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说课稿 共二篇 附教学反思 部编语文五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说课稿 共二篇 附教学反思 部编语文五下

古诗三首之《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四时田园杂兴》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的古诗三首之第一首,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他用清新的笔调,对 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这 首诗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桑树荫下学种 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 勤劳、可爱的形象。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 息。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意。 3、自读自悟,感受农民的辛苦和劳动的乐趣。 4、体会作者赞美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赞美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对学习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方法,背诵古诗的记忆 力比较强,但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够。因此,课堂中重点是引导借助注释 理解古诗的大意,吟诵、想象画面等体验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 受田园生活的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和积累古诗的兴趣 五、说教法学法 学习古诗得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与鱼,不如 授之与渔,更不如授之与渔场”。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古诗的氛围, 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轻松地学习古诗,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我觉得 应该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向它靠近。课堂上学生们在反复读的过程中, 向同学们汇报自己读懂了什么,虽然有时仅仅是简短的几个字的理解, 但我觉得反映出来的就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这时,作为教师,既 要对孩子的思考过程给予肯定,又要提出一些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 问题,把孩子带入到古诗的情境中,促使孩子向更深层次的理解去思 考。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体现童趣的诗歌,查找范成大的资料。 【课时安排】 1 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 小就生活在诗的世界里。诗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富有诗意与情趣。交 流课前收集的体现童趣的诗句,初步感悟儿童活动的乐趣。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又要走进诗歌的花园,学习《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拿出笔,在你的课堂记录本上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强 调“园”是“公园”的“园”,“杂”字下面是带钩的木,最后三笔分 别是竖钩、撇、点)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诗人范成大。 介绍作者范成大:字致能,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其 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合称南宋“中 兴四大诗人”。 4.现在让我们走进春末夏初的农村,看看大人们都在忙什么,孩 子们在做什么有趣的事。 设计意图: 引用与童趣相关的诗句,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 望和兴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读准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对于读不准的字你是怎么解决的?(查工具书、问同 学、问家长……) “昼”是翘舌音,“耘”是整体认读音节,“供”读第四声。 2.再读诗歌,试着把握诗歌的节奏。(课件出示)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大家读得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4.结合课文插图,大家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吗?(这首诗写了农 村大人们在耕织,小孩子在学着种瓜。) 设计意图: 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引导学生去发现诗文中的乐趣,从而 有效诱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获得对文本多元的感受。 (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释题:“四时”怎么理解?“杂兴”是什么意思?诗的题目是什么 意思?(四时:四季。杂兴:各种兴致,随兴而写。诗的题目意思是作者 随兴写下一年四季农村里的情景。) 2.学生自读自悟,交流诗意,与同学交流读懂的词语,不懂的借 助工具书理解,或者问老师。 3.教师指导点拨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耘田:在田间除草。绩麻:把麻搓成线。 句意:农民白天去田间除草,晚上要在灯下搓麻成线,农家男女各 有各的家务劳动。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未解:不懂。供:从事。傍:靠近。 句意:小孩子虽然不懂耕种与织布,但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设计意图: 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此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感悟诗情。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想一想,在农村,人们除了要耘田,还要干什么?(播种、插秧、 犁田、施肥、除虫、喂猪……)你体会到了什么? (2)课件相继出示:农民耘田图、夜晚搓麻图,用几句话说说图上人 们是怎样劳动的,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来说。 (3)引读:大人们真能干啊——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农民们太忙碌了——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最有趣的是谁?(孩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也傍……学……)你 体会到了什么?(引导想象,体会乡村儿童的天真、勤劳、可爱。) (2)出示小孩种瓜图,说说孩子的神态、动作等。 (3)引读:真是懂得体谅爸爸妈妈的好孩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 傍桑阴学种瓜。 真是热爱劳动的好孩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多么懂事的孩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多么可爱的孩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诗人晚年隐居故乡石湖,以老农自居,想象一下,范成大会和 农民说些什么?会和学种瓜的孩子说些什么?(师扮老人,学生扮农民 和童孙) 4.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感悟劳动人民的乐趣。 (五)、拓展阅读。 1.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2.译文。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 菜花差不多落尽正在结籽。 白天长了,篱笆边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 去。 3.感悟。 这首诗写江南初夏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 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使学生感受学习带给自己的 成就感,让学习成为学生快乐的源泉。 七、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范成大 儿女: 耘田 绩麻 (勤劳、忙碌、热爱劳动) 童孙: 学种瓜 (天真可爱、热爱劳动) 八、教学反思 从整节课来看,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学得轻松, 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实践了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设计理念。 虽然做了很多设计和准备,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如在重点词句的理解这一环节,处理得不够到位。教师对课堂上的生 成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和处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待学习提高。 通过这堂课,我也体会到,教学的过程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 索骥的过程,而应是教者、学者和文本间的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过 程。教师要把学生的学情作为自己教学新的生成点,尊重学生的个体 感受,并根据课堂生成,因学定教,灵活驾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 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古诗三首之《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说课稿(二) 六、说教材 《四时田园杂兴》是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 元的古诗三首之第一首,这是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 大型的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 十二首,共六十首。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 和农民的生活, 生动绘制了一幅田园农作动态图。同时也反映了农 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本文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 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 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 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 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 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 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 即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 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 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七、说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意。 3、自读自悟,感受农民的辛苦和劳动的乐趣。 4、体会作者赞美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八、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赞美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九、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对学习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方法,背诵古诗的记忆 力比较强,但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够。因此,课堂中重点是引导借助注释 理解古诗的大意,吟诵、想象画面等体验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 受田园生活的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和积累古诗的兴趣 十、说教法学法 学习古诗得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与鱼,不如 授之与渔,更不如授之与渔场”。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古诗的氛围, 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轻松地学习古诗,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我觉得 应该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向它靠近。课堂上学生们在反复读的过程中, 向同学们汇报自己读懂了什么,虽然有时仅仅是简短的几个字的理解, 但我觉得反映出来的就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这时,作为教师,既 要对孩子的思考过程给予肯定,又要提出一些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 问题,把孩子带入到古诗的情境中,促使孩子向更深层次的理解去思 考。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体现童趣的诗歌,查找范成大的资料。 【课时安排】 1 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 小就生活在诗的世界里。诗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富有诗意与情趣。交 流课前收集的体现童趣的诗句,初步感悟儿童活动的乐趣。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又要走进诗歌的花园,学习《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拿出笔,在你的课堂记录本上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强 调“园”是“公园”的“园”,“杂”字下面是带钩的木,最后三笔分 别是竖钩、撇、点)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诗人范成大。 介绍作者范成大:字致能,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其 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合称南宋“中 兴四大诗人”。 4.现在让我们走进春末夏初的农村,看看大人们都在忙什么,孩 子们在做什么有趣的事。 设计意图: 引用与童趣相关的诗句,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 望和兴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读准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对于读不准的字你是怎么解决的?(查工具书、问同 学、问家长……) “昼”是翘舌音,“耘”是整体认读音节,“供”读第四声。 2.再读诗歌,试着把握诗歌的节奏。(课件出示)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大家读得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4.结合课文插图,大家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吗?(这首诗写了农 村大人们在耕织,小孩子在学着种瓜。) 设计意图: 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引导学生去发现诗文中的乐趣,从而 有效诱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获得对文本多元的感受。 (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释题:“四时”怎么理解?“杂兴”是什么意思?诗的题目是什么 意思?(四时:四季。杂兴:各种兴致,随兴而写。诗的题目意思是作者 随兴写下一年四季农村里的情景。) 2.学生自读自悟,交流诗意,与同学交流读懂的词语,不懂的借 助工具书理解,或者问老师。 3.教师指导点拨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耘田:在田间除草。绩麻:把麻搓成线。 句意:农民白天去田间除草,晚上要在灯下搓麻成线,农家男女各 有各的家务劳动。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未解:不懂。供:从事。傍:靠近。 句意:小孩子虽然不懂耕种与织布,但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设计意图: 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此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感悟诗情。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想一想,在农村,人们除了要耘田,还要干什么?(播种、插秧、 犁田、施肥、除虫、喂猪……)你体会到了什么? (2)课件相继出示:农民耘田图、夜晚搓麻图,用几句话说说图上人 们是怎样劳动的,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来说。 (3)引读:大人们真能干啊——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农民们太忙碌了——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最有趣的是谁?(孩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也傍……学……)你 体会到了什么?(引导想象,体会乡村儿童的天真、勤劳、可爱。) (2)出示小孩种瓜图,说说孩子的神态、动作等。 (3)引读:真是懂得体谅爸爸妈妈的好孩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 傍桑阴学种瓜。 真是热爱劳动的好孩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多么懂事的孩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多么可爱的孩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诗人晚年隐居故乡石湖,以老农自居,想象一下,范成大会和 农民说些什么?会和学种瓜的孩子说些什么?(师扮老人,学生扮农民 和童孙) 4.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感悟劳动人民的乐趣。 (五)、拓展阅读。 1.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2.译文。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 菜花差不多落尽正在结籽。 白天长了,篱笆边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 去。 3.感悟。 这首诗写江南初夏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 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使学生感受学习带给自己的 成就感,让学习成为学生快乐的源泉。 七、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范成大 儿女: 耘田 绩麻 (勤劳、忙碌、热爱劳动) 童孙: 学种瓜 (天真可爱、热爱劳动) 九、教学反思 从整节课来看,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学得轻松, 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实践了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设计理念。 虽然做了很多设计和准备,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如在重点词句的理解这一环节,处理得不够到位。教师对课堂上的生 成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和处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待学习提高。 通过这堂课,我也体会到,教学的过程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 索骥的过程,而应是教者、学者和文本间的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过 程。教师要把学生的学情作为自己教学新的生成点,尊重学生的个体 感受,并根据课堂生成,因学定教,灵活驾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 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