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1(统编版)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1(统编版)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 儒家的重义轻利,是不言私利,反对见利忘义,不想因利而害义的观点。从孔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中也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求富”、“恶贫”的观点。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的观点,也阐明了人们在待人接物中,只有先讲求了“义”,才可追求没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后来董仲舒讲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讲的“必以仁义为先”也都是这个道理。因此,关于人的利欲问题,儒家诸子欲于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那就是重义轻利、以义为先。其主旨就是主张在合乎“义”的前提下,去取得正当的、更长远、更大的“利”,从而在这个支点的基础上平衡社会的利益关系,从而发展出一套修身治国之道。由此可见,孟子的义利观着实开创了义与利理论的新篇章,为后世儒家诸子“义”的学说的生生不息奠定了基础。 中国儒家“义”的思想千年不衰,其中必然有值得我们当世借鉴的理论。虽然有人认为儒学只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过时的东西,如同“义”这种准则性的学说于当世已经没有价值,但是这些人忽略了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社会的发展可能是畸形的。孟子大义为先的思想,激励着近代革命人士为民族大义前赴后继、舍生取义,让民族于危难中重义轻利,不论是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还是在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重“义”的思想已然成为中国人血液中的因子,融入到危难之时的志士心中。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见义勇为、大义为先”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 然而,当今社会中一些人在价值观念上产生混乱,这些人金钱至上,弃精神道义于不顾,发不义之财,得不义之利。此类以利为上的功利主义,是一种缺乏诚信、道义的危险信号。对于生活在和平时期的我们,我们的“义利观”应该与时俱进,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欣赏、钦佩并推崇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行为。退一步讲,我们在生活中面对“义”与“利”的冲突时,我们应该合理地平衡这两者的关系,把“义”放在首位,以义统利。毕竟“好义”和“欲利”是两种人性,其中虽有交集但并不是不可共存。于个人而言,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是做人、立身的大事,我们不可陷于个人的利欲之中,为人处事应见利思义,应在道德与利益的抉择中站到“义”的一方。 正如《礼记·纂言序》讲“其截然而裁制也谓之义”。对于此处之“义”,我认为,截然者,乃界限分明之意;裁制者,乃束缚之意。“义”于我们,更多的应是一种道德的准则与精神上追求的目标,有了“义”的准则约束,我们在“利”的道路上才不会迷失自我。朱子《大学·章句序》中说“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或许也是在表达后世的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浅薄,知者已鲜矣。 而《大学》的结语又重在义利之辨,颇具深意。或许我们着实需要铭记《大学》的结语,“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由是则使国人以义为先、见利思义;由是则得以国泰民安而天下平;由是才可以实现“明明德于天下”。我们当今需要传承与发展儒家文化“义”中以仁义为先、利益在后的精华思想,让“义”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用“义”这种价值观来引导社会稳步发展,这无疑对当世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选自杨喆《义者,宜也——对孟子义利观的思考》,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强调的义利观,可以引导人们在协调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找到一个平衡义与利的支点。 B.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是否定人求“利”,认为“义”与“利”发生矛盾时,应该舍“利”。 C.孔子看来,追求富有和高贵的地位,厌恶贫穷和低贱的地位,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合情合理,不主张“重义轻利”。 D.董仲舒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的“必以仁义为先”都阐明了只要先讲求了“义”,就可追求大利的道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段提及孔子关于“富贵”与“贫贱”的言论,旨在阐明儒家并不是杜绝求利的欲望,一味追求义的。 B.文中先贤们有关“义”“利”的观点内容不尽相同,但都论证了在利欲问题上,儒家倡导重义轻利、以义为先。 C.文章运用例证法、引证法,从儒家义利观对各时期人们的不同影响的角度,论述了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淡薄。 D.文章论述近代革命人士舍生取义之举,为阐述儒家义利观对我们的民族思想性格、行为方式的深远影响提供了例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名句,体现了儒家的义利观。 B.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自觉地遵守它。 C.当今社会,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儒家的义利观,鄙视那些追求正当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人们。 D.现代的人们应该理解、继承和发扬儒家义利观,从而在思想行为中避免唯利是图,践行以义为先。 【答案】 1.A 2.C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最后做出判断。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B项,孟子的观点并没有否定人求“利”,而是说要重义轻利,以“义”为先,再去追求正当的、长远的利。C项,“不主张‘重义轻利’”于文无据,文中是说孔子不反对“求富”“恶贫”的观点,并非“不主张‘重义轻利’”。D项,“都阐明了只要先讲求了‘义’,就可追求大利的道理”错误,应该是二者的话阐明了“只有先讲求了‘义’,才可追求没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前,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其次,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等。C项,“论述了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淡薄”错误,应该意在论述人们需要传承与发展儒家文化“义”中以仁义为先、利益在后的精华思想。故选C。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B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自觉地遵守它”错误,依据第二段“有人认为儒学只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过时的东西,如同‘义’这种准则性的学说于当世已经没有价值”,可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自觉地遵守它”说法太武断。故选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8分) 材料一: 在红色文化问题上,有两种不自信:一种是误以为文化自信只能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际上排除了红色文化,也就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红色文化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另一种是一谈起红色文化就有些不自信,以为红色文化是革命时期诞生的文化,现在我们成为执政党了,要告别革命了。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按照这两种观点,文化自信根本建立不起来。 既然中华历史文化发展,经过中国近代革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两大历史时期,始终没有中断,而且还获得了时代化、大众化的新生,既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红色文 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继承弘扬、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获得了当代的新生,那么我们当今所说的文化自信,自然是贯通古今,而绝非专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也就是说,要做到文化自信,既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历史形态的自信,也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当代形态的自信,更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未来发展以及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贡献的自信。唯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才能健康地、持久地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摘编自李捷《红色文化与文化自信》) 材料二: 遵义师范学院坐落在贵州省遵义市一隅,凤凰山麓,湘江河畔。百年的建校历史成就了学校丰厚的人文积淀,而其中影响学校至今的,便是红军长征过黔北时留下的深深的红色革命烙印。“红色文化是我们学校发展的力量源泉。”该校党委书记王大忠坚定的话语中流露出一份自豪,这正是因为他们能够发挥无数高校所没有的人文资源——红色文化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记者了解到,遵义师范学院一直本着“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育人准则,同时强调“坚持传承红色文化”。而这样的育人标准,似乎也正是继承了长征精神里舍小为大的精神。遵义本地保留至今的红色文化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甚至还对引领学校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而打好教育这一胜仗,正需要学生个体和学校组织的共同努力。“红色”之于教育的影响可见一斑。 (摘编自徐逍君《红色文化能给传统教育带来什么?》) 材料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分别指向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创建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无数革命先驱上下求索、披肝沥胆,就是为了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这一伟大宏远的人生理想始终是“红色经典”传唱不衰的价值主调。革命志士之所以怀着执着的信念前赴后继地顽强奋斗,就是为了铲除社会的不合理现象,结束人压迫人的历史,追求社会的正义公平,这一美好的社会愿景是“红色经典”全程展开的价值脉络。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革命英雄克制了一己之私情别绪,投身于民族独立解放的大业,以国为家,以苦为乐,躬行不辍,严于律己,目的就是消除差别,与民同乐。这一朴素的人格与操守是“红色经典”浓墨重彩的价值主体。因此,“红色经典”并非一般的历史叙事文本,而是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记忆。“红色经典”的价值元素也不单纯具有文学的审美意义,更具有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现民族精神图景的文化意义。 (摘编自惠雁冰、胡俊生《“红色经典”传承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 材料四: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 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根本点在于红色。中国人对红色有着与生俱来的情结,它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的基因中。华夏民族的祖先炎帝又称赤帝,是中国的太阳神、火神;而黄帝的“黄”与“皇”字通假,在甲骨文中,“皇”字上面是光芒四射的太阳,下面是“王”字,因此,黄帝氏族也是崇拜太阳神、火神的族群。 红色代表着勤劳、勇敢、创造,代表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也代表着希望和胜利,是中国人民价值追求和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红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借鉴和运用。正是因为有了红色文化的引领,中华民族才逐步从鸦片战争后备受欺凌、迷茫委顿的状态中挣脱出来,逐步实现了由落后衰败到繁荣富强的伟大转折。红色文化彰显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真理性,是中国人民信仰、作风、道德、精神等的综合体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 革命先烈、英模人物是红色文化的人格化身,是红色基因的鲜活体现,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催人奋进的力量。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就要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文化宣传,充分利用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革命先烈的故事,深挖各类红色教育资源,丰富红色教育内容,不断为红色文化教育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让年轻一代了解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功绩,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引导他们理解红色文化的意义和精髓,使他们坚定振兴中华的理想信念,继承革命意志,在新征程上始终保持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力争上游的精神状态。 一个民族在其发生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一定会受到敌对势力的干扰和破坏,要想不被敌对势力摧垮,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丧失自己民族的共同信仰。丧失了信仰,就没有了凝聚力,就成了一盘散沙,这是我们在新时代斗争中可能遇到的最大政治和文化风险。因而,我们一定要将红色文化的种子不断根植于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中,使其成为一代代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重要动力,成为我们伟大事业永葆青春的健康基因。 (摘编自唐宏《用红色文化培养斗争精神》等)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获得新生。 B.遵义师范学院建校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厚,其所拥有的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一直对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C.对优秀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能否保持始终如一的自信,取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否拥有自信。 D.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驱孜孜以求的伟大理想,也是“红色经典” 一贯的价值追求。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将红色文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不仅仅是对红色文化的不自信,同样也影响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B.遵义师范学院将教书育人与坚持传承红色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彰显了红色文化独特的教育价值。 C.作为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记忆,“红色经典”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现民族精神图景的文化意义超越了文学审美意义。 D.四则材料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红色文化的深远历史意义和当代实践价值,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6.根据材料四,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习近平曾说“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所强调的精神同材料四的主旨是一致的。 B.红色是流动在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是想抛弃也抛弃不了的,红色文化必定能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C.红色基因鲜活地体现在革命先烈、英模人物身上,只要宣传他们的英勇故事和革命精神,人们就能艰苦奋斗、力争上游。 D.因为我国正处于社会发生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受到了敌对势力的干扰和破坏,所以我们才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 7.材料四论述“红色文化”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5分) 8.从前三则材料看,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红色文化?(4分) 【答案】 4.C 5.C 6.A 7.①材料四第一段中为论述“中国人对红色有着与生俱来的情结”,列举了华夏民族的祖先与红色的关联,运用了举例论证;②材料四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述了要让红色文化成为我们伟大事业永葆青春的健康基因的观点。 8.①正确认识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对红色文化应有的自信;②大力挖掘、充分发挥、努力实现红色文化独特的育人价值;③将“红色经典”的价值追求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融合起来,彰显“红色经典”传承民族文化核心价值的当代意义。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C项,“对优秀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能否保持始终如一的自信,取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否拥有自信”错误,主客倒置,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中“要做到文化自信,既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历史形态的自信,也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当代形态的自信,更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未来发展以及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贡献的自信。唯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才能健康地、持久地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可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否拥有自信,取决于对优秀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能否保持始终如一的自信。故选C。 5.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C项,“文化意义超越了文学审美意义”错误,根据材料三“‘红色经典’的价值元素也不单纯具有文学的审美意义,更具有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现民族精神图景的文化意义”可知,原文没有表述“超越”的意思。故选C。 6.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项,“红色文化必定能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错误,“必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材料四“因而,我们一定要将红色文化的种子不断根植于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中,使其成为一代代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重要动力,成为我们伟大事业永葆青春的健康基因”可知,红色文化要想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需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要将红色文化的种子不断根植于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中。C项,“只要宣传他们的英勇故事和革命精神,人们就能艰苦奋斗、力争上游”错误,根据材料四第三段“革命先烈、英模人物是红色文化的人格化身,是红色基因的鲜活体现,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催人奋进的力量”可知,宣传革命先烈和英模人物的英勇故事和革命精神,只是一个方面,单做这一点,是无法让人们就艰苦奋斗、力争上游的,“只要……就……”的表述过于绝对。D项,“ 因为我国正处于社会发生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受到了敌对势力的干扰和破坏,所以我们才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错误,强加因果,根据材料四“因而,我们一定要将红色文化的种子不断根植于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中,使其成为一代代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重要动力,成为我们伟大事业永葆青春的健康基因”可知,红色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弘扬不是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而是百年大计。故选A。 7.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根据材料四第一段中“华夏民族的祖先炎帝又称赤帝,是中国的太阳神、火神;而黄帝的‘黄’与‘皇’字通假,在甲骨文中,‘皇’字上面是光芒四射的太阳,下面是‘王’字,因此,黄帝氏族也是崇拜太阳神、火神的族群”可知,使用了举例论证;材料四最后一段“一个民族在其发生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一定会受到敌对势力的干扰和破坏,要想不被敌对势力摧垮,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丧失自己民族的共同信仰。丧失了信仰,就没有了凝聚力,就成了一盘散沙,这是我们在新时代斗争中可能遇到的最大政治和文化风险。因而,我们一定要将红色文化的种子不断根植于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中,使其成为一代代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重要动力,成为我们伟大事业永葆青春的健康基因”,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要让红色文化成为我们伟大事业永葆青春的健康基因的观点,使用了对比论证。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分条作答。材料一“在红色文化问题上,有两种不自信”“要做到文化自信,既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历史形态的自信,也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当代形态的自信,更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未来发展以及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贡献的自信。唯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才能健康地、持久地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可以概括为“正确认识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对红色文化应有的自信”;材料二中,遵义师范学院的例子以及“这正是因为他们能够发挥无数高校所没有的人文资源——红色文化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遵义本地保留至今的红色文化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甚至还对引领学校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而打好教育这一胜仗,正需要学生个体和学校组织的共同努力。红色’之于教育的影响可见一斑”,可以概括为“大力挖掘、充分发挥、努力实现红色文化独特的育人价值”;材料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分别指向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创建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无数革命先驱上下求索、披肝沥胆,就是为了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这一伟大宏远的人生理想始终是‘红色经典’传唱不衰的价值主调”“‘红色经典’ 的价值元素也不单纯具有文学的审美意义,更具有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现民族精神图景的文化意义”,可以概括为“将‘红色经典’的价值追求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融合起来,彰显‘红色经典’传承民族文化核心价值的当代意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3分) 士兵突击(节选) 兰晓龙 三个人多少是振奋了一下,他们超过了那两名已经油尽灯枯的士兵,一口气把人拉下了几十米。那个终点已经只是八百来米的事情了 槲树林中忽然跑出一个跌跌撞撞的士兵,摔倒在袁朗(队长)的脚下,那是第一个到达的士兵,医护人员立刻上前救护。三个人的步子一下慢了下来,互相对望了一服。伍六一又开始挣扎,这回他的挣扎接近于厮打,一下狠狠地甩开了两人。 “就剩两个名额了!你们还拖着我干什么?三个人!只要三个人!”两个人呆呆地看着伍六一,身后两名士兵正缓慢但固执地赶了上来。 成才忽然掉头就跑,往终点奔跑。许三多却看也不看跑去的成才,他将背包背在身子前边,抢上来抓住伍六一,他不想丢下他,他要背着他走。伍六一强挣着就是不让,但那条腿已经吃不上劲了,大半拉沉重的身子被许三多架在肩上。许三多拖着伍六一,向终点做拼命的冲刺。由于负重过多许三多慢得出奇,他一步一步地往前冲着。伍六一不敢再挣了,他一只腿竭力地往前蹦着,因为现在的速度很重要,他得为许三多想点什么。 后边的那两名士兵,慢慢地超过他们了。伍六一受不了了,又开始愤怒地吼了起来:“他们超过你了!放开呀!你又要搞什么?还想在那空屋里做看守吗?……”伍六一的声音里都有哭声了。前边的那两名士,已经离他们越来越远。 成才已经到达了槲树林终点,那股子猛冲的劲头让他几乎撞在了袁朗的身上。精疲力竭的成才没有倒下,他立刻转过身看着战友:“许三多快跑!许三多,你加油啊!” 袁朗意味深长地看看他,又看看远处的许三多和伍六一,他的眼神里充满了一种钦佩。对于那还在争夺中奔跑的四个人来说,这剩下的几百米简直遥不可及。 “成才已经到了!只剩下一个名额了!你看见没有?!”伍六一望着绿意葱葱的槲树林对许三多说。许三多根本就没抬头看,他的力气依然用在对伍六一的拖拉上。“只剩一个名额!你把我拖到也不算!脑子进水啦!”“加把劲……再加劲。” 伍六一盯着那张汗水淋漓的虚脱的脸,忽然间恍然大悟:“我知道你要干什么了?你想拖着我跑到头,你自己装蛋趴窝是不是?”许三多还是没吱声,他只管脚下使幼。伍六一想突然挣开他,却发现横担在肩上的一只手臂简直已经被许三多的手掐到了肉里。 “蠢货……你不是笨是蠢了……我用得着你施舍吗?…我会去告你的!……你放开……求你放开……到嘴的馒头我们都不吃,现在为什么干这种事?”伍六一已经哭了。 “跑了好远……从家跑到这…前边都是你们推着扛着……最后这一下……我帮一下,又算什么?”伍六一已经完全没力气可用了,他只能看着许三多往前一步步挣扎。伍六一本来是狂怒加无奈的眼神也慢慢平和下来,他说:“许三多,咱们是朋友。” 近在咫尺的砰的枪响,把许三多吓了一跳。伍六一手中的信号枪还在冒着烟,信号弹正缓缓地升天空,伍六一一瘸一拐地高举着双臂,向着终点挥舞着,他说:“我跑不动了!我弃权!”他真的是跑不动了,刚走出两步,便轰然倒地。救护车是随时准备的,几名卫生兵已经发动汽车过来了。 许三多呆呆地看着伍六一。伍六一瞪着他,挥着拳头喊着:“跑啊!许三多!”许三多掉头开始他的最后一段狂奔。那领先的两个兵意识到了后的威胁,也使出了最后的力气狂奔了起来。 许三多喊叫了,他在喊叫中开始了不可能的加速,第一次加速就超过了那两人。一个被超过的士兵终于丧失了信心,在许三多超过他的同时摔在地上.然而,他那位战友却不管不顾地回身拉起了他。许三多仍在喊叫着,喊叫声中救护车与他交错而过,喊叫声中许三多的声音将所有人的声音淹没,喊叫声中许三多刚流出的眼泪被风吹干,他在喊叫声中跨越了终点。 成才欢天喜地地跑过来,他想与许三多拥抱。许三多抬起头,那双眼睛里的冷淡让成才愣住了。许三多回头看着刚刚跑过的路,他看到那两名士兵正互相地搀扶着跨越终点。远处的伍六一已经被卫生兵用担架抬上救护车。伍六一笑得像个大男孩一样,向这边不停地挥手。 (选自《士兵突击》,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军事题材的小说多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本文节选虽短,但情节曲折,伍六一弃权、许三多冲刺等场面,让读者回味无穷。 B.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成才在只剩两个名额及两个士兵赶上来的情况下,抢先冲到终点,与许三多相比,更为理智与冷静。 C.许三多在友情与荣誉之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友情,并自始至终没有动摇过。他执着、坚韧、重情的形象被刻画得淋滴尽致。 D.小说通过袁朗队长钦佩的眼神,运用侧面描写,让读者看到了主人公独特的人格魅力,从而使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更鲜明立体。 10.请简要分析文中伍六一的心理变化过程。(5分) 11.文章“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震撼人心。请从许三多的角度,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案】 9.B 10.① 超过两名对手,望见终点时,他内心是振奋的。 ② 两名对手赶上来时激烈的挣扎,表现了他担心拖累战友、害怕被对手超越的心理。 ③ 被两名对手超过后的狂怒、哭泣与平和,既有对战友的“固执”的愤怒、无奈,又有对自己不被抛弃的激动与欣慰。 ④ 最后,笑得像个大男孩,既有对战友获胜的喜悦,又有为自己选择放弃而没有拖累战友的释然。 11.①不抛弃,就是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都不抛弃自己的战友,要与战友共荣辱,同生死。这是一种集体意识,彰显的是“团结”的精神力量; ②不放弃,就是在任何艰苦卓绝的条件下都不放弃自己的目标、任务与荣誉。这是一种担当和执着的精神,需尽最大的力量冲向终点,完成任务; ③ “不抛弃、不放弃”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意志。它不仅是战友之间珍贵友谊的写照,还是战胜敌人的军魂。 【解析】 9.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把握文本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基础上,分析选项中的人物、时空、事件、艺术手法、情感等,常见错误类型有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B项,“与许三多相比,更为理智与冷静”错误,对比的效果分析不当,目的是突出许三多的“不抛弃、不放弃”的执着。故选B。 10.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筛选出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方法具体刻画人物的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心理活动或思想变化的地方,回归原文,写伍六一的心理有第一段“三个人多少是振奋了一下,他们超过了那两名已经油尽灯枯的士兵”,情感词“振奋”;第二段“伍六一又开始挣扎,这回他的挣扎接近于厮打”,情感词“挣扎”;第五段“伍六一受不了了,又开始愤怒地吼了起来:“他们超过你了!放开呀!”,情感词“受不了”“愤怒”“放开”,可见他愤怒于许三多的固执,又感激许三多对自己的不抛弃;末段 “笑得像个大男孩一样,向这边不停地挥手”,情感词“笑”,可见为许三多的胜利而开心,也为自己没拖累战友而高兴。 11.本题考查探究文学作品不同层面的精神的能力。解答此题,仔细审准题干,题干中的“信念”、“意志”、战友“珍贵友谊的写照”、“战胜敌人的军魂”这几个关键词其实已经给考生明确指明了答题指向,考生回归文本内容,在把握情节和人物精神情感的基础上,运用以果溯因法很容易答出要点:“不放弃” 指意志坚定地去实现目标的精神、拼尽全力地战胜敌人的军魂;“不抛弃”指任何时候都不抛弃战友的团结精神、战友情谊。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7分) 心术 苏洵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 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①而按剑,则乌获②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选自《四部丛刊》本《嘉祐集》,有删改) (注)①袒裼(tǎn xī):脱去上衣露出身体。②乌获:古代大力士。 12.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B.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C.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D.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烽燧:烽火。古代边防警报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燃火叫“燧”。这里泛指军队的警戒工作。 B.斥堠:古代用来瞭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放哨、瞭望。 C.黄帝:传说中我国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相传曾在战争中多次取胜,打败了炎帝、蚩尤, 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 D.冠胄衣甲:冠,帽子。胄,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衣,衣服。甲,铠甲,古代战士穿的用皮革或金属片制成的护身服。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 —项是( )(3分) A.当将领的道理,首先应当培养智谋胆略,这样才可以控制战争形势有利与不利的变化,才可以应付敌人。 B.大凡用兵,应当崇尚正义,只有正义才能激怒士卒,当士卒激起义愤时,就可驱使他们百战而不殆。 C.要使战斗力无穷无尽,既要能利用形势来巩固军队的阵容,又要能够利用形势来巩固自己。 D.邓艾用绳索挂着士兵翻山越岭,偷袭蜀国,因为刘掸的昏庸,蜀国的百万大军才会束手就擒。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所有不可措手足也。 (2)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答案】 12.A 13.D 14.D 15.(1)大凡用兵,应当崇尚正义,如果不合乎正义, 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要轻举妄动。并不是一动就会造成失败,而是怕将来会弄到手足无措的地步。 (2)我军的短处,我把它显眼地暴露出来,使敌军心生疑虑而退却;我军的长处,我暗中藏起保护起来,让敌军轻率大意而落入我的圈套,这就是善用长处及短处的策略。 【解析】 12.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尺棰”“猛虎”“手”“蜥蜴”“色”“步”“人”“情”,虚词“所”“则”“至于”“而”“之”“也”,“奋呼而操击”与“变色而却步”句式结构相同,BD项,“则”为连词,意思是“就”,连接前后两个句子,根据句意“有所依赖,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败”,“则”前应断开,排除BD两项;C项,“奋呼而操击”“变色而却步”是相同的句式结构,根据前后对称原则,“变色而却步”中间不应断开。再结合本句意思:有所依赖,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败。手中有了短棍,碰上猛虎,就会大声喊叫,用棍去击虎;两手空空,遇到一条四脚蛇,也会吓得脸上变色而后退,这是一般人的通常心理。句子可以断开为: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故选A。 13.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冠,帽子……衣,衣服”说法错误,“冠”“衣”这里都用作动词,是“戴”“穿”的意思。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D项,“因为刘禅的昏庸,蜀国的百万大军才会束手就擒”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五段,原文为“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百万大军会束手被擒是因为邓艾“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轻视刘禅而冒险行动。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兵”,用兵;“上”,通“尚”,崇尚;“虽”,即使;“利害”,偏义复词,偏在“害”上,意思是“失败”;“措手足”,手足无措;“而他日将所有不可措手足也”,而是怕将来会弄到手足无措的地步。(2)中“所短”,短处;“抗而暴之”,指把它显眼地暴露出来;“之”,代词,代指敌军;“却”,退却;“阴”,暗中;“狎”,指轻率大意;“使之狎而堕其中”,让敌军轻率大意而落入我的圈套;“此用长短之术也”,判断句,这就是善用长处及短处的策略。 参考译文 当将领的原则,首先应当培养智谋胆略。即使泰山在面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前面突然出现而眼睛不眨,这样才可以控制战争形势有利与不利的变化,才可以应付敌人。 大凡用兵,应当崇尚正义,如果不合乎正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要轻举妄动。并不是一动就会造成失败,而是怕将来会弄到手足无措的地步。只有正义才能激怒士卒,当士卒激起义愤时,就可驱使他们百战而不殆。 一切作战的措施是,战前要积蓄财力物力,临战时要养精蓄锐,战争打响后要鼓足勇气,胜利后要保持斗志。谨慎地做好警报工作,严密地做好侦察瞭望工作,使得耕种者一心生产,用这来积蓄财力物力;给士兵丰厚的给养,使他们得到休息,用这来养精蓄锐; 打了小胜仗不松劲,吃了小败仗更要加强缎炼.用这来提高士气:用人时不要一下子满足他的欲望,用这来保持其斗志=所以.用兵就是要使士兵常常胸怀义愤,心中有欲望而总不满足。义愤不能全部爆发就勇气十足,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继续追求。所以即使统一了天下,而士兵仍不厌战,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多次战争后,他的士兵依然斗志不衰的原因。 凡是做将帅的,必须足智多谋而又威严;当士兵的,应当愚昧一点。足智多谋就使人感到高深莫测,威严就使人感到凛然不可侵犯,因此士兵都把自身交出来听从号令,这样,怎么能不愚昧呢?只有士兵愚昧了,将帅才能够与他们同生共死。 凡是军事行动,必须了解敌方的主帅,了解敌方的将领,然后才可以进行冒险行动。邓艾用绳索挂着士兵翻山越岭,偷袭蜀国,如果不是刘禅的昏庸,那么百万大军就会束手被擒,邓艾本来就是觉得可以轻视他们才冒险行动的。所以,古时候贤明的将帅,既能以自己的兵力去试探敌人,又能以敌人来检验自己的军队,因此,可以决断自己军队的行止。 凡是担任主将的原则是,必须通晓事理后才可以起兵,了解作战形势后才可以打仗,知道节制后才可以指挥军事。通晓事理则理不亏,了解作战形势则能保持不败,知道节制则不会陷入困境。见了小利不发兵,见了小患不避让,因为这些小利小患,不值得我施展才略,(只有这样)然后才能对付大利大患。只有善于蓄养本领又爱惜自己军队的人,才能无敌于天下。 所以一忍可以抵御各种轻率的勇猛,一静可以控制各种轻举妄动。 军队各有长处及短处,无论是敌军或我军都是一样。那么请教:“我军的长处,我拿出来发挥它,但敌军不与我较量;我军的短处,我掩藏起来搁置一边,而敌军却偏要与我较量,怎么办呢?”回答说:“我军的短处,我把它显眼地暴露出来,使敌军心生疑虑而退却; 我军的长处,我暗中藏起保护起来,让敌军轻率大意而落入我的圈套,这就是善用长处及短处的策略。” 善于用兵的,要使士卒既要无所顾忌而又有所依赖。无所顾忌,就知道死不足惜; 有所依赖,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败。手中有了短棍,碰上猛虎,就会大声喊叫,用棍去击虎;两手空空,遇到一条四脚蛇,也会吓得脸上变色而后退,这是一般人的通常心理。明白这道理的,就可以带兵了。脱掉上衣露出胸臂而手执利剑,则连大力士乌获也不敢逼近;戴着头盔,身穿战甲,却靠着武器睡大觉,那么连小孩也能弯弓射箭把他杀死。所以善于用兵的能利用形势来巩固军队的阵容。能够利用形势来巩固自己的,那么战斗力就会无穷无尽。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7分) 赠彭州权别驾 苏颋 双流脉脉锦城开,追饯年年往复回。 只道歌谣迎半刺①,徒闻礼数揖中台②。 黄莺急啭春风尽,斑马长嘶落景催。 莫怆分飞岐路别,还当奏最掖垣③来。 (注)①半刺:指州郡长官下属的官吏,如长史、别驾、通判等。②中台:中书省。③掖垣:意为朝廷的中央部门。 16.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中“脉脉”一叠词,既写出了两条河默默无声地流过锦城,又写出诗人绵远深挚的送别之情。 B.颔联“只道”与“徒闻”对举,一迎一揖,本以为受到人们的夹道欢迎,却只听说友人拜见中书省的消息。 C.诗中“分飞”“岐路”都暗喻诗人与友人的离别,“莫怆”则强调了诗人对友人出京任职而离别的悲伤之情。 D.诗人最后希望他那位往别处任职的朋友能够考绩列为优等,寄盼友人能带着政绩重返京城。 17.请简要赏析“黄莺急啭春风尽,斑马长嘶落景催”。(4分) 【答案】 16.C 17.①以动写静,以黄莺的急切鸣叫与斑马的长鸣写分别之时晚春落日的静态之美。②情景交融(衬托),黄莺急切的鸣叫,斑马的长嘶,落日渲染(烘托)出了与友人分别之时内心的不宁(难于平静)。③拟人,“落景催”,一“催”字,以拟人化的动作写落日,离别似乎是落日催促的,烘托出不舍之情。 【解析】 1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情感、语言、技巧的能力。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强调了诗人对友人出京任职而离别的悲伤之情”错误,“莫”是“不要”的意思,是劝慰友人不要因为离别而悲伤。故选C。 17.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本题要求简要赏析颈联“黄莺急啭春风尽,斑马长嘶落景催”。首先要读懂全诗,颈联的意思是黄莺急急鸣叫着,好想春风将要吹尽;骏马长声嘶鸣,好像是落日余晖在催促。这是一句写景句,描写了黄莺的急切鸣叫声与斑马的长鸣声。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黄莺急啭”“斑马长嘶”是动态之景,“春风尽”“落景”是静态之景。此外,还采用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诗中用“急啭”、“长嘶”渲染了离别之时内心难于平静。尤其是“落日催”中的一“催”字,以拟人化的动作写落日,写出了诗人与友人离别似乎是落日在催促,既渲染悲凉的气氛,又写出离别的不舍之情。 四、情景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 (2)《登高》中,杜甫在描绘了寥廓萧瑟的秋景之后,不禁生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漂泊他乡寂寞孤苦之叹。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9分) 聂荣臻曾外孙王佳口述的《我的老爷爷——聂荣臻》,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作为开国元勋,聂荣臻的人生故事许多都早已为人熟知,但是,这本书运用的大量素材是只有当事人才了解的 ,许多还是第一次见诸文字。书中特别 了聂荣臻如何支持科研工作之事。1958年冬,大雪 ,加上三年困难时期已经开始,从事国防科研的技术人员有不少被冻伤,聂荣臻派人给2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挨个儿看手。此外,聂荣臻还向周恩来倡议,“向各大军区、海空军募点捐”,为一线科研人员弄到了猪肉、黄豆、海带、鱼、豆油等。当时聂荣臻还宣布,“全部分给专家和技术人员,领导、行政人员一律不分”“我们领导要是吃了一两,就开除我们的党籍”。 这是一本少儿读物,因此这本书的叙事口吻完全是一个孩子的口吻,形式也是讲故事的形式。为方便孩子们阅读和理解,( ),让小读者在充满历史画卷的故事情景中,带着 的求知欲快乐阅读和感知。 1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我的老爷爷——聂荣臻”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这简直就是颠倒黑白——说得不客气一点——无耻之尤! B.“最近人人喜欢听这首歌,只有你不喜欢,——听说了吗?隔壁班的班主任下海经商去了!”陈骏小声说道。 C.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好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一样美好的东西——鲜花。 D.“营长他连中三发子弹,他牺——”小战士还没说完就大哭起来。 20.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内幕 披露 沸沸扬扬 浓重 B.内幕 揭露 纷纷扬扬 强烈 C.细节 揭露 沸沸扬扬 浓重 D.细节 披露 纷纷扬扬 强烈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精心设计的每一章节的故事,以及独具匠心设计的与之相关的“小链接” B.作者独具匠心地在每一章节的故事中,精心设计了与之相关的“小链接” C.作者精心设计的与之相关的“小链接”,被其独具匠心地体现于每一章节的故事中 D.作者独具匠心地设计了“小链接”,并将其放入与之相关的每一章节的故事中 【答案】 19.C 20.D 21.B 【解析】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需要把握标点符号的常见用法以及常见误区,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我的老爷爷——聂荣臻’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题干“我的爷爷——聂荣臻”中破折号是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C项,“留下了一样美好的东西——鲜花”中的破折号也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A项,“颠倒黑白——说得不客气一点——无耻之尤”中破折号标示插入语;B项,“只有你不喜欢,——听说了吗”中破折号标示话题的转换;D项,“营长他连中三发子弹,他牺——”标示话语的中断或间隔。故选C。 20.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内幕,外界不知道的内部情况(多指不好的);细节,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文段指书中所运用的大量素材是只有当事人才了解的细小的情节,应用“细节”。第二处,揭露,使隐蔽的事物显露;披露,发表,公布,表露。语段说的是书中公布了聂荣臻支持科研工作的事情,应用“披露”。第三处,纷纷扬扬,(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多形容议论纷纷。语段中用于形容大雪,应用“纷纷扬扬”。第四处,强烈,极强的,力量很大的,鲜明的,程度很高的,强硬激烈;浓重:(烟雾、气味、色彩,等)很浓很重。语境用于修饰“求知欲”,应用“强烈”。故选D。 2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从前文“为方便……”可知,所填语句的主语为人,故排除A、C项,因为这两项的主语分别为“故事”“小链接”;从语境来看,括号中的句子应是“为方便孩子们阅读和理解”的举措,这个举措就是设置“小链接”,比较B、D两项,B项更突出“小链接”,同时B项比D项表述更加简洁、顺畅。故选B。 22.在开展国学课堂《论语》课前3分钟演讲活动中,小林有感而发,从《论语》及课本中选择了一些经典词语,想给自己写两副励志对联,请你按要求帮他补充完整其下联或上联。(6分) 对酒当歌 三省吾身 知行一致 雄心不灭 日新其德 远志长存 跋山涉水 仁智双修 第一副表达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对酒当歌雄心不灭,_______________。 第二副表达要不断反观自己,加强修为,日日进步,_________________,日新其德仁智双修。 【答案】涉水跋山远志长存 三省吾身知行一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对联一般分上下两联,上下联字数相同,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语义相关。本题中,根据对联特点及内容选择经典词语,按要求组合成对联即可。表达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对酒当歌雄心不灭,涉水跋山远志长存。上下联都是动宾+动宾+定中+状中。表达要不断反观自己、加强修为、日日进步:三省吾身知行合一,日新其德仁智双修。上下联都是状中+主谓。 【点睛】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它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其实,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首诗,可以说,对联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诗。概括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23.请参照①的方式,根据下面文段的内容再推断出两点结论。(5分) 据《成语探源辞典》统计,出自《诗经》的成语有177条,出自《论语》的成语有173条,出自《孟子》的有136条,出自“春秋三传”的有255条,出自庄子的161条,出自《史记》的有265条,出自唐诗的有310条,出自宋代诗词的有140条。这些成语涉及到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礼仪习俗、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①越是有名的著作,产生的成语也就越多。 ② ③ 【答案】答案示例:②古代经典著作是汉语成语的重要来源;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一定程度上隐含在这些成语之中(或成语是语言宝库中的精华,也是文化的积淀)。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根据文中的“出自”和“成语涉及到”进行推断。 六、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95岁的张富清,是解放战争中冒着枪林弹雨炸掉敌人4个碉堡,有着赫赫战功的西北野战军突击队员;是转业时前往鄂西山区,为一方贫穷百姓,默默奉献的基层干部;是在艰苦岁月里藏起战功,甘守清苦,不给党和国家添麻烦的退伍老兵。张富清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人们感动于英雄无言,更感动于一位耄耋老人历经岁月磨炼而始终坚守的初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乐于奉献 莎士比亚说:“上天生下我们,就是要我们当火炬,不是要照亮自己而是要普照众人。”奉献是石,敲击星星之火,点燃暗灭的灯;奉献是灯,闪烁荧荧微光,照亮了前方的路;奉献是路,引领我们前行,迎向前方的光明灿烂,找到人生的定位和价值。我想成为乐于奉献的人,在这广袤的天地间,如一颗星兀自折射出黑夜里最璀璨温馨的光彩。 奉献自我,能提升生命的价值,并让社会更趋祥和与美好。泰戈尔曾云:“爱让人类亲吻着无限。”奉献的出发点是让我们的心保持炙热与热情,并乐于付出一己之力,营造一个盈满动人温情的社会。爱如一把火炬,燃起温热明亮的烈焰,在黑暗中照耀出一片光明;似冬日的暖阳,在寒冷刺骨之际以灿烂的温度增添幸福。爱的力量是强大的,奉献出一分自我,虽然看似微不足道,却能让社会因此多一些改变,多一点美好。我想成为一个乐于奉献的人,伸出关怀的双手,修筑一座座关爱的桥梁。 领导人讲“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随时牺牲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宝贵精神,彰显了一种博大胸怀,体现出大国领袖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矢志不渝的思想境界和责任担当。而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承担起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无私奉献,负重前行,让中国更强。 我愿奉献些许物质的资助,虽然无法太多,却代表着我脑海中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路上到便利商店,将找回的零钱投入一旁的捐款箱,只闻得零钱叮咚乍响,那似乎是这份爱心在心灵深处响起的乐音,清脆悦耳。每一枚硬币,虽然极微小,却能为其它生活困苦的人们尽一分心力;每一次改变,虽然看似轻微,却是一种改变社会的动力。 我愿奉出一片诚挚的爱心,多为我们的社会服务一些,生命也将因此丰实且更具深度。有一次,我和同学一起到孤儿院做志愿者,当天我们先帮他们打扫、清洁,再陪他们一同玩耍、嬉戏。我看见了他们脸上的笑靥如阳光般灿烂。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曾云:“当我们爱别人的时候,生活是美好的,快乐的。” 当黑夜降临,我愿意做一颗闪耀的星斗,为他人带来希望;当严冬之际,我愿化作一道明媚的阳光,在人间传递爱的温度。我想成为一个乐于奉献的人,和众人一道,让那一点点感动擦出爱的火花,温暖世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作文材料和要求。材料中的“人们感动于英雄无言,更感动于一位耄耋老人历经岁月磨炼而始终坚守的初心”,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无私奉献”“家国情怀”,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具体写作时,应结合对实现“人生的价值”的具体理解,避免抽象的描写和空泛议论。 参考立意: 1、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2、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奉献自己的力量等 3、甘于奉献,乐于奉献 4、家国情怀,责任担当 5、敬重英雄,争做楷模 可用素材: 1、“无我”境界是成就“大我”的动力源。研读《领导人的七年知青岁月》《知之深爱之切》《领导人在正定》等著作,不难发现,领导人始终把为群众办实实在在的好事放在首位。为此,他可以不远千里考察学习办成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他可以骑着“二八”自行车走街串巷、解决问题,兴起正定调查研究新作风。始终同群众在一起,充分掌握基层事情和群众所思所想,党员干部才能克服盲目和慌张,做到胸有成竹的充分自信,不断创出造福一方的优异成绩。——《领导人的“我将无我”诠释了一种新境界》(人民网) 2、志向是人生的航标。一个人要做出一番成就,就要有自己的志向。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志向,但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各种具体志向的底盘,也是人生的脊梁。要注意培养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志向,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时刻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努力做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好孩子,做祖国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接班人。 3、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雷锋 4、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列夫·托尔斯泰 5、有良知的人有责任心和事业心。——苏霍姆林斯基 6、一个人能承担多大的责任,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功! 7、论财富,他并不是中国最富裕的人,比他有钱的人比比皆是,但是几十年来他累计捐赠到位款物超过800万,他让爱满人间,让温暖传遍人心,他用心灵的烛光照亮世界,他的爱让世界不再寒冷。他就是87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作物遗传学家卢永根教授,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卢院士夫妇平时生活非常节俭,对党、对国家、对人民一片忠诚。他们决定用多年积蓄,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奖励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品学兼优的贫困本科生和研究生、奖励农学院忠诚于教学科研的教师以及资助农学院邀请的农业领域国内外著名科学家来校讲座。我们的很多院士都具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 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他们用大爱盈满人间! 行文思路: 议论文的思路和结构有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本文可用并列式结构,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我想成为乐于奉献的人。其次,提出分论点,进行并列式阐述。可列举一些事例,加强论证力度。最后,总括全文,再次点题。结构上,做到首尾呼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