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宁夏石嘴山市三中2020届高三第四次高考适应性考试(12月)(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宁夏石嘴山市三中2020届高三第四次高考适应性考试(12月)(解析版)

宁夏石嘴山市三中2020届高三第四次高考适应性考试 ‎(12月)‎ 一、单选题 ‎1.图甲表示某二倍体动物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图乙表示该动物的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图丙表示该动物一个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A、a所在的染色体是已发生基因突变的X染色体 B. 图甲可对应于图乙中的bc段和图丙中的kl段 C. 图乙中的bc段和图丙中的hj段不可能对应于同种细胞分裂的同一时期 D. 图乙中的cd段和图丙中jk段形成的原因都与质膜的流动性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增殖,考查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和数目变化的理解。根据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规律可判断图丙代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的变化。‎ ‎【详解】A、X、Y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X、Y不可能位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则基因A、a位于一常染色体上,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或者交叉互换,A错误;‎ B、图甲为减数一次分裂形成的细胞,其中每条染色体两个DNA,可对应于图乙中的bc段,而图丙表示有丝分裂,B错误;‎ C、图乙中的bc段时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代表前期和中期,图丙中的hj段代表的是有丝分裂的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组加倍,但每条染色体只含有1个DNA,C正确;‎ D、图乙中的cd段形成的原因与着丝点的分裂有关,D错误。‎ 故选C。‎ ‎2.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子出现了以下情况,下列对相应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  ‎ 精子的种类及比例 对相应情况的分析 A AB︰ab=2︰2‎ 两对等位基因一定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B AB︰Ab︰aB︰ab=1︰1︰1︰1‎ 一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C AaB︰b=2︰2‎ 一定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D AB︰aB︰ab=1︰1︰2‎ 一定有一个A基因突变成了a基因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减数分裂的特点,精原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基因型不同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1个次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最终产生1种2个精子.因此,1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共产生了2种4个精子。‎ ‎【详解】AB、由于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了一个基因型为AB的精子,说明含A与B的染色体自由组合,含a与b的染色体组合,因此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为AB:Ab=1:1或aB:ab=1:1,A错误,B错误;‎ C、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为AaB:b=2:2,其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基因A和a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所致,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C错误;‎ D、有一个A基因突变成了a,则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可能为AB:aB:ab=1:1:2,D正确。‎ 故选D。‎ ‎3.下列有关同位素示踪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小白鼠吸入18O2,则在其尿液中可以检测到H218O,呼出的CO2也可能含有18O B. 35S标记甲硫氨酸,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与游离的核糖体都可能出现放射性 C. 将某精原细胞中的某条染色体上的DNA的一条链用15N进行标记,正常情况下,在该细胞分裂形成的精细胞中,含15N的精子所占比例为50%‎ D. 在缺氧时给水稻提供14CO2,体内可以存在‎14C的转移途径14CO2→‎14C3→(14CH2O)→‎14C3→‎14C2H5OH ‎【答案】C ‎【解析】‎ ‎【分析】‎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1)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用3H标记氨基酸,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3)15N标记DNA分子,证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4)卡尔文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 ‎(5)鲁宾和卡门用18O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详解】A、关于呼吸作用元素的去向分析:。所以,18O2标记以后放射性元素首先出现在水中,但是水又可以作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反应物,因此放射性元素又可以出现在二氧化碳中,A正确;‎ B、35S标记甲硫氨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因此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与游离的核糖体都可能出现放射性,B正确;‎ C、将某精原细胞中的某条染色体上的DNA的一条链用15N进行标记,根据半保留复制特点,正常情况下,在该细胞分裂形成的4个精细胞中,含15N的精子只有1个,因此所占比例为25%,C错误;‎ D、在缺氧时给水稻提供14CO2,水稻先利用其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有机物可作为无氧呼吸的底物,形成酒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体内可以存在‎14C的转移途径为:14CO2→‎14C3→(14CH2O)→‎14C2H5OH,D正确;‎ 故选C。‎ ‎4.下图甲、乙、丙是某高等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示意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 图甲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是极体和卵细胞 B. 图甲细胞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 C. 图乙细胞中染色单体数为0‎ D. 图丙细胞的名称是初级卵母细胞 ‎【答案】B ‎【解析】‎ 图甲细胞无染色单体,细胞每一极的染色体中无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根据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可判断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是极体和卵细胞,A项正确,B项错误;图乙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单体数为0,C项正确;该动物是雌性动物,图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是初级卵母细胞,D项正确。‎ ‎5.下列与变异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A与其等位基因a含有的碱基数不一定相等 B. 受精过程中不同基因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基因重组 C. 染色体倒位和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 D. 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 ‎【答案】A ‎【解析】‎ A.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叫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等位基因,所以基因A与其等位基因a含有的碱基数不一定相等,A正确;‎ B.基因重组指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B错误;‎ C.染色体倒位和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但使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C错误;‎ D.基因重组只发生在有性生殖的减数分裂中,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的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可能发生染色体变异,但不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答案选A。‎ ‎6.进行有性生殖的高等动物的三个生理过程如图所示,则①、②、③分别为 ‎ ‎​‎ A.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 B. 减数分裂、受精作用、有丝分裂 C. 受精作用、减数分裂、有丝分裂 D. 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受精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的特点: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能保持前后代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数目。因此,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遗传和变异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详解】图中①表示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即受精作用;②表示生物体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此过程发生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③表示受精卵进行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形成生物体的过程,因此,A、B、D三项均错误,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有丝分裂三个过程的区别,以及对生物体的意义,再根据题意作答。‎ ‎7.下图表示某生物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或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正确的是(   )‎ A. b,c两段分别表示染色体和DNA数量变化 B. EF,KL,IJ段不存在染色单体 C. CD,GH及OP段染色体数目相同 D. OP段相对于AB段,核DNA含量加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其中a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规律;b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c表示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 ‎【详解】A.a阶段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b阶段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c表示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A错误;‎ B.EF段表示有丝分裂末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G1期,不存在染色单体;KL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不存在染色单体;IJ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其中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存在染色单体,B错误;‎ C.CD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此阶段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在前期、中期与体细胞相同,在后期是体细胞的2倍;GH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此阶段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OP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C错误;‎ D.OP段相对于AB段,核DNA含量加倍,染色体数目加倍,D正确。‎ 故选D。‎ ‎8.将白眼雌果蝇(XaXa)与红眼雄果蝇(XAY)杂交,子代中出现极少数的表现型为白眼的雌果蝇,其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形成该个体的生殖细胞来源于(不考虑基因突变) (   )‎ A. B. ‎ C. D. ‎ ‎【答案】A ‎【解析】‎ ‎【分析】‎ 子代中出现极少数的表观型为白眼的雌果蝇,其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可推知基因型为XaXaY,又由于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可知子代多了一条Xa;A 是初级卵母细胞分裂图像,B是次级卵母细胞的分裂图像,C是初级精母细胞的分裂图像,D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的分裂图像。‎ ‎【详解】子代中出现极少数的表观型为白眼的雌果蝇,其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可推知基因型为XaXaY,又由于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进一步推知子代中白眼的雌果蝇中两个Xa都来自亲本雌果蝇的卵细胞。可能变异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产生XaXa卵细胞;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为分裂,姐妹染色单体为分离,产生XaXa卵细胞,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异常情况,考生要能够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分析出异常细胞产生的原因,在结合图像进行分析。‎ ‎9.下列关于生物的相关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花生种子富含脂肪,小麦种子富含淀粉,淀粉和脂肪均只含有C、H、O三种元素,且等质量的淀粉和脂肪分别同时氧化分解,淀粉的耗氧量、产能量均低于脂肪 B. 酵母菌可遗传的变异来源有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而病毒和蓝藻的可遗传的变异来源只有基因突变 C. 无子西瓜和无子番茄的获得,两者所涉及的生物学原理分别是染色体变异、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 D. 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肯定是DNA,无细胞结构的生物中大部分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的知识点是对糖类和脂质的分类分布及功能、糖类与脂肪在运输组成上的特点、可遗传变异的来源、生长素类似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多倍体育种、核酸的分类分布和功能的综合性考查,回忆糖类和脂质的分类分布及功能、糖类与脂肪在运输组成上的特点、可遗传变异的来源、生长素类似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多倍体育种、核酸的分类分布和功能,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A、花生种子富含油脂,小麦种子富含淀粉,淀粉和油脂均只含有C、H、O三种元素,由于淀粉中H的含量较脂肪少,因此等质量的淀粉和油脂分别同时燃烧,淀粉的耗氧量低于油脂,A正确;‎ B、酵母菌是真核生物,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因此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畸变,而病毒和蓝藻内没有染色体,因此可遗传的变异来源只有基因突变,B正确;‎ C、无籽西瓜通过多倍体育种获得,生物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无子番茄的获得是用生长素处理为授粉的花蕾,生物学原理是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C正确;‎ D、无细胞结构的遗传物质可能是DNA或者RNA,D错误;‎ 故选D。‎ ‎10.下列关于遗传和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型为Aa的豌豆在进行减数分裂时,产生的雌雄两种配子的数量比为1:1‎ B.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 C. 三倍体无籽西瓜不能结出种子,这种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D. DNA分子上发生碱基对的增加、缺失或替换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基因型为Aa的豌豆在进行减数分裂时,产生的雄配子数量要远多于雌配子,A错误;‎ B、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F1产生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B错误;‎ C、三倍体无籽西瓜是多倍体育种形成的,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C错误;‎ D、DNA分子上发生碱基对的增加、缺失或替换会引起基因突变,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D正确;‎ 故选D。‎ ‎11.如图为人类的性染色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同源区存在等位基因,非同源区不存在等位基因。下列关于性染色体上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Ⅰ区段上的显性遗传病,女性患者较多 B. Ⅰ区段上的隐性遗传病,父女可能均患病 C. Ⅱ区段上的遗传病,男女患病概率相同 D. Ⅲ区段上的遗传病,可能每一代均有患者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片段是X染色体特有的区域,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分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片段是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男女患病率不一定相等;Ⅲ片段是Y染色体特有的区域,其上有控制男性性别决定的基因,而且Ⅲ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均为男性,即伴Y遗传。‎ ‎【详解】Ⅰ片段是X染色体特有的区域,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分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中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男性患病率低于女性,A正确;Ⅰ区段上的隐性遗传病,父亲必定将X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传给女儿,所以父女可能均患病,B正确;Ⅱ片段是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男女患病率不一定相等,如①XaXa×XaYA后代所有显性个体均为男性,所有隐性个体均为女性;②XaXa×XAYa后代所有显性个体均为女性,所有隐性个体均为男性,C错误;Ⅲ 片段是Y染色体特有的区域,其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为伴Y遗传病,所以Ⅲ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男性,所以可能每一代均有患者,D正确。‎ ‎【点睛】本题以性染色体为素材,结合性染色体图,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伴X染色体遗传病、伴Y染色体遗传病和X、Y同源区段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特别是X、Y同源区段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要求学生理解相关遗传病的发病情况,能举例说明,并作出准确的判断。‎ ‎12.据下图分析下列关于染色体交叉互换与染色体易位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图甲是交叉互换,图乙是染色体易位 B. 两者都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C. 交叉互换发生于同源染色体之间,染色体易位发生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 D. 交叉互换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染色体易位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重组的类型:‎ ‎(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2、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 ‎(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 ‎(2)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A、图甲中的变异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是交叉互换;图乙中的变异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是染色体易位,A正确;‎ B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染色体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错误;‎ C、交叉互换发生于同源染色体之间,染色体易位发生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C正确;‎ D、交叉互换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染色体易位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D正确;‎ 故选B。‎ ‎13.“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宄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推理”过程的是 A.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生物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B. 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 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 D. “遗传因子在体细胞的染色体上成对存在”属于假说内容 ‎【答案】C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生物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这属于假说内容,A错误;‎ 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这属于提出假说,B错误;‎ C、演绎是根据假设内容推测测交实验的结果,即若F1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接近1:1,C正确;‎ D、假说的内容之一是“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没有说明遗传因子在体细胞的染色体上成对存在,D错误;‎ 故选C。‎ ‎14.下列关于人类探索遗传奥秘历程中的方法、材料及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沃森和克里克在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过程中使用了模型建构法 B. 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类比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 赫尔希和蔡斯利用肺炎双球菌研究遗传物质时,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D. 摩尔根以果蝇为材料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 遗传学中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1、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研究的伴性遗传等。‎ ‎2、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指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萨顿的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了类比推理法。‎ ‎3、模型构建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4、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的规律,例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详解】A、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A正确;‎ B、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类比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正确;‎ C、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研究遗传物质时,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C错误;‎ D、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C正确;‎ 故选C。‎ ‎15.孟德尔研究遗传规律时没有做的操作是 A. 对父本进行去雄 B. 人工授粉 C. 套袋 D. 统计分析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详解】A、孟德尔杂交实验中需要对母本进行去雄处理,不能对父本进行去雄处理,A正确;‎ B、孟德尔杂交实验过程中需要进行人工授粉, B错误;‎ C、去雄后和授粉后都要进行套袋处理,C错误;‎ D、孟德尔遗传实验进行了统计分析,即采用了统计学的方法,D错误;‎ 故选A。‎ ‎16. 基因型为BBBbDDdd的某生物,其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 )‎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基因型为BBBbDDdd的某生物表示4个染色体组.‎ A、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A错误;‎ B、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4条,则含有4个染色体组,B正确;‎ C、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2条,则含有2个染色体组,C错误;‎ D、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2条,则含有2个染色体组,其中一种染色体多了一条,属于三体,D错误.‎ 故选B.‎ 考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7.生物科学史上一些经典实验的叙述,表中“方法与结果”和“结论或观点”能相匹配的是( )‎ 选项 方法与结果 结论或观点 A ‎1665年英国科学家虎克运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许多规则的 “小室”‎ 发现细胞并命名细胞 B 孟德尔运用豌豆做杂交实验,利用假说演绎法和统计学原理等发现两大遗传定律 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C 将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装片置于黑暗且缺氧的环境中,用极细光束照射后,细菌集中于有光照的部位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水 D 将活的R型肺炎双球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体内出现活的S型菌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虎克观察到了死细胞并是细胞的命名者,A正确。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得出了两大遗传定律,但当时的结论是遗传因子的分离,和不成对的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基因的概念是在后来才提出的,B错误。恩格尔曼的实验说明了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氧气,鲁宾和卡门的实验说明了氧气来自水,C错误。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只证明了有转化因子的存在,但并不能证明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点睛:对于科学史的发现一定要遵从当时的结论或观点,而不能用现在的结论或观点来衡量或直接描述。‎ ‎18.基因型为Aa的个体连续自交3次,其子代中aa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A. 1/8 B. 7/‎8 ‎C. 7/16 D. 3/8‎ ‎【答案】C ‎【解析】‎ ‎  ‎ 所以基因型为Aa的个体连续自交3次,其子代中aa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16+3/8=7/16,A、B、 D三项均错误, C项正确。‎ ‎19. 某二倍体植物中,抗病和感病这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要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应该选用的杂交组合是 A. 抗病株×感病株 B. 抗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 C. 抗病株×抗病株,或感病株×感病株 D. 抗病纯合体×抗病纯合体,或感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 ‎【答案】B ‎【解析】‎ 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的方法有1、定义法——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个体进行正反交,子代表现出来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对应的为隐性性状;2、相同性状的雌雄个体间杂交,子代出现不同于亲代的性状,该子代的性状为隐性,亲代为显性。故选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显隐性的判断,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0.自然状态下,豌豆是一种严格自花传粉的植物。已知一批基因型为AA与Aa的豌豆种子数之比为1∶2,将这批种子种下,自然状态下(假设结实率相同)其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数量之比为 A. 4∶4∶1 B. 3∶2∶‎1 ‎C. 3∶5∶1 D. 1∶2∶1‎ ‎【答案】B ‎【解析】‎ 自然状态下,豌豆自花传粉,基因型为AA与Aa的豌豆种子数所占比例分别为1/3、2/3,AA自交的后代仍为AA,Aa自交的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 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3+(2/3)×(1/4)=1/2,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为(2/3)×(1/2)=1/3,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为(2/3)×(1/4)=1/6,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数量之比为3∶2∶1。‎ ‎21.已知某一动物种群中仅有Aabb和AAbb两种类型个体,Aabb:AAbb=2:1,且该种群中雌雄个体比例为1:1,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则该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比例为(  )‎ A. 5/8 B. 5/‎9 ‎C. 13/16 D. 13/18‎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应选用配子法来计算基因型概率。在开始审题的时候看到有两对等位基因,但是由于亲本均为bb,因此只要考虑Aa和AA这一对基因,此时应选择基因的分离定律解题。‎ ‎【详解】解:已知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和AAbb,分析基因型可知只要考虑A与a这一对相对性状个体间的自由交配(因为两个亲本都是bb,后代也全为bb)。据题意无论雌性或雄性,都有Aa和AA两种类型,Aa:AA=2:1,这样亲本Aa占2/3、AA占1/3,这样亲本产生的配子中A占2/3×1/2+1/3=2/3,a占1/3.无论雌、雄均有这两种,均为这样的比例,因此后代AA的概率为2/3×2/3=4/9,aa的概率为1/3×1/3=1/9,Aa的概率2×2/3×1/3=4/9,因此该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比例为4/9+1/9=5/9。‎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相关信息“稳定遗传”,稳定遗传就是纯合子,再根据题意作答。‎ ‎22.如图是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Ⅱ4号患甲病说明Ⅰ1和Ⅰ2号的配子结合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Ⅱ6号和Ⅱ7号与甲病有关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3‎ C. 若Ⅱ3号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则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D. 从I1号个体及子女推知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答案】C ‎【解析】‎ Ⅱ4号患甲病,而其父母正常,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错误;Ⅲ12号患甲病为aa,则其表现正常的双亲Ⅱ7号和Ⅱ8号均为Aa,4号患甲病为aa,则其表现正常的双亲I1和I2号均为Aa,则Ⅱ6为1/3AA、2/3Aa,因此Ⅱ6和Ⅱ7与甲病有关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B错误;若Ⅱ3不携带乙病基因,则乙病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正确;从I1个体及子女不能推知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只能推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D错误。‎ ‎23.某种植物果实重量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对果实重量的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已知隐性纯合子和显性纯合子果实重量分别为‎150g和‎270g。现将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两植株杂交,F1 中重量为‎190g的果实所占比例为(  )‎ A. 3 / 64 B. 5 / ‎64 ‎C. 12 / 64 D. 15 / 64‎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于隐形纯合子的果实重量为‎150g,而显性纯合子的果实重量为‎270g,三对等位基因中每个显性基因增重为(270﹣150)÷6=20(g),因此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两植株杂交,F1中重量为‎190g的果实的基因型中含有显性基因个数为:(190﹣150)÷20=2,若用A和a、B和b、C和c这三对等位基因来表示,重量为‎190g的个体基因型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六种,所占比例依次为1/64、1/64、1/64、4/64、4/64、4/64,因此共占比例为15/64,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24.如图所示,某种植物的花色(白色、蓝色、紫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D、d和R、r)控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种植物中能开紫花的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 B. 植株DdRr自交,后代紫花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1/6‎ C. 植株Ddrr与植株ddRR杂交,后代中1/2为蓝花植株,1/2为紫花植株 D. 植株DDrr与植株ddRr杂交,后代中1/2为蓝花植株,1/2为紫花植株 ‎【答案】B ‎【解析】‎ ‎【详解】该种植物中能开紫花的植株的基因型有DDrr、Ddrr、ddRR和ddRr4种,A项正确;‎ 植株DdRr自交,后代紫花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DDrr、ddRR)所占的比例是2/6,B项错误;‎ 植株Ddrr与植株ddRR杂交,后代基因型为DdRr和ddRr,1/2为蓝花植株,1/2为紫花植株,C项正确;‎ 同理,植株DDrr与植株ddRr杂交,后代中1/2为蓝花植株,1/2为紫花植株,D项正确。‎ ‎25.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如果F2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9:7,9:6:1和15:1,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分离比分别是 A. 1:3,1:2:1和3:1 B. 3:1,4:1和1:3‎ C. 1:2:1,4:1和3:1 D. 3:1,3:1和1:4‎ ‎【答案】A ‎【解析】‎ ‎【分析】‎ 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实验的杂交子二代的表现型比例为9:3:3:1。‎ 根据F2的分离比分别是9:7,9:6:1 和 15:1,推测亲本的杂交类型,从而判断F1与纯合隐性个体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生物性状时,F2中出现的表现型异常比例分析:‎ ‎(1)12:3:1即(‎9A_B_+‎3A_bb):3aaB_:1aabb或(‎9A_B_+3aaB_):‎3A_bb:1aabb ‎(2)9:6:1即‎9A_B_:(‎3A_bb+3aaB_):1aabb ‎(3)9:3:4即‎9A_B_:‎3A_bb:(3aaB_+1aabb)或‎9A_B_:3aaB_:(‎3A_bb+1aabb)‎ ‎(4)13:3即(‎9A_B_+‎3A_bb+1aabb):3aaB_或(‎9A_B_+3aaB_+1aabb):‎3A_bb ‎(5)15:1即(‎9A_B_+‎3A_bb+3aaB_):1aabb ‎(6)9:7即‎9A_B_:(‎3A_bb+3aaB_+1aabb)‎ ‎【详解】①F2的分离比为9:7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1A_B_:(‎1A_bb+1aaB_+1aabb)=1:3;‎ ‎②F2的分离比为9:6:1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1A_B_:(‎1A_bb+1aaB_):1aabb=1:2:1;‎ ‎③F2的分离比为15:1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1A_B_+‎1A_bb+1aaB_):1aabb=3:1;‎ 故选A。‎ ‎26.如图所示为某动物(2n=4)体内一个分裂细胞的局部图像,其中另一极的情况未绘出。已知该动物的基因型为GgXEY,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示细胞应进行均等分裂,细胞内有2组中心粒 B. 图示未绘出的一极一定有G和g基因、Y染色体 C. 图示细胞最终能得到4种配子,即GXE、gXE、GY、gY D. 图示完整细胞内应有6条染色单体、4条染色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细胞染色体中的着丝点还未分裂,应该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根据该动物的基因型可知该动物的性别为雄性,则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 ‎【详解】A ‎、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该生物为雄性个体,则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应进行均等分裂,A正确;‎ B、若发生的是基因突变,图示未绘出的一极只存在 G、g两种基因中的一种和Y,B错误;‎ C、图示细胞经过分裂能得到3种配子(发生的是基因突变)或4种配子(发生的是交叉互换),C错误;‎ D、图示完整细胞内应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D错误;‎ 故选A。‎ ‎27. 五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AaBBCcDDEe×AabbCCddEe产生的子代中,有两对基因杂合、三对基因纯合的个体所占的比例理论上是 A. 1/4 B. 1/‎8 ‎C. 1/16 D. 1/32‎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发生自由组合。‎ ‎【详解】AaBBCcDDEe×AabbCCddEe可以转化成5个分离定律,Aa×Aa→AA:Aa:aa=1:2:1,、BB×bb→Bb、Cc×CC→CC:Cc=1:1、DD×dd→Dd、Ee×Ee→EE:Ee:ee=1:2:1,五对等位基因杂交后代一定含有2对杂合子Dd、Bb,杂交后代有两对基因杂合、三对基因纯合的个体杂比例是。‎ 故选B。‎ ‎28.图是某家族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中II4不携带甲病基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两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 B. II3和II4再生育一个与III5表现型相同孩子的概率是1/8‎ C. III1的甲病基因全部来自I2‎ D. 若III5与正常女人婚配,建议他们最好生女孩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首先抓住“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这句话,可以判断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II1和II2不患乙病但生育了一个乙病患者,所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据此可以解题。‎ ‎【详解】A、III5的父母均不患甲病,因此甲病为隐性遗传病,且II4不携带甲病基因,所以甲病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II1和II2不患乙病但生育了一个乙病患者,所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且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项错误;‎ B、III5是一个患甲病而不患乙病的男孩,若考虑甲病,II3和II4生育一个患甲病的男孩的概率是1/4,再考虑乙病,II3和II4生育一个不患乙病孩子的概率为1/2,所以II3和II4再生育一个与III5表现型相同孩子的概率是1/8,B项正确;‎ C、III1的甲病致病基因分别来自II1和II2,其中II2中的致病基因来自I1,C项错误;‎ D、由于III5是一个甲病患者,其含有的甲病致病基因只能传递给他的女儿,所以他与正常女人结婚,建议他们最好生男孩,D项错误。‎ 故选B。‎ ‎29.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产生的F1有AAbb、AaBb和aaBB 3种基因型,比例为1∶2∶1,其中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应是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一般为等位基因,不可能为非等位基因,A错误;如果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后代应出现3×3=9种基因型,B错误;如果两对基因连锁,并且AB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应为:AABB:AaBb:aabb=1:2:1,C错误;A和b基因连锁,则AaBb能产生Ab和aB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则后代有AAbb、AaBb和aaBB3种基因型,比例为1:2:1,D正确。故选D。‎ ‎30.下图为人体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分析可知 ‎ A. 基因1和基因2可出现在人体内的同一个细胞中 B. 图中①过程需RNA聚合酶的催化,②过程需tRNA的催化 C. ④⑤过程形成的结果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血红蛋白结构的不同 D. 过程①②④⑤体现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人体的全部性状 ‎【答案】A ‎【解析】‎ 人体的所有体细胞均来自同一受精卵的有丝分裂,因此基因1和基因2可出现在人体内的同一个细胞中,A项正确;①过程为转录,需RNA聚合酶的催化,②过程为翻译,需要tRNA运载氨基酸,B项错误;由于血红蛋白的结构不同,导致镰刀型红细胞与正常红细胞的形态出现差异,即④⑤过程的结果存在差异的直接原因是血红蛋白结构的不同,C项错误;①②④⑤反映了基因通过控制血红蛋白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但不是控制人体的全部性状,D项错误。‎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基因的表达过程、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决此类问题,除了需要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外,更主要的是依据题图中呈现的信息,准确识别①~⑤过程蕴藏的生物学信息,将这些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31.某双链DNA分子有100个碱基对,其中有腺嘌呤35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DNA分子蕴含的遗传信息种类最多有2100种 B. 该DNA分子在第4次复制时消耗520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 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接着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D. DNA分子每一条链中相邻的碱基通过氢键相连 ‎【答案】B ‎【解析】‎ ‎【详解】含有1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最多是4100种,因此蕴含的遗传信息种类最多有4100种,A错误; DNA分子含有100个碱基对,腺嘌呤是35个,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胸腺嘧啶是35个,胞嘧啶=鸟嘌呤=65个,所以与第三次复制相比,第四次复制后增加的DNA分子数是16-8=8,需要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8×65=520个,B正确;DNA分子中大多数脱氧核糖连接2个磷酸,C错误;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相邻的碱基由-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D错误。‎ ‎【点睛】DNA分子一般是2条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由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32.如图表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过程,图中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A、C中的方框代表大肠杆菌,分别来自于锥形瓶和试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锥形瓶内的培养液要加入含32P的无机盐来培养大肠杆菌 B. 图中A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会导致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强度偏低 C. 若亲代噬菌体的DNA中含有腺嘌呤50个,3次复制需要胸腺嘧啶350个 D. C中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合成,需要噬菌体的DNA和细菌的氨基酸参与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用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并搅拌、离心后,根据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可判断进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成分。‎ ‎【详解】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的,由于噬菌体已被标记,所以其内不需要加入32P标记的无机盐,A错误;图中A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搅拌离心后出现在上清液中,所以会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偏高,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强度偏低,B正确;若亲代噬菌体的DNA中含有腺嘌呤50个, 则胸腺嘧啶也是50个,所以3次复制需要胸腺嘧啶数目为50×(23‎ ‎-1)=350个,C正确;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合成,需要噬菌体的DNA作为模板,细菌的氨基酸作为原料,D正确。‎ ‎33.下图是起始甲硫氨酸和相邻氨基酸形成肽键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结构含有核糖体 RNA B. 甲硫氨酸处于图中a的位置 C. 密码子位于 tRNA 的环状结构上 D. mRNA 上碱基改变即可改变肽链中氨基酸的种类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图示为翻译过程,图中结构含有mRNA、tRNA和rRNA,A正确; 甲硫氨酸的密码子是起始密码子,甲硫氨酸位于第一位,故甲硫氨酸不在图中a位置,B错误; 密码子位于mRNA上,是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C错误; 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mRNA上碱基改变不一定改变肽键的氨基酸的种类,D错误。‎ ‎34.萨顿依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作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提出该假说的依据不包括 A. 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 在杂交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均能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C. 在体细胞中,存在成对的基因和成对的同源染色体 D. 在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和某些非等位基因均能自由组合 ‎【答案】A ‎【解析】‎ 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后,绘制出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图,说明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故A项符合题意;在杂交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均能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说明基因和染色体之间有平行关系,是萨顿作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的依据之一,B项不符合题意;在体细胞中,存在成对的基因和成对的同源染色体,说明基因和染色体之间有平行关系,是萨顿作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的依据之一,C项不符合题意;在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和某些非等位基因均能自由组合,也体现了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平行关系,是萨顿作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的依据之一,D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关知识,特别是萨顿将基因与染色体进行类比推理的过程,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对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平行关系进行判断。但考生要明确类比推理得到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还需要实验验证。‎ ‎35.下列对有关育种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在杂交育种中,一般从F2开始选种,因为从F2开始发生性状分离 B. 在多倍体育种中,用秋水仙素处理的目的是使染色体加倍 C. 在单倍体育种中,常先筛选F1的花粉再进行花药离体培养 D. 在诱变育种中,常选用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作为处理材料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A、在杂交育种中,由于从F2才开始发生性状分离,因此一般从F2开始选种,A正确;‎ B、在多倍体育种中,用秋水仙素处理的目的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 C、在单倍体育种中,常先用F1‎ 的花粉进行花药离体培养,然后再进行筛选和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C错误;‎ D、在诱变育种中,常选用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作为处理材料,因为萌发的种子和幼苗细胞分裂旺盛,易被诱变,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及其应用,要求考生识记三种可遗传变异的类型,掌握几种常见育种方法的原理、方法、优缺点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6.如图表示豌豆(2n)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这对同源染色体上的4对基因均为等位基因 B. 甲染色体上所示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该生物体内可全部观察到 C. 图中茎高和花色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D. 图示所有等位基因在遗传时都遵循分离定律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考查对等位基因概念、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理解。等位基因是同源染色体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同源染色体上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在减数分裂时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详解】控制花顶生的两个基因不是等位基因,A项错误;皱粒对圆粒为隐性性状,甲染色体上皱粒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该生物体内不可观察到,B项错误;图中茎高和花色两对相对性状的控制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C项错误;图示所有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遵循分离定律,D项正确。‎ ‎37.如图表示利用某种农作物①和②两个品种分别培育出不同品种的过程,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由①和②培育能稳定遗传的⑤过程中,Ⅰ→Ⅱ途径比Ⅰ→Ⅲ→Ⅴ途径所用时间短 B. 由②获得⑧的过程利用了射线处理能够诱导基因定向突变的原理 C. 常用花药离体培养先形成④,再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④的种子或幼苗获得⑤‎ D. 由③获得④与由③获得⑥的原理相同,由③获得⑦和Ⅰ→Ⅱ途径的原理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几种常考的育种方法:‎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1)杂交→自交→选优(2)杂交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优点 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可集中于同一个体上 提高变异频率,出现新性状,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加速育种进程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营养器官增大、提高产量与营养成分 缺点 时间长,需要及时发现优良性状 有利变异少,需要处理大量实验材料,具有不确定性 技术复杂,成本高 ‎ 技术复杂,且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在动物中难以实现 举例 高杆抗病与矮杆抗病小麦杂产生矮杆抗病品种 高产量青霉素菌株的育成 抗病植株的育成 三倍体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2、分析题图:Ⅰ-Ⅱ是杂交育种,Ⅰ-Ⅲ-Ⅴ是单倍体育种,Ⅰ-Ⅲ-Ⅳ是多倍体育种,②→⑧是诱变育种。③→⑦是基因工程育种。‎ ‎【详解】A、Ⅰ→Ⅱ途径表示杂交育种过程,Ⅰ→Ⅲ→Ⅴ途径表示单倍体育种过程,①的基因型为AABB,②的基因型为aabb,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⑤,与杂交育种相比,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A错误;‎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射线处理可以提高突变率,B错误;‎ C、经过Ⅲ过程培育形成的④是单倍体,不能形成种子;Ⅴ过程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④的幼苗,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C错误;‎ D、由③获得④与由③获得⑥的原理都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由③获得⑦和Ⅰ→Ⅱ途径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以作物育种为背景,综合考查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及基因工程育种的区别与联系,这部分需要重点记忆杂交育种的概念和原理以及诱变育种的原理。‎ ‎38.在搭建DNA分子模型的实验中,若有4种碱基塑料片共20个(其中4个C、6个G、3个A、7个T),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18个,脱氧核糖塑料片40个,磷酸塑料片100个,代表氢键的连接物若干,脱氧核糖和碱基之间的连接物若干则( )‎ A. 能搭建出20个脱氧核苷酸 B. 所搭建的DNA分子片段最长为7个碱基对 C. 能搭建出410种不同的DNA分子模型 D. 能搭建出一个含5个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双链DNA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G=C,则A=T有3对,G=C有4对.设能搭建的DNA分子含有n个碱基对,则每条链需要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的数目为2n-1,共需(2n-1)×2个,已知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有18个,则n=5,所以只能搭建出一个5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据此答题。‎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题中提供的条件只能建出一个5碱基对(10个脱氧核苷酸)的DNA分子片段,A错误;‎ B、由以上分析可知,题中提供的条件只能建出一个5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B错误;‎ C、能建出一个5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最多能搭建出45种不同的DNA分子模型,C错误;‎ D、由以上分析可知,题中提供的条件只能建出一个5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D正确。‎ 故选D。‎ ‎39.具有N个碱基对的一个DNA分子片段,含有m个腺嘌呤。该片断完成第n次复制需要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A. (2n-1)/(N-m) B. 2n-1(N-m) C. 2n-1(N/2-m) D. 2n(N/2-m)‎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复制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每个DNA分子各含一条亲代DNA分子的母链和一条新形成的子链。‎ ‎【详解】该片段完成次复制时共产生的DNA分子数为个,则再完成一次复制(也就是第n次复制),新增DNA分子数仍为个。所以该片段完成第n次复制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个,故选B。‎ ‎40.关于高等动物细胞(2N=12)增殖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若该动物某个细胞核DNA用32P标记,放在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该细胞连续进行两次有丝分裂,每个子细胞含32P的核DNA占1/2‎ B. 染色体数为2N=12的原始生殖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形成的四分体个数为6个 C. 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之比都是1:2‎ D. 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都进行一次染色质DNA的复制 ‎【答案】A ‎【解析】‎ 若该动物某个细胞核DNA用32P标记,放在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该细胞连续进行两次有丝分裂,每个子细胞含32‎ P的核DNA的比例在0到1之间,A错误;根据题意分析,该精原细胞含有6对同源染色体,因此其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可以形成6个四分体,B正确;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上都含有2条姐妹染色单体,因此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之比都是1:2,C正确;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其中DNA的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D正确。‎ ‎41.如图像是高等生物多聚核糖体合成肽链的合成过程,有关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图表示翻译的过程,图中核糖体从左向右移动 B. 多聚核糖体合成的多条肽链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上互不相同 C. 若合成某条肽链时脱去了100个分子的水,则该肽链中至少含有102个O原子 D. 若合成产物为胰岛素,则它不需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 ‎【答案】A ‎【解析】‎ 由图可知,该过程为翻译过程,由肽链的长短可知,图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向左,A错误;图示核糖体以一条mRNA为模板,合成的多条肽链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上完全相同,B错误;若合成某条肽链时脱去了100个水分子,说明该肽链有100个肽键,肽链中的O原子存在于肽键(100个)、羧基端(2个)和R基(可有可无)上,至少含有102个,C正确;胰岛素为分泌蛋白,它需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D错误。‎ ‎【考点定位】遗传信息的翻译和蛋白质的结构组成 ‎【名师点睛】注意:判断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方向的方法是不同核糖体上延伸出来的肽链长短,肽链越长说明该核糖体越先与mRNA结合,即结合的越早,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的距离越远。‎ ‎42.下列关于“一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 B. DNA复制过程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一定会导致基因突变 C. 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同一生物体内所有细胞中的mRNA和蛋白质一定不同 D. 酵母菌细胞核内和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一定都是DNA ‎【答案】D ‎【解析】‎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A错误;DNA复制过程中,若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发生在非基因区段,‎ 则不会导致基因突变,B错误;因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分化成不同的组织,同一组织内的细胞中的mRNA和蛋白质相同,C错误;真核细胞生物不论是细胞核内还是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都是DNA,D正确。‎ ‎43.下列关于基因对性状控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转录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四种核苷酸为原料合成mRNA B. 翻译过程中只需要mRNA、氨基酸、核糖体、酶、ATP即可完成 C. 某段DNA上发生了基因突变,则形成的mRNA、蛋白质一定会改变 D. 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影响性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转录,②表示翻译。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可以通过控制酶的结构来控制代谢这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也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详解】A、转录,它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mRNA,A错误;‎ B、翻译过程中除了需要mRNA、氨基酸、核糖体、酶、ATP外,还需要tRNA才能完成翻译过程,B错误;‎ C、某段DNA上发生了基因突变,如果参与转录,则形成的mRNA会改变,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所以合成的蛋白质不一定会改变,C错误;‎ D、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是通过控制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的,D正确;‎ 故选D。‎ ‎44. 某蛋白质由两条多肽链组成,共含42个氨基酸,若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10,则形成该蛋白质时脱掉的水分子数、该蛋白质的分子量及编码该蛋白质的mRNA的碱基数至少是 A. 41、3882、512 B. 41、3882、126‎ C. 40、3900、126 D. 40、3900、129‎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脱掉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42-2=40个;蛋白质的分子量=氨基酸数×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10-18×脱去的水分子数=42×110-18×40=3900;一个氨基酸由一个mRNA上的密码子决定的,每个密码子含有3个连续的碱基,所以编码该蛋白质的mRNA的碱基数至少为3×42=126。综上所述,C正确。‎ 考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名师点睛】利用形成蛋白质的结构图解完成相应的计算规律 肽链 数目 氨基酸 数目 肽键 数目 脱去水 分子数 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 氨基 数目 羧基 数目 ‎1条 ‎ m ‎ m-1 ‎ m-1 ‎ ma-18(m-1)‎ 至少 1个 至少 1个 n条 ‎ m ‎ m-n ‎ m-n ‎ ma-18(m-n)‎ 至少 n个 至少 n个 注:设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 特别提醒 (1)有时还要考虑其他化学变化过程,如肽链上出现二硫键(—S—S—)时,要再减去2(即两个氢原子),若无特殊说明,不考虑二硫键。‎ ‎(2)若为环状多肽,则可将公式中的肽链数视为零,再进行相关计算。‎ ‎45.下列表示各种物质的结构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是②的单体,③是⑥⑦的单体,④是⑤的单体 B. 同一生物不同细胞中⑤相同,②⑥⑦不同 C. ②⑤⑥⑦属于生物大分子,②③④⑤⑥⑦可以存于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核中 D. 细胞中只能发生⑤→⑥→⑦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①是氨基酸,②是蛋白质,③是脱氧核糖核苷酸,④是核糖核苷酸,⑤是DNA,⑥是RNA,⑦是tRNA。‎ ‎【详解】A、①氨基酸是②蛋白质的单体,④核糖核苷酸是⑥⑦RNA的单体,③脱氧核苷酸是⑤DNA的单体,A错误;‎ B、同一生物不同细胞中⑤相同,②⑥不同,⑦相同,B错误;‎ C、②⑤⑥⑦属于生物大分子,②③④⑤⑥⑦可以存在于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核中,C正确;‎ D、细胞中可以发生,⑤→⑤,⑤→⑥→②的过程,D错误。‎ 故选C。‎ ‎【点睛】对于真核生物来说,含有DNA的结构有: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含有RNA的结构有: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46.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由线粒体中单个基因异常引起的疾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 B. 产前诊断可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C. 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对象是患者家系 D.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是测定所有基因的DNA序列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2、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2‎ ‎)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3)禁止近亲结婚: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详解】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错误;产前诊断能有效地检测胎儿是否患有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B正确;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要在群体中随机抽样调查,并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某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100%;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要在患者家系中调查,C错误;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序是22条常染色体和X、Y两条性染色体,不是所有基因的DNA序列,D错误;故选B。‎ ‎47. “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的基因测序工作是指测定( )‎ A. DNA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B. mRNA的碱基排列顺序 C. 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D. 基因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答案】A ‎【解析】‎ ‎【详解】‎ 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 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 ‎48. 下列哪项形成了新物种 ( )‎ A. 二倍体的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 B. 马与驴交配产生了骡 C. 桦尺蠖体色的基因频率由S(灰色)95%变为s(黑色)95%‎ D. 克隆羊多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A、二倍体的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四倍体与二倍体倍体存在生殖隔离,四倍体西瓜可以进行繁殖并产生可育后代,所以四倍体西瓜符合物种的概念,是一个新物种,A正确;‎ B、马与驴交配产生了骡子,但骡子是不育的,故骡子不属于新物种,B错误;‎ C、桦尺蠖体色的基因频率由S(灰色)占95%变成了为s(黑色)占95%,发生了进化,没有出现生殖隔离,没有形成新的物种,C错误;‎ D、克隆羊多利与普通羊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A。‎ ‎49.人类的血友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致病基因在Y染色体上没有等位基因。某血友病高发群体有男女各1 000人,经调査,女性血友病基因的携带者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血友病基因的频率为(  )‎ A. 1.2‎‎% B. 0.9% ‎ C. 0.6% D. 1.8%‎ ‎【答案】A ‎【解析】‎ 已知血友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Y染色体上没有等位基因,则1000个女生一共有2000个相关基因,而1000个男生只有1000个相关基因。其中女生含有的致病基因数=15+52=25个,男生含有的致病基因数为11个,所以这个群体中血友病基因的频率=(25+11)×(2000+1000)=1.2%,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频率计算,根据基因频率的概念计算种群基因频率是本题考查的重点,注意男生只有一个相关基因,而女生有两个。‎ ‎50. 下列有关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可能不出现4 种表现型和9种基因型的后代 B. 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C.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重组是通过自由组合实现的 D. 一个处于随机交配等理想状态的种群,亲、子代相应的基因型频率有可能不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中,A、a和B、b这两对基因若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则自交后可能不出现四种表现型和9种基因型的后代,故A正确;新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及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故B正确;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自由组合,通过交叉互换重组,故C错误;一个处于随机交配等理想状态的种群,由于符合遗传平衡定律的条件,因此基因频率不变,但基因型的频率有可能不同,如杂合子豌豆(Dd)随机交配形成的种群,基因型频率改变,但基因频率不变,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变异和进化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51.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  )‎ A. 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是0.32‎ B. 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C. 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D. 若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到40%‎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据题意该种群隐性性状aa的频率是0.64,故a基因频率为0.8,A基因频率为0.2;则子一代Aa的频率是0.32,A正确,B错误。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发生了进化,C错误。若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0.4,则a基因频率为0.6,aa型个体占36%,A所控制性状个体占64%,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及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相关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52.科研人员通过人工授粉实现白菜(2n=20)和紫甘蓝(2n=18)的种间杂交,将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得到幼苗甲,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甲的顶芽获得幼苗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本育种方法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 B. 白菜和紫甘蓝间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物种 C. 幼苗甲细胞中含有19条染色体,属于单倍体 D. 幼苗乙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和种类都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和数目的变异。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形状的变异,但是并没有产生新的基因。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主要包括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以及染色体组成的增加或减少。‎ ‎【详解】A、本育种方法的理论基础是染色体数目变异,A错误;‎ B、白菜和紫甘蓝间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物种,其种间杂交后代不育,B正确;‎ C、幼苗甲是种间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得到,所以属于二倍体,C错误;‎ D、根据题意可知,秋水仙素只处理幼苗甲的顶芽,因此获得的幼苗乙的地上部分染色体数目加倍(38),而地下部分染色体数目不变(19),因此所有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和种类不完全相同,D错误;‎ 故选:B。‎ ‎53. 家鸡起源于原鸡,现家鸡的年产卵量可达260个以上,而原鸡年产卵量仅为12个。“先有(家)鸡,还是先有(家鸡)蛋”?下列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原鸡在食物充足的饲养条件下产卵多,并将此变异遗传下去 B. 遗传物质变化发生了的蛋,孵化出了产卵量高的鸡,并被人工选择 C. 人工饲养条件能够满足原鸡多产卵的营养需求,从而使产卵量变多 D. 家鸡的起源可以证明,生存环境的变化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条件下,被饲养的原始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选择的性状积累加强,最后形成不同的新品种;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最早的鸡每年产卵只有12个左右,而现在的产卵鸡每年产卵可达260个以上,产卵数量大增,这不是饲料不同和生存环境不同的结果,而是原鸡产生了遗传物质变化的受精卵,孵化出产卵量高的鸡,被人工选择保留下来。‎ ‎【详解】A、原鸡在食物充足的饲养条件下产卵多,属于饲料不同引起的变异,不能改变其遗传物质,所以不能遗传,A错误;‎ B、遗传物质发生变化了的蛋,孵化出了产卵量高的鸡,并被人工选择保留下来,逐代积累,形成年产卵量大的新品种,B正确;‎ C、人工饲养条件能够满足原鸡的营养需求,但不能改变其遗传物质,要通过人工选择,经过积累使产卵量增多,C错误;‎ D、家鸡的起源可以证明,人工选择能改变生物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D错误。‎ 故选B。‎ ‎54. 从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200 个个体,其中基因型为DD、Dd和dd的个体分别是60、120‎ ‎ 和20 个,则基因D 和d 的频率分别是 A. 60%、40% B. 40%、60% C. 90%、10% D. 10% 、90%‎ ‎【答案】A ‎【解析】‎ 由题意知,DD=60,Dd=120,dd=20,因此D的基因频率=(2×60+120)÷(200×2)×100%=60%,d的基因频率=(2×20+120)÷(200×2)×100%=40%.‎ ‎【考点定位】基因频率的变化 ‎【名师点睛】种群基因频率是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例.‎ ‎55.用图表示几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其中 错误的是 ‎ A. 1表示脂肪,2~4分别表示磷脂、胆固醇、维生素D B. 1表示糖类,2~4分别表示单糖、二糖和多糖 C. 1表示人类遗传病,2~4分别表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D. 1表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2~4分别表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 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 功能分类 化学本质分类 功                  能 储藏脂类 脂    肪 储藏能量,缓冲压力,减少摩擦,保温作用 结构脂类 磷    脂 是细胞膜、细胞器膜和细胞核膜的重要成份 调节脂类 固醇 胆固醇 细胞膜的重要成份,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性激素 促进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及雌性动物的性周期 维生素D 促进动物肠道对钙磷的吸收,调节钙磷的平衡 ‎【详解】A、脂质包括脂肪、类脂、固醇,其中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A 错误;‎ B、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和多糖,B正确;‎ C、人类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C正确;‎ D、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 故选:A。‎ 二、识图作答题 ‎56.下图l为番茄叶肉细胞内物质代谢过程示意图,图2是某科研小组利用密闭的透明玻璃小室探究番茄植株光合作用速率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 ‎ ‎ ‎(1)图1中①~⑥过程能产生ATP的有____________(填序号),其中③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__,表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2)将图2所示的装置放在自然环境下,测定夏季一昼夜(零点开始)小室内植物氧气释放速率的变化,得到如图3所示曲线。观察装置中液滴的位置,c点时刻的液滴位于起始位置的__________侧,液滴移到最右点是在一天中的___________点。在12点之后的下午某时间段内,记录液滴的移动,获得以下数据:‎ 每隔20分钟记录一次刻度数据 ‎……‎ ‎26‎ ‎32‎ ‎38‎ ‎……‎ 该组实验数据是在图3所示曲线的__________段获得的。如果要测定该植物真正光合作用的速率,该如何设置对照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实验过程中,给该植物浇灌H‎2l8O,发现叶肉细胞中出现了(CH218O)。分析其最可能的转化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③⑤⑥ (2). 线粒体内膜 (3). ①④ (4). 左 (5). 18(g) (6). e〜f (7). 将放在自然环境下图2所示的装置称为A组,应设置的B 组是放在遮光条件下的该装置,其他条件和A相同。得到A、B组相关数据后,对数据处理即可 (8). 分析其最可能的转化途径是Hl8O2先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生成二氧化碳(Cl8O2),二氧化碳(Cl8O2)再参与暗反应(光合作用)生成有机物(CH218O)。‎ ‎【解析】‎ ‎【分析】‎ 图1中①表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②表示有氧呼吸的的第一阶段,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④表示光合作用中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⑤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⑥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中水的光解。图2是密闭装置,内有二氧化碳缓冲液,说明实验过程中二氧化碳浓度始终不变,因此刻度移动表示是氧气的变化量。液滴移到最右边,此时一天中储存氧气最多,图3中g点表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超过该点将消耗氧气,所以g点时储存氧气最多。由数据可知,相同的时间刻度变化越来越小,说明释放的氧气量在减少,对应图3中de段或fg段。‎ ‎【详解】(1)据分析可知,③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氧气与[H]结合生成水,场所为线粒体内膜。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中能够产生ATP,并且在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中均能产生ATP,因此能够产生ATP的有②③⑤⑥,①④表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 ‎(2)小室内二氧化碳供应是充足的,因此影响小室内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光强、水、无机盐等。由曲线可知,c光合强度与呼吸强度相等,在此点之前,光合强度小于呼吸强度,小室内氧气浓度降低,液滴左移;c点以后,液滴逐渐向右移动,在18(g)时移至最右。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随时间的推移光合速率越来越强,该组实验数据是在图3所示曲线e〜f段测得。根据实验可知,该实验测定的氧气的释放量为净光合速率,因此如果要获得该植物真正光合作用速率的数值,必需再测定出呼吸速率,然后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因此将放在自然环境下图2所示的装置称为A组,应设置的B组是放在遮光条件下的该装置,其他条件和A相同。得到A、B组相关数据后,对数据处理即可。‎ ‎(3)在实验过程中,给该植物浇灌Hl8O2,发现叶肉细胞中出现了(CH218O)。分析其最可能的转化途径是Hl8O2先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生成二氧化碳(Cl8O2),二氧化碳(Cl8O2)再参与暗反应(光合作用)生成有机物(CH218O)。‎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场所和物质变化,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析图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难度适中。考生要能够识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进而判断图1中各过程;并且明确装置中的液滴移动的表示的生理意义,能够运用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的关系,对实验进行设计。‎ ‎57.下列是关于生物细胞分裂信息。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 ‎(1)图4中A1B1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图3细胞的染色体数对应于图5中的_________段(填图中标号)。图5中D2—E2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与图4中的哪一段变化相同?_____________(填图中标号)。‎ ‎(3)雄性激素能促进图1~图3中的哪一个细胞的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图3子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1细胞中有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①和⑤在前一时期是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5)图1~图3可依次对应于图6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标号)。‎ ‎【答案】 (1). 间期DNA的复制 (2). E‎2F2段 (3). C1D1 (4). 图2 (5). 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6). 4对 (7). 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 (8). ①②③‎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图1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应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分析图2:图2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分析图3:图3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分析图4:A1B1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B‎1C1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1D1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1E1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分析图5:图5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其中A2B2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C2D2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E‎2F2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分析图6可知:图6中①为染色体数=DNA分子数,没有染色单体,为有丝分裂后期,②中染色体数是染色单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1/2;③染色体数目减半,没有染色单体,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详解】(1)图4中A1B1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1变成2,其形成的原因是间期DNA的复制。‎ ‎(2)图3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于图5中的E‎2F2段。D2E2段表示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这与图4中C1D1细胞中染色体变化相同。‎ ‎(3)雄性激素能促进图1~图3中的哪一个细胞的形成图2,图3子细胞的名称为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4)图1细胞中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有4对同源染色体,4个染色体组。①和⑤是两条相同的染色体,它们在前一时期是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 ‎(5)图1中为有丝分裂的后期,与图6中的①相同,图2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与图6中的②相同,图3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与图6中的③相同。‎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正确析图,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58.图①〜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中过程①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的____________期。‎ ‎(2)在人体内成熟红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中,过程①②③都能发生的细胞是__________‎ ‎(3)已知过程①的DNA所含氮元素都是14N,若将该DNA的片段放入15N的环境中复制3次,则含有14N的链占总链数的________。‎ ‎(4)若要过程③中合成的肽链中含有的色氨酸(密码子为UGG)变成亮氨酸(密码子为UUA、UUG、CUU、CUC、CUA、CUG),可以通过改变DNA模板链上的一个碱基来实现,即由_____________。‎ ‎(5)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相同DNA进行过程②时启用的起始点_____________(在“都相同”、“都不同”、“不完全相同”中选择),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间 (2). 记忆细胞 (3). 1/8 (4). C→A (5). 不完全相同 (6). 不同组织细胞中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进行的是DNA复制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②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进行的是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③是以mRNA为模板,进行的是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 ‎(1)过程①表示DNA的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或者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2)DNA复制发生于细胞分裂过程中,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能转录翻译形成蛋白质,但不能发生DNA复制;人体内成熟红细胞不能发生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记忆细胞能发生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 ‎(3)复制三次一共形成8个DNA分子,含有16条链,其中只有2条链含有14N,所以含有14N的链占总链数的1/8。‎ ‎(4)色氨酸的密码子为UGG,亮氨酸的密码子有UUA、UUG、CUU、CUC、CUA、CUG,其中与色氨酸的密码子相差最小的是UUG,即可由UGG变为UUG,故DNA模板链上的碱基变化是由C→A。‎ ‎(5)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人体不同细胞中相同DNA转录的起始点不完全相同。‎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内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DNA的复制、细胞分化等知识,首先要求考生识记DNA复制和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其次还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裂和分化的相关知识。‎ ‎59.材料一:为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采用的方法如图1所示。请据图回答 (1)杂交育种方法是通过[①]___________将____________集中在一起,再通过[②]__________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稳定遗传个体。‎ ‎(2)图中③需用秋水仙素处理_________,可快速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 ‎(3)将某杂草中的抗病基因(T)导入蕃茄叶肉细胞,获得的品种与原品种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同一物种。‎ ‎(4)科研人员挑选出成功导入基因T的抗性番茄植株,其整合情况可能如图2所示(不考虑其他变异情况),请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导入基因T的位置和数量。‎ ‎ ‎ ‎①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结果及结论:‎ I.若子代抗病个体约占1/2,则如图甲所示;‎ II.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如图乙所示;‎ III.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如图丙所示。‎ 材料二:若家蝇的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长肢(B)对短肢(b)为显性,且种群足够大,在随机交配后,表现型比例为长翅长肢63%,长翅短肢21%,残翅长肢12%,残翅短肢为4%,则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杂交 (2). 优良性状 (3). 多代自交 (4). 单倍体幼苗 (5). 属于 (6). 将该植株与正常植株杂交,统计子代抗病个性比例 (7). 子代全部抗病 (8). 子代抗病个体约占3/4 (9). 24% (10). 8%‎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①②为杂交育种,其中①杂交,②是对筛选植株连续自交;①③是单倍体育种,其中③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导入抗病基因属于基因工程育种。‎ 图2中,甲图植株相当于是抗病基因(T)杂合子,其产生的配子中有1/2含有抗病基因(T);乙图植株相当于是抗病基因(T)纯合子,其产生的配子均含有抗病基因(T);丙图植株相当于是抗病基因(T)杂合子,其产生的配子中有3/4‎ 含有抗病基因(T)。‎ ‎【详解】(1)杂交育种方法是通过[①]杂交将高蔓和抗病两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再通过[②]连续自交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稳定遗传个体。‎ ‎(2)图中③需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可快速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3)将某杂草中的抗病基因(T)导入蕃茄叶肉细胞,获得的品种与原品种属于同一物种。‎ ‎(4)为确定导入基因T的位置和数量,设计实验方案:将该植株与正常植株杂交,统计子代抗病个性比例。据分析可知,若子代全为抗病个体2,则如图乙所示;若子代抗病个体约占3/4,则如图丙所示。‎ 材料二:若家蝇的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长肢(B)对短肢(b)为显性,且种群足够大,在随机交配后,表现型比例为长翅长肢A_B_=63%,长翅短肢A_bb=21%,残翅长肢aaB_=12%,残翅短肢aabb=4%,则aa=12%+4%=16%,bb=21%+4%=25%,故a=0.4,‎ b=0.5,A=0.6,B=0.5。因此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2×0.6×0.4×2×0.5×0.5=24%,aaBb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0.4×0.4×2×0.5×0.5=8%。‎ ‎【点睛】本题考查作物育种的相关知识,考试中常以某一作物育种为背景,综合考查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及基因工程育种的区别与联系,这部分需要重点记忆杂交育种的概念和原理以及诱变育种的原理。‎ ‎60.下图为某种遗传病患者的家族遗传系谱图(相关基因用 B、b表示)。‎ ‎(1)该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染色体上,为____性遗传病,2号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 ‎(2)若4号个体不携带该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7号个体与一正常男性婚配,生育出患病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_。‎ ‎(3)若4号个体携带该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已知在正常人群的中携带者的概率为1/200,8号个体与一正常女性婚配,后代患病概率是_____。‎ ‎(4)测定该遗传病的有关基因,发现正常人与患者的相应部分碱基序列如下:‎ 正常人: ……TCAAGCAGCGGAAA……‎ 患 者: ……TCAAGCAACGGAAA……‎ 据此判断,是碱基对的_______导致基因结构改变,产生了致病基因。‎ ‎【答案】 (1). 常或X (2). 隐 (3). Bb或XBXb (4). 1/8 (5). 1/1200 (6). 替换 (或改变)‎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基因位置和显隐性的判断,遗传变异和群体遗传概率的计算。‎ 解析:(1)根据无中生有是隐性判断该病为隐性遗传病,不能判断该病的致病基因具体位于常还是X染色体上,所以致病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上, 2号个体的基因型一定为杂合,可表示为Bb或XBXb。‎ ‎(2)若4号个体不携带该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10号个体患病是由5号个体单独给予致病基因导致,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7号个体基因型是XBXB或XBXb与一正常男性 XBY婚配,生育出患病男孩的概率是×=。‎ ‎(3)若4号个体携带该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则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已知在正常人群的中携带者的概率为1/200, 8号个体与一正常女性(1/200Bb) 婚配,后代患病概率是。‎ ‎(4)根据正常人与患者的相应部分碱基序列对比可知,是碱基对的替换 (或改变)导致基因结构改变,产生了致病基因。‎ 点睛:知道基因位置的和基因显隐性判断的一般方法,在计算群体遗传概率时注意对携带者Bb在正常人群中的概率是的理解和运用。‎ ‎61.苹果醋是以苹果汁为原料经发酵而成的,泡菜和腐乳是我国的传统食品,请回答有关问题: ‎ ‎(1)酵母菌的呼吸代谢途径如图所示。图中过程①和②是果酒果醋发酵生产的第一阶段,该过程需要在______________条件下才能完成,其产物乙醇与_________________试剂反应呈现灰绿色,这一反应可用于乙醇的检验;过程③在酵母菌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中进行。‎ ‎(2)在生产过程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发酵温度不同,第二阶段的温度____________(填“低于”或“高于”)第一阶段的。‎ ‎(3)制作泡菜时,为了缩短制作时间,有人还会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加入陈泡菜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乳酸发酵第一阶段的产物是__________。泡菜制作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有潜在危害,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两项)等。‎ ‎(5)乳酸菌和毛霉在细胞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无氧 (2). 酸性重铬酸钾 (3). 线粒体 (4). 高于 (5). 为泡菜发酵提供菌种 (6). 丙酮酸 (7). 温度、食盐用量、腌制时间 (8). 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解析】‎ ‎【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分析题图:①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③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详解】(1)图中①和②表示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乙醇可与酸性重铬酸钾反应呈现灰绿色;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 ‎(2)第一阶段是果酒发酵,其适宜温度是18~‎25℃‎,第二阶段是果醋发酵,其适宜温度是30~‎35℃‎,因此在生产过程中,第一阶段的温度低于第二阶段。‎ ‎(3)陈泡菜液含有乳酸菌,可为泡菜发酵提供菌种,因此为了缩短制作时间,有人还会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 ‎(4)乳酸发酵第一阶段的产物是丙酮酸。泡菜制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温度、食盐用量、腌制时间等。‎ ‎(5)乳酸菌和毛霉在细胞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条件等基础知识,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62.下图是培育表达人乳铁蛋白的乳腺生物反应器的技术路线。图中tetR表示四环素抗性基因,AmpR表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BAmHI、HinDIII、SmA I直线所示为三种限制酶的酶切位点。据图回答:‎ ‎(1)图中将人乳铁蛋白基因插入载体,需用__________限制酶同时酶切载体和人乳铁蛋白基因。筛选含有重组载体的大肠杆菌首先需要在含____________的培养基上进行。能驱动人乳铁蛋白基因在乳腺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调控因子是图中的____________。过程①采用的操作方法通常是_____________。‎ ‎(2)过程②代表生物技术是_____________。对早期胚胎进行切割,经过程②可获得多个新个体。目前最常见的是经分割产生的同卵______胎。‎ ‎(3)为检测人乳铁蛋白是否成功表达,可采用____________技术。‎ ‎(4)对代孕牛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HindⅢ和BamHⅠ (2). 氨苄青霉素 (3). 启动子 (4). 显微注射 (5). 胚胎移植 (6). 双 (7). 抗原—抗体杂交 (8). 有健康体质和正常繁殖能力 ‎【解析】‎ ‎【详解】(1)限制酶能同时切割目的基因和运载体,由图分析可知应用HinDⅢ和BAmHⅠ进行切割。由题意可知含有抗氨苄青霉素抗性,所以应先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进行初步选择。驱动基因进行表达的是启动子,它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位点,驱动基因的表达。要将重组载体导入到动物细胞中应用显微注射法。‎ ‎(2)过程②是将早期胚胎移入到代孕母牛体内的胚胎移植技术。胚胎分割中目前最常见的是分割产生的同卵双胞胎。‎ ‎(3)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成功,应用抗原-抗体杂交。‎ ‎(4)对代孕母畜应要求具有有健康体质和正常繁殖能力。‎ ‎【点睛】易错警示 规避与基因工程操作有关的7个失分点 ‎(1)目的基因的插入位点不是随意的:基因表达需要启动子与终止子的调控,所以目的基因应插入到启动子与终止子之间的部位。‎ ‎(2)基因工程操作过程中只有第三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没有碱基互补配对现象。‎ ‎(3)原核生物作为受体细胞的优点:繁殖快、多为单细胞、遗传物质相对较少。‎ ‎(4)转化的实质是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基因组中。‎ ‎(5)一般情况下,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质粒和含有目的基因的片段,但有时可用两种限制酶分别切割质粒和目的基因,这样可避免质粒和质粒之间、目的基因和目的基因之间的 连接。‎ ‎(6)不熟悉标记基因的种类和作用:标记基因的作用——筛选、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常见的有抗生素抗性基因、发光基因(表达产物为带颜色的物质)等。‎ ‎(7)还应注意的问题有:①基因表达载体中,启动子(DNA片段)≠起始密码子(RNA);终止子(DNA片段)≠终止密码子(RNA)。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最核心、最关键的一步,在体外进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