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3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2高考历史复习资料精编
2012高考历史复习资料精编一J 主题: “问道幸福”—— 古今中外的“民本”思想和“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自古有之,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解决方式不尽相同。近年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奋力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1.中国古代:(1)民本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儒家:①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以爱人之心调整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已;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②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认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③荀子:主张施行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主张“制天命而用之”。道家:①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严刑峻法。②庄子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现象。墨家:代表平民利益,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法家: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治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以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制约,“法不阿贵”。▲西汉:董仲舒发扬仁政,提出限田、薄敛、省役。▲宋明理学:二程“仁与万物俱生”;王阳明“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视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经世致用”;王夫之“耕者有其田”。 【思维拓展】比较明朝之前的思想家及统治者与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民本思想的根本区别。(前者根本目的在于治民,维护专制统治。后者是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但也未从根本上突破儒学的思想体系。) (2)民生实践:①春秋: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相地而衰征”,齐国成为东方强国,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基础。②战国: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③封建统治者试图通过轻徭薄赋的改革,减轻农民负担,解决民计民生问题,如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确保农民生产时间,减轻农民赋役负担。 2.中国近代:①洪秀全提出“《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平均分配土地,建立一个“四有两无”的人间天国(“小农社会”),但没有实施。②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平均地权”);1924年又提出“新三民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现耕者有其田”),但未及实施。③20世纪30年代,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保障了红色政权的存在;抗战时期实行减租减息,提高了农民的抗日和生产积极性;1947年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展土地改革,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3.世界近现代:(1)资本主义国家:①法国:A.1793年雅各宾派彻底改造法国:分期付款将土地卖给农民;全面限价法令。B.拿破仑《民法典》保障新建立的小农土地所有制;并建立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②美国: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③日本:明治维新中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关卡和行会制度,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大力发展教育、文明开化。④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使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并通过赎买获得份地。⑤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重视社会福利制度,出现“福利国家”。 (2)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联:苏俄政府为巩固政权采取的经济措施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实施的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以及斯大林模式形成;赫鲁晓夫的改革在农业方面成绩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4.中国现代:中国共产党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措施: (1)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就着手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物质生活。 (2)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基础;党和政府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采取的举措是: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时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头20年里,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生问题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治、经济方面“左”倾错误的推行,生产遭到破坏,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产积极性受挫。后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粮食产量提高;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4)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全面振兴,主要原因在于中央政府肯定并发展了“农民两大伟大创举”。这“两大伟大创举”分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这对于解决民生问题有农村经济的振兴,极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和谐的意义。 35 (5)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措施: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繁荣科技、文艺、制定教育方针,发展各级各类人民教育事业,加强教育立法,改革教育体制,发展广播影视、报业、互联网。 新时期如何解决民生问题:①整治腐败,使各级官员能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②积极引导企业创造就业,保障人民的劳动权利;③加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社会主义福利制度;③大幅度增加教育支出,促进教育公平;④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保障人民健康。 5.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涉猎学科广泛,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复习时应以历史学科为主线,附带将我国当前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视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现实问题进行联系。注意以下视角: (1)根据各类材料,综合分析人民公社的特点及教训。 (2)正确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社的联系与区别及历史意义。 (3)结合苏联农业集体化和中国农业合作化分析中苏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异同。 (4)综合分析建国后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加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 (5)美、苏等国农业政策的得失及对中国的启示。(启示:农业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农业的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业的发展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等。) (6)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水利建设: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美国罗斯福新政与苏联斯大林时期水利工程,中国现代水利建设。 6.民生问题与科技革命关系: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历程看,科技革命对于民计民生的发展变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1)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蒸汽机时代,人们开始告别以人力、畜力为动力的时代,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城市崛起带来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人们的生活观念、价值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 (2)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人们开始享受电灯、电车、电影、电话、电报、汽车、远洋轮船、飞机、化学工业等发明给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工业化程度加快,城市发展以更快的速度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地兴起,人们的民生民计得到极大的改善。 (3)20世纪40、50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代表的科技革命成果日益深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之中,人造纤维使得人们的服装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以集成电路为基础制造的家用电器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通讯手段缩短了人们的距离,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或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民生民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和迈进。 7.对当代民生问题的认识: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重视改善民生问题,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在改善民计民生中的效应等。 例题:(28分)一个世纪以来我国有关民生问题的探索为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一一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主义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就是要全国人民都可以得安乐,都不致受财产分配不均的痛苦”;“民生主义,就是要四万万人都有饭吃,并且要有便宜的饭吃”;就在“打破社会上不平等之阶级”。“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在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中,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犹如车之两轮。如果说,平均地权侧重于实现土地国有和“耕者有其田”;那么,节制资本则着眼于防止私人资本垄断国计民生,并通过发达国家资本和利用外国资本,加快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步伐。 一一摘编自李华兴《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剖析》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民生主义实施的目的、基础、途径分别是什么?孙中山的民生主义难以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0分) 目的:抑制贫富分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阶级平等。(2分) 基础:大力发展实业(或资本主义工商业)。(2分) 途径: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和耕者有其田;通过节制资本防止私人资本垄断国计民生。(4分) 材料二 1953年,随着全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城镇人口增加,加上灾民,全国吃商品粮的人口将近两亿。同时,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棉油的需要量也日益增加。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要求超过了粮棉油的增长速度。7、8、9三个月,国家虽收购了98亿斤粮食,却销售了124亿斤,入不敷出。而市场上人们仍在排队购粮,人心浮动。这一局面如不改变,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进行,且有动摇国本之虞。 35 ——摘自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邓小平民生观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渗透在改革开放的各项方针政策中。概括地说,邓小平民生观就是立足基本国情,顺应人民愿望,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入手,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基本思想和观点。 ——摘自苏献启《试论邓小平民生观》 根本原因:辛亥革命没有彻底完成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2分) (1) 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的背景、措施和结果的差异。(12分) 材料二:背景:国家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或答“一五”计划时期),粮棉油供应严重短缺(或答生活必需品严重短缺)。(2分) 措施:一方面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力发展生产;一方面对生活必需品实行凭票证计划供应,保证人民基本的生活需求。(答出任一点即可得2分) 结果: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生活,保障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顺利进行。(2分) 材料三: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分) 措施: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提高粮食产量;实施“菜篮子工程”和“安居工程”,解决人民的吃、住等问题。(答出任一点即可得2分,) 结果: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小康水平,并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2分,意思相近即可) (3)综合上述问题,清说出在解决民生问题上你能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6分) (3)启示:民生问题关系到百姓疾苦和社会的和谐安定;民生问题的解决要以民族独立、经济发展为前提;民生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制度的保障。(6分,答出三点且言之成理即可) 练习: 材料 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种能做法律许可的任何事的权力。言语并不构成罪体,它们仅仅栖息在思想里,有时候沉默不言比一切语言表示的意义还更多。所以无论什么地方如果制定了言语是罪体这么一条法律,那么,不但不再有自由民主可言,甚至连自由民主的影子也看不见了! ——孟德斯鸠 (2)根据材料二,说明孟德斯鸠的主张。他的理想在近代法国是如何实现的?(6分) (2)个人的自由与权利是受法律保护和制约的。2分)暴力革命:法国大革命;(1分)立法:《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1875年以法律的形式得以确立。(3分) 2012高考历史精编复习资料二J 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知识要点:城市发展(城市化):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传统的农村文明向现代化的城市文明转化。 (1)中国古代城市:①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出现第一个高峰(原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业得到发展,带动了城市发展;小农经济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城市发展;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发展;战争不断,促使统治者加强城市建设)。②隋唐、宋元、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唐宋城市的变化(时间、空间、官府控制、城市职能)。 (2)世界古代城市:古希腊城邦国家(公民政治国家);雅典的工商业的发展。 (3)中国近代城市发展:①特点: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和平津等地;上海成为经济发达城市;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加,内地城市也逐渐发展。②原因: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众多通商口岸的开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工矿企业的兴起,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海运、水陆交通便利及铁路运输的发展。③近代城市生活的变迁,基本趋向:物质生活近代化,丰富多彩;政治生活和社会习俗方面民主、平等、自由、科学观念深入百姓生活。变化原因同城市发展。④影响:在政治方面,城市中产生了中国近代的先进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为中国革命提供了领导力量;在经济方面,城市的发展,加速了小农经济瓦解,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在思想方面,城市成为中国思想运动的前沿阵地,推动了近代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生活方面,城市传播新的生活方式,带动了社会风俗的变化。 (4)西方近代城市发展:关注:①社会改革对城市化的影响,如英国的圈地运动、19世纪中期俄国的农奴制改革、美国的西进运动和内战、德意的统一及日本的明治维新使这些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加快。② 35 近代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生活的变化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5)现代中国城市发展(自选阅读): ①阶段:建国50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阶段,基本上可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年~1957年)为工业化起步时的正常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伴随着工业的优先发展,“一五”计划顺利完成,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和工矿就业,初步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第二阶段(1958年~1960年)“大跃进”所引进的高速城镇化时期。由于大跃进的发动、全民大办工业,以钢为纲,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使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的基础上超常规发展,带来了大量不利因素,导致后来的逆城市化现象出现。 第三阶段(1961年~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逆城市化时期。这一段时期国家进行工业调整,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2000多万城镇人口下放回乡。 第四阶段(1966年~1977年)工业化停滞时期的城市化停滞阶段。由于“文化大革命”及其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失误,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大批干部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城市化进程停滞。 第五阶段(1978年~1984年)农村体制改革初期的高速城市化阶段。农村体制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和非农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在小城镇的繁荣的基础上诞生众多的新城市。 第六阶段(1985年至今)城市化稳步发展阶段。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及沿海、沿江、沿边城市相继批准对外开放,城市经济活力进一步增长,形成了城市化的强大拉力。 ②特点:主要分布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并不断向内地扩展;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城市发展较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迅速,并逐步向城市化发展。 ③原因:一些城市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国有企业的改革促进了大城市的发展;对外开放促进了沿海地区和内陆城市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 ④对当前我国加速城市化进程的认识:我国加速城市化进程,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推动了中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地区差异大,因此,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能冒进。 【题例研究1】(2011·顺德热身试文综-38)(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 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作用。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 ——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材料二:从宏观历史来看当人们津津乐道两个世纪以来的无数发明创造时,当人们享受着计算机、Internet、移动电话、飞机、汽车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这两个世纪也是血与火的世纪,而且我们同时享受着被污染的空气、水、阳光(紫外线增强)。前者固然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后者也是市场经济的孪生儿。展望21世纪,核战争的阴云是否真的已经消散,资源枯竭的危险是否真的已经被技术克服,环境污染能否靠拍卖污染权来治理,都还是未知数。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地相信市场能自发地解决一切问题,每个人追逐个人利益能自动带来利益的最大化,无疑十分危险的。 ——韩德强:《市场是什么》 请回答:(1)中国古代唐、宋时期市场格局有何显著不同?这反映了什么问题?明清时期在市场发展方面出现怎样的新变化?(10分) (1)唐:坊市分开,宋:坊市不分(2分)。反映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对市场的控制放松(4分)。市场规模扩大,大量的农副产品进入市场;出现区 域性或专业性市场,如江南地区出现有一定规模的劳动力市场。(4分) (2)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6分) 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从功能看: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从规模看: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从地狱看:由北方逐步向南方,从西部向东部扩展,南方后来居上;从影响看: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3分) 35 (3)“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最近十几年”中国的市场经济又是怎样建立起来的?(6分)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2分)。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4分) (4)以世界历史上的典型事例说明不能“盲目地相信市场能自发地解决一切问题”。为补市场之不足,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6分)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胡佛总统继续执行自由放任政策,导致经济危机日趋严重。(若有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亦可)(2分)实行国有化,制订经济计划,利用财政货币政策等。(写出两个方面即给4分) (5)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市场经济。(4分) 焕发了人的创造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2分)建立在个人利益追逐之上,如果缺乏监管或调控,易于引发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2分)(若具体叙述问题也可酌情给分) 【题例研究2】 城市人口的增加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表现,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扩展,世界各地城市化进程日益明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以千为单位) 材料二 工业生产的上升(以1913年为100%) 国别 1860年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1910年 1913年 德国 14 18 25 40 60 89 100 英国 34 44 53 62 79 85 100 美国 14 11 17 39 64 89 100 材料三 在大不列颠,1911至1913年间,25岁以上的人中占4.93%的人拥有60%以上的财富。同样,在普鲁士,1911年时,3425人的平均财富为5321400马克,而另外1608050人的平均财富却为23295马克。……相形之下,中产阶级买得起较好的住房和食物,……能使自己的子女受到充分的教育。在社会顶层,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国外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伦敦、纽约、上海三地的城市化进程。三地城市化的进程、程度方面存在怎样的差异?(4分) 差异:伦敦的城市化进程起步早,水平最高。(2分)纽约、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均在19世纪晚期以后出现加速趋势;上海的城市化水平最低。(2分) 35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纽约、上海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一所反映的状况?(3分) 原因:纽约:19世纪80年代起,美国工业生产迅猛发展,增长率超过英国。(1分) 上海:19世纪晚期起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在列强侵略下,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困难重重。(2分) (3)材料三反映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对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有何启示?(3分) 问题:贫富悬殊现象严重。(1分) 启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关注民生,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2分) 2012高考历史精编复习资料三 主题.经济全球化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①开辟新航路(东方的诱惑、新航路的开辟、走向会合的世界)。②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海上马车夫”、“日不落帝国”、世界市场的拓展、主要途径)。 ③第一次工业革命(从珍妮机到蒸汽机、从工场到工厂、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初步形成)。④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迈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的出现、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并发展)。 (2)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①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会议、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②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③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原因、表现、影响;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经济制度创新与调整:危机——新政——战后调整):①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虚假“繁荣”的幻灭、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②罗斯福新政(临危受命、实施“新政”、摆脱危机困境)。③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福利国家”、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4)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①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②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③苏联模式的对苏联、对世界的影响。 例题一.(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被打上欧洲附庸的烙印。……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使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这个问题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推动全球化的媒介有哪些?(8分) 因素:国际贸易、传教、殖民扩张、黑奴贸易、倾销商品、资本输出。(每点2分,共8分,答出4点即可) 材料三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的首要口号是呼吁抵御西方文化和西方政治经济秩序的渗透,在他们看来,西方乃至整个不信伊斯兰教的外部世界,无不图谋以异己的文化、价值观念体系和生活方式来征服和俘虏穆斯林,继而剥夺其所有的权利。 35 ——刘金源《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 材料四 全球招工大厅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劳工买方市场。它使美国的挣工资者与全世界成百万的工人直接竞争生产工作职位。 ——胡成国《全球化中的美国对外经济战略》 (2)在反对全球化的问题上,材料三与材料四的视角各是什么?两则材料的各自出发点是什么?中国政府为什么要积极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2分) 视角:材料三:着眼于宗教文化(文化角度)(3分);材料四:着眼于社会就业(经济角度)。(2分) 出发点:材料三:维护自身文化和宗教传统(抵制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侵蚀、支配)(3分)。材料四:保护民族经济(保护本国就业岗位)。(2分) 原因:加入世贸组织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2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6分) 利: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有效利用和配置世界各地的资源;提高生产率;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极大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每点1分,共3分,答出3点即可) 弊:加大了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加剧了世界经济的投机性和风险性;掠夺性开采破坏了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环境,引发了全球性生态危机;发达国家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每点1分,共3分,答出3点即可) 例二.(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这一政策也推广到欧洲以外,用武力强迫中国等东方国家减免关税、开放市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6分)英国是如何在中国实现这一政策的?(2分) (1)原因: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要求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英国已掌握经济霸权,在世界市场上具有最强的竞争力,亚当·斯密等人提出自由主义学说(或答“自由贸易政策”)。(6分)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协定关税,达到其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2分) 材料二 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于1930年5月19日通过霍莱一斯姆特法令,对890种商品提高进口税率,各种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提高约40%。这一法令的实施,遭到33个国家的抗议,引发了30年代的关税战。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霍莱一斯姆特法令实施的结果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4分) (2)结果:引起其他国家的报复和关税战。(2分) 影响:国际贸易萎缩,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2分) 材料三 1948年美国出口贸易占资本主义世界的1/3,到1972年,下降到13.7%,而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占33.7%。美国和欧共体虽然互为对方最大的贸易对象,但它们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欧共体指责美国实行高关税壁垒;而美国认为欧共体是实行贸易歧视政策。双方在关贸总协定进行了七轮激烈的谈判,到1979年完成《东京回合》,决定发达国家将关税都降至5%的水平,以实现自由贸易的目标。 ——《世界现代史》 (3)根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70年代美国与欧共体之间的关系及导致这种关系的原因。(6分) 35 (3)关系:形成了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关系。(2分) 原因:欧共体在出口贸易领域超过美国,在贸易和市场上,二者是相互依存的。(4分) 材料四 双方认识到开放的贸易和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创新和繁荣的重要意义,重申将采取进一步措施推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双方也同意愿本着建设性、合作性和互利性的态度,积极解决双边贸易和投资争端。 ——2011年1月《中美联合声明》 (4)根据材料四回答《中美联合声明》的指导思想。(6分)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世界市场的认识。(4分) (4)指导思想:推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通过对话积极解决双边贸易和投资争端。(6分) 认识;世界市场既是一个互相竞争,又是彼此依存的经济体系;要想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需要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并进行适时调整。(4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012艺芸高考历史精编复习资料三J2 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关注点: 1、 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的影响,特别是四大发明及儒学的影响。 2、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3、 近代西方生产方式、科技、文学艺术对中国的影响 4、 现代中国与西方的交流与融合 例题一(28分)近代以来的尔西方社会在相互对视中逐渐加深了对各自文化(文明)的理解,这一过程也加速了文化(文明)的冲突与融合。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一一摘编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思想家们对待中国文化的两种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的理由。导致他们产生认以分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0分) 态度一:尊崇中国文化。理由是认为中国儒学符合道德和理性;(4分) 35 态度二:批判中国文化。理由是认为中国儒学维护专制主义统治。(4分) 分歧原因:他们缺乏对中国儒学客观全面的认识,只是片面地借用儒家文化为各自的政治主张服务。(2分) 材料二 1840年以来,坚船利炮、声光化电、西艺西政曾依次成为中国人概括外来之物的用语。这个次序反映了认识的逐层深化。但在这些称谓里,外来之物仍然是具体之物。而“欧风美雨”则并不一一而指言其物。在一片风雨之势中,来自异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急速地渗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欧风美雨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也包含着润物无声的和风化雨。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根据材料二,概述“欧风美雨”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欧风美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10分) 内涵:“欧风美雨”指对中国近代社会各方面产生影响的西方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内容。(2分) 论证:一方面,“欧风美雨”借助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侵略手段,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4分)另一方面,“欧风美雨”的传入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近代化探索,促进了近代的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4分) 材料三 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各种各样的文明在历史上兴起衰落,离散聚合,消失或成长在时间的长河之中。自我封闭,对其他文明采取排斥对立态度的民族,迟早要葬身在时间的大漠之中。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一一摘自王天玺《多极世界和为贵一一兼评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3)请提炼出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你赞同材料中的观点吗?为什么?(8分) 观点: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冲突;文明的长久发展需要融合、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4分) 一种意见:同意,因为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是人类交往不断加强的必然结果; 另一种意见:不同意,因为文明一旦失去自身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就将被其他文明所同化或消亡。(4分。只要回答一种意见,言之成理即可得满分) 例题二(26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共同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玉米),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l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玉米的传入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4分)玉米能传入中国的外部因素有哪些?(4分) (1)影响:改变了中国传统的食物结构;促进了人口的增长。(4分) 因素: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4分) 材料二 启蒙运动中的百科全书派洋溢地介绍中国的文明,认为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是“理性”,高度评价中国的儒教与理学,说它“只须以理性或真理,便可治国平天下。”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把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这个帝国的悠久历史使一切统治者都明了,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仰赖道德。”伏尔泰也说:“吾人与生俱来之悠久的存在,一切人之心中同样有其萌芽。从天所授的德性,由人来表现,人却为私欲或迷误蒙蔽了它”,可见宋代理学的深远影响。 35 (2)材料二中,启蒙学者们极力宣扬中国儒家的哪些思想?(4分)其本质目的何在?(4分) (2)思想:以理性观、道德观、自然观治理天下和国家。(4分) 目的: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及其宗教思想体系,宣传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材料三 19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的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之所以有外患,是因为贫穷,只要我们富强,外患自然就解决了。 ——《中国革命论》 (3)结合当时的具体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3分) (3)观点不正确。19世纪后半期地主阶级洋务派引进两方先进技术开展“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但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资产阶级开展“实业救国”,也没有实现中国的富强,摆脱帝国主义统治。(3分) 材料四 当今中国青少年喜看日本的卡通画册,穿印有米老鼠的衣衫,吃唐老鸭泡泡糖……就连含高脂肪高糖的美式快餐,在中国这个具有悠久饮食文化传统的国度也“所向披靡”。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4)材料四所示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分) (4)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各种文化传播工具的丰富等。(答出两点即得满分)(2分) 例题三(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逮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谓惟天可称父,此外凡民之父皆兄弟也,凡民之母皆姊妹也。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买以取息,而谓货皆天王之货;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曾国藩《讨粤匪檄》 材料二 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戊戌年春出版的《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和再版的《新学伪经考》(1891年初版)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 ——袁伟时《慈禧、康有为的两面性及其启示》 材料三 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富屯张(勋)、康(有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注: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材料四 新快报讯: 在2010年11月16日从济南举行的山东省博物馆新馆开馆典礼孔子文化大展上,记者获悉,截至今年6月底,全球已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02所孔子学院、272个孔子课堂。 (1)简述材料一《讨粤匪檄》发表的背景与目的?(2分) (1)背景:太平天国起义威胁清朝统治。 目的:以捍卫孔教为旗号发动群众尤其是知识分子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清廷统治。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康有为“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并分析其原因。(7分) (2)维新运动作为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康有为希望通过创立孔教,把儒家思想由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改造为资产阶级变法的思想基础(改造儒家思想为资产阶级变法服务。3分) 35 动机:康有为自幼接受儒学教育,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以儒家思想来宣传变法有利于减少变法阻力。(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对儒学的态度?(1分)并分析这一态度对当时的影响。(2分) (3)态度:全盘否定传统儒学。(1分) 影响:维护共和政体;猛烈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任答2点给2分) (4)材料四中孔子学院风靡全球的原因是什么?(2分)我们应如何对待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2分) (4)说明: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影响力大;中国的崛起,中国的思想文化影响力扩大;传统儒学有利于世界和谐,世界发展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任答2点,共2分) 态度:批判地继承(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分) 2012高考历史精编复习资料四J 主题:大国的崛起与衰落及国际关系 1.大国崛起典例 (1)荷兰:通过组建大型商业公司,17世纪上半叶荷兰开创了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银行信贷业发展,阿姆斯特丹在17世纪中叶成为欧洲主要金银市场,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2)英国:英国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并非最早,但最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最早完成工业革命,一度成为“世界工厂”。 (3)美国: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相继超过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法国、英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二战后成为头号强国。 (4)德国:德国在19世纪最后30年,工业生产的增长仅次于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一战、二战之后,德国又两度从战争废墟中站立起来,成为世界强国。 (5)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日本成为亚洲唯一摆脱西方殖民统治,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20世纪初,日本完成工业革命,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成为世界强国。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6)俄国/苏联: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开启了近代化,走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道路,19节纪末20世纪初,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②十月革命前,俄国始终落后于欧美国家,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二战后成为唯一可以抗衡美国的政治军事大国,成为两极中的重要一极。 2.影响大国崛起的主要因素 (1)政治因素: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苏联一跃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国家力量的推动等。 (2)经济因素: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资本、市场、原料);工业革命(重视科技、教育);经济运行模式及一些具体的经济政策的创新与适时调整等。 (3)文化因素:思想解放;重视科技创新和发民教育等。 (4)国际环境: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把握机遇。 3.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平发展 (1)传统崛起方式: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武力扩张,如英国、美国、俄国、德国、日本。 (2)大国兴衰的基本秘诀:国力和国际义务之间能否保持平衡。 举例: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争霸战争和世界大战;英帝国的兴衰 (3)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和平崛起、和平发展) ①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演变:近代应特别关注抗战及其胜利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②100多年来中国崛起的三次尝试:A.19世纪中后期的同光中兴;B.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C.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传统工业化建设。 ③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国初、六七十年代、新时期。 35 ④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崛起之路?中国的崛起与传统强国崛起的不同,现在我们用“和平”来界定“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威胁论”的一种回应。A.今日大国的崛起,除和平外,别无他途。一个和平的世界不仅是中国崛起的需要,而且永远是中国所追求的目标。B.选择和平,我们就为中国的崛起奠定了在世界上的道义性和正当性基础。C.中国选择和平崛起是为了这个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而中国的和平崛起则是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通过和平方式面对内外问题的挑战,通过和平方式处理她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不仅为了自身的和平与安全,而且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尽职尽责。举例:中美关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中日关系。 4.世界政治格局与大国关系 (1)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与新中国的外交:二战以后的冷战与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产生与加强(原因、内涵、影响)。现代中国外交在过渡时期为“一边倒”的模仿学习中创新、20世纪60~70年代为“封闭半封闭”的自力更生、1978年至今逐渐融入世界(原因、成就、与世界格局演变的关系)。 (2)主要中外关系:①近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 ▲核心考点:美国《1787年宪法》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知识梳理(自选阅读): 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以攫取侵华特权。 (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但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时,因忙于美西战争而错失时机。为加深和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即在承认列强在华侵略权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从此,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一天天扩大。 (3) "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人战争。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4)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5)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1949年新申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6)走向和解、中美建交;前进道路,一波三折。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美国处于守势。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对外战略进行收缩。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间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美国始终末放弃霸权政策,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②近现代史上的中日关系 ▲核心考点: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联系及影响;日本两次大规模的侵华及中华民族的抗战;20世纪70年代中日关系正常化。 ③近现代史上的中俄(苏)关系 ▲核心考点: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以俄为师”的表现及影响);新中国与苏联的外交关系以及苏联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④近现代史上的中欧关系 ▲核心考点:法国启蒙思想、法国大革命和《人权宣言》对中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题例研究】问题一:大国崛起的因素有哪些? 问题二: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有利因素?19世纪末英国衰退的原因? 35 问题三:当代国际舞台大国角力 例题一 材料一 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和经济世界秩序安排的设想。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1)材料反映美国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结合战后的国际背景进行分析。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战略意图:领导世界,攫取世界霸权。国际:欧洲强国走向衰落; 美国: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影响:形成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两极格局) (2)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是如何形成的,从而使美国确立了战后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战后建立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材料二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3)美国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崛起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力量:欧共体和日本、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原因:社会改革,扫除经济发展的障碍;重视科技和教育;借助于美国援助。影响:冲击两极格局,构成世界多极化趋势。) 材料三 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 (4)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大国实力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变化:一超多强。影响: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问题四:当代大国角力下的中国 材料: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成为“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入世贸组织,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等,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 问题五:美日关系的变化 121.(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管制或分区占领。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那样行动。——《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 材料二 ……美国首先是一再削减直至免除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并将已拆迁的工业设备全部发还日本。同时,美国还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结束到 50年代初期美日关系特征的形成原因。(4分) (1)日本战败;美国遏制苏联、中国;美国争夺地区和世界霸权的需要;冷战的需要。 材料三 在资本输出方面,日本一方面限制美国资本在本国的无限制发展,一方面大力推行自己的资本输出,其资本输出的增长速度比美国要快的多。它的资本也大规模地流向美国国内……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在1960年时还微不足道,1970年也只有2.3亿美元,1980年时就达到了42.2亿美元。——《20世纪世界史》 材料四 中曾根内阁(1982—1987年)是战后日本政治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是中曾根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和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或“国际国家”)的国家发展目标。——《日本史》 (2)据材料四,指出日本20世纪80年代对外政策的变化,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这种变化对当时国际关系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影响?(5分) (2)变化:日本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谋求政治大国地位。(2分)原因:日本经济的发展。(1分)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2分) 材料五 据美国《市场观察报》2010年11月13日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13日在横滨与日本首相菅直人举行了会谈,重申美日同盟关系,并称我们始终不遗余力地维护艾森豪威尔总统很久以前阐明的那种精神,即一种平等且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还称赞双方关系是 “两国安全与繁荣的基础”……——腾讯新闻网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据此,你认为影响国家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分) (3)轨迹:控制(占领)——扶植——竞争——伙伴。(2分) 35 主要因素:综合国力、国家利益是影响国家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2分) 2012高考历史精编复习资料五J 主题: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联系古今中外教育发展史、科教兴国战略等) 【知识要点】 1.中国古代:春秋战国的私学、汉武帝的太学、科举制、宋代书院(理学传播阵地)。 2.近代中国:①洋务运动时期:开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教育近代化开始。②维新运动时期:创办京师大学堂,各地创办中小学堂,改期科举考试。培养了人才,推动了民主化进程。③清末新政:派遣留学生,特别是废除科举制标志中国教育史的革命性变化,加促了西方先进文化与思想的传播。④民国初期:临时政府的教育措施标志着近代教育体系正式确立;北洋政府的教育措施(新文化运动时期白话文进中小学教材、教育平民化等)。⑤抗战时期: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 3.近现代世界:日本明治维新:文明开化,发展近代教育(确定“国民皆学”,建立起小学中学大学近代教育体制,普及义务教育;自然科学占教育内容的一半;派留学生出国学习)。 4.新中国教育状况:建国初(过渡时期)、十年探索时期、文革时期、新时期。 【题例研究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詹天佑与他的小伙伴们生活、学习在美国的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中,在系统地学习英语与各种科学知识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接触与逐步接受西方的各种社会知识、风俗习惯、政治文化直至人生价值观与宗教信仰等。在不知不觉间,他们的思想观念、言谈礼仪、行为举止直至衣着打扮等,都开始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他们时常脱下长袍马褂,换上西装革履;他们爱好与积极参加西式的各种文体活动,……。他们对中国的四书五经与传统礼仪越来越不感兴趣。 ——经盛鸿《詹天佑评传》 (1)材料一的留学教育得益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其主要背景是什么?造成什么影响? (1)历史事件:洋务运动。 背景:鸦片战争后,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和发展。洋务运动开展后,急需科技文化等实用人才。 影响:开启了近代教育的先河,培养了一批人才,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影响了生活习俗和观念的变化。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引自梁启超《变法通议》 (2)在维新时期,维新派创办了哪一所著名的高等学校?在这之后的中国民主进程中这所学校有何贡献? 学校: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 贡献: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是当时中国思想最为活跃的学术中心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1919年北京大学学生率先行动,从而掀起了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斗争。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材料三:“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曲折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3)新中国成立之初,扫盲教育为什么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时期又是如何重视教育工作的,取得了那些成就? 扫盲的原因:旧中国教育事业十分落后,文盲数量庞大。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和政府的重视。 成就:①扫盲教育: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就扫盲工作做出了明确规定。20世纪末中国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完成了即定的战略目标。②义务教育:通过《中华人民义务教育法》,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③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完善。高校数量规模、学位的设置、招生分配制度改革、民办高校的兴起。④希望工程的开展帮助了更多贫困的学生。 【题例研究2】(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的法庭不设法官,只设主持官,负责组织审判并维持法庭的秩序,判决的权力则在陪审团。陪审团成员从公民群体中抽签产生。其例为:每年初公民自愿报名……而后抽签从自愿者中挑选出六千人,作为当年陪审团成员。如遇有法庭开庭之日,城邦官员事先根据案件大小确定审判每桩案件所需陪审团规模,从五到二千人不等,然后从六千名陪审团成员中抽签选出当日所需陪审员总人数。开庭之前,再以抽签的方式将这些陪审员分配到不同的法庭,审理不同的案件。——互联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图书馆《苏格拉底之死》 (1)依据材料一,指出法庭陪审员产生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它对法庭的公正判决会产生什么影响?(6分) 35 (1)抽签产生;防止任何形式的贿赂,有利于法庭的公正判决;公民抽签产生,陪审员法律素质无法保证,也可能产生不公正的后果。(6分) 材料二 西方文官制度是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在19世纪前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对西方历史产生极大的影响。以下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制度的(局部)内容的比照: 项目 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 中国科举制(乡试考试) 考试 内容 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 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道,并问经史时务、政治 ——摘编于陈小锦《从英国文官考选制度看清末科举制的衰亡》 (2)依据材料二,比较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内容上的差异。(4分)指出中英考试内容的差异所反映的实质。(4分) (2)差异:①英国:以实用知识为主,强调文化综合素质; ②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强调思想政治内容。(4分) 实质: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差异(或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异)。(4分) 材料三 19世纪中叶后,由于国运渐替,咸丰时为筹公饷,大开捐例,社会上约有30~50%的生员(秀才)资格靠捐纳而得。到光绪时期,捐官更为便宜。……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等实权官员递呈《请废科举折》称:“危迫情形,更甚曩日,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随后清廷宣布废除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分离。 ——摘编于陈小锦《从英国文官考选制度看清末科举制的衰亡》 (3)依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废除科举制的原因,并分析科举制废除对20世纪初中国历史的影响。(10分) (3)原因:科举制公平性受到捐官的破坏;清政府实权派为救亡图存要求废除科举制(民族危机和清朝统治危机严重,科举制不能选拔真才实学)。(4分) 影响:①冲击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 ②瓦解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阶级基础,加速封建王朝统治的灭亡。 ③推进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新型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和中国社会的变革。(6分)(如谈到,新式学堂、民主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等可酌情给分) (4)综上所述,就当前我国完善公务员考选制度谈谈你的建议。(4分) 建议: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注重人才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考查;顺应时代潮流,适时改革。(4分,任答2点给4分) 【题例研究3】(3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如果没有受过教育而不学无术的话,那他们就会成为最不好、最有害的人。”——苏格拉底 材料三 “通才教育是一种符合于自由人的价值的、使受教育者获得德行与智慧的、能唤起和发展那些使人趋于高贵的身心与最高才能的教育”——弗吉里奥(1349—1420) 材料四 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洲朝廷及旧时管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应由各该书局自行修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朝时期的教育状况?(4分)这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2分) (1)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太学设立;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4分)目的:实现思想统一,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2分) (2)材料二反映了苏格拉底怎样的教育思想?(4分)这种思想与材料一中反映的教育思想有何区别?(2分) (2)教育可以让人认识自己的美德。(4分)苏格拉底的教育观是为了实现人的自我价值,材料一的思想是为统治者服务。(2分) (3)材料三反映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什么时代主题?(2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种教育思想出现的时代背景?(6分)这一时期中国的教育状况如何?(3分)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4分) (3 35 )人文主义(2分)中世纪教育为基督教会所控制,教育处于宗教神学的桎梏之下(2分)受古代希腊罗马早期人文主义思潮影响;(2分)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打破教会思想束缚(2分)明代教育依然被官府所垄断,受科举制度的影响,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实行八股取士,教育日益僵化。(任答3点即给3分)儒学的正统地位进一步巩固,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近代科技的产生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4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南京临时政府的办学宗旨以及在教育内容上的进步性。(6分) 整理人:龚哲山(福建莆田五中历史组 QQ:35152082)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宗旨:坚持民国民主精神教育。(2分) 进步性:教育内容抛弃了封建伦理纲常(或儒家经书),改变了旧教育体制;(2分)教学内容全面,注重自然科学知识教育。(2分) (5)你认为影响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的因素有哪些?(4分) (5)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统治者的需要;时代发展的需求;科技发展水平;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教育家的个人因素等(任答两点即给4分) 2012高考历史精编复习资料六J 主题:金融危机(联系古今中外的金融问题、金融政策、经济霸权、货币体系、货币战争等) 1.中国:(1)两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朝纸币普遍流通(世界上最早推行纯纸币流通的政权)。(2)国民政府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急剧膨胀,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2.世界:(1)新航路开辟引起“价格革命”: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由于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奢侈与征战,16、17世纪殖民掠夺使黄金流向欧洲、白银流向亚洲(中国),出现所谓“双中心”时代。 (2)17世纪荷兰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其银行信贷业发达,阿姆斯特丹在17世纪中叶成为欧洲主要金银市场,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3)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从19世纪到20世纪早期,英磅成为“世界货币”,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4)两次大战期间,各行其是,货币体系混乱。20世纪中期以来美元成为“世界货币”,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形成国际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实行浮动汇率制;21世纪初,“欧元”正式启动,试图对撼“美元”。 ▲注意演变过程相关的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的史实;注意凯恩斯主义主张用增发纸币解决经济危机的理论与实践。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金融汇兑),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短期货款。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成立初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长期货款和技术援助。 3.怎样看待世界经济危机? (1)现代世界为什么总是有经济危机?危机是市场经济的伴生物。看经济危机原因的两种角度:①生产的社会性与私人占有的矛盾。②资本的生存在于永无休止地扩张。 (2)历史上西方国家如何走出经济危机? ①首先是稳定: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照顾穷苦百姓的基本生活,促进内需,增加就业。 ②其次是提高:强化国家干预,适当调整生产关系,缓和社会矛盾;促使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 ③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如20世纪80年代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90年代知识经济。 (3)我们该如何面对危机? 首先是度过危机:①加强国际合作(抱团取暖,共度难关)。②要强调各阶层合理承担危机带来的损失。 其次是好好利用危机提供的发展机会:①利用危机进行相关改革。②危机总是催生新产业的出现,要大力扶植新一代产业和新一代企业家的形成。 【题例研究】1.(2011·广州二模-39)(24分)货币的兴衰,彰显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国家兴,货币兴;国家亡,货币亡”这句话。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人类的经济画卷上,没有哪个细节能够与货币脱离瓜葛。黄金、白银、英镑、马克、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在世界货币的舞台上,有无数个角色上演着沉与浮的故事。在“现代经济学之父”凯恩斯眼中,随着野蛮的痕迹、超主权货币——黄金的演出落下帷幕,英镑打着“日不落” 35 的旗号称雄世界,人类历史上诞生了第一个主权性质的国际储备货币。然而,盛宴总会结束,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与一次经济大萧条,英镑黯淡退场了,美元以势不可当之势崛起。直到今天,我们的世界还是美元时代。 ——据宋泓均 高强《货币变局: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 (1)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对东方的探险”是指哪一历史事件?(3分) (1)开辟新航路(3 分) (2)19世纪上半期,英镑确立了霸主地位,世界货币进入了英镑世纪。简要说明英镑确立霸主地位的原因。(6分) (2)政治上:英国 17 世纪后期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此后,不断发展完善,政局较为稳定。 经济上: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的经济实力日趋强大;殖民扩张,初步建立起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军事上:英国具有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军事尤其是海军力量。 (3)20世纪40年代,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是怎样确立的?简要说明美元成为“世界货币”的有利条件。(9分) (3)《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它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条件: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与一次经济大萧条,英国经济实力衰落,英镑黯淡退场;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增。(6 分,每点 3 分,答出 2 点即可,其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材料二:当然,对于货币领袖这样的地位,任何国家都会觊觎。美元是否能够打破英镑盛极而衰的宿命,形成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长久主导权?美元如日中天,甚至出现“美元荒”时,有人说,美元可以基业长青;而2008年金融危机肆虐,美元态势减弱时,有人说,美元的好日子到头了。 ——据宋泓均 高强《货币变局: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 (4)“美元可以基业长青”和“美元的好日子到头了”这两种观点,你赞同哪一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6分) (4)赞同“美元可以基业长青”这种观点。理由:一方面美国具有超强的科技、军事、经济实力;另一方面,美国有较为完备的政治制度,国内较为稳定。 赞同“美元的好日子到头了”这种观点。理由:一方面可以从金融危机以来,美元态势减弱的角度分析;另一方面可以从经济领域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的角度进行分析。(表明观点,给2分;后面的理由4分,每个要点2分,言之成理,皆可酌情给分) 【题例研究】2.(2011·中山教研卷-39)(27分)活跃在资本市场的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至今已有将近400年的历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荷兰东印度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它以政府为第一大股东,向全体国民进行商业融资,享有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之间的贸易垄断权,还被授予开战或讲和、夺取外国船、建立殖民地、修筑城堡和铸币的权力。在近200年的世界贸易中具有重要影响力。 (1) 从全球视角分析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历史作用?(3分) 作用:发展海外贸易,垄断东方贸易,拓展了殖民地和世界市场,阿姆斯特丹成为第一个世界性金融中心 材料二:1850年,伦敦毫无疑问是世界金融体系的太阳。成立于1773年的伦敦证券交易所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证券交易所。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 (2) 分析英国长时间占据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的主要历史原因。(6分) 原因:英国率先建立和完善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通过殖民扩张,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拥有广阔的市场; 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材料三:1928年8月底,美国股票市场的平均价格相当于5年前的四倍。1929年夏季的三个月中,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由268美元上升到391美元,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美元上升到258美元。1929-1933年美国股市一泻千里,股票平均每股从365美元跌到81美元,30种工业股票的价格下跌了5/6。 (3)有人说20年代股票投机成风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严重金融危机,你认为对吗?为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应对如何防范危机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9分) 不完全对。(1分) 35 原因:股票投机成风导致股价暴涨,背离实际价格,加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只是其直接原因,深层次的原因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生产相对过剩;缺乏管理的一种自由放任的状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防范建议:政府应加强对金融的法制化管理,发挥金融的调控作用,防范金融风险;引导人们合理投资和理财;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材料四:1872年,李鸿章等创办轮船招商局,学习西方股份制企业,向民间发行股票,以“招商集股”方式筹集资金。招商局股票的发行,标志着中国经济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是飞乐音响。1986年,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来华,邓小平赠给他上海飞乐音响公司的股票。邓小平回赠“飞乐股票”这一行动被人们寓意深刻。 (4)分析轮船招商局发行股票的的历史作用?理解邓小平回赠“飞乐股票”这一行动的深刻寓意?(5分) 作用:在激发华商投资热情,集中民族资本,发展民族产业,打破外商企业垄断证券市场格局,抵御外国经济侵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寓意: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2分) 材料五: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股票市场规模迅速扩大,1995年的全球股票市场规模就已达到了17.79万亿美元,市场交易也日趋活跃,1995年全球股票市场的交易金额也达到了11.66万亿美元。 (5)你认为全球股票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的原因有哪些(4分) (5)原因:发达国家经济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蓬勃兴起;现代电脑、通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12高考历史精编复习资料七J 主题:(一)科学发展观(联系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科教兴国等) 【历史知识】 1.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强调仁政、德政,缓和社会矛盾,以爱人之心调解和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其思想实践体现在汉、唐、明清初年减轻剥削、轻徭薄赋。 2.秦、隋两朝国力较强,社会发展,制度创新,但由于没有处理好社会矛盾,统治残暴,不能长治久安。 3.古代的环境保护:孟子等思想家提出“斧斤以时入深林”的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关中地区(今渭河平原,由于人口增长过快,过度垦殖唐代以后逐渐衰退);古代重视黄河治理。 4.洋务运动只有技术进步,没有制度革新,现代化起步后发展困难,说明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的,更是制度、文化的全方位现代化。 5.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就与失误。经济政治成就有哪些?经济政治失误有哪些?启示: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要注意综合平衡,要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改善人民生活。 6.文革的教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7.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开放;改善人民生活,调动生产积极性;改革不符合生产力水平的体制等等。 8.建国以来的环境和人口问题:建国后30年没有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以大跃进为代表的失误破坏资源和环境;国民经济增长属于高耗低效的类型。 9.两次工业革命中的问题:社会矛盾问题,工人阶级生活困苦,阶级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环境问题,两次工业革命中诞生的近代工业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10.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建设的成就和问题。综合平衡问题,农民生活问题,政治体制问题。 11.罗斯福新政与就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遏制了法西斯势力扩张。 12.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改革: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作用是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和谐发展。(与当前各国的发展借鉴作用) 13.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首先形成于美国,主要动力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支柱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增长、可持续发展等特点。经济增长动力的变化,促进了人和数量向注重效益和生活质量转变,出现了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的观点,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道路特征等。 例题一(15分)科学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末,来华的耶稣会教士利玛窦在一封信中说:“中国人非常博学,医学、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都十分精通。”……问题是:它为什么没有继续上升到理论,构筑起其理论体系,或如西方那样,发展出现代科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从医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各举一例说明利玛窦的结论。(3分)你认为导致了李约瑟先生“问题” 35 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1)医学:战国问世、西汉编定了《黄帝内经》; 数学:最早发明了十进位记数法; 天文学:《石氏星表》世界上最早的星表。(3分,列举其它有关成就,只要正确即可) 根本原因: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分) 材料二 他们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 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又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晚清——政治与文化》 (2)材料二中的“道”、“器”分别是指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在当时的历史影响。(4分) 道: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1分) 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1分) 影响:有利于减少西方科技在中国传播的阻力(或:便于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或:推动洋务运动的进行);不利于从更深层次学习西方(或:学习西方只停留在科技层面)。(4分) 材料三 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与维新的人,都不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 ——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192 3年) (3)结合史实,说明“这三十年来”民族资产阶级是如何学习和利用“科学”来促进中国社会进步的?(4分) (3)利用西方先进科技,发展近代工业,促进中国经济发展;(2分)利用西方的科学思想,宣传各自的主张(或:利用西方进化论思想,维新派宣传君主立宪;革命派宣传民主共和;激进派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掀起了一系列政治思想运动(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进步。(2分) 例题二、中外政治制度: (37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9.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材料二 第十一条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 …… 第十五条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材料三 根据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共和国的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通过普选方式产生。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并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在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总统的命令须经其任命的各内阁部长副署。 (1)材料一、二分别出自哪部文献?(2分)两段材料反映的两国元首所处地位有何不同?(2分) (1)《权利法案》、《德意志帝国宪法》。异:英国国王权力受到限制;德国皇帝大权独揽。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两国元首产生方式和跟各自议会之间关系的差异?(4分) (2)德国:世袭,控制议会。法国:选举,对议会负责 (3)在学习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一课后,小张同学认为法国的政体进步,小王同学认为德国的政体有效。你同意哪一位同学的观点,请说明理由。(4分) (3)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有利于民主进程的推进。(或)德国:君主立宪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强大。 材料四 35 材料五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联邦制是一种多中心的复合共和制:(1)是关于自治、非集权、多样性的宪制安排。制定一部有严格修改程序的宪法,在全国政府与各构成单位(州、省、邦)之间分割国家权力;各构成单位人民有自治或自组织权。……(3)绝大多数联邦国家的构成单位都有自己的宪法,规定自己的政府组织形式。 1787年宪法规定:……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 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 材料六 (4)据材料四指出秦王朝是如何加强对地方有效管理的?(2分)这种管理方式有何特点?(2分) (4)管理方式: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5)据材料五指出,美国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方式与材料一有何异同?(4分)(5)同:都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异:秦朝,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没有自主权;美国,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力。 (6)据材料五、六及所学知识,你认为中美两国在管理地方的方式上有何共同之处?(3分) (6)共同之处:一方面,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另一方面,地方的自治权力必须符合国家的宪法。 材料七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4)凡未经议会批准,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税,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越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6)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8)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权利法案》 材料八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独立宣言》 材料九 “……国民议会在主宰面前并在他的庇护之下确认并宣布下述的人与公民的权利: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第六条: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 ——《人权宣言》 回答下列问题: (7)以上三部文献都是政治斗争的结果。三部文献分别出自哪个国家?并指出其斗争矛头分别指向什么?(6分) (7)《权利法案》:英国,指向国王权力(限制国王权力)。 《独立宣言》:美国,指向英国的殖民统治。 《人权宣言》:法国,指向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 (8)以上三部文献,都对权利问题作出了种种规定,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试指出上述三段材料对权利问题的阐述是如何深化发展的。(4分) (8)材料四界定了议会和国王的权利。材料五肯定了人是生而平等的,规定了人们有权改变和废除损害人权的政府。材料六进一步明确和规定了人与公民的权利,肯定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9)上述三部文献,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试指出促进这种认识不断深化的思想根源。这一过程说明了什么?(4分) 35 (9)思想根源:启蒙思想的影响。 说明: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不断斗争的结果,需要立法不断完善。 2012高考历史精编复习资料八J 主题:重要周年热点事件 周年历史大事: 1642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内战开始; 1792年,法国大革命期间第一共和国成立;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定; 1852年,太平天国革命进行中; 1862年:清政府洋务运动进行中; 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苏联成立); 1932年,日本发动侵略上海的“一·二八”事变,(世界性经济危机); 1942年,抗日正处于相持阶段,敌后战场很艰难(二战进行中); 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1962,“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见成效(古巴导弹危机); 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92年,邓小平南巡,中共十四大明确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欧洲联盟条约》签署)。 【思维拓展】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 命题角度1.从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背景看,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条件。李文海、颜军的论文《纪念辛亥革命专论: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此指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发展,为辛亥革命锻造了一支强大的革命力量。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其中坚力量和骨干成员,主要是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又接受了西方政治观念的留学生和新式知识分子。这部分社会力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他们正是早期现代化的产物。革命派的主要依靠力量是华侨和新军。没有早期现代化,就没有这些社会力量的汇合;而没有这些社会力量的汇合,辛亥革命的发动和展开都是不可能的。 命题角度2.从社会政治发展的巨变来看,由原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这是中国政治近代化历程中制度建设上取得的伟大成果。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革命的胜利果实也被袁世凯所窃取,但它确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规定了人民享有自由和民主权利。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为近代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迈出了中国的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为中国政治现代化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命题角度3.从社会经济近代化的发展来看,辛亥革命为中国走向近代化提供了契机。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腾飞,把落后的中国引向近代工业化的道路,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社会上迅速掀起一个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民国创建伊始,南京临时政府主持制订了一系列奖促工商的法规法令,为发展工商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进入较大规模发展的“黄金时代”(短暂的春天)。 命题角度4.从近代中国社会思想解放的成因看,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的基础。它砸碎了专制枷锁,给中国的思想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各种主义、思潮并存,马克思主义也因此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普遍认同,中国共产党人在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中,选择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命题角度5.从社会生活近代化的演变来看,促使中国近代生活习俗发生了重大变迁:辛亥革命前男子蓄辫,妇女缠足,崇信“三纲五常”,主仆等级森严,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提倡“自由、平等、友爱为纲”的公民道德,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赌博等。 命题角度6.从辛亥革命最终失败的缘由看,多种原因的交错综合使其失败不可避免。①辛亥革命对封建势力的打击不够彻底,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②革命派对政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联合民众的力量,没有组建自己的军队;③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度缺乏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支持和坚实的阶级基础;④民主共和制度不能维持、专制制度死而复生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封建专制思想和制度赖以生存的落后小农经济土壤依然存在。 例一:78. 35 一百年前,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5分) (1)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政体,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的约法;(2分) 经济上,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分) 思想上,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1分)社会生活上,礼仪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1分) 材料二 1911午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代人。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一、二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6分) (2)材料一认为民国的建立为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材料二认为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的。(2分)分析评价的着眼点不同。(2分) 材料三 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的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如何理解“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3分) (3)共和政体符合时代潮流,辛亥革命的失败不能说明共和政体的失败;(1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照搬西方模式,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救亡道路(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2分) (4)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又出现了新一轮的辛亥革命研究热。结合对以上材料的理解,以辛亥革命为例,谈谈你对历史研究重要性的认识。(4分) (4)把握历史发展进程(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总结历史发展规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西方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汲取历史智慧(体会孙中山的爱国精神)等。(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例题二(37分)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年,各地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已经拉开序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东亚开化中华早,揖关追欧田帮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葆。”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中华民国国歌表达了怎样的政治愿望。(4分)为实现“揖美追欧”,民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各举一例)(11分) (1)政治愿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世界和平。(4分) 措施:政治——颁布《临时约法》,确立共和政体。(4分) 经济——奖励实业,鼓励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4分) 文化生活——翦辫子;在称呼上,改“大人”为“先生”;在礼仪上,改跪拜为握手等。(3分) 材料二 1912~1921年民族工业名牌产品表 行业 企业名称 经营者 籍贯 面粉、棉纱 茂新、福新、中新等公司 荣宗教、荣德生兄弟 江苏无锡 酿酒 张裕酿酒公司 张振勤(本为华侨) 广东大城 火柴 鸿生火柴公司 刘鸿生 浙江定海 卷烟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简熙南、简玉阶兄弟(华侨) 广东南海 化工 水利化学工业公司 范旭东 湖南湘阴 机器制造 求新机器制造厂 朱志尧 上海 35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表格中华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怎样的政治影响。(12分) (2)特点:工业结构比例失调,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和新兴的化工工业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6分) 政治影响: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发起新文化运动。(3分)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实现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3分)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前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中国的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深刻变化。 ——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共产党人对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与发展。(10分) (3)继承与发展: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4分)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分)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朝着小康社会迈进。(3分) 2012高考历史精编复习资料九J 主题:法制化(宪政建设) 历史知识整合: 中国的法律性文件: 1、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 2、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发的《临时约法》,是近代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3、 1931年,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了宪法大纲。 4、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新民主主义性质) 5、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1982年,对宪法进行了修订。 世界的法律性文件:罗马法律(《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1787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苏联《1936年宪法》等 例题一 (33分)宪政是学术界的热门术语,中国学术界对它的推崇和研究可谓炙手可热,其势头直追百年前的宪政风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之政有两种:一曰有宪法之政(亦名立宪之政),二曰无宪法之政(亦名专制之政)。采一定之政治以治国民谓之政体。世界之政体有三种:一曰君主专制政体,二曰君主立宪政体,三曰民主立宪政体。今日全地球号称强国者十数,除俄罗斯为君主专制政体,美利坚、法兰西为民主立宪政体外,自余各国则皆君主立宪政体也。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也……立宪政体,亦名为有限权之政体;专制政体,亦名为无限权之政体。有限权云者,君有君之权,权有限;官有官之权,权有限;民有民之权,权有限。故各国宪法,皆首言君主统治之大权及皇位继袭之典例,明君之权限也;次言政府及地方政治之职分,明官之权限也;次言议会职分及人民自由之事件,明民之权限也……不知君权有限云者,非臣民限之,而宪法限之也……是故欲君权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权;欲官权之有限也,更不可不用民权。宪法与民权,二者不可相离,此实不易之理,而万国所经验而得之也。 ——摘自梁启超《立宪法议》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活动。(13分) 思想:宪政就是有宪法之政(或立宪之政),具体又分为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立宪政体(民主共和政体);(3分)君主立宪政体是最优良的政体,更适合中国国情;(3分)认为应该通过兴民权、开国会、定宪法从而限制君权、政府的权力。(或者答维新变法以实行君主立宪,3分) 实践:参与领导戊戌变法;支持清末预备立宪;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任答出两点得4分)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摘自N.佩弗《远东》 (2)材料二中的“仿制品”指什么?这个“仿制品”机构的框架所体现的思想源流是什么?(6分) “仿制品”是指:辛亥革命后,中国模仿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府。(3分)思想源流: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3分) 材料三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35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各自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6分)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在发展民主方面,后者与前者相比有什么根本不同?(4分) 前者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否定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2+1分)后者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2+1分) 不同:从争取资产阶级民主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4分)(答出“从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制发展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同等给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西政体为例,谈谈你对“宪政”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思路开阔、逻辑严谨)(10分) 整 参考答案:所谓宪政,就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近代资产阶级宪政政体形式主要有英国、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法国的民主共和制;它们都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改革)的产物。伴随西方的殖民侵略(或西学东渐),中国有识之士为富强国家主张学习西方宪政。中国资产阶级通过维新变法、预备立宪推动清政府实施君主立宪政体,结果戊戌变法百日而终,预备立宪也只是一场骗局;辛亥革命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民主共和政体,但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宪政成为粉饰门面的工具。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固有的妥协性和软弱性以及当时复杂的社会状况,不可能使中国成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所以资本主义宪政在中国行不通。 例题二(2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 ——《民法大全》 材料二 第一条:第一款 本宪法所制定的立法权,属合众国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第七款 ……经众议院和参议院通过的法案,在正式成为法律之前,须呈递合众国总统,由总统审批。倘若……该议院的议员以三分之二仍然通过法案,该法案成为法案。 第二条:第一款 行政权力赋予总统,总统任期四年……第二款 总统有权缔约和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同意,并须出席的参议员中三分之二的人赞成,他有权提名,并于取得参议院的同意后,任命大使、最高法院的法官…… 第三条:第一款 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如果尽忠职守,应继续任职……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三 美国1787年宪法是迄今为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 ——英国威廉•格莱斯顿 材料四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内容是否可以否定罗马法的历史作用?(2分)为什么?(4分) 1)不可以。(2分) 原因:罗马法虽有其局限性,但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它提出的法律原则,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4分) (2)材料二、四两部宪法所体现出的共同原则是什么?(2分)请根据材料二中的相关知识来具体说明这种原则。(4分) (2)分权与制衡原则。(2分) 分权原则:规定立法、行政、司法权分属国会、总统、最高法院。 制衡原则:国会通过的法案须由总统批准;总统任命官员须由国会批准;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最高法院可以宣布国会的法案违宪。(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4分) 35 (3)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对其它国家的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局限:没有规定人民享有的基本人权;(后在1791年宪法修正案中加以补充)承认奴隶制度。不承认妇女、印第安人、黑人与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4分) (4)材料二、四两部宪法中所涉及的有关总统权力的规定有何不同?(6分)请根据当时中国的形势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2分) (4)美国:总统是国家元首、掌握最高行政权,三军统帅;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总统权力受内阁的制约。(6分,各3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袁世凯夺取了革命果实。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度。(2分) 2012高考历史精编复习资料十J 近代化史观 近代化又称为现代化,近代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的历史,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其主要意内容,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其核心,重点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所涉及的知识很丰富,包括近代世界和中国的很多大事都与此有关,如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三次科技革命,思想的解放,中国近现代的探索等。 例题一(24分)在过去300年里,经济现代化如潮水,一浪高过一浪。下表均摘自《2005中国现代化报告》,概述了经济现代化的六次浪潮。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 经济现代化的六次浪潮 浪潮 大致时间 核心内容 主要特点 注释 第一次 1763-1870 第一次工业革命 机械化、蒸汽机、殖民效应 经典经济现代化(工业化、非农业化)(全国性市场) 第二次 1870-1945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气化、内燃机、贸易效应 第三次 1946-1970 第三次产业革命 自动化、计算机、冷战效应 第四次 1971-2020 知识和信息革命 信息化、绿色化、知识效应 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知识化、非工业化)(市场全球化) 第五次 2021-2050 新生物学革命 生命工程、生物经济 第六次 2050-2100 新物理学革命 超级运输、文化和体验经济 材料二 表3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阶段 时期 大致时间 历史阶段 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经济转型 经济地位 工业化起步清朝末年 准备 1840-1860 鸦片战争 外资造船业和银行 无 下降 起步 1860-1894 洋务运动 外资和官办工业 起步 下降 调整 1895-1911 维新立宪 民办轻工业 比较慢 下降 局部工业化民国时期 探索 1912-1927 共和早期 民办工业化 比较慢 下降 探索 1928-1936 国民时期 官办工业化 比较快 下降 调整 1937-1949 战争时期 战时工业化 慢 下降 全面工业化新中国 探索 1949-1977 探索时期 工业化和计划经济 比较慢 下降 市场化 1978-2001 改革时期 工业化和市场化 比较快 相对上升 全球化 2002-至今 追赶时期 新工业化和全球化 比较快 相对上升 请回答: (1)经济现代化首先从哪国开始?(2分)试从政治、经济、科学及思想四个方面论述第一次经济现代化浪潮首先发生在该国的原因。(8分) (1)英国。(2分) 原因:①政治: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或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与完善); ②经济:殖民扩张积累资本,开拓了世界市场;率先开始工业革命,采用机器生产。 ③科学:17世纪后期开始,英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诞生了牛顿这样伟大的科学家。 ④思想:解放思想,追求民主、自由,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或自由市场经济理论) (2)第三次现代化浪潮兴起时世界政治格局怎样?(2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何表现?(6分) 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冷战对峙。(或两极格局冷战对峙)(2分) 表现:①政治上: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冷战开始;(2分) ②经济上: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苏联组织了经互会;(2分) ③军事上:美国组织成立了北约组织,苏联组织成立了华约组织。开展军备竞赛。(2分) 35 (3)中国经济现代化起步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起步的基本原因有哪些?(6分)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2分) 原因:①清政府发生统治危机,列强的侵略及国内的农民起义。 ②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萌发及“中体西用”思想的兴起。 ③为了救亡图存,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每点2分,考生只要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4分) 例题二(24分) 有学者认为,从19世纪中期起,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治思想观念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一 1840~1895年,中国原有的政治思想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从儒学经世致用为主导应付重重危机,从而产生“中国近代观念”。 二 1895~1915年,中国人以最开放的心态学习并接受西方现代观念,形成“中国现代观念”。 三 1915年以后,特别是1919年以后,中国人对所有外来观念进行消化、整合和重构,将它们定型为“中国当代观念”。 (1)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盛极一时,分析这一思想形成的社会原因。(6分)试列举第一阶段中国人“选择性吸收”西方现代观念而产生的近代政治思想观念。(4分) (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扩大);专制统治腐朽;社会矛盾尖锐;八股取士导致学术思想界因循守旧。(评分说明:每个要点2分,总分不超过6分) 表现: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4分) (2)社会主流思想观念主导社会行动。你认为第二阶段形成的“中国现代观念”是如何影响中国的社会行动的?(6分) 整理民主宪政(君主立宪)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民主共和思想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实业救国思想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6分)(评分说明:每点2分,不超过6分) (3)在第三阶段,“革命”成为“中国当代观念”的核心。分析1919年后“革命”观念流行的主要原因。(8分) (3)北洋军阀统治黑暗;革命政党(国民党、共产党)的宣传鼓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影响等;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评分说明:每个要点2分,总分不超过8分) 例题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 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为什么说“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4分) (1)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世界从分散孤立逐步走向相互联系;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4分。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材料二 20世纪上半期,世界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1900年前后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905年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933年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1936年 斯大林模式形成 1944年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1946年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 1947年 美苏冷战开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订 1949年 新中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依据上表,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任选一个角度,概述20世纪上半期的变化。(4分) (2)政治角度: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发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民族民主运动持续高涨,殖民体系逐渐瓦解。 经济角度: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创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与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科技文化角度:科学(物理学)革命,自然科学研究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文明时代; 材料三 35 20世纪是一个短暂的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是从1917年才开始的,到1989年便已经结束了。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它使得美国崛起成为新世纪无可争辩的超级强权,也使得全球化走进苏联阵营。自此以后,全球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 ……同样值得我们铭记的是,1989年首先是属于欧洲的,也许它将是我们所见证的最后一件由欧洲主宰的世界大事。 ——摘编自2006年5月25日《卫报》,作者马丁·雅克,伊文译 (3)为什么1989年会被视为20世纪结束的标志?(6分) (3)可从三方面展开。 从欧洲的视角来看,如: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巨大挫折,结束了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构成的系统性挑战;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逐渐崩溃等; 从世界的视角来看,如:全球化走进苏联阵营,全球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美国崛起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等。 从20世纪的视角来看,如:20世纪世界进入两种制度、两个体系和两个世界之间明显的对抗时期,1989年这种对抗局面在欧洲基本结束。 (6分。答出符合题意的三点即可。) 2012高考历史精编复习资料十一J 小切口,大背景题型:小处入手,大处着眼,宏观把握,合理推理。 例题一.(时代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2分) “时代的主题是压倒一切的力量,纵观1840年至今的历史,我们能清晰地看出中华民族的时代主题经历了四个阶段:救亡—强国—富民—和平崛起。1840年至1945年的主题是救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强国代替救亡成为新时代的主题;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时代主题由强国转向富民;进入21世纪,时代主题又从富民走向了和平崛起。”——《国民大师之死·前言·国学复兴大趋势》同道著,当代中国出版社。 (1) “1840年至1945年的主题是救亡”,“救亡”成为时代主题的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这一时期“救亡”的方式和重大历史事件。(12分) ①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方式:改革:洋务运动、维新变法 革命: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12分﹚ (2)“强国”时代,新中国最杰出的科技成就是什么?(4分) ②两弹一星﹙4分﹚ (3)为什么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使“富民”成为时代的主题?(4分)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4分﹚ (4)进入21世纪,时代的主题是“和平崛起”,你认为中国在“和平崛起”的道路上应注意解决哪些问题?(12分) ④国际上,应顺应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承认文化多元化(和而不同)。追求世界的和谐发展。 国内:经济上努力实现经济转型,政治上继续发扬民主,法制上建立法治国家,文化上发展民族文化。教育科技:大力发展教育,重视科技创新。外交上: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民生:实现民生幸福,建立和谐社会等。 例题二(家庭)(28分)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庭制度的变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大约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婚姻家庭就受到越来越激烈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发生在西方国家,而后逐步扩大到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很强的东方社会。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年知识分子高呼婚姻自由,在结婚自由成为社会风气的同时,离婚自由也成为人们的诉求。—摘自贾秀堂《民国时期离婚现象再探讨》 材料二 辛亥革命之后至建国之前,据一些地区的不完全估计,我国粗离婚率大约在0.6‰左右,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 材料三 1950年~1953年我国由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总数从18.6万件猛升到117万件,粗离婚率首次突破1‰,高达1.99%。……90年代的中国,平均每10对结婚的就有1对离婚。 —据叶文振/林擎国《当代中国离婚态势和原因分析》整理 请回答: (1)工业革命后西方婚姻家庭受到挑战的原因有哪些?(8分) (1)①经济上:工业革命给提供了平等的工作机会,妇女经济地位提高; ②政治上:民主制度的发展、成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妇女的政治权利; ③思想文化上:人文主义、平等自由等思想观念的传播解放了妇女思想;西方女权运动的发展;妇女知识素养的提高。 (2)材料一、二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整理人 35 不矛盾。(2分)材料一中的离婚群体主要是接受了新思想的知识分子;(2分)材料二中则包括全体国民尤其是农民阶层。(2分)(福建莆田五中历史组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后离婚率整体不高的因素有哪些?(8分) 因素:①小农经济在农村占据主导地位; ②传统道德观念浓厚; ③民主思想在农村的传播有限; ④妇女在社会经济中处于从属地位; ⑤民众受教育程度相对比较低下。 (4)你如何看待离婚问题。(6分) (4)①离婚率的提高反映了妇女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和民主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2分) ③离婚率居高不下影响社会稳定,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2分) 例题三(31分)口号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个时期,都留下过许多有着时代特色的口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振兴中华”是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时率先喊出来的。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章程》中提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他把兴中会的纲领概括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舍众政府。” ——金冲及《辛亥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1)“振兴中华”是个人价值与民族利益相结合的产物。试述这一口号出现的时代背景。(6分) (1)民族危机加剧;满清政府腐朽;救国救民意识高涨;民族民主意识增强;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形成。 材料二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材料二中的口号出现于哪一重大运动中?(2分)简述这一运动对民主革命产生的重大影响。(6分) 运动:五四运动。(2分) 影响:①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②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③为党的成立提供了干部条件;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⑤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⑥爱国、救亡的精神激励广大青年志士。 材料三 1949年9月21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作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表达中华民族获得新生自豪而又自信的经典口号。 (3)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从政治、经济、外交三个方面说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历史论断。按要求完成下表。(6分) 史实 政治 经济 外交 材料四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加拼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大干了再大干,超产了再超产,奉献了再奉献”“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备战、备荒、为人民”等众多口号深深铭刻在每个中国人心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要想富,先修路”“家养一只兔,不缺油盐醋”“少生孩子快致富”“发展才是硬道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的标语口号,成了大街小巷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少口号还成了口头语,广为流传。 (4)据材料四,分别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口号的显著特点,(4分)并分析形成各自特点的主要原因。(4分) 特点:50、60年代:主观热情高、革命性强、政治色彩浓、群众运动色彩明显、极富鼓动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贴近社会实际、更加理性务实,语言朴宴、发展经济意识浓、彩为终验性总结。 原因:50、60年代: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高涨;“左”的错误和情绪滋长;国际、国内形势紧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5)某班同学围绕“社会是否需要口号”展开辩论。有人说,社会不需要口号,要的是淡定有为;有人说,社会需要口号,要的是激情涌动。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3分) (5)不需要口号:口号属于意识的反映,带有主观性;口号具有较强的鼓动性;不切实际的口号对公众有负面引导作用;社会发展需要务实、理性。 需要口号:口号反映社会现实;口号流传快,有较强的宣传力和号召力,对公众影响大;切合实际的口号能激发公众的热情;切合实际的口号对公众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例题四(3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国歌《天佑女王》产生于18世纪40年代,是称颂英国国王的歌曲。其大意是:“ 35 上帝保佑女王,祝她万寿无疆,神佑女王。……愿上帝恩泽长,选精品,倾宝囊,万岁女王!愿她保护法律,使民心齐归向,一致衷心歌唱,神佑女王!” (1)自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英国国王就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但是,英国国歌为何要如此称颂女王?(8分) (1)虽然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但是英国国王仍然是英国国家的象征,已经不是个人而是代表整个英国。(4分)英国当时正在以女王的名义大肆开展殖民扩张,在殖民帝国的旗号下,对殖民地有较强的感召力。(4分) 材料二 诗人欧仁·鲍狄埃在经历了一场可歌可泣的战斗后满怀悲痛地创作了振奋人心的诗篇《国际歌》歌词,表达了无产阶级永不屈服,一定要最后消灭世界上一切剥削阶级的气壮山河的誓言。后来法国工人作曲家比尔·狄盖特将歌词谱上雄浑悲壮的乐曲,号召全世界受苦的人起来为真理而斗争,无产阶级要胜利全靠自己。1917年十月革命中,进攻冬宫的工人士兵就唱着《国际歌》夺取了冬宫,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歌》一直是苏联的国歌。《国际歌》的中文歌词最早出现于1920年,是由郑振铎翻译的。如今《国际歌》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 (2)写出鲍狄埃经历的这场战斗的名称。(2分)《国际歌》为什么“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5分) “五月流血周”。(2分)原因:巴黎公社运动是第一次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而《国际歌》是为了巴黎公社而作,这首歌号召世界受苦的人起来为真理而英勇斗争,并指出无产阶级要胜利全靠自己。(5分) 材料三 近代清朝最初是没有国歌的。1896年,清朝政府派遣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赴西欧和俄罗斯访问。欢迎仪式上,主方要演奏中国的国歌,李鸿章傻了眼;从来就没有听说过国歌是什么。没办法,只好把它理解为一首中国的歌典,临时找了一首适合清政府口味的七绝诗加以改编,配以古典,作为国歌临时使用。歌词是:“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此曲后来改称《李中堂乐》,算是旧中国最早的一首“国歌”,但这并不是清朝官方版的国歌。1906年,大清帝国陆军部成立,谱制了一首陆军军歌,暂定为清朝代国歌。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大清帝国国歌——《巩金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注:“金瓯”在中国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 (3)从《李中党乐》到《巩金瓯》,大清帝国第一首国歌的诞生反映了什么历史主题?(2分)清政府为何最终正式采用《巩金瓯》作为国歌?(4分) 中国(在外交礼仪上)逐步与世界接轨。(2分)原因:晚清列强入侵,清政府国土沦陷,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2分)革命党人武装斗争,清朝统治岌岌可危,(2分) 材料四 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迫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4)依据材料四分析,中华民国国歌所称“东亚开化中华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8分) ①19世纪60年代,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和机器设备,在东亚率先发展起近代工业。(3分)②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还创办了新式学校,开创了留学教育,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2分)③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政体,在亚洲打破了君主统一天下的局面,率先建立起民主共和政体。(3分) 材料五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接受徐悲鸿建议,采用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新中国的代国歌。其中包括我们所熟悉的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 (5)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背景是什么?(2分)如今,中华民族已经结束了受侵略遭奴役的历史。然而,我们仍然以《义勇军进行曲》为我们的国歌。请你就此谈谈自己的见解。(6分) (5)20世纪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民族危机严重。(2分)看法: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上备受侵略和奴役,其间中国仁人志士经历了100多年的不懈努力,才取得了当今的独立地位,这来之不易。(3分)继续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能时刻提醒国人不忘记历史,居安思危,勿忘国耻,进一步鼓舞人们的爱过主义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3分) 2012高考历史精编复习资料十二J 例题一,历史信息既可以来自文字,也可来自图、表等信息,请阅读下列相关信息,回答问题。 一 图片信息 下图是上海三兴烟草公司(成立于1924年,位于上海美租界)刊登在1926年10月10日《申报》上的一则“孙文牌香烟”广告。 35 (1)运用这一图片信息可研究民国初期哪些历史主题?并说明你的理由(要求至少说出四个历史主题)。(16分) 历史主题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工业曲折中求发展)。 理由:上海三兴烟草公司做广告。(4分) 历史主题②:实业救国思潮。 理由:广告中有“提倡国货,挽回利权”、“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标语。(4分) 历史主题③:时尚潮流演变(或“妇女解放”、“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 理由:广告中时髦女性的穿着打扮。(4分) 历史主题④:大众传媒的发展。 理由:广告刊登在《申报》上,说明了大众报业的发展。(4分) 历史主题⑤:国民大革命 理由:广告刊登时间为1926年;广告中有孙中山像、“革命尚未成功”标语。 二 数据信息表一 中国自然灾害朝代分布 类 型 次 数 朝 代 水灾 旱灾 其他(如蝗灾、地震、 风灾,霜冻等) 总计 秦汉三国(前246—264年) 90 112 198 400 隋唐五代(589—959年) 254 194 108 556 清(1644 -1911年) 926 1016 776 2718 表二 古代欧洲国家各种自然灾害每四百年发生次数 类 型 次 数 朝 代 水灾 旱灾 其他(如蝗灾、地震、 风灾,霜冻等) 总计 公元300年以前 20 2 10 400 1101—1500年 99 28 67 194 1501—1900年 240 51 229 520 ——卜风贤《中西方灾荒史:频度及影响之比较》(注:命题人对上述表格略有删改) (2)通过对比材料中两个表格的数据,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越接近近代,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就越高。这一结论是否正确,请你结合材料分别说明理由(注:只从正确和不正确两个方面考虑)。(5分) 正确:因为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的数据都显示,越接近近代,水灾、旱灾和其他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都越来越高。(2分) 不正确:因为自然灾害次数的统计数据来源于史料记载,越到近现代,史料的保存就越完整,这并不意味着古代的自然灾害就比近代少,只是古代的数据没有能够完整保留下来而已。(3分) 三 实物信息 建筑被称作“凝固的历史”。如果你到美国华盛顿旅游,便会看到眼前三大建筑物。 35 国会大厦 总统府 最高法院 (3)结合眼前的三大建筑物所承载的政治功能,联系所学的知识,请你概括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所反映的政治特点。(9分) (4)相互关系: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有效防止专制的出现。(5分) 政治特点: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4分) 例题二(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33年5月17日,工业复兴法案提交国会。众议院仅作了个别补充,便在一个星期后以325票对76票通过了该议案,虽然个别议员对法案的卡特尔化(注:垄断性企业联合)倾向不满意,而更多的一些议员则不喜欢法案赋予总统和行政当局的独裁式的发放许可证的权力。……6月13日,在罗斯福总统的敦促下,参议院终于以46票比39票的接近票数通过,法案立即被送交总统签署。 ……1935年5月27日,最高法院在审理“谢克特兄弟家禽公司诉合众国”案中,以全体一致的判决,裁定《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从而宣判了该法的死刑。——胡国成《塑造美国现代经济制度之路》 材料三 1953年1月毛泽东亲自挂帅,领导中共中央宪法起草小组进行宪法草案初稿的起草工作。1953年3月,宪法起草委员会接受了中共中央的宪法草案初稿,先后召开了七次会议讨论修改,最后形成了宪法草案。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一致通过宪法草案并正式公布,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在随后的两个多月里,全国各界共有一亿五千多万人参加了宪法的讨论,又提出许多修改和补充意见。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1197票赞成,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部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广泛的基本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选举与被选举、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宗教信仰、居住与迁徙、人身等自由。 ——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届会议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至清代君臣关系出现的变化。该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图11到图12君臣关系的变化对国家决策产生的影响。(11分) (1)变化:君臣之间的等级尊卑愈演烈(或皇帝的威权越来越高,官僚地位不断下降)。(3分) 实质: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2分) 评价: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可能提高决策效率;但强化了君主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决策失误。(6分) (2)材料二体现了美国民主政治的什么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家工业复兴法》的实施和废除分别对美国社会产生哪些影响?(10分) 原则:三权分立(权利制约与平衡)。(2分) 影响:它的实施使美国经济得到恢复,社会矛盾有所缓和,遏制了法西斯势力,走出经济危机困境;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辟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新模式。(4分) 它的废除,维护了美国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竞争机制;防止出现独裁,维护权力“制约与平衡”的民主原则。(4分) (3)材料三中宪法制定的过程反映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哪些特点?材料三这部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分析为什么只有在民主制度下,人民才能普遍享有这些权利?(10分) 特点:中共领导;人民民主;民主集中。(4分,答出2点即可) 35 原因: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国家的主权属于君主,人民只是君主的臣民,臣民不能违背君主的意志,法律是君主意志的体现。在民主制度下,国家的主权属于全体人民,法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赋予公民各种民主权利。(6分) (4)材料二、三反映的政治体制有着本质不同,试以文明史观谈谈你的认识。(6分) 认识:政治体制与经济、文化密切相关;政治体制的选择是由不同时代、不同国情决定的。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 例题三(14分)在历史学习中运用比较法,可以让我们认识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的异同,更好地揭示历史本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外思想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卢梭《社会契约论》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一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材料一中的两位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从阶级属性和历史作用两方面谈谈这两种思想的不同之处。(6分) (1)共同之处: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不同程度地主张实行民主政治。(2分) 不同之处:阶级属性:法国的卢梭等人属于资产阶级思想家;中国的黄宗羲等人仍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2分) 作用:法国的启蒙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并没有冲破儒家思想的统治,也没能引发一场社会革命。(2分) 材料二 改革调整 列宁论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自述走出危机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20年代俄国和30年代美国的改革各有什么特点?在历史上有什么共同作用?(4分) 特点:俄国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部分恢复私有制和商品买卖的办法来发展生产;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2分) 共同作用:改革都巩固了统治;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分) 材料三 大国崛起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美国在19世纪已经具有世界经济大国的实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霸主……从现在起到2030年或2050年,美国将是一的世界领导国,这是毫无疑问的。 过去20年(改革开放以来),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际环境最好的时期,也是中国国内最稳定、经济最为发展的时期,可谓一百多年来未曾有过的新局面。尽管曾发生过苏东剧变的动荡,……但中国人始终抓住了发展经济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从一个地区性大国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同答二战后到二十世纪50年代,美国为维持其世界大国地位,对外采取了哪些措施?概要说明近30多年来中国是如何抓住新的机遇,“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的。(4分) (3)措施:政治上,推行“冷战”政策(提出杜鲁门主义,实行马歇尔计划);经济上,建立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军事上,建立北约组织,发动朝鲜战争。(2分) 35 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顺应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努力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2分) 2012高考历史精编复习资料十三 社会史观: 社会史观着重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社会问题的核心就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 社会问题的命题往往采取的是小切口的方式,小处入手,大处着眼,考核的是与之相关的社会大背景。 1、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这一种文明的好看,真是如雪之洁,如水之清,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 ——《做学生的快乐》《女学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什么新气象?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新气象的成因有哪些?(4分) (1)新气象:妇女摆脱了缠足陋俗的束缚,接受新式教育; (2分) 成因:报纸的宣传,新式学堂的创办;西方思想的传播。(2分) 材料二 有人劝不要缠足,还有女史张静娴说缠足是害天理、害人伦、害国事、害人命,把妇女缠足的弊都道破了,真说的好得很。妹子从那儿起,这足总没好生缠他。——《舒仙女史致陈班仙女士书》《女学报》1903年11月 (2)根据材料三中的歌词,说明女子蚕业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什么?(4分) (2)办学理念:倡导实业,救国救民,(2分)注重社会责任感;2分) 材料三 五千余年兮进化人群,育蚕始祖溯源西陵。女子蚕业学校成,振兴实业之先声。利权外溢兮国民困,优胜劣败在竞争。衣被苍生,组织交明,我曹责任非轻。——《女子蚕业学校校歌》《女子世界》第6期1907年7月 (3)综合三段材料,概括20世纪初妇女的观念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8分) (3)经济观念:重视女子就业;(2分) 教育观念:重视女子教育。(2分) 社会观念:重视文明进步;(2分) 审美观念:提倡自然清纯之美,反对矫揉做作的旧观念。(2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的主要观点。(2分) (1)男尊女卑(或妇女社会地位低下)(2分) 材料二 英吉利之俗,男女婚配,皆自择定,然后告父母。至婚配之日,耶稣教师诫以善言,为之祈福。男以戒指约於女指,亲宾送之入房,欢宴而散。其俗男女皆分父母之产,男不得娶妾,犯者流之七年。——《瀛环志略》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的婚姻观念,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6分) (2)观念:自由;平等;法治。(3分)因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3分) 材料三 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5分)。 (3)现象:妇女越来越多出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2分) 原因:政治上,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推动(或:政府提倡妇女解放);经济上近代经济发展;思想上,随着新文化运动开展(答“西方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亦可得分),妇女思想进一步解放。(3分) 材料四 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共同纲领》中首先订明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1953年公布的《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5 。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4)对比材料三,指出材料四妇女地位的提高出现什么新特点(2分)。 (4)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了妇女的地位(或从制度上保障妇女地位);妇女政治地位得到提高。(2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3分) (5)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日益开放;人性日益解放;政治日益民主。 3.(24分) 有学者认为,从19世纪中期起,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治思想观念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一、1840~1895年,中国原有的政治思想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从儒学经世致用为主导应付重重危机,从而产生“中国近代观念”。 二、1895~1915年,中国人以最开放的心态学习并接受西方现代观念,形成“中国现代观念”。 三、191 5年以后,特别是1919年以后,中国人对所有外来观念进行消化、整合和重构,将它们定型为“中国当代观念”。 请回答: (1)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盛极一时,分析这一思想形成的社会原因。(6分)试列举第一阶段中国人“选择性吸收”西方现代观念而产生的近代政治思想观念。(4分) (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扩大);专制统治腐朽;社会矛盾尖锐;八股取士导致学术思想界因循守旧。(评分说明:每个要点2分,总分不超过6分) 表现: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4分) (2)社会主流思想观念主导社会行动。你认为第二阶段形成的“中国现代观念”是如何影响中国的社会行动的?(6分) (2)民主宪政(君主立宪)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民主共和思想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实业救国思想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在第三阶段,“革命”成为“中国当代观念”的核心。分析1919年后“革命”观念流行的主要原因。(8分) (3)北洋军阀统治黑暗;革命政党(国民党、共产党)的宣传鼓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影响等;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评分说明:每个要点2分,总分不超过8分) 例题四,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是我们探究历史的珍贵资料。 阅读下列照片,回答相关问题 请回答: (1)图①与列强哪次侵华战争有关,《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4分) (1)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图②的发言是在哪次会议上?指出图中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会各国的“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简要说明此次会议对当时中国外交所起的作用。(8分) 会议:亚非国际会议。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同:遭受殖民侵略的历史、面临维护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愿望。 作用: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35 (3)图③乔开怀大笑的原因是什么?图④所反映的突出特点是什么?(4分) 原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特点: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4)以上照片所反映的主题是什么?从中你有何感想?(4分) (4)主题近:现代中国的外交历程。感想:落后就要挨打,若国无外交。 例题五,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是宣传美国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的最好载体。《时代》也比较注意对中国的介绍,很多中国人上了《时代》期刊封面人物。以下对《时代》亚洲版对建国以来中国的报道做了粗略地调查,发现《时代》对中国的报道有以下一些: 1950年12月11日期刊封面人物是毛泽东。标题是:红色中国的毛。红色的基调和一群蝗虫围绕。 1954年3月10日这一期是周恩来。标题是:红色中国的周恩来。下面的小字是:一边参与战争,一边谈论和平。“Waging War and Talking Peace”。 1955年的一期期刊的封面人物是蒋介石。 1971年11月8日的封面,人物是周恩来。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 1979年1月1日期刊,邓小平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宣称“邓小平代表了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在1986年1月6日期刊邓小平再一次成为年度风云人物。 1996年10月14日时代杂志,王菲登上封面,成为第一个登上时代周刊的华人歌手,王菲被杂志誉为“流行乐女王”,全文报导王菲出道至走红经过。 2002年李连杰随电影《英雄》登上封面。 2002年4月期刊封面人物是胡锦涛。主题为“开始认识胡”。 2010年10月18日期刊封面人物是温家宝,文章关注人民币问题。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1950年12月11日期刊封面人物选择了毛泽东,如何理解红色的基调和一群蝗虫围绕?(2分) (1)理解:红色的基调指的是我们建立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一群蝗虫围绕体现了美国对我国的仇视,意识形态的对抗。(2分) (2)1971年11月8日的封面,人物是周恩来。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这是在说中国在与美国进行友好的接触,二者的关系将要从以前的敌对关系改变为友好关系。写出这一年中美友好关系的相关史实,并简述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8分) (2)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基辛格秘密访华(4分) 原因:美与苏争霸世界中处于守势地位;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威胁中国的安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4分) (3)纵观《时代》亚洲版对建国以来中国的报道,具有哪些特征?(6分)出现这些特征的原因是什么?(4分) (3)从较浓的反华反其色彩到比较客观;从较多的政治层面到文化、体育、教育、经济等多个层面;数量不断的增加。(写出两点即可,6分) 中美建交,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中国开始在世界的经济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4分) 3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