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www.ks5u.com 语文试卷 温馨提示: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篇》是否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括来使用,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他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也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斥鴳的嘲笑。斥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其实这正反映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因为它无能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所以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生命长的灵龟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他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 (节选自《智通庄子---游心于物之初》) 1.下列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把《逍遥游》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B.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 - 14 - 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C.《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鴳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D.“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但庄子的“逍遥”与《诗经》的“逍遥”内涵相差很大。 B.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哲学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他的哲学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 C.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是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 D.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想的特质。 B.“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C.从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可以知道,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那我们就得回归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 D.因为庄子真正理解了“逍遥”于人生的意义,所以才在妻子死后放声高歌,才在高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月球背面是一片难得的宁静之地,屏蔽了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干扰。这次探测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新闻发言人于国斌说。 落月后,通过“鹊桥”中继星的“牵线搭桥”,嫦娥四号探测器进行了太阳翼和定向天线展开等多项工作,建立了定向天线高码速率链路,实现了月背和地面稳定通信的“小目标”。15时7分,科技人员发送指令,两器分离开始。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表示:“飞几十万公里,关键是着陆,要· 不翻车,月球车要安全走下来。苏联连续失败16次,主要是下去的瞬间翻车了。” (摘编自《半月谈》 2019年1月3日) 材料二: 嫦娥四号登月是一个重要时刻,因为它不只涉及技术,嫦娥四号的成功就像伴随登月向世界分发的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张名片。只有坚定地自上而下制定目标和指挥实施项目和推进进程,才可能成功。 中国人隐忍而系统地为这次成功做了准备。他们先发射了绕月运行的探测卫星。成功后,又于5年前将嫦娥三号探测器送上了月球面向地球的一面。嫦娥三号甚至还携带了名为玉兔的月球车。 航天业迄今的重要参与者美国、俄罗斯和欧洲正是这种持之以恒行动的反面教材。它们费力地说服政府提供太空任务所需的预算,因此,美国航空航天局、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航空航天署只能惊讶地旁观中国人的太空行动。虽然单纯从技术角度看,他们也能做到。 - 14 - (摘编自德国《明镜》周刊网站 2019年1月3日) 材料三: 欧阳自远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曾成功推动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发射升空。此后,“嫦娥计划”从一号到五号探测卫星,全都离不开他的参与和推动。 中国的探月准备工作做了35年,其中仅是论证,就整整10年,但对于欧阳自远来说,更难的是如何赢得国人的理解和支持。他最初面临的质疑很多,近20年来没有其他国家提过探测月球,为什么中国要去搞探月?尤其令欧阳自远感到压力的是,国人只愿看到“嫦娥”系列卫星一个接一个地成功,无法想象一旦出现失败会是怎样。“开汽车有时都会遇到发动机发动不起来的状况,对于如此复杂的探月工程,问题怎么可能没有?所以我们的压力很大,要出去就必须成功!” 回忆往昔,欧阳自远仍然心情激动:“当卫星上轨道,我从来没那么激动过,抱着孙家栋(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我们两个七老八十的人说不出话来,眼泪一直在往下流。” (摘编自《环球人物》2019年1月4日) 材料四: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背面,玉兔二号巡视器成功实现月表“越野”,令无数中国人激动不已,而 “嫦娥登月”背后的航天人也逐渐走入公众视野。与过去不同,与国外不同,中国飞控中心坐着的几乎全是年轻人:一群80后、90后,筑就了这条长达38万公里的奔月路。 航天队伍的年轻化,已然成为中国航天的独特优势。今天,中国航天15万研究员中,10万人属于 “80后”,平均年龄为 31~33岁。这样的年龄优势,让国外同行感到“恐怖”。美国宇航局研究员平均年龄是42岁,欧洲和日本科研人员年龄更大,俄罗斯还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尴尬。 更值得称赞的是,这群献身航天事业的年轻人的意志品格丝毫不输老一辈。他们既有初生牛犊的闯劲,又有拓荒牛的冷静,还有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摘编自《长安观察》2019年1月5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表软着陆,其意义重大,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 B.“嫦娥奔月”背后都是80后、90后的年轻航天人,这是其他国家不能相比的巨大年龄优势,其他航天强国研究人员大多年龄偏大,甚至青黄不接。 C.对科学家欧阳自远来说,探月工程一直在诸多质疑中进行,尤其让他感到压力的是,国人只愿看到“嫦娥”系列卫星发射成功,无法容忍出现失败。 D.在嫦娥四号登月之前,我国为登月成功已做了充分准备,先是发射绕月探测的卫星,后又将携带玉兔月球车的嫦娥三号探测器送上了月球。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衡量登月探测器成功的关键是着陆,还要保证月球车不能翻车,前苏联进行过多次登月探测,但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月球车在探测中最终出现翻车。 B.由于月球背面能够屏蔽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所以要通过中继星“鹊桥”来中转月背和地面信号,实现对探测器发送指令和传输数据等功能。 C.技术上看,美国、俄罗斯等也能实现月球背面着陆,但他们的政府不愿提供太空任务所需预算,他们的科研人员只能成为中国太空行动的旁观者。 D.在复杂的探月工程中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国人应该理性看待,不要苛责。而对于科学家来说,国人的苛责也可以转化成必须成功的坚定信心。 6.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中国在探月工程中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6分) - 14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大禹的寂寞 何向阳 时隔四千年之后,已经难见当年辕关的地貌了,只剩了讲说,在往事与神话间游走,还有“古辕关”这几个清人的字,刻在关隘立壁上,写着历史。夏禹,一半被压了纸型,叠藏在文典史籍里头,一半,化作了口口相传的故事,散落在如空气无形却有时又凝聚成某种气候的民间里。 然而,真的跑了几十里地,到“萃两间之秀,居四方之中”的嵩高之地登封城北约两公里万岁峰下,面对高10米、周长43米的巨大“启母石”时,才知道那个英雄是彻底地寂寞的。 早年读《史记•夏本纪》,印象中叫禹的英雄与洪水斗了一辈子,太史公用了几大段写他从这里到那里,好像走遍了天下河流,连一些不知名的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河都布满他的足迹,哪里有水难,哪里就能眼见他的身影,忙碌得不知道还有别的生活。重翻《史记》,“敏给克勤”“劳身焦思”的句子扑进来,对应“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的功劳,“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辇”的做法更惹人眼目,“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终于告功于天下,天下也终于因这个人的忙碌操劳而“太平治”。然而行为、功绩之外,仍有一句不能舍下,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较之,我到更喜欢口传历史中那句——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去了“敢”字,可能更见禹的风格。不是不敢,而是不能,司马迁的文人叙事中说的是责任,民间叙事中说的是精神。二者叠加,仍不能抹去个寂寞么? 禹治水前,还有一个人因治水建功,也因治水被杀,当那个叫鲧的人用堵的方法没有最终止住而失败时,死的命运其实已等着他了,“九年治水而不息”,功用不成是小事,关键是民生之系。《史记》中那一句让人看了心悸—“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可见当时的责任制之严明。“舜举鯀子禹,而使续鲧之业”这里面有种难以人情释解的苦痛,前赴后继才不那么浪漫,舜此举之用意今人不好揣摩,然而也让人觉出搭了性命的压力,不知尚年轻气盛的禹怎么想?反正,他是上路了。面对因洪水生灵涂炭的百姓,他是非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了。 在失去了父亲之后,谁又是第二个要他付出的亲人呢?五层楼高的启母石就是另一场不幸的实证。“禹治洪水,通面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淮南子》里这篇故事一波三折,熊身的禹,和无意中见了熊身禹的为妻的涂山氏的“惭而去”——一写得太生动,也太涩苦,还有启之生,都神迹般,扑朔速离;然而立于启母石前的下午,阳光是这么好,壁峭的石头破裂开来,一分为二,围着它走,有种本真的崇慕,因为它本身没有任何雕饰或者后天的人文附丽,就是一块巨石,风雨阳光都经过了,还是一块巨石。对于那不知神迹的过路人,它会因没有文字与解说而沉默为一块真正的顽石。大禹寂寞着,他的寂寞还不是后天的懵懂,而在当时,最亲密如妻子的人仍然会“惭而去”,离开他,不解是深的,比水更深一些。大禹,枉有回天之力,能够劈山让泄流改道,却不能够让一个心爱的女人回心转意,一任那自心流漫的大潮淹没自己。 - 14 - 何况诸侯们叫叫嚷嚷,争相出着主意,到了要走向水泽大野时,便多缩进家门不愿出去。对于这帮人,大禹怎么不会冲他们把那双总是在走长满老茧的大脚伸开呢。这个英雄,领着一批人实干,却还要永担背后的热嘲冷眼、唾沫星子,那也是一种水,堵或者导似已不是对付的方法,它汇聚着另一场洪水要淹没这个治水的人还有民众,他们的纪念随时随处,然而民众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也因随时随处而心境迁移,也会遗忘。他们忘了一个人的最好办法是将人打入历史,在史录的隧道里或可赢取一个空间,几行文字,然而内心呢,当洪水不再,阳光灿烂,歌舞升平,与幸福伴行之际, 谁会想起、忆念、沉吟,或者祭奠。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从难见当年辕关的地貌写起,点出大禹是彻底地寂寞的,转人对大禹治水的叙写,在现实与历史的交互中再现英雄的业绩。 B.文章以丰富的史料、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大禹公而忘私精神的赞扬,更对大禹的寂寞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 C.鯀因治水失败而被杀,大禹因洽水成功而被人纪念,文章以对比的方式深刻揭示了主题:个人功绩事小,民生之系事关重大 D.以民众对大禹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乃至遗忘结尾,含蓄而深沉,既照应了标题,又表明作者的叹惋,引发读者进行深入思考。 8.文章中史料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为什么作者说“大禹是彻底地寂寞”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小题。(22分) 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摧,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0.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衅:祸患 B.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矜:怜惜 C.茕茕子立,形影相吊 孑:孤单 D.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薄:迫近 11.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而刘夙婴疾病 拔剑撞而破之 B.舟遥遥以轻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C.访风景于崇阿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D.感我生之行休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14 - A.“察”“举”是考察和推荐的意思,这是古代的察举制,汉代开始,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担任官职。 B.“诏书”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从周代开始用诏书,诏书便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 C.“皇天后土”指天和土神,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古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也写作“后土皇天”。 D.“陛下”是古代对帝王的尊称,译为“您”。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慢慢地转变成了对帝王的称谓。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密就晋武帝征召他出来做官一事,陈说他不能立即应诏赴职的原因。但在陈述时,却委婉尽情,感人至深,创造了一篇有浓厚感情色彩的抒情名作。 B.在文章中,李密陈述自己的不幸遭遇,以及与祖母的深厚感情和亲密关系,旨在以此为请求暂缓赴任的理由,以期得到晋武帝的同情和谅解。 C.李密从“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至“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叙写欲奉诏就职,而祖母病情日笃,实为进退两难。 D.从全文看,李密自始至终围绕一个“孝”字大做文章,但又不离一个“忠”字。对孝与忠的陈述,又是层层深入的。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代诗歌,回答后面16—17小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3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16.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共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2)《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云鸟自喻,“______________”写自己过去做官出自无心,“____________”写如今归田恰如鸟儿飞倦知还。 (3)傍晚时分,一叶叶小渔船飘荡在鄱阳湖的水面上,船歌相呼应和,悠长而辽远。此景此情正应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 14 - )《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逍遥游》的主旨句是:____ __,_____ ___,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题。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________。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 找到“桃花源”。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陶渊明在归隐前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他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________地搞改革,却引来了上级监察和考核官员政绩的官吏来找麻烦。陶渊明大怒:“我安能为五斗米折腰?”连夜罢官而去。从此,他就这样一直在乡下读书、思考、种地。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后的57岁时写成________的《桃花源记》。陶渊明不是政治家,却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他不是专门的游记作家,却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图,让人们不断地去寻找;他不是专门的哲学家,却给出了人生智慧,设计了一种最好的心态,让人们得到解脱。如果真要说专业的话,陶渊明只是一个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用美来净化人们的心灵。( )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空中楼阁 顺藤摸瓜 大张旗鼓 脍炙人口 B.海市蜃楼 按图索骥 大刀阔斧 脍炙人口 C.海市蜃楼 顺藤摸瓜 大张旗鼓 喜闻乐见 D.空中楼阁 按图索骥 大刀阔斧 喜闻乐见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把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B.人们从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中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C.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不同的人对理想家园的理解认知。 D.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种山水布景、一个社会模式、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B.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出一个从来没有的社会模式、山水布景、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C.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出一种从来没有的山水布景、社会模式、人生哲学,在后人心中深深地植根。 D.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个社会模式、一种山水布景、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21.下面是出自滕王阁的一副已经打乱顺序的对联。请按照对联的要求进行重组,只填序号。(4分) ①珠帘卷雨 ②铁柱凌霄 ③湖山无恙,擅楚尾吴头之胜 ④阅世千年,依然见画栋飞云 ⑤凭栏四顾,况更睹金绳摩汉 ⑥文章有神,载地灵天宝以传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物理学家曾致力于研究某课题,因成绩不佳便转换了领域,结果意外获得了许多新发现。不少同行称赞他“审时度势”,“跨界”思维让他打开一片新天地。但有位大科学家却不以为然。他表示尊敬这位物理学家,但却不能容忍这样的做法,这就好比寻找一块木板最薄的地方,在容易钻透的地方拼命钻了许多孔。只有持之以恒地“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在最吃劲的地方磨砺,才能取到火种。但是也有人说,一辈子钻“最厚的地方”,不如多钻几处“最薄的地方”,那样更有成就感。 钻“最厚的地方”还是“最薄的地方”?对个体来说,这是一道事关自我发展的选择题;对国家民族而言,则是事关前途命运的必答题。 处于大发展时代的你,对此有何感触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4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A 2.C 3.B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及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题前要通读全文,读懂文章内容。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 A项,张冠李戴,不是庄子把《逍遥游》放在第一篇,原文第一段“《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篇》是否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是编者这样安排的。 故选A。 2.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A项,“内涵相差很大”分析错误,第二段是“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 B项,“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哲学的理论基础”偷换概念,文章第二段“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其“逍遥哲学”的基础。 D项,因果倒置,第三段是“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B项,“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分析错误,由文章最后一段“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他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可知,我们是无法达到真正的自由的。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3小题,共12分) 4.D 5.A 6.①国家的支持,坚定地自上而下制定目标,持之以恒地指挥实施项目和推进进程。②老一辈科学家积极参与、推动与艰辛付出。③中国航天队伍的年轻化与青年航天人的奉献精神。 【分析】 4.本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本题A项,“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表软着陆”错,根据材料一第一段看,应是“月背软着陆”。B项,“背后都是80后、90后的年轻航天人”错,材料四原文是“与过去不同,与国外不同,中国飞控中心坐着的几乎全是年轻人:一群80后、90后,筑就了这条长达38万公里的奔月路。”。C项,“探月工程一直在诸多质疑中进行”错误,材料三原文是“他最初面临的质疑很多”。故选D。 5.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干是“ - 14 -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题目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A项,“但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月球车在探测中最终出现翻车”错,材料一最后一段是说“苏联连续失败16次,主要是下去的瞬间翻车了。”,是“下去的瞬间翻车了”非选项所说的“在探测中最终出现翻车”。故选A。 6.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定向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审题,题目要求简要分析中国在探月工程中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而原因无外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主要依据文中探月科学家的相关叙述描写,从科学家队伍参与研究付出奉献等角度加以概括。客观原因则是国家对探月工程的政策制定、支持指挥推进等。最后结合文中对探月工程评价的相关语句,找到这些就不难概括出中国探月工程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C 8.①灵活地使用史料,使内容更加真实、丰富;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充分表达作者对大禹的崇敬和叹惋之情;③现实的荒凉和史料的记载相互印证,都显示了大禹恒久的寂寞,引发读者思考。 9. ①大禹生活的时代,大禹是寂寞的:生活单一,亲人不理解,诸侯的热嘲冷眼。②大禹以后的时代,大禹也是寂寞的:古迹的荒凉,民众的遗忘。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C项,“文章以对比的方式深刻揭示了主题:个人功绩事小,民生之系事关重大”说法错误,文章第四段指出“禹治水前,还有一个人因治水建功,也因治水被杀,当那个叫鲧的人用堵的方法没有最终止住而失败时,死的命运其实已等着他了,‘九年治水而不息’,功用不成是小事,关键是民生之系”,“个人功绩事小,民生之系事关重大”是鲧被杀体现出来的,不是文章要揭示的主题。故选C。 8.本题从学生分析作品艺术手法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 结构,在此基础上,明确题干要求,也就是明确题目要考查的考点,然后根据考查点在文章中圈画出相关的内容,从文章内容、结构、情感、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组织答案。本题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文章中史料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涉题时要理解题干中关键词“史料与现实交织穿插”,作为一种叙述方式,其意在表示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把叙写大禹事迹的内容与叙写“我”的所见所感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不是单纯地讲述大禹的故事,也包含有关叙述人的所思所感内容,所以考生在思考这一叙述方式的害处时,应基于文章对“史料”“现实”两者维度的叙述内容的分析,从文章内容、情感、主题及效果几个发面分析考虑其作用。比如本文大量叙述史料,首先考虑丰富文章内容,是文章内容更真实。然后文章采用史料叙述和现实交织进行叙述,文章先叙述史料中的启母石内容,然后写自己所看到的启母石,也就是叙述现实中的启母石的荒凉,这是运用现实的荒凉和史料的记载相互印证,显示了大禹亲人对大禹的不解,表达了大叔的寂寞是恒久的寂寞。还有文章运用史料和现实交织进行叙述,现实和史料具有较大的时间距离,让读者更全面认识大禹,更好地理解大禹的寂寞,鞥充分地表达作者对大禹公而忘私,未来治水不被世人以及家人所理解,而忍受巨大寂寞的崇敬和叹惋之情。 - 14 - 9.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筛选信息,理解文章主旨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在文章中筛选相关的涉题信息,进行分析整合,理解把握文章主旨,回答问题。比如本题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为什么作者说“大禹是彻底地寂寞”的。通读文章,可以从文章中筛选出“印象中叫禹的英雄与洪水斗了一辈子,太史公用了几大段写他从这里到那里,好像走遍了天下河流,连一些不知名的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河都布满他的足迹,哪里有水难,哪里就能眼见他的身影,忙碌得不知道还有别的生活”“禹治洪水,通面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淮南子》里这篇故事一波三折,熊身的禹,和无意中见了熊身禹的为妻的涂山氏的‘惭而去’”“大禹寂寞着,他的寂寞还不是后天的懵懂,而在当时,最亲密如妻子的人仍然会‘惭而去’,离开他,不解是深的,比水更深一些”“大禹,枉有回天之力,能够劈山让泄流改道,却不能够让一个心爱的女人回心转意,一任那自心流漫的大潮淹没自己”“何况诸侯们叫叫嚷嚷,争相出着主意,到了要走向水泽大野时,便多缩进家门不愿出去。对于这帮人,大禹怎么不会冲他们把那双总是在走长满老茧的大脚伸开呢”“这个英雄,领着一批人实干,却还要永担背后的热嘲冷眼、唾沫星子,那也是一种水,堵或者导似已不是对付的方法,它汇聚着另一场洪水要淹没这个治水的人还有民众,他们的纪念随时随处,然而民众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也因随时随处而心境迁移,也会遗忘。他们忘了一个人的最好办法是将人打入历史,在史录的隧道里或可赢取一个空间,几行文字,然而内心呢,当洪水不再,阳光灿烂,歌舞升平,与幸福伴行之际”“谁会想起、忆念、沉吟,或者祭奠”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析为什么作者说“大禹是彻底地寂寞”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 10.B 11.D 12.B 13.C 13.(1)而且刘氏很早就被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她。 (2)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相报,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把我的心情、愿望传达给您。 【解析】【分析】 10.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题干要求选择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B项,“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中的“矜”是“炫耀、自夸”的意思,而不是“怜惜”。 故选B。 11.D(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表转折,表修饰 B.因为,凭……的身份 C.在,到了) 12.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B项,错在“从周代开始用诏书,诏书便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诏书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事实上,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诏字。秦王贏政统一六国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号称皇帝,自称曰朕,并改命为制,令为诏,从此诏书便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 故选B。 - 14 -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顺序弄反了。选项“李密从‘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至‘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概括错误,应为“李密从‘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至‘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 第(1)句采分点:“而”,连词,表递进,译为“而且”;“婴”,动词,缠绕;“蓐”,通“褥”,垫子。 第(2)句采分点:“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是对称结构,其中“陨”通“殒”;“之”,结构助词“的”。“以”,连词,可以译为“来”,表目的;“闻”:使……(皇上)听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B 16.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14. B项,“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有误。第三句重点表现的是考生们紧张肃穆地应试情景,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 15.宋初的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其事。此诗是作者以一名考官的身份写出的见闻与感受。第四句大意是: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这里写的是考生们应试的情景,试题发下后,考生们奋笔疾书。先分析表现手法,首先,诗人使用比喻修辞,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其次,从动静的角度分析,考场内都能听到笔在纸上沙沙作响,衬托出考场的安静。再分析情感效果,描写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显示出考生们答题速度快,才华横溢,作者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充满生气,为朝廷得以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共10分) 17.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 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8.B 19.D 20.D 【分析】 18 - 14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空中楼阁: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按图索骥:指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顺藤摸瓜:比喻沿着发现的线索追究根底。大张旗鼓:比喻声势和规模很大;大刀阔斧:比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脍炙人口:指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本题可先根据最后一空的前后内容“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后的57岁时写成________的《桃花源记》”,此处指《桃花源记》收人称赞合适,选“脍炙人口”,排除CD。再根据第三空前后文“他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________地搞改革”,强调“他”办事果断而有魄力的,所以选“大刀阔斧”合适。故选B。 19.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画线句主客颠倒,主语应是“不同的‘桃花源’”,客体应是“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A、B两项主客体颠倒,C项第二个“不同的”语序不当。故选D。 20.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语境补写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本题根据前后文,与前文“政治家”“游记作家”“哲学家”对应应选“一个社会模式、一种山水布景、一种人生哲学”,排除A、C两项;“从来没有”应修饰“诗人”,不是否定“社会模式、山水布景、人生哲学”,排除B项。故选D。 21.上联⑥④① 下联③⑤②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话题的承接,上联从“文章”的角度写,下联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描述。 点睛:注意对联的要求是字数相同,词性一致,结构形同,然后注意押韵,从音韵的角度注意仄起平收,仄可以理解为现代汉语的三、四声,平可以理解为现代汉语的一、二声。 22.事不避难者进!干事创业就要"朝最厚的地方钻孔" 据说,一位物理学家曾致力于研究某课题,因成绩不佳便转换了领域,结果意外获得了许多新发现。不少同行称赞他“审时度势”,但有位大科学家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表示:我尊敬这种人,但我却不能容忍这样的科学家,他拿出一块木板来,寻找最薄的地方,然后在容易钻透的地方拼命钻许多孔。这种评价,其实强调了在困难面前再坚持一下的理念,非常值得深思。 哲人有言,“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的确,就拿字典编纂来说,陆谷孙教授为完成一部《英汉大词典》,花费了近20年工夫,等到下卷出版时已是年过半百;世界享有盛名的《牛津英语词典》定期更新,有编辑甚至用了一年时间来修订“go”这一常用单词的含义。“钻厚板”才能取到火种,“凿深井”方能得到甘泉,这是干事创业过程中颠扑不破的硬道理。 由此而言,成长无法抄近道,成功没有短平快。不可否认,现实中总有一些人觉得自己付出太多、收获太少,哀怨时运不济、命运不公。其实,把付出转化为养分需要一定的过程,恰恰需要持之以恒地“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只不过,有的人缺乏闯劲,拈轻怕重,喜欢简单重复,一味“复制粘贴”;有的人缺乏韧劲,遇到难题瞻前顾后,“总是在奇迹发生前五分钟停止努力”。倘若凡事追求眼前成绩,没有“再坚持一下”的定力,那么一个人是不可能钻透人生的硬木板的。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坠入自怨自艾的陷阱。 王安石写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最厚的地方”往往意味着困难多、风险大,却也是离成功最近的地方。事实上,成功大多长着一副“困难外表”,披着一层“危险外衣”。砥砺攻坚克难的毅力,练就拨云见日的功力,多倾注些耐心,多下点笨功夫,胜利的曙光就不会遥远。 换言之,经常“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多到吃劲的岗位上磨练,一个人终将磨砺真本领、收获真才干,拥抱不一样的风景。 钻“最厚的地方”还是“最薄的地方” - 14 - ,对个体来说,或许只是一道事关自我发展的选择题,但对国家民族而言,却是事关前途命运的必答题。譬如,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了,就会永远受制于人;腐败这个“最大威胁”拔除不掉,就会失去民心;深化改革中的“拦路虎”清除不尽,就会影响前进步伐。这些,都是绕不开、躲不过的“最厚的地方”。直面考验,迎难而上,钻得进去,研究透彻,才有利于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解放战争期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因“没有后方”而困难重重。邓小平却说,“共产党员的特点是越困难越有劲、越团结”。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种在最困难的地方站住脚、生下根的那股劲。面向未来,铭记“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的道理,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志,我们拥有的将是无穷的力量。 此题考核写作内容,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是就钻“最厚的地方”还是“最薄的地方”进行选择,立意行文时注意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述,重点注意材料后面“对个体来说,这是一道事关自我发展的选择题;对国家民族而言,则是事关前途命运的必答题”的要求,要从“个人”上升到“国家、民族”。可从以下角度立意。“最厚的地方”意味着困难多、风险大,人生总有绕不开、躲不过的“最厚的地方”。于个人而言, “钻最薄的地方”就是缺乏韧劲,拈轻怕重,遇到难题瞻前顾后;敢于“钻最厚的地方”就是不怕 困难,攻坚克难,终将磨砺真本领、收获真才干,拥抱不一样的风景。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 进。于国家而言,核心技术突破不了,就会永远受制于人;腐败这个“最大威胁”拔除不掉,就会失去 民心;深化改革中的“拦路虎”清除不尽,就会影响前进步伐。这些,都是绕不开、躲不过的“最 厚的地方”。直面考验,迎难而上,钻得进去,研究透彻,才有利于开创事业发展、民族振兴的新局面。 “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与其跨界发展, 不如专一执着,持之以恒,一生做好一件事,必有大成。 【点睛】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1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