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及反思 共三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及反思 共三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及反思(一) 一、说教材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 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 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 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合起来构成《将相和》 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个人物既有个性,又有 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 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都能顾全大局。 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 二、说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理解“将相和”故事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2.结合具体示例说一说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 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将相和”故事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 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四、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为 我们有效地展开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说教法学法 《将相和》这篇文章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故事不是难 点,结合课文实际,我确定了廉颇和蔺相如由“不和”到“和”的发 展过程和内在原因为学习的重点。难点定为理解三个小故事各自的起 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学的时候,我先引导 学生比较充分地快速默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 来龙去脉。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问题, 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 联系。通过学习,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点:符 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讲授本课时我尝试使用“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教学法,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学 生在 40 分钟内高效紧张地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探究起点,整体感受人物形象 1.这篇文章写了几个小故事? 2. 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 3.看来大家都比较喜欢廉颇和蔺相如!那么,课文是怎样刻画这两个 人物的呢?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刻画廉颇和蔺相如 的。 (板书:语言 行动) 板块二、品味语言,深入感悟人物形象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你觉得课文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哪些地方描写 得最精彩? (一)研究“完璧归赵” 品读语言 1: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 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写蔺相如的这句话,用了哪组关联词?读着这 样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谁也来读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话。 像这样用假设关系的句式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在完璧归赵故事中还 有几处,先找出来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品读语言 2: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 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 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 由。” 从这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 品读语言 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 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 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绝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 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师引导:抓住人物的语言,我们就揣摩到了人物的内心想法(板 书:刻画内心)难怪古人说“言为心声”。 (二)研究“渑池之会” 品读语言四: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 我就跟您拼了!” 师引导:你发现特点了吗?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气势的?也就是 说,蔺相如又在用假设的句式,以不容商量的口气,逼秦王为赵王击 缶。但他凭什么敢和秦王拼呢?这一拼,最终拼来的是秦国的妥协, 赵国的国威。 (三)研究“负荆请罪” 师:完璧归赵,蔺相如使赵国免受了秦国的欺骗。秦王很不甘 心,又搞了一个渑池之会要侮辱赵王,蔺相如再一次以弱胜强,维 护了赵国的尊严,回国后连升几级,被赵王封为上卿。本来顺理成 章的事,却造成了将与相的不和,于是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课文 还有哪些描写人物的地方让你觉得特别精彩呢?咱们继续交流。 品读语言五: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 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蔺相如的这一“避”,与完璧归赵的一“撞”和渑池之会的一“拼” 一样,都是为了——赵国。难怪蔺相如要语重心长地说——引读蔺 相如的话。 为了理解得更深刻,我们不妨把他们的话对比着读一读。看看你有 什么新的感受? 品读廉颇和蔺相如的话,感受廉颇的性格特点。 1)廉颇:个性耿直、心直口快、直截了当。 课文是用怎样的语言来写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的? 2)蔺相如:反问、因果、假设。 廉颇:对比。 3)有比较才有鉴别!同样是语言描写,人物的个性不同,语言也不 一样。我们以后在描写人物的时候,也要注意语言必须体现人物的个 性。(板书:体现个性) 4)说来说去,蔺相如就是想强调为了国家安危,“将”和“相”应该 ——和好。为了赵国,就应该——将相和。 写话:想象一下,廉颇会对蔺相如说些什么? 板块三、拓展提升,揭示“和”的意义 1. 一个知错就改,另一个真诚相待,都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此过 后(出示齐读)——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 国。 师:同心协力这四个字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是 啊,俗话说:“人和百事旺,家和万事兴”,国家也一样,正由于将相 二人同心协力、同舟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来进犯赵国。 2.从此,“负荆请罪”就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段感人的佳话,《将相和》 的故事也千古流传,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同学们, 这篇课文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是一部很有价值 的历史著作和杰出的文学著作,曾被当代文学家鲁迅称为——史家之 绝唱,无韵之《离骚》。想知道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后,又发生了什么 故事吗?建议你去买一本《史记》来读,你会感受到历史名著刻画人 物形象的不同魅力。 七、板书设计: 将相和 蔺相如:完璧归赵---机智勇敢,不畏强 暴 渑池之会---不顾安危,维护国体 廉颇:负荆请罪---知错就改 廉颇、蔺相如的共同点:识大体顾大局,爱国 八、教学反思 这一节分析课,我抓住教学的重、难点作为突破口,让学生充分 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给予鼓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足之处:分析较多,读得太少,淡化了语文的感悟,出现了忽 略语言学习的倾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 做好自己的主导地位。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及反思(二) 一、说教材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 故事课文。文章篇幅虽长但巧妙地运用过渡句来承上启下,使得整篇 文章脉络清晰,指向明确。文中着力描绘了人物的言行,人物个性鲜 明。让学生感受到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课文通过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叙述全文。三个故事 之间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 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 协作的品质,从而告诫人们“以和为贵”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相、璧”等 16 个生字,会写“召、臣”等 12 个生字,掌握 “进攻、召集”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3. 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复述故事,弄清三个小故事 之间的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 后果。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复述故事,弄清三个 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四、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我们是一个班集体,我们应该团结一致。可如果同学们之 间不团结会出现什么状况呢? 生自由讨论 师:看来,我们都知道团结的重要性了。古人更知道这个,今天我们 就学习一篇文章。 (板书:将相和)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两个非常有名的人物:廉颇和蔺相如。“将 相和”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两个人之间。 (出示课件 3)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 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板块二、快速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 组词:) 2.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 (无价之宝 失信 抵御 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 同心协力 负荆请罪) 板块三、浏览课文,整体把握。 (出示课件 5) 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说说“和”是什么意思。(“将” 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出示课件 5)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板块四、理清脉络,概括段意。(出示课件 6)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 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3.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 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整理。(出示 课件 7)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 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出示课件 8)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 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 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出 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 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 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 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 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 夫。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板块五、总结、预习。 (出示课件 10) 1.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板书:完璧归赵) 2.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3.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 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 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七、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及反思(三)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 精读课文《将相和》。 一、说教材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 历史故事。课文巧妙的运用过渡句来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使得整篇文章脉络清晰,通过描绘人物言行,刻画了蔺相如不畏强暴、 有勇有谋和廉颇知错能改的人物形象,讴歌了他们顾全大局的高尚品 质。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品质 3、引导学生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从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中得到情 感的熏陶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从人物的言行中品味其美好的品质。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廉颇,体会他与蔺相如不和的原因,以及勇于改 过的品质。 四、说教法、学法 高效课堂旨在让学生学有所获。因此,我重点由题目入手,抓题眼, 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成 “绝对孤立”,我抓住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将 矛盾的焦点聚焦到廉颇对蔺相如的评价是否正确上。在教学中紧紧扣 住蔺相如的言行等描写进行体会,采用“析句品读、读写结合”的方 法,逐层推进。力求把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将“国 家利益高于一切”、“顾全大局”的思想植根于学生心中。 五、说教学流程 基于上述教学理念,我设计了谈话中初悟形象——默读中感悟形象— —交流中深悟形象——延伸中拓展形象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 谈话中初悟形象 我首先围绕课题,结合三个故事小标题,把“将相和”三个字变成一 个表达完整的句子。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内容,自然进入文本,初 悟人物形象。然后,我将直戳矛盾焦点,引导学生找出将相不和的原 因,引发学生思考,形成探究主题:廉颇对蔺相如的评价正确吗?使 整个学习过程围绕矛盾点展开。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 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又做到了层层深入、主线鲜明、重点突出。 第二个环节 默读中感悟形象 《新课程》倡导给学生潜心读书的时间,在这一环节中,首先回顾, 感悟人物形象的方法,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进而引 导学生在静心读书中运用这种方法展开对前两个故事的探究。 第三个环节 交流中深悟形象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小语理事 长崔峦先生也再三强调:与阅读分析式教学说再见,少分析,多揣摩, 多感受,多体验。一定要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 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我认为,我们应该把语文教 学重点放在学习语文的实践运用上,不要在学生已经理解的内容上做 过多的纠结。做到学生读懂的不讲,学生读不懂的讲其所当讲。在备 课中我反复琢磨,依据学生实际预设三个教学难点。 第一处“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学生结合蔺相如临危受 命的背景很容易体会出他的勇敢,但对于蔺相如谋略的认识会很肤浅, 因此,在交流这句话时,我把教学难点锁定在两个“如果”上,引导 学生体会蔺相如是从两方面估计了事态的发展,然后引发学生想象他 是怎么说的,相信这样蔺相如有勇有谋、胸有成竹的形象就跃然纸上 了,学生掷地有声地朗读便能水到渠成了。 第二个教学难点是“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的教学,通过初读感知学生只是理解了蔺相如 敢于直面秦王,与其展开殊死搏斗的勇敢,但对于蔺相如抓住秦王的 弱点装样子吓唬秦王以使人璧两全的计谋理解不到位。于是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在蔺相如勇敢的表层认识后,抛出一个挑战性问题:蔺相 如到底是真撞还是假撞?同时组织正反方辩论。相信,辩论的过程也 是学生理解语言、吸收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理解蔺相如谋略的难 点便会不攻自破。 第三个难点,教学“他走到秦王面前逼赵王击缶……。”一句时,学 生通过字面对蔺相如的勇敢易于感受到,但我并没有局限于此,教学 中,我在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补充史记原文“左右欲刃相如, 相如张目叱(chì)之,左右皆靡(mǐ),于是秦王不怿(yì),为一击 缶。”蔺相如怒发冲冠,离秦王只有五步远,他要用自己颈项里的血 血溅秦王。古人认为,颈血溅身是非常不吉利的,这使得秦王左右的 侍从拔刀相间,而蔺相如两眼瞪得如铜铃般大小。大喝一声,谁敢上 前。使得他们直后退,最后秦王不得不为赵王击了一下缶。通过这一 补充学生不禁深切感受到当时情况的危急,还会更加深入了解到蔺相 如的无畏、大义凛然。资料的补充不但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语言活动中 初步了解了古人古文,而且对蔺相如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提升了。 在前两个故事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再次出示廉颇对蔺相如的评价。进 一步印证廉颇对蔺相如存在误解。相信这样抓难点——悟全篇——学 写法的教学,不但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感悟了人物的性格,学 到了表达方法,而且实现了长文短教,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第四个环节 延伸中拓展形象 崔峦先生还曾说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 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要增强语言 文字运用的意识,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 因此我设计一个小练笔,引导学生运用本课学到的描写人物方法进行 补白。目的有两个,1 让学生外化本课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训练 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想象能力。2 做到正确评价廉颇突破难点。 作业设计: 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温儒敏教授曾撰文说:学生没有形成阅读的爱好 与习惯,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是发展学 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阅读才能不断促进学生精神成长, 完善人格。因此我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 质。以介绍耳熟能详的史记人物,开展名著之旅,从而培养学生爱读 书读好书的习惯,形成新的阅读体验另外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A 阅读名著 B 充实练笔内容 六、说板书设计 将相和 相:不畏强暴 有勇有谋 顾全大局 将:百战百胜 勇于改过 板书设计展现人物形象。简洁明晰 七、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教学本文最大的收获是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思维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 升。整堂课条理有序,不拖泥带水,一步一个台阶。通过问、写、演三个 环节既了解了故事的关系,还体悟到人物的品质,受到情感的熏陶! 2、不足之处 学生虽然参与度高,但是前面两个小故事处理太少;学生读书时间也少。 3、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驻足前两个故事:引导学生去感受蔺相如面对 秦王时的据理力争、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优秀品质,然后和对廉颇的态度对比 阅读,来深化对蔺相如人物的理解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