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17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一章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1)
单元名称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课时 2 课型 新课 目标引导 知识目标 说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分析来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理解稳态是动态的变化过程;并了解稳态的调节机制。 情意目标 体会到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预防。 方法引导 启发教学、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探究教学等。 各段学时预设 段名 时间 学习引导 先学自研 互动探究 点拨讲解 训练内化 诊断反思 辅导提升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1)学习引导: 调查报告: 上次课结束前布置作业: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完成“体温日的变化规律”的调查。请同学汇报体温调查的结果,并根据调查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 2.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变化有何异同? 3.人体温的日变化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有何差异? 总结: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处于动态平衡中。 讲述:像体温的变化情况一样,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称之为稳态,内环境的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2)互动探究、点拨讲解 体温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证明体温处于动态平衡中。那么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内环境的pH和渗透压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 问题探讨: 一、 酸碱度 下面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个演示实验。教师(PPT)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取甲乙两个洁净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HCl或NaOH,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教师展示实验结果,提问: 甲、乙两支试管在加入酸或碱后的pH变化有何不同?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观察,回答问题: 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水的pH变化明显。可见血浆pH处于动态平衡中。 说明人体内环境的pH处于动态平衡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的能力。) 二、 渗透压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除温度、酸碱度外,还有渗透压,内环境的渗透压是否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请同学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说明:多饮多尿、输液必须输生理盐水等。(启发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渗透压的稳定。) 三、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是如何变化的呢? 出示课本“问题探讨”中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先说明各检查项目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然后提问: 1.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2.从化验单上看,每种成分的指标是否正常?学生回答 说明内环境化学成分处于动态平衡中。 根据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 教师强调:(1)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2)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四、内环境稳态是怎样实现的呢? 下面以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02、C02等化学成分为例来分析。 请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课件或图解,回顾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02、C02等化学成分的来源与去路。 说明这些成分要保持相对稳定,首先与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的功能及细胞代谢功能的实现有直接关系。其次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有关。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 简要介绍人类对机体维持稳态机制的认识过程,指出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内环境稳态遭破坏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请同学列举几个稳态失调的病例,说明症状和危害。 为什么内环境稳态失调后 ,会对机体造成危害?引导学生从细胞代谢需要的物质和条件进行分析 总结出: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学生举例,如尿毒症、糖尿病、高山缺氧反应、发高烧、严重腹泻造成的脱水、酸碱中毒等。如何预防内环境稳态失调、保持机体健康?引导学生从外界环境和机体自身调节能力两个方面去思考。即通过加强自我保健,减少外界环境变化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同时增强机体的调节能力以适应多变的外环境。 具体如何做?学生讨论,总结。 1.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防治环境污染。 2.加强自我保健,为机体保持健康创造有利条件。尤其是处于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中的人,更应注意自身保健,如边防战士注意保暖、炼钢工人注意降温、抗洪战士注意补充水盐等。了解这些知识后才能懂得如何关爱自身和他人。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3)训练内化: 完成第11页的课本练习巩固本节课内容 (4)辅导提升: 点金训练中的创新训练题 第二课时 [实验原理] 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 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目的要求] 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NaH2PO4等的溶液,在加入酸或碱后,能使PH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 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水5:1稀释的鸡蛋清、黄瓜匀浆),PH=7的磷酸缓冲液,0.1mol/L HCl(盛于滴瓶中)、0.1mol/L NaOH(盛于滴瓶中)、4副防护手套、50ml烧杯1个、50ml量筒1个,彩色铅笔、PH计或万能PH试纸、镊子、自来水。 先学自研 二、方法步骤和记录 1、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 2、用PH计成PH试纸测试 ,并作记录 3、一次加一滴0.1mol/L HCl,然后 ,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4、 ,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的NaOH,测定并记录PH。 5、充分冲洗烧杯,用 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步骤4,记录结果 6、充分冲洗烧杯, 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4记录结果。 三、现象观察 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 加入0.1mol/L HCl 加入0.1mol/L NaOH 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 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 0 5 10 15 20 25 30 0 5 10 15 20 25 30 水 缓 生1 生2 四、实验结论 1、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PH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PH的变化。再用其他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生物材料、缓冲液PH的变化情况。 2、根据实验结果,说出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的特点。 五、实验评价 你的实验测得的不同情况下的PH值是否存在误差?分析误差存在的原因,如何降低误差? [误区警示] 1、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次的“充分冲洗烧杯”请你分析目的是什么? 解析:第一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避免酸性物质HCl与碱性物质NaOH发生中和发应,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减少误差。 第二次和第三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防止不同的生物材料混合,影响实验效果。 2、实验过程中腐蚀性物质使用注意事项及解决措施。 解析:HCl和NaOH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它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也不要入口。若有洒落或溅出,要立即用水冲洗15min,并告诉老师。 3、生物材料最好是一种植物材料,一种动物材料。 [互动探究] 一、问题思考 1、就实验加入HCl 或NaOH后的PH的变化来说,生物材料是更像自来水还是更像缓冲液? 2、分析缓冲液的PH变化情况为什么与自来水的不同。 3、尝试对生物材料维持PH稳定的机制进行解释。 二、探究创新 1、通过“生物体维持PH稳定机制”的实验探讨,你认为生物体内环境中其它环境(如血糖、温度、H2O、无机盐等)是否也可以维持稳态? 2、内环境的稳态会不会失调?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失调? 教学后记 目标达成情况 学生参与情况 存在问题 反思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