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词鉴赏炼字炼句包括句子作用题型篇章结构题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诗词鉴赏炼字炼句包括句子作用题型篇章结构题型

诗词鉴赏3‎ ‎——炼字炼句诗眼题 学习目标:‎ ‎1.明确炼字题的基本步骤,特别强调①常用手法比喻、比拟、双关等手法的解析②所在句子的对应翻译以及解析(理清词语关系,符合逻辑事理)‎ ‎2.炼句题强调审准题干,明白答题角度。‎ 鉴赏诗歌主要从①遣词造句——语言②内容情感③表现手法④结构线索入手分析。‎ ‎1.炼“字”、诗眼题:‎ ‎【答题步骤】‎ ‎①指明“炼字”或“诗眼”的那个字(多是动词或形容词)②语境意 ‎③手法(多是拟人、双关、比喻等)‎ ‎④内容(字所在的句子翻译):因为字不离句,所以围绕该字所在诗句翻译性分析,要用“生动形象”等字眼。(如果是景物描写(其实大都是),要高度概括写出了什么景象)‎ ‎⑤抒发的情感 ‎【语言表述】‎ ‎①是“…”②在句中是“… 、…”之意③通过…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抒发了…之情。‎ 例1:(2009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①“入”字是”涌入“之意,②这个字生动形象描绘出了表现出大河流入大海的生气,‎ ‎①“摩”字是“摩擦”的意思,②这里作者运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③生动形象的突出了山的高峻。 ‎ 例2: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一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的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拳”和“退”二字用得最传神(明确关键字)。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解释该字所在句的意思)。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概括意境)。‎ 例3: 如梦令① 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①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在途中驿亭所写。‎ ‎⑴该词精于炼字。请简要赏析“紧”字。(3分)‎ ‎⑵请从情和景的角度简要赏析“门外马嘶人起”。‎ ‎【参考答案】‎ (1) ‎①“紧”字,这里是“狂”或“大”之意②该字以动衬静③渲染了一种冷清死寂的氛围④突出了诗人贬谪后的落寞哀伤。‎ (2) ‎①该句乐景衬哀情(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乐景衬哀情的任何一个皆可)②门外驿马长嘶,人声嘈杂,③用门外的喧闹之景反衬门内之凄清,④将诗人彻夜难眠后的身心俱疲之状展现的淋漓尽致。⑤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孤独凄凉的贬谪生活又将开始,含蓄地透露出诗人的无奈与怨愤之情。‎ 例4: 野望①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②,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成都草堂。②三城戍:当时因受吐蕃侵扰,曾在松、维、堡三城设戍。‎ ‎⑵这首诗以“野望”为题,请具体说明全诗是如何扣住“望” 来写的。‎ ‎【参考答案】①首联由远及近描写所“望”之景;②中间两联因景生情,抒写“望”之感慨;③尾联点明“望”之方式和地点,以及由“望”引发的忧虑。‎ 例5: 最爱东山晴后雪 [宋] 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 二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①“软”字在这里是“柔软”的意思;②用“柔软” 来形容“红光”,以触觉写视觉;③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 ‎①“涌”字是“涌出”“涌动”之意;②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拟的手法;③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例6: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参考答案】“隔”这里有双关的意蕴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例7: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①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阔,②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之情。③也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例8:(2013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⑴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 ‎【参考答案】“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例9: (2014年湖北卷) 早 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①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②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③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表现“早发”之“早”。 (2)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 例10 (2014年四川卷)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①,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①“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鸿鹄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字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的心绪与情感。‎ 例11: (2015广东)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清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1) 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2) 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①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②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 (2) ‎“过”即指经过,路过,诗中通过前三联的时间、景物的变化,移步换景,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首联写晨雾未散,朝阳未升,眼前一片迷蒙。颔联写江雾散去,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移过了水湾。颈联江风拂面,云朵飘过在九子山间,写出了行舟之快。全诗通过作者在行舟之上,遥看岸上景物变化,体现出“过”之意。(解释1分,赏析各联1分)‎ ‎2.炼“句”题:‎ ‎【答题步骤】‎ ‎①手法(多是比喻、对比、拟人、寓情于景…)‎ ‎②内容(相关句子翻译分析)(如果是景物描写 ‎(其实大都是),要高度概括写出了什么景象)+ 抒发的情感 ‎③结构上,因为句不离文,所以;联系上下句进行分析,还要注意是否有对比、衬托、烘托、铺垫等 ‎④语言上,炼字角度 ‎【语言表述】①通过…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抒发了…之情。②作用:渲染…,烘托…,引出…,为下面…做铺垫,画龙点睛,卒章显志。③炼字…‎ 古代诗歌鉴赏——篇章结构、句子作用(好处)‎ 诗词的结构又称章法。‎ 分:起”“承”“转”“合”四部分。‎ 起:即起句,用一个话头,引出下面想说的话。‎ 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 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引起波澜。‎ 合:则是结句。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某个词的作用:①线索②诗眼③统领全诗全面结构:层层深入、欲扬先抑、移步换景 一、“起”定基调 近体诗首句(首联、或上阕)的作用(效果、好处):‎ ‎(1)从内容情感来看:交待人、时、地、事、环境,渲染气氛,营造意境,烘托感情(心情),奠定基调、暗示情感;统领全篇 (2) 从结构上来看:引出下文,为……做铺垫,照应/呼应题目中的…‎ (3) 从手法效果上来看:比兴、欲扬先抑、烘托渲染、对比衬托 ‎(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二、“承”“起”续境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 “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承句或联多为写景或事,在结构上,①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为下文铺垫和蓄势。‎ 三、“转”制造波澜 ‎“转”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所以诗歌的“转”句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也常在“转”句上做文章。‎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 四、妙“合”主旨 ‎“合”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的作用。从内容上说,“合”句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 尾句(尾联)作用(效果、妙处):‎ 1、 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 2、 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3、 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4、 以景结情,意境深远,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 5、 提高格调 ‎ 例1: 【2012年辽宁卷】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 9.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6分)‎ ‎【参考答案】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②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2)“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例2:(2013湖北,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 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 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 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 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例3: 【2013年辽宁卷】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①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②“梢影细从茶碗入 ”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 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例4: (2014年广东卷)望江怨 送别[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树梢。‎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参考答案】词人目送友人扁舟渐行渐远,不忍离开;天边愁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而此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不禁心中生恨,怪催促者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全词没一句言离别,一“怪”已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反常心理正好表达了(反衬)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足见两人友情之深。‎ 例5: (2015福建)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例6: 【2012年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2)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