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8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沈阳二中 2019—2020 学年度下学期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1.礼乐制度是西周社会的基本制度之一,“礼”的本质是“异”,用来显示等级之间的差异, “乐”是音乐,但是超越了音乐,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是以音乐激起人们相同的共鸣的喜 怒哀乐的情绪。“乐”的本质是 A. 享乐 B. 和同 C. 阶级 D. 情感 【答案】B 【解析】 【详解】“乐”超越了音乐,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是以音乐激起人们相同的共鸣的喜怒哀 乐的情绪。由此可知,“乐”的本质是和同,故 B 正确;享乐、阶级、情感都不符合材料的 信息,故 ACD 错误。 2.《齐民要术·杂说》中说“谚曰:锄头三寸泽……古人云:耕锄不以水旱息功,必获丰年 之收。”徐光启《农政全书》中也说“锄棉需七次以上,又须及夏至前多锄为佳。谚曰:锄 花要趁黄梅信,锄头落地长三寸。”由此可知,我国古代农业 A. 丰收全靠不误农时 B. 依赖农谚指导生产 C. 重视精耕细作模式 D. 耕作方式变化较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了在相关的农书中,记录了对锄具的使用有一定的规范和技巧,反映出中 国古代重视精耕细作的模式,故 C 正确;材料强调对农具的使用,而不是“农时”的问题, 排除 A 项;“锄棉需七次以上,又须及夏至前多锄为佳”这一点并非是农谚,排除 B 项;材 料没有体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且“变化较大”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D 项。 3.“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循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 半,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材料表明 A. 汉代分封制存在弊端 B. 秦朝推行郡县制的正确 C. 分封制比郡县制优越 D. 郡国并行制出现的必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汉代遵循周代的制度,推行分封制,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诸侯叛乱,这 证明了秦朝废除分封,推行郡县制的正确性,故 B 正确;A 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排除 A - 2 - 项;材料并非对二者进行比较,排除 C 项;材料强调郡国并行存在的问题,排除 D 项。 4.宋初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依然存在,宋太祖实行“守内虚外”方针,将大多数禁 军驻防在京城及附近地区,而边境上却只有少数禁军驻防。当时,开封内外,兵营列峙相望。 幽云十六州的割失后,北宋只能以兵为险,驻重兵于京师,以成强干弱枝之势。这说明守内 虚外方针 A. 是由宋初形势决定的 B. 有利于实现全国统一 C. 削弱了宋王朝的实力 D. 放松了北方边境防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宋朝是通过兵变建立的,因此宋太祖清楚地看到,政权面临的最大 威胁便是拥兵自重的武将势力,朝野上下遂皆视武人及武力因素为动乱的根源所在,而“后 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的威胁并没有武将拥兵自重来的大,故 A 正确;宋代并没有实 现全国的统一,这一措施也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排除 B 项;“守内虚外”并不会削弱宋代的 实力,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C 项;材料涉及的主要是南方的其它政权,而不是北方, 排除 D 项。 5.“(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 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引发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 闭关锁国政策破产 B. 自然经济的解体 C. 西方工业文明冲击 D. 传统手工业衰落 【答案】C 【解析】 【详解】“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指的是传统的手工业开始衰败,而“今试任入一人家, 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反映的是鸦片战争 后,民众的生活受到西方列强倾销商品的影响,故 C 项符合题意;ABD 三项是表现而不是原因, 排除 ABD 项。 6.郑观应认为,君民共主之国“育才于书院,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 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中国遗其体效其用,所以事多扞格,难臻富强”。 陈炽指出,君民共主之国“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一心”“所以强兵富国、纵横四海之根 源也”。这股思潮 A. 强化了君主专制 B. 促进了民主共和 - 3 - C. 完善了西方民主 D. 推动了维新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郑观应和陈炽都主张君民共主之国,即君主立宪制,而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 制,由此可知,这股思潮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故 D 正确;这一思潮否定了君主专制,故 A 错误;民主共和制度没有君主,故 B 说法错误;这是对西方民主的学习,谈不上完善西方民 主,故 C 错误。 7.1925 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目前的国民革命既不同于欧美国家的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也不同于中国辛亥年的革命。中国的国民革命,‘乃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这三个阶级合作的革命’。”毛泽东的分析旨在 A. 反对大资产阶级破坏革命 B. 批评右倾错误的危害 C. 强调新旧民主革命的差异 D. 阐释国民革命联合阵线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中国的国民革命,‘乃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这三个阶级合作 的革命’”,再结合“1925 年”这一时间信息可得出,毛泽东对当前中国革命性质的分析有 利于各阶级联合开展国民革命运动,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针对大资产阶级,排除 A 项;材 料中没有涉及右倾错误,排除 B 项;毛泽东对新旧民主革命的认识是在延安时期,排除 C 项。 8.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改进经济体制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 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 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这一设想 A. 促进了农村经济恢复 B. 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C. 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D. 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1956 年秋,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的在一定范围内发展个体经营、自由生产和自由 市场,补充和改进经济体制的设想,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B 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早 在 1952 年底已经完成,A 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时提出的,C 项错误;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私营企业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发展,D 项错误。 9.公元前 415 年,在雅典远征西西里前,城邦发生了赫尔墨斯神像被毁事件,这一事件牵连 - 4 - 亚西比得将军,导致西西里远征失败;公元前 406 年,在阿吉纽斯海战胜利后,雅典人因未 能打捞遇难将士而对获胜的将军进行审判;公元前 399 年,雅典审判并处死了哲学家苏格拉 底。这些现象反映出 A. 宗教信仰影响了雅典政治 B. 雅典民主排斥城邦精英的存在 C. 雅典民主具有非理性色彩 D. 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失去民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雅典神像被毁影响到国家的军事,将军打了胜战却因未能打捞遇难 将士而受到审判,哲学家苏格拉底因不服从城邦而被处死,这些都是雅典民主政治弊端的体 现,也是其民主政治存在非理性的体现,C 正确;对将军进行审判这件事并没有涉及到宗教信 仰问题,排除 A 项;神像被毁事件与城邦精英无关,排除 B 项;材料没有体现失去民心,排 除 D 项。 10.1623 年,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一书出版。书中认为,私有财产是一切社会邪恶的根源。 书中的太阳城居民实行普遍的义务劳动,一切财富和产品均为公有,由公职人员分配。太阳 城 20 岁以上的公民出席每月举行的民众大会,大会有权提名和更替一般官员。这一主张 A. 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趋势 B. 具有空想社会主义的特征 C. 调动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 D. 蕴含着西方社会福利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623 年康帕内拉提出的“私有财产是一切社会邪恶的根源”、 “实行普遍的义务劳动,一切财富和产品均为公有,由公职人员分配”等思想和主张提出废 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具有空想社会主义的特征,故 B 正确;这一主张超出了当时社会发 展的现实,故 A 错误;这一主张没有提出实现的方法,具有空想性,不可能调动民众的生产 积极性,故 C 错误;材料主旨信息体现不出西方社会福利思想,故 D 错误。 11.制宪会议上,美国的建国者们认为:过度的民主会毁掉美国,过少的民主则会毁掉独立战 争所赢得的自由。他们主张建立由“一个”“一些”和“许多”三部分组成的政府。这一方 案旨在强调 A. 中央集权原则 B. 自由平等原则 C. 人民主权原则 D. 有限民主理念 【答案】D - 5 - 【解析】 【详解】“过度的民主会毁掉美国,过少的民主则会毁掉独立战争所赢得的自由。他们主张 建立由‘一个’‘一些’和‘许多’三部分组成的政府”。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方案旨 在强调对民主的制约,即有限民主理念,故 D 正确;中央集权原则指的是中央保持绝对权威, 故 A 不符合材料信息;自由平等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显然不符合材料信息,故 BC 错误。. 12.1959 年,英国倡议组织“小自由贸易区”,参加的国家有英国、瑞典、丹麦、挪威、瑞士、 奥地利和葡萄牙七国,这个经济集团在工业品方面互减关税,但不涉及农产品和对外经济政 策的协调。这一“小自由贸易区”的出现 A. 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B. 加剧了欧洲经济集团间的贸易冲突 C. 防止了苏联势力的渗透 D. 确立了英国在欧洲的经济领导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9 年英国倡议组织的“小自由贸易区”显然针对的是 1958 年 运行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因此,这一“小自由贸易区”的出现加剧了欧洲经济集团间的贸易 冲突,故 B 正确;“小自由贸易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故 A 错误;材料信 息不能说明该组织的建立是为了防止苏联势力的渗透,故 C 错误;英国在欧洲的经济领导地 位在工业革命时期已经确立,故 D 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化中“人文”二字最早可见于《易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 文,以化天下”,它突出了“教化天下”的社会价值,《后汉书》中亦有“人文犹人事也”的 注释。儒家思想重视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的伦理关系,尤其强调了社会生活中的责任与义务。 所以,儒家的道德人文主义精神是坚持以道德为内在本体和人文为外在发用的统一,从而凸 显了儒家思想的教育价值、政治价值和伦理价值。 ——摘编自侯宾《梁漱溟与儒家道德人文主义》 材料二 布洛克认为,西方思想主要存在三种看待人与宇宙的思维模式:第一种是超自 然模式,即以神为本位,人和自然都是神的创造物;第二种是自然模式,认为人和其他有机 体一样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第三种是人文主义模式,集焦点于人身,从人的经验出发理解 自己、上帝于自然。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最初在达·芬奇画笔下的维特鲁威人身上找到了早 期表达形式,后又在启蒙运动的思想先驱笛卡尔那里得到了集大成的阐释。笛卡尔认为,人 类共同的本性即理性把人与非人区分开来,“我思故我在”;人不需要依靠神祗,通过理性 - 6 - 即能把握世界;人不受历史、政治等外部因素的束缚,像维特鲁威人一样顶天立地地站在世 界的中心。 ——摘编自蒋怡《西方学界的“后人文主义”理论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儒家“道德人文主义精神”的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 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人文主义模式”的主要内容。试比较西方人文 主义与儒家人文主义异同。 【答案】(1)特点:突出教化;重视伦理,尤其强调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与义务(强调人 的集体属性)。 评价:强调道德教化,有利于提升人的道德修养;强调调节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有利于 社会稳定;强调三纲五常,压抑人的自然欲求,否定人的自然属性;成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 工具。 (2)主要内容:集焦点于人自身,以人的经验理解自己与自然;人是自由的,不受束缚的; 人可以自己把握世界;人是世界的中心。 同:都关注人,都体现了人的作用与价值,以及对人的关爱;一度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异:所代表的阶级属性不同,儒家人文主义适用于封建士大夫阶层,西方人文主义则是资产 阶级的主流思想。 核心内容不同,西方人文主义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儒家人文主义强调人的社会属性;西方人 文主义倡导人的绝对自由、人享有的权利,儒家人文主义则强调人的责任与义务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突出了‘教化天下’的社会价值”可知,儒家道德人文 主义精神突出教化;根据“儒家思想重视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的伦理关系,尤其强调了社会 生活中的责任与义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集体属性。评价: 根据材料一中“儒家的道德人文主义精神是坚持以道德为内在本体和人文为外在发用的统 一,从而凸显了儒家思想的教育价值、政治价值和伦理价值”,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 观和辩证方法,从个人成长、政治统治、思想文化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儒家“道德人文主 义精神”强调道德教化,有利于提升人的道德修养;强调调节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有利 于社会稳定;强调三纲五常,压抑人的自然欲求,否定人的自然属性;成为统治者维护统治 的工具。 - 7 - (2)内容:根据材料二中“人文主义模式,集焦点于人身,从人的经验出发理解自己、上帝 于自然”可知,西方“人文主义模式”集焦点于人自身,以人的经验理解自己与自然;根据 “我思故我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人文主义强调人是自由的,不受束缚的;由“人 不需要依靠神祗,通过理性即能把握世界”可知,西方人文主义认为,人可以自己把握世界; 根据“人不受历史、政治等外部因素的束缚,像维特鲁威人一样顶天立地地站在世界的中 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人文主义模式”的主要内容还包括,人是世界的中心。同: 根据材料一、二中提出的东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在内容 和历史影响上的共同之点是,都关注人,都体现了人的作用与价值,以及对人的关爱;一度 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异:根据材料一中“最早可见于《易传》”,“儒家思想重视日 常生活和人际交往的伦理关系”,对比材料二中“达芬奇”,“启蒙运动”等信息,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受时代影响,东西方人文主义代表的阶级属性不同,儒家人文主义适用于封建 士大夫阶层,西方人文主义则是资产阶级的主流思想;从两者的核心内容上看,儒家人文主 义强调人的社会属性,西方人文主义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儒家人文主义则强调人的责任与义 务,西方人文主义倡导人的绝对自由、人享有的权利。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社会转型”,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 念等发生深刻变化。从社会学研究角度看,人类社会是一部社会变迁的进步史,社会变迁是 一个缓慢的过程,社会转型是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关键一跃”,促使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 态、价值观念等进入到新的发展轨道。 选取世界史中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结合所学对材料的观点加以说明。(要求:史实准确,论证 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观点:14—16 世纪欧洲逐渐由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 说明:14—16 世纪,西欧封建社会逐渐解体,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兴起。经济上,1500 年前 后,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早期的殖民扩张,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商业资产阶级开始崛起。 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的价值和尊严重新受到肯定,人们冲破神学束缚,追求 个性解放和现实幸福,人文主义思想得到传播,实质上宣传了资产阶级思想。随着人文主义 的传播,宗教改革运动兴起,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同时自然科学也得到 - 8 - 发展。为 17—18 世纪进一步的社会转型奠定了基础。 【解析】 【详解】本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并选取世界史中一个社会转型时期提 取材料的观点,该观点必须明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观点加以说明,要求史实准确, 论证充分,逻辑清晰。“观点”,依据材料信息“社会转型是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关键一跃’, 促使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进入到新的发展轨道”和世界史相关内容得出: 14—16 世纪欧洲逐渐由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说明”,依据所学知识从经济上,资本主 义工商业迅速兴起、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运动兴起、自然科学也得到 发展等角度分析说明。 15.材料 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的重点,但其它方面也必须同时改革,才能促使整个 社会主义社会顺利发展。1985 年 3 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 在运行机制方面,要开拓技术市场,克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科学技术工作,国家包得过 多的弊病;在对国家重点项目实行计划管理的同时,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使科学技术 机构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自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1985 年 5 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 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述决定有利于我国走 向富强,走向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中国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80 年代我国科教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80 年代我国科教体制改革的意义。 【答案】(1)背景:科教事业的落后;改革开放;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 (2)意义:改变旧体制,开启科教改革的大幕;调动科教工作者的积极性;培养高素质的人 才,促进科教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克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科学技术工作,国家包得过多的弊病” 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科教事业的落后;根据“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的重点,但其它方面也 必须同时改革”得出改革开放;结合世界形势可得出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 (2)意义:根据“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并结合 - 9 - 所学可得出改变旧体制,开启科教改革的大幕;根据“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可得出调动 科教工作者的积极性;根据“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 好人才”可得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促进科教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根据“上述决定有利于我 国走向富强,走向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中国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可得出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6.材料 1953 年 6 月 8 日,朝鲜战场停战谈判中最为艰难的战俘问题,终以中朝方面遣 返一切坚持遣返的战俘、其余转交中立国公正遣返的建议为基础达成协议。但李承晚当局公 然破坏协议,以“就地释放”为名,强行扣留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 2.7 万余名。为以打促和, 实现最终停战,志愿军于 1953 年 7 月 13 日晚发起金城战役。我西集团右翼第 68 军第 203 师 派出第 609 团 2 营和第 607 团侦察班组成穿插分队,以奇袭手段一举捣毁南朝鲜军首都师“白 虎团”团部,打乱敌指挥体系,打破其防御体系,为西集团顺利完成作战任务立下头功,创 造了世界特战史上的经典战例。……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也是抗美援 朝战争中和我军历史上惟一一次向坚固阵地之敌发起的进攻战役。7 月 27 日,朝鲜停战协定 签字,金城战役胜利结束。此战共歼敌 5.3 万人,收复阵地 160 余平方公里,有力地配合了 停战谈判。 ——摘编自韩刚《金城战役:一场准且狠的虎口掏心战》和百度文库《金城战役——抗美援 朝最后一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城战役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城战役的意义。 【答案】(1)背景:朝鲜战争进入边打边谈阶段;李承晚集团破坏遣返战俘协议,阻挠和谈; 中朝方决定以打促和,实现停战。 (2)意义:沉重打击了韩美嚣张气焰;有力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积累了阵地战进攻战的 经验;创造了世界特战史上的经典战例。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信息“1953 年 6 月 8 日,朝鲜战场停战谈判中最为艰难的 战俘问题,终以中朝方面遣返一切坚持遣返的战俘、其余转交中立国公正遣返的建议为基础 达成协议”、 “但李承晚当局公然破坏协议”、“为以打促和,实现最终停战,志愿军于 1953 年 7 月 13 日晚发起金城战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朝鲜战争进入边打边谈阶段、李承 晚集团阻挠和谈、中朝方决定以打促和来实现停战。 - 10 - (2)“意义”,根据材料信息“创造了世界特战史上的经典战例”、“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 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也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和我军历史上惟一一次向坚固阵地之敌发起的进 攻战役”、“有力地配合了停战谈判”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沉重打击了韩美嚣张气焰、有力促 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积累了阵地战进攻战的经验、创造了世界特战史上的经典战例等角度 分析。 17.材料 孙思邈是唐代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年嗜学如渴,知识广博,只是后 来身患疾病,经常请医生治疗,花费了很多家财,于是便立志从医。他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 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并及时记录。永徽三年,撰成《备急千金要方》30 卷,30 年后又撰成 了《千金冀方》30 卷,作为前书的辅冀。孙思邈认为“人命至要,有贵千金”,所以把医书 命名为《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全书分为 232 门,载录了 800 多种药物和 5200 多个药方, 是一部集前人医学大成的著作。他在总结前人医学经验的基础上,在《千金方》中首创了复 方,这在中国医学史上是一个重大革新。在中医学上他首次主张治疗妇女儿童疾病要单独设 科,并在著作中首先论述妇、儿医学,声明是“崇本之义”。由于孙思邈对中国医药学的贡 献,后人尊他为“药王”,并建药王庙纪念这位伟大的医药学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孙思邈对我国医药学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思邈取得医药学成就的原因。 【答案】(1)编撰医学巨著《千金方》;开创复方治病;提倡设立妇科、儿科。 (2)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曲折人生经历;对已有医学经验的继承和创新;个人的品质和努力; 国家强盛,社会安定。 【解析】 【详解】(1)“历史贡献”,根据材料信息“所以把医书命名为《千金方》”、“他在总结 前人医学经验的基础上,在《千金方》中首创了复方”、“在著作中首先论述妇、儿医学” 概括得出:编撰医学巨著《千金方》、开创复方治病、提倡设立妇科和儿科。 (2)“原因”,根据材料信息“幼年嗜学如渴,知识广博”、“他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 不断积累走访,并及时记录”、“他在总结前人医学经验的基础上”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理论 与实践的结合、曲折人生经历、对已有医学经验的继承和创新、个人的品质和努力、国家强 盛和社会安定等角度分析。 - 11 - - 1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