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设计(全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设计(全册)

年、月、日 第 1 课时 24 时计时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生活情景,使学生了解 24 时计时法,会用 24 时计时法正确表 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使学生在探索、认识 24 时计时法的过程中,体会 24 时计时法在生活中 的应用。教会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 24 时计时法,会运用 24 时计时法表示某一时刻。 教学难点: 学会普通计时法和 24 时计时法的相互交换。 教学过程: 生活导入: 介绍普通计时法(出示钟表)。 师:现在钟面上是几时?你可能再干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上午 8:00 下午 8:00 师:原来一天中有两个 8 时,一个是上午 8 时,一个是下午 8 时,这种计时方法 是普通计时法。 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 说说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 a:17 时 30 分《动画城》开始播放。 b:17 时 30 分就是下午 5 时 30 分。 c:晚上 7 时《新闻联播》开始播放。 d:00:30《半边天》开始。 …… 师:这些节目预报表中用的还是普通计时法吗?这里用的是一种新的计时法—— 24 时计时法(板书)。 介绍 24 时计时法 钟面上只显示 12 时,所以同一时间在一天内显示上午和下午 2 次,常引起误 会,因此邮局、交通、机场等部门计时时,都采用从 0 时到 24 时的计时法,通 常叫做 24 时计时法。 合作探究 24 时计时法: 观察钟面:12 时(夜里) 说明:晚上的 12 时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也可以说成是 0 时。24 时计时法就是从 0 时计时了。 观察第二个钟面:转动到中午 12 时 说说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发言小结,一天没有结束。 继续转动到 12 时 说说你又发现了什么?在小组中和同学交流一下。 得出:时针在钟面上转 2 圈,就是一天,一昼夜有 24 小时。 用 24 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师小结:用 24 时计时法时,从夜里 12 时到中午 12 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从 中午的 12 时到夜里的 12 时,时针所指时数要加上第一圈走过的 12 小时。 如:下午 2:30 用 24 时计时法表示为 14:30 或 14 时 30 分。 练习:练一练的 1、2、3。 教学随笔: 第 2 课时 计算经过时间 教学目标: 知道 24 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会解答一些简单的经过时间。激发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普通计时法与 24 时计时法转化的规律,区别时间与时刻。 教学难点: 经过时间的计算。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出示“神五”图片及兔博士网站。 说说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15 日 9:00 发射升空,16 日 6:23 安全返回。 你想不想知道:“神舟五号”飞船围绕地球飞行了多长时间?我们一起来算算吧! 教法:15 日 9:00 → 15 日 24:00 16 日 00:00 → 16 日 6:23 24 时 – 9 时=15 小时 15 小时 + 6 时 23 分=21 时 23 分 答:飞行了 21 时 23 分。 巩固练习: (一)出示列车时刻表,想想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1)T1 次列车从北京西开往长沙的开车时间是下午 5 时。 (2)T2 次列车从长沙开回北京西的开车时间是下午 4:36。 (二)区分时间和时刻 出示:北京故宫开放时间:上午 8:00——下午 5:00 回答:(1)故宫什么时刻开门?什么时刻关门的? (2)故宫一天的开放时间是什么? 总结:时间是一个过程,时刻是一个具体时间。 (3)红红爸爸从北京到长沙出差,乘 T1 次列车在路上要用 多长时间? 北京西 长沙(隔天) 17:00 8:38 经过时间=结束时间 – 开始时间 17:00 → 24:00(0 时) → 8:38 24 时 – 17 时 =7 时 7 时 + 8 时 38 分 =15 时 38 分 (4)你还能根据列车时刻表提出哪些问题? 练习: 出示电视节目时间表,自己提问题并解答。 7:30 金色年华 9:00 动画城 13:00 儿童英语 19:30 阳光剧院…… 一场乒乓球赛 14:25 开始,经过 1 时 15 分结束,这场比赛是时么时候结束的? 结束时间 = 开始时间 + 经过时间 一场电影长 90 分,电影结束时间是 20:50,这场电影什么时间开始播放的? 开始时间 = 结束时间 – 经过时间 4、6;00 经过 2 时 ( ) 经过( ) 10:40 经过 1 时 15 分 ( ) 教学随笔: 第 3 课时 认识年月日 教学目标: 结合熟悉的事物和生活经验,经历认识年、月、日的过程。认识年、月、日, 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和润年。体验年、月、日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养成自觉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大、小月的记忆,平年、闰年的判断。 教学过程: 示生活经验图,说说下面每件事需要经过多长时间? 1、跑完 100 米需要( )。 2、打一场篮球比赛需要( )。 3、中央电视台演播《春节联欢晚会》需要( )。 4、从开学到国庆节( )。 5、从你上小学到现在( )。 新授: 1、通过生活经验,使学生知道: 年、月、日也是时间单位。 2、出示 2004、2005 年的年历及知识窗。 (1)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A、一年有 12 个月。 B、平年有 365 天,润年有 366 天。 C、2004 年 2 月份是 29 天,2005 年 2 月份是 28 天。 D、有的月是 31 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腊)大月 有的月是 30 天:四、六、九、十一 小月 (2)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公历年份不是整百的年份:用年份除以 4,如果刚好整除,没有余数,这一年就 是闰年,闰年有 366 天;如果除完后有余数,这一年就是平年。平年有 365 天。 公历年份是整百年份的:是整百的年份,必须除以 400,如果没有余数,这一年 就是闰年;有余数,这一年就是平年。 (3)借助顺口溜识记每月的天数: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二 十九。 巩固练习: 判断下列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996 1900 2005 2006 1800 2012 年的上半年有多少天? 计算每年的七、八、九三个月一共是多少天? 填空: (1)一年有( )个月。 (2)一年有( )天或( )天。 (3)一年有( )月( )月( )之分。 (4)一个月可能有( )天。 (5)平年全年有( )天,闰年全年有( )天。 (6)常用的时间单位有( )、( )、( )、( )、( )、( )。 作业: 课本 10 页的练一练。 教学随笔: 第 4 课时 计算经过时间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计算有关年、月、日经过时间的过程。 2、能计算现实生活中年、月、日的经过时间。 3、进一步感受年、月、日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计算现实生活中年月日的经过时间。 教学过程: 生活引入: 出示 2006 年年历,观察全年有多少天? 新授: 从今天算起,到六一儿童节还有多少天? 从现在算起,到明年元旦还有多长时间?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师总结: 经过时间=结束时间 – 开始时间 + 1 天 要求经过时间,用结束时间减开始时间,月减月,日减日,如果日减日不够减, 向月借 1 当 30 或 31,要看这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算出结果后还要加上 1 天。 如:5 月 10 日到 6 月 3 日经过了多少天? 6 月 3 日 – 5 月 10 日 + 1 = 5 月 33 日 – 5 月 10 日 + 1 = 24 天 从今年的年历中,你还能想到哪些问题? 巩固练习: 课本 33 页的练一练 1、2、3 题。 10 月 5 日到 11 月 8 日共有( )天。 10 月 20 日到 11 月 16 日共有( )天。 教学随笔: 第 5 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经历制定、交流、评价参观科技展览计划的全过程。能结合实际情况,学会 制定合理可行的做事计划,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中去。进一步感受时间与日常 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和优越性,养成做事有计划和合理 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合理制定做事计划和安排时间。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 班委会决定,周末全班同学一起去参观科技展览。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新授: 出示科技馆开馆时间及参观各展室所需时间。 上午 8:00——12:00 开馆时间 下午 14:00——17:30 分小组讨论,制定一个参观计划,并把具体时间安排填在表中。 出发时间 到科技馆时间 参观内容 参观起止时间 返回时间 回到学校时间 各组交流制定的计划。 巩固练习: 课本 13 页的练一练。 教学随笔: 第二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本单元的“乘法”主要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 三位数乘一位数和多位数的加法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包括四个知识模块:“乘 法”、“估算”、“连乘”、“解决问题”。单元最后安排了“探索乐园”,通过计算、 观察,探索一些特殊乘法的运算规律。 单元教育目标: 1 经历自主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能笔算两 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2 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3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4 在解决问题和探索乘法运算规律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5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第一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 14-15 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彩笔问题,经历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乘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3、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看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什么了? 学生观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观察到左边有两盒彩铅、右边有十盒彩铅,每盒里有彩铅 24 枝。 学生可提出问题如: 1. 两盒彩铅有多少枝? 2. 10 盒彩铅有多少枝? 3. 12 盒有多少枝? 二、自主探索 重点解决第三个问题: 12 盒有多少枝彩铅?怎样算? 请同学们试着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有会用竖式计算的吗? 1、20×12=240(枝) 4×12=48(枝) 240 + 48=288(枝) 2、24×2=48(枝) 24×10=240(枝) 48 + 240=288(枝) 3、竖式等 三、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 请同学们把你计算的方法跟你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总结一下你们小组一共有几种 方法。 2.全班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方法向全班同学说一说? 3.重点交流竖式(讲清积的定位) (1). 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然后共同总结算法。 (2). 各组间交流算法,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可随时进行质疑、提问或提建议。 (3).你能介绍一下竖式的书写格式吗?(学生不会老师讲解) 四、实践与应用 1.用竖式计算 34×12 25×11 43×22 32×13 24×21 32×21 2.解决问题 一个会议室有 23 排座椅,每排有 22 个座位。召开 500 人的会议,座位够吗? 3.一只杜鹃平均每天能吃掉 14只松毛虫。算一算:它21 天能吃掉多少只松毛虫? 教学随笔: 第二课时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教学内容: 教材 16—17 页 教学目标: 1、结合计算浪费水的问题,经历自主尝试、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 算方法的过程。 2、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3、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水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节水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据专家介绍,一个健康的人,如果 4 天喝不 到水,就会有生命危险。中国是水资源紧缺的国家。因此,爱护水资源就是爱护 我们的生命! 教师谈话引入,学生感受水资源的重要,知道水在生活中的作用, 培养节约用 水的意识。 二、自主探索 出示问题: 一个没有拧紧的水笼头,每天要白白流掉 12 千克水。照这样算,这 2 个月要浪 费多少千克水? 请同学们试着算一算吧! 学生试做,先讨论两个月是多少天? (1)12×31=372(千克) 12×30=360(千克) 372+ 360=732(千克) (2)31+30=61(天) 12×61=732(千克) 答:2 个月要浪费 732 千克水。 三、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 请同学们把你计算的方法以及你的想法跟你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2.全班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方法向全班同学说一说? 3.在讲解时,应重点强调进位乘竖式的计算方法。 (1).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和想法,然后共同总结算法。 (2). 各组间交流算法,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可随时进行质疑、提问或提建议。 (3).你能介绍一下本题竖式的书写格式吗?(注意进位) 四、实践与应用 1.先计算,再验算。 58×23 69×51 57×92 2. 书上41页第 1、3 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1) 12×31=372(千克) (2)31+30=61(天) 1 2×30=360(千克) 12×61=732(千克) 372+360=732(千克) 答:2 个月要浪费 732 千克水。 教学随笔: 第三课时: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 42-43 页 教学目标 : 1.结合电影院的座位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 法的过程。 2.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3.在自主探索简便算法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 心。 教学重难点: 掌握算理和计算方法并熟练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 境 创设 由学生喜欢看电影入手,介绍电影院的设置。 中山路小学要组织一次看电影活动,我们也一起去看看 (出示情景图) 仔细观察情景图,读读旁边的问题,了解题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 问题 二、自主探 索 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请同学们列出算式,自己试着算一算。 想一想还有其它方法吗? (1)36×10=360(个) 360×3=1080(个) (2)3 6 (3)3 6 ×3 0 × 3 0 0 0 10 8 0 10 8 10 8 0 三、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 请同学们把你计算的方法以及你的想法跟你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2.全班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方法向全班同学说一说? 3.在讲解时,应重点介绍用竖式计算的简便方法。 引申:现在每排增加到 40 个座位,现在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提醒学生,“增加到 40 个”和“增加 40 个”是不一样的含义。 1.小组内交流 各自的算法和想法,然后共同总结算法。 2. 各组间交流算法,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可随时进行质疑、提问或提建议。 3.你能介绍一下本题竖式的书写格式吗?(注意进位) 学生可列式,可口算也可竖式计算,注意引导竖式计算方法。 4 0 ×3 0 12 0 0 实 践与应 用 1. 练一练: *×30 10×10 99×99 2.小结:(1)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多是几位数?最少是几位数? 作业:书上 43 页第 2 题 1.独立完成,然后进行交流 1920 100 9801 2.(1)先乘 0 前面的数再在积的后面添 0。 (2)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最多是四位数,最少是三位数。 板书 设计 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 (1)36×10=360(个) 40×30=1200(个) 360×3=1080(个) 4 0 × 3 0 (2)3 6 (3) 3 6 1 2 0 0 ×3 0 × 3 0 0 0 1 0 8 0 答:现在一共有 1200 个座位。 1 0 8 1 0 8 0 答:原来一共有 1080 个座位。 第四课时课题:估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 20-21 页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索乘法估算方法的过程,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 化。 2、 能结合具体问题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3、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体验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难点: 能较准确的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我国人口十五亿,我国土地面积 960 万平方公里,我校有 2000 多人,刘老师大 约 40 岁等等,这些值都是估算值。 现在丫丫就遇到了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帮忙估算一下,一起看看好吗? 学生读题并观察情景图,说一说事情中的数学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 买门票大约要多少钱?请同学们试着帮忙估算一下吧! 你还有其它方法吗?(1)把 9 看作 10,把 92 看作 90,约需 900 元。 10 ×90=900(元) (2)把 92 看作 90,需 810 元。 9×90=810(元) (3)把 9 看成 10,需 920 元。 10×92=920(元)…… 三、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 把你估算的方法向你小组的同学介绍介绍好吗?一定要说清楚你估算的过程呦! 2.全班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方法向全班同学说一说? 3.计算一下,看实际需要多少元? 想一想为什么有的估算结果与计算结果相差比较多,怎样做到合理地进行估 算. 1.小组内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共同总结算法。 2. 小组内选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准备作补充。 3. 9×92=828(元) 把 92 看成 90 只不过少看了两个 9,而把 9 看成 10 却多看了 1 个 92,所以把 92 看成 90 更接近计算结果。 四、实践与应 用 1.估算一下:在大桥上观察,1 分钟过去了 38 辆车,大桥上 1 小时有多少辆车 通过? 2.估算一下这篇文章大约有多少字? 3.小组合作,估计1千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4.作业:书上 45 页第 2 题。 板书设计 估算 (1)把 9 看作 10,把 92 看作 90,约需 900 元。 10×90=900(元) (2)把 92 看作 90,需 810 元。 9×90=810(元) (3)把 9 看成 10,需 920 元。 10×92=920(元)…… 实际计算: 9×92=828(元) 教学随笔: 第五课时:混合运算(连乘) 教学内容: 教科书 22-23 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小区建房问题,经历自主解决问题、从分步计算到三个数连乘计算的过 程。 2.认识连乘算式,会计算简单的三个数连乘的运算式题。 3.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增强学习 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熟练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了解算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身边建起了许多漂亮的楼房,同学们注意 到了吗?有一个生活小区计划还要新建 8 栋楼房呢,我们一起看看楼房示意图好 吗? 学生读文字叙述并观察楼房示意图。 了解事情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1. 有 8 栋楼房 2. 每栋有五个单元 3. 每个单元可住 12 户居民 4. 问题:可解决多少户居民的住房问题? 自主探索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做完后想一想每一步的运算要解决什么问题。 你能只列一个综合算式就解决问题吗? 列式的方法可能有: (1)12×5=60(户) 60×8=480(户) (2)8×5=40(户) 12×40=480(户) (3)12×5×8 =60×8 =480(户) (4)5×8×12 =40×12 =480(户) 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 把你列式的方法向你小组的同学介绍介绍并说清楚你每一步运算要解决 什么问题。 2.全班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方法向全班同学说一说? 3.讨论连乘算式中每步运算的实际意义 .1.小组内交流列式的方法,其 他同学补充算法。小结本组方法。 2. 小组内选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准备作补充。 3. 认识连乘及运算顺序 实践与应用 1.计算 25×2×45 19×3×24 2.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27×9×8 517-216÷6 18×(86-27) 224+25×28 3. 47 页练一练 1、2、4 题 4.作业:课本 47 页第 3、5 题 1. 2250 1368 2. 1944 481 1062 924 3. 第 1 题:交流时重点了解学生列综合算式的情况。 第 2 题:交流时,可以让分步解答的学生尝试列一列综合算式。 第 4 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板 书设计 混合运算(连乘) (1)12×5=60(户)60×8=480(户) (2)8×5=40(户) 12×40=480(户) (3)12×5×8 =60×8 =480(户) (4)5×8×12 =40×12 =480(户) 答:可以解决 480 户居民住房问题。 第六课时:名山一日游 教学内容: 教科书 26-27 页 教学目标: 1. 结合旅游中的实际问题,经历小组合作、综合应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 的过程。 2. 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合理地解决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和结果,并能对方案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3. 在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合理制定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 教学难点: 合理制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再设计 情境创设 春天到了,大家可以出去到大自然走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你都去过 哪些地方?怎么去的?感觉怎么样 旅游前要准备做哪些事情?(租车、吃饭、门票) 现在有 50 人要进行一日游,想请你做一做导游制定几个租车方案?有信 心完成吗? 出示租车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避暑山庄、双塔山、棒槌山等周围的风景名胜 自主探索 1. 独立了解租车信息,有不明白的可与小组同学商量。 2. 试着独立制定租车方案 学生可能方案: 租 4 辆 14 座 14×4=56(人) 350×4=1400(元) 租 3 辆 19 座 19×3=57(人) 450×3=1350(元) 租 2 辆 27 座 27×2=54(人) 600×2=1200(元) 租 2 个 14 座和一个 27 座 14×2+27=55(人) 350×2+600=1300(元) 租 2 个 19 座和一个 14 座 19×2+14=52(人) 450×2+350=1250(元) 租 14、19、27 各一辆 14+19+27=60(人) 350+450+600=1400(元) 其他:(略) 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 把你制定的租车方案向你小组的同学介绍介绍,其他同学给出建议,挑 选出本组内的最佳方案。 2.全班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方法向全班同学说一说? 3. 请同学比较这些方案,你认为哪个比较合适,为什么?请同学比较这 些方案,你认为哪个比较合适,为什么? 1.小组内交流各自制定的方案,其他同学补充方法。提出建议,小结本 组方法。 2. 小组内选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准备作补充。 3. 学生可能答案: 生:2 个 27 座,省钱,数量少。 4 个 14 座,车小,灵活。 实践与应用 1. 解决问题:乘坐缆车 2.解决问题:就餐 3.作业:联系实际。做一个本班的春游计划 1. 重点了解和知 道: 单程;往返;每人等。 制订乘缆车方案,算一算花多少钱。 都乘往返:50X40 都乘单程:50X25 2. 明白中餐、西餐的含义 算出每种方案各用多少钱,哪个最少,哪个做多。 都吃中餐(便宜);1250 都吃西餐(最多)1500 中国人吃中餐外国人西餐 1340 中国人吃西餐外国人吃中餐 1410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租车方案 租 4 辆 14 座: 4×4=56(人) 350×4=1400(元) 租 3 辆 19 座: 19×3=57(人) 450×3=1350(元) 租 2 辆 27 座: 27×2=54(人) 600×2=1200(元) 租 2 个 14 座和一个 27 座:14×2+27=55(人)350×2+600=1300(元) 租 2 个 19 座和一个 14 座:19×2+14=52(人)450×2+350=1250(元) 租 14、19、27 各一辆:14+19+27=60(人)350+450+600=1400(元) 最佳方案:2 个 27 座,省钱,数量少。 4 个 14 座,车小,灵活。 辨认方向 第一讲:生活中的方向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8〜31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使学生知道生活中的东、西、南、北以及东南、西南、东北、 西北八个方向,并能运 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学会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1.经历辨别方向的过程,初步体验方向的相对性,发展学生的方位感和空间观念。 2.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认识并理解方位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明确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 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难点:根据自身的方位来形成辨认方向的技能,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具准备 指南针、指示牌、课件、有关在野外找方向的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拍手游戏,导入新课。 师:让学生跟自己一起拍手,边拍边说:上拍拍,下拍拍,左拍拍、右拍拍、前拍拍、 后拍拍。 生:跟老师一起拍手。 师:刚才我们拍手时用到了哪些表示方向的词语? 生:上、下、左、右、前、后。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示方向的词? 生:东、南、西、北。 师:除了这四个方向还有其他方向吗? 生: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师: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这几个方向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八个方向。 二、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1.学生在操场上辨认四个方向。 师:你能找出东南西北中的哪一个方向?用什么方法找到的? 生:这边是东边,因为早晨太阳从这边升起。 师:好,请你把这块指示牌放在操场的东边。 师:他找得对吗?老师可以借助一个工具准确地测出东在哪里,你们知道是什么工具 吗? 生:指南针。 师:请你(刚才找到该方向的学生)过来.,看一看,东在哪边?操场的东边有什么? 生:操场东边有3号教学楼和后门。 师:你们知道了这个方向,还能知道哪个方向?想不想试一试?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 找一找其余三个方向,找到的就像刚才那位同学一样拿指示牌去放,看一看你们最先能找到 哪一个方向?开始。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合作找出其余的三个方向,观察各个方向有什么景物,放好指示牌。 师:你们说说是怎么找到这个方向的。 生:中午,太阳在南边。 生:老师,我还知道太阳从西边落下。(学生说出他们找到的方向以及他们自己的方法) 师:那到底同学们找到的方向对不对,准不准呢?老师现在拿指南针来测一测,请几个 同学上来看一看。红色指针所指的方向就是北方,这边就是北。这边就是南,这边就是西。 请大声地告诉大家这边是……你们的指示牌放对了吗?谁能去调整 一下? 2.找方向。 师:现在我们站在操场的中间,用手指一指东南西北,你有什么感受?谁能来发口令, 带领大家一起找方向吗? 生发口令:东、南、西、北,再来一次,东、南、西、北。 师:同学们表现不错,请你伸出两只手,同时指两个方向行 吗?东和西,南和北。 师:看看指示牌,检查一下,你指对了没有? 师:现在我们一起面向西,如果知道了西,怎样辨认其他三个方向呢? 生:后边就是东,左边是南,右边是北。 师:现在我们一起面向北方,如果知道了北方,怎样辨认其他三个方向呢?自己试一试。 (生自己试着做) 师:谁来说说,你刚才是怎么玩的?生:我面对北方,后面是南方,左边是西方,右边 是东方。 师: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1:我知道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生2:我知道东南西北转了一圈。 师:不错,同学们已经有方向感了。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记一记,这四个方向各有 什么景物?若把指示牌收回来,你们还能辨别出东南西北吗?请你们这组的同学帮助老师收 回指示牌。 3.判断方向。 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背对背的游戏,待会儿,老师会给每个小组四张小卡片,每人一 张,哨声响起后,按你卡片上写的方向背对背站一站,然后举起自己的卡片,大声说出你面 向的是什么方向,你背对的是什么方向,你的左边和右边分别是什么方向,看哪一组站得又 快又准。听明白了吗? 每个小组组长上来领卡片、发卡片,哨声响起,学生进行游戏。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换卡片,再做一次。 ﹙学生再做一次) 4.巩固练习。 A.完成教材第28页说一说。 (1)学校大门朝哪个方向? (2)你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3)让学生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教师再提问几个家住学校不同方向的同学回答一下, 全班指正、纠错。 B.完成教材第29页练一练。 ﹙1﹚看一看,学校操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把它们记录下来。 ﹙2﹚把学校外面东、南、西、北方向最近的建筑填在方向板中。 ﹙3﹚请你面向北,判断方向并填空。 你的后面是(); 你的左面是(); 你的右面是()。 以小组为单位,走出教室完成并记录下来,完成以上三题,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评出最佳小组。 C.身边的数学。 (1)老师领学生讨论,了解大自然中帮助我们辨认方向的现象和事物。如太阳东升西 落、黑天时的星空、向日葵花的方向等。 (2)如果外出迷了路,怎么办?除了观察以上大自然中的现象和事物,还可以怎么办? 让学生各抒己见。(可以告诉学生报警,增强安全意识) 三、认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向。 1.八个方向位置和名称的关系出示指南针。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对指南针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其实指南针在我们生活中用途很 大。去陌生的地方,指南针可以帮我们指明方向;爬山时,它可以帮我们定位,寻到捷径。 现在,我们运用指南针继续认识新的方向。 指名说出指南针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指南针上面除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外,还有哪几个方 向?学生汇报: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师:八个方向的位置和名称有什么关系呢? 引导学生说出:西方和北方之间的部分叫做西北,东方和南方之间的部分叫做东南,西 方和南方之间的部分叫做西南,东方和北方之间的部分叫做东北。 2.教学例2。 课件出动物园意图。 师:同学们想去动物园游玩吗?怎样才能更好地游玩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如果有一张动物园的导游图就更好了,以免走冤枉路浪费时间。 师:来到动物园大门前,我发现了这样一张动物园景点分布平面图,有了这张图,就便 于我们更加合理地安排行程。(课件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辨认平面图的方向。 谈话:看图时首先要找到图中的方向标志,你找到了吗?仔细观察动物园示意图,你能 说一说图中各个景点分别在花坛的什么方向吗?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汇报。 生1:熊猫馆在花坛的西南边。 生2:狮虎山在花坛的正北方。 生3:河马馆在花坛的东南面。 生4:水族馆在花坛的正西方向。 生5:水禽馆在花坛的正东方向。 生6:象馆在花坛的西北方向。 生7:鹿苑在花坛的东北方向。 生8:猴山在花坛的正南方向。 师:同学们刚才说得很好,以后我们看物体的方向时,一定要眼看八方。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小结:你在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延伸:阅读兔博士网站,进一步认识指南针。 第二讲: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2〜3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会辨认地图上的八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在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的路线问题时,了解同一路线冋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 法。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在空间中以一个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并描述行走的路线。 3.情感态度。 进一步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方位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 应用方位知识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 难点:运用方向词语描述所在位置和行走路线。 教具准备 课件、地图、社区示意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用课件出示下列故事,并讲述: 在一个大沙漠里,四面看不见一棵树,只有起起伏伏的沙丘,下午的太阳虽然慢慢地向 下沉,但光线仍然十分猛烈。一个满头大汗、筋疲力尽的人正在走着,他是一个迷了路的旅 客,已辛辛苦苦地跑了一整天,还是找不到他要去的小镇。他坐了很久,终于有一个骑骆驼 的人经过,那迷途的旅客便向那人问起路来,那人面对面地向他清楚地说,你向前走三千米, 再左转,随后 再向前走两千米便到了。旅客谢过了那个人,再休息了十五分钟,便连忙赶 路,他向自己的前方走了三千米,左转,再走了两千米,但可惜得很,他还是找不到那小镇。 师:为什么那旅客找不到那小镇呢?假如那骑骆驼的人所说的都是正确的,那么问题出 在哪里呢? 生:那骑骆驼的人给那旅客的指示,是指据自己面对的方向说的,旅客没有明白这一点, 所以他向自己的前方走,刚好和正确的方向相反。 师:你有什么办法帮帮他找到小镇吗? 生:指南针、地图。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师:刚才有同学说到用地图,你们会看地图吗? 用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并提问:在地图上怎样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这八个方向 呢?仔细观察,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有箭头,还有“北”字。 师:向学生说明这就是方向标,看一幅地图首先要看方向标。让学生学习教材第32页兔 博士网站,并让学生说说它表示什么。 生:箭头朝上,表示上面方向就是北方。 师:向学生介绍人们绘制地图或平面图时的规定:上北、下 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得出地图上的方向。 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例3示意图。 观察我国首都北京和河北省地级城市分布示意图,你能发现什么? 生1:河北省环绕着我国的首都北京…… 生2:石家庄市在北京市的西南方向…… 生3:北京市在石家庄市的东北方向。 师:河北省有几个地级市? 生:11个。 师:分别在北京市的什么方向? 生1:秦皇岛市在北京的正东方向。 生2:沧州市在北京的东南方向。 师:你的家乡在北京市的什么方向?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2.教学例4。 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4社区示意图。 (1)师:请你观察这幅图。看看能不能找到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并且说说你 是从哪里找到的。 生:从图中的右上角箭头指向北,说明这幅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师:你能用“……在……的( )面”的句式说一说图中各建筑物的相对位置吗?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展示自己的平台,同时巩 固所学知识。 (2)师:请你再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图中的医院在什么位置?根据“先向东再向南”这句提示,你能说出从小丽家到学校怎 么走吗? 生1:养老院离医院最近,向北走400米就到了。 生2:小丽去学校要先向东走800米,再向南走600米。 师:你还想问哪些线路?问问你的同桌,看看他的回答是 正确。 学生同桌合作,集体讨论并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课本已有的知识自学,再进一步细化知识,利于学生理解,然后 通过一个开放式的问题,为扩散学生思维搭建一个平台。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千米和毫米 第1课 认识毫米 教学内容 计较办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4~3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通过实践活动,知道长度单位毫米,知道毫米的字母表示方法:知道1毫米有多长,建 立正确表象。弄清cm或mm的进率,知道1厘米=10毫米或1cm=10mm。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体验活动探索新知。 3.情感态度。 使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 略。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1毫米有多长,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难点:引导学生建立1毫米的正确表象。 教具准备 课件、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练习本、一摞纸。 教学过程 ―、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自己的橡皮的长、宽、厚。 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 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自己的橡皮的长、宽、厚。 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 “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地估计橡皮的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 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向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分组测量橡皮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橡皮 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 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橡皮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 述 时,会涉及“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 米”,比如,“我量 出的宽不到2厘米,还差两小格。”“橡皮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教师用课件﹙可 以用图或直接演示 替代﹚边演示测量橡皮的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 评议, 并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并板书课题“认 识毫米”。 二、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 位间的关系吗?在学生认真观 察学生尺并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说 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如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0到刻度1说明,也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 度3来说明……随后教师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 让学生在尺子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在组内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 毫米的物品。”先在组内说,再在 全班交流。教师分别出示1分硬 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说明:“这些东西的厚 度大约都是1毫米。” 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 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自动笔的笔芯、降雨 量等等)。 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 认识千米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知道1千米是1000米,并能进行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 3.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难点:千米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教具准备 小黑板、图片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图片出示:公路上出现一个一个里程牌及指路标志、限速标志。 提问:这是在哪里?你看到了什么?还看到了什么?上面写着什么?你知道1千米是多 少吗? 揭示课题:认识千米。 二、在实践体验中认识“千米” 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千米”。 (1)认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看一看,走一走。举例说 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 (2)认识100米。 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一想100米的长度。举例哪里 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3)认识1000米。 让学生量出100.米,再量出100米,让学生说说操场有几个100米,那10个100米是多少? 1000米大约要绕操场走几圈?走1000米用了几分钟? (4)认识1千米。 让学生说说从学校门口到附近的什么地方大约是1000米。 为了简便计量1000米规定为1千米。 媒体展示:看一看1千米是10个100米。 用千米作长度单位有什么方便之处? 学生1:方便说距离的远近。 学生2:知道一个地方有多远。 生活中在哪些地方常用到千米? 三、课堂小结。 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 3 课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0〜41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理解、掌握“速度”的含义并学会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速度。 创设情境,提供独立思考的环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能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 了解一些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认识视野,让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 界的多姿多彩。 从实际生活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关于路程和速度、时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些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的教学情境图。让学生了解公路提示牌,明白简单的交通规则。 师:根据这幅示意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学会看交通指示图。 学生可能会说出:限速70千米。 教师指导学生明白,限速70千米的意思就是汽车在这条公路上行驶,每小时不能超过 70千米。 二、探索新知。 认识速度和路程的含义。 让学生看教材,并找出什么是速度。 指名回答:汽车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叫做速度。 师:汽车在这条公路上行驶,每小时不能超过70千米,也就是速度每小时不超过70千 米。 如果学生仍感到困难,教师可再举下列说明: 王老师每分钟走80米,这里的“80米”就是王老师步行的速度,王老师从家到学校共 走了2千米这时的“2千米”就是王老 师家到学校的路程。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师:根据上面的两个问题,你能总结一下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呜?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总结出下面的数量关系式: 速度=路程+时间 全班交流时,如果学生说出以下两个关系式,教师也应给予。 路程=度×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解决向题。 ﹙1﹚自主探索。 看例题,指名读题。 师:根据这段文字,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1:石家庄到承德的路程大约是540千米。 生2:上午8时出发,下午3时到达。 师:根据以前学的年月日的知识,你们能求出他们在车上一共用了几个小时吗? 学生可能会说:3+12-8=7﹙时) 师:他们在路上吃饭用了1小时,车开了吗? 生:没有。 师:没有怎么办? 生:7—1=6﹙时),车开了6小时。 师:现在,汽车行驶的路程知道了,时间也清楚了,我们能求汽车的速度吗?小组讨论 交流一下,并说一说。 ﹙2﹚全班交流。 生:540+6=90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师:请同学们列一个完整的式子。(同时师板书) 15-8=7﹙时) 7-1=6﹙时) 540+6=90﹙千米) 答:平均每小时行驶90千米。 三、应用关系,解决问题。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1页“练一练”中的第1、2、3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反馈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 四、全课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第五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第一课时 数据收集与整理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亲自参与的调查活动,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2、了解可以用“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能用统计表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3、积极参与调查活动,体会调查数据在说明问题时的意义。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数据收集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所以会对今天的学习有帮助 重点难点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统计爱吃的两种水果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再过几天有一个大家最喜欢的节日,你们知道是什么日子吗? 生:六一儿童节。 师:看到同学们兴奋的表情,老师就知道大家非常期盼这一天!今年咱们班还要开六一 联欢会,班委提了一个建议,想买点水果来庆祝一下,买什么好呢?既然是大家伙的事,咱 们就利用今天的数学课一起来商量一下怎么样? 2、学习“正字统计法” 师:课前老师专门到市场上去调查了一下,在现在这个季节里,常见的水果有这几种, 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在这些水果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种? 学生说自己喜欢的水果。 师:大家最喜欢的水果各有不同,意见不统一,那该怎么买呢? 生:调查。 师:怎么调查? 生:谁喜欢什么就举手,然后数一数,按喜欢的人数最多的买。 师:那咱们就按照这位同学的想法来调查一下! 学生举手,出现数不清的情况。 师:看来这种方法还是不够严谨,有没有别的方法? 生:要不谁喜欢什么就站起来,然后再数。 师:哎呦,同学们,咱们班 30 多名同学,统计起来就得这么长时间,那要是全校进行 统计该多麻烦呀!再说开联欢会,只买一种水果太单一了,至少也要买两种水果,那咱们就 得找到更科学的方法。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数学中的统计。(板书:统计) 3、调查统计 师:统计的第一步就要先调查,老师给每位同学做了一张调查表, 从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种水果,以及除此之外也很喜欢的水果,分别在下面的空格里打 上√。如果调查单上没有你最喜欢的,你可以写在其他一栏的下面。每位同学只能选两种, 如果你多选或者少选,票就不算了,听明白要求了吗?填完以后请小组长把调查表收起来。 好,开始吧! 学生填写调查表,教师画表格。 4、学习用“正字法统计” 师:这么多的调查表,怎么能看出大家的意见呢?这就是我们要做的第二步:整理数据。 怎么整理,谁有好办法? 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画√,写数),全班讨论可行性。 生:用正字法统计,一笔画代表一票。 师:你怎么知道正字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师:你说得太好了!这也就是老师要介绍给大家的方法——正字统计法。(板书:正字 统计法),我们在统计时,常常画“正”字。一个“正”字有五画,一画就代表一票,两个 “正”字就是 10 票,以此类推。这个计数方法简便易懂,而且计数方便,像我们班里在选 举班干部、评比三好生的时候,也常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人数。 师:下面我们就用正字法来整理数据,请几位同学来唱票、查票、画字记录,谁愿意来? 其他同学的任务也非常重要,你们是监督员,要认真听、仔细看,确保唱票的同学和记录的 同学结果要一致。下面我们开始吧! 5、分析统计表中的信息 师:让我们和记录的同学一起来整理结果吧!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统计结果 已经出来了!观察一下,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 师:在这个统计表中蕴涵的信息还真不少呢! 6、讨论制定方案 师:我们只考虑自己的喜好选择水果是不全面的,在实际购买时我们还要考虑(价钱)。 老师今天在调查水果品种的同时也把价钱进行了调查,我们一起来看。 师:我们小组合作,根据水果的价格,本着节约的原则,制定一个购买水果的方案,让 大家既吃得好又省钱。 小组交流。 师:看到大家讨论得这么激烈,老师相信每个小组一定有了自己的方案,哪个小组愿意 来说一说? 师:同学们设计的方案都考虑到了合理和节约,我发现大家的方案里都同意买西瓜,因 为喜欢的人最多,而且价格也便宜。在第二种水果的购买上,大家的意见有所不同,本着节 约的原则,我们可以购买菠萝,喜欢的人数差不多而且价格也便宜。 我们就把西瓜和菠萝定为我们要买的水果,那就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吧! 师:关于吃水果,你有什么建议呢?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每种水果的营养价值都不同。比如苹果有“智慧果”、“记 忆果”的美称,多吃苹果可以增进记忆、提高智能;葡萄是含复合铁元素最丰富的水果,另 外还含有人体能够快速吸收的葡萄糖,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益处。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每种 水果都要吃,丰富我们的营养。 (二)统计最喜欢吃的蔬菜 师:在生活中,除了水果,我们每天吃的蔬菜也非常重要,这是这个季节最常吃的几种 蔬菜,老师很想知道在这其中同学们最喜欢吃哪一种蔬菜,该怎么办? 生:统计。 师:如果时间不太允许,有没有更加便捷、准确的方法? 生:小组先统计,然后全班再统计。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太厉害了!大家的智慧是无穷的,那就照你们说的办。 学生小组统计,教师巡视,对小组内好的做法及时表扬。 师:统计结果出来了,有的小组还要再数一数,是不是每个同学都是有效的票?我们的 统计一定要严谨。 师:各小组的统计结果已经出来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全班进行汇总。 师:快来观察这个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谈发现的信息。 师:在这次统计中,土豆以压倒性的优势获得了同学们的喜欢,也难怪,土豆是全球五 大粮食作物之一,在法国,土豆被称作“地下苹果”,在欧美享有“第二面包”的称号,维 生素 C 的含量为蔬菜之最。但是土豆含有的叶绿素就很少,所以我们在吃的时候还要再搭配 其他的蔬菜,比如同学们很少选的豆角等(课件展示豆角的营养价值)。希望同学们在生活 中不要偏食,每种蔬菜都要吃,营养才能均衡。 师:除了水果和蔬菜,你还喜欢吃哪些食物呢? 师:同学们爱吃的这些食物中也含有各种不同的营养,那我们就要多了解一点营养知识, 在生活中科学搭配食物,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让身体长得棒棒的! 三、练习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高兴吗?你们喜欢上数学课吗?老师想 知道同学们最喜欢上的课都有哪些,怎么办? 生:调查,统计。 师:那我们就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进行统计吧。(课件展示开设的课程)请你把喜欢 上的课写在纸条上,然后我们再来进行统计。 学生写自己喜欢的课程,教师在统计表中填写信息。 全班进行统计活动。 师:观察这个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谈发现。 师:在这个统计表中,我们发现同学们喜欢的课程集中在英语、音乐和美术上,而喜欢 语文、思品等科目的同学几乎没有。我们现在开设的学科都是促进大家全面发展的,比如语 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数学学科训练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变得聪 明。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不要偏科,学好每一门课,得到全面的发展。老师也会把今天统计 的情况和各科老师交流一下,改进教学方法,让大家喜欢每一门课。 四、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呢? 师:除了我们今天的统计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统计无处不在,比如世界人口的增长 趋势,国家对于教育的经费投入,阳光大课间开展哪些运动项目最受大家喜爱等等,都是通 过调查、分析数据后制定方案、开展活动的。 也希望同学们带着今天所学的有关统计的知识,找到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调查研 究来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阳光体育运动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巩固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J本会统计的必要 性;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分段整理数据进行统计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 法,感 受分段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在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 行整理,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3.情感态度。 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用收集与整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思想,培养学习 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实际情况中会运用收集、整理数据,并进行统计,使用简单的统计表。 难点:能根据收集、整理数据统计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准备 调查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参加过运动会吗?三(2)班决定举办春季阳光体育运动会。(板书课题: 阳光体育运动会) 师:观察教材第48页情境图,请同学们帮他们想一想,举办运动会要考虑哪些问题? (教师适当引导) 生1,制订比赛规则。 生2:制订活动计划。 生3:确定比赛项目。 师:如何确定比赛项目呢? 生4:要了解一下大家喜欢什么项目。 师:大家想得都很细致,要举办运动会就要确定比赛项目,制订活动计划。我们这节课 就要研究如何确定比赛项目,制订活动计划。 二、确定比赛项目。 师:那么,首先我们来确定比赛项目。你认为,应该怎么确定比赛项目呢? 生1:调查一下,看喜欢哪种健身活动的人多。 师:如何调查呢? 生2 :每人选一种自己最喜欢的项目。 生3:应该每人选两种更好一些。 师:那就每人选两种比赛项目,请同学们调查一下。 1.收集数据。 设计下发调查表,并让学生完成调查表,对全班同学进行问卷调查来收集数据。 2.整理数据。 师:刚才每个同学都已经通过填写调查表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了,但是 全班的情况还不能知道,那我们现在把你们手中的调查表收集整理起来,统计一下把数量填 写在这张表中,课件出示调查统计表。 最喜欢的体育项0调查表。 让学生统计出最喜欢的体育活动人数,统计到上表中。 讨论并确定比赛项目。 根据调查结果,分组讨论比赛项目和有关规定。 师:你们认为确定比赛项目要注意什么呢? 生:项目不要太多…… 生:每个人都要参加。 生:喜欢的人多的项目一定要有。 生:每人至少参加1项,最多参加3项。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请同学们按这些要求确定比赛项目吧! 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交流各组意见,确定比赛项目和规定。 五、本课小结 在制订阳光体育运动会活动计划的过程中,你获得了哪些 解决问题的经验?写出数学 日记。 第六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 1 课时 认识小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商品价格,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下经历认识小数的过程。 2、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会读、写简单的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3、能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随学习数学知识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4、初步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小数的读、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思考 1、同学们,老师想先做个调查。 【出示:25 元 7.25 元 8.80 元 0.58 元】 这些数你见过吗?在哪里见过? 同学们自由回答。 2、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超市逛一逛,好吗?(出示主题图加一个玩具枪 25 元)看, 这是超市的一角,你看到了什么?你能说出这些物品的价格吗? 3、在这些数里,那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那些是我们还没学呢? 在这些数里只有 1 个是我们已经学过的数(25),它是我们以前就认识的整数。其它用来 表示价格的数是没学过的。 4、观察这些没学过的数,它们有什么特点呢?(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 5、你知道小圆点叫什么名字吗?这样的数又叫什么数吗?请同学们看书的 P74。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6、小结:像 7.25 8.80 0.58 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圆点叫小数点。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课题:生活中的小数) 二、结合生活,探索小数的读、写法 (一)小数的读、写法。 1、师:我们的这个新朋友――小数点本领可真不小,它在数的中间一站,把数分成了两 部分,这样的数应该怎么读呢?可把老师难住了,谁来帮帮我呢?谁会读这些数? 小黑板出示商品标价:小熊 7.25 元、风筝 8.80 元、布娃娃 11.30 元等] 你是怎么会读的,是从哪里学的? 读的真好,我们按照他的读法一起读一遍吧。 2、师:读了这么多小数,你们认为小数该怎样读? 四人小组先讨论讨论。学生汇报。 3、师: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个你在平时生活中认识的一个小数。 好,老师请几位同学上台来把你想的小数写下来。 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余的学生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完后教师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 再讲解。]我们来评一评,他们写得怎么样? 3、你们认为小数该怎样写? 四人小组先讨论讨论。学生汇报。 我们一起读读吧。 老师是这样写的:0 、8 0 8,写得好吗?为什么? (二)知识调色板。 1、练习:P75 2 写在答题卡上(投影)互评。 2、判断: (1)3.73 读作:三点七十三. ( ) (2)零点三零七写作:0.307. ( ) (3)五十点二零八写作:5.208. ( ) 3、游戏:小蜜蜂采蜜。P75 1 找到采蜜最快的那个组:你们怎么采蜜这么快?有什么窍门吗? (小数点前面的表示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 师:你分析得好极了!(板书:元角分) 4、练习: 5、游戏:用 0、6、8 及小数点“.”四个卡片你能摆出几个小数?摆完后记录下来,读 一读,集体汇报。 (三)、感受生活中的小数。 1、读出下面的句子. (1)南京长江大桥全长 6.772 千米. (2)土星绕太阳一周需要 29.46 年. (3)1 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 0.84 千米. 2、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小明的身高是一点二五米。 (2)丽丽的视力是四点九和五点零。 (3)非洲大甲虫长十四点八五九厘米,重九十九点七九克.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小数。想一想:你还在哪儿看见过或用过小数?说一说 吧。 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生活中的小数。 师:你们说的很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小数。 三、知识加油站。 1、改写老师数学日记。 (1)这是老师自己写的一篇数学日记,你能帮老师将日记里的这些数据改成用小数表示 吗? 早上,老师买了一个 3 角钱的豆浆和 1 元 5 角钱肉包,吃完饭后,来到学校。 (2)这一段有一些小数,你能用几元几角表示吗? 到学校后,拿起 6.5 元的红笔和 8.40 元的数学书来到教室。走进教室,看到讲台上摆着 老师花了 2.50 元买的一盆菊花。 2、自己根据平时的生活也来写写吧。 四、引导总结,反思过程 1、想一想,小数的产生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好处? 2、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于自己的表现你满意吗? 五、课堂延伸 1、数学冲浪。 添字游戏。 这里有三个数 10、1、0.10,你能在每个数后面添上一字,说明这三个数是相等的。 2、刨根问底。 口 算: 10÷3= 10÷6= 计算器: 10÷3= 10÷6= 观察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自己到课下寻找为什么吧。 3、实践活动: 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物品,经历用“米”作单位、用小数表示物体长度的过程。 2、进一步认识小数,会用小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3、初步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老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读出每种物品的长或宽,并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 2、老师出示蓝灵鼠的问题:把上面物品的长度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学生以小组为单 位交流改写的方法,然后全班交流。如果学生写不好,老师要作为参与者示范改写一个,特 别说明把用几米几分米几厘米表示的物体长度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时,要在“米数” 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 3、在学生明确改法后,老师临时出一两道题,请接受能力稍差的同学改一改。 二、说一说:先让学生读教材上的内容,然后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知道或改写的小数。如:自 己的视力是多少,把自己的身高用“米”为单位的数表示等。 三、试一试:老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把第五单元实践活动中投沙包时记录的成绩改写成以 “米”为单位的小数,并进行交流。 三、练一练: 第一题,老师辅助学生实际测量身边的物品。可以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再用不同的方式进行 测量。如:门和黑板可请学生和老师共同测量;课桌可让学生同桌合作,一人测量,一人记 录。最后交流记录的结果。 第二、三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评判。 第四题,让学生在家中自己测量,用“米”作单位记下测量的结果。如果家里没有这些 物品,可选择别的物品代替。 四、小结:交流教法和学法。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尝试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计算的过程。 2、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法以一位小数的加法(不进位)和减法(不退位),知道用竖式计算 时小数点要对齐的道理。 3、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生谈话引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老师和学生一起写出加法算式,然后提出蓝灵鼠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完成。 3、交流算法。有的算法学生如果想不到,教师要参与交流。然后组织学生讨论: (1)、三种算法有什么共同点? (2)、用竖式做小数加法时,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1、都是元和元相加,角和角相加,即相同单位的数相加。2、用竖式 计算小数加法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单位对齐。 4、提出问题:“买鸡蛋比买豆腐多花了多少钱?”让学生自己列试计算。然后交流算法, 总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的方法。 二、练一练: 第一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小组同学交流,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 算的。教师要关注学生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二题,老师出示小黑板,鼓励学生独立选择信息,列式计算。然后互相交流、评判。 第三题,鼓励每个学生做一个就餐计划,然后全班交流。除关注学生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外,还要关注食品搭配是否合理。对于学困的学生,老师要适当指导。 三、小结:交流教法和学法。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市场调查、消费、整理家庭消费情况、与同学交流的全过程。 2、会搜集、记录信息,并进性整理,能应用掌握得计算技能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3、在“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劳动的乐趣和光荣,增 强做家庭小主人的自主意识。 教具准备:纸、笔、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市场调查:新|课 | 标|第 | 一| 网 1、老师出示小黑板,提出做一天家庭小主人的要求,并帮助学生看懂统计表和要完成的事 情:(1)、让学生到菜市场调查,记录各种蔬菜的价钱。(2)、让学生记下自己买东西花了多 少钱,然后填在表中。 2、老师与家长联系,请他们协助搞好这项活动。 二、整理消费:先让学生完成下面几个问题。 1、把自己亲手花的钱记录下来。 2、了解家中其他人花的钱,并记录下来。 3、完成“算一算”的要求。如果自己计算问题(2)有困难,可请家长帮助一起算。 4、写出自己的实践日记。 三、课内交流: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当家庭小主人的生活经历、解决的问题、获得的感受。 四、议一议: 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父母的辛苦,增强做家庭小主人的自主意 识。 五、小结:交流教法和学法。 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 第 1 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品表面、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 2、认识面积的含义,了解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 3、积极参加观察、比较、交流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了解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提出观察教室物品的要求,让学生边观察、边交流。老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表述的 语言。如:学生说“课桌是长方形的”,教师要纠正为“课桌的面是长方形的”。 二、新授: 1、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提出将课本封面与铅笔表面比大小的要求。先让学生认一认、 摸一摸哪是课本的封面,哪是铅笔的表面;再说一说哪个大,哪个小。重点说出是怎样知道 的。 2、比较两个长方形纸片的大小。按课本要求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剪下来,比一比。再交 流个性化的比较的方法。 通过比较,使学生直观看到黄色的纸片比蓝色的纸片大。 3、提出大头蛙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可能说得不准确,教师不要急于做出评价要给 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看法的机会。对于“黄色长方形比蓝色长方形大,是指黄色长方形纸的面 积比蓝色长方形纸的面积大”这一解释,学生如果说不出来,教师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 进行交流。同时,告诉学生面积的概念。 三、比一比: 1、第 1 题:分别比较两组物品表面的大小,引导学生观察后比较,可用实物代替。 第 2 题: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先观察,并提问:你能用眼睛直观看出哪 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吗?然后鼓励同桌想办法进行比较。 2、交流比较的方法,可分为两个环节: (1)、学生个性化比较方法的交流。边交流边讨论能否得到一定的答案。如果学生中出 现了平均分成小方格的比较方法,教师可利用课堂上这一难得的生成资源,让其他学生试着 做一做;如果学生没有出现这种方法,让学生试一试。可进行必要的指导,如两个图形平均 分的方格必须一样大小。 (2)、交流平均分成方格的比较方法。要让学生充分交流、展示不同的分法。 3、对比较的方法进行讨论。教师简单总结一下课堂上大家想出的比较方法,然后提出教 材上“说一说”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练一练: 第一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和自己个性化的表示 符号。 第二题,是稍复杂的借助方格对图形大小进行比较的练习。重点让学生说出判断的依据。 五: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教学反思: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同桌合作中,经历自己选定测量单位、对课桌表面进行测量的过程。 2、会用自己选定的测量单位测量一些简单物品表面和图形面积的大小。 3、通过对测量结果的分析与比较,了解测量单位的大小与测量结果(测量单位的个数)之 间的关系,初步体验在同一测量单位下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教学重点:会用自己选定的测量单位测量一些简单物品表面和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具准备:大小不一的正方形纸、直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引出学会测量和计算面积是一些实际工作的需要。 二、新授: 1、老师提出测量的要求,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几种正方形纸中自己确定一种作为测量单 位,并同桌合作开始测量。 2、交流、整理测量的过程和结果。重点交流选用的测量单位、测量的方式与结果。同时, 把不同测量单位测量的结果整理在统计表中。 三、议一议: 1、分析大家测量的结果。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共识:正 方形的边长越大(测量单位越大),测量的结果(正方形的个数)越少。引导学生反过来说 一说。 2、提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发表意见。在讨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同一种正方形纸再 测量一次课桌面,或测量凳子表面等。让学生体验在统一的测量单位下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四:练一练: 第一题,让学生用相同的测量单位测量自己的学习用品。学生测量的结果会有不同。 第二题,用数学课本做测量工具,测量边长为一米的正方形面积。要求学生先估计一下, 再测量。可分组进行。 第三题,用边长一厘米的正方形测量给定图形的面积。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 五:问题与讨论: 可先小组讨论一下,再进行全班交流。 六、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教学反思: 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议论、探讨、推测的活动中,经历认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过程。 2、知道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知道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具准备:边长为一米的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对“议一议”中的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不同想法,为下面的探索 活动铺垫。 二、小组合作探索: 1、在“议一议”的基础上,提出问题(1),让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注意巡视 和个别指导。 2、让学生交流各组合作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如,用什么方法,我们是怎样做的,结果是 多少,以及是怎样算出的等。 3、师生共同总结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和字母表达式。 4、呈现平均分成 100 份、面积为 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并提出教材中的问题(2),请 各组研究。 5、在交流各组推算方法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和字母 表达式。 三、议一议: 全班讨论,可利用学生已有的认数、数数经验,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推算的。 四:练一练: 第一题,学生填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第二题,是本节课内容的变式练习,也是下节课学习的基础。 第三题,让学生不摆,只算。若有的学生直接推算有困难,可先摆、画,再算。 五、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教学反思: 第 4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操作、描述、讨论的活动中,经历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3、在拼长方形和用语言描述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教具准备:面积为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引入本课。 二、新授: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 1、自主操作。提出教材中的拼图要求,鼓励学生拼出不同的图形。 2、交流拼出的图形。先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拼出的长方形,再展示拼出的图形。学生 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只要表达清楚,就可以。 3、讨论“议一议”。启发学生根据拼的图和表中的数据去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 的意见。在学生充分交流不同发现的同时,要使每个学生了解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的 关系。 4、总结公式。先让学生试着总结,再交流。 三、试一试: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先自己试着算一下,再全班交流。 四:练一练: 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二、三题,是关于学生身边实际物品表面面积的计算,按教材中的要求进行。 五、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教学反思: 第 5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应用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理解正方形面积公式,会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3、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正方形面积公式,会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教具准备:每生一张长是 8 厘米、宽是 5 厘米的彩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引入本课。 二、新授:探索正方形面积公式 1、让学生边操作、边计算。(1)题,让学生量一量长和宽,再计算。 2、(2)题,先提“剪”的要求和兔博士的问题,让学生议论,重点说一说判断的依据或 理由,然后再剪。 3、直接提出(3)题的要求,可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并交流计 算的方法和结果。第二步,总结正方形面积公式。 4、总结后,可引导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分析比较,重点了解它们的共同 点以及公式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三:练一练: 第一题,提示学生注意图中的单位,学生独立完成。 第二题,是正方形面积公式的简单应用。(1)题答案:80×80=6400(平方厘米)。 (2)题稍复杂,先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了解“四周下垂 10 厘米”的实际意义,再解 答。答案:80+2×10=100(厘米) 100 厘米=1 米 1×1=1(平方米) 四、兔博士网站:对于费旧电池的危害,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有所了解。这里主要通过对 现实问题的计算,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乱扔费旧电池对土地的危害,提高环保意识。 五、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教学反思: 第 6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整理、讨论等活动中,经历发现规律、运动规律的过程。 2、能发现事物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进行简单推算。 3、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能发现事物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进行简单推算。 教具准备:扣子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引入本课。 二、新授:探索规律。 1、摆扣子。呈现教材上的三组扣子图,师生共同观察,接着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 生操作,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在学生充分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4) 组、(5)组是怎样摆的,为什么这样摆。 2、完成统计表,可全班一起做,也可分组做;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填,然后交流。 3、全班讨论。先让学生讨论“议一议”的第一个问题,再讨论第二个问题。 三:探索规律: 参照前面的方式进行。 四、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教学反思: 第 7 课时 教学目标: 1、与同伴合作,经历运用所学知识研究、解决生活中现实问题的过程。与同伴合作 2、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经验,与同伴合作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能克服解决问题中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对数学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经验,与同伴合作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引入本课。 二、新授:铺地面问题。 1、引出问题。师生谈话提出亮亮家装修的问题,同时,师出示小黑板,提供亮亮卧室的 长、宽和可选择的瓷砖信息。 2、进行关于铺地面问题的一般讨论。提出“议一议”中的问题,让学生发表个人的见解, 交流自己的经验。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根据本班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方 法一,同时给出两个问题,先小组内研究,再小组间交流。 方法二,分别对两个问题进行研究。即:先提出问题(1),鼓励小组合作解决(计算方法)。 在交流之后,再进行需要钱数的计算。 注:在上述两种方法中,问题(1)是本节课的重点。交流时,要让学生把计算每种瓷砖 块数的方法都说一说。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讨论方案。在交流、归纳各种方案之后,让学生队方案进行讨论。 三、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教学反思: 第九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经历由生活经验到认识分数的过程。 2、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 3、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 教具准备; 每生准备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提出观察教材中的情境图讲故事的要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看图编故事。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与动物交朋友的情感。 二、新授: 1、指定学生将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话,将故事编完整。然后 老师指出生活中的“一半”也可以说是二分之一。 2、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的事物。 如,半块月饼,半个西瓜,半个馒头等。 三、做一做: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每个学生都动手折一折,涂一涂。 1、提出(1)题的要求,先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充分交流个性化做法。可让 学生讨论一下涂色部分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最后说明,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并板书。 2、教师提出(2)题的要求,让学生进行操作,并交流。重点指导 1/3 的写法和读法。 3、教师提出(3)题的要求,在操作和交流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试着读写 1/4。 学生如果出现与教材不同的分法,只要正确就应给予肯定。 四:试一试: 是前面数学活动的继续,鼓励学生做出更多的分法,读、写出相应的分数。 五、议一议:这两个问题是对分数意义的具体理解,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再进行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第二个问题鼓励学生举出具体事例进行说明。 六、练一练:第一题,重点让学生回答“为什么”。第二、三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 互相评判。 七: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教学反思: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认识简单分数的过程。 2、初步认识分数,了解几分之几表示的意义,认识分母、分子和分数线。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习分数的兴趣。 教具准备;每生准备几张圆形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提出观察教材中的(1)题中的两个示意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是平均分,哪个 不是平均分。指出哪部分表示这个圆的 1/2。 二、新授: 1、提出(2)题中的活动要求并呈现示意图。师生一起边涂色边读、写分数。重点让学 生理解 2 份是这个圆的三分之二,2/3 里面有 2 个 1/3。 2、提出(3)题中的活动要求,教学仿照(2)进行,也可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分、涂色, 读写分数。 三、议 一议: 先在小组内进行,给每名学生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再进行全班讨论。 四:认识分数: 教师说明什么是分数。以 3/4 为例,介绍 3 是分子,4 是分母,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 然后写出一个分数,让学生说出这个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五、试一试:交流时,给学生表达个性化结果的机会,以便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六、练一练:第一、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互相评判。第三题,完成书上的问题 后,再让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如,每人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两人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 六、知识窗:介绍有关分数的知识。 七: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教学反思: 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中,经历比较两个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 2、会比较同分子或同分母(分母小于 10)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愿意与同伴交流,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教具准备;每生准备几张圆形纸和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引入本课。 二、新授: 1、提出操作要求。让学生拿出准备好圆形纸(每生一张,两人合作,一人将圆平均分成 两份,一人将圆平均分成三份),然后按要求涂色。 2、交流涂色的结果。讨论“哪个面积大”。教材只给出了两种比较的思路和方法,如把 两个涂色部分叠在一起比。教师要对学生个性化的比较方法给予肯定。重点指导学生理解: 对同一个圆,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反过来,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大。 3、用符号表示两个分数的大小。 三、比一比: 1、让学生独立观察图,并在○中填上大于号或小于号。 2、让学生交流是怎样比较的。 注意:这里只是直观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不总结比较的方法。 四、练一练: 第一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二题,因为没有图示,所以比较起来稍有难度。师生可共同完成两道题,再让学生自主 做,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第三题,不做统一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五、问题讨论:这是两组典型的用分数表示生活中事物的素材。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每幅图中 杯子的大小和盛饮料的多少,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 的实际意义。 六: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教学反思: 第 4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两个分数相加等于 1 和相应的减法的过程。 2、会计算两个分数相加等于 1 和相应的减法。 3、在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引入本课。 二、新授: 1、填符号、写算式。师出示小黑板,呈现(1)组图,先分别用数表示两个图中的涂色 部分,再提出在○中填上合适符号的要求,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如:两个图形一样大, 两个 1/2 合起来等于 1。接着在○里填“=”。 2、在前面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写出加法算式。接着鼓励学生:你能写出一个减法算式吗? 在学生交流写出的减法算式时,重点了解学生是怎样想的。 3、(2)组图可仿照上面进行。 三、看图列式计算: 1、让学生独立观察图,说一说图表示的意思。 2、鼓励学生写出加法算式,并计算。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思路。 3、看图写减法算式,仿照上述过程进行。 教材只呈现了 1-1/3=2/3 的算式思路,教学时,还应启发学生写出 1-2/3=1/3。 四、练一练: 第一、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第三题,先鼓励每个学生都讲一讲图中的故事,并提出自己想到的问题,再根据问题列出 算式。如,4/4=1,1-1/4=3/4,1-2/4=2/4 等。 五、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教学反思: 第 5 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演示和操作,经历探索两个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 10)相加减的过程。 2、会计算两个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 10)的加减法。 3、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分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具准备; 圆行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引入本课。 二、新授: 1、演示计算。师出示分好并涂色的圆形纸,按教材中的图示进行演示。 2、根据演示过程,写出算式并计算。重点让学生理解分子相加减的道理。即,“1 个 1/8 加上 4 个 1/8 是 5 个 1/8”和“5 个 1/8 减去 1 个 1/8 是 4 个 1/8”。 三、练一练: 第一、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第三题,可采取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来完成。还可以启发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并说 出结果。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 四、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教学反思: 第九单元 探索乐园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整理、讨论等活动中,经历发现、总结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 2、能发现事物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进行简单推算。 3、在探索事物规律和应用规律的活动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初步推理 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探索规律的经验,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仅限于具体 直观的观察和探索,抽象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还有欠缺,有条理地思考能力 特别是清楚表达的能力还急需加强。另外,,学生的智力发展和知识储备区别还 很大,不能整齐划一地要求。对于第二个探索活动中“需要火柴根数”的规律, 学生的总结得到的规律及处理方法还不可能达到同一尺度。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隐藏在事物中的简单规律。 2.灵活地应用规律,合理推算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新设计 探索乐园——找规律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92-93 页。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整理、讨论等活动中,经历发现、总结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 2、能发现事物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进行简单推算。 3、在探索事物规律和应用规律的活动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初步的推 理能力。 教学重点:能发现事物中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进行简单推算。 教学准备:课件、围棋子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1、课前手臂有节奏拍击小游戏。 游戏中,老师利用手臂、手掌击打出明快的节奏,让学生观察发现击打的规 律,同时对游戏产生浓厚的兴趣。 2、揭示课题:会发现的眼睛,会探索的大脑,同样是我们学习数学的“法宝”,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两样武器,一起走进探索乐园。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一)活动一 1、出示探索活动 1,摆扣子的学问。 在课件中,依次出现探索活动 1 中的前三幅图,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稍后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其中规律。 师继续引导,那么你觉得第 4、5 幅图中的扣子应该是怎样摆放的呢?请把 它画在教材中相应的位置。 2、学生自己尝试摆出 4、5 组,画好图后全班汇报交流,交流中简述其中规律。 3、引导学生把图中的相关信息整理在统计表格中。 师:为了更深入地探索分析,我们还需要把图中的数据整理在统计表中。 对表格略作分析后,引导学生自行填表。 4、学生填表后汇报校对,统一订正。 师:同学们这样迅速地完成了摆拼摆和统计,那么你一定找到了窍门,发 现了规律。究竟有什么规律呢?请同学们把你的发现说给其他同学听。 引导同学以小组汇报为单位交流。 5、展示汇报。 预测学生会有下面的发现: a 每行扣子个数与每列扣子个数相同,且都与图号相同,学生可能会说“第几幅 图就是几行几列”。 b 每行扣子数与每列扣子数的乘积就等于扣子总数。(正常情况下学生会有这样 的发现,如果确实没有,应在议一议中提出此问题) c 第二幅图比第一幅图扣子总数多 3 个,第三幅图比第二幅图扣子总数多 5 个…… 6、师:照这样的规律,第 10 幅图、第 15 幅图应该是什么样的?学生自行推算 并汇报解答 (二)活动二 1、师:数学的规律是千变万化的,同学们还想接受更大的挑战吗?请一起来认 真观察拼火柴的奥秘。 2、逐一出示探索 2“用火柴摆正方形”的几个图案,并稍加提示: (出示第一幅图)师:在第一幅图中,老师拼成了一个正方形,看老师用了 几根火柴?(4 根) 师:同学们猜一猜,如果老师用火柴拼两个正方形,需要用几根火柴呢?(用 8 根、用 4 根,并回答拼法) (出示第二幅图)师:看,老师是这样拼的,用了 7 根火柴? 师:照这样拼下去,老师拼三个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拼四个正方形呢? 学生分别做出推理,并能够有理有据的说清楚:每增加一个正方形,需要用 3 根火柴。 接着出示图三与图四,并引导学生推想第五幅图、第六幅图。 3、填表并探索规律 要求:把上面的数据信息整理填写在统计表中,填好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你所发现 的规律。 4、汇报交流 预设:a、第几幅图就有几个正方形 b 、每幅图都比前一幅图多用三根火些,或说,每增加一 正方形就多用三根火柴。 5、那么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第十个正方形要用多少根火柴? 学生尝试解答后,预计会有几种可能: 第一种,画出十个正方形,数一数。(师可以用扎实、认真来评价) 第二种,不画图,把数字写下去 4、7、10、13、16、19、22、25、28、31.(师 评价为,摆脱了图形,已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 第三种,1+3×10=31(根)(师必要求讲清推理办法,并指出这种思考问题的思 路很有特色,值得学习) 第四种,4+3×9=31(根)(师要求讲清算理,并加以表扬) 三、强化训练 应用拓展 巩固练习练一练中第 1 题、第 2 题。学生自行解答后,全班汇报交流。 四、自主反思,深化体验。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能够解答别人的谜局,算得上一个好学生。如果能够自己设计谜局,那就 比得上好老师了。 请同学们课后,自己用火柴棍、小木棒、小棋子等学具,自己设置有规律的图形, 小伙伴们共同做找规律的游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