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案

‎ ‎ ‎18.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2.知道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葡萄干布丁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2.在教学中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渗透三个物理学方法:模型方法,黑箱方法和微观粒子的碰撞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ɑ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葡萄干布丁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1 课时 ‎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述:汤姆生发现电子,根据原子呈电中性,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 学生活动:师生共同得出汤姆生的原子葡萄干布丁模型。‎ 6‎ ‎ ‎ 点评:用动画展示原子葡萄干布丁模型。‎ ‎(二)进行新课 ‎1.粒子散射实验原理、装置 ‎ (1)粒子散射实验原理:‎ 汤姆生提出的葡萄干布丁原子模型是否对呢?‎ 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用一般的方法是无法探测它的内部结构的,要认识原子的结构,需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行轰击。而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中心。它还可以使荧光屏物质发光。如果粒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了运动方向,荧光屏就能够显示出它的方向变化。研究高速的粒子穿过原子的散射情况,是研究原子结构的有效手段。‎ 学生:体会粒子散射实验中用到科学方法;渗透科学精神(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的教育。‎ 教师指出:研究原子内部结构要用到的方法:黑箱法、微观粒子碰撞方法。‎ ‎(2)粒子散射实验装置 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主要由放射源、金箔、荧光屏、望远镜和转动圆盘几部分组成。粒子散射实验在课堂上无法直接演示,希望借助多媒体系统,利用动画向学生模拟实验的装置、过程和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切身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多媒体重点指出,荧光屏和望远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运动,从而可以观察到穿透金箔后偏转角度不同的粒子。并且要让学生了解,这种观察是非常艰苦细致的工作,所用的时间也是相当长的。‎ ‎ 动画展示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动画展示实验中,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现象 ‎(3)实验的观察结果 ‎ 必须向学生明确:入射的粒子分为三部分。大部分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发生了较大偏转,极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 ‎ 提问学生,师生共同用科学语言表述实验结果。‎ ‎2.原子的核式结构的提出 ‎ (1)投影出三个问题让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以四人小组讨论。其中第1、2个问题学生基本上能讨论出,第三个问题,通过师生共同分析,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进行逻辑推理得出原子的结构。‎ ‎ 三个问题是:用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能否解释ɑ 粒子大角度散射?请同学们根据以下三方面去考虑:‎ ‎(1)粒子出现大角度散射有没有可能是与电子碰撞后造成的?‎ ‎(2)按照葡萄干布丁模型,粒子在原子附近或穿越原子内部后有没有可能发生大角度偏转?‎ 6‎ ‎ ‎ ‎(3)你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应如何分布,才有可能造成ɑ粒子的大角度偏转?为什么?‎ ‎ 学生小组讨论、小组间互相提问,解答。‎ ‎(2)教师小结:‎ ‎ 对于问题1、2:‎ ‎ 按照葡萄干布丁模型,①碰撞前后,质量大的粒子速度几乎不变。只可能是电子的速度发生大的改变,因此不可能出现反弹的现象,即使是非对心碰撞,也不会有大角散射。‎ ‎②对于粒子在原子附近时由于原子呈中性,与ɑ粒子之间没有或很小的库仑力的作用,正电荷在原子内部均匀的分布,粒子穿过原子时,由于原子两侧正电荷将对它的斥力有相当大一部分互相抵消,使粒子偏转的力不会很大,所以粒子大角度散射说明葡萄干布丁模型不符合原子结构的实际情况。‎ ‎ 师生互动,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分析推理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 对于问题3:‎ 先通过课件师生分析,然后小组讨论,推理分析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教师起引导和组织作用。‎ ‎ 教师小结:实验中发现极少数ɑ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反弹回来,表明这些ɑ粒子在原子中某个地方受到了质量、电量均比它本身大得多的物体的作用,可见原子中的正电荷、质量应都集中在一个中心上。‎ ‎①绝大多数粒子不偏移→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 ‎②少数粒子发生较大偏转→原子内部有“核”存在。‎ ‎③极少数粒子被弹回  表明:作用力很大;质量很大;电量集中。‎ 点评: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模型法 ‎(实验现象)、→(分析推理)→(构造模型)‎ ‎ (通过汤姆生的原子结构模型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既渗透科学探究的因素教学,又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并将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行星结构相类比,指出大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美,渗透哲学教育。通过学生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与交流,顺理成章地否定了葡萄干布丁模型,并开始建立新的模型。希望这一部分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总结,总结时,突出汤姆生原子模型与粒子散射实验之间的矛盾,可以将粒子分别穿过葡萄干布丁模型和核式结构模型的不同现象用动画模拟,形成强烈的对比,突破难点)‎ ‎ 联想在以前的学习中有哪些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在哪些方面的研究中可以应用模型法来研究。‎ 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后再展示立体动画粒子散射模型,使学生有更清晰的直观形象、生动的认识。‎ ‎3.原子核的电荷与大小 关于原子的大小应该让学生有个数量级的概念,即原子的半径在10-10m 6‎ ‎ ‎ 左右,原子核的大小在10-15~10-14m左右.原子核的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体积只相当于原子体积的万亿分之一。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举一些较形象的比喻或按比例画些示意图,同时通过表格展示,对比。‎ ‎  ‎ 半 径 大 小 (数量级)‎ 类 比 原子 ‎10-10m 足球场 原子核 ‎10-15m~10-14m 一枚硬币 ‎(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四)作业:课本P55第1、3、4题 ‎★教学体会 本节课在未准备前,本人开始和大部分的老师一样,均认为该课很容易上,也没什么多少内容可教学,作为上公开课不合适;因为传统的教学中,只是告诉学生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一节课15分钟就可以讲完了。‎ 传统的教学中只是“授人以鱼,并未授人以渔”,学生并不知道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做,并没有学会卢瑟福通过推理分析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科学方法,可以说,这节课最精华的所在:科学研究方法如模型法、黑箱法、微观粒子碰撞法,学生并没有从中体会到,是舍本求末的教学法。‎ 本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有:‎ ‎ (1)通过动画展示了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本实验不够条件做,只能通过图片介绍的不足;使难的知识变得更形象生动,更容易。‎ ‎ (2)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三个问题:有关用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能否解释ɑ粒子散射实验现象,一步一步得出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从而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观察能力,有利用培养学生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不怕苦、不怕累的科学精神。‎ ‎ (3)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并掌握到研究原子内部结构(未知世界)的三种方法:模型法、黑箱法、微观粒子碰撞法,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基本思想。 ‎ ‎(4‎ 6‎ ‎ ‎ ‎)探索在扩招情况下,进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是本节课的试验主题之一,也是我校开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在有些学生的能力要求太高的地方,采用小步跑的方法,将难点的梯度设置为几个台阶,如三个问题的回答讨论,就采用这一方法,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在小组中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和学会在小组学习中进行协作团结。‎ ‎ (5)在教学中虽然不能进行真实的实验,但同样处处渗透着新课程理念的科学探究思想;‎ ‎ 例如:根据原子里面的结构是怎样的?(提出问题)──电子的发现──原子呈电中性──汤姆生因此提出葡萄干布丁模型(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可以解释一些实验现象,有其一定的正确性──但无法解释粒子散射实验(进一步实验验证)──根据ɑ粒子散射实验现象──在原有葡萄干布丁模型基础上进行修正,卢瑟福提出新的原子的核式结构──建立新的理论(新的猜想与假设)──进一步的实验验证──电子云 ‎ 教学之中要注意的地方和教学中的火花:‎ ‎ 在学习的回答三个问题中,教师要灵活地处理学生问到的问题,不要回避问题,这些问题有的也许是思想的火花,有的是学生理解中的误区,教师要能及时发现问题,而这些就更要求新课程下的教师要更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备课水平和质量,要能及时引导学生如何去分析问题和进行研究,而不是单一提供现成的答案;‎ 例如:(1)学生可能在分析问题同时,粒子能将电子打出,那么在屏上就能看到的是电子的亮点,这样打在屏上的亮点就不一定是散射后粒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粒子打出电子后,根据碰撞的相关知识可知,粒子的速度几乎不变;又由于电子的质量很小,粒子的质量较大,当电子碰撞到屏上时,能量较小,体积较小,不易观察到,从屏上观察到的应该是粒子。‎ 附1: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识水平 ‎ 我校从去年扩招后,由原来的6个班扩招到16个班,而广州市的其他学校也在扩招,明显感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及物理基础在下降,因此根据现有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案、一步步设计难度梯度,进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成为我校的重点课题。‎ ‎ 为了使教学更具有代表性,所教教学班为物理选修普通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但对物理有较大的兴趣。‎ ‎ 2.可能存在的学习困难 ‎ 估计学生利用ɑ粒子散射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推理出卢瑟福的原子的结构模型会有一定的困难;对提出的3个问题,前二个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于问题3采用先让学生猜想,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出原子的结构。‎ 附2:教学主线设计 6‎ ‎ ‎ 附3:教学媒体设计 教师演示实验:‎ ‎ 介绍ɑ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原理、装置、现象由于中学阶段没有条件进行实验,采用动画模拟的方法。 ‎ ‎ 多媒体的应用的设计:‎ ‎ 由网上下载2个相关的flash小课件,再将其有机地、无缝地插到自制PPT课件,只使用网上小课件的一小部分对自己有用的部分 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