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长春六中、八中、十一中等省重点中学2020届高三(12月)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吉林省长春六中、八中、十一中等省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12月)联考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中有机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中的多糖如淀粉、纤维素都能溶于水 B. 磷脂、ATP、核酸由相同的化学元素组成 C. 动物细胞膜中存在不能运动的蛋白质分子 D. 由碳链组成的有机物不一定是生物大分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 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基本组成单位(单体)连接而成多聚体,多糖的单体是单糖,蛋白质的单体是氨基酸,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 【详解】A.纤维素不能溶于水,A错误; B.磷脂、ATP、核酸都由C、H、O、N、P元素组成,B正确; C.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大部分能运动,少部分不能运动,C正确; D.脂肪也由碳链构成,但是脂肪不属于生物大分子,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糖类、脂质、核酸和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和特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2.下列关于单层膜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质网总是通过囊泡与细胞膜间接联系 B. 单层膜细胞器的形态和大小都是固定的 C. 人体吞噬细胞的溶酶体中存在分解SiO2的酶 D. 高尔基体除能加工蛋白质还可参与合成某些糖类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 - 31 - 细胞器 分布 形态结构 功能 线粒体 动植物细胞 双层膜结构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的“动力车间” 叶绿体 植物叶肉细胞 双层膜结构 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内质网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网状结构 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高尔基体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构成的囊状结构 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动物细胞高尔基体与分泌有关;植物则参与细胞壁形成) 核糖体 动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在细胞质中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溶酶体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 “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 液泡 成熟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内含细胞液(有机酸、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 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中心体 动物或某些低等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 与细胞的有丝分裂 【详解】A.内质网可以直接与细胞膜连接,A错误; - 31 - B.内质网大小可以改变,B错误; C.溶酶体中不存在分解二氧化硅的酶,因此矿工容易出现硅肺,C错误; D.高尔基体可参与合成纤维素,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如图表示细胞呼吸以及相关过程,a-f代表物质或能量,Ⅰ、Ⅱ代表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葡萄糖是细胞呼吸的唯一底物 B. 细胞呼吸各阶段都伴随Ⅰ过程 C. d、e、f能量之和一定小于能量b D. 细胞呼吸增强使ATP明显增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葡萄糖经细胞呼吸产生了物质a,并释放能量,释放的能量可以分为储存在ATP中的能量和以热能散失的能量b,c为ADP和Pi,d、e、f为ATP水解所应用的能量,包括其他例如物质运输所需要的能量。Ⅰ代表ATP的合成、Ⅱ代表ATP的水解。 【详解】A.葡萄糖只是细胞呼吸的底物之一,此外还有脂肪等,A错误; B.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合成ATP,B错误; C.d、e、f的能量来自ATP的水解,这些能量之和小于细胞呼吸散失的热能,C正确; D.细胞呼吸增强可加速ADP与ATP的相互转化,但不会使ATP明显增多,因为ATP是不会大量储存的,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高等生物细胞呼吸过程的图解,考查能量代谢的知识,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 31 - 4.为研究干旱和温度对某植株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科学家将生长状况相同的该植物幼苗分别在三种环境下先用适宜的光照射12小时,随后进行12小时的黑暗处理,结果如图所示。据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干旱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大于温度对其影响 B. 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大于干旱对其影响 C. 15℃时,轻度干旱对植物净光合速率几乎无影响 D. 35℃、土壤含水量为20%时,植物不合成有机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自变量为干旱程度与温度,因变量为中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由图可知: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细胞呼吸速率变化不大,而总光合作用下降明显;而随着温度的升高,细胞呼吸速率逐渐升高,而中光合速率变化不大。 【详解】AB.据图分析,温度对呼吸作用影响大于干旱,而干旱对光合作用影响大于温度,AB错误; C.15℃时,轻度干旱时植物的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几乎没变,所以植物净光合速率几乎不受到影响,C正确; D.35℃、土壤含水量为20%时,植物净光合速率为零,植物不积累有机物,但依然是在合成有机物的,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因素的知识点,分析清楚图中的自变量有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以及影响因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5.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分化、凋亡以及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分化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可增加细胞种类 B. 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内所储存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 - 31 - C. 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 清除血浆中抗原的特异性免疫中不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3、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4、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A.细胞分化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其结果可导致细胞种类增加,A正确; B.细胞衰老过程中遗传信息不改变,B错误; C.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C错误; D.清除血浆中扩散的癌细胞,会涉及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诱导癌细胞裂解,属于细胞凋亡,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分化、细胞衰老、细胞凋亡和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之间的关系;识记细胞凋亡的意义;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6.如图为某二倍体哺乳动物不同时期的细胞分裂图(显示部分染色体),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31 - A. 该哺乳动物一定为雄性 B. 甲细胞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 C. 甲、乙、丙都存在同源染色体 D. 甲、乙、丙不会出现在同一显微镜视野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A.甲为有丝分裂前期,乙为有丝分裂后期,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丙的细胞质是均等分裂的,因此该动物为雄性动物,A正确; B.由于甲中黑色染色体不存在A,因此基因A只能来自基因突变,B正确; C.根据图示可看出,细胞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C正确; D.睾丸中的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也可以进行减数分裂,甲、乙、丙可能会出现在同一视野中,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7.果蝇有光滑眼(A)和粗糙眼(a),翅型有普通翅(B)和外展翅(b),两对等位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且AB精子不能发育。现有两纯种果蝇杂交得F1,F1相互交配得F2,F2出现了四种表现型,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上述两对等位基因可能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B. 若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亲本果蝇的基因型组合有两种方式 C. F2中光滑眼普通翅,光滑眼外展翅,粗糙眼普通翅可能为5,3,3 D. 若两对基因不能独立遗传,则F1形成配子时可能发生了基因重组 【答案】B 【解析】 【分析】 - 31 -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仅根据题意得出上述两对等位基因可能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若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也可能出现四种表现型,A正确; B.亲本组合只能有一种组合AAbb与aaBB,不存在AABB与aabb组合,因AB精子无法受精,B错误; C.若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则AAbb×aaBB,F1基因型为AaBb,F1相互交配,因AB精子无法受精,所以产生的精子数目Ab:aB:ab=1:1:1,而卵细胞有四种AB:Ab:aB:ab=1:1:1:1,故F2中光滑眼普通翅:光滑眼外展翅:粗糙眼普通翅为5:3:3,C正确; D.若两对基因不能独立遗传,而F2产生了四种表现型,最可能的原因是减数分裂时发生了交叉互换,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运用的相关知识,掌握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区分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产生配子的情况。 8.下列关于DNA复制与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证明DNA复制方式时需用差速离心法 B. 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都能在生物体外进行 C. 某些遗传物质为RNA的生物体内能够进行逆转录和基因表达 D. mRNA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翻译一条肽链大大提高了翻译效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复制过程是以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在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DNA。 2、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DNA解旋酶、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 - 31 - 3、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详解】A.证明DNA复制方式需要用密度梯度离心法,A错误; B.给予适宜条件,DNA复制、转录和翻译都可在体外进行,B正确; C.病毒营寄生生活,逆转录发生在其宿主细胞内,C错误; D.mRNA结合多个核糖体翻译多条肽链,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识记这三个过程需要的模板、原料、酶等条件,可以以中心法则进行记忆。 9.某人类遗传病是由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具有该遗传病的某家族系谱图如图所示,若8号和10号婚配,不考虑基因突变,则后代患该病的概率为 A. 1/8 B. 1/4 C. 3/4 D. 1/2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系谱图:该遗传病是由X、Y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又由于5号与6号均为正常个体,而他们的后代11号个体为患者,所以该遗传病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 【详解】该遗传病是由X、Y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又由于5号与6号均为正常个体,而他们的后代11号个体为患者,所以该遗传病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假设用A、a表示这对等位基因,由此可以推出5号个体的基因型为XAXa,6号个体的基因型为XAYa,由5号个体和6号个体的基因型可以推出10号个体的基因型为1/2XAXA或1/2XAXa,由于3号个体为患者(XaXa),可以推出8号个体的基因型为XaYA;若8号(XaYA)和10号(1/2XAXA或1/2XAXa)婚配,则后代患该病的概率为1/2×1/4=1/8。 故选A。 - 31 -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正确分析题图,推断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 10.已知某昆虫的有眼(A)与无眼(a)、正常翅(B)与斑翅(b)为两对相对性状,这两对等位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现有三个纯合品系:①无眼正常翅、②有眼斑翅、③有眼正常翅,为验证上述结论,下列操作或叙述不合理的是 A. 将雌性①与雄性③进行交配,可验证A/a位于x染色体上 B. 将雌性②和雄性③进行交配,可验证A/a位于x染色体上 C. 将雌性②和雄性①进行交配,可验证B/b位于x染色体上 D. 将雌性②和雄性③进行交配,可验证B/b位于x染色体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已知显隐性的条件下,通过杂交判断基因是否位于X染色体上,可以选择隐性性状的个体做母本,显性性状的个体做父本,若子代雌雄表现型相同,则位于常染色体上,反之位于X染色体上。 【详解】AB.验证A/a位于X染色体上,选择隐性性状的个体做母本,显性性状的个体做父本,即雌性①和雄性③进行交配,A正确、B错误; CD.验证B/b位于X染色体上,选择隐性性状的个体做母本,显性性状的个体做父本,即雌性②与雄性①或③进行交配,C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掌握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隐性关系的杂交方案即可。 11.通常情况下构建基因树是重建物种间关系的必要途径(如图),老虎和豹子身上都有斑纹,而狮子没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狮与虎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无法产生后代 B. 狮子种群中一定不会存皮毛斑纹基因 - 31 - C. 老虎和豹子身上的斑纹不是保护色,因为其几乎无天敌 D. 通过对比变异率较快的DNA序列可确定虎与雪豹的亲缘关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地理隔离是由于地理障碍不同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生殖隔离是不同物种之间不能相互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 【详解】A.狮子与虎能产生后代(狮虎兽),但是后代不育,A错误; B.狮子种群中可能存在皮毛斑纹基因,只是存在该基因的狮子容易被淘汰,B错误; C.老虎和豹子身上的斑纹也属于保护色,C错误; D.若两种生物间变异率较快的DNA都相差不大,则说明亲缘关系较近,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进化的知识,识记物种的概念,同时生物的特征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生物的对环境适应的表现,理解DNA分子测定亲缘关系的原理。 12.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组织液是血浆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B. 血浆中的蛋白质直接经跨膜运输进入淋巴中进行循环 C. 淋巴回流受阻、过敏反应等都可能导致组织水肿发生 D. 激素与靶细胞外膜上特异性受体的结合只发生于内环境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内环境各种成分之间的转化:血浆可以形成组织液,大部分的组织液回流至血浆,少部分的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中形成淋巴,而全身各处的淋巴在人的左右锁骨下方和血管相连形成血浆。 【详解】A.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进行物质的双向交流,绝大多数的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成分是组织液,所以血浆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需要经过组织液,A正确; B.血浆中的蛋白质不能直接进人淋巴中进行循环,B错误; - 31 - C.毛细淋巴管堵塞,淋巴回流受阻,会导致组织水肿,过敏反应可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导致血浆蛋白进人组织液,从而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 D.激素与靶细胞外膜上特异性受体的结合只发生于内环境(组织液)中,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识记内环境的成分及各种成分之间的转化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3.下列操作对应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给人静脉注射250mL3%NaC1溶液,细胞内液体积减小 B. 给人静脉注射800mL0.9%的NaC1溶液,血浆量会增加 C. 向狗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其血浆渗透压升高尿量减少 D. 给狗静脉注射适宜浓度的稀盐酸,会促进其胰腺分泌胰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指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2、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给人静脉注射250mL3%NaCl溶液,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致细胞失水,从而使细胞内液体积减小,A正确; B.给人静脉注射800mL0.9%的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不变,但血浆量会增加,B正确; C.向狗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导致其尿量减少,C正确; D.胰液的分泌受到促胰液素或神经系统的调节,所以直接给狗静脉注射稀盐酸不会促进胰腺分泌胰液,D错误。 - 31 -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各组成之间的关系;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意义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4.如图为人体神经调节机制的示意图,其中X、Y、Z表示反射弧上三个不同的位置(电流计两个接线柱均接在神经纤维的膜外侧),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给予X、Y处相同且适宜的刺激,电流表都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适宜刺激X处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向与其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C. Z处的神经递质向突触后膜运输的过程需要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 D. 若Z处体液中Na+浓度升高,则相同刺激强度下突触后膜兴奋性降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刺激X处,兴奋从X处双向传导,左侧接线柱先兴奋、右侧接线柱后兴奋,因此电流表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而刺激Y,兴奋不能从突触后膜传递到突触前膜,因此电流计指针不偏转,A错误; - 31 - B.适宜刺激X处时,神经纤维产生的兴奋双向传导,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B正确; C.突触间隙组织液中的神经递质通过扩散移向突触后膜,不需要消耗ATP,C错误; D.Z处(细胞外液)Na+的浓度升高,兴奋时Na+内流增多,使动作电位峰值更大,兴奋性更高,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反射弧结构图,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考生需要在识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中的特点,结合图中信息进行分析,特别是刺激X时考虑X的位置。 15.2019年9月15日,随着西班牙队高高举起象征冠军荣耀的奈史密斯杯,男篮世界杯的大幕在中国北京落下。球场上每个参赛球员在展现精彩球技的同时,生理上也发生着一定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球员扣篮时神经细胞有外负内正的膜电位产生 B. 比赛过程中,球员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会增大 C. 比赛过程中,球员产热量>散热量,体温大幅升高 D. 比赛过程中,球员体内多种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兴奋在神经元上传递过程: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2、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3、炎热环境下: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 【详解】A.球员在完成抢断、扣篮这些动作时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此过程有动作电位的产生,A正确; BC.比赛过程中,球员产生大量的热量,同时会通过汗腺分泌汗液,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大来增加散热,体温只要恒定,产热和散热就相等,B正确,C错误; - 31 - D.比赛过程中,球员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体内肾上腺素分泌会增多,运动过程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也会增加,运动员大量出汗,尿量减少,此时抗利尿激素分泌也会增多,D正确。 故选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体温调节、血糖调节、水盐调节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递过程,识记各种调节方式的过程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16.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吞噬细胞、T细胞等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骨髓 B. 抗体可进入肝细胞消灭其中寄生的乙肝病毒 C. HIV主要攻击大量的B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丧失 D. 同种抗原再次刺激机体时,记忆B细胞增殖速度快于B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2、细胞免疫过程: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3、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 31 - 【详解】A.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A错误; B.抗体不能进入细胞消灭抗原,B错误; C.HIV主要攻击是T细胞,C错误; D.同种抗原再次刺激机体时,二次免疫反应更快,记忆细胞增殖分化的速度快于B细胞,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基本知识,识记两种免疫方式的过程,特别是二者发挥作用的场所。 17.一种名为E.gall的肠道菌能够转移到肠道外,引发一些相应的疾病,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抗磷脂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 B. E.gall转移到肠道外已突破人体第一道防线 C. 小肠分泌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 D. E.gall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同时还可能分泌了其他免疫活性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可以看出,E•gall,穿过肠道壁,突破了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产生抗体,进而引发的狼疮性肾炎和抗磷脂综合征称为自身免疫病,说明该细菌表面与正常组织表面可能存在相似的抗原。 【详解】A.根据题目,抗体攻击了自身细胞,因此抗磷脂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A正确; B.E.gall转移到肠道外突破了肠黏膜,即第一道防线,B正确; C.分泌到肠腔中的不属于体液,应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C错误; D.E.gall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同时还可能诱导机体分泌淋巴因子,D正确。 - 31 - 故选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免疫调节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对于免疫过程的理解和归纳总结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8.如图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达尔文实验和温特实验的示意图。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图1实验中单侧光强度和时间是无关变量,是否表现出向光性为因变量 B. 由图1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尖端产生的物质向下运输,促进尖端下部生长 C. 图2实验自变量是琼脂块是否与尖端接触,因变量为是否表现出向光性 D. 图2实验证明了尖端能产生促进其下部生长的物质,并命名为吲哚乙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1中,达尔文用不透光的锡箔纸分别罩住胚芽鞘尖端和尖端下方,得出了使植物相关弯曲的感光部位在尖端而不在下方,而图2温特的实验得出了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可以促进植株生长,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 【详解】A.图1为达尔文实验,单侧光的强度和时间是无关变量,是否表现出向光性为因变量,A正确; B.图1实验的结论是感受单侧光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B错误; C.图2为温特实验,因变量为是否弯曲生长,这里弯曲生长没有光的影响,C错误; D.温特命名促进生长的物质为生长素,后来其他人证明是吲哚乙酸,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实验,考生要能够将科学家以及其所做实验进行对应;而本题解题时,可通过实验图解的分析与实验结论对应即可找到错误的选项。 - 31 - 19.打顶后的棉株叶片在花铃后期会出现早衰现象。为探究打顶后棉叶出现早衰现象的原因,科研人员处理了两组棉花,并在花铃后期检测了棉株叶片内相关植物激素的含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脱落酸、细胞分裂素均由相应腺体分泌并持续作用 B. 叶片内脱落酸含量的升高导致棉花叶片出现早衰 C. 棉花叶片出现早衰是由于脱落酸受体异常造成的 D. 棉花植株内脱落酸与细胞分裂素表现为协同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 (1)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5)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即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详解】A.植物无分泌腺,植物激素发挥作用后会被立即灭活,A错误; BC.据图分析,打顶后叶片内脱落酸含量升高,细胞分裂素含量基本不变,因此导致棉花叶片出现早衰的原因是脱落酸含量升高,而不是细胞分裂素含量升高和脱落酸受体异常造成的,B正确,C错误; D.在棉花叶片衰老方面,细胞分裂素与脱落酸表现为拮抗作用,D错误。 故选B。 - 31 - 【点睛】本题考查了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不同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明确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并结合柱形图和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20.如图是安龙县1994-2015年农区家鼠种群数量的年度变化(捕获率=成功捕获家鼠夹子数/总夹子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示利用捕获率来间接反映家鼠种群数量 B. 1997年家鼠的环境容纳量高于2007年 C. 1997-1998年家鼠种群增长速率高于1996年 D. 1994-2015年家鼠种群数量的波动不只受环境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模型假设: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假定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亲代),而且每代的增长率(λ)都保持不变,且世代间不重叠,该种群后代中第t代的数量为Nt,Nt=N0λt。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 【详解】A.捕鼠率越高能间接反映种群数量越大,A正确; B.1997年家庭环境比2007年(例如建新房)差,易容纳更多家鼠,B正确; C.1997~1998年家鼠种群数量高于1996年,但其增长速率(斜率)却更低,C错误; D.种群波动影响来自外界环境和种群内部如种群密度的影响,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种群的特征,重点是理解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及环境容纳量的含义。 - 31 - 21.在田间试验时,即使土壤条件是相同的,但由于每一植物个体所占空间的不同和相连试验区的影响以及小气候的差异等,而使周边部分与中央部分的作物在株高、粒数和病虫害的危害等方面会出现差异,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下列对此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试验田周边群落空间结构仅呈现水平结构 B. 试验田周边物种丰富度可能高于试验田中央 C. 人类活动一定会加速试验田自然演替的速度 D. 试验田中的植株种群空间特征通常呈随机分布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分布。 2、物种丰富度指的是物种数目的多少。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详解】A.群落还可以呈现垂直结构,A错误; B.试验田周边由于物种数量可能更多些,因此其丰富度可能高于试验田中央,B正确; C.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的演替速度,但不一定是加快,也可能是减慢演替的速度,C错误; D.试验田植株一般呈现均匀分布,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结构、物种丰富度、群落演替和种群的空间特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的结构;识记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识记种群的空间结构,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2.下列关于教材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可利用斐林试剂检测人体尿液中是否含葡萄糖 B. 统计酵母菌种群数量时,每天统计的时间要固定 C. 记名计算法常用于统计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D. 探究水族箱中群落的演替时,应将水族箱放在太阳直射的地方 【答案】D 【解析】 - 31 - 【分析】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 2、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要控制好无关变量。 3、在丰富度统计时采用有两种统计法: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详解】A.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葡萄糖为还原糖,A正确; B.统计酵母菌种群数量时,每天统计酵母种群数量的时间要固定,B正确; C.统计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C正确; D.探究水族箱中群落的演替时,水族箱应放在光线良好,但避免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有机物的颜色反应、探究酵母菌中期数量变化、识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等,要求考生识记葡萄糖的鉴定方法;识记探究酵母菌中期数量变化每天定时取样;识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3.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所有生物并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 鸟与蝗虫之间的种间关系有竞争和捕食 C. 该食物网中处于三个不同营养级的是鹰 D. 蛙数量锐减,一定会导致蛇减少,蝗虫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 - 31 -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是消费者,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详解】A.食物网中无分解者,A正确; B.由图可知,蝗虫和鸟都食草,两者存在竞争关系,鸟能捕食蝗虫,故二者存在捕食关系,B正确; C.该食物网中只有鹰处于第三、第四和第五营养级,C正确; D.蛇在该生态系统中处于多个营养级,蛙的减少不一定导致蛇减少,蛇可以捕食其他营养级的生物,以维持自身数量的稳定;蛙的减少,短时间内蝗虫的数量会增加,D错误。 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食物链的组成、以及生物之间的关系,根据食物链和食物网之间的关系进行推断。 2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少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B. 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能够被分解者循环利用 C. 物质循环是在地球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中进行的 D. 信息传递仅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之间进行传递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A错误; B.能量无法循环利用,B错误; C.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C正确; D.生态系统的信息也可以在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传递,D错误。 故选C。 - 31 -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相关知识,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理解这些功能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25.复合式生态浮床技术将植物分布为两层,如图所示,并结合照明、通气等技术更好地对富营养化的水体进行生态修复,据图判断叙述错误的是 A. 复合式生态浮床能吸收过多的氮和磷,减少水体富营养化 B. 曝气头曝气可促进需氧微生物有氧呼吸,有利于降解有机污染物 C. 复合式生态浮床能有效遮挡阳光,避免光线过强,温度过高,以促进藻类的繁殖 D. 合式生态浮床技术对水体生态系统的修复,利用的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浮床中的植物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能吸收污染水体中的无机盐,与水体藻类竞争无机盐,阳光等,用于治理环境污染。 2、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①直接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如袁隆平利用野生水稻培育了高产抗病杂交水稻)、美学价值等。②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具有重大的生态功能,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如森林生态系统被喻为“地下水库”)、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并作为二氧化碳汇集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等等。③潜在价值:我们对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还未发现、未研究、未开发利用的部分。 【详解】A.复合式生态浮床能吸收过多的氮和磷,减少水体富营养化,A正确; B.曝气头曝气可促进需氧微生物有氧呼吸,有利于降解有机污染物,B正确; - 31 - C.复合式生态浮床能有效遮挡阳光,使光线不足,从而抑制藻类的繁殖,C错误; D.复合式生态浮床技术对水体生态系统的修复利用的是植物净化水体,这充分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以复合式生态浮床技术为背景,考查生态工程治理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理解藻类繁殖的影响因素,识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26.近日我国科学家解析出本能防卫行为的神经环路,其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视觉感受器的功能是 ______,产生防卫行为的效应器包括 ____。 (2)兴奋在IDSC与VTA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 ;VTA细胞释放神经递质2时,发生的信号转化是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神经递质对后膜的效应可将神经递质分为____________ 两类,其 除可以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外,还可以与____________上的受体结合。 (4)当人受到危险刺激作出防卫时,也会出现紧张,此时 ______(激素)分泌增多,欲验证你的答案,可进行的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接收(危险信号)刺激,产生兴奋 (2). 传出神经末梢和其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 (3).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4). 电信号→化学信号 (5). 兴奋型和(兴奋)抑制型 (6). 肌肉或腺体细胞 (7). 肾上腺素等 (8). 危险刺激后抽血检测相应激素的含量(危险刺激后检测尿液中相应激素分解代谢产物量) 【解析】 【分析】 - 31 -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和效应器(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2、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有两种类型,即兴奋型和抑制型。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详解】(1)视觉感受器的功能是接收(危险信号)刺激,产生兴奋,产生防卫行为的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其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 (2)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IDSC与VTA之间是单向传递的。VTA细胞释放神经递质2时,发生的信号转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3)根据神经递质对后膜的效应可将神经递质分为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类,神经递质除了可以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外,还可以与肌肉或腺体细胞上的受体结合。 (4)当人受到危险刺激作出防卫时,也会出现紧张,此时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多。通过危险刺激后抽血检测相应激素的含量,来确定危险刺激后肾上腺素等是否分泌增多。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反射弧、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识记反射弧的组成和功能,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解答各小题。 27.大蒜中含有比较高的硒元素,这种物质能够促进人体内胰岛素的分泌,有利于维持正常血糖水平。患有Ⅰ型糖尿病(胰岛素缺乏)的患者建议适当食用大蒜。回答下列问题: (1)在血糖调节中,下丘脑作为反射弧中的_________来分析和综合信息,最终通过释放_______控制胰岛细胞对相应激素分泌的增加或减少,从而将血糖浓度调节在正常的范围内。 (2)正常人血糖的消耗途径有___________(答两点);正常人尿液中检测不到葡萄糖,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硒元素能够促进人体内胰岛素的分泌,有利于维持血糖的正常,这说明硒元素对维持_______ 具有重要作用。请利用生理状态相同的工型糖尿病模型小鼠、含硒的鼠粮和不含硒的鼠粮为材料,设计实验来证明硒元素有利于维持血糖的正常。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血糖浓度的具体测定方法及过程不作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神经中枢 (2). 不同的神经递质 (3). 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脂肪或某些氨基酸 (4). 肾小管和集合管会将原尿中的葡萄糖全部重吸收 (5). 细胞和生物体(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6). - 31 - 将生理状态相同的I型糖尿病模型小鼠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饲喂适量含硒的鼠粮,乙组饲喂等量不含硒的鼠粮,一段时间后测定甲、乙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预期结果;甲组血糖浓度低于乙组 【解析】 【分析】 血糖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调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1)下丘脑是血糖调节的中枢,在血糖调节中,下丘脑作为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来分析和综合信息,最终通过释放不同的神经递质控制胰岛细胞对相应激素分泌的增加或减少,从而将血糖浓度调节在正常的范围内。 (2)正常人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血糖的消耗途径有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脂肪或某些氨基酸等非糖类物质。由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会将原尿中的葡萄糖全部重吸收,所以正常人尿液中检测不到葡萄糖。 (3)无机盐是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能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和细胞的形态、酸碱度、渗透压。硒元素能够促进人体内胰岛素的分泌,有利于维持血糖的正常,这说明硒元素对维持细胞和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可设计如下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思路:将生理状态相同的I型糖尿病模型小鼠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喂适量含硒的鼠粮,乙组饲喂等量不含硒的鼠粮,一段时间后测定甲、乙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 预期结果:甲组血糖浓度低于乙组。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识记下丘脑在调节中的作用和血糖调节的过程,实验设计时分析清楚因变量和自变量然后进行解答。 28.为了探究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情况,某一实验小组用朱槿植株进行实验,实验过 程如下: ①选取 的朱槿植株,取侧枝中部,截成15cm长的插条,上端在节上0. 5 cm处 平剪,下端在节下1cm处削成斜面,插条上部留2-3片叶; ②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水溶液; ③将植株 ; ④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每7日观察生根情况,统计生根数并计算平均值。 - 31 - 结果如表所示: 生根数(条) 2,4-D浓度(mg/L) 时间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第7天(平均值) 0 0 0 0 0 0 0 第14天(平均值) 1.6 4.6 6.6 3.4 2 1.2 1 第21天(平均值) 5.8 11 13 7.6 7.2 4.2 3.4 回答下列问题: (1)完善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实验结果可知2,4 -D促进插条生根具有______特点,若对要研究的植物情况所 知不多时,可先设置预实验,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有研究表明,植物根靠根冠中的细胞感受重力,从而引起根的向地性生长,另一实验小 组为验证此结论,利用小麦种子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中对照组为刚萌发的小麦种子继 续培养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实验组为_______________ ,若出现___________的结果,则可初步验 证结论成立。 【答案】 (1). ①健壮、生长状态一致(生长健壮一致) (2). ③均分成7等份并编号,按编号依次将朱槿植株放人等量的清水组和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中 (3). 两重性 (4). 为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5). 与对照组生理状态、长势一致的萌发小麦种子,切去根冠进行相同培养 (6). 观察对照组种子根弯向地生长,实验组不弯曲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并且在最适宜生长素浓度两侧有一个低浓度和一个高浓度,它们的生理作用相同。 - 31 - 在设计该项实验时,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即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浓度;同时要遵循对照原则,实验中应设置一组用清水实验的对照组,比较2,4-D对生根是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 【详解】(1)①实验的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因此选取健壮、生长状态一致(生长健壮一致)的朱槿植株。 ③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2,4-D溶液,设置清水组为空白对照。因此将植株均分成7等份并编号,按编号依次将朱槿植株放入等量的清水组和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中。 (2)通过实验结果可知2,4-D在较低浓度时可以促进插条生根,而浓度增大,对生根有抑制作用,所以2,4-D促进插条生根具有两重性特点;设置预实验目的是为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3)为验证植物根靠根冠中的细胞感受重力,从而引起根的向地性生长。实验的自变量是根冠的有无,因变量是种子根是否弯向地生长。因此实验中对照组为刚萌发的小麦种子继续培养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实验组为与对照组生理状态、长势一致的萌发小麦种子切去根冠进行相同培养、观察。如果该结论成立,则会出现对照组种子根弯向地生长,实验组不弯曲的结果。 【点睛】本题考查了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的实验。考生要能够通过实验分析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并且无关变量包括:植株的生长发育情况、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29.贵州省六盘水市位于贵州西部乌蒙山区,动植物资源丰富,但紫茎泽兰于90年代逐 步传入六盘水市,所到之处成片生长,很快成为当地杂草的优势种群,对当地生物造成威胁。 下表为紫茎泽兰在六盘水市水城县部分乡镇的发生情况(单位:公顷)。回答下列问题: 乡(镇) 林业用地发生面积 有林地 灌木林地 宜林荒山荒地 南部 野钟乡 651.33 152.29 308. 42 190.65 发耳镇 520. 00 389. 20 130.80 0.00 鸡场镇 120.00 16.67 103.35 0.00 北部 青林乡 0.15 0.15 0.00 0.00 - 31 - 南开乡 0.00 0.00 0.00 0.00 (1)紫茎泽兰是一种双子叶草本植物或成半灌木状植物,要调查其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及 该方法操作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 (2)刚刚传入六盘水时,紫茎泽兰种群数量呈____曲线增长。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紫茎泽兰发生情况最严重的乡(镇)是____;推测林业用地发生面积比其他地发 生情况严重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人们发现泽兰实蝇可产卵于紫茎泽兰的茎顶端,幼虫钻入茎干之后,植物增生形成虫瘿,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紫茎泽兰的生长,泽兰实蝇与紫茎泽兰的关系是________。与使用 除草剂相比,使用泽兰实蝇防治紫茎泽兰的最大优点是_________。用生态系 统中能量的观点分析,人为除去紫茎泽兰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4)在六盘水群落中动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分布现象,这主要取决于________ 。2019年7月,六盘水市发生山体滑坡,造成大量人员和财产损失。山体滑坡后,当地群落的演替最可能属于 ___。 【答案】 (1). 样方法,随机取样 (2). “J”型 (3). (南部的)野钟乡 (4). 林业用地物种丰富度较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较低 (5). 寄生 (6). 对环境无污染 (7). 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8).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9). 次生演替 【解析】 【分析】 表格数据分析:南部发生紫茎泽兰入侵现象较北部严重,其中南部的野钟乡林业用地紫茎泽兰发生情况最严重,而北部的南开乡没有被紫茎泽兰入侵。 【详解】(1)调查紫茎泽兰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该方法操作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 (2)刚刚传入六盘水时,紫茎泽兰由于缺乏天敌,并且空间资源丰富,所以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紫茎泽兰发生情况最严重的乡(镇)是(南部的)野钟乡林业用地;推测林业用地发生面积比其他地发生情况严重的可能原因是种丰富度较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较低。 - 31 - (3)泽兰实蝇与紫茎泽兰的关系是寄生。与使用除草剂相比,使用泽兰实蝇防治紫茎泽兰的最大优点是对环境无污染。人为除去紫茎泽兰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在六盘水群落中动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分布现象,这主要取决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2019年7月,六盘水市发生山体滑坡,造成大量人员和财产损失。山体滑坡后,当地群落的演替最可能属于次生演替。 【点睛】本题考查了种群密度的调查、种间关系、群落演替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解此题的关键是从表格、图形信息中寻找解题线索,提取有利于解题的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链接,从而得出答案。 30.如图为宁夏某地“粮—薯—菌—畜—沼”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食用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 (2)塘泥、沼渣给农作物提供了丰富的________,这能体现生态系统的 ________功能。 (3)牲畜流向沼气中分解者的能量直接来自_________________。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_。相比其他自然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稳定性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写出两点)。 【答案】 (1).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 分解者 (3). 矿质元素(无机盐) (4). 物质循环 (5). 马铃薯、苜蓿等(生产者)同化的能量 (6).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7). 低 (8). 农业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单一、受人类活动干预较大 【解析】 【分析】 - 31 - 据图分析,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和食用菌属于分解者,粮食、马铃薯、牧草生态林和经济林等属于生产者,鸡鱼等属于消费者;各种类型的生态工程应具有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特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食物链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 【详解】(1)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用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2)塘泥、沼渣是分解者分解有机物产生的,给农作物提供了丰富的矿质元素,这能体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 (3)牲畜通过粪便或食物残渣等流向沼气中分解者的能量,直接来自马铃薯、苜着等(生产者)同化的能量。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相比其他自然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稳定性低,理由是农业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人类活动干预较大。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构成、种群密度的调查、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 31 - - 3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