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3_2_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3_2_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4)

‎3.2.1‎‎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 ‎(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3)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截距”与“距离”的区别。‎ ‎3、情态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2)难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应用。‎ 三、教学设想 问 题 设计意图 师生活动 ‎1、在直线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应知道哪些条件?‎ 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新知。‎ 学生回顾,并回答。然后教师指出,直线的方程,就是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满足的关系式。‎ ‎ 2、直线经过点,且斜率为。设点是直线上的任意一点,请建立与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并体会直线的方程,就是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满足的关系式,从而掌握根据条件求直线方程的方法。‎ 学生根据斜率公式,可以得到,当时,,即 ‎ (1)‎ ‎ 教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予关注、引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推导出这个方程。‎ ‎ 3、(1)过点,斜率是的直线上的点,其坐标都满足方程(1)吗?‎ ‎ 使学生了解方程为直线方程必须满两个条件。‎ 学生验证,教师引导。‎ 问 题 设计意图 师生活动 ‎(2)坐标满足方程(1)的点都在经过,斜率为的直线上吗?‎ ‎ 使学生了解方程为直线方程必须满两个条件。‎ 学生验证,教师引导。然后教师指出方程(1)由直线上一定点及其斜率确定,所以叫做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简称点斜式(point slope form).‎ ‎4、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能否表示坐标平面上的所有直线呢?‎ 使学生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适用范围。‎ ‎ 学生分组互相讨论,然后说明理由。‎ ‎5、(1)轴所在直线的方程是什么?轴所在直线的方程是什么?‎ ‎(2)经过点且平行于轴(即垂直于轴)的直线方程是什么?‎ ‎ (3)经过点且平行于轴(即垂直于轴)的直线方程是什么?‎ ‎ 进一步使学生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适用范围,掌握特殊直线方程的表示形式。‎ ‎ 教师学生引导通过画图分析,求得问题的解决。‎ ‎6、例1的教学。‎ 学会运用点斜式方程解决问题,清楚用点斜式公式求直线方程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1)一个定点;(2)有斜率。同时掌握已知直线方程画直线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要用点斜式求直线方程应已知那些条件?题目那些条件已经直接给予,那些条件还有待已去求。在坐标平面内,要画一条直线可以怎样去画。‎ ‎7、已知直线的斜率为,且与轴的交点为,求直线的方程。‎ ‎ 引入斜截式方程,让学生懂得斜截式方程源于点斜式方程,是点斜式方程的一种特殊情形。‎ ‎ 学生独立求出直线的方程:‎ ‎ (2)‎ ‎ 再此基础上,教师给出截距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方程(2)由哪两个条件确定,让学生理解斜截式方程概念的内涵。‎ ‎8、观察方程,它的形式具有什么特点?‎ 深入理解和掌握斜截式方程的特点?‎ ‎ 学生讨论,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问 题 设计意图 师生活动 ‎9、直线在轴上的截距是什么?‎ 使学生理解“截距”与“距离”两个概念的区别。‎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评价。‎ ‎10、你如何从直线方程的角度认识一次函数?一次函数中和的几何意义是什么?你能说出一次函数图象的特点吗?‎ 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评价、归纳概括。‎ ‎11、例2的教学。‎ ‎ 掌握从直线方程的角度判断两条直线相互平行,或相互垂直;进一步理解斜截式方程中的几何意义。‎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用斜率判断两条直线平行、垂直结论。思考(1)时, 有何关系?(2)时,有何关系?在此由学生得出结论:‎ 且;‎ ‎12、课堂练习第100页练习第1,2,3,4题。‎ 巩固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反馈。‎ ‎13、小结 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1)本节课我们学过那些知识点;(2)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是什么?(3)求一条直线的方程,要知道多少个条件?‎ ‎14、布置作业:第106页第1题的(1)、(2)、(3)和第3、5题 巩固深化 学生课后独立完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