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19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含解析
专题 19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考查的最深层次,也是最普遍的考 点之一。 热点题型一 思想感情的概括 例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 [清]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 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 【提分秘籍】 概括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在历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中都有重要体现。这类 题的设题角度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从诗词的全局入手,要求概括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提问的方式往往 为“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词)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诗(词)反映了怎样的 社会现实”“这首诗(词)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人生态度)”等;一种是就某几句或某一句设题,结合具体诗 句的内容、意境、语言或表达技巧等来考查。 【方法归纳】打开古代诗歌情感大门的 5 把钥匙 1.借景抒情。景和情之间有极强的关联性,考生可以通过对景物的分析判断出诗歌表达的情感。景与 情大多有相似性,当然也有少数会以乐景衬哀情。如“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虞美人》),以“春 花”“秋月”等美好的景象来表达作者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2.以行显情。诗歌中主人公的行为常常蕴含着情感,考生能敏锐地提取出这些关键点,然后对其进行 准确分析,得出情感态度。如【例 1】开头两句中的“高卧”和“仰看”这两个动作细节,表现了主人公内 心的惬意悠闲以及对这里的自然山水的热爱。 3.咏物抒情。诗词中的许多物象表达的情感往往是固定的,如长亭、柳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之情, 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浮云常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松、竹、梅象征 高洁超俗的情操等。考生要熟悉这些常见的物象所表达的情感,并准确分析其在具体的语境中表达的感情。 4.借手法表达情。高考对诗歌情感的考查往往与具体诗句内容、表达技巧结合在一起,考生要格外注 意。如江苏卷古代诗歌的颈联“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即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种碧松以期 待与明月相通,栽红药以等待春天回归,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居所环境的喜爱。 5.以题材明情感。同一题材的诗歌表达的情感往往是较为固定的,如送别诗,常常表达对友人的不舍、 牵挂、关切、祝福;闰怨诗,常常表达对年华易逝、人生孤独的感伤,对远方情人的思念等。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瑞 鹧 鸪 辛弃疾 期思①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酒数杯。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 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 飞轻菊半开。不是长卿终慢世②,只缘多病又非才。 【注】 ①期思: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闲居并终老于此。②长卿终慢世:汉 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慢世,指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 词的最后两句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绪?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的最后两句表现了词人被罢官后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情绪。 热点题型二 思想感情的分析 例 2、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 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 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颓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提分秘籍】 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准确把握并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古代诗歌的目的和前提。近几年高考 古代诗歌鉴赏题均涉及了对思想感情的考查。这类题的主要设题形式有:1.直接设问。格式为“诗歌表达 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如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就采用了这种形式。2.间接设问。如“诗中 诗人的感情有无变化?请简要分析”。3.比较两首诗歌的不同情感。如“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 情感有何不同?”。 【方法归纳】分析思想感情三步走 第一步,明确表达情感的手法技巧。表达情感的手法技巧有借景(画面)抒情、借物抒情、借行为抒情、 借典故抒情等。如【例 2】“起舞闻鸡酒未醒”一句借用典故抒情,“潮落秋江冷”一句借景抒情,寓情于 景。 第二步,仔细审视诗歌中的景、物、行为或典故的特点。典故所表达的情感一般是固定的,这就要求考 生必须熟悉这些典故的象征意义。如【例 2】中下阕所用的典故“闻鸡起舞”表达的是报效国家的愿望。景 物常常与表达的情感之间有相似性,如【例 2】中“潮落秋江冷”用“落”和“冷”字表达报国之志无法实 现的失落。另外,景物的描写角度、色彩的变化常常体现了情感的变化。 第三步,关注主人公思想感情的变化轨迹。人物情感的变化是和诗歌描写的景或物的变化结合在一起的, 因此考生要抓住表现变化的关键字词。如 2015 新课标全国卷Ⅱ《残春旅舍》一诗中,作者先用“伏”“酒 冲”表明自己内心愁苦,需要平息化解;后面又通过“两梁”免被污染,“拂拭朝簪待眼明”表现对朝廷 的忠诚,诗歌描写的事物的变化体现了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早 行 许 浑 失枕①惊先起,人家半梦中。 闻鸡凭②早晏③,占斗④认西东。 辔⑤湿知行露⑥,衣单觉晓风。 秋阳弄光影,忽吐半林红。 【注】 ①失枕:失眠。②凭:凭定,断定。③早晏:早晚。④占斗:“占”,占候,诗中指观察天文 现象。“斗”,指北斗星,古人依靠北斗星来指引方向。⑤辔:驾驭牲口的缰绳。⑥行露:指路旁的露水。 这首诗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诗中诗人的感情有无变化?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首诗看似在单纯地叙事、写景,其实是将情感含蓄地蕴含在事与景中,寓情于事,寓情 于景。②诗人的感情有变化。本诗前三联以诗人于“人家半梦中”而早起上路,晨鸡啼鸣,路径昏暗难辨, 以及湿辔之凉与衣单之寒等描写寓情于事,写出了诗人早行的孤寂、清冷与寂寥之感,而尾联则写秋阳初 上,染红了旅途的丛林,以“弄”“吐”二字活绘出一幅壮丽的秋景图,色调由冷转暖,表现了诗人因爱 秋日晨景而心情转向愉悦。 热点题型三 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与探究 例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秋 月 [宋]朱熹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有评论者说,全诗无一笔写月,而处处见月,正如司空图所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你是否同意? 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意。前两句写清澈的溪水绕着碧绿的青山,缓缓而流,碧蓝的天空倒映在水中,两者融为 一色,浑然一体。正是因为有皎洁的月光,诗人才在秋夜中欣赏到水之清,感受到山之碧。诗的第三、四 句写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时生出超尘脱俗、心旷神怡之感。全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所有景物和感受都 浸染着明亮、柔和的月光,而全诗又不着一月字,“尽得风流”。(如果答“不同意”,理由充分即可。) 【提分秘籍】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类题主要考查对诗歌所抒之情的理解、对诗歌内涵的揭示、对诗 歌主旨的理解。纵观近年高考试题,评价与探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类试题一直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题目往往带有探究的意味,解题难度较大,考生要格外重视。 【方法归纳】 抓住关键字词、重要意象,关注他人评价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不是单纯地考查概括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对于此类题,考生可 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1.体悟要深入。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 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 件。 2.分析要细致。(1)要紧扣原诗(词)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词)中的相关词句 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词)泛泛而谈。(2)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 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3)注意把对观点态度的评价和对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 个方面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3.归纳要全面。概括分析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涉及。 如例题中,颈联和尾联中翻出的新意都要考虑到。 4.评价要准确。评价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要注意避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避免 先入为主,避免用固有的认知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避免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 去分析解读古人。评价时切忌无限拔高,或片面否定。 5.答题步骤明。第一步,明确观点,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二步,阐述理由,结合相关词句,对 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相应的分析。如例题,先要明确是否同意,然后结合诗歌中描写月的内容具体分析原 因。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新秋夜寄诸弟① 韦应物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 方用忧人瘼②,况自抱微痾。 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注】 ①这首诗写于唐建中四年(783 年),诗人由比部员外郎升任滁州刺史。虽值升迁,但远在外郡, 秋来十分思念留京的诸弟,感秋而有此作。②瘼:病恙,疾苦。 有人说韦应物的思亲诗往往在后半部分翻出新意,你认为这首诗后两联作者翻出了哪些新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颈联由对诸弟的思念转而表达对自己所辖区域百姓的疾苦和自己身体疾病的忧虑;尾联进 一步勉励自己不要过于在意这短期的分别,以致颜鬓苍老,要把对诸弟的思念转为勤政爱民的心意。 一、【2017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5—18 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 手法的一项是(3 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 句,具体分析。(6 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答案】 15.C 16.B 17.《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 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6. 本题考查的是对手法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类试题,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和选项的理解只有 B. 天寒 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鸟雀之声”“思乡”。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7. 本题考查意象和抒发情感方面的比较分析。分别分析诗句所用的意象,然后进行比较。抒发情 感主要包括抒情方式和抒情内容等,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用“猿鸣”,猿声凄异其 哀转之声,产生惊惧之情,从而倍感凄楚。“泪沾裳”,远离亲人,涉险至此。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二、【2017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0~11 题。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0.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6 分) 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 分) 【答案】 10.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11.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 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解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1. 题干要求“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这是针对诗歌的尾联和尾句设题,是江苏卷的常考题 型。首先分析“尾联”所使用的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效果。“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尾联主要是写景,“明朝”说明这是想象之景,诗人想象自己明朝在烟雨之中于桐江岸边把小船系在“枫 树”上去垂钓,画面很悠闲,反映了作者的愿望——隐逸,但结合颔联和颈联可以知道,这一愿望是建立 在国土沦丧、战事连年、自己壮志未酬又中年多病的基础之上,故这一愿望中就饱含无奈和苦闷之情,诗 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怀,把一个中年多病、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呈现在读者的 面前。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三、【2017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 分)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 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 分析。(4 分)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 分) 【答案】 (1)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 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 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②诗人登上 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 本题题目是“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 理解。”这是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能力诗歌的最后一联“此行为知己,不觉蜀 道难”,前半句已经说明了一个原因,自己此行的目的是为看望知己好友,所以不觉得“蜀道难”,再看 诗歌的前部分内容,首联写自己一大早驱车进入五盘岭。然后写自己看到景色:江水回旋在耸峙欲错,犹 如两兽相斗的崖石间,太阳还没有出来,峰峦密集好像聚赞在一起。烟霭中的山色一片苍翠,高耸的树木 下,阴沉幽暗。在松树稀疏的地方露出了一座孤单的驿站,江边的回滩上长满了密密的鲜花,,从字里行间, 可以看出诗人对所观之景的喜爱之情,虽然看到的景奇险,但是是感到富有情趣。所以就不觉得道路艰难 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四、【2017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 分)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 分)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 分)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 分) 【答案】 (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 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 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任选一种)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 的情绪状态。分析作者“清游”“静处”的情绪状态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3) 本题考查诗词的艺术手法。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分析,尾联为写景句,表现出 作者的闲适,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从“更待”两字分析,所写之景应为想象之景,故运用 了虚写的手法。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五、【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 分) 【答案】 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2 分)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 庄严寂静;(2 分)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2 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5. “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 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才华横 溢,答题速度快。借此强化作者的喜悦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六、【2017 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 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 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 分) 【答案】 14.BD 15.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5.题干问的是“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首联中, “云海”交代了二人的处境,即天各一方;“相望”说明二人情深意重;而从诗歌标题来看,苏辙又即将 远赴契丹,面对此情此景,“那因”二字道出诗人那豁达的胸襟,哪里会因远别而泪沾双襟!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七、【2017 年高考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 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 诗篇。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 分) 【答案】 14.CD 15.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 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5.此题考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应当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因此可以逐句考虑诗歌的大意,进而考 虑作者的情感,另外还要结合标题中的“戏赠”二字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考虑。一二句首先举出自己全部 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三四句“老元”“短李”“偷”“伏”都是朋友之间的戏辞;五六 句说世上富贵人人所羡,但我却命中无份,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最后两 句诗人更以故做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抓住这些作答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八、【2017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9—20 题。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去, 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19.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 分) 2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 分) 【答案】 19.采地黄 卖地黄 20.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0.从叙述的角度来看,本诗题为“采地黄者”,正文是采地黄者对当时年景、生活窘迫、采地黄的 艰辛、卖地黄的悲戚遭遇的讲述,诗歌通篇都是自述,这种叙述方式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感,增强了诗歌的 感染力,采地黄者对自己辛酸遭遇的叙述也就更能给读者深刻的感受。从叙述的顺序来看,诗歌先写采地 黄,再写卖地黄,属于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这种叙述顺序的好处是使所叙述事件逐层深入,条理清晰, 脉络分明。从叙述的特点来看,全诗没有能够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汇,属于纯客观叙述,然而正是在看似平 淡的叙述中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剥 削的残酷性。诗中对比手法运用比较明显,首先是采地黄者与买地黄者的对比,一个是生活于农家,以采 地黄度日的农民,迫切需要卖掉地黄来谋生,一个是生活在“朱门”的白面郎,买地黄来喂马,还要讨价 还价;其次是人与马的对比,采地黄者受饥挨饿,而“朱门”的马却以地黄为食,通过对比揭露出人不如 马、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批判的主题。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2016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 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3 分)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 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 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 分) 【答案】 (1)A (2)B (3)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 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民风俗。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可根据常见的诗歌赏析运用的表现手法,结合着具体诗句分 析作答。B 项,“横笛”“闻声”属于听觉;“红旗”“雪”属于视觉描写,故符合题干要求,所以选 B。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3)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可根据两首诗歌的标题、诗歌注释、作者等来了解诗 歌写作背景,然后抓住诗歌关键词,从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角度分析作答。例如两首诗歌都描写了 西村的自然风景之美,由此可得出作者对西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然后再根据作者不同时期的心 境,联系写作背景分析其不同点。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2016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 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 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 (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 分) (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1)第一问: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 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2)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 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 “桑麻杜曲”指的是杜甫《曲 江三章》第三首的“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 残年”诗句。作者在诗题后的小序中说“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这就是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 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与开头所写霸陵呵夜事形成鲜明的对照。其中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一语,上应“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句,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 的坚强自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借汉言宋,感慨极深沉,讽刺极强烈。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3.【2016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8 分)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 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 分)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4 分) 【答案】 (1)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 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 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 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2)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 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于风雪的豪迈气概, “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时间是入夜,地点是洞庭湖,遥 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可想而知诗人是孤独寂寞充满羁旅 之思的。诗人只能蜷缩在船舱中,从而自然地度入“舟中”的题面。“朔风吹老梅花片”是意味深长的一 笔。在“夜泊洞庭边”的迷茫夜色中,是不可能望见“梅花片”的,可见全句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感觉。结 合题目的“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的“朔风”,实是诗人在封闭的船舱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听觉印 象而产生视觉效果,反映了朔风的劲烈。这种强烈的风声使作者生发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推篷是因 为朔风的骤起,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难怪要“诗豪与风雪争先”了。 这一句中的“豪”字,不止属于“诗”,也是对“风雪”的形容。以下写风、雪与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 辨,风雪催诗,“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4.【2016 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8 分) 野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 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1 分)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2)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 分) 【答案】 (1)D (2)D (3)答案示例: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 情。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颈联暗接 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尾联下句直接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考点定位】正确识记古诗词中的对仗知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3)题干要求明确,首先是全诗的情感,然后结合诗句解答。情感上应从诗句中表现情感的词语中 概括。从“诸弟隔”“涕泪”“供多病”“答圣朝”“不堪人事”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 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就是要求学生结合全诗的每一联思考。首联写作者野望 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 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 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5.【2016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 分)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 分)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 分)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 分) 【答案】(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 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解析】 (1)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考生作答时应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和结构说明 理由。重点注意从炼结构、炼意和炼境的角度回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这是一道考查表现手法的题目,答出表现手法,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效果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3)这是一道理解诗中词语并表明情感的题目,首先答出表层的含义,然后分析暗含的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6.【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 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 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 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 分) 答: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 分) 答: 【答案】 (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3 分)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 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3 分) (2)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 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句写汉江的迂回流长,支流繁多;第三、四句写汉江横贯中国、气势磅礴的景象。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应 当结合下文,分析此四句对表达作者情感、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回答本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 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7.【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 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 分)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1)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前都不免相形失色。 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间一气呵成。 (2)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 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闾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 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题干问的是“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但题中已经指出是“铺垫”,所以难度就降低很多,学生只要能够读懂诗歌, 找到写曹霸画技的内容,那么前面都应是铺垫的内容;只要考生正确理解诗歌内容就能够写出答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8.【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Ⅲ卷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 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 析。(5 分)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 的不同之处。(6 分) 【答案】 (1)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 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 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2)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 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现自己身体的衰老,但不服输,还想冲锋陷阵,报效国家。而用“健”“明”,可以结合“三十年前”, 知道作者此时已经年老,但他感觉自己依然是“臂健”“眼明”,与三十年前没有什么区别,身体如此, 精神、志向也如此,未曾改变过。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9.【2016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 分)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 分)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 分) 【答案】 (1)(3 分)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 融。 (2)(4 分)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 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 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 凉与孤独。 【解析】 (1)赏析诗句,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第一首诗大意为:一提起东都汴梁之事,人们便徒增许多白发。 皇家陵园的石马残破不全,废弃的宫殿前,铜铸的骆驼正在哭泣。料想胡人的命运也不会长久,听来的边 地消息,特别容易以讹传讹。叫人感到多么的凄凉啊!旧京的女子,还保留着宣和年间的发饰。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2 题。(11 分) 长 门 怨 齐浣 宫殿沉沉月欲分,昭阳①更漏②不堪闻。 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 注:①昭阳:宫殿名。②更漏:报时的漏壶。 1.“昭阳更漏不堪闻”写出了女主人公的什么心理?(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度日如年,害怕听到报时声。(2 分)写出了女主人公失宠后独处冷宫的极度寂寞、哀怨。(3 分) 注:答出寂寞、哀怨其中一点给 2 分,两点给 3 分。) 2.“不是思君是恨君”一句有的版本作“半是思君半恨君”。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请结合全诗,谈谈 你的看法。(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不是思君是恨君“一句好。由“珊瑚枕上千行泪”可知,“不思君”是假,其真意 恰恰是思念甚深,至于生出怨恨,这是以恨写爱,更能表现爱之深,无理而妙;“恨君”也与标题中的“怨” 相照应。(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示例二:“半是思君半恨君”一句好。分不清是爱还是恨,又爱又恨,更能表达女主人公爱恨交织的 复杂心理。(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赏析 本诗表达宫女的哀怨。宫殿深深月亮快到中天, 昭阳殿的更漏不忍听闻。珊瑚枕上留下了千行 泪,一半是思君一半是恨君。末句一作“不是思君是恨君”。长门,多指冷宫;长门怨,乐府旧题,抒写 宫女心声;昭阳,多指皇后所居宫殿。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 分) 阮 郎 归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栖。 3.首句点明时已“春半”,上阕是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游人踏青,春风和煦,梅子初长,柳条抽叶,白昼变长,蝴蝶纷飞。 4.结合下阕简要分析末句“画堂双燕栖”所蕴含的情感。(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天色渐晚,主人公踏青归来坐在秋千上,感觉到疲乏,欲解衣小憩,抬头见画堂上立着两只燕 子,猛然感到自己的孤单,心生怅惘,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赏析 上片写女子游南园所闻所见。所选择的加以表现的声音、景物都有极丰富的含义。“春半踏青 时”,仲春时节,花繁艳、草丰茂,正是一年春光最美的时候,人们会在此时结伴踏青。这里突出两种意 味:一是大好春光欲与所思之人分享而不能;二是此际虽是春之繁盛之时,但同时也是将衰之日。好景易 逝、时光空流,好不容易历尽凄凉秋意、冰封冬雪,迎来春光,却仍是盼不回远人。“青梅如豆柳如眉”, 梅子结于枝头清晰可见,柳叶也已非“陌头柳色”之鹅黄新绿,而是已长如女子修修黛眉。这仍是以外物 的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叹怨远人“可怜春半不还家”。“风和”句,写听觉感受。春天不仅景繁丽, 音亦繁闹无比:莺嗔燕咤、欢声笑语、笙歌管弦等等,可写之声极多,但女主人公耳际只徘徊着风声与马 鸣。其实女主人公充耳不闻春之“乐”音,在于她内心愁闷:想当日作别之时,“他”如何不是身跨骏马、 扬鞭远去;如今别人家的游子勒马而归,自己却独独等不回“他”。因此写马声亦是写愁思。末句“日长” 正是“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之意,无伴、失伴倍觉时光难熬。而蝶又双飞,追绕花丛之间,愈发惹 动相思之情。这几句无一处写情,但又无一处不含情。 下片,写女子独在园中已许久,暮色来临,露上娇花,凝珠如泪,草锁轻烟,春气低迷。望邻家重帷 深下,知天时已晚,不禁长叹。秋千荡罢,困懒无聊。痴坐无绪,返至屋中。点灯亦是独坐,且不堪忆共 剪烛花之情,不如向梦中去,或可忘却,或可一见。总之女主人公此时已是心力交瘁,不愿再思再想。然 而无意抬头,却见“双燕”栖于画栋之上。真燕还是画燕并无关碍,关键是在古人心中“燕”向来少有独 飞之时,“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帷翠被郁金香”“双燕”实喻夫妇 和谐相伴,则此时见“双燕”,少妇只能痛断肝肠。 三、阅读下面的词,完成 5~6 题。(11 分) 摸鱼儿(并序)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 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 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淳熙六年(1179),辛弃疾从湖北转运副使调任湖南,将从鄂州至潭州主持遭运。小山亭在湖北转 运使官署内。同官王正之:王正之淳熙六年任湖北转运判官,故称“同官”。 5.全词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结合原文简要赏析。(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拟人(比拟),用典。 将春拟人化,呼唤春不要离开,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1 分)词人借对妒恨陈皇后的女子说,你们不 要高兴得跳起舞来,须知玉环、飞燕也难免归于尘土,一切成空。(1 分)实际上,他是在申饬、诅咒那些打 击陷害忠良的权贵奸小:你们休要得意忘形,你们难道不知道,玉环、飞燕那样的命运,最终也会降临到 你们头上吗?(1 分) 6.全词作者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原词简要赏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阕抒发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2 分)下阕表达对南宋国事衰微的感叹伤感,(2 分)作 者感慨光阴虚掷,事业无成的悲愤。(2 分)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7~8 题。(11 分) 临 江 仙 晁补之 绿暗汀州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垂杨低映木兰舟。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 灞水桥东回首处,美人新上帘钩。青鸾①无计入红楼。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扬州。 注:①青鸾:即青鸟,传说中的信使。 7.词的上片用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草树、落花、风、帆、垂杨、舟(木兰舟)、春水、夕阳,描绘了一幅幽暗、寂静(寂寥),令人 感到冷落(萧条、凄迷)、忧愁的画面。分析:春末汀州,绿影阴暗;落花满地,风静帆收;柳映船停,春 水湿滑;夕阳西下,游子未归,气氛凝重充满忧愁。(评分标准:意象 2 分,5 个以上 2 分,少于 5 个 1 分。 概括画面 2 分,意思对就可以,分析 1 分。) 8.词的上片写道:“一段夕阳愁。”结合全词分析,作者的愁绪包括哪些。(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伤春之愁。暮春时节,落花满地,勾起作者惜春、伤春之感。②怀念亲人之愁。此中游子凝 想当年分别的时候,佳人倚窗凝望,而现在无法托青鸟传信,令人惆怅。③萍踪游子的羁旅之愁。上片明 写木兰舟,暗写舟中游子,幽暗的景物烘托出忧愁、凝重。(评分标准:每点 2 分,概括对 1 分,分析 1 分。) 上片由春暮带出落花,由落花引出风静,由风静引出落帆。由落帆写到木兰舟,最后写到游子之愁, 环环相扣,在意象上一气呵成。下片则是写“愁”的生发和具体化。灞水桥,是离别之所,游子想到了灞 桥分别,万分感慨。灞桥上的杨柳年年不知有多少被折下,却无法使要远离的人留下,越想越难过。回望 红楼,仍见美人正卷帘伫望;如今泊舟江渚,怀想佳人的凝望与容颜,已很模糊,真希望西王母身边的青 鸟代为传信,可是蓬莱路远,无计可通。“青鸾无计入红楼”,这又多令人心烦意乱,惆怅满腹。“青鸾” 一句,对游子愁的内涵和来由,略略一点。这个游子不仅有江湖漂泊之感,且有思念情人之愁,心情的怅 惘寂寥可想而知。于是,这漂泊的旅愁于游子心中激起点点涟漪,绵绵遐思;缅怀消逝的过去,憧憬美好 的未来。 “行云”句暗用巫山神女的故事。还用行云归楚峡喻往昔感情的消逝。然而,游子不会让它就这样溜 走,心中还是想把握这段感情的,所以他希望“飞梦到扬州”。这里暗用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扬州,也是虚指冶游之地。既不能忘情,故求之于梦。梦是可以超越时空局限的,而 游子不满足于一般的梦游,而是飞梦,可见其思念佳人之心有多急迫。 下片承上片由“愁”展开,因愁而忆,因忆而思人,梦中求人,写出心中一段缱绻之情。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11 分) 白 头 吟 卓文君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日沟水头。 躞蹀御沟①上,沟水东西流②。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注:①御沟:流经御苑或环绕宫墙的沟。②东西流,即东流。 9.首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最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皑:白色,通常用来形容雪的洁白。(1 分)皎:皎洁,通常用以形容月光,洁白光明。(1 分)自 喻手法,运用两个颜色的词体现诗人自己的人格纯洁如同白玉。(3 分)(共 5 分) 10.流行歌曲《愿得一人心》唱出了许多人对爱情的渴求。结合诗的有关内容,探讨全诗所蕴含的感 情。(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中用竹竿尾的摇动和鱼尾的摇动来形容意志、爱情不坚定。(2 分) 钱刀比喻爱情不是金钱能买到的。(1 分)全诗通过抒情主人公的言行,塑造了一个个性爽朗、感情强烈的女 性形象。(1 分)既真实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心倾意烦、思虑万千、敢爱敢恨的神情状态,同时也显示了她思想 的冷静和周密。(2 分)(共 6 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11 分) 东 马 塍① (宋)朱淑贞 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 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注:①东马塍:地名。塍,田间的土埂子。 11.第二句中“暗”字用得最传神,请简要赏析。(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暗”字有“默默地”“悄悄地”之意,(1 分)运用拟人手法,(1 分)描绘出东马塍芳草碧芊, 繁花满目,活水穿流其间,静静地润泽农田的景象。(1 分)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2 分) 12.第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浓浓春色无人欣赏来衬托蚕事的“忙”、农事的“急”,(1 分)巧妙地描绘了农村一派繁忙、 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1 分)既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的热爱,(2 分)又有对辛勤劳作的农人的赞美。(或: 表达了春色正妍而无人欣赏惋惜之情。)(2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