效性);2、数据记录:O点的位置,力的大小,力的方向(细绳的方向);3数据的处理:作力的图示(注意:要有标度),4、实际合力和理论合力的区分;5、结论表达。 实验四: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实验原理: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仪器: 轨道小车、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天平、砂桶、砂袋(砂桶、砂袋也可用钩码代替)、纸带、刻度尺、细线、木块 如图,如果摩擦力可以不计,则对质量为m的砂桶和砂及质量为M的小车分别有 T=Ma (1) mg-T=ma (2) 解得 T= 当 M>>m时,T≈mg 则(1)式变为mg≈Ma所以,如果实验测得在M一定时,a∝mg,在mg一定时a ∝,就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 操作步骤: (1)用天平测出小车质量M,在砂桶内加适量的砂,用天平测出砂和桶的总质量m(要保证m<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