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4年版高考地理二轮分类练习题目3
备战 2014 地理分类突破赢高考 3 【复习策略】 地理图表是根据地理数据资料绘制成的直观图形和表格,主要有柱状图、面积图、曲线图、 折线图、平面直角坐标图、三角形坐标图等,主要用来考查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认识数据 与图形之间的关系的能力;二是根据图表和数据解释说明有关概念的能力;三是根据有关数 据信息解释相关问题的能力。考查形式常以选择题背景材料出现,在综合题背景材料中也有 运用。 地理图表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以后的复习备考中,要培养利用地理统计图表联系社会 实际、联系热点问题,获取和解读信息并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内容建立正确联系,从而正确 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最终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 1 下图反映单位体积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与气温的关系。 (1)根据上图,气温在 10℃时。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为 10g,若要使最大水汽量上升 到 40g,气温应达到( ) A.15℃ B.25℃ C.30℃ D.35℃ (2)一定体积空气中含有的水汽量与同温度下这些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的比值称为相 对湿度。测得一封闭实验箱内的温度为 30℃,相对湿度是 50%,如果要使实验箱内的相对湿 度降低到 37.5%,箱内温度应调节为( ) A.35℃ B.25℃ C.15℃ D.5℃ (3)通过上述实验可以推知,相对湿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气温,其一般规律是( ) ①气温高,相对湿度小 ②气温低,相对湿度小 ③清晨相对湿度最大 ④午后相对湿度最 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例 2 下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 (1)1650—1780 年该区域( )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B.经历了移民开垦 C.农业结构复杂 D.注重生态保护 (2)进入 20 世纪,该区域( ) A.气候持续干旱 B.大力发展畜牧业 C.种植业产值降低 D.实施了退耕还林 例 3 下表为某地区五个城市 2008 年部分经济数据。据此回答(1)~(2)题。 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反映城市经济发展能力;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和非农业人口 反映城市经济整体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市场化程度。 (1)从表中数据分析可以推断,下列正确的说法是( ) A.该地区城市分为两级,其中戊为中心城市 B.该地区城市中,丙城市的服务范围最小 C.该地区城市中,丁城市服务种类最多 D.该地区城市中,乙城市人口密度最大 (2)对甲乙丙丁四个城市的推断,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城市的城市经济发展能力大于丁城市 B.丙城市的经济整体水平大于甲城市 C.丙城市的市场化程度高于丁城市 D.丙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一定最低 例 4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 (2)参考上图 ,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产生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 (3)北京正在建设大型太阳能发电站(见右图)。在北京布局大型太阳能发电站的社会经济区 位条件有哪些?请列举三项。 限时训练 土地覆盖是植被、土壤、河湖、沼泽及各种建筑物等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图中 O 点为 1980 年中国土地覆盖重心,它相对于中国大地坐标原点(109°E,34°N)向正西偏 531km,向正北 偏 448 km。P1、P2 分别是仅考虑单一因素影响所形成的 2000 年土地覆盖重心。据图回答 1~2 题。 1.O 点所处区域在土地利用中引发的最突出生态问题是( ) A.沼泽大面积萎缩 B.土地荒漠化 C.森林面积锐减 D.生态用水紧张 2.关于 1980 年到 2000 年中国土地覆盖重心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心从 O 点移到 P1 是东北地区气候变暖、降水减少的结果 B.重心从 O 点移到 P2 是西北地区生态退耕的结果 C.在气候和某种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心向东南方向迁移 D.在气候和某种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 读某城市的工业结构图,回答 3~4 题。 3.不属于完善该城市的工业结构的措施是( ) A.拓展交通 B.加强工业协作 C.加大科技投入 D.加大重工业比例 4.下列区域存在或属于此类型城市的是( ) A.德国鲁尔区 B.俄罗斯乌拉尔工业区 C.印度班加罗尔 D.日本濑户内海沿岸工业区 读下列表格,回答 5~7 题。 表 1 农村劳动力的年龄分布和不同年龄段的迁移率(%) 注:年龄分布指某年龄段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例;迁移率指某年龄段劳动力中迁移人口所 占比例。 表 2 不同时期跨省迁移农村劳动力来源地的分布(%) 5.根据表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990—2005 年,29 岁以下年龄段劳动力比例在迅速上升 B.1990—2005 年,40 岁以上年龄段劳动力比例在迅速上升 C.从 2005 年劳动力年龄段迁移率分布看,年龄段与迁移率完全呈负相关 D.从 2005 年劳动力年龄段迁移率分布看,年龄段越高,迁移率增长的潜力越大 6.根据表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2000 年至 2005 年,来自长江中游和西南的农村劳动力占外出农村劳动力的比例最大 B.各地区农村劳动力在迁出比例上存在较大差异 C.来自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 D.来自东北和南部沿海的农村劳动力比例都略有下降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区域的农村劳动力选择跨省迁移的目的肯定相同 B.东部、南部沿海是农村劳动力跨省迁移的主要目的地,原因是东部、南部沿海矿产资源 丰富 C.农村劳动力跨省迁移有利于缓解东部、南部沿海的就业压力 D.农村劳动力跨省迁移有利于缓解迁出地的生态压力 参考答案 例题 1.DAC 2.BD 3.AB 4. (1)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加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 热量。 (2)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 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 (3)市场对能源的需求量大(能源缺乏);科技力量强;经济基础好(资金充足);首都对环境 质量要求高。 限时训练 BD,DC,BDD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