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一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天津一中2019-2020-2高三年级语文学科五月考质量调查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I卷(33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英文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最近引发 。在这部片子里,英国历史学家追随杜甫当年的脚步,重走杜甫走过的路,请英国戏剧家用“莎士比亚腔”朗诵杜甫的诗作,与中外学者对话,和中国老百姓交流,在日新月异的中国寻找“杜甫”的影子。这位西方探访者将杜甫与西方最伟大的文学家并列,并发出感慨:“在当代,往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离我们远去,寻旅者却 可以在中国找到传统文化的价值。” 是啊,在中国提到杜甫,人们总是______。“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三岁小孩就能吟诵;他的律诗 ,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典范;他的笔下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沉郁顿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疾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 (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就像一棵扎根大地、枝繁叶茂的大树, 一代代中国人从杜甫的诗心中汲取营养,从文学到人生再到家国。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争议 仍然 心照不宣 浑然一体 B. 热议 仍然 心领神会 浑然天成 C. 热议 总是 心照不宣 浑然一体 D. 争议 总是 心领神会 浑然天成 2. 在选文中括号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尽管一生颠沛流离,甚至九死一生,但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没有拘于一已之欢 B. 他尽管九死一生,甚至颠沛流离,但没有拘于一己之欢,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 C. 尽管一生颠沛流离,甚至九死一生,但他没有拘于一己之欢,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 D. 他尽管九死一生,甚至颠沛流离,但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没有拘于一己之欢 3. 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学常识解说不恰当的是( ) A.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春望》《登高》《蜀相》。 B. 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戏剧家,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奥赛罗》《哈姆雷特》《李尔王》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C.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D. 沉郁顿挫,一般用来形容杜甫的诗歌风格。所谓诗歌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一般认为,李白的诗歌,雄奇奔放、俊逸清新;李商隐的诗歌,深情绵邈、典丽精工。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词语的辨析能力。作答时,一般从以下地方思考: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三、要注意词语使范围,搭配的对象;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①争议:指尚有争论,未达成一致结论。热议:指对某事强烈关注、热烈讨论。从文段中看,英文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并未引发争论,而是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故第一空选用“热议”。 ②仍然:往往表示在变化的前提下,情况依然持续不变或恢复原状。总是:永远地,无例外地。文段中“往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离我们远去”强调外界环境变化,而“寻旅者却仍然可以在中国找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强调一种持续不变,故第二空选用“仍然”。 ③心照不宣:指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心领神会: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在中国提到杜甫,人们心中应该是马上能够领会到杜甫是谁,而不是不公开说出来,所以第三空选用“心领神会”。 ④浑然一体:融和成一个整体,形容完整不可分割。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文段中强调杜甫的律诗结构严密自然,故第四空选用“浑然天成”。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从语意轻重程度看,“九死一生”比“颠沛流离”程度严重,所以“九死一生”应放到“颠沛流离”后面,表示语意递进,故排除BD。“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没有拘于一已之欢”中“他的身上”不能作“没有拘于一已之欢”的主语,这样就排除A。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B项,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没有《罗密欧与朱丽叶》,而应包括《麦克白》。 故选B。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果你没有听说过区块链,至少应该听说过比特币,它是区块链的一个应用。 那什么是区块链呢?其实它是一种特殊的“账本”,这个账本是以分布式的方式存储在整个网络上,通过密码学的原理,保证它不会被篡改,也不会被伪造。区块链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甲需要向乙发起一笔交易,于是甲先发起请求,创建一个新的区块,然后这个区块就会被广播给网络里的所有用户,当所有用户验证同意之后,这个新创建的区块就会被添加到主链上,而在这条链上所有的交易记录都是永久和透明可查的。 区块链的技术应用极其广泛,甚至被很多人称为“下一代互联网”,但是非常复杂,我们只需要知道区块链的三个核心特点:去中心化、公开透明、全程追溯。 目前,全球主要国家都在加快布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习近平强调,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要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努力让我国在区块链这个新兴领域走在理论最前沿、占据创新制高点、取得产业新优势。“最前沿”“制高点”“新优势”, 三个词无疑说明中国在区块链竞争领域的目标确定而唯一,就是争夺第一。 (摘编自《当区块链遇上汽车,会发生什么?》中研网) 材料二: 2019年上半年全球各国区块链项目融资数量及金额情况(单位:笔,亿元) 融资数量数量(笔) ■融资金额(亿元) 2017-2018 年世界各国区块链专利数量情况(单位:项) 2017年■2018年 (资料来源《清华区块链技术应用白皮书》) 材料三: 中央财经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建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想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不同行业,相关人员既需要深入理解底层技术,又要懂应用场景的具体业务逻辑。但是,现在的矛盾在于,懂技术的人不一定懂产业,懂产业的人不一定懂技术。高端区块链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朱建明介绍,随着区块链上升到国家层面,面对区块链人才的供求不平衡状态,培训教育也将被重视起来。高校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计算机和信息安全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增设区块链研究方向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二是在金融、管理等其他专业普及区块链知识,才能各方配合-起完成应用落地。 (摘编自《区块链人才“虚假繁荣”背后》新京报) 材料四: “截至2018年1月初,比特币、以太坊和莱特币等区块链数字资产的总市值已经超越了我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腾讯。”谈到今年提案的背景,全国政协委员王鹏杰如是诠释。“但是,由于我国区块链领域发力较晚,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缺乏成熟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被市场广泛接受的数字资产,长期来看不利于我国金融安全;国内一批互联网企业如迅雷、暴风影音、中网在线等虽然也在积极布局区块链数字资产领域,却因为这种数字资产在法律上的地位并不明晰,导致上述企业不能放开手脚,影响了自身的创新活力;一般消费者对区块链数字资产的认识不足,不能准确认知区块链资产的优劣,容易被不法分子披着‘区块链’ 外衣进行诈骗,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对此,王鹏杰提出开展区块链数字资产项目“核准制”监管,推行个人区块链账户“实名制”认证,做好区块链数字资产投资者教育工作等建议。 “还要探索建立国家层面的区块链数字资产交易平台。”王鹏杰建议,在健全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后,在央行和证监会等部门的统一协作下,成立受监管的、高效廉洁的区块链数字资产交易平台,为企业募资和投资者资产增值提供正规渠道。 (摘编自人民政协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区块链以分布式的方式存储于网络上,密码学原理保证了它不会被篡改和伪造,其交易记录公开透明。 B. 甲向乙发起交易的请求,会创建为区块并广播到网络里的所有用户,经所有用户验证同意后添加到主链,过程中所有用户参与。 C. 2019年1月至6月,从全球各国区块链项目融资数量及金额情况来看,中国和美国的区块链融资市场非常活跃,中国融资数量和金额均高于美国。 D. 我国区块链领域发力较晚,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些消费者由于认识不足而蒙受经济损失,一些企业的创新活力受到影响,国家金融安全也受到威胁。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区块链的技术应用极其广泛,但非常复杂,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且确定了“争夺第一”的目标。 B. 2017年和2018年,我国区块链行业相关技术获得的专利数量,大幅度领先美国,全球领先,这体现了中国在区块链竞争领域的优势。 C. 高校加强计算机和信息安全等专业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金融、管理等其他专业普及区块链知识才可能解决区块链人才匮乏的难题。 D. 针对不法分子的诈骗行为,王鹏杰提出了开展区块链数字资产项目监管推行个人区块链账户认证,做好区块链数字投资者教育工作等建议。 6. 下列选项中对加快布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不能起到积极作用的一项是( ) A. 以开放的姿态和优惠的政策吸引区块链融资。 B.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推行认证。 C. 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区块链技术。 D. 鼓励互联网企业和投资者利用多种渠道实现募资与增值。 【答案】4. C 5. D 6. D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这类题需要考生仔细认真阅读文本,迅速提取信息,与选项内容加以细致比对,筛选、聚焦错误点,并灵活理解准确做出判断。 C项,“中国融资数量和金额均高于美国”理解错误。从材料二图表中看,中国融资金额是25.6亿元,美国是118.1亿元,中国融资金额比美国少。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首先审清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在读完一遍文本的基础上快速找出选项中可能有问题的敏感处,再次回归原文,筛选并提取出能与选项敏感处加以对照分析的句子,细致分析灵活理解,做好抉择。常见问题有:推测变肯定导致表述绝对、信息杂糅不合文本、时空错位、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无中生有过度解读文本等等。本题中, D 项,“针对不法分子的诈骗行为,王鹏杰提出了开展区块链数字资产项目监管推行个人区块链账户认证,做好区块链数字投资者教育工作等建议”理解错误。根据材料四第三段“对此,王鹏杰提出了开展区块链数字资产项目‘核准制’监管,推行个人区块链账户‘实名制’认证,做好区块链数字资产投资者教育工作等建议”,这个“此”是指的材料四第一段中“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的内容,所以针对的内容不对。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题干是选出“对加快布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不能起到积极作用的一项”。 D项,“鼓励互联网企业和投资者利用多种渠道实现募资与增值”理解错误。根据材料四最后一段的内容“‘还要探索建立国家层面的区块链数字资产交易平台。’王鹏杰建议,在健全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后,在央行和证监会等部门的统一协作下,成立受监管的、高效廉洁的区块链数字资产交易平台,为企业募资和投资者资产增值提供正规渠道”,是“正规渠道”而非“多种渠道”。 故选D。 【点睛】科技文阅读要揣摩的命题陷阱: 1.以偏概全——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阅读科技文原文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到……为止、除……之外、一些、某些”等表范围的词语。严格区别“部分”与“整体”。做这类题关键是沉着细心推敲。 2.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中推断出来。注意: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有效信息句合理地推断出来。 3.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故意略去。 4.强加因果——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都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 5.因果颠倒——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间关系。 6.偷换概念——选项将原文中相关信息换成一种与之不符的说法。常见是漏字、添字、换字、错位。 7.指代不明——指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发生错误。方法:要留心文中的“这些”、“那些”、“这个”、“哪个”、“其”、“即”等词。联系上下文,弄清楚它们的指代内容。 8.转化失误——将某一个意思的句子转化成另一个句子时,误将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全称变特称,变相对为绝对,变绝对为相对,把未然说成已然和已然说成未然等。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寻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想功第一,想不平之。想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常以为自魏、晋已还,为文者多拘偶对,而经诰之指归,迁、雄之气格,不复振起矣。故愈所为文,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后学之士,取为师法。当时作者甚众,无以过之,故世称“韩文”焉。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乙)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 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之,乃徐有得也。 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节选自韩愈《答李翊书》)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洎举进士 洎:等到 B. 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拙:笨拙,不擅长 C. 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勒:雕刻 D. 颇能诱厉后进 厉:严肃、严厉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因诉碑辞不实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B. 谁不欲告生以其道 秦亦不以城予赵 C. 乃徐有得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 问于愈者多矣 不拘于时,学于余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B. 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C. 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D. 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10. 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直接表现韩愈“操行坚正”的一项是( ) ①政多出门,宰相不专机务 ②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 ③其辞多叙裴度事 ④与人交,荣悴不易 ⑤愈不避寒暑,称荐与公卿间 ⑥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 A. ②③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②⑤⑥ 11.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韩愈刻苦好学。他从小寄养在叔父家长大,他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要别人的奖励督促,他的文章在当时知名,后考中进士科。 B. 韩愈为官敢于直谏。他曾上言几千言的奏章揭露宫市的弊端,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他贬到连州阳山做县令,后来调任江陵府掾曹。 C. 韩愈有文学修养。宰相认为韩愈有修史才能,推荐他撰写《平淮西碑》,他感激裴度推荐之恩,借机歌颂裴度,后李想之妻进宫诉说碑文失实,碑文被磨掉。 D. 韩愈因李翊来信文辞立意高,提问态度谦卑恭敬,还考虑到他的意图不在于功利,所以回复了他的来信。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 (2)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 (3)生所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13. 结合乙文,从学习方法的角度谈谈韩愈“学之二十余年” 经历给你的启示,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 【答案】7. D 8. B 9. C 10. D 11. C 12. (1)韩愈自认为才气很高,但屡次被排挤贬黜,就写了一篇《进学解》来表明自己的心志。 (2)不久有不喜欢韩愈的人,搜集(拾取)他以前的事。 (3)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并很接近了。 13. (1)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读书要读经典之作。 (2)非圣人之志不敢存——树立高远的志向。 (3)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学习,要品味咀嚼,勤于思考体会。 (4)陈言务去——强调学习不必拘泥于章句文辞,要学习文中思想以及为文的方法。反对一味模仿,提倡创新。 (5)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坚持自己的主见。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考生需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同时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含义。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 D项,厉:勉励。句子译为:(韩愈)很能引导勉励后进之士。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需熟练掌握常见虚词的用法,同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最重要的是加强课内外阅读,培养在语境中推断的能力。 A项,介词,趁机/介词,因为,通过。 B项,均为介词,把。 C项,副词,才/副词,竟然。 D项,介词,向/介词,被。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动词等,其次还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画线句子的大意是:常常在办完公事空闲的时候,就(跟他们)谈话会餐,论文作诗,和过去一样。但是(韩愈)对待那些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就像对待奴仆那样,瞪着眼睛不予以理睬。“退公”,指公馀休息;“每退公之隙”,则指在办完公事空闲的时候,中间不可断开,据此可以排除D。“谈宴”,即“谈讌”,意思是宴饮谈笑;“相与谈宴”与“论文赋诗”说的是两种行为,是各自独立的两个句子,据此可以排除A。“权门豪士”指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与后文“仆隶”相对,所以“权门豪士”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以排除B。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此题,首先要疏通选项句意,然后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注意审清题干,题干要求选出直接表现韩愈“操行坚正”的一项,可用排除法。 ①是叙说当时的社会情况是朝中势力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能专心于政务,这与韩愈品行无关;②写韩愈向皇上上书,写了几千字的奏章极力批判,这属于直接表现韩愈“操行坚正”;③是说韩愈借机称赞裴度,而实际情况是“李想功第一”,所以这不能表现韩愈“操行坚正”;④只是说了韩愈和他人交往的态度;⑤说韩愈推荐人才孟郊和张籍,“不避寒暑”,这属于直接表现韩愈“操行坚正”;⑥说韩愈总是把振兴礼教、弘扬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这也直接表现了韩愈的“操行坚正”。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C项,宰相“推荐他撰写《平淮西碑》”理解错误;原文说“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可见让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的是皇上,宰相只是曾经“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累,多次;摈黜,被排挤贬黜,动词本身包含被动;喻,说明、表明。 译为:韩愈自认为才气很高,但屡次被排挤贬黜,就写了一篇《进学解》来表明自己的心志。 第二句得分点:俄,不久;悦,喜欢;摭,搜集、拾取。 译为:不久有不喜欢韩愈的人,搜集(拾取)他以前的事。 第三句得分点:生,你,指代“李翊”;期,期望;几,动词,接近。 译为: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并很接近了。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是作答时,一定要依据文本内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脱离文章观点作答。 作答本题,首先在乙文中找出韩愈“学之二十余年”的学习方法。《答李翊书》中,韩愈“学之二十余年”的方法非常明显:“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韩愈对于求学的严谨与痴迷,同时,也可以得知他不易被旁人影响,能够一心沉浸在自己的学习中。明白这些之后,考生从韩愈“学之二十余年”的学习方法中选取几句自己有较深感触的,说说它们给自己的启示,如:从“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中得知读书要读经典之作,因为读经典是我们永远需要的,因为对经典的了解,会让我们人文的价值、人文的精神不断地升华提高,是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让你心中有一种正确而优雅的为人处世观。再如,从“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得出人应该树立高远的志向,因为一个人如果志存高远、意志坚定,加之缜密地思考,然后付之于行动,就很有可能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成功。注意要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甲)韩愈,字退之,是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没有地位名望。韩愈三岁的时候成了孤儿,被堂兄抚养。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就很刻苦地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等待奖励(来督促)。等到考进士的时候,(韩愈)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愿意替他传布声誉,因此他在当时出了名。不久(韩愈)就考中了进士。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召韩愈做他的巡官。董晋的幕府被清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请韩愈去做他的宾佐。韩愈说话真诚坦率,没有什么害怕和躲避的,他的操守品行专一而正派,不擅长人情应酬。(朝廷)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后来)转调他任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朝中势力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能专心于政务。宫市的弊端(很明显),谏官们提意见但皇帝不采纳。韩愈曾经向皇上上书,写了几千字的奏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从,很生气地把他贬为连州阳山县县令,后来朝廷(又)酌情调任他为江陵府椽曹。 韩愈自认为才气很高,但屡次被排挤贬黜,就写了一篇《进学解》来表明自己的心志。掌管政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认为韩愈有史学才能,就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过了一年,又调任他为考功郎中、知制诰,授职为中书舍人。不久有不喜欢韩愈的人,搜集他以前的事,说韩愈以前降职任江陵府椽曹时,荆南节度使裴均待他很优厚,裴均的儿子裴锷平庸鄙陋,近日裴锷回家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给裴锷送行,(文中)仍然称呼他的字。这种言论在朝廷中传播开来,因为这事(韩愈)又改任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担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请韩愈做他的行军司马。淮西和蔡州这两个地方被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回朝,凭借功劳被授予刑部侍郎一职,(宪宗)于是下诏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碑文中多处记述裴度的事迹。当时首先进入蔡州捉拿吴元济的是李想,他的功劳最大,李想对此事不服气。李想的妻子能出入皇宫,趁机(向宪宗)控诉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宪宗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碑文并刻文于碑。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他人交往,不因自己的荣辱沉浮而改变态度。他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交好。当时孟郊和张籍的名声、地位没有显达,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之间称赞、推荐他们,张籍最终考中进士,在仕途上很荣耀。后来(韩愈)虽然仕途通达,名声显贵,但常常在办完公事空闲的时候,就(跟他们)谈话会餐,论文作诗,和过去一样。但是(韩愈)对待那些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就像对待奴仆那样,瞪着眼睛不予以理睬。(韩愈)很能引导勉励后进之士,(这些人)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里,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应不上了,他也和颜悦色毫不介意。他总是把振兴礼教、弘扬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总共经他资助内外亲戚以及朋友的孤女出嫁的有十人之多。他常说自从魏、晋以来,写文章的人大多拘泥于对偶,经书典籍的意旨,司马迁、扬雄的文风,不会再兴起了。所以韩愈所做的文章,力求不同于近来的文体;抒情达意,自成一家新风。后来的学者,都师法韩愈的文风。当时写文章的人很多,没有能超过他的,所以人们都称那种风格的文体为“韩文”。 (乙)六月二十六日,韩愈回信说。李生你好,你来信的文辞立意很高,而那提问的态度是多么谦卑和恭敬呀。能够这样,谁不愿把立言之道告诉你呢?儒家的仁义道德归属于你指日可待,何况乎表述道德的文呢?不过我只是所谓望见孔子的门墙而并未登堂入室的人,怎么足以能辨别是或非呢?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跟你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你所说的要著书立说的看法,是正确的,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并很接近了。 不过还是有困难之处,我所做到的,自己也不知道达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还是没有?虽然如此,我学习古文已有二十多年了。开始的时候,不是夏商周三代西东两汉的书就不敢看,不合乎圣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静处的时候像忘掉了什么,行走时好像遗失了什么,矜持的样子像在思考,茫茫然像是着了迷。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的时候,想要把那些陈旧的言词去掉,这是很艰难的呀!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像这种情况也有不少年,我还是不改(自己的主张)%这样之后才能识别古书(中道理)的真与假,以及那些虽然正确但还不够完善的内容,清清楚楚黑白分明了,务必去除那些不正确和不完善的,这才慢慢有了心得。 向我问道的人有很多了,想到你的意图不在于功利,所以姑且对你讲这些话。韩愈言。 第Ⅱ卷(117分) 四、(2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次韵翰林金侍讲大阅诗 夏原吉 永乐辛卯将用兵于沙漠。二月,大阅于北京城东。时翰林金侍讲有诗,因次其韵。 羽书飞召四方兵,百万貔貅①集帝城。 赫赫气横鱼丽阵②,桓桓威称虎贲③名。 銮舆晓阅霜凝盖,铁骑云屯风飏旌。 此去烽烟应尽扫,薇垣④长见泰阶平。 [注]①貔貅,传说中两种猛兽,比喻勇猛的战士。②鱼丽阵,即鱼鳞阵,古代战阵名。③虎贲,士之称。贲通“奔”。④薇垣,传说是天帝居住的地方。这里代指朝廷。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叙写朝廷从全国急速调兵的情景,“飞”字生动地写出了飞骑传召的情形。 B. “百万貔貅”显示了军队的强大,“帝城”则交代了军队集结的地点。 C. “晓”“霜”写出了皇帝亲自来阵前检阅的环境特征。 D. 诗人用“云屯”来比拟铁骑众多,用“风飏旌”侧面烘托出“铁骑”的精神昂扬。 15. “赫赫气横鱼丽阵,桓桓威称虎贲名”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6.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案】14. D 15. 阵型盛大、士兵威武,部队等待检阅的画面。 16. ①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军队的赞美之情。②表达了诗人对此次征战的必胜信念。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持久和平的期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内容主旨和艺术技巧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细读诗歌,包括标题、作者、注释和关键词等;其次,审清题目明确要求,看清是选“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选“一项”还是选“两项”;然后,细读选项划出关键点,注意要切分关键信息;最后,巧妙使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 D项,“用“云屯”来比拟铁骑众多”错误。“比拟”指拟人和拟物,而“铁骑云屯风旌”中是把铁骑比做“云屯”,以此突出铁骑之多,这应为“比喻”。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诗歌,这主要借助意象或者动词、形容词来理解。其次看看诗句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者表现手法,最后答出情感。 本题中,要赏析“赫赫气横鱼丽阵,桓桓威称虎贲名”描写出的画面,首先要了解这句话的内容:“赫赫”是显赫盛大的样子,“鱼丽阵”即鱼鳞阵,古代战阵名。这句诗写出了将士们排列阵容的盛大,这是面;“桓桓”是勇武、威武的样子,“虎贲”是对将士的称呼,这句诗写出了将士们的勇敢威武的神态,这是点。这两句诗句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来进行描写即阵型盛大、士兵威武,部队等待检阅的画面。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这道题中,诗歌的思想感情要联系时代背景并结合诗歌内容来分析。 ①首联中的“百万貔貅集帝城”中“貔貅”是古籍、传说中的两种猛兽。这里用来比喻勇猛的战士或骁勇的部队。所以这句是说勇猛的战士在帝城集合,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军队的赞美之情; ②中间两联中“赫赫”是显赫盛大的样子,“桓桓”是勇武、威武的样子,两个叠词的运用,描写了军队的阵容和将士们昂扬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对此次征战的必胜信念; ③尾联“此去烽烟应尽扫,薇长见泰阶平”中“泰阶”这里借指朝廷或天下,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持久和平的期待。 【点睛】鉴赏诗歌感情的方法技巧: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两个,一是考查情感的表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表达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仑的句子人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丁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或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人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17.按序号在对应横线上补写空缺部分。 (1)在我们学习过的古诗文中,有很多内容都谈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告诉了我们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3)_____________,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4)女娲炼石补天处,_________。(《李凭箜篌引》) (5)________,只是朱颜改。(《虞美人》) 【答案】 (1). 学而不思则罔 (2). 思而不学则殆 (3). 浪遏飞舟 (4). 所以游目骋怀 (5). 石破天惊逗秋雨 (6). 雕栏玉砌应犹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罔”“殆”“遏”“骋”“逗”“砌”。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看麦熟 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清明麦子埋老鸹。”于是,田野处处,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绿光闪烁好不喜人。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绒被便膨起来,膨起来,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 忽然有那么一天,麦梢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 麦梢儿的变化是一种信号,它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而跳得最快最欢最美的,却是婆娘们的心。 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成了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人性美,最有人情味。 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都准备着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丈夫公婆都理解她们,由着她们的心性。咱关中俗话说“麦梢黄,女看娘”呀!这种风俗辈辈沿袭。她们小曲悄唱,加紧了手中的活儿。手疾脚快地找篮篮,装礼物梳洗打扮一一家家屋中都是这样。 她们恨不得转眼间就能扑到亲娘的怀里。 于是,麦黄天,人们都惊叹关中路,广漠的田野上到处闪耀着看麦熟的婆娘的身影。她们的肌肤有的粉红,有的微黑,有的如春萝卜般的细嫩,有的如秋白菜般的健康,真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于是,这麦黄天,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黄的色块,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色块有了曲线喜悦的旋律,曲线有了色块成熟的神韵,而这一切被馨香浸透。 天那么蓝,那么纯,布满麦田的大地显得更黄了。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它那么丰盈,那么辉煌。婆娘们就走在那原色之中。丰收在望,庄稼人被它所燃烧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飘荡着吼唱的秦腔。在那原色中,婆娘们踏着秦腔的节拍: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婆娘们虽然不懂得《诗经》,但这声音,早就存于她们的心坎了。 奔着爹,她们在走。奔着娘,她们在走。她们粘着轻尘的布鞋、皮鞋、胶鞋踩下急切的脚印,千姿百态,南来北往地撒布在旷野,一如总也开不败的夏的花朵。 一片胜似一片的麦子,常常逗引得她们停下脚来。她们被关中大丰收的景象撩拨得晕晕乎乎,竟至忘了此刻身在何处,以为自己嗅到的已是娘家麦子的芳香,等恍然大悟——这哪是娘家的麦地呢,便独个儿笑了起来,如歌似地灿烂。但绝不吝惜泼出去的情意,娘家爹和丈夫不都常说么,人不能太自私了,天下农民是一家。是的,也应该为别人喜欢喜欢。何况,娘家地土好,人又勤,麦子一定不会比这儿差,也应该提前为之开怀——乐了。 满怀的麦香,满心的快活,满鬓角的汗珠,满眼睫的光。她们的身姿是大小雁塔上的风铃。正干农活的男人们都知道她们是干什么去的,都为她们而感到自豪和充实。婆娘们喜滋滋地迈开脚步。现在,娘正在做什么呢?是不是早站在村口的老椿树下等我了?爹又在做着什么?一定是风风火火地联系收割机去了,但他这两天会早早地赶回家的。爹娘都上了一把年纪了,女儿多么想多住上几天,好给他们凑一把力,把麦子颗粒不剩地收到囤子里头。这期间一定要尽量多帮爹娘干些事情,比如缝缝补补呀,比如领着患老年病的爷爷上医院诊治呀。可是,爹又会厉声吼叫:”哪有这种情理?”娘也会柔声相劝:“听你爹的话,回去吧。麦忙天,谁家不是等着人手用哩?”而她们自己也放心不下婆家的事啊!婆娘,婆娘,婆娘的心里有多少牵挂啊! 脚下的这条路,已经走过百遍千遍了,却愈走愈亲切,愈走愈爱走。而且总是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悄悄呼唤:娘啊娘啊,我回来了!无边麦田的金黄的底色,她们的脚步编织着一幅既古老又鲜活的关中农村的风俗画。她们望着麦子,她们也是麦子,装饰着田野。她们急匆匆地前行,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 (取材于刘成章同名散文,有删改) 18. 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看麦熟”是文中所描写的民间风俗,它展现出关中婆娘的万种风情,也是文章叙事、写人、议论的线索。 B. 文章开头以时间为序,写出了麦子的生长过程;引用农谚,凸显了浓郁的民俗气氛。 C. 本文运用多种修辞,句式长短错落,文字包含深情,古老而鲜活民俗在作者笔下充满人情味、人性美。 D. 本文以饱含感情的笔墨,表达了作者对关中大地丰收景象的无限喜悦之情,从而鲜明地突出了歌唱丰收的主题。 E. 关中婆娘看麦熟的情景,宛如一幅生动鲜活的风俗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19. 文章第一段运用多处比喻,请结合第一段内容进行赏析。 20. 文中说“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人性美,最有人情味”,其实作者笔下的所有人物都带有人性美和人情味,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21. 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婆娘们并不懂得的《诗经》中的诗句? 22. 文章结尾说,“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对这句话你如何理解?请简要作答。 【答案】18. AD 19. 运用了明喻和借喻的手法,将小麦比作日渐加厚的绿毡、厚可盈尺的绿绒被、隆起的有着金子颜色的海浪碧波,生动形象的从厚度和颜色上展现了麦子日渐长高、饱满、成熟的全过程,写出了丰收之景和人心情的快乐。 20. (1)婆娘们勤劳,孝顺,善良;(2)丈夫、公婆通情达理,善良;(3)娘温和善良,爹严厉而有情 21. ①含蓄地表现了婆娘们虽不懂《诗经》中的诗句,但她们能理解父母的辛苦,懂得用孝顺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②《诗经》之歌融入秦腔,说明了中华民族孝顺的传统美德依然具有生命力,这声音能焕发出民族的纯朴本色;③体现了“看麦熟”风俗的文化内涵和深厚底蕴,也增添了作品的文学色彩。(答其中的2点即可。) 22. 婆娘们身上所具有的孝敬善良、勤劳质朴等美德(答“人情味、人性美”也可),在“看麦熟”的过程中充分彰显,表达了作者对关中婆娘的赞美之意,也蕴含了作者对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讴歌之情。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文本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也是文章叙事、写人、议论的线索”错。文章围绕着关中婆娘“看麦熟”的情节展开,它是叙事、写人、抒情的线索。本文除了叙事之外,主要运用抒情手法,而非议论。 D项,“从而鲜明地突出了歌唱丰收的主题”错。本文用了很大篇幅描写关中婆娘们在麦熟时节回娘家看望爹娘的情景,表达了对关中婆娘的赞美之情,本文主题并非歌唱丰收。 故选A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品味文章语言表达效果,把握修辞手法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对比喻手法的赏析能力。解答时要回归原文,认真分析,不能丢点,回答要全面。 “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于是,田野处处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运用了明喻和借喻的手法,将小麦比作日渐加厚的绿毡、厚可盈尺的绿绒被、隆起的有着金子颜色的海浪碧波,生动形象的从厚度和颜色上展现了麦子日渐长高、饱满、成熟的全过程,写出了丰收之景和人心情的快乐,凸显了浓郁的民俗气氛。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把握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婆娘们勤劳,孝顺,善良(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都准备着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一定要尽量多帮爹娘干一些事情)(而她们自己也放心不下婆家的事啊! ) 丈夫、公婆通情达理,善良(丈夫、公婆都理解她们,由着她们的心性。)(娘家爹和丈夫不都常说么,人不能太自私了天下农民是一家。是的,也应该为别人喜欢喜欢。)(正干农活的男人们都知道她们是干什么去的,都为她们而感到自豪和充实。) 娘温和善良,爹严厉而有情(爹又会厉声吼叫:“哪有这种情理?”娘也会柔声相劝:“听你爹的话,回去吧。麦忙天,谁家不是等着人手用哩?”)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当根据文本的体裁,认真分析引用的具体内容, 来看这个引用在该段或者该篇中起到的作用。此类题目往往从内容、结构和主旨几方面来回答。 《诗经》中的句子是写父母的辛苦付出,再结合句子后的语境“但这声音,早就存于她们的心坎了”,可知这里表现了婆娘们虽不懂《诗经》的词句,但是她们懂得理解父母的辛苦,感念父母的恩德,用孝顺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深层意义上,再分析其与主题的关系,分析其与秦腔的联系,分析其与“看麦熟”风俗的联系。《诗经》之歌融入秦腔,说明了中华民族孝顺的传统美德依然具有生命力,这声音能焕发出民族的纯朴本色;体现了“看麦熟”风俗的文化内涵和深厚底蕴,也增添了作品的文学色彩,读来令人为之一振。 【22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赏析能力以及对文章主题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分两步走,①审题目,抓答题重点:“对这句话你如何理解”;②审文本,作家讲述故事的用意,“表达了作者对关中婆娘的赞美之意,也蕴含了作者对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讴歌之情”。 本题中,“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是指婆娘们的精神品德,即文中描绘出来的勤、善良、聪明、孝敬等传统美德。所以答题时,重点赏析婆娘们在文中所体现出的人物精神品质。婆娘们身上所具有的孝敬善良、勤劳质朴等美德(答“人情味、人性美”也可),在“看麦熟”的过程中充分彰显,表达了作者对关中婆娘的赞美之意,也蕴含了作者对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讴歌与颂扬。古老而鲜活民俗在作者笔下充满人情味、人性美。 六、(11分) 23.根据下面内容,请你以天津市志愿者协会志愿者的身份,补写完下面这则寻人启事。要求语言简明、得体、准确,合情合理。 材料一:采访实录(2019年1月24日) 志愿者:“能和我说说你老伴的情况吗?” 老张:“我老伴名叫阿芬,今年52岁了,北京人,和我差不多高,是个聋子,有时候神智也不太清楚。” 志愿者: “她什么时候走丢的?走丢时什么打扮?” 老张:“昨天在火车站走丢的。她穿一件灰色大衣,大衣领子上缝着银灰色的毛绒领,下身穿着一条深灰色大纹花裤子,脚穿36码红色平底皮鞋。” 志愿者:“哦,对了,大爷您多高?” 老张:“差不多1米6。” 材料二:天津市志愿者协会信息 单位地址:天津市和平区睦南道11号 联系电话: 23396691 寻人启事 阿芬,女,52岁,_________, 耳聋,神智不清。_______。走丢时身穿灰色大衣,大衣领上缝着银灰色毛绒领,下身穿深灰色大纹花裤,脚穿36码红色平底皮鞋。________。 万分感谢! 【答案】 (1). 身高1.6米左右,北京口音 (2). 1月23日于天津火车站走丢至今未归 (3). 有知者请速联系天津市志愿者协会的相关工作人员,联系电话:23396691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寻人启事的写法。寻人启事的正文一般必须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交待失踪者的身份、特征。主要包括失踪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外貌、衣着装束、说话口音等内容。这是鉴别失踪者的主要依据,一般要非常详细,体貌上有明显特征的要特别指出。二、交待失踪的时间、地点、原因。三、寻亲家属的联系方式。寻找人应将详细的通讯地址、联系方式(最好是长期开通的手机)写出来,以备提供线索比对、发现失踪者时能及时同寻找人取得联系,找到失踪者。四、结语。在正文的后面,有的寻人启事还会写上几句提供线索酬金或酬谢之类的话语,激发更多的人关注此则启事。另外,对那些因一些原因出走的人的寻人启事,还会写上诸如“本人见到启事后,速回”,或“家人十分想念,本人见到启事后速同家人联系”的话语。 本题要求根据下面内容,以天津市志愿者协会志愿者的身份,补写完下面这则寻人启事。对应采访实录,《寻人启事》的“52岁”和“耳聋”之间是“北京人,和我差不多高”,结合后文老张的身高“差不多1米6”,此处可以填写身高、口音的具体内容。根据采访实录的内容,第二处应该填写走丢的时间、地点,“昨天在火车站走丢的”,再根据采访时间“2019年1月24日”,可以填写“1月23日于天津火车站走丢至今未归”之类的内容。第三处之前走失人的基本信息已经介绍完毕,此处应该填写联系方式,因为是以天津市志愿者协会志愿者的身份写的,又根据材料二天津市志愿者协会信息,此处可以填写“有知者请速联系省志愿者协会的相关工作人员。联系电话:23396691”之类的内容。 【点睛】有关寻人启事的注意事项: 1.寻人启事中,对走失人的描述要抓住主要的外貌特征。如果是因患有精神疾病而走失的,还要在寻人启事中说明。 2.寻人启事的张贴与公布应及时迅速,不可拖延,以免错过最佳的寻找时间。 3.寻人启事张贴的场所应该有针对性,又要注意范围的广度,尽可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寻人启事。 4.对于酬谢金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地书写,不可盲目夸大。从法律上说,在寻人启事中所写的酬谢数额,应该及时兑现,不然有失诚信原则。 24.从《红楼梦》或《三国演义》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结合原著故事情节,简述这个人物形象。100 字左右。 【答案】示例一:晴雯生得美,心灵手巧,又有点任性天真。一时兴起撕扇子,又心直口快,太要强,得罪了王善保家的。王夫人在她病重之时,硬给撵了出去。晴雯临死前,无人在身旁,直着脖子叫了一夜的娘,可悲可叹。她尽心尽责,最后又被当成了一块毫无价值的破抹布扔了出去,令人一声叹息。 示例二:姜维,文武全才。蜀国后期的将领,本是魏将,诸葛亮因欣赏其才,设计将其劝降,其深明大义,可叹。不过姜维在诸葛亮去世后,掌握蜀国军事大权时,屡次北伐,均无功而返,大大耗费了本来就不发达的蜀国经济,间接的导致蜀国的灭亡,可悲。后假降魏国,被识破后,切腹自杀,临终前大叫:吾计不成,乃天命也。无不叫人悲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的鉴赏评价能力。文学名著阅读题的命题特点是考查学生是否“读书”,设题角度主要从名著故事、经典情节、场景、人物性格、作品主题、结局等方面入手,侧重于对名著内容的分析鉴赏,如对名著的人物形象、结构模式、思想主旨、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作简要的鉴赏分析。主要考查考生对名著的鉴赏评价能力。 这道题在审题上要注意:(1)注意关键词“选择一个”“可悲又可叹”“简述人物形象”(2)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要结合作品具体内容和情节;因此在写作时要注意:主要说明“可悲、可叹”表现在哪里,“可悲”可以是让人同情、惋惜、伤感的情感;“可叹”可以是让人叹息、赞叹、可惜、慨叹等情绪。要结合作品中人物的经历、命运或精神品质进行阐述。《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这样可悲可叹的人物,如刘备、张飞、赵云、诸葛亮等等,《红楼梦》中这样可悲可叹的人物也有很多,比如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香菱等。如:香菱就是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她本为乡绅爱女,却幼时被拐,后本要卖给金陵公子冯渊,却被“呆霸王”薛蟠抢去做妾,饱受薛蟠之妻夏金桂及其婢女宝蟾虐待,命运多舛,不得善终,实在可悲;她美丽、善良,也聪慧,拜黛玉为师学诗,勤学苦练而有所成,如此美好的生命之花却遭到摧残而不能自由绽放,让人扼腕叹息。 【点睛】文学名著备考技巧: 1.熟悉考纲限定必读的名著,了解全书的情节梗概和结构特点,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把握全书的主题思想和语言风格;精读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章节,做到点面结合。 2.认真审题,根据题目的设问指向和要求组织答案,切忌答非所问。力求答案语言简明、连贯,书写字迹工整,标点规范。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规范。 ①识记辨别类题型。这种题型主要有填写作品、人物、故事或既填人物又填故事。复习备考时要熟悉了解每一部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注意辨别,防止人物姓名错乱和情节记忆紊乱。 ②理解概括类题型。这种题型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复习备考中,应该在直接读原著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加强概括归纳的训练,尤其是对表现人物个性形象的重点章节和场面,能做到用书面语言来概括复述。 ③赏析评点类题型。这类题一般是有人物评述、内容评析、人物思想评析等类型。考查用简要的文字对作品的意义作赏析。 七、(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 ——蔡元培 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陶行知 生命赞歌、家国情怀、审美鉴赏、科学之趣、文化传承、英雄情结、思辨创新、自然之美。 ——高中语文统编新教材设定的单元主题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联系实际,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教育,要让生命蓬勃生长 日前,一些教师和家长如此叩问,“我们的孩子在拥有广博知识的同时,能否拥有健康的体魄,美好的心灵?”一己之感慨,何尝不是面向整个社会而发?教育家蔡元培曾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让精神生长、让灵魂发育,才会有朝气蓬勃的生命,才会有不断出彩的人生。 捡拾近期一些教育新闻,便可知此问之迫切和沉重。考试指挥棒的驱使,高考“独木桥效应”的影响,“学历竞赛”的压力,让不少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忽视了身心健康、人格发育、精神成长。在一厢情愿的灌输、望子成龙的期待中,孩子们与欢乐的童年拉开了距离。刚刚过去的这几个月,无数中国家庭都迷上了一档节目——《爸爸去哪儿》,人们羡慕节目里山野乡间的亲子生存体验,触动于“勇敢”、“珍惜”、“感恩”、“帮助”这些在考试重压下变得有些陌生的关键词,却又感叹这样的教育可望不可即。 教育是什么?是时候想想这些最为简单也至为重要的问题了,而回答原本也不应复杂。如哲人所言,“教育即生长”,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在的东西灌进一个容器。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理想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我们之所以在多少年前就提出“素质教育”,不正是期望那些幼小的生命,能在不断的自我认同、自我发掘中自然生长?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今天的情形却令人忧虑,一些教育者全力以赴的,正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功利主义盛行之下,教授以“没有4000万别见我”来励志,学生视校园为“职场训练营”,家长坚信“好工作才有好未来”,从教育流水线上下来的,可能是越来越多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眼下,那些“目中无人”、“六神无主”的教育,会带领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国家通往怎样的未来? 正是在这样充满忧患的问题视野中,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振聋发聩,“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倡导别有深意。“教育首先是人学”,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首在养内心之德、张精神之维。真善美的种子早一天发芽,人格发育就早一天臻于完整,社会心态就早一天走向成熟,国家实力就早一天势不可当。所以,让精神生长、灵魂发育,才会有朝气蓬勃的生命,才会有不断出彩的人生。 1899年,梁启超在《中国魂安在乎》中提出:“今日所最要者,则制造中国魂是也。”在今天这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个人也好,国家和社会也好,都需要那么一种情怀,那么一股子精气神。让我们重新发现精神家园,感知各种生命的呼吸与脉搏,去开拓生机无限的心灵原野,去铸造雄健而温厚的兴国之魂。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写作之前必须结合材料准确理解题意,按要求作文。而且学生要清楚审读材料不仅仅是看材料,而应该对材料有分析理解的思维过程。审题时,一方面,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作文包括三则材料,可采用求同存异的方法来分析。第一则材料是教育家蔡元培的名言,强调教育是养成人格的事业,其过程要贯穿理想教育。第二则材料是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强调教育要使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在行动和思想的相互作用之下,迸发创造力。第三则材料摘自“高中语文统编新教材设定的单元主题”,强调语文教育是对学生多方面人文素养的培养。综合三则材料内容可知,作文话题指向“教育”问题。三则材料的侧重点虽不同,但都引发学生对教育本质、目的的重新思考和认识。成功的教育不仅仅是教授知识、培养技能的机械活动,而应是培育受教育者健全、健康人格的过程,是培养受教育者实践、创造能力的过程,其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有情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教育问题一直是作文关注的重要问题,涉及内容大而广,写作本文一定要注意结合材料,选好切入点,谈出自己的认识,切忌泛泛而谈,空洞无味。本文适合写成议论文。 参考立意: 1.孩子的人格健全,比成绩更重要 2.以综合素养书写精彩人生 3.让教育更美好,让成长更健康 4.以理想信念塑造挺拔灵魂 5.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 可用素材: 1.知识与教养相得益彰,如果知识代表了课堂教育,那么教养就代表了生活教育,有教养却缺乏知识,是可悲的,有知识却缺乏教养,是大有人在的。很多时候,教师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忽略了他们人格修养方面的教育。殊不知,这方面的缺失,往往会造成学生缺少对生命以及对梦想的认知能力。人格的修养将会成为孩子人生方向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2.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还记得前几年令人震惊的“药家鑫杀人逃逸案”与“吴谢宇弑母案”吗?2010年10月20日晚,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害怕被撞者看见他的车牌,一不做二不休,又将伤者刺了八刀随后逃逸,这八刀直接导致了伤者的死亡,一个鲜活的生命只能在黑暗的夜里独自逝去。北大学子吴谢宇,则悄无声息的杀害了自己的母亲。孩子的责任心、爱心、正确的是非观,这些是比学习成绩更加重要的事情。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就应注重培养孩子的人格,从点滴小事出发,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认真引导孩子的世界观,而不是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3.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有行动的勇敢,才有真知识的收获。你能行动,行动才生困难,想法解决了困难,才是真知识的获得。要在“感觉困难”上边添一步“行动”。因为惟其行动,到行不通的时候,方才觉得困难,困难而求解决,于是有新价值的产生。要创造,非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有发明的人,都是以头脑指挥他的行动,以行动的经验来充实他的头脑。 4.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还要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要求,在综合能力、创新思维、文明素养的培育上有更多进益。如何“树人”的问题,历来备受重视。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毛泽东说,“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朱光潜则言,“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他们的回答,侧重点不同,却讲出了同一个道理: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好的教育,从来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通过学习让孩子拥有高尚的品德、创新的思维、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审美、劳动的习惯,才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5.我们教育方面存在的不少问题,都折射出综合素质的短板。“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近视和超重成了孩子们的“隐形健康”问题;穿梭在补习班、埋头于作业本,课业压力让孩子们看不到云彩花朵、听不到鸟叫虫鸣;自理能力差,脏衣服寄回家,打扫卫生请家长代劳……可以说,“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既是立足于立德树人的长远要求,也是着眼于当下的现实需要。 6.从周朝官学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到现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在于树德增智,在于强体育美,不可偏废。呵护孩子的身心,需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他们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孩子的审美,需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他们更好地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培养劳动的习惯,需要弘扬劳动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惟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能让一代代年轻人的心灵更丰盈、精神更饱满、人格更完善、能力更彰显。 “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通过更丰富、更高质量的综合教育,培养出更多体格强健、精神刚健的人,更多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的人,更多有创造活力、有人格魅力的人,不仅能成就个人全面发展的精彩人生,更能成就一个蓬勃向上的青春中国。 参考结构: 标题为《教育,要让生命蓬勃生长》。 第一部分,开篇点题,提出观点。首先,引述教师和家长关于教育的叩问;然后,引材料并提出观点:让精神生长、让灵魂发育,才会有朝气蓬勃的生命,才会有不断出彩的人生。 第二部分,分层展开,论述观点。第一层,联系教育现状,强调上文关于教育之问的迫切和沉重。第二层,阐释“教育”内涵,从正反两方面指出教育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第三层,揭示“教育”的目的,列举当今种种令人忧虑的教育现状是在阻碍生命的成长。第四层,引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原则,指明正确的做法。 第三部分,收束全文,发出号召。首先,引梁启超的名言;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强调人格、情怀的重要性;最后,发出号召:让我们重新发现精神家园,开拓生机无限的心灵原野,去铸造雄健而温厚的兴国之魂。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