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3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15 写作-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
专题 15 写 作 易错点 1 议论文写作——中心突出 1.【2018 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 年 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 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 年 “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 年 网民规模达 7.72 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 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2020 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 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 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 2035 年开启,给那时 18 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错因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所给材料的文字简明清晰,很好理解,没太多干扰信息。材料的关键语 句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 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 待 2035 年开启,给那时 18 岁的一代人阅读”。这段话界定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时注意结合题目要求, 做到中心明确、结构清晰、分析深刻。分析不深刻,重点不突出就会被视为二类作文,而如果行文不合材 料要求,或脱离材料则会被视为三类作文。 【立意分析】本题属于新材料作文。作文题目给出了 7 个年份以及该年发生的大事,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当 下,关注中国的改革发展,关注时事;引导学生走出书斋,要把自己投入到时代中,要求考生既要扎根中 国国情,又要拥有世界眼光。同时在回顾过往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 17 年以后,这样对考生写作的要求 不仅仅是了解我们已经取得的伟大成就,还需要考生发挥想象,设想一下十几年后的情况。 立意方向指导: (1)必须结合新时代青年人的使命与担当来写,文中应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时代的呼 唤,也是青年人的人生际遇。在这个难得的机遇中,我们必须要大有所为。 (2)必须结合个人成长来写,18 岁的青春必须是扎根在中国的辉煌发展上,不能脱离从 2000 年到 2018 年 这 18 年来中国的变化。 (3)青年的成长是与祖国的成长共同发生的,因此文中两者必然是相互融合的。 (4)后面的 18 年,考生可以发挥想象,根据所给内容写写巨大的成就。 (5)通篇文章应该注意是写给未来青年的,因此这篇文章是对未来青年的人生做一定的指导,要有建议, 有分析,利与弊的权衡一定要从有利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这样的大局着眼。 布局谋篇的建议: (1)今年的作文审题的难度不是很大,应该是人人有话说。大家的立意也不可能太偏,几乎都是朝着一个 方向去写作。这样就存在一个如何避免千篇一律的问题。 (2)不建议考生故意追求新奇,还是要随大流。 (3)别人有,我也有,但是我们可以比别人更深刻,从深刻上下工夫,这样也可以脱颖而出。 【参考例文】 穷尽世间理,殷殷报国情 ——写给 17 年后的新青年 陌生而熟悉的青年: 你好! 当你打开“时光瓶”发现这封信时,一定会非常惊讶!是啊,可能你怎么也不会想到,17 年前有一个 和你现在年龄相仿的人会越过时光给你写信。 而我现在却是坐在高考的考场上思绪翻飞,回顾 18 年的成长经历,想象着 17 年后的发展变化,心潮 涌动,任凭眼前一幕幕画面依次展现。 作为新千年的“世纪宝宝”,别看我现在只有 18 岁,可是却见证了我们伟大祖国的蓬勃发展,2008 年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烟花照耀过我稚嫩的脸,“天宫一号”上精彩的授课内容激荡着我的心,“村村通” 的乡间公路带我去旅行,互联网的普及令我的生活无比快捷。汶川地震,我为遇难同胞揪心,为灾后重建 捐款,更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真情感动。18 年,我和祖国一起成长,有过挫折,但更多的是成绩。 当不知不觉间长大成人时,蓦然发现,我正在经历着伟大祖国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相信, 当你读着我的这封信时,我们亲爱的祖国已经实现了“强起来”的梦想,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年轻的朋友,此时此刻我特别想和你说的是,没有祖国的强大,就不会有我们个人的幸福。而这份幸 福恰恰需要我们去奋斗。17 年后,18 岁的你一定会像今天 18 岁的我一样面临人生的抉择,请不要迷茫, 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建设祖国的伟大行动中吧,如果你还在犹豫自己的前途,那么不妨听听我的建议。 请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用自己的知识来建设我们的祖国。 科技兴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每当看到我们的生活变得一天比一天好时,我都深切地体会到科技带 来的变化,因此,我建议你趁着现在年轻,一定要努力投身于科技创新中。因为投身科研可以成为你展现 才华的舞台,让你的赤诚之心有所慰藉。作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兼济天下自是你我最宏伟的目标。虽 然科研领域看似远离社会,但你的任何学术成就乃至重大科研成果都将被打上华夏儿女的烙印,都会让我 们这个大国再前进一步。想当年钱学森教授,不畏美国的封锁阻挠,毅然回国,在火箭导弹领域抛头颅、 洒热血,终成一段佳话。中国的“天眼之父”南仁东几十年目不窥园,焚膏继晷,餐风露宿,为了中国的 天文事业呕心沥血。“两弹一星”的元勋们,隐姓埋名,在戈壁荒漠一干就是几十年,终于使世人不敢再 小瞧我们的祖国。他们的事迹并没有愈行愈远,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贡献越来越大。 我也曾经迷茫过,追随着“丧文化”,热衷于“佛系心态”,但是我更信奉“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这句话,所以,今天坐在考场的我也希望 17 年后的你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内涵,无论我们的国家多么富强,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都需要用奋斗来诠释青春的含意。 请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吧,任何时代,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都会有油腻与荒芜。只有天真的内心才能最 真切地感受大自然最隐秘的律动,才能在纷乱的物质世界中发现规律。一个圆滑世俗的人,一个对世界失 去好奇失去探寻欲望的人,他的生命只能过早的凋零。 年轻的朋友,多么希望这封 18 年前的来信能够扫除你眼前的雾霾,坚定你奋斗的决心。我更希望 2035 年到来时,年轻的你和中年的我一道携手共建我们伟大的祖国。 纸短情长,还有好多好多的话想和你讲,就让“穷尽世间理,殷殷报国情”成为我们共同的座右铭吧。 再会! 同样 18 岁的青年人 2018 年 6 月 7 日 作文是高考必考考点,从近两年高考中各省市命题来看,文体没有固定的要求,基本是考纲的规定, 能写记叙文和议论文,议论文的论点要符合题意,中心明确,见解深刻、新颖、独到。 (1)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 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统帅和灵魂,论点的正确、恰当与否,直接 关系一篇文章的成败。全文应围绕此点展开议论。 (2)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 据。 (3)对论点的要求:正确、鲜明、概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绝不可模棱两可。 高考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要求,归结起来一点就是中心要突出,要让人一目了然地知道究竟表达的是 什么观点。这就要做到: (1)境界要高。在确立论点的时候要力求立意高远。 (2)材料作文要准确把握材料的重心。材料型命题,内容庞杂,信息量大,所以,我们要分清主次, 把握材料的重心。 (3)选择恰当的立论角度,口子要小。命题者提供的材料或话题中一般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审 题时一定要从材料的整体出发,选准角度,确立论点。不能战线过长,全面出击,而要集中兵力,从“点” 上突破。口子小,目标准,浓墨重彩,走笔成文,就可避免面面俱到、泛泛而谈之弊病,收到以小见大、 立意深刻之效果。 (4)观点正确、旗帜鲜明。一篇立论性的文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一定要很鲜明。否则,就会不 知所云,令人费解。 (5)观点要新颖、立意要深刻。即便是面对一些陈旧的论题,也可以运用求异思维法结合当今实际来 谈,使之翻出新意,甚至化腐朽为神奇,令人耳目一新。 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材料一:某中学开设文学名著选修课,来听课的学生寥寥无几,他们认为“与高考无关”。而今,上 中学与高考无关的课,不学;上大学与专业无关的知识,不问;在职场与生计无关的事,不做。 材料二:为落实《中国中学生核心素养》,某中学开设了曲艺、书法等课程,成立了各种社团,邀请 名家讲座,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欲使议论文的文章中心突出,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反复中心句(词) “反复”是指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有意识地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反复有连续反复与间隔反复两 种。我们所说的反复中心句(词),是指把能体现中心主旨的句子或词在文中或段中连续或间隔出现。其 作用是:在内容上,因为句句紧扣中心主旨,因此可使中心突出;在形式上,由于它的出现,可使层次更 清晰;在表达上,因其常与排比句连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与节奏感。反复中心句(词)手法,既可用来 构段,又可用来构篇。 (一)运用反复中心句(词)构段 “固而不柔,脆也。柔而不固,弱也。柔而固,韧也。”纵观古今中外,大凡要获得发展、成功,要 有所建树的人,无不经过“柔而固”的努力,无不闪烁着韧的光彩。铁杵磨针,愚公移山,记载了韧的传 说;黄河入海,长江东去,留下了韧的足迹;水滴石穿,蜜蜂酿蜜,展示了韧的现实;王羲之用练字染黑 池水之韧,终成一代书法大家;马克思为寻求真理,用在大英博物馆的水泥地上留下了深深足迹之韧,终 成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达尔文因鄙弃上帝创造万物的谬论,而身受围攻。他在韧性的斗争中,终于成为 一名科学家;张海迪在身体三分之二失去知觉时,没颓唐,没悲观,而是同疾病展开了韧的斗争,终于赢 得了 20 世纪 80 年代保尔的光荣称号。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韧是发展的动力,是成功的基石。 (《说“韧”》) “韧”在本段中反复出现,给人以中心突出、论点鲜明之感。 (二)用反复中心句手法构篇 用反复中心句构篇,又可分为定字反复式与变字反复式两种。 1.定字反复式 例文: 近墨者未必黑 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我却认为: 近墨者未必黑!(×1) 满塘污泥,黑否?黑!然而莲花却“濯清涟而不妖”,“出污泥而不染”;“乌鹊燕雀巢堂坛兮”的 楚国,黑否?黑!然而屈原却“皦然泥而不滓”,“举世混浊而我独清”;“文官爱钱,武官怕死”的封 建王朝,黑否?黑!然而于谦却“两袖清风朝天去”,“留得清白在人间”;“只有门前的两个石狮子是 干净”的贾府,黑否?黑!然而林黛玉却在“风刀霜剑严相逼”中,“质本洁来还洁去”!试想,如果真 的近墨必黑那么,从“声伎满堂”中,就不会站起一个“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英雄;在锦衣玉食中, 就不会走出一个“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巾帼女侠;从封建营垒中,就不会杀出一个高举海陆丰暴动大旗的 彭湃;在香风弥漫的南京路上,就不会屹立着一个糖弹打不倒的好八连!因此我说: 近墨者未必黑!(×2) 诚然,我国有过孟母三迁的教子佳话,有过“一傅众咻”的睿智寓言,也有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醒世名言。对于它们所强调的环境,即外因对人庙长中的影响,我们丝毫也不怀 疑。但,在看到事物变化的客观原因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事物变化的主观原因。要知道,外因只是事物 变化的条件,而内因才是变化的依据!正如毛泽东所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 是在事物的内部。”因为人有思想,有主见,有自制力。他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他会自觉 地用正义去驱除邪恶,用道德去抵御淫邪,用信仰去战胜诱惑。这也是地下工作者为什么近墨不黑.扫黄 者为什么近黄不黄的原因所在。据此,我要再一次说: 近墨者未必黑!(×3) 目前,国门大开,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被引进来了,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也随之乘机而入了。我们大 可不必对此大惊小怪。大可不必因此而对改革深恶痛绝,也大可不必因此而要重新关闭国门。是近墨不黑, 还是近墨即黑,这是时代摆在每一个人面前的考验!只要有自我净化的本领,只要有坚定的立场与信念, 什么“黄货”泛起,什么拜金主义,我们统统不怕,因为我们知道: 近墨者未必黑!(×4) 例中,“近墨者未必黑”,是文章的标题,也是文章的中心句。它在文中共出现四次:开篇点题,列 举事例,哲理分析,联系现实。在这四个部分中,四个反复句像四个界碑,鲜明地界定了文章的结构层次。 让人了然于目。它们首尾呼应,层层界定,既突出了中心论点,又清晰了文章的层次;既强化了自己的见 解,又勾连了各部分问的联系,这一举多得,正是反复中心句手法的魅力所在。 2.变字反复式 例文: 爸爸是一座山 ——唱给爸爸的赞歌 山,深沉稳重。山,刚直伟岸。爸爸,是一座山。爸爸站着,是峰;爸爸躺着,是岭。我爱我的爸爸。 爸爸是山,我是山上的一棵树,踩着爸爸宽宽的肩,我爬呀,长呀。 爸爸是山,我是树,山哺育了树。 爸爸很爱我,爱得粗犷,爱得实在,就像大山抚育小树,一边把自己的生命化作涓涓爱流输送给成长 中的树,一边盼着树越长越茁壮。越长越挺拔。 爸爸是山,我是树,山是树的教练。 爸爸从不迁就我。学走路时,跌倒了,要拉我起来的是妈妈,喊“再爬起来”的是被妈妈埋怨的爸爸; 逢沟遇坎,要抱我过去的是妈妈,鼓励我自己跨越的也是爸爸;犯错误说谎时,立即有爸爸的巴掌帮助改 正——尽管巴掌并不重,但终究改正了许多。爸爸是山,我是树,山熏陶着树。 爸爸从不修饰他的话,他的话,只是一个个简单的句子,但清楚明了。爸爸从不多说话,但说出来, 便掷地有声。你听:“既然是树,就应该长成栋梁!”爸爸教给我的,是浓缩了的为人之理。爸爸当过兵, 他总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要求子女,因此,无论干什么,子女绝不敢懒懒散散、马马虎虎。爸爸就这 样,以他沉稳的步子带着我从今天走向明天。爸爸的性格,造就了我的性格。 爸爸是山,我是树,山是树的依托。 妈常说,爸爸是家庭的支柱,没有他,家就要散架。是呀,爸爸奉献给家庭的不只是经济和物质,更 有那深沉的父爱呵:爸爸的爱,把家庭凝成了一个整体。失去了它,全家将会失去生气。 爸爸是山,我是树,山关怀着树的成长。 朱自清忘不了父亲的背影,我忘不了爸爸那双流露着期冀闪烁着刚毅的眼睛。在他的注视下,我由幼 稚变得成熟,由怯懦变得坚强。如今,爸爸老了,但那双眼睛却从未离我左右。忘不了呵,爸爸的眼睛; 忘不了呵,爸爸的关怀。 爸爸是山,我是树。树,永远热爱着山。我,永远爱着爸爸。 二、设置分论点 文章在提出中心论点以后,为了更好地论证论点,使之更加鲜明,可以把分论点分解成若干个小分论 点,增加其在文中的“曝光率”,从而对读者的眼球和大脑形成冲击力,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 分论点的分解方法: 1.横向分解法。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横向展开分解论点。我们通常将议论文分为“提出问题(是什么)”, “分析问题(为什么)”和“解决问题(怎么样)”三部分,但是我们不一定要在同一篇文章中将这三问 题全部阐释清楚,可以选择自己得心应手的部分,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论述。 2.纵向分解法。纵向分解,就是按照议论文由浅入深的顺序,或者分析、解决问题的顺序,逐步地完 成对中心论点的论述。 三、题目、开头、结尾三处相互呼应 例文: 读书是快乐的 养性莫若修身,至乐莫若读书。 喧闹和繁杂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主旋律,人和人的碰撞,人和物的磨擦是人们无从逃避的必修课, 社会的快节奏、生活的多样化给人们带来许多诱惑和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焦虑和烦恼——心灵,时常被 揉搓得疲惫不堪。我们该到哪里去找心灵的憩息地呢? 有人选择轻歌曼舞的筵席,有人选择五光十色的荧屏,有人选择费心劳神的麻牌,但我要说一方有书 的天地,是更适宜我们心灵憩息的乐园。 读书之乐,得于目而富于心,愈久愈深。古人云:书中日月长。书中有秦汉的冷月,唐宋的歌舞,明 清的悲歌,将世事沧桑、人生百态尽展眼底。在有月或没月的夜晚,去会见曹雪芹,去访问罗贯中,去聆 听鲁迅的教诲,瞬间完全进入了心灵被净化的状态。 以书为伍,少了一分浮躁,多了一分沉静;少了一分庸俗,多了一分儒雅;少了一分愚蠢,多了一分 睿智。仿佛与对贤相对而坐,感到心灵充实丰盈,思想豁然开朗。 读书之益,增知,获趣,致雅。打开一部史书,犹如展开一部历史的长卷谛听历史的脉搏,咀嚼人生 的甘苦;翻开一册文学经典,如同走进一片风景胜地,诗情画意呼之欲出。李白的孤傲,陈子昂的愁怀, 鲁迅的激昂,朱自清的深情,梁实秋的淡雅,一一呈现在面前,心境与文学互为水乳,不由自主地跟随作 者进入了如诗如画的意境。古贤今哲所论述的广泛空间,纵横万里,上下千年,读之陶冶性情,益人心智, 发人深思。 读书之喜,结良师益友。书是良师,读旧书如见故人,看新书如遇新知。以书为师似与先贤对话,如同今 哲低语,以明净的心灵与智者娓娓道来,忘记了一切得失荣辱,有的只是一分恬淡求知的心境,一颗祈求解读 人生的心灵,让心绪得到安祥和宁静。书又是益友,痛苦时,书给你安慰;消沉时,书使你振作;迷茫时,书 给你方向。与书为伍,如有良师益友指路导航,目光可以穿越历史的漫长隧道,透彻人生的真谛。 我们的心灵需要文化的浸润滋养,读书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心境。只要有心读书,便可忙里偷闲。 人人都知道开卷有益,但忙人与书无缘,俗人与书无分,若非有意有情,很难与书结为“百年之好”。没 有阅读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学会了读书,就学会的了沉静心灵,参悟人生,拥抱生活。 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增知,修心,养性,致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文章开头引用戚继光的名言“养性莫若修身,至乐莫若读书”,打出了一面鲜明的旗帜。主体部分从 “为什么”的角度,将中心论点分解成三个分论点:读书之乐,得于目而富于心,愈久愈深;读书之益, 增知,获趣,致雅;读书之喜,结良师益友。结尾照应开头之意,以反问出之,收束干脆利落。作者在语 言的准确性和形象感方面用足了功夫,丰富而畅达的比喻、排比,尽显作者表达个性。 易错点 2 议论文写作——层次清晰 2.【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 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 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错因分析】议论文的结构要符合文体要求、完整、严谨。就本题而言,十二个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 很大,不同的组合都可能写出上好的文章,其中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丰 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命题在引领价值观的同时,并不限制考生 的想象力,而是鼓励关键词搭配组合的创造性,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了很大空间。 考生首先应该读懂写作要求,“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也是命题的核心所在。它既是“任务驱 动”的指令,也是“具体思辨”的语境,注意把握。 其次应该注意文体,论述类、抒情类、说明类都可以自由选择,但在写作中要体现所选文体的特征。 【立意分析】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 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 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另外,还可以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 流行的“广场舞”并置而观,将历史文化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作勾连,也可以 将古时的“长城”与当下的“高铁”“一带一路”相互对照、相互阐发;如由“美丽乡村”走笔于旧式城 镇化的痼疾和“留住乡愁”的必要,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借“空气污 染”“食品安全”论述过度追求 GDP 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呼 唤。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参考例文】 中国的世界 世界的中国 ——致外国友人唐纳德的一封信 唐纳德先生: 您好! 见字如晤,您对中国的飞速发展感到惊讶,现在,我作为您在中国的导游,就请允许我用三个关键词 来为您介绍一下中国: 一是长城:中国有句古话:“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是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 用智慧和血汗奉献给世界的文化瑰宝。它最早修筑于秦朝,相传是秦始皇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而 建造的。后来经过历朝历代的扩建,规模达到一万里,故称为万里长城。据说,也因此成为宇航员在外太 空能够看到的唯一的地球建筑。这让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倍感骄傲自豪。但是,长城被中国人民崇敬,绝不 仅仅因为它自身的巍峨雄伟,绵延万里;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象征。您是个汉语通, 一定听说过这样一个成语:“众志成城”。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度,但是如果我们美丽的祖国遭受到危 险,所有的中华儿女,会用自己的血肉筑起新的长城,这是长城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遗产。 二是美丽乡村:如果说,长城是古老中国的象征,那么美丽乡村则是现代中国的缩影。说到现代化, 您的脑海中也许会呈现出帝国大厦的宏伟,时代广场的喧哗。的确,这是很现代。但这也许是你们的现代 化,而绝不是中国现代化的全部。两千年前的中国思想家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我们走的是具有中 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这里的中国特色,就包括美丽乡村建设。正如你所了解的,中国有八亿多的农民。 他们绝大多数生活在乡村,把乡村建设好,就是为最大多数的中国人谋福利。这是从物质层面而言的。从 精神层面来讲,乡村是中国人的灵魂故园,是中国人的文化之根。在全球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从 乡村走向城市,但是在午夜梦醒时分,却寻不到儿时那条清澈的小溪,看不见村口的那株合抱粗的大槐树, 听不到爷爷摇着蒲扇讲的遥远的传说……因此,我们既要现代化的金山银山,更要美丽乡村的绿水青山。 你来到中国的第一站,急匆匆要看的乌镇,正是美丽乡村的代表。 三是一带一路:前面两个都是中国的世界,“一带一路”的提出,彰显出中国作为世界的一分子所担当 的责任。圣经说:“己所欲,施与人”。中国提出这一理念,就是希望和世界一起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好了,就说这么多,希望您爱上“中国的世界”,更希望您能宣传“世界的中国”。 此致 敬礼! 您的朋友:艾中华 2017 年 6 月 7 日 对于本题,要注意三点: (1)紧扣材料:只要能“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且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2)选对文体:论述类、叙述类乃至说明、抒情类的文体都可以自由选择,只要在写作中能体现所选 文体的特征。 (3)预设对象:“外国青年”属于泛指,考生可想象自己面向全体侃侃而谈,也可预设某一个或某一 类外国青年与之对话。优秀的文章应该有针对性地面对预设的读者写作,寻求共识乃至注意话语策略。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有这样三个母亲,她们都有两个孩子,只有一个苹果。第一位母亲用孔融让梨的办法,让小儿子得到 了苹果。第二位母亲布置两个孩子完成规定的任务,谁完成的快谁得到苹果,结果大儿子得到了苹果。第 三位母亲干脆把苹果平分,两个孩子是一样的。 你觉得哪一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最合理,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最大?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体验出发,比较上述三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阐述你的见解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议论文的结构模式多种,一般我们要求掌握一二种适合自己写法的议论文模式,下面列举几种常用易 写的几种模式:层进式结构、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 一、层进式结构 按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一层深入一层地论证论点。“深入”的路子很多:可 由现象说到本质;可由可能性说到必然性;可从经验说到问题,再说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从“是什么” 说到“为什么”,再说到“怎么样”……这种结构形式能使问题的剖析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 特点:①结构上,按照“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样)”层 层推进,环环相扣;②内容上,以深入深刻见长。 例文: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天使 心中的天使是与生俱来,但它不像手脚那样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而是暗藏在体内一个幽深的角落,其 位置因人而异并且飘浮不定。但,它一定是存在的,并需要你用心寻找,才能雕刻出来。(第 1 段提出全 文论点,即论述“是什么”) 雕刻家用他的手将天使复原,让世人看见了他的面貌,我们赞叹他精湛的技艺,却往将更重要的一环 忽略了:他找到了心中的天使,并且抓住了它。若没有这一步,一切的技巧都是枉然。 建筑师通过绘制蓝图,可以设计出美轮美奂的摩天大楼。但是,任凭他有天才的设计天分,若不知道 这大楼建在何处、有何用途,也不能完成设计。只有知晓了大楼的一些细节情况,才可以设计出壮丽并且 实用的楼房。这设计的过程,同样是艰辛的,他需要考察地质、预算经费、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功能,最后 得出一个最为优化的方案。那蓝图,就是建筑师心中的天使。他雕刻天使的方式,也是寻找。 小说家之所以可以创作出好的小说,不仅需要言辞的锻炼,不仅需要一个好的故事,更重要的在于, 他必须清楚,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是为了说明什么,传达怎样的意念。这一点不是现成的,而需要艰苦的 寻找。伟大的小说家博尔赫斯曾这样描述他的创作状态:“在动笔之前,眼前总是晃动着重重的人影。” 可见,那种模糊的意象仅仅是一种创作的冲动,在经过内心的揣测和挣扎之后,故事的线索、人物的样貌 等细节才渐渐浮出水面。小说的诞生,也是天使的临世。小说家雕刻天使的方式,是寻找。 (2-4 段运用三个比喻性论据分析原因,即论述“为什么”) 那么,你若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没有如斯的创作天分,只是一个普通的公民,过着和大多数人一样的 平凡生活,你心中有那只天使,它在哪里呢?你,该怎么将它雕刻出来呢? 其实,和小说家、建筑师一样,心中的天使,需要你自己去寻找。 求学道路上的你,要问问自己的爱好是什么,专业的选择也许将左右你的一生,不要迫于世俗的压力 走上歧途。 求职过程中的你,要问问自己的天分是什么,适合自己的工作才是最好的工作,不要屈从于金钱官职 而丧失自我。 如果你在求学、求职的道路上遭遇坎坷,要问问自己,年少时的梦想是什么,若将它拾起,说不定又 是一段柳暗花明。 那天使,在你心中,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他都是那只高贵的天使,你要用心找到它,全力以赴抓住 它,像小说家一样描摹、像建筑师一样勾勒,最后,你便可以拥有它。 (5-10 段运用类比推理,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论述“怎么样”) 雕刻出心中的天使,每个人都可以成就令人瞩目的事业。 二、并列议论式结构 先提出总论点,然后并列地从几个方面分别对总论点加以论述,即论述部分是由并列的几个分论点的 论述组成的。并列式的几个分论点常常放在每段开头,以显示层次。运用这种结构形式的关键,是对一个 总论点能够从不同的侧面来加以认识,并能够并列地排出几个能说明总论点的分论点来。 特点:围绕中心排列几个议论段落,一段一个小分论点。结构模式如下: 例文: 留给明天 我要把清澈的溪流留给明天,我要把湛蓝的天空留给明天!我要把我这最纯美的心灵留给明天! ——题记 冰心说:“爱在左,同情在右;在人生的路上,一路撒种,一路花开,嗅着鲜花的芬芳,人生便不觉 孤单。”读后,我哭了,我读出了关爱——一种能唤醒人心底某种东西的强烈力量。她阳光洒满大地,如 细雨滋润万物,我们又有什么权利拒绝播撒关爱呢?于是,我在本子上写下——我把自私抛在今天,我把 关爱留给明天! 翻开书,看到了罗斯福,这位美国的钢铁总统。由于意外,他中年下肢瘫痪,但他却凭着惊人的毅力 重新站了起来,拄着拐杖重新叱咤风云于美国政坛……从中,我读到了他那份坚毅与刚强,理解了史铁生 与地坛那不解的情愫,悟出了邰丽华那除了舞姿之外的永恒美丽。于是,我在本子上写下——我把脆弱抛 在今天,我把刚强留给明天!(分论点一) 闭上眼,想到了曼德拉,想到了他邀请对他进行百般折磨的监狱看守人员参加他的就职仪式的惊人之 举。在就职仪式上,他说:“我要感谢这些看守,在狱中的这段时间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日子,它让我学 到很多,尤其是宽容。”我很钦佩曼德拉,这位黑人运动的领袖,欣赏他的执着与刚强,更欣赏他的乐观 与宽容。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需要宽容呢?你一脚踩扁了装满鲜花的花篮,而花却留给了你满脚的芬芳, 这就是宽容,于是,我在本子上写下——我把狭隘抛在今天,我把宽容留给明天。(分论点二) 思绪纷飞,我又想到了尾山洪。这位执着的日本老人,十几年如一日,为了真理而战,为了正义而战! 他搜集日军侵华的证据,狭隘的民族情感没有泯灭他的良知,困难也没有使他退却,他为的只是一生无愧 于人的良知,无愧于正义!于是,我在本子上写下——我把错误抛在今天,我把真理留给明天!(分论点 三) 今天,我抛弃了自私、脆弱、狭隘……,留给明天的是关爱、刚强、宽容……而实现今天到明天的摆 渡,需要的只是一份信念,一份执着。我坚信:我拥有这份信念和执着! 三、对照式结构 通过对比来论证论点。对比有正与反的对比,现在和过去的对比,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对比,同一 事物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对比,等等。对比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 特点:文章主体由两个部分构成,两个部分构或正反对比,或转折补充,或辨正分析,论证严密全面。 例文: 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纪念是内心情感的涌动,但又不是感情的无节制挥霍;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导。 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就在一个狂人的引 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60 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者的审视 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 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 60 年 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 了世人的尊敬! 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转折句,突出前文和后文事例构成了正 反对比关系)日本在 60 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 的罪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 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 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 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巨大的代价才取得胜利,中国人民自然无法容忍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于是各 地都掀起了声势壮大的抗议和纪念活动。但近来这些纪念活动在少数激进分子的鼓动下出现了打砸抢日货 商店的不理智举动。(转折句,突出前文和后文事例构成了正反对比关系)群众爱国的赤子之心可以理解, 但纪念并不是感情的挥霍,非理性举动无益于解决问题。我国领导人多次表达出严正立场,但同时并不关 闭中日会晤的大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无疑就是对过去痛苦最理性,也是最 深刻的祭奠。 人不能忘本,“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而高贵的心灵在铭记苦难,咀嚼苦难过后,方能理智地纪念 苦难。当纪念的洪波涌动时,勿忘用理性的“闸门”控制情感。 易错点 3 议论文写作——论证深刻 3.【2015 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了路,就不会发现好的路。 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上面三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 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错因分析】这类材料作文,行文角度看似很宽泛,考生比较不容易把握,容易出现偏题。此外,就是容 易陷入泛泛而谈,不能联系现实及自身,导致内容空洞、乏味。 【试题解析】这是一道由三则材料构成的材料作文题,三则材料围绕一个话题,就是“路”,如果仅仅把 “路”理解为实际意义的路,如校园的小路等,就会显得很肤浅。三条路有不同的含义,考生要理解路的 象征意义,找准材料命题的中心,选择自己熟悉的知识、文化背景,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才能避免空洞。 本题考生可多角度立意: (1)世上本没有路。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成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遵循套用,一切要靠自己在实践中摸 索,自强自立,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据此可以写创新,追求个性,追求理想,探索,走自己的路等。 (2)走错路会发现新的路。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旦踏上征程,很可能 发现走错了而不能继续前行,这时候就可以总结经验教训,重新找到新的出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豁 然开朗,据此可以写失败也是收获,失败是成功之母,敢于尝试,有尝试就会有收获,正确面对错误等。 (3)世界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你敢走,最终总会到达目的 地。可从不要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要勇于进取,敢于创新角度立意。 (4)三则材料综合考虑,可写如何面对人生的各种“路”。 【参考例文】 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不由想起那怀抱酒坛,在穷途之路恸哭的古人,前方无路了吗?不,不!路,就是脚下!地上本没有 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古有夸父追日,成为不老神话;今有各国争雄,窥探宇宙无穷奥妙。这,是人的执着之路。伽利略铁 塔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爱迪生发明灯泡。这,是人的探索之路。张丹负伤出赛,勇夺 奥运银牌,邰丽华双耳失聪,却用双手幻化完美之境。这,是人的信念之路。 有谁说前方无路?若是都如那抱头恸哭的阮籍,生活岂不是黯淡无色,生存岂不可笑至极?世上本无 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诚然,若你不踏上双足,不披荆斩棘,不经历风雨,路是不会与你相见的。 哥白尼的日心说,最初被视为异端邪说,如果没有别人的支持,就算他复生,孤掌难鸣,也难逃迫害;有 了他这样的先驱,有了那些执着真理的支持者,那条与宇宙、与真理相通的道路才在永恒时空中浮现,昭 示后人。 伽利略不正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脚下从未有人涉足的路吗?亚里士多德错误的观点统治人们达世纪 之久,而伽利略却轻松地反驳了他,相信自己脚下的路,让他的名字永远流淌在历史长河中。 诗歌发展到唐朝,已成了漫山的野草,千篇一律,诗人们似乎已无路可走。然而,李白、杜甫、白居 易……这些大文豪的出现却将诗歌推向了顶峰。若这些人也如前人一般,不肯尝试自己的道路,历史文学 的星空将会变得多么黯淡,历史的长卷又将何等苍白无力! 还有那个张羽,如今的他已是《东方时空》的主编和主持人,可是有谁知道在进军《东方时空》的路 上他是怎样一路地走来。就读于北大新闻系的他曾经为进入这样的学府而骄傲,然而人才济济的北大中, 他只是一名不起眼的学生。他的梦似乎有些破碎,一落千丈的痛心让他漫无目的在求学。可是人总该面对 现实,找到自己前进的路,于是他苦练口语,他进入校园广播站,他不停地摸索,从小小的广播站中求知, 磨炼自己,总结经验,他知道,要想在新闻界立足,他必须有一双洞察世事的眼睛,一颗敏感的心,一口 流利的普通话。成功后的他为自己曾经地那股冲劲叫好。他说,一切的机遇都只能在探索中遇到。 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人云亦云,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新意可言? 历史又有什么发展、变化呢?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路,其实就在自己脚下。走自己的路,相信自己的路,天 堑变通途,无路也相通。 立意深刻,具体表现为三个要求:(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3)观点 具有启发性。论证是否深刻一直是评价议论文写作能否得高分的一个重要标准。考生可从找准切入点、深 入追问、扩展联想、紧扣现实、关注社会、材料剪裁等方面多加训练。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材料一:高考刚刚结束,南宁小升初报名考试就开始了。这几天。南宁市几所家长们心目中的“名校” (私立学校)都出现了火爆的场面…… ——《挤爆校门:家长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辛酸》 材料二:焦虑,已经成中国家长面对子女教育时的普遍心态。似乎很少有人能够淡定以对。随着经济 社会的发展,家境更为完宽裕的 70 后、80 后成为中国家长的主力军、更多的物质和精力被投入到子女教育 中。但伴随着更多的投入不是更多的从容。而是更多的焦虑。面对各种教育资源。人们似乎有很多选择。 但似乎又只有一种选择:学习,考试,成绩。 ——《不同的梦想,同一种焦虑——中国家长的教育焦虑》 读了上述材料。作为父母的孩子。你对“中国家长的教育焦虑”有怎样的体验、感触与思考?请围绕 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论证深刻也就是论证的方法,主要有征引事实、引理论事、正反对比、设喻类比、变换角度、巧析个 别推知一般,论证时注意用辩证的眼观分析问题,主要有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一、征引事实,议而不空 引用事例来证明论点,必须注意:所用事实,无论古今中外,都要有典型性,也就是人所共知,具有 代表性的人或事物;运用生活中的现象作为依据,由于贴近实际,因而更具说服力。当然,前提是不能用 道听途说而不真实的内容,不能是人云亦云而不假思索分析的内容,不能是妨害他人利益甚至危害社会的 内容。引用事例之后,需加以分析,概括论断,透过现象,揭示其本质。千万不可就事论事,以叙代议。 例如,《追求》中为了证明观点:重要的是追求什么?作者运用了屈原、司马迁、岳飞、文天祥、鲁 迅,他们之所以能名垂青史,为后人所缅怀,正是由于他们有高尚的追求的事例,先从正面论述;接着又 用秦桧、汪精卫之流之所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为世人唾骂,正是因为他们的追求是反动的这些事例, 从反面来进一步加以论证。 再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中,作者先举了蒲松龄放弃科举、立志著文的事,说明只要具备了“锲 而不舍”的精神,谁都能事业有成,然后又例举了丹麦天文学家开普勒三十年如一日地观察星象,终于发 现了运动的三大规律,更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经典名言,引理论事 为了强化文章的说服力,通常还可以引用名人名言,也可以引用成语、谚语、科学定律、定理等。但 是要注意引用是为论点服务的,以有用为标准,与论点无关的再好也不要用。引文要正确无误,切忌断章 取义,穿凿附会。不管名言警句的背景、内涵势必文不对题。引用的内容一定要融入到作者的分析论证中 去,引而不论,就成了堆砌,成了冗词赘句。 例如,在写《金钱•生命•时间》时,考生可以分别引用以下名言来对自己的观点反复地加以论证: 俄国统帅:“金钱是宝贵的,生命更可贵,时间最宝贵。” 谢觉哉:“为了革命事业,可以牺牲生命,为了革命,又必须有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长存。” 鲁迅:“时间就是生命。” 高尔基:“时间从不多给谁一分。” 李大钊:“我以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 三、正反对比,说理深刻 对比论证有“纵比”与“横比”之分。“纵比”就是现实和历史对比,“横比”就是两个对立的事物 对比,美与丑,好与坏,高与低,深与浅,先进与落后等,正反对照,针尖对麦芒,作者否定什么,肯定 什么,褒扬什么,贬斥什么,在二者的相互映衬对照中可以得到显豁的表明。 考生进行对比论证要注意两点:一是对比点的确立,即比什么。两者必须具有可比性;二是对比量的 对应,正面的讲几点,反面的也要讲几点,否则互不相对,也就不能构成正反对照的对比论证了。 例如,《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这是前句后句的对比。“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上句和下句的对比。作者又 把蚓和蟹放在一起来比较:“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四、设喻类比,鞭辟入里 为了说明某一事物的特殊性质,先把与之有类似点的另一种事物拿来进行比较,加以分析,推导出这 种事物的本质属性,这就是类比论证。 比喻论证是以虚证实,它的特点是借故事、成语、典故、事例之类作比,把某些属性相同的事物拿在 一起进行比较,阐明问题,说清道理,以证明论点。它们都是以熟悉喻陌生,以具体喻抽象,以浅显喻深 刻。类比论证是以彼证此,目的是找出道理的相同之处,使人乐于接受。 考生在作类比论证时要注意:类比的事物必须是同类事物,即具有共同的本质属性。从不同的角度挖 掘类比点。在进行比喻论证时要注意:使用比喻论证,可以把整个论题和某一事物联系起来,通过对这一 事物特点的分析引出中心论点,再围绕中心展开论证。用来比喻的事物应该是人们所熟知的,如果用故事 作比喻,一般要概述故事的内容,以帮助读者理解。 例如在《追求》中作者这样写: 小溪追求大海,幼芽追求阳光,雄鹰追求蓝天,风帆追求激烈。以此说明人是万物之灵长,更得有追求。 自古以来,世间有各种各样的追求。蜜蜂追求花朵,苍蝇追求腐臭,高尚的追求使生命能够变得壮美, 使精神变得富有;庸俗的追求使生命变得黯淡,使青春变得衰朽。 其中类比的运用可谓恰如其分。 五、变换角度,由反知正 有时不从正面直接证明论点,而是假设出与这个论点相反的情况,分析其错误以证明前一个论点的正 确。这就是假设论证,又叫反证法。假设论证还有另一种形式。即为了证明对方观点的错误,先假设其观 点正确,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由此来判断对方观点的错误,我们称之为归谬法。 例如《个人与集体》,作者先推出了错误观点:“人人为自己,也就是人人为大家”。接着又用反问 的方式提出: 假定,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们国土的那些年里,大家抱定“人人为自己的各顾各的态度,请问,还 有没有我们民族的独立与生存?” 以此说明前一个观点的荒谬绝伦。 六、巧析个别,推知一般 从众多的典型事例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一般的、具有普遍的结论的方法就是归纳论证。世界万事 万物中,个别的现象或事例,总体现着一般的规律。而在一般的规律中,总包含着个别的现象,这是归纳 论证法。客观存在的依据,可以是一一列举归纳,也可以是选择归纳,还可以通过科学分析归纳。 例如《报任安书》,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身处逆境,有所郁结的人才会有名垂后世的发愤之作。 说了这么一段话: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 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意,故述往事,思来者。 在议论文的写作当中,论证方法的应用取决于论证的需要。一般地说,是在形成文章的论点之后,再 去构思怎样论证这个论点并搜集材料,选择论据,从而决定使用哪些论证方法,而不是先定好使用何种论 证方法,再去确立论点,选择论据。再者,在一篇文章中,甚至一段中,常常不止使用一种论证方法,多 种论证方法的运用,会使文章显得富有变化。 易错点 4 记叙文写作——结构严谨 4.【2015 年高考北京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有无数英雄人物:岳飞、林则徐、邓世昌、赵一曼、张自忠、 黄继光、邓稼先,他们为了祖国,为了正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他们也不乏儿女情长,有普通人一样 的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中华英雄令人钦敬,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榜样。 请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自选一位英雄,展开想象,叙述 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错因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试题,题干要求是:自选一位英雄,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 的故事,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这里比较难操作的是如何展现和这些英雄们在一天之内的生活。 如果写成一份时间的流水账,肯定是不出彩的。 【试题解析】“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同时限定了文体为“记叙文”,看似平常,难度不大,但 得到高分并不容易,应该是一道区分度较大的题目,首先要抓住题目中的“心中的英雄”所写的内容必须 是自己认可的心中的英雄,结合材料中的提示“他们为了祖国,为了正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这是 一般的模式化的英雄,后面的提示“他们也不乏儿女情长,有普通人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眷恋”,这才是 本题需要展示的重点,要让自己的“心中英雄”有血有肉,有英雄的一面同时还要有“普通人”的一面, “在普通中显特殊”“在特殊中见普通”,这样人物形象才能丰满,“生活一天”要求有具体的事件,要 写出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做到结构严谨。把英雄“模式化”忽略“普通”的一面应该视为二类文章。不合 文体要求,没有突出“英雄”,事件不详,随意拼凑,视为三类文章。 【参考例文】 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 引: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了我很多道理。他曾战功显赫,也曾因冲动断送了自己; 他曾为国家戍边七载,却最终在人民的谩骂中走向了刑场。我说他的一生很亏,也很委屈。但他却说:“此 生足矣……” 正文:何为英雄?纵使以一人敌千军万马也要为国而战;纵使单独奋战也要为身后的人民而战;纵使 不为人所理解甚至被曲解也要为道而战。如此者,云为英雄矣。 我心中的这位英雄曾被小看,却仍敢独守孤城;曾战功显赫,却死于奸人之手;曾身为文人,却横刀 立马戍边七载。 如果有一天的时间能令我二人独处,我只想做一件事——回首和询问。 我会与他回首他初登历史舞台的那一刻。我会问他为何做这种固守?那是百年前辽东宁远。周围一片 的寂静,哦不,是荒芜。这里本是防线上的一点,如今却成为了一座孤城。城头上,一位将领拔剑北望。 他知道远处是敌人的千军万马,但仍大喊道:“愿与城池共存亡!”我问出了我的问题。他笑了。他告诉 我:“吾早年读遍经史子集。虽为求功名,但仍知晓道统。如今为护国护道,乃守之。”我知道,道统便 是他的答案。 后来我们来到了另一个场景。我知道这是他的巅峰。平台之上,受命于天子持尚方宝剑。我看到他笑 了。那笑包含了许多——自豪、光荣、责任……这一切与他的回答一样坚定:“臣定不辱使命。五年内收 复失地!”这是将领的担当。 最后,我们看到了他的结局。他坐在囚车之上,周围是百姓的谩骂。我哭了。我曾无数次为这个场景 而落泪。我哭他冤,哭他不平,哭他不值。他伸出了手擦掉了我的泪。我问他:“你这一生,为这些人值 吗?”他捋了长须,唏嘘道:“我辈为国蒙冤为国而死,何言如此。纵使如此吾生仍值得!”我看到了他 的坚定,那份不论何时都存在的坚定。 我说:“一生如此,你不后悔吗?”这时昔日的画面浮现眼前:独守孤城的宁前道,显赫一时的辽东 经略,含冤而亡的民族英雄……他最后告诉我:“我辈为国坚持到底,足矣!” 他叫袁崇焕,蛮荒之地的文人,固守的宁前道大败后金的辽东经略,含冤而死的督历。他冷静也冲动; 他曾为人谩骂,却光耀千古。他这一生不悔、无憾。因为他的坚持与爱国。 为民族而死,为国家而亡,快哉快哉,至死方休,这是袁崇焕用他的一生告诉我的。 不论历史怎么评价,袁崇焕,他终究是位英雄且名流青史…… 记叙文写作结构方面的要求有三个方面: 判断一篇记叙文结构是否严谨得当、符合要求,可以通过下面这幅图中所展示的因素来检验,如照应、 衔接等。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 材料一: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增广贤文》) 材料二:2016 年 2 月 28 日,美国 NBA 常规赛勇士对阵雷霆,凭借斯蒂芬·库里在加时赛最后时刻的 超远距离三分准绝杀,勇士 121-118 险胜对手。此役,库里全场得到 46 分,6 次助攻,其中三分球 16 投 12 中,追平科比·布莱恩特和唐耶尔·马绍尔共同保持的单场三分球命中数纪录,并以单赛季 288 记三分打 破自己保持的历史最佳纪录。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文章,结构指的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主要包括开头和结尾、段 落和层次、过渡和照应等等。它们在体现文章结构的总体设计中,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安排好结构对 写好一篇文章而言极为关键。记叙文结构要求完整、严谨、有层次,思路清晰。 从行文的要求而言,需要照顾到记叙文的要素以及结构方式两方面: 一、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有人物、时间、地点、开端、发展、高潮。这几个要素必须要在文章中有充分的体现, 不论写人的记叙文,还是记事的记叙文,都要求写作时要注意利用好六个要素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情 感。 1.人物 人物是记叙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重要部分,即使是写事的记叙文也要依靠人物来完成主题的表达,因 而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描写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2.时间、地点 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提供了生活场景,同时,时间也有结构文章的作用,一般记叙文的 写作要依照时间来行文,依时间划分,可以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几种方式。 3.情节 情节是一个记叙文完整内容的具体展开。它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组成,个别作品可以有序 幕和尾声。 作为写作的重点,“发展”部分和“高潮”部分是需要特殊关注的,一篇文章的闪光点往往就体现在 这两个部分。 情节的构思应遵循生活的真实,要有“生活的合理性”。所谓“生活的合理性”是指写作的内容要符 合生活实际,但也不必太拘泥,有时采用“杂取种种个,合成一个”的方法会使文章更加充实丰富。 情节的构思将直接决定一篇文章的好坏,物别是写事的记叙文,当然写人的记叙文也要通过一个事儿 来反映人物的性格。这样在设计结构的时候就应该斟酌了。 一篇记事的记叙文,以记事为主,所谓记事,就是以完整地叙述一件事的发生、发展、结局来表达作 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要记事就要学会叙述。叙述,就是把人物的经历、言行和事件的发展变化描写 出来。简单地说就是学会讲故事,把发生的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清楚。常见的叙述方法有三种: 顺叙、倒叙、插叙。 (一)顺叙 顺叙:按事情自然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写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清事情的起因、 经过和结果。在叙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中,起因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经过则要详细描写。 作用:它循着事物发展的程序,符合人们的接受心理和阅读习惯,便于把叙述内容表述得条理清楚, 自然顺畅。运用顺叙要区分主次,讲究详略,注意疏密相间,防止平铺直叙。 (二)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由于要表达写作目的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主要事情,插进一段过去的事, 或者相关的另外一件事,使叙述更加有声有色。在插叙结束后又回到主要事情的叙述上来。 不论是以顺叙的形式还是以倒叙的形式开头,都可以在叙述中间插叙一个与事件相关的片断。以增加 文章的感染力。 作用:插叙补充丰富了人物,事件及背景,使文章内容得以充实,叙述曲折,形成断续变化,使行文 错落有致。 (三)倒叙 用倒叙法开头的文章,开头不是介绍时间、地点、人物等等基本情况,而是先简单说说现在的情况, 然后用一句话从现在的情形转向对过去情景的描述。先写结局后补写原因、经过。 作用:倒叙强调了事件结果或高潮,容易造成悬念,形成波澜,引人入胜。采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根据 表达的需要,不应强行运用.要注意起笔的"倒叙"与后文的“顺叙”部分的衔接,使之连接紧密,过渡自然。 二、结构方式 (1)记叙文常见的结构形式 ①逐层递进式 文章各个片段的中心之间形成层递关系,使得文章主旨不断升华或深入。 ②片断并列式 对于记叙性作文来说,可以是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片段形成并列,也可以是不同时间、同一空间的 片段形成并列。比如朱自清的《冬天》,全文四段,首段写幼时父爱,第二段写友谊温馨,第三段写夫妻情 深,三个片段都发生于冬天这一季节,但时空变换,成为有序的并列式。 ③一线串珠式 即根据内容特点选准恰当线索,串起表现主旨的材料。一线串珠式的基本框架是由实物引起话题—— 就实物陈述往事——因实物抒发感情。如写作《我的视线》可以一把蓝色雨伞作为穿越时空的线索,文章 构思时截取这代表亲情之爱的雨伞,以母爱和对母亲的爱作为落笔,流露出的是浓浓的情,感人至深。 ④情景交融式 即文章中心确定后,以此为辐射点,广泛展开联想,组合材料,让情与景相映成趣。比如写作《美好 的生活》,作者将今晚月色与盛唐诗歌、星空的浩渺与人脑的精微、小径的幽静安谧与登临送目的瑰丽雄奇、 自然界的和谐与亲情的温馨结合起来,让美好之情渗透到生活中的美好之物、美好之事之中,主题突出, 意趣盎然。 ⑤点面结合式 找准一个切入点,由点及面组织文章内容。如毕淑敏的作品《回家去问妈妈》由出游敦煌回来偶然听 妈妈忆及往事得出“在我和最亲近的母亲之间,潜伏着无数盲点”的感悟,继而写道“我们在悲痛中愕然 回首,才发现自己远远没有长大”……点是面的载体,面是点的延伸,材料排列有序,思路清晰。 另外,较为常见的结构形式还有前后比照式、悬念设置式、铺叙点化式、虚实相生式等等。 (2)记叙文的创新结构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中还有少数考生采用了下面的一些结构形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①小标题式 即把全文的内容细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都以一个凝练的小标题,加以统帅与凸显,让读者对全文的 整体内容先睹为快。恰当地运用小标题,能使文章线索清楚,层次明晰,且呈现匀称醒目的外在结构之美。 ②日记式 即有意识地选用几篇有代表性的日记来组成全文的主体部分。这样以点带面,选取有典型意义的几个 片段来表现中心。当然,既然是日记,就要注意必须写明时间,必须是以第一人称来写,以独白方式写出 自己的心里话,也可用来叙事。 ③书信式 要符合书信体裁,无论生活事件、经历以及感情都要表达得真实、具体、形象,不说空话、套话、以 及太过抽象笼统的话,也就是文章要有写真实的生活经历,要表达真实的生活感受,而且感受要敏锐细腻。 易错点 5 记叙文写作——人物鲜活 5.【2015 年高考北京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有无数英雄人物:岳飞、林则徐、邓世昌、赵一曼、张自忠、 黄继光、邓稼先,他们为了祖国,为了正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他们也不乏儿女情长,有普通人一样 的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中华英雄令人钦敬,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榜样。 请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自选一位英雄,展开想象,叙述 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错因分析】材料中要求自选一位英雄人物,写出自己与他(她)在一起的故事,这就限定了作文要写成 记人叙事的散文。而既然是记人的,就要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讲究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方法,从表达方 式上着手,使笔下的人物鲜活、栩栩如生,打动读者,获得高分。 【试题解析】参考典例 4 部分。 【参考例文】 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 已经是深夜了,司马迁通过天牢的小窗,望着那漆黑的夜。幽蓝的天幕上,不见星也不见月,几处乌 云低低地沉着,带着令人窒息的压力。暮秋的风裹着寒气,钻进每个角落,包括司马迁那件破旧的长衫。 穿越千年历史,这一天我和心中的英雄司马迁生活在一起,我是一个卑微的小吏。我再次走到司马迁 近旁悄声心痛地说:“太史公大人,我可以帮您逃离天牢,从此隐姓埋名,便可躲过此劫,日出之前,您 要做好选择,否则就没机会了。”昏暗的灯光下,司马迁猛然站起:“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 泰山。死,用一腔热血去控诉昏君的无道,用高贵的头颅去证明自己的清臼;活,忍辱偷生,完成未竟事 业,使文采表于后世。岂可隐姓埋名,湮没于世?” 司马迁拖动着脚镣,走回几块砖堆成的床。金属的撞击声在死一般静的夜里,带着几分鬼魅。床上那 盏昏黄的油灯跳动着火焰,拖下长长的抖动的影子,似乎加重了黑暗。 我一定要想办法营救我心中的英雄司马迁。“太史公大人,还有一条路,以您的才华和文笔,给皇帝 写一封认错信,一定能让他改变主意,怎么样?时间不多了,您赶快写,小人拼了命,一定在天亮前,把 信送到皇帝手中。” 太史公一动不动,然而借助昏暗的灯光,我能感受到,无法遏制的愤怒在他心中升腾。昨日朝堂的场 景历历在目,当汉武帝在歇斯底里地咆哮时,当满朝文武双股战战时,当李陵一下子从英雄被定性为叛徒 时,司马迁觉得胸中有什么东西压着。司马迁与李陵并无交好,然而他不能容忍,为国家出生入死的将士, 遭人污蔑。为此他奋起抗争,替李陵辩护,为此他不惜触怒龙颜。我凝神屏气,等待我的太史公做出决断,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四周寒气在凝结。终于太史公打破沉寂坚定地说:“谢谢你,但是,著成信史是我 的使命!” 也许,他想到过屈原的投江;想到过孤竹君的儿子们在首阳山的遗骸:他想到过抛弃这个世界,这个 昏暗、污浊的世界,便是死,他也应该是个大丈夫。怎能接受世间的奇耻大辱! 司马迁再次掏出父亲交给他的笔。父亲临终时那双忧怨的眼睛,仿佛浮现在他眼前。他清楚地记得, 父亲指着案上的书,哽咽着,然后看了他一眼。他理解那一眼的重量与意味着的责任,是的,他永远都不 会忘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著成信史照尘寰。 司马迁在床边坐了下来,闭上眼,沉默了好久好久,他的胸口在剧烈地起伏,他的手指在不停地颤抖, 东方发白了,牢外传来一声吆喝:“司马迁,想好了没有?” “愿受极刑而无愠色。”面对司马迁的坦然, 我禁不住泪水滑落。 千年之后,一位诗人说:“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一阵 秋风呜咽着,吹起《史记》发黄的纸页,我知道那是史家之绝唱,从远古传来。 人物是写人记叙文的重点,写人记叙文的目的就是要写出个性鲜明的人物,那么,怎样才能使人物有 血有肉、动人心弦呢?就要从写人的第一宝典——描写方面下功夫,注意描写角度,避免雷区: (1)肖像描写:要注意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要选择那些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亮点进行细致地描写, 否则会造成“千人一面”的现象,文章就不会有特色了。 (2)动作描写:要紧紧地围绕人物的心理动态,围绕个性写,要重视细微的举止。即找到那个最能体 现这个人物性格特点(你正想表现的特点)的动作,细致地放大,认真刻画。有时话不在多,范围也无须 太大,同样也可以达到预期的创作目的。 (3)语言描写:要紧紧围绕人物的心理动态写,围绕个性来写,贴近人物身份、文化背景等,充分表 现人物典型的性格。 (4)心理描写:不要写得过于含蓄,过于抽象化,而应做到细致真实为佳。明白如话,要富于生活的 真实和质感。 5.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格拉祖诺夫听两个年轻人弹奏勃拉姆斯《第二交响乐》。他们弹得很糟。格拉祖诺 夫问他们过去听过没有,他们老实回答说:“没有,没听过。”格拉祖诺夫叹了口气说:“你们真幸运, 年轻人,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等着你们去发现,而我呢,什么都已经涉猎了,不幸啊。” 记叙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等。 一、刻画人物的五种方法 1.外貌描写 也叫肖像描写 主要是指人物的容貌、身材、衣着、神情等。外貌写得如何直接影响到人物形象的塑 造和人物性格的刻画。要写好人物外貌关键在于平时仔细观察。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注意人物的身份了解、 熟悉他们的个性还要留心他们的变化,要抓住人物外貌的特点。注意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内心感情 的变化。 2.语言描写 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成功的语言描写,总能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3.动作描写 即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动作描写同样要求生动、具体、细致, 要完整地描绘每一动作的前因和后果,表现动作发生、发展乃至结束的过程,使读者获得如临其境、如见 其人的印象。要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动态,使人物在一系列动作中显露出独特的个性和内在的思想,进而使 形象显得更加丰满、完整、立体化。 4.心理描写 即直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直接描写,包括心理剖析、内心独白、梦境幻觉几个方面。 间接描写,包括表情、动作、语言、景物的描写几个方面。 5.细节描写 即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在内的一些细小环节的细致描写。 二、综合运用 记叙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各种方法要综合运用,相得益彰,才能收 到完美的效果。 1.“多角度描摹”法 所谓多角度描摹法,即对记叙对象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进行多方面观照、多角度描摹,从而使景物 人物形象化、立体化。 例如: 时光渐渐赋予我怀念和遗忘的力量,过去我觉得我不能理解他,现在觉得爸爸就像一枚翠绿色的叶子, 背面蒙蒙一片,将它翻转过来,叶脉清晰呈现在眼前。现在与过去叠加,记起的是若干年前的那个清晨, 他告诉我向日葵没有眼泪。而我,还是泪流满面站定,等待他潮湿而温暖的拥抱。 点评:“现在觉得爸爸就像一枚翠绿色的叶子,背面蒙蒙一片,将它翻转过来,叶脉清晰呈现在眼前”, 优美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我”的心理感受,“泪流满面”则是直写我的感情。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 一内一外,真实地写出了“我”对爸爸的内疚之情,也写出了对爸爸的爱,读来,真挚感人。 2.“饱蘸感情”法 所谓“饱蘸感情”法,就是在记叙文写作中,要饱含感情,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事, 以达到感染读者,打动读者,引起共鸣之功效。 例如: 淡漠的我眼角流出一颗晶莹的泪珠伴着雨滴,滑下脸庞,砸在湿漉漉的地上,碎成几瓣:原来,父亲 是那样的爱我。对不住,父亲!我明白,对我而言,世界上需要你,我的父亲! 点评:直抒胸臆,表达对父亲的愧疚和热爱,对伴着雨滴、滑下脸庞的泪珠的精致描写则加深了感情 的抒发。 3.“细节描写”法 所谓“细节描写”法,就是在记叙文写作中,通过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使记叙从肤浅走向深刻,从 枯燥走向生动,从平淡走向感人。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 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例如: 有一次,我拿起那条老手帕来到母亲的病床前,母亲用那只会活动的手掌,在泛黄的手帕上轻轻抚摸 一会儿。随后,她笑着说:“这还是在你上小学三年级时我给你绣的。那个晚上下着雨,为了买一条新手 帕,你闹的情绪比雨还大哩。” 点评:从细微的动作“轻轻抚摸”、神态“笑”以及对往事的清晰回忆的语言描写,刻画了一个挚爱 女儿的温和可亲的母亲形象,也很好地表达了“时间在流逝”这个主题。 再如: 父亲的手紧紧握住背带,我默默地低下头,却看见父亲那双破布鞋早已湿透,裤腿也湿了大半截。雨 越下越大。 点评:从“我”的视角看到的雨中的父亲:“手紧紧握住背带”“湿透的破布鞋”“湿了大半截的裤 腿”。这是细节描写,传神地的刻画了一位生活艰辛,虽被大雨淋湿而心思依然放在孩子身上的一位可敬 的父亲形象。环境描写(雨越下越大)则有力地烘托了父亲这一形象和“我”的不平静的心情。语句虽然 简短,但通过细节描写很好地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情:这世界需要你。同时,也巧妙地扣了题。 4.“靓化语言”法 例如: 一个熟悉的身影应声倒下,一座名为父亲的大山就此坍塌。倒地的声响不大,仅使得倒伏的玉米杆呻 吟吱呀,却将一个孩子的心震碎成沙。 点评:把父亲的倒下,比喻成一座大山的坍塌,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在孩子心中的崇高地位,还写出了 自己内心因为误伤父亲而产生的深深的自责和巨大的悲伤之情。而“玉米杆呻吟吱呀”和“将一个孩子的 心震碎成沙”的强烈对比,更是把孩子内心的自责和悲伤之情写到了极致。“玉米杆呻吟吱呀”一句尤为 形象,是摹拟玉米杆倒下的声音,也是写父亲倒下时的痛苦,还有烘托孩子内心的悲伤的作用。文字简练, 内涵丰富,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再如: 往事越“十”年,“牧童”挥鞭。那时一放学,我总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挥着鞭儿, 牵着绳儿,吆着牛儿,上山去了。 点评:“往事越‘十年’,‘牧童’挥鞭”是化用毛泽东的诗句“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巧妙而 诙谐,表现了作者较高的语文素养和较强的语言功力;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则使语言显 得生动幽默。而“挥着鞭儿,牵着绳儿,吆着牛儿”,句式简短,活泼明快,读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 易错点 6 记叙文写作——语言出彩 6.【2015 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 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 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③不少于 800 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错因分析】本题从文体上而言,适合写作记叙文,首先立意要符合题意,其次中心要突出,再次,要讲究 文情并茂、记叙散文特征突出。注意选材的新颖度,以及写作构思方面的难度系数,叙述层次要有逻辑性。 【试题解析】本则材料由三则小材料构成。第一则小材料是说感知自然真切却受目力所限,而直接打开电 视便可知天下自然乐趣。第二则小材料是身处其中,未必了解,借助鼠标,可以知晓但无法体味真实。由 此得出感知自然途径不同,就收获两样。第三则是对上述两则材料的总结。前两则材料中,都是通过对比 表现“远”、“近”的不同。两则材料的相同点都是身处自然中(近)的体验与借助科技(远)的感知进行 对比。主题是人,途径是亲身体验和借助信息。这么一分析,材料中人、自然、电视电脑等元素组合起来, 写作立意就很明显了,可以是:立足于信息时代,思考人与自然这一大主题。 【参考例文】 走进香山之中 北京的香山就是一个小小的自然圈,秋天的它是那么的美,如同一处火的海洋。走近其中,就如走近 自然。 走上香山的林间小道,踩着落叶吱吱作响,微风吹动,一片片绿的、黄的、红的树叶轻飘飘地散落, 带着自然的清新味道蔓延在人们的嗅觉之中。香山的土地是那么的柔软,踩上去如同踩在一块海绵上,时 不时浸出一点水来,使鞋子沾满土的气息。落叶铺在地上,形成一道红火的小径,待秋天一过,它们化为 养料,化作春泥,使香山的树长得更加茂盛,也让这里的风景更加美丽。 茂盛的树上有鸟类鸣叫,婉转的歌声犹如天籁之音,引得我们幻想这些鸟类的模样,它们的样子肯定 是极可爱的吧!一只不知名的鸟儿从一处枝头扑棱扑棱地飞向空中,带着自己的希望向天边飞去时,也让 我知道了这个自然的神奇,鸟儿带我更加走近香山的自然。 秋天的香山,美的是这里的树,红中夹带着黄与绿,错落有致,树的根须向地下垂直蔓延,突出它们 的年龄以及经历过的沧桑。这里的树我大多叫不上名字,但又何必去了解它们的名字呢?我们是来亲近自 然,而不是辨别自然的,自然这么美,为什么不多去体验呢?你看这火红的树叶飘散是否会让你想起“霜 叶红于二月花”?这里美丽的景象是否会让你“停车坐爱枫林晚”呢?自然啊,你为何这么美?让我站在 香山里为你驻足! 天气不似预期,天空中风起云涌,树叶沙沙作响,散落的叶片层层高。雨,毫无预兆地下了起来,香 山中的花果清香、丛林气息霎时间融入雨水中。人们似乎在雨水中更能走近自然,感受它的爱。当你也随 我撑起雨伞走上半山腰,再俯视山下的树林,雨模糊了它们,却给它们带来一场美丽的交响乐,也给它们 绘制出一幅美丽的油画,这等美景是在电视与电脑中体验不来的,因为这里还有自然的气息与自然的声音。 雨渐小,自然的气息依旧弥漫在空中。可惜时间给予我领略自然的太少了,匆匆忙忙踩着混和树叶与 雨水的土地,带着这里的自然味道跟随旅行团离去。自然的清香留在我心,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地走近 自然。 这道作文题目要求探索自然和人的关系,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这点比较好把握,材料中人、 电视、鼠标,表明材料立足信息时代,从不同角度来切入人与自然的主题,可以从对人与自然不同认识和 感悟来展开对自然的审美和思考,从而揭示出人与自然的近和远。所以就此题而言,偏题的可能性并不大。 考生只要做到审题认真,立意准确,选材合理,结构得当,语言出彩,基本都可以写出一篇优秀文章。 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前,不少年轻人都喜欢“独处”。一个人待在家,一个人逛街看电影,一个人旅行……近日,中国 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两千多名青年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有 65.7%的受访者喜欢独处,不喜欢独处的 受访者仅占 18.1%;62.6%的受访者表示能在独处中受益,独处有利于自身成长;但也有 54.0%的受 访者认为过度的独处会使自己与外界脱节,不利于人格的完善。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或体会?请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 题目;③文体特征鲜明。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就是“文采”。相对于议论文,记叙文更讲究“有文采”。所谓“靓 化语言”法就是要让记叙文在语言上文采飞扬,吸引读者眼球,让读者有一种赏心悦目之感。要“靓化语 言”就必须做到: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巧用修辞,文句有意蕴。 1.强化阅读,积累优美文段。 扩大阅读,包括教材,名著、时文,甚至每次练习时所用的文本材料。通过大量阅读,筛选并积累可 用作记叙文写作的优美文段,并将所积累的优美文段分类整理,形成自己的素材库。 2.关注生活,学习鲜活生动的语言。 记叙文是写人叙事的文章,需要大量的鲜活的语言来表情达意,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复习中注意观察 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学习有个性的,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语言,力求在写作中做到 个性突出,语言生动。 3.加强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加强训练,包括记叙文写作的整体训练,也包括对文段的仿写训练。通过整体训练,可以使写作的记 叙文语言通顺流畅;通过对优美文段的仿写训练,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有效提高语言文采。 4.熟悉高考,掌握规律。 历年高考作文是目,尤其是适合写记叙文的作文是目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写作试题(尤其是 近三年的高考题)反复研究,可以了解高考对记叙文语言的要求,掌握高考试题命制规律,提高复习效率。 5.掌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几种方法: (1)善用修辞,增添文采[ 善于恰当地运用修辞是美化文章语言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无论是比喻的生动形象,比拟的情深意 浓,还是排比的气势磅礴,都会为文字插上想象的翅膀,为情感抹上迷人的色彩。 (2)锤炼词语,让语言更加生动 词语生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新鲜,二是形象。新鲜的词语不是追求生涩和怪异,聱牙或冷僻, 而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区分词义的细微差别,做到语言错落有致,避免重复,用最富创造力的语言来表情 达意,给人以美感。形象,指语言具有画面感,巧用词,一字传神。 (3)灵活运用句式,使语言更富美感 现代汉语有多种句式,有整句、散句、长句、短句、肯定句、否定句等。在写作时,如注重句式的变 化和使用,会使语言多姿多彩,美感迭生。 例如:我们不能主宰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左右生命的宽度。(肯定句与否定句的结合) 又如: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对比句) 灵活的句式,不仅表现了我们思维的灵活,也体现了我们驾驭语言的能力,从而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 韵律美。 高中记叙文的语言除了具备通顺、流畅、凝练的要求之外,更要力求“美”起来,要有文采、含蓄, 意味深长,给人以审美的感受和回味的余地。每一句话都不能简单直白,不咸不淡如温吞吞的白开水,而 是要有语言的张力和表现力。 三年真题 1.【2018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 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 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少于 800 字。 2.【2018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 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 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 袭,不得套作。 3.【2018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 得抄袭、套作。 4.【2017 年高考北京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 ①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 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 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2049 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辉煌成就,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 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可以写宏大的画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以小见大。 5.【2017 年高考天津卷】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 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 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 的幽径。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 800 字;④不得 抄袭,不得套作。 6.【2016 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两年模拟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十九大报告写到: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 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 搭建舞台。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 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你们是见证中国由大到强的一代人,见证中国富强梦想的一代人。 请以“奋斗的青春”为题,写一篇在新时代你的理想的作文,不要套作抄袭,不要少于 800 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何谓也?”孔子回答“绘事后素”。“绘事后素”, 意思是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在上面绘画。油画创作中,第一层着色被称为底色,底色会影响整幅画的色 调。其实,一个人具有或选择怎样的底色,与他的人生发展密切相关。 请以“谈底色”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言之有物。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所谓幸福的生活,必然是指安静的生活,原因是只有在安静的气氛中,才能够产生真实的人生乐趣。 ——罗素 我想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喧嚣的,或者说喧嚣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喧嚣这种现象,也不完全是负 面的。 ——莫言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4.阅读下面一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符合文体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要脱离漫画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得抄 袭,不得套作。 5.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①《考工记》中记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技艺精 湛的鲁班,“游刃有余”的庖丁,“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的卖油翁……这些人都是能工巧匠的典范。孔 子曰:“君子不器”,意思就是,君子不应该只是做一件器皿,囿于一技之长,而应该博学多能,有志于 “道”。有人认为工匠玩的是小技,君子求的才是大道。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和感受,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议论文。 ②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 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 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 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少于 700 字;记叙文。 6.作文。 “隅”的意思是:“角落;靠边沿的地方。”城市中,有这样的“一隅”:安静的书屋,幽僻的胡同, 街角的咖啡店,高楼林立中的小桥流水……也有那样的“一隅”:逼仄的小屋,不起眼的地下通道,简易 的工棚,冷清的故居,钟鸣漏尽时的医院……城市中更有这样的人,他们居于一隅,或松花酿酒,春水煎 茶;或放眼宇宙,洞悉物理;或沉默无声,抵御奋争……人们在各自的一隅中上演着不同的人生悲欢故事。 请以“城市一隅”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生动地展现出现实中人们的生活和追求。要求:立意积 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描写。不少于 700 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