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云南省楚雄州姚安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云南省楚雄州姚安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云南省楚雄州姚安一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在果酒、果醋、腐乳、泡菜的制作过程中,用到的微生物分别是(  )‎ A.酵母菌、酵母菌、毛霉、乳酸菌 B.酵母菌、醋酸菌、毛霉、乳酸菌 C.毛霉、醋酸菌、乳酸菌、酵母菌 D.酵母菌、乳酸菌、毛霉、醋酸菌 ‎2.交警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时,所用的仪器中装有(  )‎ A.重铬酸钾 B.MnO2 C.斐林试剂 D.BaCl2‎ ‎3.如图表示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和②都只能发生在缺氧条件下 B.过程①和都③只发生在酵母细胞的线粒体中 C.过程③和④都需要氧气的参与 D.过程①~④所需的最适温度基本相同 ‎4.现有两瓶密封的罐头已过保质期,甲瓶瓶盖鼓起,乙瓶外观无变化,打开后发现两瓶罐头均已变质.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①甲罐头变质是被异养厌氧细菌污染,细菌代谢的产物有CO2和乳酸;‎ ‎②甲罐头变质是被异养厌氧细菌污染,细菌代谢的产物有酒精和CO2;‎ ‎③甲罐头变质是被异养厌氧细菌污染,细菌代谢的产物有CO2和H2O;‎ ‎④乙罐头变质是被异养厌氧细菌污染,细菌代谢的产物是乳酸;‎ ‎⑤乙罐头变质是被异养厌氧细菌污染,细菌代谢的产物是酒精.‎ A.①④ B.③⑤ C.②⑤ D.②④‎ ‎5.毛霉是一种(  )‎ A.细菌 B.真菌 C.原核生物 D.病毒 ‎6.乳酸菌是(  )‎ A.真菌 B.好氧细菌 C.厌氧细菌 D.兼性厌氧菌 ‎7.伊红﹣美蓝培养基常用来鉴别大肠杆菌,其原理是(  )‎ A.大肠杆菌在该培养基中形成特定的菌落 B.大肠杆菌能使培养基改变颜色 C.大肠杆菌能在该培养基中很好生活,其余微生物不能很好生活 D.大肠杆菌的代谢产物与伊红﹣美蓝结合,使菌落呈深紫色,并有金属光泽 ‎8.关于亚硝酸盐含量测定原理的正确描述是(  )‎ A.重氮化→酸化→显色→比色 B.重氮化→酸化→比色→显色 C.酸化→重氮化→显色→比色 D.酸化→重氮化→比色→显色 ‎9.制作泡菜时,所用的泡菜坛子必须密封,其原因是(  )‎ A.乳酸菌在有氧条件下发酵被抑制 B.防止菜叶萎蔫 C.防止水分的蒸发 D.防止产生的乳酸挥发 ‎10.在制作泡菜时,蒜瓣、生姜及其他香辛料放在(  )‎ A.坛底 B.坛中间 C.坛表面 D.与泡菜混合均匀,分布在整个坛内 ‎11.细菌培养基通常在121℃压力锅中灭菌.如果只有在100℃的温度下将细菌培养基灭菌,以下哪一种生物仍会存活?(  )‎ A.大肠杆菌 B.一种青霉菌 C.枯草芽孢杆菌 D.鼠伤寒沙门氏菌 ‎12.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  )‎ A.先减少后增加 B.先增加后减少 C.逐渐增加 D.逐渐减少 ‎13.腐乳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是因为其内主要含有的营养成分是(  )‎ A.无机盐、水、维生素 B.NaCl、水、蛋白质 C.多肽、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D.蛋白质、脂肪、NaCl、水 ‎14.细菌培养过程中分别采用了高压蒸汽、酒精、火焰灼烧等几种不同的处理,这些方法依次用于杀灭哪些部位的杂菌(  )‎ A.接种针、手、培养基 B.高压锅、手、接种针 C.培养基、手、接种针 D.接种针、手、高压锅 ‎15.不同培养基的具体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  )‎ A.碳源、磷酸盐和维生素 B.氮源和维生素 C.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 D.碳元素、氧元素、氢元素、氮元素 ‎16.对灭菌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用酒精来灭菌 B.防止杂菌污染 C.灭菌必须在接种前 D.培养基和发酵设备都必须灭菌 ‎17.下面是微生物平板划线示意图.划线的顺序为1、2、3、4、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五个区域中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和培养基进行灭菌 B.划线操作时完全打开皿盖,划完立即盖上 C.接种时不能划破培养基,否则难以达到分离单菌落的目的 D.第1区和第5区的划线最终要连接起来,以便比较前后的菌落数 ‎18.PCR技术要求使用耐高温的DNA聚合酶,这种酶要能忍受93℃左右的高温.如果请你来寻找这种耐高温的酶,你会去哪里寻找(  )‎ A.土壤中 B.海水中 C.热泉中 D.冷库中 ‎19.下列关于纤维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纤维素是由葡萄糖首尾相连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B.纤维素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是因为这些微生物能产生纤维素酶 C.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都含有大量的纤维素 D.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均能把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从而作为生物体的能量来源 ‎20.甲、乙、丙是三种微生物,下表I、Ⅱ、Ⅲ是用来培养微生物的三种培养基.甲、乙、丙都能在Ⅲ中正常生长繁殖;甲能在I中正常生长繁殖,而乙和丙都不能;乙能在Ⅱ中正常生长繁殖,甲、丙都不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粉状硫 ‎ 10g K2HPO4‎ ‎ 4g FeSO4‎ ‎ 0.5g ‎ 蔗糖 ‎ 10g ‎(NH4)2SO40.4g ‎ H2O ‎ 100mL ‎ MgSO4‎ ‎ 9.25g ‎ CaCl2‎ ‎ 0.5g Ⅰ ‎+‎ ‎+‎ ‎+‎ ‎+‎ ‎+‎ ‎+‎ ‎+‎ Ⅱ ‎+‎ ‎+‎ ‎+‎ ‎+‎ ‎+‎ ‎+‎ ‎+‎ Ⅲ ‎+‎ ‎+‎ ‎+‎ ‎+‎ ‎+‎ ‎+‎ ‎+‎ ‎+‎ A.甲、乙、丙都是异养微生物 B.甲、乙都足自养微生物、丙是异养微生物 C.甲是异养微生物、乙是固氮微生物、丙足自养微生物 D.甲是固氮微生物、乙是自养微生物、丙是异养微生物 ‎ ‎ 二、简答题(每空1分,共40分)‎ ‎21.低度的果酒、果醋具有一定的保健养生功能.如图是两位同学制果酒和果醋时使用的装置.同学甲用A(带盖的瓶子)装置制葡萄酒,在瓶中加入适量葡萄汁,发酵温度控制在18~25℃,每隔12h左右将瓶盖拧松一次(注意不是打开瓶盖),之后再将瓶盖拧紧.当发酵产生酒精后,再将瓶盖打开,盖上一层纱布,温度控制在30~35℃,进行制果醋的发酵.同学乙用B装置,温度控制与甲相同,不同的是制果酒阶段充气口用夹子夹紧外,排气的橡胶管也用夹子夹住,并且每隔12h左右松一松夹子放出多余的气体.制果醋阶段适时向充气口充气.经过20天左右,两位同学先后完成了自己的发酵制作.据此回答有关问题:‎ ‎(1)从制酒和制醋两阶段对装置的处理方式判断,酵母菌和醋酸杆菌的代谢类型分别是  、  .‎ ‎(2)制作果酒时所用的葡萄应先冲洗后除去枝梗的主要目的是防止  ,但又不能反复冲洗以防止菌种流失,在自然发酵过程中,菌种来源于   的野生型酵母菌.‎ ‎(3)B装置中的充气口在  时关闭,在  时连接充气泵,并不断向内泵入空气(氧).‎ ‎(4)制果酒时要将温度控制在18~25℃原因是  ;而制葡萄醋时要将温度控制在  .‎ ‎(5)写出与果酒制作有关的反应式:  .‎ ‎22.回答下列有关泡菜制作的问题:‎ ‎(1)在家庭制作腐乳的过程中,豆腐块上生长的毛霉来自  .加盐的目的是:①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在后期制作过程中不会过早酥烂;②抑制  ,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③具有调味作用.‎ ‎(2)制作泡菜是,所用盐水煮沸,其目的是  .为了缩短制作时间,有人还会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加入陈泡菜液的目的是  .‎ ‎(3)泡菜制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主要因素有  、温度和  .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  .‎ ‎(4)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特定的条件下会转变为  ,引起生物致癌.引起细胞癌变的原因是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使细胞中的  和  发生基因突变.‎ ‎23.如下表所示为某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请回答:‎ 成分 含量 成分 含量 NaNO3‎ ‎3g FeSO4‎ ‎0.01g K2HPO4‎ ‎1g ‎(CH2O)‎ ‎30g 琼脂 ‎15g H2O ‎1000mL MgSO47H2O ‎0.5‎ 青霉素 ‎0.1万单位 ‎(1)根据物理性质划分,该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因为  .‎ ‎(2)在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倒平板操作时,平板冷凝后,将平板倒置的主要原因是可以防止  .‎ ‎(3)该培养基中的碳源是  .不论何种培养基,在各成分都溶化后分装前,要进行的是先  ,再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4)纯化菌种时,为了得到单菌落,最常用的接种方法有两种,即  和  .‎ ‎(5)为了保持菌种的纯洁,需要进行菌种的保藏.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以采用临时保藏法;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以采用  .‎ ‎(6)若用该培养液培养纤维素分解菌,应除去的物质是(CH2O),再加入  ,为检测纤维素分解菌的存在与否还应加入  ,它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  .‎ ‎24.有些细菌可分解原油,从而消除由原油泄漏造成的土壤污染.某同学欲从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回答问题:‎ ‎(1)在筛选过程中,应将土壤样品稀释液接种于以  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从功能上讲,该培养基属于  培养基.‎ ‎(2)为了筛选出高效菌株,可比较单菌落周围分解圈的大小,分解圈大说明该菌株的降解能力  .‎ ‎(3)通常情况下,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  和  .无菌技术要求试验操作应在  附近进行,以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 ‎(4)分解尿素的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为氨,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利用这一原理对菌种进行鉴定,方法是在以  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  指示剂培养细菌,若指示剂变红,说明  .‎ ‎(5)某同学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水样中的大肠杆菌的含量时,在3个平板上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入稀释倍数为104稀释液0.2mL,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51、52和53.则每升水样中大肠杆菌数为  .‎ ‎ ‎ ‎2016-2017学年云南省楚雄州姚安一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在果酒、果醋、腐乳、泡菜的制作过程中,用到的微生物分别是(  )‎ A.酵母菌、酵母菌、毛霉、乳酸菌 B.酵母菌、醋酸菌、毛霉、乳酸菌 C.毛霉、醋酸菌、乳酸菌、酵母菌 D.酵母菌、乳酸菌、毛霉、醋酸菌 ‎【考点】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制作腐乳的科学原理及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制作泡莱.‎ ‎【分析】酵母菌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因此可参与果酒的制作.当氧气和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毛霉等能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和脂肪水解成小分子物质.乳酸菌是厌氧细菌,在无氧条件下,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解答】解: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能将糖源或酒精转变成醋酸;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有多种,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是毛霉;参与泡菜制作的微生物是乳酸菌.‎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和泡菜的制作,重点考查参与这些过程的微生物,要求考生识记相关内容即可,属于考查识记层次的考查,对于此类试题,考生要学会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 ‎ ‎2.交警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时,所用的仪器中装有(  )‎ A.重铬酸钾 B.MnO2 C.斐林试剂 D.BaCl2‎ ‎【考点】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分析】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 ‎(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解答】解:检测酒精常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溶液的颜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因此,交警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时,所用的仪器中装有重铬酸钾.‎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产物等基础知识,掌握其中二氧化碳和酒精的检测方法,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 ‎ ‎3.如图表示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和②都只能发生在缺氧条件下 B.过程①和都③只发生在酵母细胞的线粒体中 C.过程③和④都需要氧气的参与 D.过程①~④所需的最适温度基本相同 ‎【考点】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 ‎【分析】据图分析,过程①是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过程②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过程③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过程④是果醋制作.‎ 果醋发酵的微生物是醋酸菌,条件是30﹣35℃,持续通入无菌空气,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酒发酵的微生物是酵母菌,条件是18﹣25℃,初期通入无菌空气,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后期密封,无氧呼吸产生酒精,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 ‎【解答】解:A、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型生物,有氧进行有氧呼吸,无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过程②只能发生在缺氧条件下,过程①有氧和无氧都能发生,故A错误;‎ B、过程①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过程③的场所是线粒体,故B错误;‎ C、过程③是酵母菌的有氧呼吸,过程④是醋酸菌的有氧呼吸,都需要氧气的参与;故C正确;‎ D、过程①②③是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所需的最适温度基本相同(18~25℃),过程④是醋酸菌的酿醋过程,所需的最适温度在30~35℃,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的原理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 ‎ ‎4.现有两瓶密封的罐头已过保质期,甲瓶瓶盖鼓起,乙瓶外观无变化,打开后发现两瓶罐头均已变质.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①甲罐头变质是被异养厌氧细菌污染,细菌代谢的产物有CO2和乳酸;‎ ‎②甲罐头变质是被异养厌氧细菌污染,细菌代谢的产物有酒精和CO2;‎ ‎③甲罐头变质是被异养厌氧细菌污染,细菌代谢的产物有CO2和H2O;‎ ‎④乙罐头变质是被异养厌氧细菌污染,细菌代谢的产物是乳酸;‎ ‎⑤乙罐头变质是被异养厌氧细菌污染,细菌代谢的产物是酒精.‎ A.①④ B.③⑤ C.②⑤ D.②④‎ ‎【考点】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分析】1、无氧呼吸的概念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分为:‎ 酒精发酵: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乳酸发酵:C6H12O62C3H6O3+能量.‎ ‎2、两瓶密封的罐头已过保质期,甲瓶瓶盖鼓起,乙瓶外观无变化,打开后发现两瓶罐头均已变质,密封说明两瓶都发生了无氧呼吸,甲瓶瓶盖鼓起,说明有气体产生,乙瓶外观无变化,说明没有气体产生.‎ ‎【解答】解:①甲瓶瓶盖鼓起,说明有气体产生,细菌代谢的产物应为CO2和酒精,①错误;‎ ‎②甲瓶瓶盖鼓起,说明有气体产生,细菌代谢的产物应为CO2和酒精,②正确;‎ ‎③甲瓶瓶盖鼓起,说明有气体产生,细菌代谢的产物应为CO2和酒精,③错误;‎ ‎④乙瓶外观无变化,说明没有气体产生,细菌代谢的产物是乳酸,④正确;‎ ‎⑤乙瓶外观无变化,说明没有气体产生,细菌代谢的产物是乳酸,⑤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无氧呼吸的类型和产物,对无氧呼吸的过程和类型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 ‎ ‎5.毛霉是一种(  )‎ A.细菌 B.真菌 C.原核生物 D.病毒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生物包括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非细胞生物是指病毒类生物,而细胞生物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其中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蓝藻、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等;‎ 真核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原生动物、低等植物、真菌等.‎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 ‎【解答】解:A、细菌属于原核细胞,A错误;‎ B、毛霉属于真菌,B正确;‎ C、毛霉属于真核细胞,C错误;‎ 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原核生物、真核细胞的判断,熟记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 ‎ ‎6.乳酸菌是(  )‎ A.真菌 B.好氧细菌 C.厌氧细菌 D.兼性厌氧菌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 ‎【解答】解:乳酸菌属于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因此乳酸菌是厌氧细菌.‎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原核细胞的实例,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的代谢类型,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 ‎ ‎7.伊红﹣美蓝培养基常用来鉴别大肠杆菌,其原理是(  )‎ A.大肠杆菌在该培养基中形成特定的菌落 B.大肠杆菌能使培养基改变颜色 C.大肠杆菌能在该培养基中很好生活,其余微生物不能很好生活 D.大肠杆菌的代谢产物与伊红﹣美蓝结合,使菌落呈深紫色,并有金属光泽 ‎【考点】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分析】伊红为酸性染料,美蓝为碱性染料.大肠杆菌在伊红﹣美蓝培养基的菌落呈深紫色,并有金属光泽;是专一鉴别大肠杆菌的指示剂.据此答题.‎ ‎【解答】解:伊红﹣美蓝培养基常用来鉴别大肠杆菌,其原理是大肠杆菌能分解乳糖产生大量的混合酸,菌体带H+故菌落被染成深紫色,从菌落表面的反射光中还可以看到金属光泽.在碱性环境中不分解乳糖产酸的细菌不着色,伊红和美蓝不能结合.‎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考查伊红﹣美蓝培养基鉴别大肠杆菌的原理,意在强化相关知识点的识记与理解.‎ ‎ ‎ ‎8.关于亚硝酸盐含量测定原理的正确描述是(  )‎ A.重氮化→酸化→显色→比色 B.重氮化→酸化→比色→显色 C.酸化→重氮化→显色→比色 D.酸化→重氮化→比色→显色 ‎【考点】用比色法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分析】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解答】解: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因此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的顺序是:酸化→重氮化→显色→比色.‎ 故选:C.‎ ‎【点评】对亚硝酸盐含量测定原理的理解、记忆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 ‎ ‎9.制作泡菜时,所用的泡菜坛子必须密封,其原因是(  )‎ A.乳酸菌在有氧条件下发酵被抑制 B.防止菜叶萎蔫 C.防止水分的蒸发 D.防止产生的乳酸挥发 ‎【考点】制作泡莱.‎ ‎【分析】乳酸菌是厌氧菌,只有在无氧条件下才能生存,有氧时,其无氧呼吸会受到抑制,因此制作泡菜、酸菜时,所用菜坛子必须密封,目的是为乳酸菌提供无氧环境,防止其氧气进入抑制乳酸菌发酵.‎ ‎【解答】解:制作泡菜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菜具有特殊的风味,乳酸菌是厌氧菌,分解有机物是不需要氧气的,因此泡菜坛要加盖并用一圈水来封口,以避免外界空气的进入,否则如果有空气进入,就会抑制乳酸菌的活动,影响泡菜的质量.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泡菜制作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熟记泡菜制作的原理,掌握乳酸菌的异化类型,能理论联系实际,合理解释菜坛子必须密封的原因,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 ‎10.在制作泡菜时,蒜瓣、生姜及其他香辛料放在(  )‎ A.坛底 B.坛中间 C.坛表面 D.与泡菜混合均匀,分布在整个坛内 ‎【考点】制作泡莱.‎ ‎【分析】制作泡菜时香辛料的作用是具有防腐抑菌和调味作用.回顾和梳理泡菜制作的过程,认真分析选项内容即可正确作答.‎ ‎【解答】解:制作泡菜时,需将经过预处理的新鲜蔬菜混合均匀,装入泡菜坛内,装至半坛时,放入蒜瓣、生姜及其他香辛料.‎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泡菜的制作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泡菜制作过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 ‎ ‎11.细菌培养基通常在121℃压力锅中灭菌.如果只有在100℃的温度下将细菌培养基灭菌,以下哪一种生物仍会存活?(  )‎ A.大肠杆菌 B.一种青霉菌 C.枯草芽孢杆菌 D.鼠伤寒沙门氏菌 ‎【考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分析】本题是对微生物对外界有害因子的抵抗力的题目,根据选项涉及的具体微生物分析其对高温的耐受性,然后进行判断.‎ ‎【解答】解:芽孢杆菌能形成芽孢(内生孢子),对外界有害因子的抵抗力强,大肠杆菌、青霉菌、鼠伤寒沙门氏菌不能形成芽孢,在100℃的温度下可以灭活;枯草芽孢杆菌能形成芽孢,抵抗高温的能力强,在100℃的温度下仍可能存活.‎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高压蒸汽灭菌,芽孢和孢子的抗逆性,主要考查学生对培养基灭菌方法的理解和综合应用.‎ ‎ ‎ ‎12.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  )‎ A.先减少后增加 B.先增加后减少 C.逐渐增加 D.逐渐减少 ‎【考点】制作泡莱.‎ ‎【分析】泡菜制作过程中,在初期亚硝酸盐含量很低,随硝酸还原菌的繁殖,促进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含量会随天数增多逐渐升高;但随腌制时间延长,乳酸菌大量繁殖产生的乳酸,抑制了硝酸盐还原菌的繁殖,亚硝酸盐的含量逐渐降低.‎ ‎【解答】解:由分析可知,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是先升高,后降低.‎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熟练时间.‎ ‎ ‎ ‎13.腐乳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是因为其内主要含有的营养成分是(  )‎ A.无机盐、水、维生素 B.NaCl、水、蛋白质 C.多肽、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D.蛋白质、脂肪、NaCl、水 ‎【考点】制作腐乳的科学原理及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 ‎【分析】毛霉等微生物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将蛋白质分解为肽和氨基酸,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步骤: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 ‎【解答】解:豆腐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肪,都是大分子有机化合物,难以消化、吸收,毛霉、酵母菌等多种微生物分泌的蛋白酶,能将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下,豆腐转变成腐乳.‎ 故选:C.‎ ‎【点评】本题腐乳制作的原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属于容易题.‎ ‎ ‎ ‎14.细菌培养过程中分别采用了高压蒸汽、酒精、火焰灼烧等几种不同的处理,这些方法依次用于杀灭哪些部位的杂菌(  )‎ A.接种针、手、培养基 B.高压锅、手、接种针 C.培养基、手、接种针 D.接种针、手、高压锅 ‎【考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分析】消毒是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消毒方法有煮沸消毒法和巴氏消毒法,此外也使用化学试剂进行消毒,如用酒精擦拭双手等.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接种工具:接种环、接种针等)、干热灭菌(如玻璃器皿)和高压蒸汽灭菌(培养基).‎ ‎【解答】解:高压蒸汽气灭菌锅是灭菌的一个设备,通常用于培养基的灭菌;用酒精擦拭双手是消毒的一种方法;火焰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适用于微生物的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环等金属用具.‎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重点考查无菌技术,要求考生识记消毒和灭菌的相关技术,能准确判断各种工具、器皿等所采用的消毒或灭菌方法,相关知识点只需考生识记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此类试题,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构建知识网络结构.‎ ‎ ‎ ‎15.不同培养基的具体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  )‎ A.碳源、磷酸盐和维生素 B.氮源和维生素 C.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 D.碳元素、氧元素、氢元素、氮元素 ‎【考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分析】培养基的概念、种类及营养构成 ‎ ‎(1)概念: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的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 ‎ ‎(3)营养构成: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 ‎【解答】解: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微生物培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 ‎ ‎16.对灭菌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用酒精来灭菌 B.防止杂菌污染 C.灭菌必须在接种前 D.培养基和发酵设备都必须灭菌 ‎【考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分析】消毒和灭菌 ‎ 消毒 灭菌 概念 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芽孢和孢子)‎ 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用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常用方法 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 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适用对象 操作空间、某些液体、双手等 接种环、接种针、玻璃器皿、培养基等 ‎【解答】解:A、用酒精进行消毒,A错误;‎ B、灭菌可以防止杂菌污染,B正确;‎ C、灭菌必须在接种前,C正确;‎ D、培养基和发酵设备都必须灭菌,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要求考生识记无菌技术,掌握灭菌和消毒的异同,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 ‎ ‎17.下面是微生物平板划线示意图.划线的顺序为1、2、3、4、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五个区域中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和培养基进行灭菌 B.划线操作时完全打开皿盖,划完立即盖上 C.接种时不能划破培养基,否则难以达到分离单菌落的目的 D.第1区和第5区的划线最终要连接起来,以便比较前后的菌落数 ‎【考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分析】平板划线的操作的基本步骤是:‎ ‎(一)、右手持接种环,经火焰灭菌,待凉后,在火焰旁打开盛有菌液的试管棉塞,并将试管口过火焰,将以冷却的接种环伸入菌液,沾取一环菌液,将试管口过火焰丙塞上棉塞.‎ ‎(二)、左手斜持琼脂平板,皿盖打开一条缝,右手于火焰近处將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划三至五条平行线,盖上皿盖,接种环不应划破培养基表面.‎ ‎(三)、烧灼接种环,杀灭环上残留菌液,待冷却(是否冷却,可先在培养基边缘处试触,若琼脂溶化,表示未凉,稍等再试),从第一区域划线的末端开始往第二区内划线,重复以上操作,在第三四五区内划线,注意不要将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相连.‎ ‎(四)、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解答】解:A、在每次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进行灭菌,接种环的灭菌方法应是在火焰上灼烧,但培养基只是在接种前进行灭菌即可,A错误;‎ B、划线时皿盖打开一条缝,右手于火焰近处將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划三至五条平行线,盖上皿盖,接种环不应划破培养基表面,B错误;‎ C、接种环不应划破培养基表面,否则不能分离得到单菌落,C正确;‎ D、划线时注意不要将最后一区5的划线与第一区1相连,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平板划线操作划线前后的灭菌及目的,平板划线法接种的结果预期,主要考查学生对平板划线法的掌握程度.‎ ‎ ‎ ‎18.PCR技术要求使用耐高温的DNA聚合酶,这种酶要能忍受93℃左右的高温.如果请你来寻找这种耐高温的酶,你会去哪里寻找(  )‎ A.土壤中 B.海水中 C.热泉中 D.冷库中 ‎【考点】PCR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分析】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体外迅速扩增DNA片段的技术.PCR过程一般经历下述三十多次循环:95℃下使模板DNA变性、解链→55℃下复性(引物与DNA模板链结合)→72℃下引物链延伸(形成新的脱氧核苷酸链).‎ ‎【解答】解:A、土壤中温度较低,难以找到耐高温的酶,A错误;‎ B、海水中的温度较低,难以找到耐高温的酶,B错误;‎ C、热泉中的温度较高,可以找到耐高温的酶,C正确;‎ D、冷库中温度非常低,无法找到耐高温的酶,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PCR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PCR技术的概念、过程、条件等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寻找耐高温的酶应到高温环境中.‎ ‎ ‎ ‎19.下列关于纤维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纤维素是由葡萄糖首尾相连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B.纤维素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是因为这些微生物能产生纤维素酶 C.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都含有大量的纤维素 D.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均能把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从而作为生物体的能量来源 ‎【考点】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及其应用价值.‎ ‎【分析】纤维素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属于植物细胞的结构物质,不能为植物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土壤中有些微生物能产生纤维素酶,将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供微生物生命活动需要.‎ ‎【解答】解:A、纤维素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属于高分子化合物,A正确;‎ B、土壤中有些微生物能产生纤维素酶,将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供自身生命活动需要,B正确;‎ C、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都含有大量的纤维素,C正确;‎ D、自然界中只有能产生纤维素酶的生物才能把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从而作为生物体的能量来源,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纤维素的组成和作用,分解纤维素的菌的分离和计数,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对相关知识进行准确识记.‎ ‎ ‎ ‎20.甲、乙、丙是三种微生物,下表I、Ⅱ、Ⅲ是用来培养微生物的三种培养基.甲、乙、丙都能在Ⅲ中正常生长繁殖;甲能在I中正常生长繁殖,而乙和丙都不能;乙能在Ⅱ中正常生长繁殖,甲、丙都不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粉状硫 ‎ 10g K2HPO4‎ ‎ 4g FeSO4‎ ‎ 0.5g ‎ 蔗糖 ‎ 10g ‎(NH4)2SO40.4g ‎ H2O ‎ 100mL ‎ MgSO4‎ ‎ 9.25g ‎ CaCl2‎ ‎ 0.5g Ⅰ ‎+‎ ‎+‎ ‎+‎ ‎+‎ ‎+‎ ‎+‎ ‎+‎ Ⅱ ‎+‎ ‎+‎ ‎+‎ ‎+‎ ‎+‎ ‎+‎ ‎+‎ Ⅲ ‎+‎ ‎+‎ ‎+‎ ‎+‎ ‎+‎ ‎+‎ ‎+‎ ‎+‎ A.甲、乙、丙都是异养微生物 B.甲、乙都足自养微生物、丙是异养微生物 C.甲是异养微生物、乙是固氮微生物、丙足自养微生物 D.甲是固氮微生物、乙是自养微生物、丙是异养微生物 ‎【考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分析】分析表格:Ⅰ培养基中缺少(NH4)2SO4,即缺少N源;Ⅱ培养基中缺少蔗糖,即缺少C源;Ⅲ是完全培养基.再根据题干信息“甲能在I中正常生长繁殖,而乙和丙都不能;乙能在Ⅱ中正常生长繁殖,甲、丙都不能.”作出判断.‎ ‎【解答】解:Ⅰ培养基中N源,而甲能在此培养基中生长,说明甲能固氮,属于固氮微生物;Ⅱ培养基中缺少C源,而乙能在此培养基中生长,说明乙能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微生物;Ⅲ是完全培养基,但丙在此培养基上不能生存,说明丙是异养微生物.‎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结合表格,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培养基的成分及微生物的代谢类型,首先要求考生能根据Ⅰ、Ⅱ和Ⅲ培养基中的成分,判断培养基所缺少的成分;其次根据题干信息“甲能在I中正常生长繁殖,而乙和丙都不能;乙能在Ⅱ中正常生长繁殖,甲、丙都不能”,判断微生物的类型.‎ ‎ ‎ 二、简答题(每空1分,共40分)‎ ‎21.低度的果酒、果醋具有一定的保健养生功能.如图是两位同学制果酒和果醋时使用的装置.同学甲用A(带盖的瓶子)装置制葡萄酒,在瓶中加入适量葡萄汁,发酵温度控制在18~25℃,每隔12h左右将瓶盖拧松一次(注意不是打开瓶盖),之后再将瓶盖拧紧.当发酵产生酒精后,再将瓶盖打开,盖上一层纱布,温度控制在30~35℃,进行制果醋的发酵.同学乙用B装置,温度控制与甲相同,不同的是制果酒阶段充气口用夹子夹紧外,排气的橡胶管也用夹子夹住,并且每隔12h左右松一松夹子放出多余的气体.制果醋阶段适时向充气口充气.经过20天左右,两位同学先后完成了自己的发酵制作.据此回答有关问题:‎ ‎(1)从制酒和制醋两阶段对装置的处理方式判断,酵母菌和醋酸杆菌的代谢类型分别是 兼性厌氧型 、 需氧型 .‎ ‎(2)制作果酒时所用的葡萄应先冲洗后除去枝梗的主要目的是防止 杂菌污染 ,但又不能反复冲洗以防止菌种流失,在自然发酵过程中,菌种来源于 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  的野生型酵母菌.‎ ‎(3)B装置中的充气口在 果酒发酵 时关闭,在 果醋发酵 时连接充气泵,并不断向内泵入空气(氧).‎ ‎(4)制果酒时要将温度控制在18~25℃原因是 此时温度最适合酵母菌繁殖 ;而制葡萄醋时要将温度控制在 30~35℃ .‎ ‎(5)写出与果酒制作有关的反应式: C6H12O6+6O2+6H2O6CO2+12H2O C6H12O62C2H5OH+2CO2 .‎ ‎【考点】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 ‎【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解答】解:(1)酵母菌的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醋酸杆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2)制作果酒时所用的葡萄应先冲洗后除去枝梗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但又不能反复冲洗以防止菌种流失;在自然发酵过程中,菌种来源于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的野生型酵母菌.‎ ‎(3)果酒发酵时需要缺氧条件,果醋发酵时需要有氧条件,因此B装置中的充气口在果酒发酵时关闭,在果醋发酵时连接充气泵,并不断向内泵入空气(氧).‎ ‎(4)制果酒时要将温度控制在18~25℃原因是此时温度最适合酵母菌繁殖;而制葡萄醋时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 ‎(5)与果酒制作有关的反应式:C6H12O6+6O2+6H2O6CO2+12H2O、C6H12O62C2H5OH+2CO2.‎ 故答案为:‎ ‎ (1)兼性厌氧型 需氧型 ‎(2)杂菌污染 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 ‎(3)果酒发酵 果醋发酵 ‎(4)此时温度最适合酵母菌繁殖 30~35℃‎ ‎(5)C6H12O6+6O2+6H2O6CO2+12H2O C6H12O62C2H5OH+2CO2‎ ‎【点评】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微生物的种类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 ‎22.回答下列有关泡菜制作的问题:‎ ‎(1)在家庭制作腐乳的过程中,豆腐块上生长的毛霉来自 空气中的毛霉孢子 .加盐的目的是:①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在后期制作过程中不会过早酥烂;②抑制 微生物的生长 ,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③具有调味作用.‎ ‎(2)制作泡菜是,所用盐水煮沸,其目的是 杀灭杂菌 .为了缩短制作时间,有人还会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加入陈泡菜液的目的是 增加乳酸菌的数量 .‎ ‎(3)泡菜制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主要因素有 腌制时间 、温度和 食盐用量 .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 比色法 .‎ ‎(4)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特定的条件下会转变为 亚硝胺 ,引起生物致癌.引起细胞癌变的原因是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使细胞中的 原癌基因 和 抑癌基因 发生基因突变.‎ ‎【考点】制作腐乳的科学原理及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制作泡莱.‎ ‎【分析】1、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腐乳制作的原理:蛋白质小分子肽和氨基酸;脂肪甘油和脂肪酸.‎ ‎2、泡菜制作的原理: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3、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对比,可以大致估算出亚硝酸盐的含量.‎ ‎【解答】解:(1)在家庭制作腐乳的过程中,豆腐块上生长的毛霉来自空气中的毛霉孢子.加盐的目的是:①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在后期制作过程中不会过早酥烂;②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③具有调味作用.‎ ‎(2)制作泡菜是,所用盐水煮沸,其目的是杀灭杂菌.为了缩短制作时间,有人还会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加入陈泡菜液的目的是增加乳酸菌的数量.‎ ‎(3)泡菜制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主要因素有腌制时间、温度和食盐用量.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比色法.‎ ‎(4)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特定的条件下会转变为亚硝胺,引起生物致癌.引起细胞癌变的原因是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使细胞中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故答案为:‎ ‎(1)空气中的毛霉孢子 微生物的生长 ‎(2)杀灭杂菌 增加乳酸菌的数量 ‎(3)腌制时间 食盐用量 比色法 ‎(4)亚硝胺 原癌基因 抑癌基因 ‎【点评】本题考查腐乳的制作、泡菜的制作等,要求考生识记参与腐乳和泡菜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腐乳和泡菜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 ‎ ‎23.如下表所示为某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请回答:‎ 成分 含量 成分 含量 NaNO3‎ ‎3g FeSO4‎ ‎0.01g K2HPO4‎ ‎1g ‎(CH2O)‎ ‎30g 琼脂 ‎15g H2O ‎1000mL MgSO47H2O ‎0.5‎ 青霉素 ‎0.1万单位 ‎(1)根据物理性质划分,该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因为 因为该培养基加入了凝固剂琼脂 .‎ ‎(2)在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倒平板操作时,平板冷凝后,将平板倒置的主要原因是可以防止 冷凝水污染培养基 .‎ ‎(3)该培养基中的碳源是 (CH2O) .不论何种培养基,在各成分都溶化后分装前,要进行的是先 调整PH ,再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4)纯化菌种时,为了得到单菌落,最常用的接种方法有两种,即 平板划线法 和 稀释涂布平板法 .‎ ‎(5)为了保持菌种的纯洁,需要进行菌种的保藏.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以采用临时保藏法;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以采用 甘油管藏法 .‎ ‎(6)若用该培养液培养纤维素分解菌,应除去的物质是(CH2O),再加入 纤维素粉 ,为检测纤维素分解菌的存在与否还应加入 刚果红 ,它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 红色复合物 .‎ ‎【考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及其应用价值.‎ ‎【分析】(1)培养基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和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归纳为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根据化学成分分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等根据用途分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根据性质分为液体、半固体和固体培养基.‎ ‎(2)纤维素分解菌能产生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培养细菌要去除抗生素.‎ ‎(3)防止杂菌污染时贯穿实验整个过程,如对环境、生物材料、操作者双手等进行消毒,对培养基、接种环和培养仪器进行灭菌.接种根据不同的工具方法不同,如接种环进行固体培养基划线接种,用接种针穿刺接种,用玻璃刮铲涂抹平板.‎ ‎【解答】解:(1)该培养基中含有凝固剂琼脂,属于固体培养基.‎ ‎(2)为防止 冷凝水污染培养基,在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倒平板操作时,平板冷凝后,需要将平板倒置.‎ ‎(3)该培养基中的碳源是(CH2O).不论何种培养基,在各成分都溶化后分装前,要进行的是先调整PH,再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4)纯化菌种时,为了得到单菌落,最常用的接种方法有两种,即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5)为了保持菌种的纯洁,需要进行菌种的保藏.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以采用临时保藏法;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以采用甘油管藏法.‎ ‎(6)若用该培养液培养纤维素分解菌,应除去的物质是(CH2O),再加入纤维素粉,为检测纤维素分解菌的存在与否还应加入刚果红,它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 故答案为:‎ ‎(1)因为该培养基加入了凝固剂琼脂 ‎(2)冷凝水污染培养基 ‎ ‎(3)(CH2O) 调整PH ‎(4)平板划线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 ‎ ‎(5)甘油管藏法 ‎(6)纤维素粉 刚果红 红色复合物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培养基的分离、制作及纤维素分解菌的鉴定等,意在强化学生对微生物培养的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掌握.‎ ‎ ‎ ‎24.有些细菌可分解原油,从而消除由原油泄漏造成的土壤污染.某同学欲从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回答问题:‎ ‎(1)在筛选过程中,应将土壤样品稀释液接种于以 原油 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从功能上讲,该培养基属于 选择 培养基.‎ ‎(2)为了筛选出高效菌株,可比较单菌落周围分解圈的大小,分解圈大说明该菌株的降解能力 强 .‎ ‎(3)通常情况下,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 干热灭菌 和 高压蒸汽灭菌 .无菌技术要求试验操作应在 酒精灯火焰 附近进行,以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 ‎(4)分解尿素的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为氨,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利用这一原理对菌种进行鉴定,方法是在以 尿素 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 酚红 指示剂培养细菌,若指示剂变红,说明 该种细菌能够分解尿素 .‎ ‎(5)某同学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水样中的大肠杆菌的含量时,在3个平板上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入稀释倍数为104稀释液0.2mL,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51、52和53.则每升水样中大肠杆菌数为 2.6×109 .‎ ‎【考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分析】(1)培养基的营养构成: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培养基的分类:①按物理性质分,分为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中含有凝固剂,一般是琼脂.②按化学成分分,分为天然培养基和合成培养.两者的区别是天然培养基成分不确定,合成培养基成分的含量是确定的.③按用途分,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主要是培养、分离特定的微生物,培养酵母菌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鉴别培养基可以鉴定不同的微生物,比如鉴别饮用水中是否含有大肠杆菌,可以用伊红﹣美蓝培养基,如果菌落呈深紫色,并带有金属光泽,说明有大肠杆菌.‎ ‎(2)常用灭菌方法: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法.‎ 培养基、培养皿、接种环、实验操作者的双手、空气、牛奶所采用的灭菌和消毒方法依次: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灼烧灭菌、化学消毒、紫外线灭菌、巴氏消毒法.‎ ‎(3)接种最常用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的目的是使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分散成单个细胞,并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细菌繁殖而成的子细胞群体﹣﹣菌落.‎ ‎【解答】解:(1)欲筛选出能降解原油的菌株,培养基中应只含有原油而无其它碳源,不能降解原油的细菌在此培养基上不能生存,这类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 ‎(2)降解原油能力越强的菌株,在菌落周围形成的分解圈越大.‎ ‎(3)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如接种环)、干热灭菌(如培养皿)、高压蒸汽灭菌(如培养基)等.无菌操作要求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操作都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以避免周围微生物的污染.‎ ‎(4)分解尿素的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为氨,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利用这一原理对菌种进行鉴定,方法是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 酚红 指示剂培养细菌,若指示剂变红,说明该种细菌能够分解尿素.‎ ‎(5)某同学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水样中的大肠杆菌的含量时,在3个平板上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入稀释倍数为104稀释液0.2mL,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51、52和53.则每升水样中大肠杆菌数为(51+52+53)÷3÷0.2×104×103=2.6×109.‎ 故答案为:‎ ‎(1)原油 选择 ‎ ‎(2)强 ‎(3)干热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 酒精灯火焰 ‎(4)尿素 酚红 该种细菌能够分解尿素 ‎(5)2.6×109‎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培养的一些基本操作,意在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识记与理解.‎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