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抢占高分速成宝典5文言文阅读分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抢占高分速成宝典5文言文阅读分类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5. 文言文阅读(分类) 5.1. 文言实词(包含题目总数:48) 5.1.1. 通假字 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通假基本上是同音代替。可分为完全同音、声母相同、 韵母相同。 辨别通假字要注意:通假有固定,不能随意与某个音同音近字通假,如“倍”与“背”通假,但不和“备”、“被” 通;甲字通乙字,不能倒过来乙字通甲字,如“县”可通为“悬”,反之则不行;有的字在现代汉语中读音读不同,但 古音相同,如“趣”通“促”,现代汉语中不同音。 5.1.2. 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白话文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文言文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白话文的一个双音词,如“妻子”、 “指示”、“地方”等。也不要把双音词拆成单音词来理解,如“布衣”、“太息”、“社稷”等。 5.1.3.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要理解一个词在文段中的确切含义,就要具备词的本义、 引申义、比喻义的知识。所谓本义就是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用打比喻 的方法形成的新的词义。如“畔”本义是“田界”,田界在田的旁边,所以旁边的意思也叫畔,如“河畔”,这是“畔” 的引申义,又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后来有些诗文中用来比喻得力的帮手和武力,这是比喻义,现 在又转化为贬义。 5.1.4. 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 只作陪衬。如“我有亲父兄”中的“父兄”只有“兄”的意义。 5.1.5. 古今异义 5.1.5.1. 词义扩大 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 5.1.5.2. 词义缩小 如“谷”,原来是谷类的总称,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专指稻子。 5.1.5.3. 词义转移 如“偷”,古义是苟且、马虎、不厚道,今义为“盗窃”。 5.1.5.4. 词义弱化 如“怨”,古义是仇恨、怀恨,今义则表示埋怨、责备。 5.1.5.5. 词义强化 如“恨”,古义是遗憾、不满意,今义是仇恨、怀恨。 5.1.5.6. 感情色彩变化 如“卑鄙”,古时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无贬义,现则指品行恶劣,变为贬义词了。 5.1.5.7. 常用古今异义词 文言实词古今异义列表 词 古义 今义 例句 安 养 安定、安然 衣食所安. 拜 封官、授爵 礼节 拜.为上卿 被 遭受 被子、被动 闻左公被.炮烙 鄙 边远地方 轻视、粗俗 蜀之鄙.有二僧 辟 召、征召 开辟、驳斥 连辟.公府不就 参 检查 参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猖獗 倾覆、跌倒 猖狂无忌 遂用猖獗.. 池 护城河 水塘 池.外不深也 饬 谨慎 整治、整顿 以污贿有饬.罢 续一 初一 刚开始 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初一..交战 次 等候、停驻 第二、质量差的 秦伯素服郊次.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摧 伤心 破坏、折断 阿母大悲摧. 地方 土地方圆 与中央相对 割地江东地方..数千里 订 论 改正、约定、装订 《订.鬼》 按 考查、查究 压住、依靠 按.诛五人 卑鄙 卑:地位低下 鄙:见识浅陋 品质恶劣 先帝不以臣卑鄙.. 比 等到 比方、比较 比.至陈 必 果真、如果 一定、必然 王必.无人 病 困苦至极 疾病 则久已病.矣 曾 连…都,…尚且 曾经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诚 果真 诚心诚意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 续二 齿 岁数、年龄 牙齿、齿轮等 以吾尽齿. 充 扩充、扩大 冒充、担任、满 吾充.爱汝之心 床 坐具 睡具 床.前明月光 刺 名帖 刺杀 伏腊一刺.之外 存 抚恤、爱惜 存在、蓄积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第 只、府第 表示顺序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董 正 姓氏 董.道而不豫兮 牧 养 牧放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能 这样 能力、能够、能量 忍能.对面为盗贼 妻子 妻子儿女 男子的配偶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其实 它的果实、那实际情况 实际上 其实..味不同 恰恰 和谐的莺啼声 正好 自在娇莺恰恰..啼 续三 遣 被丈夫赶回家 消、派 为仲卿母所遣. 摄 整理、整顿 吸取、保养 侯生摄.敝衣冠 生日 生活一天天地 出生日 而乡邻之生日..蹙 亲 父母 亲人、亲切 予虽亲.在不敢言老 寝 相貌丑陋 睡觉、陵寝 貌虽寝. 穷 困厄 穷困、尽 固将悉苦而终穷. 去 离开 往 乃去. 首领 头颅 领导者 臣首领..尚不保 庶 百姓 众多 庶.渴驽钝 微 含蓄 少、微末 其文约、其辞微. 暮 晚上 傍晚、将尽 暮.而果亡其财 宁可 岂能 表取舍的关联词 宁可..其载不 其次 次一等 次要地位 其次..,求脱械居监外板屋 、续四 奇 适宜 特殊的、惊异 恐此事非奇. 迁 放逐 迁移 怒而迁.之 稍 逐渐 稍微 稍.出近之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审 确实、确凿 审慎、审讯 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死耶 适 到……去 适合、舒服 舟行适.临安 亲戚 父母兄弟 旁系亲属 亲戚..畔之 青春 春天 青年时期 青春..作伴好还乡 渠 他 河道 渠.会永无缘 如 往、到 像、依照 齐使者如.梁 束手 投降 没有办法 刘琮束手.. 速 招致 速度、快 始速.祸焉 都 大 都市、全 中有都.柱 伐 功业 砍 此五霸之伐.也 续五 泛 覆灭 漂浮 大命将泛. 放 被委任 放纵、解除 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非常 意外事故 很、大 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 风流 繁华的景象 有功绩、有文采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固 本来 坚固、本来 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也 故事 旧事、前事 事情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顾 拜访 回顾、照顾 移军宜驾顾.之 管 钥匙 管理 鄙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害 嫉妒 祸害、害处 ……而心害.其能 会 恰逢 聚会、见面、会议 会.天大雨,道不通 藉 践踏 狼藉,同“借” 彼能藉.贫孱者耳 间 参与 量词、间隔、中间 又何间.焉 续六 交通 相交、勾结 各种运输、邮电部门 的总称 叶叶相交通.. 词 古义 今义 例句 绝境 与外界隔绝之地 没有出路的困境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慷慨 激昂 大方 能使人慷慨..涕泣 可怜 可爱 值得怜悯 可怜..体无比 控 拉 控制、控告 将军角弓不得控. 结束 整好装束 完毕 ……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 经年 一年又一年 经过一年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经纶 筹划、治理 政治规划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景 大 景致、情形 承天景.命 景明 阳光 景色、风景 至若春和景明.. 戾 到达 罪过、乖张 鸢飞戾.天者 乱 辞赋的结尾 混乱、战乱、任意 乱.曰:“鸾鸟凤凰……” 续七 冒 涂孟、敷上 冒充、冒失、透 其上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虽 即使 转折连词 虽.人弗损益 汤 开水 汤 赴汤.蹈火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无论 更不必说 连词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特 只、不过 特殊、新意 特.不故人耳 无赖 活泼好玩 品行不端 最喜小儿无赖.. 牺牲 祭祀用的牲畜 为正义而死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享 祭 享受 岁时享.之 方 方圆 方形、方向 今齐地方.千里 具体 具备形体 明确、不抽象 亦雁荡之具体..而微者 略 夺取 简略、计划、夺取 进兵北略.地 向 假如过去 方向、对着、向来 向.吾不为斯役 信 诚然 书信、信赖 信.造化之尤 续八 词 古义 今义 例句 行 常道 走、可以 天之行.也 寻 八尺、不久 寻找 深逾寻.丈,寻病终 要 趋、适应 要求 有要.于时也 严 尊重 严格、严密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因为 于是写 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再 第二次 重复 再.而衰,三而竭 章 花纹 文章、图章 黑质而白章. 长者 德行高尚的人 年龄高而有德行的人 ……长者..能下士也 指示 指着给人看 指导的话 请指示..王 正 道理、规律 不偏不斜 妙尽璇机之正. 至于 到……的结局 连词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智力 智慧和力量 理解事物的能力 可谓智力..孤危…… 续九 词 古义 今义 例句 中国 中原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 称 ……与中国..抗衡 中间 中间夹杂 里面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奏 呈献 演奏、发生 相如奉璧奏.秦王 走 跑 走 双兔傍地走. 卒 终于 兵士、完毕 而卒.葬之 祖父 祖辈、父辈 父亲之父 思厥先祖父..…… 5.1.6. 名词活用 5.1.6.1.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 名词+宾语: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修饰关系,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冬雪阵阵夏雨雪。 2、 名词+谓语: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修饰关系,第二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 月花。 3、 能愿动词+名词:如:左右欲刃相如。 4、 名词+补语:如:始舍于其址。 5、 所+名词:如:置人所罾(用网捕)鱼腹中。 6、 副词作状语+名词:如:范增数目项王。 5.1.6.2. 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有以下几种类型: 1、比喻,如“天下云(像云一样)集响(像响声一样)应,赢粮而景(像影子一样)从”。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2、表处所,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在朝廷上)叱之”。 3、表工具,如“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用笼子)养之”。 4、表方式,如“群臣吏民能面(当面)刺寡人者,受上赏”。 5、表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如“吾得兄(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事之”。 6、表方位,如“南(向南)取汉中,西(向西)举巴蜀”。 7、表时间,如“良庖岁(每年)更刀”。 5.1.6.3. 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使动用法的特点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带宾语,主语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翻译时应译成兼语 式,如“生死而肉(使……长肉)骨也”。 5.1.6.4.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意动用法的特点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带宾语,主语把宾语当成什么,或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翻译时可用这 种格式:主语+把+宾语+看成(当作)+表意动的动词,如“孔子师郯子(孔子把郯子看作老师……)”。 5.1.7. 动词活用 5.1.7.1. 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即动词的名物化,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在句中主语或 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或“之”字。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东西。)” 5.1.7.2. 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翻译时要采用兼语的形式。 如“项伯杀人,臣活(使……活下来,动词使动)之”。 5.1.7.3. 动词的意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带了宾语,这时认为是意动用法。如“于其师也,则耻(以……为耻)师焉”。 5.1.8. 形容词的活用 5.1.8.1.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字、 “之”字或数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语(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如“将军披坚(坚硬的铠甲)执锐(锐 利的武器)”。 5.1.8.2.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如“卒使上官大夫短(揭短 处,说屈原的坏话)屈原于顷襄王”。 5.1.8.3.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诸侯恐惧,会盟而 谋弱(使……削弱,形容词使动)秦”。 5.1.8.4.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主语以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以……为……”或“把…… 当作……”。如“吾妻之美(认为……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我者,私我也”。 5.2. 文言虚词(包含题目总数:23) 5.2.1. 虚词的用法 5.2.1.1. 常见的文言虚词 常见文言虚词列表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何 副词 多么 水何澹澹。 《观沧海》 代词 ①哪里 豫州今欲何往? 《赤壁之战》 ②什么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③为什么、怎么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移山》 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讷谏》 复音虚词“何 如”、“何以” ①“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 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 样”或“什么样”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 《谭嗣同》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②“何以”即“以何”,介宾 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 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 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 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 《谭嗣同》 何以战? 《曹刿论战》 续一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乎 介词 相当“于”,译为“在” 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 生乎吾前 《师说》 助词 1 表反问语气,译为 “吗、呢”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石钟 山记》 ②表疑问语气,译“吗、呢” 吾与汝毕力乎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愚公移山》 儿寒乎?欲食乎? 《项脊轩记》 ③表猜测语气,译为“吧、呢” 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或能免乎? 《冯婉 贞》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④用在副词或其它虚词之后, 舒缓语气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⑤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形容词词尾 译为“地、然”,或不译。 恢恢乎其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 续二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乃 副词 ①才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狼》 ②却、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 及。 ③甚至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代词 你、你的 王 师 北 定 中 原 日 , 家 祭 无 忘 告 乃 翁 。 《示儿》 用于判断句 中,起确 认作用 译为“是”、“就是”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且 副词 ①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钟山记》 ②将近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连词 ①况且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殽之战》 ②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③而且,并且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续三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其 副词 ①大概、或许,加强推测语气。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②难道,加强反问语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③还是、应当,加强期望或命 令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 连词 ①是……还是,表选择关系。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②假如、如果,表假设关系。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 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代词 ①他(们)、他(们)的。 遂契其舟。 《察今》 ②自己。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③其中(的)。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④这(个)、那(个)。 其人视端容寂。 《核舟记》 续四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为 介词 ①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②替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③因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 ④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助词 呢,表示反问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焉 代词 ①它 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 ②哪里,表疑问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助词 ①不译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②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 ③……的样子,……的声音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石钟山记》 兼词 ①于此 青麻头伏焉。 《促织》 ②于之 使皇武子辞焉。 《殽之战》 续五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所 助词 “所”字放于动词前,构成所 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曹刿论战》 “所”后一般跟动词,而如果 是名词或形容词,则先活用为 动词。 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 构成句式 “为……所”表被动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活板》 复音虚词“所 以” ①表原因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 ②表凭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若 连词 如果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代词 ①你 若人前为寿。 《鸿门宴》 ②你的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捕蛇者说》 续六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也 语气助词 判断语气 死生,昼夜事也。 《(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公逸事》 肯定语气:即使有否定词,仍 是表否定的肯定。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指南录›后序》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 粟非不多也。 《天时不如地利》 疑问语气 公子畏死耶?何泣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感叹语气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句中表停顿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孤之过也,大夫何罪? 《殽之战》 则 副词 就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连词 ①那么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六 国论》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②如果 人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表示分句并列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 续七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以 副词 通“已” 吾以知其必不敷矣。 《治平篇》 连词 ①因为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②表并列关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③连接状语和谓语,相当于 “而”,有时译为“来”、“着”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人。 《黔之驴》 介词 ①因为 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②在……时候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凭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④把 权以示群下。 《亦壁之战》 ⑤用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复音虚词,“以是” “是以”, 译为“因此”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 续八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因 介词 ①凭借,依靠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 ②趁此 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 ③顺着 变法者因时而化。 《察今》 ④通过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连词 ①因为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木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因此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琵琶行》 副词 于是,就 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取刃杀之。 《童区寄传》 续九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与 介词 ①跟,同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②替,为 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 连词 和,及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 《黄生借书说》 助词 通“欤”,表语气 王庶几无疾病与? 《庄暴见孟子》 动词 ①交好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六国论》 ②比 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公输》 ③给予 还以与妻 。 《乐羊子妻》 ④赞许,同意 吾与点也。 《论语》 续十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于 介词 ①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②比 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 ③对 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 《赤壁之战》 ④和,与 赵尝五战于秦。 《六国论》 ⑤向 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愚公移山》 ⑥在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⑦由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⑧被 不役于物。 《训俭示康》 ⑨到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 复音虚词“于 是”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的承 接或因果关系。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 逐。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 属介宾短语,做状语或补语。 译为“从这”、“在这”。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殽之战》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捕蛇者说》 续十一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者 助词 ①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后,表提 顿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②用在假设复句的后面,表提 顿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代词 ①指人、物、事、时间、地点 等,译为“的人”、“的东西”、 “的事情”等 臣 乃 市 井 鼓 刀 屠 者 。 《 信 陵 君 窃 符 救 赵 》 大率用根者,若用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 《采草药》 ②用在数词后,译为“个”、 “样”、“项”等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赤壁之战》 ③用在“今”、“昔”等时间词 的后面,译为“……时候”。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 续十二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而 连词 ①表并列,译“又”或不译。 北救赵而西却秦。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表递进,译“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劝学》 代词 ③表承接,译“就,接着” 图穷而匕首见。 《荆轲刺秦王》 ④表转折,译“但是、却”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①表假设,译“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②表修饰,译“着、地” 徐而察之。 《石钟山记》 ③第二人称代词 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 之 代词 ①可以代人(第三人称)、物、 事。译为“他、它(们)”只 作宾语或兼语。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 “这”,常作复指性定语。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 续十三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之 助词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可 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可 译为“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 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0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 志。起倒装作用,不译。 宋何罪之有? ④结构助词,“之”用在主、 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 不译。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⑤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 词或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 字之间,凑成四个字,起调整 音节作用,无义。 顷之,烟炎张天。 公将鼓之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续十四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之 连词 ①表并列,译“又”或不译。 北救赵而西却秦。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表递进,译“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劝学》 ③表承接,译“就,接着” 图穷而匕首见。 《荆轲刺秦王》 ④表转折,译“但是、却”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殽》 代词 ①表假设,译“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②表修饰,译“着、地” 徐而察之。 《石钟山记》 ③第二人称代词 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 5.2.1.2. 特殊虚词(兼词) 有的单音词同时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如“诸”,在句中相当于“之于”,在句末相当于“之乎”;“焉”兼有 “于是”或“于之”两个词的意思和作用,“阖”相当于“何不”。 5.2.1.3. 兼有虚实两种词性的词 有一类词,既可以作实词,也可以作虚词,它的词性要视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定,如:“烟波微茫信难求”中的“信” 字,在此句中应作副词“确实”讲。 5.3. 特殊文言句式(包含题目总数:12) 5.3.1. 判断句 5.3.1.1. 判断句的定义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句子。 5.3.1.2. 判断句的类型 1、 ……者,……也(者也全用)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 ……者,……(只用者)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 ……,……也(只用也)如:夫战,勇气也。 4、 ……,……(者也全不用)如:刘备天下枭雄。 5、 副词判断句:……乃、皆、则、即、非(表否定判断)……如: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环滁皆山也;予本非文人画士。 6、 动词判断句:……是、这……如:不知木兰是女郎;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5.3.2. 被动句 5.3.2.1. 被动句的定义 被动句指古代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 5.3.2.2. 被动句的类型 1、 ……于…… 如:内感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 ……见…… 如:秦诚恐不可得,徙见欺。 3、 ……见……于……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 ……受……于…… 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 ……为……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6、 ……为……所…… 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7、 ……为所……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8、 ……被……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9、 意念上的被动:洎牧以谗诛。 5.3.3. 省略句 5.3.3.1. 省略句的类型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1、省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或宾语省略的,也有呼应下文省略的,对话中也常省略主语。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承前省)。”;“(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蒙后省)。”2、省谓语或 谓语动词,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彼竭我盈。” 3、省宾语,如“权起更衣,肃追(权)于宇下(省动词宾语);竖子不足与(之)谋(省 介词宾语)。” 4、 兼语,如“以相如功大,拜(相如)为上卿。” 5、 介词,如“将军占(于)河北,臣战(于)河南(省介词‘于’)”;“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省介词 ‘以’)。” 5.3.4. 倒装句 5.3.4.1. 倒装句的类型 1、 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沛公安在?何以战? 2、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 用“之”“是”作标记:例如:何功之有哉?唯利是图; 4、 “以”的宾语常常前置:例如:一言以蔽; 5、 “自”作宾语往往前置:例如:自尊、自爱; 6、 方位名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5.4. 分析综合(包含题目总数:98) 5.4.1. 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5.4.1.1. 文言文断句 一、 可以利用文言虚词进行断句,如: 1、句末语气助词“也”、“矣”、“焉”、“哉”、“乎”、“与(欤)”、“邪”、“耶”等。在这些词后可断开; 2、 首发语词和语气助词“夫”、“盖”、“若夫”、“凡”、“唯”、“初”、“今”; 3、 词有“请”、“谨”等; 4、 叹句的标志“呜呼”、“嗟夫”、“噫”、“噫嘻”、“悲夫”; 5、 联句的标志“苟”、“若”、“虽”、“纵”、“向使”、“至于”、“而已”、“且夫”; 二、 可以利用文言习惯用语进行断句:如“不亦……乎”。 三、 可以利用句式对比,排比等特点进行断句。 四、 可以利用古文中一些对话标志进行断句:如“云”、“曰”。 5.4.1.2. 翻译原则 翻译原则: 信:即要真实地表达原文句的意思。 达:即要规范而明白流畅地进行翻译。 雅:即用词造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 5.4.1.3. 翻译方法 1、 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地对应性地落实翻译。 2、 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文言词语。 3、 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 4、 略:就是略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 气,就可以从略不译。 5、 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 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 现代汉语习惯。 5.4.2. 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 5.4.2.1. 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意义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可以说都是由信息组成的。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基本读懂全 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物、地点、时间、事件、语言、感情、道理等信息,并能提炼、表达出来。或对 选项的表达加以正确的判断。 5.4.2.2. 筛选、提取文中信息的注意事项 在筛选之前,要疏通全篇的字面意思,还要把题目要求分析清楚。在筛选时要注意排除不完全列举的干扰;在阅 读时要抓住关键词,正确辨析主次内容,这样能迅速排除次要枝节,筛选出必要的信息。 5.4.3. 概括内容要点、归纳中心思想 5.4.3.1.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意义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2 这种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中的重点,其难度显然比把握文义要高一层,这种归纳概括要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 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要求答出某个论点的论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 5.4.3.2.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注意事项 内容概括必须准确、全面。要做到准确,一是对关键性语句的意思要有正确的理解,二是言外之意或隐含信息的 揣摩,体味要合理,理解句意,在读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还要揣摩其言外之意或某种感情色彩。 5.4.3.3. 归纳内容要点的具体方法 1、 记人为主的记叙文、传记等要从以下 4 个方面分析: (1)记了几个什么人; (2)主要记的是谁,他与其他人是什么关系; (3)写了他几件什么事; (4)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2、以记物为主的,主要从以下 6 个方面分析: (1)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在事件中总共有哪些人; (3)人物之间的关系怎样; (4)人物对事物各持什么态度; (5)事件表现了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6)记叙的事件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3、以议论为主的,主要从以下 4 个方面分析: (1)弄清是对什么事情进行议论的; (2)主要观点是什么; (3)作者或人物论述观点的主要论据是什么; (4)人物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5.4.3.4. 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概括文段中心思想,主要从两个方面: a、 高度概括文段内容; b、 把握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5.4.4.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5.4.4.1. 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具体方法 1、 通读全篇,抓住作者的中心话题。 2、 分析层次结构,逐层归纳理清。只有通过逐段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在思路才会清晰,文章的主旨才会凸现。 3、 注意筛选提取有关重要的语言信息。使用“跳读”法,注意捕捉重要的或有效的信息,这些信息一般是文段的主旨 句,起始句或终结句,作者的评价性的语句。所谓有效信息是针对具体题目而言的,有些语言信息在文段中虽然不显 眼,但就文段后的题目而言,它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筛选利用时,必须立足于具体题目,做到阅读时有的放矢。 4、 以选文的出处、作者等方面推断文章思想倾向。如果只从文段字面内容来理解文意显然是不够完整,就需要从文段 题目,尾注等内容掌握其出处和作者的情况。再结合自己所掌握的有关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来综合分析。 5、 重点突破关键性的疑难之点。文言文阅读,一般总是先易后难,对于较容易的地方自然先读,对于较难的地方可以 暂时放一下,跳读过去。如果与题目无关,自然可以不去顾及,如果有关系,方法之一就是猜读,推断。 6、 注意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完整的阅读过程。文言文阅读首先要整体把握,整体认知,形成整体认识。 这样对文段有初步的理解,然后结合具体题目来解决相关的具体问题。对文段的分析和概括不能只停留在字面文意上, 因为更多的考查方式是对其思想内容的分析、评价。对文段的分析、评价必须立足于对文意的理解之上。 5.5. 文言修辞(包含题目总数:4) 5.5.1. 借代 5.5.1.1. 借代的定义 借代就是不把事物直接说出,而另外换个名称,这另外的名称是对该事物的称代。 5.5.1.2. 借代的类型 一、 用事物的性状、特征来指代事物。如: 1、 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美味食物) 2、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锦鳞:鳞鱼) 3、 将军身边披坚执锐,伐无道(坚:铠甲;锐:兵器) 二、用事物的质料代称该事物。如: 1、许子以铁耕乎?(铁:农具) 2、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青铜:镜子)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3 三、用特称代泛称。如: 1、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南浦:分别之地) 译:送君到了该分别的地方,是那么悲伤! 2、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大雅:古诗) 译:很久没有见到谁创作古诗了,我的精力已经衰退,将来有谁能够拿出这样的诗歌来呢? 四、用泛称代特称。如: 1、晋国,天下莫强焉。 译: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为强大的国家了。 5.5.2. 互文 5.5.2.1. 互文的定义 前后词语或上下句互相呼应,彼此渗透,形分义合,叫互文见义。也简称“互文”或“互体”。 5.5.2.2. 互文的类型 1、 单句互现: (1)秦时明月汉时关。 译: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2)主人下马客在船。 译:主人与客人一起下了马并登上船。 (3)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译:雾气与月光笼罩河也笼罩着沙地。 2、对句互现:有时作者利用互文见义将意思比较复杂的话分开来说,即上句隐含着下 句的词语,下句隐含着上句的词语。它们在意义上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如: (1)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译:由于天冷,将军和都护连角弓都拉不开,铠钾也难以披挂。 (2)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译:潼关上不管大城小城,都既需坚固,又高峻,难以攻破。 3、 文句互补。如: 花径不曾缘客扫,篷门今始为君开。 客:泛指一般客人;君:特指来访的客人。这两句上句只说个开头,没结尾;下句只有结尾没有开头,上下句补足, 则是: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篷门不曾为君开,今始为君开。 5.5.3. 并提 并提就是在一个句里同时表述两件相关的事情,这种表达方式也叫“几合叙”。并提与互文的区别:前者把应该 分为两句的话合成了一句,后者则是把应该合成一句的话分成了两句。如: 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译时应按如下顺序: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否焉。 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时应按如下顺序:春时则素湍回清,冬时则绿潭倒影。 5.5.4. 倒置 倒置也叫“颠倒”,与古汉语语法中讲的“倒装”或“后置”不同,它一般没有附加条件,不符合语法规律,更 多时是为了适应诗歌中平仄及押韵需要。如:“春与猿吟兮,秋鹃与飞”,译时语序应是:春与猿吟兮,秋与鹃飞。 5.5.5. 夸饰 夸饰即一般所说的“夸张”,是古文中常见修辞方式。如:喑鸣则山丘崩颠,叱咤则风云变色。 5.5.6. 委婉 5.5.6.1. 委婉的定义 委婉也就是把说话、引文说的含蓄、婉转一些。 5.5.6.2. 委婉的类型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14 - 1、 精俗:如:上厕所为“更衣”。 2、 避忌讳:由于讳言“死”,因此“死”有各种各样委婉说法。如: (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2)孝昭皇帝早弃天下。 3、 避冒犯:对别人(尤其是对君主)应用敬词;对自己用谦词。 4、 交际辞令:古人交往中的礼貌语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