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高考研究篇 大题练(六)
大题练(六) 1.(2018·河北邯郸高三摸底)(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广州及其附近地区盛产榨花和蚕丝,且质量上乘,逐渐发展兴起织造业。到了清代,西关(广州城垣以西)逐渐形成繁华的商贸区和居住区。晚清时期,西关住宅区内居民主要有商贾、政要、医生、教师、名伶、侨属侨眷、外商买办等。鸦片走私、禁烟运动最终导致了1840年和1856年的两次鸦片战争,广州终于由和平贸易的口岸演化为国家纷争的竞技台,但广州仍然是西方资本登陆的地区之一。1845年,英国大英轮船公司开始在黄埔开办船厂。随后的60年间,广州先后出现过各种工厂约30家,但已远不如当时的上海…… ——据邓大情《广州与上海:近代小说中的商业都会》 等整理 材料二 工业革命前,英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以伦敦为中心的农业发达的东南地区,尤其是英格兰南部。工业革命导致工业向英格兰中部和北部的一些地区转移。伯明翰凭借丰富的煤、铁资源迅速发展起庞大现代冶金和机械制造工业,一跃成为当时铁路机车、蒸汽机和船舶的制造中心,迅速成为英国工业革命中心,享有“工业革命的摇篮”和“世界工厂”的美誉。伯明翰工业革命的浪潮引起其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促进周边地区大量的工业者、农村人口和社会闲散劳力转化为工业劳动力。工业革命期间,伯明翰的居民增加了5倍多。伯明翰是英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地处英国的中心位置也是运河网络的中心枢纽所在。 ——摘编自姚圣《中国广州和英国伯明翰的历史街区形态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时期广州地区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并分析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的广州和18世纪的伯明翰在经济上的差异,分析伯明翰工业化的浪潮对英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3分) 答案 (1)变化:贸易地位下降;自然经济日益解体,传统手工业向近代工业转型,但发展速度不及上海;居民群体社会构成日益多元化。 原因:历经两次鸦片战争,广州城市受到了破坏;鸦片战争后,广州失去了一口通商时对外贸易的优势地位;广州传统手工业的衰落;西方国家投资重点的转移,西方生活方式与文化对广州的影响加深。(答出三点即可) (2)差异:经济性质 3 不同:广州经济是自然经济背景下的传统工商业经济;伯明翰的经济是工业革命背景下的近代工业经济。经济侧重点不同:广州对外贸易发达;伯明翰工业制造业发达。 影响:推动着英国经济中心的转移,冶金和机械制造业的技术革命加快了英国近代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推动人口的转移,加快了英国城市化进程;地处英国及运河的中心位置,有利于提高工业的辐射作用。 2.(2018·湖北百所重点学校联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60年代初中外历史部分重大事件简表。 时间 中国 亚洲 欧美 1945~ 1950 年 抗战胜利,重庆谈判(1945年);内战全面爆发 (194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950 年) 日本无条件投降(二战结束)(1945年);朝鲜正式分裂(1948年);朝鲜战争爆发(1950年) 《雅尔塔协定》签订;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出台,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1947年);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德国正式分裂,北约成立(1949年) 1951~1955 年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 年) 《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签 订(1951年);日内瓦会议,签订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议(1954年); 亚非万隆会议召开(1955年) 《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签订(1953年);苏、美、英、 法四国与柏林外长会议(1954年);联邦德国加入“北约”,“华约”成立(1955年) 1956~1960年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1956 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苏联撤回全部援华专家(1960 年) 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1956~1957);老挝抗美 救国战争(1959年) 波兰事件、匈牙利事件(1956年);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1961年);古巴革命胜利(1959年);《苏古联合公报》发表 1961~1964年 民主德国修建“柏林墙” 3 首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1961年);中苏论战 (1962~1964年);抗美援越 中、苏、美、英等和平解决老挝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召开,次年签订《关于老挝问题的日内瓦协议》 (1961年);古巴导弹危机 (1962 年)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2分) 解析 本题是开放型的试题,分析材料可知主要涉及的是外交问题,时间限定在二战之后到六十年代中期,联系所学知识,这一时期,美苏冷战,形成了两大阵营,展开了激烈的非军事对抗,造成世界局势的动荡,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世界所接受。分析图表中的信息,各种条约、会议占了很大比重,从这方面可以提出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国际社会的问题的论题,结合材料和所学进行论述,也可以从中国的外交活动体现出的国家利益为重,世界政治形势影响国内政治形势,意识形态斗争影响中国外交等方面提出论题,结合中美关系,中苏关系,中国国内的政治活动进行论述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答案 示例一 论题:国际社会的问题需要国际社会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 阐述:二战结束后,因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影响,美苏走向对抗,展开冷战和争霸。然而,两国间的矛盾并未因此得到解决,反而导致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爆发,世界动荡不安。历史证明,以合作的态度和和平的方式可以使众多国际问题得到解决,如中国以求同存异争取亚非会议与会国的理解,并一起推动了会议的成功;而老挝和平问题通过世界大国和相关国家的共同努力,也得到一定的解决。(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示例二 论题:国际意识形态斗争影响中国外交。 阐述:二战结束后,东西方意识形态差异促成了两大阵营的冷战。在推翻美国支持的南京国民政府后,新中国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和威胁。因此,采取“一边倒”的政策与苏联结盟,支援朝鲜战争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示例三 论题: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受国际环境变化影响。 阐述角度:可结合1956~1960年的“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波兰事件、古巴革命胜利事件关系的角度来阐述。 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