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4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备战2012高考1994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专题十五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师版
专题十五 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2007年高考海南卷地理)实地调查发现,近几十年来长江中下游的白鳍豚的数量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长江中下游 A.流速降低 B.水量减少 C.泥水增多 D.水污染加重 【答案】D 【解析】在河流中,由于水利工程的修建改变了生物的回游路线、环境、水污染等,导致生物减少。近几十年来长江中下游水量减少、泥水增多等现象不明显,水体污染是主要原因。 在两个相同的长方形塑料盒子的一端用潮湿的土壤分别搭起一座相同坡度的“小山”,从盒子的另一端倒入等量的水,形成“湖泊”;不同的是在其中一个盒子内,将一块微湿的海绵压入“小山”底端的土壤里(见图)。分别用两个喷水壶,往“小山”上洒等量的水,模拟降水。观察、比较两个盒子内水面发生的变化。 2.(2009年高考上海地理单科卷)放有海绵的盒子的水面与另一盒子的水面相比 A.高出很多 B. 高出稍许 C.高度相同 D. 高度较低 【答案】D 【解析】由于海绵具有较强的吸水能力和含水能力,放有海绵的盒子中的水被海绵吸收一部分,水面应较低。 3. (2009年高考上海地理单科卷)实验中海绵代表的地理环境是 A. 黄土塬 B. 沙滩地 C. 沼泽地 D. 自流盆地 【答案】C 【解析】黄土颗粒细小,吸水能力差;沙滩吸水速度快,但排水速度也较快;自流盆地为承压水;沼泽地吸水速度快,但排水速度慢,与海绵特点相似。 6.(2009年高考上海地理单科卷)上海在长兴岛北侧边滩筑堤建成青草沙水库。该水库主要功能是 A.防止洪水泛滥 B. 扩大湿地面积 C. 开发旅游景点 D. 提供优质水源 【答案】D 【解析】长兴岛是宝山的一座荚丽岛屿,它三面临江,一面临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独特的气候环境。远离外界的污染源,生态系统完善,大气清新度维持在一级水平。在其北侧边摊筑水库主要是为了提供优质水源。 7.(2009年高考上海地理单科卷)下列因素中,可能使长江三角洲滩涂遭受侵蚀与海岸线后退的是 ①上游输沙量降低 ②风暴潮频发 ③长江径流量加大 ④海平面上升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长江径流量减少,导致入海水量减少,海水对三角洲滩涂的侵蚀明显,海岸线后退。 8.(2009年高考浙江卷)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国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尤为脆弱 B.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要快 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土地荒漠化更为严重 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 【答案】D 【解析】我国南方地区水热匹配条件好,自然条件优越;人为原因是加剧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三江平原地区,低湿地、沼泽区分布较广,地处高纬,抑制了土地的荒漠化;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大风、多扬沙天气是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考点定位】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分析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I卷)江苏北部沿海滩涂围垦,需要经过筑堤、挖渠等工程措施和种植适应性植物等生物措施改造,4~5年后才能种植粮食作物。据此完成1~2题。 9. 改造滩涂所种植的适应性植物应 A.耐湿 B.耐旱 C.耐盐 D.抗倒伏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盐碱化的治理。沿海滩涂受到海洋的影响,土壤盐碱化程度高,所以改选滩涂所种植的植物要耐盐碱。 10.若缩短滩涂改造时间,需投入更多的 A.化肥 B.农家肥 C.农药 D.淡水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盐碱地的治理方法。要缩短改选时间,就可以大量淡水冲洗土壤中的盐类物质,所以需要投入更多的淡水。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图10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27-28题。 11.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A.土地此生盐渍化加剧 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 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宁夏卷)表1某区域2000—2004年湿地的转化 单位:km2 转化来源 湿地类型 旱田 城镇用地 工矿用地 草地 其他 河渠 489 -7 0 235 48 海涂 43 -155 -2027 0 17627 水库坑塘 25657 -33 -211 5694 926 水田 76 -793 -1053 0 0 注:表中数据正值表示正向转化——湿地面积增加,负值表示逆向转化——湿地面积减少。 13.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由小到大顺序为 A.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 河渠 B.河渠 水田 海涂 水库坑塘 C.水田 河渠 水库坑塘 海涂 D.河渠 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 【答案】B 【解析】根据表内数据计算(正值——湿地面积增加,负值——湿地面积减少):河渠湿地面积变化489-7+0+235+48=765,海涂面积变化43-155-2027+0+17627=15488,水库坑塘面积变化25657-33-211+5694+926=32033,水田面积变化76-793-1053+0+0=-1770,变化幅度由小到大顺序为河渠、水田、海涂、水库坑塘。选择B。 14.与2000年相比,2004年该区域 A.物种多样性有所减少 B.水鸟栖息地减少 C.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D.湿地面积减少 【答案】C 【解析】各类湿地总面积是在增加,所以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物种多样性也增加。选择C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图1为我国北方谋取与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图1 15.下列土地整治方式中合理的是 ①甲处平整土地,提高土地质量 ②乙处修建护坡堤,防止岸坡侵蚀 ③丙出修建梯田,增加耕地面积 ④丁处修建挡土坝,拦截泥沙以淤地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17.(2007年高考海南卷地理)长江三峡两岸自古以来多崩塌、滑坡,且越接近水面线,崩塌、滑坡数量越多,其主要原因是越接近水面线 A.暴雨越多 B.植被越稀疏 C.谷越深坡越陡 D.土质越疏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长江流域的地质灾害及生物多样性减少问题调用的知识有滑坡、泥石流的原因;河流中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在河谷的形成过程中,由于流水的下蚀、侧蚀作用,水面附近坡度较陡,容易出现滑坡、崩塌现象。 18.(2009年高考广东地理单科卷)云南某地梯田规模巨大,级数最多的达5000级,现已成为中外闻名的观光景点。当初修建梯田的主要目的是 A.保持水土 B.发展旅游 C.利于浇灌 D.便于运输 【答案】A 【解析】地处云贵高原上的云南,地形崎岖不平,年降水量大,水土流失严重,当初修建梯田的主要目的是保持水土。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对地理景观的成因。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有多条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注入,北部有水道通往长江,湖泊水面呈现“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的景象变化。鄱阳湖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据此完成9-11题。 19.(2009年高考宁夏卷)鄱阳湖在冬季成为迁徙鸟群重要栖息地的原因是 A 湖滩面积大,水浅 B 湖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 C 湖区少有大舞,能见度好 D 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答案】A 【解析】要能够成为鸟类的栖息地,说明有一定的滩头面积 【考点定位】考查湿地的作用 20.(2009年高考宁夏卷)鄱阳湖冬、夏水面景象变化的原因是 A 湖底有线状洼地,冬季河道封冻,夏季来水量大 B 湖底平坦,入湖水量夏季大于冬季 C 湖底有线状洼地,水位季节差异明显 D 湖底平坦,长江顶托作用季节变化明显 【答案】C 【解析】冬季一条线是由于冬季降水减少,水位下降,成一条线说明底部为线状低地,夏季由于降水多,水位上升,成片状分布 【考点定位】考查水位季节变化的成因 21.(2009年高考宁夏卷)过去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A 水土流失加速湖泊淤积 B 围湖造田 C 气候变干造成湖泊水位降低 D 湖区地壳明显抬升 【答案】B 【解析】鄱阳湖湿地减少时由于人口增长导致人均耕地减少,为了增加粮食产量而围湖造田引起 【考点定位】考查湿地面积减少的原因 图1 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1,完成1-2题。 22. (2009年高考宁夏卷)1650---1780年该区域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B.经历了移民开垦 C.农业结构复杂 D.注重生态保护 【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在1650—1780年中,原始林地的比例急剧下降,耕地比重上升,所以可以推测是经历了移民开垦 【考点定位】考查学生读图的能力 23. (2009年高考宁夏卷)进入20世纪该区域 A.气候持续干旱 B.大力发展畜牧业 C.种植业产值降低 D.实施了退耕还林 【答案】D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20世纪以后耕地面积比重下降,草地与灌丛林在下降,出现次生林并且比例在上升 【考点定位】考查学生读图的能力 图4为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7~8题。 24图4 图例 前期(1973—1990年) 后期(1990—2002年)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10000 20000 30000 水田 旱地 林地 灌丛 草地 建设 用地 裸岩地 .(2009年高考山东卷)关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 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 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 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答案】D 【解析】耕地在图中表现为水田和旱地,水田前期减少11000公顷,后期增长约6000公顷;旱地前期增长约26000公顷,后期减少30000公顷,它们都是减少的大于增加的,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25.(2009年高考山东卷)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而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 ①林地 ②灌丛草地 ③建设用地 ④裸岩地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解析】要求“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而能反映生态状况的是绿地(林地和草地)及裸岩地,体现“由退化趋于好转”,即绿地前期减少、后期增加,裸岩地前期增加、后期减少。 【考点定位】①坐标图判读;②区域生态环境变迁。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黄土高原地貌千姿百态、地域王化丰富多彰、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26.黄土地貌形态多姿。黄土峁就是其中一种。黄土峁是指 A.切割较深的黄土沟 B.孤立的黄土丘 C.长条形的黄土高地 D.范围较大的黄土高原残留面 【解析】考查黄土高原微地貌:塬墚峁。 【答案】B 27.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合理措施有 ①坡面修梯田,减缓坡度 ②加快林地建设,调节地面径流 ③保持传统轮荒耕作制度 ④在低娃修建淤地坝,贮水拦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考查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措施。 【答案】C 28.下列文化景观中,属于黄土高原文化的是 ①秦腔 ② 窑洞 ③评剧 ④吊脚楼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考查黄土高原文化特色。 【答案】A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II卷)图2示意某河流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逐年变化。读图2,完成4~5题。 图2 29.图中信息表明该河流 A.1950~1969年输沙量与径流量年变化同步 B.1985年之后输沙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相反 C.1950~2005年输沙量的变化率高于径流量的变化率 D.高径流量年份与高输出量年份逐一对应 (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四川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图2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读图2,回答3—4题。 农 牧 交 错 带 草原牧区 东部农耕区 饲草料 农副产品 待育肥家畜 深加工产品 31.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 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面积 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 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 【答案】D 【解析】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不能发展粮食生产。 3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 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 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解析】从示意图中分析,农牧交错带为西部提供饲料和东部深加工产品。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盖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表2。据此完成8~9题。 表2 33.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A.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B.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坡草地 荒草地 C.混交林地 油松有林地 荒草地 坡耕地 D.混交林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答案】D 【解析】相同降雨强度下,参考表中降雨强度很强和强两项,泥沙由小到大依次为混交林地 、 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 34.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坡地泥沙量大,导致生态破坏;混交林地和油松幼林地保持水土的作用比荒草地小。②④是错误的。 我国南水北调方案中涉及的某水源地总面积约94700km2 ,表1为该区域部分土地覆被类型面积构成,图4示意该区域部分土地覆被类型的地形构成。据此完成9~11题。 表1 部分土地覆被类型面积构成 类型 箭竹及灌丛 阔叶林 旱地 水田 石砾地、裸地 高山灌丛草甸 比重(%) 28.90 25.30 10.40 3.10 5.70 0.01 阳坡 河谷 阴坡 图4 面积百分比/% 高山灌丛草甸 阔叶林 箭竹及灌丛 旱地 裸地 石砾地 水田 100 60 40 80 0 20 35.(2009年高考全国I卷)该水源地内 A.阴坡坡度大于阳坡坡度 B.平均海拔水田低于旱地 C.石砾地、裸地多分布在山坡上 D.河谷中阔叶林面积最小 【答案】A 【解析】从图可知,阴坡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小,变化大,说明因地势陡,气温因海拔变化大,所以选A;水田和旱地都主要分布在河谷中,较难分辨出海拔高低,从图中可得出石砾地、裸地多分布在河谷中,从图中可以看出河谷中没有高山灌丛草甸分布,所以选项BCD不能选。 36.(2009年高考全国I卷)保护该水源地山地阳坡生态环境应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A.保护高山灌丛 B.防治水土流失 C.维持林地的采育平衡 D.扩大梯田面积 【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知,阳坡主要分布着高山灌丛草甸、阔叶林、裸地等土地覆被类型,如果处理不当,易造成水土流失,所以答案为B。保护水源不能单单从某一种植被考虑,应从整个区域出发,综合整治和保护,对于水源区就禁止开采,封山育林是最好的保护措施,而扩大梯田面积势必要破坡植被不利于水源的保护,因此选项ACD都不合理。 37.(2009年高考全国I卷)该水源地位于 A.长江三峡谷地 B.青藏高原 C.汉江谷地 D.江南丘陵 【答案】C 【解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只在丹江口水库调水,而没有在三峡水库调水,A错误;又从题中所给信息可知,该地分布有箭竹,而江南丘陵分布的是毛竹,所以排除D选项,阔叶林、水田、旱地,应该在南北过渡地区,所以排除B,答案选C。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国土整治、中国区域地理。 二、双项选择题 38.(2007年高考广东卷地理)资源型城市(依托矿产资源开采、加工发展起来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有 A.提高资源加工深度,延长产业链 B.扩大资源开采规模,大量输出原料 C.培育新兴优势产业,提高竞争力 D.发展传统产业,吸收剩余劳动力 图11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读图回答21~22题。 39.(2009年高考江苏卷)P地与Q地相比,P地 A.年大风日数少 B.年降水量多 C.年降雪日数少 D.沙尘暴日数多 【答案】AB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区域地图信息获取、处理及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该区域为宁夏、内蒙古交界地带,图示信息反映该区域沙漠广布,荒漠化问题严重。Q在沙漠地带,根据新月形沙丘可知该地多大风,多沙尘暴。P地位于河谷地带,故较Q地年降水量多,年降雪日数多。故选AB。 40.(2009年高考江苏卷)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 A.截留水分 B.改变气候类型 C.削弱风力 D.改变植被类型 【答案】AC 【解析】草方格沙障一是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再一个可以截留水分,如雨水,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考点定位】①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②草方格沙障的地理意义;③陆地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图12为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图,图13为2002年~2007年我国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23~24题。 图12 图13 41.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特征是 A.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 B.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 C.2002年~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最快 D.2003年~2007年各年耕地面积减少幅度相同 【答案】BC 【解析】从图12可知,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2002年~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最快,2003年~2007年各年耕地面积减少幅度不相同。 42.2002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有 A.建设用地增加 B.粮食播种面积增加 C.退耕还林效果显著 D.未利用土地增加 【答案】AC 【解析】读图13可知,居民点及独立工矿、交通运输、水利设施等建设用地增加了,退耕还林效果显著。林地增加,导致2002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未利用土地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增加不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三、综合题 43.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四川卷,36)(36分)读以下两幅区域图,完成下列要求。 10 等温线(℃) 湖泊、海洋 河 流 沼 泽 图 例 125° 135° 60° 50° 50° 125° 135° -45 -40 -40 -35 -30 -25 -20 -15 -10 ① 甲 图10 乙 65° 75° 湖 泊 河 流 图 例 50° 50° 60° 65° 75° 图11 ② 丙 (1)图10中①河流与图11中②河流补给的差异是:①河流 ,② 河流 。与①河流域相比,②河流域农业气候资源条件的明显优势是 。(8分) (2)图10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简述130°经线以东地区气温分布的显著特点,并运用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释甲地等温线沿虚线方向弯曲的原因。(10分) (3)分析图10中乙地的湿地形成原因,并指出湿地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8分) (4)七月,当你乘坐热气球在图11中的丙地上空遨游时,请把可以俯瞰到的主要自然景观描述出来。(6分) (5)请在图12模式图中选择两条路线,画上箭头并注明水循环环节名称,以正确表示图11中丙地区大气与地面之间的水分交换。(4分) 海 洋 内外流域 分水岭 图12 【解析】 (1)考查读图判断分析能力和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根据两图中的经纬度可以判断,左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右图为中亚地区。①河流为松花江,②河流为锡尔河。①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②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由于②河地处内陆降水少,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利于农作物糖分的积累。 (2)根据图中等温线数值的受化,可以看出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根据等温线的疏密,可以看出单位距离气温差沿海大于内陆,根据闭合等温线的位置,可以看出,低温中心位于图示区域的东北角。等温线之所以发生弯曲是因为甲地位于犬兴安岭东侧,冬季风越过 形成原因: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2分);地势低平,排水不畅(2分);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2分)。故地面长期潮湿、积水。 作用:调节气候(或调节河、湖水量),保护生物多样性(或保护生态系统)(2分)。 (4)(6分) 平原广阔,地形坦荡(2分);河流纵横,沼泽广布(2分);亚寒带针叶林绵延不断(或狐、熊穿行)(2分)。 (5)(4分) 所画箭头与环节名称注记如下图所示,每画正确一个箭头给1分,注记正确一个给1分。画两个以上箭头者,该题不给分。 44.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安徽卷,34)(32分)根据材料和图1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 40ºN 38.0ºN 37.5ºN 118.0ºE 119.0ºE 渤 海 黄 河 1855年海岸线 1934年海岸线 1954年海岸线 1964年海岸线 图12 某区域不同时期海岸线位置示意图 ⑴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变化特点,并指出其泥沙主要来源区。(10分) ⑵泥沙主要来源区哪些气象灾害会加速该区域陆地面积变化?为什么?(10分) ⑶简述该区域或泥沙主要来源区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2分) 【解析】(1)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原因。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入海口,由于流速减慢,泥沙不断沉积形成陆地。所以该区域陆地面积在不断扩大,并且不断向东北方向扩展;由于泥沙不断在增加,所以延伸速度越来越快。(2)考查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容易受到暴雨、洪涝等灾害的影响。由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地形破碎,沟谷发育,坡度大,暴雨和洪水对地表的侵蚀强度大,形成的径流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在该区域沉积。(3)考查黄土高原国土整治。针对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综合开发,转变经营方式,优化产业生产结构等。 【答案】(1)陆地面积扩大;向东北方向(小打小闹或河口方向)扩展;延伸速度越来越快。黄土高原。 (2)暴雨、洪涝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地形破碎,沟谷发育,坡度大,暴雨和洪水对地表的侵蚀强度大,形成的径流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在该区域沉积。 (3)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排灌条件、推广节水技术和优良品种等;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如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治理盐碱地和风沙地、建设农田防护林等;实现农业综合开发,转变经营方式,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处长产业链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如农林牧渔相结合、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等;加强农业生产专业化、地区专门化,如建设各种商品性农业基地等。(选择一个区域从以上5个方面回答,具体措施要结合区域特点) 45.(2007年高考山东卷文综,26)(25分)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系统,它以水系为纽带,将系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连结成—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流域已成为区域人地关系十分敏感而复杂的地理单元。 图12是某时期某流域局部地形图,图13是10年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图,图14是该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A支流的水文特征。(6分) (2)说出B、C两支流在开发利用方向上的不同。(6分) (3)指出图13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并说明这些现象对湖泊及其下游造成的环境影响。(10分) (4)如果在该地区选址建水库,你认为除上述方面的资料外,还需要收集哪方面的必要资料?(3分) 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降水多,因此汛期在夏季。由于河流两岸人类对该地区植被破坏严重,当汛期来临时,河流水量大增,水流急,会加剧水土流失现象,使河流的含沙量大增。第(1)题: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支流的水文特征是: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在夏季);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汛期河水含沙量较大。第(2)题:根据以上分析可知,B支流可开发水能,发展旅游;C支流可发展航运。 第(3)题:由图13提供的信息及以上分析可知,该地区土利用不合理的现象主要有坡地开垦和围湖造田;这些现象对湖泊及其下游的环境影响是湖泊淤积,湖面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功能减弱,加大下游洪灾威胁。第(4)题:选址建水库时,还需要收集地质资料、河流水文资料、社会经济资料等方面的必要资料。 46.(2007年高考江苏卷地理,34)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江苏省正在加快开发沿海产业带。能源工业是沿海产业带开发的主要方向之一。下图分别为“江苏沿海产业带位置图”、“江苏沿海产业带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7a、b、c三处中,风力发电场最宜建在________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沿海建设风力发电场最有可能产生的影响是(填代号)________。(2分) A.大气污染 B.水污染 C.影响鸟类栖息 D.影响沿海气候 (3)沿海产业带新建的火电站宜选择在港口附近,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田湾核电站二号机组已于2007年5月成功实现首次并网发电。请简要分析江苏发展核电的主要原因。(4分) 【答案】(1)b 风能资源丰富 用地条件较好 (2)C (3)利用海运条件运进煤炭资源 (4)江苏经济发达,用电量大;常规能源资源缺乏;核电是清洁能源(新能源) 【解析】江苏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南部与北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江苏省正在加快沿海和沿江两大产业带的建设,而常规能源短缺是制约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在江苏如东和东台沿海,相继开工建设了大规模的风电场;连云港田湾核电站二号机组建成等是本题命题的背景。强调用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来解决中学生身边的地理问题,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是命题的要方向。 世界风能集中分布在沿海和内陆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江苏地处沿海,海陆势力性质差异显著,有效风能密度较大。风能虽是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但由于风能密度较低,因而风车密度就较大,风车叶片可能伤害到鸟类,影响鸟类栖息。江苏风能资源虽然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却较低。在港口附近建设火电厂,是为利用海运条件运进煤炭资源。江苏经济发达,用电量大;常规能源资源缺乏;核电是清洁能源(新能源),所以,近年来江苏大力发展了核电。 47.(2007年高考全国II卷文综,40)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图9表示甲、乙两地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甲地为苏联中亚某地(46°N,62°E),乙地为我国吉林省某地(44°N,125°E) (4)甲地属于________气候,对种植玉米不利的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适宜发展的农业为________。乙地属于________气候,对种植玉米有利的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的玉米带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的________平原。(14分) 读表1,回答问题。 表1 吉林省近年来三种谷物种植面积 单位:1000 年份 稻谷 小麦 玉米 合计 2001 686.9 53.8 2609.5 3350.2 2003 541.0 22.1 2627.2 3190.3 2004 600.1 11.4 2901.5 3513.0 2005 654.0 9.5 2775.2 3438.7 (5)表中四年数据表明,稻谷种植面积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若以每年三种谷物种植总面积为100%计算,则玉米种值面积所占百分比最高达________,2005年小麦种植面积所占百分比为________。(6分) 第(5)问:以吉林省近年来三种谷物种植面积统计为素材,考查考生获取表中信息,运用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回答相关问题的能力。第一空直接分析稻谷面积的变化趋势即可:先降低后升高。第二、三空为获取表中信息的计算题,计算时注意相关技巧即可。 48.(2007年高考江苏卷地理,31)东北地区是我国以机械等部门为主的老工业基地。下表为“东北产业结构变化表”,下图为“东北某城市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图”(18分) 1978年 2005年 第一产业比重(%) 20.0 12.8 第二产业比重(%) 64.3 49.6 第三产业比重(%) 15.7 37.6 (1)请简述东北地区发展机械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6分) (2)产业结构调整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措施之一。与1978年相比,2005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图13中,字母A表示________工业,B表示________工业。(2分) (4)工业旅游是指以工业生产场所、工业产品、工业生产工艺过程等为主要吸引物开发的旅游项目。开发工业旅游最主要的条件是(填代号)________。(2分) A.资源的游览价值 B.地区接待能力 C.市场距离 D.旅游环境承载量 (5)试分析图13所示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的优点。(5分) 【答案】(1)原料丰富;能源充足;市场条件好;交通便利;技术基础好;国家政策支持 (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但依然保持优势;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 (3)钢铁森林 (4)A 49.(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36)(36分)图8是1月某时地面天气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问题。 (1)此时控制A地的锋面类型是 。简析A地的天气特征及成因。(10分) (2)此天气系统引起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对图9阴影区域的农业生产有何危害?(4分) (3)图9阴影区域是我国21世纪重点建设的能源基地,说明该能源基地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8分) (4)图10为能源基地某产业链示意图,填出E、F处的工业部门。此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请说明理由。(8分) (5)与20世纪初期的鲁尔区比较,该能源基地所在地区面临哪些不同的主要环境问题?简要回答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因素。(6分) 【解析】考查目标:本题以某区域(黄河流域)的1月某时地面天气图作为切入点考查有关天气系统和气象灾害的内容。同时从能源基地建设的角度分析该地区发展的有利的条件以及相关的产业部门,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查。 有效信息:1月某时地面天气图,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丰富矿产资源分布图,能源基地某产业链示意图,图例的判读。 调用知识: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分类,冷锋、暖锋、静止锋等不同天气系统的特征及成因,常见的气象灾害及影响,我国主要工业基地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我国及世界主要的环境及生态问题的表现和成因、解决措施,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人地关系及解决措施。 思维路径:第(1)问,联系到1月份,控制A地的锋面类型是冷锋。冬半年,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冷锋。在分析天气特征的时候,从降水、大风、降温等方面说明。分析产生原因的时候,应该落实到产生降水的原因(暖空气沿锋面被迫抬升,成云致雨),大风的原因(联系气压梯度力,此时图中显示出等压线也非常的密集)。降温的原因(主要是从受冷空气的影响的角度来说明)。 第(2)问,冷空气南侵可能带来低温和冻害,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北方的牧场的影响以及大风天气对该地区的一些基础设施造成破坏。 第(3)问,阴影区域的煤炭资源丰富。从图中可以直接读出来的信息有煤炭资源分布广,还有天然气资源(质量好,便于开采),密集的输气管道,便捷的铁路交通。还有的信息如靠近黄河,位于高原面上,地形平坦,附近有众多的城市,临近消费区。 第(4)问,E处的工业部分利用煤泥、混煤、煤矸石,主要用来发电。F处的工业部门从粉煤灰和煤矸石可以推断出来主要是建材工业(面向消费区)。 第(5)问,该能源基地(山西、陕西、内蒙古自治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主要是从生态问题的角度进行分析)。人为因素主要是不合理垦殖、超载放牧、过度砍伐、乱挖滥采矿产资源。 【答案】(1)冷锋 天气特征:降水、大风、降温等天气。 成因: ①暖空气沿锋而被迫抬升,成云致雨; ②水平气压梯度大,风力大; ③受冷空气影响,气温下降。 (2)农作物遭受冻害,破坏牧场和基础设施。 (3)煤炭、天然气能源资源丰富;质量好,开采条件好;地形开阔平坦,靠近水源;交通便利,临近消费区。 (4)E:电力工业,F:建材工业。 理由:充分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 (5)主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主要人为因素:不合理垦殖,超载放牧,过度砍伐,乱挖滥采矿产资源 50.(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34)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沿海设立了一批对外开放港口城市,开启了外商在中国大规模投资的序幕。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共21分) 资料一:见图19 图20外商在中国东中西部投资增长速度图 资料三:见图21 图21 外商在中国投资产业结构图 (2000年) 资料四:见表2 表2 不同年代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的地区比例(%) 1990年 1995年 1999年 2000年 东部地区 93.86 87.69 87.77 87.83 中部地区 3.87 9.25 9.38 9.17 西部地区 2.27 3.06 2.85 3.00 (1)图20表明外商在中国东—中—西部投资增长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_____,外商投资快速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6分) A、自然条件优越 B、市场潜力大 C、矿产资源丰富 D、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足部成熟 E、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转移 (2)图21表明外商在中国投资的产业结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表2反映出外商在中国投资的地区分布特征是______________(4分) (3)分析外商在东部投资的原因(8分) (4)中西部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吸引投资(3分) 51.(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32)针对我国中部地区现状,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2010)中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山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是我国中部崛起战略中的重要省区。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共13分) 资料一:见图14 图14 中部六省位置示意图 图15 三大地区GDP比重增幅图 图16 六省面积、人口、耕地及主要农产品占全国比重图 资料二:见图15 资料三:见图16 (1)有人提出“中部塌陷”的说法。根据图15,可以体现这种说法的依据是_________。(2分) (2)导致中部六省经济发展较慢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2分) A.自然资源相对贫乏 B.与东部地区比,城市裙带动能力弱 C.劳动力丰富 D.交通条件不如东、西部地区 E“中部崛起”战略尚未实施 (3)下列条件各省工业方面的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3分) A.山西是我国的煤炭能源基地 B.位于湖北的三峡水电站是我国最大的水电站 C.河南、安徽是我国重要的航空航天基地 D.湖南、江西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4)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利因素。(4分) (5)分析该区域粮食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快速全面准确获取图标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运用地理原理、结合区域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考生关注国家大事,体现地理学科的实用性。 【答案】(1)依据:①中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之比重增幅下降;②在三大地区中,中部的国 52.(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21)图6示意某中纬度半湿润地区,A是乙地从B河引水的中继水库。完成下列要求。(10分) (1)由A水库至乙地修建引水明渠后,丙地作为水源保护地,产业发展方针应该 是 。(4分) (2)乙地现有水源(包括从B河引水)不能满足其今后发展的需要,试列举可能的应对措施。(6分) 【解析】该题目考查水污染和水源保护问题,水污染物的来源主要与工业废水、农药污染及其他污染等,水源不足问题可以结合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相关问题考虑。 【答案】(!)严格限制所有对水源有污染的生产活动。(必须关停也不能新建对水源有污染的工业,并严格控制农业污染及其他污染。)(4分) (2)节约用水;革新技术,提高废水处理和循环使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从其他区域寻找水源,)进行跨流域调水;(研发新技术,加大)海水淡化(量);收集雨水。 (每答对一项得2分,但本小题总得分不能超过6分。本题若有其他答案且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53.(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四川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材料四 田纳西河流域位于美国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山青水秀,森林繁茂。19世纪后期起,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发利用程度加大(图8),致使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发。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到20世纪30年代初,该流域人均年收只及美国平均水平的45%。1933年形如,在田纳西河管理局的统一协调和严格管理下,实施了以治理田纳西河为核心的流域综合整治和开发(图9),取得了全流域水电、火电、核电并网供电,合理利用土地,治理污染,改善水质,发展旅游业等一系列效益。到20世纪80年代,该流域人均年收入已达到全美国的平均水平。 (3)分析图8,说明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10分) (4)依据资料和图9信息,指出对田纳西河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说明其效益(10分) 【解析】该题目可以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长江水能开发来考虑。 【答案】(3)扩大种植面积、开矿乱开滥采、用木炭炼铜导致森林砍伐、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重);高强度利用耕地导致土地退化;大量排出含S02的废气,不仅污染大气,还会形成酸雨污染土壤和水体,影响生物生长。 (4)修筑了(多座)水坝、(多处)船闸和港口。取得了防洪、改善通航条件、提高运输能力的效益。实现了对全河的统一管理和梯级开发。 54.(2007年高考海南卷地理)(10分)根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科研人员对某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土地利用拟定了三种方案(表2、表3)。完成下列要求。 表2 农业用地构成(%) 方案 农耕地 果园 林地 草地 菜地 A 44. 1 2.4 12.9 40.5 0.1 B 18.1 11.6 36.8 33.4 0.1 C 10.1 19.6 36.8 33.4 0.1 表3 经济与环境效益比较 方案 侵蚀量比较* (%) 径流量比较* (%) 土地利用总收(万元/年) 3~8年内 8年以后 A 100 100 57 57 B 64 52 50 88 C 50 40 48 112 *以方案A为比较的基准。 (1)三种方案的排序:按环境效益由大到小为________;按8年以后土地利用总收入由高到低为________。(填写代表各方案的字母)(4分) (2)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1)CBA(2分) CBA(2分) (2)本题可在B、C方案中任选一种 若选B方案(2分),理由:该方案环境效益较高,(1分)且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后,3~8年内土地利用总收入减少较小,(2分)8年后土地利用总收入有较大提高。(1分)。 若选C方案(2分),理由:该方案环境效益最高。(2分)3~8年内土地利用总收入减少较多,对农户生活水平有较大影响。(1分)8个后土地利用总收入最高。(1分) 55.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M江是珠江水系三大河流之一,流域面积90%在广东省境内。流域内拥有较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资料一:见图17 图17 M江流域(广东省境内)示意图 资料二:见表1 表1 M江流域(广东省境内)基本情况 项目 南部 中部 北部 2000年人口比重(%) 21 36 43 2000年城镇化水平(%) 43 34 25 2005年GDP(亿元) 2181.62 484.97 51.32 2005年人均GDP(元) 333263 28930 17157 地貌类型 三角洲平原、台地、丘陵 台地、丘陵 山地、丘陵 材料三:见图18 图18 (1) 该流域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河川径流的补给以______________为主。(2分) (2) M江水资源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其流域开发的核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合理开发利用。(4分) (3) 2000年该流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表1和图18可以推测:进入21世纪,该流域城镇化进程总体进入___________________阶段(填正确项字母)(3分) A、起始 B、加速 C、成熟 (4)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和成因。(5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结合区域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答案】(1)亚热带季风气候 降水(雨) (2)供水、发电、航运、灌溉、旅游、养殖、防咸 (3)空间差异特点:南部高,北部低。 B (4)地理分布特点:①沿河流与交通线分布;②南部和中部多,北部少。 成因:①水、陆交通便利,供水方便;②中、南部地势低平,有利于城镇建设;③中、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北部高,较有利于城镇发展 56.(2009年高考北京卷,39) 区域合作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向,在增进各国经济互惠与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在欧盟前身“欧洲煤钢联营”成员国中,德国的煤矿资源丰富,法国铁矿资源丰富。该组织的成立大提高了两国钢铁企业的生产效率。 (1) 指出该组织成立之初德国和法国大型钢铁企业所邻近的城市,并说明布局的理由。 (2) 说出德法两国之间煤和铁矿石的主要运输方式及其优势。 【答案】(1)分布在杜伊斯堡、梅斯附近。 钢铁企业是原料指向型企业、因此靠近铁矿石的产地。 (2)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运量大,运费低。 【解析】由图中城市位置德国杜伊斯堡离煤矿近,法国梅斯离铁矿区位近,有利于就近获得燃料和原料。煤、铁矿石运量大,需要选择运量大,价格低的运输方式。 【考点定位】主要考查了工业区位条件、各种交通运输的特点。 57. (2009年高考安徽卷)(30分)根据材料和图10,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l0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 温-12.O℃,7月平均气温24.6℃。 41°00′N 42°00′N 41°30′N 100 100 200 200 100 300 200 300 300 400 300 500 500 河 流 600 图 例 200 等高线/m 123°00′E A 123°30′E 124°00′E 图10 我国某地区略图 (1)简述流经A地河流的水文特征。(8分) (2)分析图示区域干旱、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自然原因。(10分) (3)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12分) 58.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40)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曰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23分) 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 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表 大气 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降低风速,吸附飘尘 水文 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 土壤 根系固持土壤,股指落叶层吸收一定量地降水 生物 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 (2)根据上表,概述森林的生态效益。(8分) 【答案】增加碳储量,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 【解析】森林的这些生态效应在图表资料中都有体现,考生通过对图表资料阅读后,进行分析概括就可以得出结论。根据森林对“大气”的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得出“增加碳储量”的结论,根据“降低风速、吸附飘尘”可得出“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的结论,根据对“水文”的作用“蒸腾水汽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可得出止增加降水的结论,丰民据对“土壤”的作用“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水量”可得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结论,根据对“生物”的作用“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可得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结论。 59.(2009年高考广东地理单科卷,32)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800—1600mm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和下列资料,回答(1)~(5)题。(共15分) 资料一:见图15。 江 宜昌 成都 攀枝花 河流 流域界线 城市 磷 铁 煤 天然气 石油 图15 长江上游流域概况示意图 N 长 重庆 宜宾 贵阳 资料二:见图16。 资料三:见图17。 中覆盖度草地 (17.03%) 图16 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构成 图17 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与地形坡度的关系 >25° 15~25° 8~15° 5~8° <5° 0 10 20 30 40 蔬林地(21.55%) 旱地(47.97%) 其它(1.43%) 灌木林地(5.98%) 有林地(2.54%) 高覆盖度草地(3.50%) 面积比例(%) (1)长江上游流域的优势自然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3分) (2)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________;在地形坡度5°~25°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________。(2分) (3)长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________多选题,填选项字母):(3分) A.植物种类增加 B.土壤肥力降低 C.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D.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 E.增加降水量,引发滑坡、泥石流 (4)分析影响该区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3分) (5)提出该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4分) (5)此问结合第(4)问的自然原因和该区域的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流域开发及综合治理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区域地理知识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判断、分析和综合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以长江上游地区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流域的自然资源优势、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 60.(2009年高考宁夏卷,37) (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般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叶片总面积越大,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图6所示区域50多年来,年年植树,但因成活率低,目前森林覆盖率不到1%。 (1)根据干湿地区的划分,图示区域属于 ① 区。导致该区域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② (2)在该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如果有①植树造林、②种草、③自然恢复三种措施,你倾向于哪一种?请说明理由。(14分) 【答案】(1)干旱、半干旱地区 距海远近 (2)选① (0分) 选②或③(2分) 理由:该区域自然植被为草原和荒漠 森林生态耗水量远大于草原(森林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与生长速度大于草本植物),过量植树,会加重区域旱情 种草或自然恢复,较植树造林更符合自然规律,且投入较少 【解析】(1)从降水量来看,这里的降水为200mm—300mm之间,则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也可以根据经纬度来判读这里为我国的内蒙古地区也可以得出结论;我国降水从东向西降水差异原因是距海远近(2)从当地的为干旱,半干旱的自然条件和植被的生长条件得出结论 【考点定位】我国东西自然降水差异及其原因 61. (2009年高考上海综合卷,35-42)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万里奔流,途经11个省区和直辖市,是我国的第一大河。约占全国面积1/5的长沙流域养育了全国1/3的人口,制造了全国1/3的GDP。长江的开发与保护是影响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事。今年4月20日以“长江·河口·城市”为主题的第三届长江论坛在上海举行,共商健康长江、生态河口与美好城市的相互促进与和谐发展。 乙 丙 图Ⅰ 图Ⅱ 荆 江 长江口 ① 甲 ② 流域界线 长 江 流 域 图 ⑴读“长江流域图”,写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 ① ,② 。 ⑵长江浩浩浩荡荡向东奔流入海,其间塑造了不同的地貌景观。看图完成下表。 图上代号 甲 乙 丙 景观图 地貌名称 曲流(河曲) ⑶乙地(见图I)所在的荆江素有“九曲回肠”之称。该曲流现象的形成与流水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有关,右图反映的是( )。 b a A.a为凹岸侵蚀,b为凸岸堆积 B.a为凸岸堆积,b为凹岸侵蚀 C.a为凹岸堆积,b为凸岸侵蚀 D.a为凸岸侵蚀,b为凹岸侵蚀 ⑷被誉为“黄金水道”的长江,凭借其流域内不同区域的地理优势,发展了区域经济。“长江流域图”中甲地附近建造的世界最大水利枢纽工程是 ;丙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⑸“母亲河”——长江孕育了中华文明,但是经济发展使流域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读右图可知,该时段内长江流量小、水位高;流量未达历史最高,而水位却超过历史最高,其原因是 61000 52000 43000 34000 25000 16000 7000 6月 长江某水站的水文资料 8月 9月 1998年流量 1998年水位 历史最大流量 历史最高水位 水位 25 28 31 34 34 37 流量 (立方米/秒) 7月 (米) ⑹读图II,长江口段南北两侧的河道宽度明显不同,较宽的是 (填“南”或“北”)侧。形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⑺目前在长江口相继建起了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与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等。其主要目的是( )。 A.发展第三产业 B.增加入洚径流 C.丰富旅游资源 D.保护河口生态 ⑻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高速增长,它以上海为中心带动周围城市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已成为目前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群。该城市群的发展与下列各项条件有关的是( )。 ①地势低平,河肉密布,土壤肥沃 ②亚热带湿润气候,温暖多雨 ③历史悠久,人口稠密,技术力量强 ④沿江靠海,地处“黄金海岸” ⑤依托本地矿产资源,发展重化工业 ⑥经济意识开放,市场机制比较成熟 ⑦自古以来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⑧以航空、水运为城市间的主要运输方式 A.①②③⑦ B.④⑤⑦⑧ C.①③④⑥ D.②⑤⑥⑧ 【答案】⑴湖北(鄂);重庆(渝) ⑵峡谷(V型河谷);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平原) ⑶A ⑷三峡水利枢纽(三峡);水田农业(水田 ⑸河床抬高(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泥沙淤积)或调蓄水流的能力减弱(占用河漫滩,围湖造田) ⑹南;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 ⑺D ⑻C 【解析】⑴⑵题为识记内容。⑶以岸为标准,凹下去的是凹岸如图中a;凸出来的是凸岸,如图中b。通常凹岸受侵蚀,凸岸接受沉积。⑷长江最大的水利工程是三峡,它也是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丙区域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属水田农业。⑸流量小、水位高反映了河流泄洪能力减弱,可能是围湖造田等占用河漫滩;也可能是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所致。⑹读图很容易看出河道南侧宽,北侧窄,原因是长江水东流入海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岸(右岸)受侵蚀,北岸泥沙淤积。⑺建设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是为了保护珍贵和濒危动、植物以及各种典型的生态系统等。⑻对于多选项的题目,先通读一遍后,选出明显错误的选项,如⑤(长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匮乏,不可能依托本地矿产资源,发展重化工业)、⑦(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北京),这样很容易就选出正确答案了。②气候类型错,应为亚热带季风气候。⑧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城市间的主要运输方式是公路和铁路运输。 【考点定位】①区域定位; ②流水侵蚀和沉积地貌;③农业地域类型;④环境保护;⑤城市区位因素 62.(26分)(2009年高考天津卷)读区域图(图8)和图中文字信息,回答问题。 (1)甲、乙两区域开发治理措施都结合了各自地理环境特点,这说明两区域发展都遵循了 原则;两区域开发治理措施中也有一些共同之处,请提炼、概括出两方面: 、 。(9分) (2)据图中信息,探究甲区域a河下游地区经常洪水泛滥的自然原因,填写表格内容。(9分) (3)据气候统计图概括,甲区域N城市气温特征是 ,乙区域K城市降水特征是 。甲、乙两区域气候类型不同,其中更适合发展畜牧业的区域是 。(8分) 【答案】(1)因地制宜;保护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2)①上游坡度大(上游以山地丘陵为主、支流多);②年径流量大(河流水量大);③下游地势低平(下游以平原为主、河口地区有河流交汇)。 (3)N城市:冬季温暖,夏季炎热;K城市:季节分配均匀;乙。 【解析】(1)从图中气候和河流的名称,可以判读出甲为田纳西流域,乙为德国鲁尔区,从它们各自的开发治理内容来看,即可得出答案;(2)关系图关键要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楚逻辑关系,上游来水快说明上游坡度大,落差大,降水量丰富说明河流水量大,下游泄洪不畅说明下游地势平坦;(3)甲的N城市气温特点从看图中最低气温大于0°C(12、1月),最高为25°C(7月),说明气温冬季不冷,夏季炎热,乙区域的降水从图中可以看出各个月份分布比较均匀,西欧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光照不足,比较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考点定位】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洪涝灾害的原因分析,气候特点的归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