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3-4地质剖面图的判读-高中地理图表素养提升:无图不地理解图释含义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3-4地质剖面图的判读-高中地理图表素养提升:无图不地理解图释含义学案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知识点拨]‎ 获取信息 判断岩层新老关系 判断地质构造 判断地表运动 解读信息 ‎(1)沉积岩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①根据岩层层序判断(下层较老,上层较新);②根据生物化石判断(如图1岩石由老到新为三叶虫化石、恐龙化石、大型哺乳动物化石)‎ ‎(2)其他岩层新老关系判断:根据侵入岩侵入的岩层来判断(侵入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如图2中花岗岩形成晚于沉积岩Ⅰ)‎ ‎(1)岩层连续且弯曲为褶皱。‎ ‎(2)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向下弯曲为向斜。‎ ‎(3)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 ‎(4)岩层不连续且有明显位移为断层 ‎(1)根据岩层上下关系。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2)根据岩层的弯曲。若岩层出现弯曲、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运动。如图3中乙处岩层弯曲说明受到了水平挤压作用。‎ ‎(3)根据岩层的缺失。若岩层出现缺失,可能是缺失岩层所代表的时代地壳发生隆起,使当地的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或者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也可能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4)根据侵蚀面。若上下两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遭受到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新的岩层,是因为之后该地又经历了沉积作用。如图2甲处上部岩层不完整说明经历了侵蚀作用,沉积岩Ⅰ的覆盖说明又经历了沉积作用。‎ ‎(5)根据侵入岩。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如图2中花岗岩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岩浆侵入 ‎ [典题示例]‎ ‎[2017·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干旱,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1)~(3)题。‎ ‎(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 A.远大于2 000毫米 B.约为2 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3)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解题流程 ‎[对点练习]‎ ‎ [2017·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第1题。‎ 冻土是指温度在‎0 ℃‎或‎0 ℃‎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我国科学家考察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 ‎1.据图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 A.活动层厚度变小,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 B.活动层厚度变大,春耕播种的时间推迟 C.永冻层上界上升,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 D.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 ‎【解析】全球变暖,气温升高,活动层厚度增加,永冻层上界下降,排除A、C;温度升高,气温春季回升较快,春耕播种的时间提前,B错误;温度升高,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D正确。故答案选D。‎ 答案:D ‎[2017·北京西城区统测]下图为贺兰山及附近自然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图中(  )‎ A.甲地是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 ‎ B.乙地比丙地的冬季更加温暖 C.丙地会出现典型喀斯特地貌 ‎ D.冲积层1形成晚于冲积层2‎ 答案:D ‎3.图示地区(  )‎ A.从干旱区向半干旱区过渡 ‎ B.平原形成过程仅与外力作用有关 C.农业靠冰川融水提供水源 D.山地植被丰富,发展木材加工业 解析 贺兰山是‎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故图示地区为干旱区向半干旱区过渡的地区,A项正确;其平原形成过程与内外力作用有关,B项错误;农业主要靠黄河提供灌溉水源,C项错误;山地植被丰富,云杉林分布广,为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不适宜发展木材加工业,D项错误。‎ 答案:A ‎[2017·山东烟台模拟]泥炭土是指河流沉积平原或山间谷地中,由于长期积水,大量水生植物因缺氧分解不充分的有机残体积累而形成泥炭层的土壤。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某下游河谷沼泽泥炭分布图。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泥炭层所在区域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与沉积作用 B.生物风化与沉积作用 C.流水侵蚀与搬运作用 C.冰川侵蚀与沉积作用 答案:A ‎5.该地泥炭层深厚的原因是(  )‎ ‎①植物茂盛,有机残体数量多 ②河流沿岸,河流泥沙沉积多 ③气候湿热,微生物分解缓慢 ④沼泽广布,有机质分解缓慢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植被茂密,枯枝落叶较多,有机残体数量较多;该地气温较低,沼泽广布,残体分解量少,积累较多,从而导致泥炭层深厚,故①④正确,B项正确。‎ 答案:B ‎ (2015·高考浙江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6~7题。‎ ‎6.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7.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 砂岩 B.花岗岩 流纹岩 C.大理岩 石英岩 D.安山岩 玄武岩 ‎[审答流程]‎ ‎[答案] 6.C 7.A ‎(2018·福建三明一中期中)下图是红水河流域部分地区地层分布图,图中虚线为等高线,实线为地层分界线。读图完成8~9题。‎ ‎8.下面四幅地层剖面图能正确反映沿AB线的地层分布状况的是(  )‎ ‎9.关于该地红水河谷形成的主要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断裂凹陷 B.是由外力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C.是由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形成的 D.是由向斜构造形成的河谷 答案:8.A 9.B ‎ (2016·浙江高考·节选)如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下题。‎ ‎10.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向斜 东侧大      B.背斜 东侧小 C.向斜 西侧大 D.背斜 西侧小 ‎1.从文字中获取关键信息 ‎(1)“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根据地层分布判断地质构造。‎ ‎(2)“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阶地高低与地壳抬升幅度有关。‎ ‎2.从图表中获取解题信息 ‎[答案] C 汾河平原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结合黄土高原东西向基岩剖面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与我国泰山地质构造相同的是(  )‎ A.太行山 B.太岳山 C.子午岭 D.六盘山 ‎12.汾河平原的形成过程为(  )‎ A.断裂下陷—流水沉积 B.褶皱—断层 C.断裂下陷—流水侵蚀 D.水平挤压—风力沉积 ‎2.(2018·保定模拟)读某矿区地质剖面图,回答13~14题。‎ ‎13.图示岩层由老到新的排序说法正确的是(  )‎ A.a—b—含煤层① B.含煤层②—d—c—e C.含煤层④—b—a—e D.a—b—e—含煤层③‎ ‎14.大旱年份深挖机井抗旱最适合的地点是(  )‎ A.Ⅰ B.Ⅱ ‎ C.Ⅲ D.Ⅳ 答案 13.C 14.A ‎(2014·江苏地理,7~8)下图为某向斜山地形地质示意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与M点的地形—地层关系相符的是(  )‎ ‎16.与沿XY线相符的剖面图是(  )‎ 解析 第15题,由题目可知该地为向斜山,岩层向下弯曲,由图示可知M地左侧为山,因此左侧向下,故B项正确。A项岩层没有弯曲,错误。C、D项是右侧向下弯曲,错误。第16题,本题难度较大,需要依靠空间想象能力建立空间三维模型,如下图所示:‎ 该地岩层弯曲方向如图所示,XY一线同一岩层海拔相同,岩层是水平的。‎ 答案 15.B 16.A ‎(2017·江苏高考)如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7~18题。‎ ‎17.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18.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C.3 D.4‎ 如图为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图中丁处为流动沙丘。读图回答19~20题。‎ ‎19.图中甲、乙、丙三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丙、甲 D.乙、甲、丙 ‎20.图中发生过的地质作用不能确定的是(  )‎ A.水平拉伸作用 B.岩浆活动 C.变质作用 D.堆积作用 ‎(2018·河北百校联考)研究地质构造,可以科学的推断地层形成过程与地貌的关系。如图示意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据此完成21~22题。‎ ‎21.对岩石①②③形成的先后顺序的推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22.对岩石②形成后,地质作用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浆喷发→地壳下降→深海沉积→地壳上升→水平挤压→外力侵蚀 B.地壳下降→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堆积→水平挤压 ‎ C.地壳下降→沉积作用→地壳上升→水平挤压→外力侵蚀→堆积作用 D.地壳下降→沉积作用→岩浆喷发→水平挤压→堆积作用→外力侵蚀 解析:21.D 22.C 第21题,根据岩层先形成的在下,后形成的在上的规律,据图可知,③岩层在岩层①②的下面,所以岩层③最早形成,①曾经是个火山口,被后来形成的②层覆盖,所以D正确。第22题,据图可知,②上面有很厚的沉积物,说明其形成后,曾经历过地壳下沉,沉积物沉积,后来地壳上升加上受到水平挤压,形成背斜,背斜顶部受到外力侵蚀形成谷地,后来由于堆积作用,形成了松散的沉积物,所以C正确。‎ ‎(2018·天津河西区一模)通过对地质构造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测地质历史上生物、构造及其活动情况。下图为某地质勘探队员绘制的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三叶虫、恐龙、大型哺乳动物分别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代表性动物。据图完成23~24题。‎ ‎23.图中断层最可能发生的地质时期是(  )‎ A.古生代前期 B.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前期 C.新生代后期 D.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 ‎2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处岩石没有生物化石,为变质岩 B.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生过地壳抬升 C.丙处岩石由岩浆上升冷凝而形成 D.丁岩层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答案:23.D 24.B ‎[2017江苏地理卷]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沿回归线所作的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回答25~26题。‎ ‎25.与图中丙处山地形成无关的是(  )‎ A.岩浆活动 B.断层 C.板块挤压 D.背斜拱起 答案:D 解析:丙处山地岩石属于岩浆岩,所以该处山地的形成与岩浆活动有关;根据丙处山地左侧岩层的运动方向可以判断该山地为断层上升的一侧,该山地的形成与断层有关;根据海沟可以判断丙处位于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该山地的形成与板块挤压有关。‎ ‎26.关于图示区域地质地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与甲处相比,乙处地质构造更适合建设隧道 B.图中海沟位于板块生长边界 C.A处可能存在油田 D.丁处岩层最新 答案:C 解析:甲处为背斜构造,更适合建设隧道;海沟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A处有含油岩层,且是背斜构造,因此可能存在油田;丁处位于消亡边界附近,岩层不一定最新。‎ ‎[2017江苏地理卷]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27—28题。‎ ‎27.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 ‎28.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 B.2 C.3 D.4‎ 答案 27.B 28.B ‎ 答题反思 ‎ ‎[2017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下图为黄山市某区域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29—30题。‎ ‎29.图中显示该地区曾发生过三次岩浆活动,先后形成的岩石分别是 A.斑状花岗岩、花岗岩、玄武玢岩 B.花岗岩、玄武玢岩、斑状花岗岩 ‎ C.斑状花岗岩、玄武玢岩、花岗岩 ‎ D.玄武玢岩、花岗岩、斑状花岗岩 ‎ ‎30.黄山“四绝”之一的奇石所属的岩石类型和受到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喷出岩、侵蚀作用 B.沉积岩、侵蚀作用 C.侵入岩、风化作用 D.变质岩、风化作用 ‎ 答案 29.A 30.C ‎ ‎31. (2018·泉州考前适应性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壳运动及外力作用是影响黄河冲积扇沉积物剖面特征的主要因素,在相对稳定的地质环境下,沉积物沉积的过程在时间上是连续的。黄河冲积扇沉积的第四纪松散的土层厚达30~50 m,其底层为分布稳定的粘土和粉质粘土,不易透水,其上为冲积形成的粉砂、细砂和中砂组成的松散含水介质。该地区城市多分布在山麓地势较高的冲积扇地带。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决口改道。图1为黄河冲积扇分布图及城市A和B一线冲积扇剖面示意图。图2为城市C附近理论与实际沉积剖面图。‎ ‎(1)黄河下游曾多次决口,简析黄河下游易决口的自然原因。‎ ‎(2)描述冲积扇上城市A和B一线沉积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形成原因。‎ ‎(3)判断城市C附近岩层的沉积在时间上是否连续,并从地质作用推断其成因。‎ ‎(4)分析山麓冲积扇有利于城市建设的自然条件。‎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