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练习:第五单元 检测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练习:第五单元 检测试题

第五单元 检测试题 (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题号 易 中 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1、2、3、4、5 7、8、9 孙中山三民主义 10、11、12 13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5、17、 18、19 14 16 综合 20 21、2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2019·湖南长沙期末)《海国图志》问世 16 年后,兵部侍郎王茂荫 上书咸丰皇帝,要求“亲王大臣、八旗子弟”学习《海国图志》,但这 个建议如石沉大海,波澜不惊。这主要是由于( ) A.《海国图志》并非官方编修 B.满汉贵族的极力反对 C.《海国图志》宣传学习西方 D.清政府固守锁国政策 解析:C 《海国图志》是魏源编撰的,但这并非“亲王大臣、八旗子弟” 不学习《海国图志》的主要原因,故 A 项错误;根据“兵部侍郎王茂荫 上书”并结合所学可知,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 长技”,故 B 项错误;《海国图志》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专著,而当时 的“亲王大臣、八旗子弟”大多闭目塞听,仍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不愿意接触和学习西方,故 C 项正确;《海国图志》问世 16 年后,即 1858 年,锁国政策在鸦片战争中已经被打破,故 D 项错误。 2.(2018·河南部分重点高中联考)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 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它并没有要中 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 ) A.缺少近代化色彩 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 C.不够系统和完善 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 解析:B 据材料“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 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可知,《海国图志》并不缺少近代 化色彩,故 A 项错误;据材料“但它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 可知,《海国图志》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故 B 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 《海国图志》的全部内容,不够系统和完善无从得出,故 C 项错误;《海 国图志》为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专著,与封建科技思想关系不大,故 D 项错误。 3.1875 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 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 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 )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解析:B 注意对材料的阅读理解,材料强调西洋立国,本末相辅以强, 洋务运动只是学习了其“末”,而没有学习其“本”(政治制度和法律), 所以无法达到强国的目标,郭嵩焘主张本末皆学,所以是对洋务运动中 体西用的突破。 4.(2018·甘肃兰州期末)有学者称,自鸦片战争起思想界开启了引入 西学以拯救儒学的过程,而经曾国藩、张之洞、王韬、康有为直至严复, 到 20 世纪初,中国思想界出现了西儒对立状态。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 交融过程中,蕴含的共同的主题是( ) A.强国御侮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科学理性 解析: A 本题考查自鸦片战争至 20 世纪初,中国思想界学习西方的历 史潮流,这些思想潮流的主旨都是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探索,故选 A。 5.(2018·北京昌平期末)黄遵宪是晚清著名外交家,1884 年,他出任驻 美国旧金山的总领事时,评价美国的民主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但是在 维新变法运动中,黄遵宪一跃而成为支持维新的开明官绅代表。他发生 这种变化的客观因素是( ) A.洋务运动的失败促使清政府立宪 B.“师夷长技”思想被彻底抛弃 C.民族危机加深后变法潮流的推动 D.黄遵宪与时俱进思想不断进步 解析:C 材料体现了黄遵宪思想的变化,体现了从反对学习西方政治 制度到支持维新变法变革政体的转变。本题注意题目中的时间,1884 年黄遵宪出任驻美国旧金山的总领事,当时中日并未发生甲午战争;甲 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维新变法兴起,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这是受 到了民族危机加深后变法潮流的推动,C 项正确。清政府的立宪运动发 生在 20 世纪初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A 项错误。B 项的“彻底”一词 过于绝对,排除。材料要求为客观因素,D 项为主观因素。 6.甲午战争后,郑祖彝给上级的条陈中说:“海军所有章程,除衣冠语言 外,均当采用西法。万不得采择与中国合宜者用之,不合宜者去之。盖 去一不合宜,则生一私弊。”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 ) A.崇洋媚外思想盛行 B.认识到中体西用的弊端 C.大力赞扬西方体制 D.批评李鸿章指挥失当 解析:B 崇洋媚外思想不是材料的主旨,故 A 项错误;据材料时间“甲 午战争后”可知,材料中“万不得采择与中国合宜者用之,不合宜者去 之”说明其认识到要深入学习西法,不可受中体束缚,故 B 项正确。根 据材料“海军所有章程,除衣冠语言外,均当采用西法”得出只是海军 方面赞扬西方体制,并不是各方面都赞扬西方体制,故 C 项错误;材料没 有涉及李鸿章,故 D 项错误。 7.(2018·辽宁实验中学期末)梁启超从 1899 年到 1903 年在《清议报》 和《新民从报》两种刊物上发了多篇文章,向国民广泛地介绍了西方资 产阶级的各种理论和学说,竭力鼓吹民族主义、自由平等、博爱、民主 民权等资产阶级的思想与精神。这反映出梁启超( ) A.认为西学是救亡图存的根本 B.引入西方君主立宪政体理念 C.以求在西学中找到救国良策 D.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解析:C 根据材料“向国民广泛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和 学说,竭力鼓吹民族主义、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民权等资产阶级的思 想与精神”,联系所学梁启超的思想主张和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分析, 可知梁启超引入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学说,意在鼓励国民从中找到救 国的正确道路,C 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中国传统文化”,D 错误;材料表 明梁启超宣传西学思想,并没有体现梁启超“认为西学是救亡图存的根 本”,排除 A;1898 年维新变法失败,在此之前君主立宪政体理念已引入 中国,B 错误。 8.(2018·江西临川期末)琉璃厂书贾记载,晚清以来,自朝廷锐意变法, “谭新学者,都喜流览欧西译本”,常有文人士大夫拿着梁启超的《西 学书目表》到琉璃厂书铺中按表以求,善本旧书却乏人问津。这表明 ( ) A.废科举有利于民众思想解放 B.维新思想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维新变法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D.传播西学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解析:D 据材料晚清以来“谭新学者,都喜流览欧西译本”、“文人士大 夫拿着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求书、“善本旧书却乏人问津”,这些 信息表明晚清维新思想兴起后,西方著作大兴、旧书无人问津,说明西 学传播成为潮流。故选 D 项。 9.(2018·吉林长春期末)近代著名社会活动家梁启超一生“有定则,无 定见,无定行”。定则是爱国之心、立宪之志和新民之道,在此定则下, 其见解、行动是不断流变的:维新—保皇—君主立宪—护法—民主共 和。这一事例主要体现了( ) A.近代救国道路曲折探索 B.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C.近代中国新旧交替特征 D.近代政界政客投机钻营 解析:A 依据所学及材料可知,梁启超为了达到救国的目的,随着形势 的变化其见解和行为也有所变化,即“维新—保皇—君主立宪—护法— 民主共和”,体现了梁启超对近代救国道路的曲折探索,故 A 项正确;材 料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没有体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故 B 项错 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近代中国新旧交替特征,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 梁启超思想的进步,而不是投机钻营,故 D 项说法错误。 10.1924 年,孙中山说:“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 弄到平均。所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不过办法各 有不同。”这里的“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相同之处在于( ) A.都能体现对资本主义的反思 B.都主张彻底废除旧的土地所有制 C.都提倡革命后土地完全公有 D.都解决了夺取和建立政权的问题 解析:A “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表 明是为了解决贫富悬殊问题,社会主义也要求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两者 都是对资本主义的反思,故 A 项正确;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没 有彻底废除旧的土地所有制,故 B 项错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仍然是土 地私有,没有提倡土地完全公有,故 C 项错误;解决了夺取和建立政权问 题的是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故 D 项错误。 11.有学者指出,孙中山带有共和制度要求的民主政纲的提出,使带有 盲目性、局限性的自发抗争“转变为自觉的民主运动”。这说明孙中山 的民主政纲( ) A.起了思想指导作用 B.具有明显的落后性 C.以争取共和为核心 D.不断得以丰富完善 解析:A A 项表述与题目中“转变为自觉的民主运动”相符,A 项正确; 题意强调的是民主政纲的积极作用,B 项表述与题目中“转变为自觉的 民主运动”不相符,故 B 项错误;题目中“带有共和制度要求的民主政 纲”,并未体现孙中山民主政纲的核心内容,故 C 项错误;题目中仅体现 民主政纲提出的积极作用,并未体现丰富和完善,故 D 项错误。 12.1924 年,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三民主义就是 救国主义”,而“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这表明孙中山( ) A.认识到反帝爱国的重要性 B.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C.与共产党合作共同抗日 D.民族主义成为核心 解析:A 材料中“1924 年”“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表明孙中山思 想发生变化,认识到反帝爱国的重要性,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三 民主义较之前的变化,故 B 项错误;C 项出现在 20 世纪 30 年代,不符合 时 间 限 制 , 故 C 项 错 误 ; 民 权 主 义 是 三 民 主 义 的 核 心 , 故 D 项 错误。 13.辛亥革命前,孙中山严厉批判义和团运动是“狂妄之举”,但在 1924 年的演讲中,他除批判义和团运动的不足外,又称赞其“让外国人才知 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B.农民运动不断走向高涨 C.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D.民族主义成为社会主流 解析:C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对义和团运动的 “灭洋”不满;1924 年,随着民主革命的发展,孙中山对民主革命认识更 加深入,认识到反帝反封建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因此他称赞义 和团的反帝精神,C 项正确;A、B 两项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近代中国, 社会主流是反侵略求民主,D 项错误。 14.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须做“言之有物”,即有“情感”“思 想”的文章;而对于当时青年“不思奋发有为”,只知“发牢骚之音” 的“暮气”给予了严厉的批评。这说明当时( ) A.民族危机严重 B.出现尊孔复古逆流 C.强调文学应自由讨论 D.社会亟须思想变革 解析:D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须做“言之有物”,即有“情 感”“思想”的文章,实际是批评旧文学的空无,故选 D。 15.1918 年,李大钊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一文中提出:“东洋文明 与西洋文明, 实为世界进步之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 可。”李大钊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新文化运动( ) A.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B.盲目追求西方文化 C.倡导多元文化观念 D.担忧西方文化冲击 解析:C 材料中“正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反映出倡导多 元文化观念,C 项正确。 16.(2018·湖北襄阳调研)1919 年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 各种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其中有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自 由主义、近代中国保守主义、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近代中国民族主 义、近代中国民粹主义、近代中国三民主义、近代中国科学主义、近 代中国实用主义、近代中国改良主义。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 B.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 C.社会主义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 D.中国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 解析:D 1919 年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各种社会思潮涌现,虽然思想不同, 但目的均指向救亡图存,这与当时中国民族危亡的背景相适应,说明中 国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故 D 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各种政治势 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故 A 错误;各种社会思潮涌现也不能说明政党 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故 B 错误;社会主义只是当时各种思潮 之一,并未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故 C 错误。故选 D。 17.胡适提倡“人生最神圣的责任是努力思想得好”,即不依傍、不盲 从。1919 年,他进一步提出,国民意识中当包含一个新态度,就是具有鲜 明的实用主义色彩的“评判的评判”。这反映了他主张( ) A.摒弃传统儒家学说 B.继承发扬经世致用思想 C.培育独立理性精神 D.开展平民化的文学革命 解析:C 材料中未涉及摒弃传统儒家学说,故 A 项错误;材料中“鲜明 的实用主义色彩”不等于儒家学说的经世致用,故 B 项错误;C 项与材料 中“不依傍、不盲从”“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的‘评判的评判’” 相符,故 C 项正确;D 项与材料中“国民意识”不符,没有涉及文学革命, 故 D 项错误。 18.“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在古代社会无价 值。不过因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还有一班人硬要拿他 出来压迫现代人心,抵抗现代潮流,成了我们社会进化的最大障碍。”这 表明陈独秀旨在( ) A.否定孔教传统的是非和价值标准 B.肯定孔教是传统社会的精神支柱 C.强调孔子个人学说不适合现代生活 D.从现代生活角度重估孔教的价值 解析:D A 项与材料中“也不是说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符,故 A 项错 误;肯定孔教与材料中“我们反对孔教”不符,故 B 项错误;C 项与材料 中“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不是说在古代社 会无价值。不过因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表明要与时俱 进,重估价值,故 D 项正确。 19.(2019·山西太原月考)1919 年 2 月,保守复古的林纾对陈独秀、蔡 元培诸人进行批判,捍卫文言文与孔孟之道,蔡元培回信辩驳。这一论 战使得《新青年》声名大振,“最高印数达到一万五六千份”。这反映 出当时( )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B.文化平民化成为趋势 C.传统文化被新文化否定 D.追求新思想成为主流 解析:B 材料强调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的发展而非救亡图存,故 A 项错误;由材料“保守复古的林纾对陈独秀、蔡元培诸人进行批判,捍 卫文言文与孔孟之道,蔡元培回信辩驳”“论战使得《新青年》声名大 振,‘最高印数达到一万五六千份’”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得到 认同,文化平民化成为趋势,故 B 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新文化,故 C 项错 误;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发展而非追求新思想,故 D 项错误。 20.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 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 变化主要缘于( )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解析:B 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三个层面,题目 要求分析其原因,A 项是对学习内容的表述,属于表现,故 A 项错误;之 所以出现三个层面的学习,根本上是由于近代社会随着列强的不断侵 略、中国社会发展呈现出不同需求,由抵御外来侵略到主张建立民主政 治再到实行民主、科学的思想解放,故 B 项正确;当时清政府反对学习 西方的政治和思想,故 C 项错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近代没有出现强弱 变化,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晚明时期到清朝中期,约有 500 名耶稣会士来华,中国人从 他们那里学到了大炮铸造法、历法、绘图、算术、天文、几何等西方 文明,这为中国提供了使其自身现代化的机会。但这一缕微弱之光只在 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隐约闪亮,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 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至不承认常要吸收外来学识。与此同时,传 教士也将汉学传回了欧洲,利玛窦翻译的《孔子四书》于 1687 年在巴 黎出版,1682 年耶稣会士向教皇呈现了 400 多部中国典籍译本,欧洲第 一次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些大思想家如歌德、伏尔泰、亚当 • 斯 密 等 成 为 中 华 文 明 的 崇 拜 者 。 欧 洲 上 空 弥 漫 着 进 步 的 气息。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 世纪中期以来“西学东渐”简表 阶 段 时期 “西学东渐”简况 第 一 阶 段 1840~ 1860 年 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这是对当 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 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第 二 阶 段 1860~ 1895 年 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 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 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 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 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第 三 阶 段 1895~ 1900 年 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 “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 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 道路。到 1897 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 会 33 个,新式学堂 17 所,出版报刊 19 种。到 1898 年, 学会、学堂和报馆达 300 多个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和西方对待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同态度及其 影响。(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人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和认识的变化,并依 据所学知识分析原因。(12 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中国态度及影响,根据材料一中“但这一缕微 弱之光只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隐约闪亮,中国的士大夫 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至不承认常要吸收外来学识”可 知只有一小部分较进步的士大夫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大多数 士大夫仍满足于现有中国文化,不愿接纳西方文化,其影响是不利于中 国的现代化。第二小问西方的态度及影响,根据材料一中西方传教士积 极在西方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一些大思想家也崇拜中华文明,可以看出 当时西方积极学习中国的文化,其影响是有利于促进西方社会的发展。 第(2)问,第一小问态度变化,从材料一的基本排斥西学到材料二中逐 渐接受西学可以得出答案;认识的变化依据材料二三个阶段可以看出 由学习器物上升到学习制度;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所学从政治、经济、文 化、中外交流等角度分析。 答案:(1)中国态度:有一小部分较进步的士大夫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 技术,但大多数士大夫仍满足于现有中国文化,不愿接纳西方文化。 影响:使中国失去了现(近)代化的机会。 西方态度:欣赏和学习中国文化。 影响: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和社会的进 步。(8 分) (2)态度变化:从基本排斥西学到逐渐接受西学;认识变化:由学习“器 物”到学习“制度”。 原因:列强侵华不断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救亡图存运动风起云涌;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工业持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努力 寻求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世界联系逐步紧密,中外交流日益 加强,西方文化不断传入。(12 分) 22. (2018·山东济宁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就思想文化的新旧嬗递而言,戊戌前 后是一个新蕾茁长的时期。无锡人裘 廷梁创白话报,提出了“论白话为维 新之本”的主张;他列举白话文的八 益;一曰省日力,二曰除矫气,三曰免 枉读,四曰保圣教,五曰便幼学,六曰 省炼心力,七曰少弃才,八曰便贫民, 并“一言以蔽之曰:文言兴而后实学 废,白话行而后实学兴”。……启超 “笔端常带感情”的新文字风靡一 时,其传布之广泛实在是超迈前人 的。在新思想突破旧思想的时候,新 文体也突破了旧文体。 新文化运动在除旧布新过程里 所体现出来的破和立,在白话文 运动中表现得尤为显著。以白话 取代文言,并不仅仅是一场反对 文言文的文化运动,而且还是一 场深刻的双重意义上的语言革 命;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书面 语,使书面语与口语统一起来, 从而克服了传统语言的内在分 裂;另一方面重建了全新的文学 语言,使文学内容与形式之间获 得了内在的和谐与统一,语言的 变革并不仅仅是形式的变革,它 与思维相联系,因而又是一种思 维层次上的变革。以清晰、精确 的白话取代言约义丰的文言,其 实质乃是以精确性、严密性为特 征的近代思维方式取代带有模 糊性特点的传统思维方式。 ——以上材料均摘自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 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20 分) 解析:答案应包括自拟论题,如:体现思想与文体二者关系的“新思想与 新文体”“新思想与新文体相辅相成”等;体现新文体作用的“新文体 与思想解放”“新文体促进思想启蒙”等;体现过程的“近代中国语言 的变迁”等;体现时代性的“思想运动与文体”“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 的深化”等。论证部分应包括材料信息的解读,依据教材所学知识进行 的阐释,以及体现主流价值观的历史认识。 答案:(示例) 论题:新文体与思想解放(5 分) 论证:材料表明,维新派人士认为旧思想与文言文密切联系,主张借助 白话文宣传维新思想,在社会上造成较大影响;新文化运动前期,激进 的民主主义者为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倡导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文取代 文言文,使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了民主和科学的洗礼。(10 分)总之,新文 体是传播新思想的有效载体,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需要使用 新 文体。(5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