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命题角度4_1空间平行垂直关系的证明大题狂练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数学命题角度4_1空间平行垂直关系的证明大题狂练理

命题角度 4.1:空间平行,垂直关系的证明 1. 如图,直三棱柱(侧棱与底面垂直的棱柱)ABC﹣A1B1C1 中,点 G 是 AC 的中点. (1)求证:B1C∥平面 A1BG; (2)若 AB=BC, ,求证:AC1⊥A1B. 【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 (2)证明:∵直三棱柱 ABC﹣A1B1C1 中,AA1⊥底面 ABC,BG 平面 ABC,∴AA1⊥BG, ∵G 为棱 AC 的中点,AB=BC,∴BG⊥AC, ∵AA1∩AC=A,∴BG⊥平面 ACC1A1,∴BG⊥AC1, ∵G 为棱 AC 中点,设 AC=2,则 AG=1, ∵ ,∴在 Rt△ACC1 和 Rt△A1AG 中, , ∴∠AC1C=∠A1GA=∠A1GA+∠C1AC=90°,∴A1G⊥AC1, ∵ ,∴AC1⊥平面 A1BG, ∵A1B⊂平面 A1BG,∴AC1⊥A1B. 2. 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 1)拼接,将 BCD 折起,得到三棱锥 A BCD (如图 2). (1)若 ,E F 分别为 ,AB BC 的中点,求证: / /EF 平面 ACD ; (2)若平面 ABC  平面 BCD,求证:平面 ABD  平面 ACD . 【答案】(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1)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可得 / /EF AC ,由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可证明 / /EF 平面 ACD ;(2)若平面 ABC  平面 BCD ,可得CD  平面 ,ABC CD AB , ,AB AC AB   平面 ACD ,由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证明 平面 ABD  平面 ACD . 【方法点晴】本题主要考查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以及面面垂直的判定 定理,属于难题.证明线面平行的常用方法:①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使用这个定理的关 键是设法在平面内找到一条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可利用几何体的特征,合理利用中位线 定理、线面平行的性质或者构造平行四边形、寻找比例式证明两直线平行.②利用面面平行的 性质,即两平面平行,在其中一平面内的直线平行于另一平面. 本题(1)是就是利用方法① 证明的. 3. 如 图 , 在 四 棱 柱 1 1 1 1ABCD A B C D 中 , 已 知 平 面 1 1AAC C  平 面 ABCD , 且 3AB BC CA   , 1AD CD  . (1)求证: 1BD AA ; (2)若 E 为棱 BC 的中点,求证: / /AE 平面 1 1DCC D . 【答案】(1)证明过程如解析;(2)证明过程如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1)依据题设条件先运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 BD  平面 1 1AAC C , 再运用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证明 1BD AA ;(2)先借助题设条件证明 / /AE DC ,再运用线 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明 / /AE 平面 1 1DCC D : 证明:(1)在四边形 ABCD 中,因为 ,BA BC DA DC  ,所以 BD AC ,又平面 1 1AAC C  平面 ABCD ,且平面 1 1AAC C  平面 ABCD AC , BD  平面 ABCD ,所以 BD  平面 1 1AAC C ,又因为 1AA  平面 1 1AAC C ,所以 1BD AA . (2)在三角形 ABC 中,因为 AB AC ,且 E 为 BC 中点,所以 AE BC ,又因为在四边 形 ABCD 中, 3AB BC CA   , 1DA DC  ,所以 60ACB  , 30ACD  , 所以 DC BC ,所以 / /AE DC ,因为 DC  平面 1 1,DCC D AE  平面 1 1DCC D ,所以 / /AE 平面 1 1DCC D . 4. 如图,在直三棱柱 ABC A1B1C1 中,D,E 分别为 AB,BC 的中点,点 F 在侧棱 B1B 上,且 B1D⊥A1F, A1C1⊥A1B1. (1) 求证:直线 DE∥平面 A1C1F; (2) 求证:平面 B1DE⊥平面 A1C1F. 【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 (2)在直三棱柱 ABC A1B1C1 中,A1A⊥平面 A1B1C1, ∵A1C1⊂平面 A1B1C1,∴A1A⊥A1C1, 又∵A1C1⊥A1B1,AA1⊂平面 ABB1A1,A1B1⊂平面 ABB1A1,A1A∩A1B1=A1, ∴A1C1⊥平面 ABB1A1. ∵B1D⊂平面 ABB1A1,∴A1C1⊥B1D. 又∵B1D⊥A1F,A1C1⊂平面 A1C1F,A1F⊂平面 A1C1F,A1C1∩A1F=A1, ∴B1D⊥平面 A1C1F. ∵B1D⊂平面 B1DE,∴平面 B1DE⊥平面 A1C1F. 5.如图所示, ABCD 是边长为 3 的正方形, DE  平面 , / / , 3 ,ABCD AF DE DE AF BE 与平面 ABCD 所成角为 60 . (Ⅰ)求证: AC 平面 BDE ; (Ⅱ)设点 M 是线段 BD 上一个动点,试确定点 M 的位置,使得 / /AM 平面 BEF ,并证明你的 结论. 【答案】(Ⅰ)见解析; (Ⅱ) 1 3BM BD . 【解析】试题分析: (1)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 (2)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D xyz , 写出 各点坐标, 由于点 M 在线段 BD 上,所以设   , ,0 0 3 2M t t t  ,求出平面 BEF 的法向量 n ,由 0AM n   ,求出点 M 的坐标. 试题解析: (Ⅰ)证明:∵ DE  平面 ABCD ,∴ DE AC , ∵ ABCD 是正方形,∴ AC BD , 又 DE BD D = , ∴ AC 平面 BDE . (Ⅱ)解:因为 , ,DA DC DE 两两垂直,所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D xyz 如图所示, 因为 BE 与平面 ABCD 所成角为 60,即 60DBE  , 所以 3ED DB  , 由 3AD  ,可知 3 6, 6DE AF  , 则        3 0 0 , 3,0 6 , 0,0 3 6 , 3,3 0A F E B,, , , , , 所以    0 3, 6 , 3 0, 2 6BF EF    , , , 设平面 BEF 的法向量  , ,n x y z , 则 0{ 0 n BF n EF       ,即 3 6 0{ 3 2 6 0 y z x z      . 令 6z  得,  4,2, 6n  , 又点 M 是线段 BD 上一动点, 设   , ,0 0 3 2M t t t  ,则  3, ,0AB t t  因为 / /AM 平面 BEF , 所以 0AM n   ,即  4 3 2 0t t   解得 2t  . 此时,点 M 的坐标为(2,2,0) 即当 1 3BM BD 时, / /AM 平面 BEF . 6.如图,在三棱锥 P-ABC 中,AB=AC,D 为 BC 的中点,PO⊥平面 ABC,垂足 O 落在线段 AD 上.已知 BC=8,PO=4,AO=3,OD=2. (1)证明:AP⊥BC; (2)若点 M 是线段 AP 上一点,且 AM=3.试证明平面 AMC⊥平面 BMC. (2)由(1)知|AP|=5, 又|AM|=3,且点 M 在线段 AP 上, 7.如图 1,在 Rt ABC 中, 90 , 3, 6,C BC AC    ,D E 分别是 ,AC AB 上的点,且 DE BC , 2DE  ,将△ ADE 沿 DE 折起到△ 1A DE 的位置,使 1AC CD ,如图 2. (I)求证: 1AC BCDE 平面 ; (II)线段 BC 上是否存在点 P ,使平面 1A DP 与平面 1A BE 垂直?说明理由. 【答案】(1)见解析;(2) 线段 BC 上不存在点 P ,使平面 1A DP 与平面 1A BE 垂直.. 【解析】试题分析:(1)证明 A1C⊥平面 BCDE,因为 A1C⊥CD,只需证明 A1C⊥DE,即证明 DE ⊥平面 A1CD;(2)设线段 BC 上存在点 P,设 P 点坐标为(0,a,0),则 a∈[0,3],求出平 面 A1DP 法向量为  1 3 ,6, 3n a a  假设平面 A1DP 与平面 A1BE 垂直,则 1 * 0n n   ,可求得 0≤a≤3,从而可得结论. (II)解:线段 BC 上不存在点 P ,使平面 1A DP 与平面 1A BE 垂直. 以C 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C xyz , 则  1 0,0,2 3A ,  0,2,0D ,  0,1, 3M ,  3,0,0B ,  2,2,0E . 假设这样的点 P 存在,设其坐标为  ,0,0P p ,其中  0,3p . 设平面 1A BE 的法向量为  , ,n x y z , 则 1 0{ 0 n A B n BE       , 又  1 3,0, 2 3A B   ,  1,2,0BE   , 所以 令 1y  ,则 2, 3x z  . 所以  2,1, 3n  . 平面 1A DP 的法向量为  1 1 1, ,m x y z ,则 1 0{ 0 m A D m DP       , 又  1 0,2, 2 3A D   ,  , 2,0DP p  , 所以 1 1 1 1 2 2 3 0{ 2 0 y z px y     令 1 2x  ,则 1 1 3, 3 py p z  .所以 32, , 3 pm p        平面 1A DP ⊥平面 1A BE ,当且仅当 0m n   , 即 4 0p p   .解得 2p   ,与  0,3p 矛盾. 所以线段 BC 上不存在点 P ,使平面 1A DP 与平面 1A BE 垂直. 点睛:本题考查线面垂直,考查线面角,考查面面垂直,MN:向量语言表述面面的垂直、平 行关系;LW: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MQ:用空间向量求直线与平面的夹角;既有传统方法, 又有向量知识的运用,要加以体会. 8. 如 图 , ,PA QC 都 与 正 方 形 ABCD 所 在 平 面 垂 直 , 2 2AB PA QC   , AC BD O  (Ⅰ)求证: PO ⊥平面QBD ; (Ⅱ)过点C 与平面 PBQ 平行的平面交 PD 于点 E ,求 PE ED 的值. 【答案】(1)见解析(2) 1 2 PE ED  【解析】试题分析:(1)由条件得三角形 PAD 为等腰三角形,再根据等腰三角形性质得 BD OP .计算由勾股定理得 OP OQ ,最后根据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得 PO ⊥平面 QBD ; (2)设点C 与平面 PBQ 平行的平面交QD 于点 N ,由面面平行性质定理得 / /NE PQ ,所以 1 2 PE QN ED ND   试题解析:(Ⅰ)连接OQ ,由题知 PA QC , , , ,P A Q C 共面, , ,BD AC BD PA PA AC A    , ∴ BD PACQ 平面 , PO PACQ 平面 ∴ BD OP . 由题中数据得 2, 2, 6,PA AO OC OP    1, 3QC OQ  ∴ PAO ∽ ,OCQ ∴ OPA QOC   , 又∵ 90POA OPA     ∴ 90POA COQ     ∴OP OQ (或计算 3PQ  ,由勾股定理得出 90 ,POQ OP OQ   ) ∵ , ,OP BD OP OQ BD OQ O    , ∴ ,OP QBD 平面 (Ⅱ)如图,以 A 为原点,分别以 , ,AB AD AP 所在直线为 , ,x y z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各点坐标分别为            0,0,0 , 2,0,0 , 2,2,0 , 0,2,0 , 0,0,2 , 2,2,1A B C D P Q , ∴ BP = 2,0,2 , BQ = 0,2,1 ,设平面 PBQ 的法向量  , ,n x y z ∴ 2 2 0{ 2 0 n BP x z n BQ y z            ,得{ 2 x z y z    , 不妨设 1y   ,∴  2, 1,2n   设 PE ED  ,∴  (1 ) 0,2, 2PD PE ED ED         ,  1 0,2, 21ED    2 22, ,1 1CE CD DE              , ∵CE  平面 PBQ ,∴CE 与平面 PBQ 的法向量  2, 1,2n   垂直。 2 4 2 44 01 1 1n CE               , ∴ 1 2   . ∴ 1 2 PE ED  9.如图,四棱锥 的底面 是直角梯形, , ,侧面 底面 , 是等边三角形, ,点 分别是棱 的中点 . (Ⅰ)求证: 平面 ; (Ⅱ)在线段 上存在一点 ,使 平面 ,且 ,求 的值. 【答案】(1)详见解析;(2) ;(3) . 【解析】试题分析: (Ⅰ)由题意证得 ,结合线面平行的判断定理可得 平面 . (Ⅱ)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结合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得到关于实数 的方程,解方程可得 . 试题解析: (Ⅰ)证明:设 是 的中点,连接 ∵ 分别是 的中点 ∴ , ,∴ ∴ 四点共面 ∵ , 平面 ,∴ 平面 (Ⅱ)∵ 平面 底面 , ∴ 平面 ,过点 作 轴与平面 垂直,则 轴 平面 以 分别为 轴,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 , , ,设 , , ∴ , ∵ 平面 ,∴ ∴ , . 点睛:高考中立体几何试题不断出现了一些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试题。对于这类问题一般 可用综合推理的方法、分析法、特殊化法和向量法来解决。立体几何引入空间向量后,可以 借助向量工具,使几何问题代数化,降低思维的难度.尤其是在解决一些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 问题时,更可以发挥这一优势. 10.如图所示的几何体中,四边形 ABCD 为等腰梯形, AB ∥CD , 2 2AB AD  , 60 60DAB    ,四边形 CDEF 为正方形,平面CDEF  平面 ABCD . (Ⅰ)若点G 是棱 AB 的中点,求证: EG ∥平面 BDF ; (Ⅱ)在线段 FC 上是否存在点 H ,使平面 BDF  平面 HAD ?若存在,求 FH HC 的值;若 不存在,说明理由. 【答案】(1)见解析(2) 10 10 (3)见解析 试题解析:(Ⅰ)证明:由已知得 EF // CD ,且 =EF CD . 因为 ABCD 为等腰梯形,所以有 BG // CD . 因为G 是棱 AB 的中点,所以 =BG CD . 所以 EF // BG ,且 =EF BG , 故四边形 EFBG 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 EG // FB . 因为 FB  平面 BDF , EG  平面 BDF , 所以 EG //平面 BDF . 解: 在等腰梯形 ABCD 中,可得 1DC CB  . 如图,以 D 为原点,以 DA DB DE, , 所在直线分别为 , ,x y z 轴, 建立空间坐标系, 则  0,0,0D ,  1,0,0A ,  0,0,1E ,  0, 3,0B , 1 3, ,12 2F      , 所以  1,0,1AE   , 1 3, ,12 2DF        ,  0, 3,0DB  . 设平面 BDF 的法向量为  , ,n x y z ,由 0{ 0. n DB n DF       , 所以 3 0 { 1 3 02 2 y x y z      ,取 1z  ,则 2, 0x y  ,得  2,0,1n  . 线段 FC 上不存在点 H ,使平面 BDF  平面 HAD .证明如下: 假设线段 FC 上存在点 H ,设  1 3, , 0 12 2H t t        , 则 1 3, ,2 2DH t        . 设平面 HAD 的法向量为  , ,m a b c ,由 0,{ 0. m DA m DH       所以 0 { 1 3 02 2 a a b tc      , 取 1c  ,则 20, 3 a b t   ,得 20, ,1 3 m t     . 要使平面 BDF  平面 HAD ,只需 0m n  , 即 22 0 0 1 1 0 3 t      , 此方程无解. 所以线段 FC 上不存在点 H ,使平面 BDF  平面 HAD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