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历史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高中历史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 一、选择题 1.1917年4月17日,列宁在经济方面提出:“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银行国有化,由工兵代表苏维埃对社会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这表明 A.俄国封建残余浓厚 B.俄国沙皇统治已被推翻 C.俄国工人阶级已掌权,为经济变革创造条件 D.俄国革命当前任务是社会主义革命 2.1917年的俄国革命最重要的教训就是:“当国内有数百万人处于贫困状况时,不能无限制地寻求与资本家妥协。如果你们不进行内科治疗,那么更激进的力量就会到来,他们将会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俄国人民通过“外科手术” A.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B.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结束了帝国主义大战 D.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效仿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 A.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 B.促进了俄国迅速完成社会转型 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D.打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4.列宁曾将十月革命的主观动机设定为“引爆”西方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晚年,他又重新诠释其实际功能,其中包括面向东方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列宁眼中的十月革命 A.超越无产阶级革命范畴 B.逐渐修正了既定目标 C.造成了广泛的世界影响 D.实现了东方非殖民化 5.瞿秋白在《俄乡纪行》中写道:“不得志的小商人、小资产阶级的农民,自1920年以来都不满于劳农政府。”这实际上反映了 A.十月革命成功但并未解决土地问题 B.俄国苏维埃体制是次不成功的尝试 C.苏维埃俄国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政权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 6.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这表明 A.列宁突破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B.列宁主张利用西方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C.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D.列宁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 7.1924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数量为5个,1929年时,增加到70多个,1931年,已增加到124个;1931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数量,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到1932年,约占50% 。材料主要反映出苏联 A.尝试打破原有的经济体制 B.抓住契机为工业化服务 C.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支持 D.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 8.1923年,苏联把对农民征收的多种税收改为统一的农业税,并把实物税改为货币税。上述做法 A.有利于苏联农业产品商品化 B.标志着苏联农业税制度的成熟 C.是苏联长期推行的税收制度 D.有利于工农联盟和苏联的建立 9.下面是苏俄(联)1920~1924年农村平均税率变化示意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苏俄(联) A.农民耕作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经济政策出现调整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恢复 D.农业生产迅速复苏发展 10.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农产品总产量下降的情况下,商品率即“上市量”却增加了4倍以上。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A.农村存在瞒报问题 B.优先保障城市居民供给 C.过度剥夺农业成果 D.继续贯彻新经济政策 11.1927~1928年,苏联工业生产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1928~1933年,工业总产量增长了1倍多。苏联工业生产状况出现上述变化,主要是因为 A.扩大了工业企业生产的自主权 B.政府对资本主义经济原则妥协 C.政府成为工业化的主要推动者 D.保留了新经济政策的部分措施 12.1939年前,“苏联工业总产品中大约有70%是资本货物(再投资),30%是消费品;而在美国,这一比例大致相反”。这是因为 A.两国经济模式存在较大差异 B.苏联经济政策更利于经济发展 C.美国经济发展速度不及苏联 D.苏联政府的经济职能弱于美国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按照列宁的想法,新经济政策摸索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只要坚持走下去,“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亦即通过新经济政策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让俄国补课,达到过渡的条件,然后再进行过渡,这就是间接过渡。但是,当时党内就存在反对意见,尤其是城市的所谓耐普曼问题和农村富农问题上引发极大争论。耐普曼是“新经济政策之人”的缩写,指的是通过新经济政策享受利益的人,具体指私营企业家和小商人。列宁并不认为这些人已经构成了一个阶级。 事实上统计数据表明,所谓耐普曼分子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到1924年只有1.5%,在国民收入中只占5%。但其他领导层看来,情况却十分严重,他们甚至用耐普曼资产阶级来批评新经济政策的恶劣影响。 一些基层布尔什维克也不能接受这种变化。农村的情况更为复杂。由于实行粮食税,苏维埃政权有意识地放开了雇佣劳动力的做法,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按照当时的意识形态划分,一旦不是自力更生,采取了雇佣劳动力的方式,就是从贫农或中农向富农的转变。而富农则是社会主义建设应该斗争的对象。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为,战时共产主义不过是“在进攻过程中向前跑得太快了,没有替自己保证后方的根据地”,而新经济政策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向社会主义的正确过渡。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等 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是反危机纲领还是建设社会主义纲领?在当今中国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即兴之作,缺乏明确的深思熟虑”,或只是为了寻找“那个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用部分恢复商品经济来适应农民的小生产状况,进而获得农民支持的权宜之计。更多学者则倾向于将之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想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共党内对新经济政策出现的两种不同观点及其实质,并分别予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当今中国更多学者将新经济政策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想模式”的时代背景。 答案: 1-12 CBACD BBABC DA 13、答案 (1)观点:列宁:利用市场机制和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发展私有经济不足以动摇公有制的基础。 反对者:新经济政策不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更能保证向社会主义的正确过渡。 实质:新经济政策是否背离社会主义道路。 评价:列宁: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探索,是引导俄国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反对者:其认识脱离了当时俄国国情,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导致其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运用阶级斗争的思维来看待新经济政策,从而得出了脱离实际的错误认识。 (2)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现了对“左”倾错误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市场经济制度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普遍认可和接受;中共和学术界对苏联兴亡史的总结与反思。 (2) 1、苏联新经济政策对工业化的影响 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2、美国人眼中的苏联工业化建设 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3、苏联农业与工业化建设的关系 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4、后人对十月革命的认识和评价 苏联解体以来,围绕着如何评价十月革命,俄国人展开了一场大规模且持续不断的争论。下图是俄国人对十月革命看法的变化示意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民众主流认为是悲剧性革命 B.越来越多的人持冷漠化态度 C.认同伟大革命的人日益增多 D.形成了肯定和否定两大阵营 5、十月革命——“世界革命”的象征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世界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扬弃、全人类进入后国家的“自由人联合体”时代的到来。尽管俄国十月革命未达到上述理论设定的标准,但有些学者仍赋予其“世界革命”的符号,主要依据是俄国十月革命 A.影响了二十世纪的世界格局 B.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C.大大推进了全球工业化进程 D.实现了俄国社会的伟大变革 6、从民生意识认识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 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 C.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 D.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7、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探索与曲折 1924年前,外国企业与苏联政府签订的租让合同有91份,但实际履行的很少。1926年后有60多家外资企业开工,但到1929年,租让给外资的企业产值只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6%。这反映了 A.战争局势阻碍政策推行 B.新经济政策阻力重重 C.苏联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D.斯大林体制完全确立 8、以数据证史剖析苏联农业集体化 下表是苏联农业集体化资料统计表 1918年 1929年 1930年 1934年 1937年 集体农庄(单位千个) 1.6 57.0 85.9 233.3 243.7 集体化比重(占农户总数百分比) 0.1 3.9 23.6 71.4 93.0 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 不详 4.9 33.6 87.4 99.1 上表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 A. 解决了苏联的粮食危机 B.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C.存在着急躁冒进的现象 D.有效地巩固了工农联盟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是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大事年表。 年份 事件 1929年 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专门设立外国咨询局,负责引进技术工作;10月签订70多个外国技术援助协议 1930年 联共(布)十六大通过“进一步推广……聘请外国工程师、技师和熟练工人的做法”的决议 1931年 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3销往苏联 1932年 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近2 000人,技术人员10 000多人;共派遣2 000多人次出国考察、学习,购买外国技术书刊 1933年 苏联和美国正式建交;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与外国签订“技术援助协议”124个 1934年 苏联加入国际联盟 材料二 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其特点是: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钱乘旦著《世界现代化进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哪些有利条件?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1-8 DAADA DBC 9、答案 (1)条件:创造了稳定宽松的国际环境;提供了设备、技术、资金和人才;证明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可行性,有利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强化。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工业化模式过度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具有高度的独立自主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