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案:第十五章第30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案:第十五章第30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30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考纲 考点 考法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1.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与评价。(重点)‎ ‎2.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及存在的问题。(重点)‎ ‎3.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农业持续发展的方向。(难点)‎ 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多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区域农业生产特点、区域农业生产条件评价、农业持续发展措施等。以选择题和综合题形式呈现。‎ ‎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5年3考)‎ ‎1.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 ‎(3)自然条件 ‎①气候 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利 降水集中于夏季,雨热同季;水热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 弊 农作物生长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②地形:包括高原、平原和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③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础良好,交通发达,人口密度较低。‎ ‎2.农业布局特点 ‎(1)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 ‎①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气候、地貌、植被、土壤等。‎ ‎②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①耕作农业区 农业区分布 主要农作物 A松嫩平原 玉米、大豆、甜菜 B三江平原 春小麦、大豆、甜菜 C辽河平原 水稻、冬小麦 ‎②林业和特产区:D大兴安岭、E小兴安岭、F长白山。‎ ‎③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3.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地位:目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 ‎1.东北地区大米品质好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①水稻生长期长;②夏季白昼长,日照充足;③昼夜温差大;④冬季气温低,害虫不能越冬,作物病虫害少。‎ ‎2.东北地区春季易出现涝灾的原因。‎ 提示:①冬季积雪量大;②春季气温回升快,积雪融化量大;③地势平坦,积雪融化后地表水流不畅。‎ ‎3.东北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提示: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②气温较低,蒸发较弱;③地下有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④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 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评价 ‎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 ‎(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 ‎(2)综合考虑该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 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 ‎(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4)关注重要农业区域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及发展障碍。‎ ‎2.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 ‎(1)自然条件 具体影响 气候 光照的强弱、昼夜温差的大小直接影响农产品品质 热量条件决定了积温和生长期,从而决定了农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 降水的多少及分配影响土地利用状况和生产能力、农业产量和水利工程投入 地形 坡度影响土层厚度及水土保持状况,从而决定土地利用类型和耕地面积大小 水源 地表河湖及地下水的丰歉和稳定性决定枯水期农业产量 ‎(2)社会经济条件 具体影响 工业基础 工业生产为农业发展提供生产资料,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高低 交通 是农业生产物资和农产品流通的保障,促进了商品农业的发展 人口 人口密度决定人均耕地占有量,影响商品率 技术 生产技术影响作物产量、品质和竞争力 政策 是农业生产方向的导向,影响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 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评价 ‎(高考四川卷)图甲和图乙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 图乙 ‎(1)选择图甲和图乙中的一幅图,描述气温或降水与常年同期比较的差异情况。‎ ‎(2)据图甲和图乙,指出春季气温回升后图示区域涝灾最严重的地区,并说明理由。‎ ‎(3)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解析:(1)选择其中一幅图,比较该时段气温或降水与常年同期差异,描述其地区差异及分布规律即可。(2)春季气温回升后,图示区域洪涝灾害主要是积雪融化形成的春汛。冬季气温低、降雪量大、积雪多,地势低平的地区在春季气温回升后易发生洪涝灾害,符合这几个条件的为西部平原地区。(3)东北地区纬度高、降水较少,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两图信息显示气温偏低、降水偏多,可从作物生长期与土壤水分方面分析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答案:(1)图甲:图示区域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低(或大部分地区偏低2~4 ℃);偏低值大致由东南向西北(或由东向西)增大;西部(或西部平原)偏低值最大,达4 ℃以上。‎ 或图乙: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偏多量大致由东北向西南(或由东向西)增大;西南部(或西部平原)偏多量最大,达1~2倍。‎ ‎(2)西部平原地区;该区域气温较常年偏低值最大;降雪(水)量较常年偏多量最大;积雪量大;地势平坦,积雪融化后地表水流不畅。‎ ‎(3)东北地区作物一年一熟,春播秋收;春温较常年偏低,春播推迟;生长期缩短(或收获延迟,作物易受秋季低温冷害影响)。东北地区以旱地为主;土壤中含水量过大,难于耕作;不利于作物生长。‎ ‎ 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5年3考)‎ ‎1.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例如,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 ‎2.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 ‎(2)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3.农业发展方向 区域 发展方向 平原区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 ‎、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西部草原区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4.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三大问题及对策 问题 对策 ‎ 黑土开发 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表土流失较为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①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的耕作方式;②加强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机肥;③植树造林,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 林业发展 森林资源不断减少,森林覆盖率日益下降 ‎①以营林为主,合理采伐;‎ ‎②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 湿地保护 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湿地面积逐年减少,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动物的栖息环境日益恶化 ‎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②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还湿;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 目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面临哪些问题?‎ 提示: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等。‎ ‎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1.分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 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重视第二、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积极推进以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2.我国主要农业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典型地区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发展方向 农耕区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过分注重耕作业,忽视了多种经营,从而使农耕区生态退化;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出现土壤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等现象 走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之路;延长产业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工业,提高经济效益;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建立绿色农产品基地 牧区 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 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 保护草地、建人工草地,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畜牧产品进行深加工 林区 东北大、小兴安岭林区 只采不育、资源衰竭、生态环境恶化 采育结合,对林木产品进行深加工 ‎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高考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如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2)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3)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解析:(1)虫害的多少与气候密切相关,通常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的地区虫害少;降水少、气候干燥的地区虫害少。因为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干燥少雨不利于害虫的生存与繁殖。(2)由材料可知,建三江地区土壤肥沃,肥力高,加之利用现代技术“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因此使用的化肥少。(3)绿色代表无污染或者污染程度很低。由材料分析可知,建三江环境质量好;土壤肥沃,化肥使用量少;纬度高,气温低,虫害少,农药使用量少,因而三江平原的农产品几乎不受污染,符合绿色产品的标准。建三江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较高,粮食产量大,商品率高。‎ 答案:(1)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2)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3)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中国农业分布图的判读 中国农业分布示意图主要展示我国主要农业区、主要农作物分布地区,以此考查我国主要农业区的分布条件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图1 我国某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分布示意图 图2 我国某地区略图 图3 我国某区域耕地分布图 本图主要展现了我国不同区域特色农业的分布,通过对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分析,可以判断不同区域特色农业类型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特征。判读该类图应主要遵循以下思路:‎ ‎1.看位置,进行区域定位 主要是对各特色农业在图中的分布进行区域定位,结合图中箭头所指可以确定:A地位于青藏高原上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B地位于以太湖平原为主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C地位于三江平原地区;D地位于河套平原地区;E地位于吐鲁番盆地;F地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G地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2.依定位,分析环境特征 结合区域定位,分析各特色农业分布区的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图中A地地处高原,气候高寒;B地地形平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光热水充足;C地地处平原,纬度较高,为温带季风气候;D地为冲积平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E地气候干旱,年温差及昼夜温差较大;F地地势低洼,降水较多,热量充足;G地为低山丘陵地形,地势起伏较大,水热充足。‎ ‎3.据特征,分析农业区位优势 主要根据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从自然条件方面判断分析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从地形条件看,除G地外,其他特色农业区都分布在地形较为平坦的平原、河谷地带,土层深厚、肥沃,水源条件较好;从气候条件看,除A、D、E三地外,其他特色农业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从光照条件看,都具有光照充足的优势,尤其是A、D、E三地。‎ ‎4.看特色,判断农业主导区位 主要根据图中显示的区域特色农业的名称,判断分析影响此种农业类型形成的主导因素。图中A地位于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但该特色农业地处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热量条件相对较好,因此热量为其主导因素;B、C两地耕作类型不同,气候为其主导因素;D、E两地农业因有灌溉水源而发展起来,水源为其主导因素;F、G两地农业因地形特点而形成,地形为其主导因素。‎ ‎(高考安徽卷)下图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题。‎ 。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材缺乏等问题突出。‎ 简述。‎ ‎[标准答案] 条件:塬面宽阔,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海拔较高,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水适中。 效益:有利于恢复植被,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果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农业附加值;有利于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2017·洛阳质检)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显著。读下图,回答(1)~(2)题。‎ ‎(1)关于A、B、C、D四地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B地位于云贵高原,以畜牧业为主 ②A、C两地均是重要的粮棉产区 ③C、D两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糖料作物以甜菜为主 ④D地农业属于商品谷物农业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图中四个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为(  )‎ ‎①A地区要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②B地区要大量开垦荒地,增加人均耕地面积 ‎③C地区要注重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D地区要大力发展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1)云贵高原不以畜牧业为主,华北为暖温带,不适合甜菜生长。(2)A地区缺水严重,不具备扩大灌溉面积的条件;云南地形崎岖,大规模垦荒,会引起水土流失。‎ 答案:(1)B (2)D 东北地区既是我国重要的玉米集中产区,也是我国玉米结构调整的重点区域。随着玉米、水稻播种面积的扩大,其他农作物的播种面积不断减小。该地区粮食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专用品种少、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据此完成1~3题。‎ ‎1.东北地区种植玉米的不利自然条件是(  )‎ A.土壤贫瘠 B.气候干旱,降水少 C.日照时数少,光照不足 D.无霜期短,热量不足 ‎2.调减玉米播种面积的重点区域是(  )‎ A.辽宁辽河流域 B.吉林松花江流域 C.黑龙江北部地区 D.河套平原地区 ‎3.东北地区调减玉米播种面积的根本原因是(  )‎ A.生态环境恶化 B.劳动力不足 C.国际优质玉米的竞争 D.国内市场饱和 解析:第1题,从地理位置看,东北地区夏季降水较多,气候较为湿润;日照时数少,但能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生长需求;该地区主要为黑土,土壤肥沃;纬度较高,无霜期短,热量不足。故选D。第2题,从自然条件看,高纬度地区热量不足,不适合玉米生长,如黑龙江北部地区。玉米优势产区,如河套平原地区、辽宁辽河流域和吉林松花江流域,应发挥优势,提高玉米品质,扩大市场等。故选C。第3题,调减玉米播种面积,有多方面的原因,如生态问题、国际优质产品的竞争等,但根本原因是国内玉米市场饱和,需求下降。‎ 答案:1.D 2.C 3.D ‎(2017·兰州一诊)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有机农业是劳动、知识密集型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也需要大量的知识技术投入。下图为某地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图。根据图文材料完成4~5题。‎ ‎4.关于图示农业生产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经营 B.为生态混合型农业 C.河西走廊可大面积推广 D.为自给自足型农业 ‎5.关于我国发展有机农业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 ②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适合多种生产模式 ③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精耕细作 ④科技发达,便于农业技术推广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第4题,由材料可知,有机农业是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因此有机农业属于生态型农业;该地有花卉、农田、猪场、鱼塘、蔬菜等,因此也属于混合型农业,B项正确。蔬菜种植、鱼塘养殖等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经营,A项错误;该地有鱼塘,而河西走廊水资源紧缺,故不可能大面积推广,C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的花卉、鱼塘、蔬菜等都投入到了市场,说明商品率高,属于商品型农业,D项错误。第5题,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适合多种生产模式,这是发展有机农业的有利条件之一,②说法正确;材料中提到有机农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精耕细作,③说法正确;我国耕地比重小,且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为红壤,土壤贫瘠,①说法错误;由材料可知,有机农业需要投入大量的知识技术,而我国目前科技并不是普遍发达,尤其是农村地区,人口的知识技术水平仍然较低,④说法错误。故 C项正确。‎ 答案:4.B 5.C ‎6.(2017·长沙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菠萝具有喜温暖、好雨雾、怕积涝的特性,以年均温24~27 ℃、年降水量1 000~1 500毫米的生长条件最为适宜。下图为中国菠萝主要种植省区示意图。‎ 材料二 徐闻县位于中国大陆的最南端,其菠萝产量占全国菠萝总产量的40%以上。下表为徐闻县“菠萝经济”相关产业发展措施一览表。‎ 相关产业 发展措施 农业 鲜果销售:打造“愚公楼菠萝”品牌。‎ 养殖业:菠萝叶渣喂养猪、肉牛、奶牛 加工业 果实加工:菠萝罐头、果汁、酒、果脯、菠萝酶等。菠萝叶:提取菠萝纤维,制作高档服装。下脚料:生产肥料、饲料、沼气等 旅游等服务业 ‎“菠萝的海”田园观光,“菠萝饭”等特色餐饮 ‎(1)说出我国菠萝主要种植省区菠萝种植有利的气候、地形条件。‎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徐闻县“菠萝经济”的发展措施进行评价。‎ 解析:(1)我国菠萝主要种植省区有滇(云)、桂、粤、闽、琼,其有利条件可从地形、热量、降水等方面分析。(2)“菠萝经济”充分、综合利用菠萝产品,产品深加工,有利于延长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 答案:(1)纬度低,热量充足;位于季风区,距海近,降水丰沛,满足菠萝生长的需要;地表崎岖,排水良好。‎ ‎(2)打造品牌,提升菠萝产品知名度,扩展市场;对菠萝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收入;发展多种经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增加就业;下脚料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