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蚌埠田家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第 1页,共 13页 蚌埠田家炳中学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 12 月月考试卷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3小题,共 3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所谓言官,是指拥有上疏言事和弹劾官员权力的官员,包括监官和谏官,合称台谏。监官就是职司监察的 官员,主要秉承皇帝旨意监察各级官吏;谏官则是负责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谏、促其改正的官员。随着皇帝集 权的强化,谏官制度自元朝以后便遭到虚置甚至废止。不过,监官却承继言官的传统,兼负谏官的职责。在明 代,这种现象尤其明显。明代言官由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御史两大块构成。明代言官制度既具有专业性督察和 通盘性监督并举的特点,又具有“位卑权重”的特点。 一般而言,六科给事中是对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督,属于专业性督察;都察院御史则对全国官吏和一般 机关进行监察,属于通盘性监督。这是大面上的专与通的结合。实际上,在六科和都察院中,也有“专”与“通” 结合的特点。六科给事中虽然针对六部事务进行专门性监察,但也对其他事务进行通盘性的监督。如洪武间, 六科给事中陈洽等人上疏称:如果大臣犯了重罪,虽蒙皇帝恩宥,上朝时不宜仍列本班必须稍加降抑,以示劝 惩。显然这不是对六部事务作监察,而是对刑部和礼部事务进行督察。因此,明代言官既有专业分工,又不受 分工的限制,可以自由发挥纠弹和监察功能。而且,明代都察院与六科互不统属,可互相弹劾,彼此制约。 明代言官的两大主体 -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均只是正七品官员,但却拥有对上至内阁首辅, 下至州县官吏进行弹劾和纠察的权力。特别是六科,虽然官员品级很低,但却是个独立的机构,无上级机关掣 肘,可以有效实行监察。明代言官之所以设计成位卑权重的模式,与传统言官制度一样,主要是考虑到监察的 有效性,如果言宫地位很高,他就会“爱惜羽毛”和“明哲保身”,不愿冒政治风险去监察他人,以免受到还 击。地位低的言官,会在“赤脚的不怕穿鞋的”心理驱使下,孤注一掷地弹劾权臣,即使被贬也损失不大;若 冒险成功,则一战成名,名利双收。明代统治者正是考虑到这种因素,故将言官设计成“位卑权重”的状态。 明代的六科给事中,针对六部的专门事务进行专业督察,虽然级别很低,但却是独立机构,不隶属任何机构, 如此才能行使监察之权。我们今天在完善监察制度时,也应该让监察机构拥有独立的地位,不受上级机关的掣 肘,以便更好地发挥监察职能。明代言官制度,是君主与儒臣双方协商和博弈后建立起来的,由于缺乏人民群 众的介入和参与,因此最终难以起到更大的作用。当今,在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应该在设 计监察制度时,引入人民群众的力量,对政府官员实行民主监督,这样才能有望克服传统言官制度的弊端。 (摘编自谢贵安《明代言官制度的历史镜鉴》,《人民论坛》2018 年 5 月 12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明代的言官由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御史两大块构成,他们都属于监官,可监察官吏,却无劝谏君主之责。 B.明代的六科给事中属专业性督察,却并不局限于此,但都察院御史则只做通盘性监督,不做专业性督察。 C.明代统治者考虑到监察的有效性因此将言官设计成“位卑权重”的状态并使其保持独立,不受上级机关掣 肘。 D.我国当今的监察制度只要借鉴明代让监察机关独立的经验,并引入人民群众力量,就必定能克服传统言官 制度的弊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按总分总结构展开,在提出言官制度的论题后从两个方面展开分述明代言官制度的特点,最后闸述写 作意图。 B.文章第二段举明朝洪武年间六科给事中陈洽等人上疏的例子意在说明明代的六科给事中有责任监督刑部和 第 2页,共 13页 礼部 C.文章第三段“爱惜羽毛”“赤脚的不怕穿鞋的”这些论述语言生动活泼,把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具体,饶 有趣味。 D.文章思路清晰有理有据,并且能够和我国当代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来挖掘传统言官制度的现代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从明代言官的构成来看明代只有监官而没有谏官,这是皇帝集权强化的结果。 B.明代都察院与六科互不统属,可互相弹劾、彼此制约,这有助于强化监察效果。 C.言官地位过高会导致其顾虑重重,不利于监察工作,因此明代言官“位卑权重”。 D.明代言官制度忽视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有很大历史局限性,因此是落后的制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数据统计显示,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速为 8.42%,而中国垃圾增速超 10%.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 堆存量已达 70亿吨。目前,全国已有 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中,且有 1/4城市已无合适场所堆放垃圾。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垃圾问题已成为近年热议的话题。对于生活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 圾等,如何实施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成为每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科学生态系统的重要工作。 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其中,继传统的卫生填埋之后,考虑 到垃圾增量、土地资源紧张、循环利用等因素,不少国家开始加大焚烧发电的规划。从 20世纪 70年代起,一 些发达国家便着手通过焚烧垃圾来发电。据统计,目前日本、丹麦、瑞士等国家的生活垃圾焚烧率达到 70%~ 80%。 不过,焚烧发电也并非是直接“变废为宝”。焚烧是一种能够处理混合垃圾的典型技术,垃圾分类是焚烧 的充分条件,它可以起到减少垃圾处理量、减少污染排放量、改善燃烧工况、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受技术和 工艺制约,发电时燃烧产生的有毒废气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这也是居民担忧并导 致焚烧厂建设受阻的原因。另外,垃圾发电原理是将纸张、塑料、菜叶等生活垃圾经过分拣、干燥等工序处理 后,进行高温焚烧,将焚烧中产生的热能转化为高温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发电所需助燃物量大,因此 垃圾发电成本很高,投资惊人。目前垃圾分拣存在很大难度,世界上采用垃圾焚烧的城市中约有一半城市没有 做到垃圾完全分类。 给垃圾分类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是世界一些发达国家通行做法。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困难很大。一方面, 巨型垃圾场内建筑与生活垃圾混倒,无必要的分类,使垃圾处理难度加大;一方面,民间自发拾荒大军,在一 定程度上变废品为资源,但大多缺乏规范和检验,使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 染。 (根据霍文琦《直击城市垃圾之困》改编) 材料二:常有人拿垃圾问题来批判工业文明。有学者反驳说,垃圾问题不是工业社会所独有,传统社会也 存在。“垃圾”一词,至少从宋代开始,就已经有了与现在大体一致的含义和用法。但是工业化之后的垃圾, 无论从量还是从质上看,与“传统垃圾”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工业文明。 从质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作为工业文明基础的科学与技术。构成“传统垃圾”的物质大多是大自然 在自身的漫长演化中产生出来的,来源于自然,也容易回到自然,所以传统垃圾即使存在问题,也是局部的、 缓慢的;构成现代垃圾的物质则大多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制造出来的,这些物质在自然界缺少与之对应的微生 物,难以降解。因而,垃圾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污染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是科技广泛应用的结果。 从量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与核心理念。工业文明的核心理念就是“赚钱”,整 个社会都以资本增值为核心运行。一切经济链条,归根结底,都伴随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链条,资本运行起来, 则必然以科学技术为利器,不断地把森林、矿藏和天然水体变成各种形态的垃圾 --固态垃圾、液态垃圾、气态 第 3页,共 13页 垃圾等。因而,垃圾问题是内在于工业文明的,在工业文明的社会结构之内是难以解决的。由于垃圾问题之不 可解决,工业文明注定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 近年来,垃圾问题频频成为新闻头条。表明工业文明的惯性过大,及时转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或许才能 得以延续。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文明形态。它的建设需要的前提:一是要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批判, 二是要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 国际“零废弃联盟”在全球推广“零废弃”理念,促垃圾减少。如,洛杉矶克莱蒙的生态屋,经过特殊设 计,可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和水源;波士顿展出的洛克菲勒•艾比马桶,完全不用冲水,经过自身沉淀,粪便 和厨余垃圾自然地转化成有机肥,可以直接送到农田或者花园。 (根据田松《在生态文明形态下解决垃圾痼疾》改编) 材料三:垃圾资源化可行毋庸置疑。当前,我国已有不少城市提出“垃圾分类”“垃圾资源化”的理念。 20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一些地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为“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物质单向流动。照此运行, 其结果必然发生资源和环境两个危机:资源日益减少、废弃物日益增多。因此,需要从根本上尽快改变它,走 上人类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 这是一种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拟出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自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以生 态理念为基础,提出新型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垃圾中的大多数成分是可利用资源,垃圾减量化的目标应放在综 合利用上:即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分开就是资源,混合就是垃圾。 当前严峻的环境危机迫使人们对垃圾处理展开一场更加深入的绿色革命。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对垃圾进行综合利 用,使垃圾资源化,生产再生产品,才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 垃圾危机也可变成商机。据报道,德国一些企业的服务营业额丰厚;瑞士环保产业有最高效的垃圾再循环处理 系统,进口国外的垃圾,经回收处理后,赚取高额回报。这让我们看到垃圾处理的一线曙光。 (根据赵章元《用循环经济思维处理垃圾》改编) 4、根据相关内容,下列关于“垃圾分类”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其发展模式为“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 B.批判者认为工业文明把垃圾分为固态垃圾、液态垃圾、气态垃圾等,垃圾问题不可解决,注定工业文明不可持 续。 C.垃圾分类是焚烧的充分条件,分类后可起减少垃圾处理和污染排放量、改善燃烧工况、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 D.波士顿展出的洛克菲勒•艾比马桶,把粪便和厨余垃圾分类并转化成有机肥,可以直接送到农田或者花园使用。 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对“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解释,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______ A.工业文明科学和技术,制造了难以自然降解的垃圾物质。 B.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应用越广泛,制造的垃圾就会越多。 C.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建设它是对各种文明的回归。 D.用循环经济思路指导垃圾利用问题,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 6、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述解决城市垃圾之困的主要办法。 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警服 李伶伶 李剑从上班那天起,就没好好穿过警服,因为他不认为自己是个警察。李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省公安大学, 拥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和破案能力,以为毕业后会到公安局的刑侦大队工作,没想到被分配到一个街道的派出所当片 第 4页,共 13页 警,整天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他很郁闷。 所长老陈知道他有情绪,找他谈了几次都没有效果,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他去了。 这天接到一个报警电话,小区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太太家里遭盗窃,上锁抽屉里的银行卡、金项链和 2000元现 金被偷走。 接到报警后,老陈叫上李剑一起赶到案发现场。老人住在二楼,门窗都完好无损,抽屉上的锁也没坏,屋里一 切井然有序,也没留下指纹。要不是家里的猫碰掉了放在桌上的烟灰缸,烟灰上留下一个陌生的脚印,老太太还不 知道家里进了贼。屋里没有监控 录像,楼门口也没有,小区门口也没有,只有一个不完整的脚印和丢失的东西证明小偷来过。 老陈勘查完现场,看了李剑一眼说:“你觉得小偷是个怎样的人?”李剑说:“从现场情况和脚印看,是个男 性惯偷,盗窃技术娴熟,还会开锁。” 老陈说:“惯偷作案前会先踩好点,老太太只是个普通的退休工人,他为什么会对 她下手呢?” 李剑说:“我刚才跟老太太聊天,了解到老太太的侄女最近在她家住,侄女是做生意的,有钱,开的车是宝马。 可能小偷踩点时误以为她是老太太的女儿,所以趁老太太遛弯时作案。” 老陈说:“你的分析很有逻辑,不过我的结论跟你正好相反,我觉得是熟人作案。”李剑说:“怎么会是熟人 呢?”老陈说:“现场纹丝不乱,像没被翻过,说明案犯知道东西在哪儿;门窗没有破损, 说明案犯有这家的钥 匙。而他能在老人外出遛弯这半小时的工夫把东西偷走,说明他对 老人的生活作息很熟悉。这个人的身高不足一 米七,体重不超过一百三十斤,年纪三十八岁左右。” 李剑说:“你怎么知道?”老陈说:“脚印告诉我的。”李剑不太相信。 老陈问老太太:“亲朋好友或是认识的人里有没有符合这些条件的?比如邻居什么的?”老太太被点醒了似的 说:“我家对门的情况跟你说的挺像,可是他好多天不回来了。”老陈说:“他干啥去了?”老太太说:“不知道, 自从他媳妇跟他离婚后,就没怎么见过他。” 老陈说:“以前经常见?”老太太说:“是,见着还会聊几句。”老陈去敲对门的门,没人应。老陈让李剑在 这儿蹲坑守候。 李剑在楼门口蹲了一宿一天,也没见到人。刚想给老陈打电话说不蹲了,就看见进来一个男人,身高、体重和 年纪、相貌都跟老陈说的差不多。李剑趁他走过来抓住他的手腕说:“别动 !”男人意识到了什么,转身就跑。李 剑很快追上他,却出其不意地被他 扎了一刀。李剑手捂着伤口追赶男人,幸好来替换他的同事及时赶到,才没让 那个男人逃掉。 经审讯,男人正是偷老太太钱财的人。他打麻将输了,回来看到老太太门上挂着钥匙。他敲敲门,想提醒老太太把 钥匙拔下来,却没有回音。鬼使神差地,进了屋,看见有个上锁的抽屉,就打开抽屉,拿了东西。至于为什么没有 留下指纹,因为他戴着手套。天冷,他习惯戴手套。 李剑把所长佩服得五体投地,问他有这么高超的本领为什么甘于待在这么个小地方?老陈说:“保卫国家和守 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是警察的责任,跟在哪里没有任何关系 !” 出院上班后,李剑第一次把警服穿得一丝不苟。见到所长老陈,给他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老陈满意地笑了。 (选自《小说月刊(上半月)》 2015年 12期,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如勘察现场,讨论案情,询问老太太等,这些细节使文章情节更紧凑合理,使读者入 情入境。 B.李剑从开始不好好穿警服、不愿意当片警,到最后认真穿警服、敬标准军礼,表现了人物思想认识和工作态度 的转变。 C.小说写老陈的结论和李剑正好相反,表现了李剑的破案经验不足和对工作的敷衍,并引出下文老陈对案犯特征 的判断。 第 5页,共 13页 D.小说写对案犯的抓捕和审讯过程,既印证了老陈对案情的分析,突出了他本领的高超,又塑造了陈剑负责勇敢 的形象。 8、作为小说的一个重要人物,老陈有什么性格特征?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9、小说以“警服”为题,妙在哪里?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 1小题,共 19.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丁内外艰....,执丧累年,毁瘠如礼。神宗即位, 擢为翰林学士,光力辞。帝曰:“古之君子,或学而不文,或文而不学,惟董仲舒、扬雄兼之。卿有文学,何 辞为?”初,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览,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至是, 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 《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以为贤于荀悦《汉 纪》,数促使终篇。及书成,加资政殿学士。 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其为君实也。帝崩,赴阙临, 卫士望见,皆以手加额曰:“此司马相公也。”所至,民遮道聚观,马至不得行。起光知陈州,过阙,留为门 下侍郎。苏轼自登州召还,缘道人相聚号呼曰:“寄谢司马相公,毋去朝廷,厚自爱以活我。” 元祐元年复得疾,诏朝会再拜,勿舞蹈。免朝觐,许乘肩舆,三日一入省。光不敢当,曰:“不见君,不 可以视事。”辽、夏使至,必问光起居,敕其边吏曰:“中国相司马矣,毋轻生事,开边隙。” 光自见言行 计从,欲以身徇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宾客见其体羸,举诸葛亮食少事烦以为戒,光曰:“死生,命也。” 为之益力。病革,不复自觉,谆谆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是年九月薨,年六十八。谥曰文正。京师人 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及葬哭者如哭其私亲都中及四方皆尽像以祀饮食必祝。配飨哲宗..庙庭。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注:舞蹈:古代臣子朝拜帝王时做出特定的舞蹈姿势,是一种礼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及葬/哭省如哭其私亲/都中及四方皆尽像以祀/饮食必祝 B.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及葬/哭者如哭其私亲/都中及四方皆尽像以祀/饮食必祝 C.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及葬/哭者如哭其私亲/都中及四方皆尽/像以祀饮食必祝 D.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及葬/哭者如哭其私亲/都中及四方皆尽/像以祀饮食必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还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丁内外艰,丁内艰是母亲死了守制,丁外艰是父亲死了守制。古人在父母去世后要守丧,断绝一切娱乐活动。 C.《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同《史记》一样都是通史。 D.哲宗,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死后被追加的称号。文中的“文正”是对司马光的一种褒 扬评价的谥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司马光学识渊博。神宗提拔他为翰林学士,他极力推辞。神宗认为他像董仲舒、扬雄一样善文章又有学问,不 同意他的推辞。 B.司马光爱君忧国。他编纂《资治通鉴》希望国君能以史为鉴;宋神宗亲赐书名、亲自撰写(序),并下令置局 秘阁,让他继续写这部书。 C.司马光恪尽职守。在他患病时,皇帝特意下诏命免除他上朝朝拜,准许他坐肩舆,三天到一次朝廷。司马光不 敢接受,认为不见国君不能够处理政务。 第 6页,共 13页 D.司马光鞠躬尽瘁。他在病中仍然亲自过问朝廷事务,不分昼夜地工作;甚至病危已不再有清醒意识时,说的还 都是国家的大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以为贤于荀悦《汉纪》,数促使终篇。 ②光自见言行计从,欲以身徇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 1小题,共 9.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各题。 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注】 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注】此诗作于神龙元年(705年),因朝廷政变,宋之问与崔融、杜审言等友皆遭贬谪。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首联“马上”二字看似寻常,却道出诗人境况;愁中又遇寒食暮春,虽平平道来,却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诗人着力刻画了江浦之上的环境以衬托心境,又从暮春的江景自然联想到自己的命运,借景抒情又触景伤怀。 C.尾联作者想象春日里柳条新绿,万象更新,而这样的美景已与自己天各一方,以虚景传实情,以乐景衬哀情, 令人肠断。 D.全诗语言淡雅,简淡中却见新奇,“江浦”抒怀又眺望“洛阳”,贬逐“南溟”却怀思“北极”,两两对举, 抒情言志相得益彰。 15、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四、默写(本大题共 1小题,共 4.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攀登中山路崎岖盘旋,时间流逝飞快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2)杜甫《登岳阳楼》中表现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的句子 是: , 。 (3)《湘夫人》中描写秋风起处洞庭扬波、木叶飘落的句子是: , 。 (4)《蜀相》中概括诸葛亮一生丰功伟绩的句子是: , 。 (5)《夜归鹿门歌》中写诗人隐居处境况的句子是: , 。 五、其他((本大题共 2小题,共 14.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第 7页,共 13页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不严格区分原著与续书而泛谈所谓《红楼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行为,造成了《红 楼梦》评论的庸俗。周汝昌先生 _____,心明眼亮,一针见血指出唯一的门径就是把《红楼梦》的版本研究搞深搞 透。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只有区分了“两种《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_____,最后才能归结到中华文化本身 的特质和其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纠缠。当然,后四十回续书在鼓舞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恋爱及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封建 家族和官场的黑暗方面也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 ),以及审美意度之 _____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用天壤之 别、南辕北辙这样的字眼形容也并不过分。而周先生从一开始进入《红楼梦》,就抓住“版本”这个红学中的“死 结”,锲而不舍、_____,从各个层面、角度来研究、论述、分析、讲说,使这个问题逐步得到彻底清理, 其终极 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推动和解决,使中华文化的深刻乃至曹雪芹的伟大昭然于天下。这也就是为什么周先 生又说红学是中华文化之学,是“新国学”的原因所在。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老马识途 寻根究底 戛戛独造 兀兀穷年 B.轻车熟路 寻根究底 奋身独步 宵衣旰食 C.老马识途 蔓引株求 奋身独步 兀兀穷年 D.轻车熟路 蔓引株求 戛戛独造 宵衣旰食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所以这与曹雪芹原著要表现的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灵性价值之高远追求 B.所以这与曹雪芹原著要表现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追求高远的灵性价值 C.但是这与曹雪芹原著要表现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追求高远的灵性价值 D.但是这与曹雪芹原著要表现的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灵性价值之高远追求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其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揭示和解决,使中华文化的深刻乃至曹雪芹的伟大昭然于天下 B.其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推动和解决,使中华文化的深刻乃至曹雪芹的伟大昭然于天下 C.其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揭示和解决,使曹雪芹的伟大乃至中华文化的深刻昭然于天下 D.其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推动和解决,使曹雪芹的伟大乃至中华文化的深刻昭然于天下 20、下面是某物业公司的一封致歉信,在字形、语法和语言得体方面都存在问题,请找出其中五处并修改。 尊敬的各位业主: 你们好!今日由于设备检修,导致小区停电的突发事件。我仅代表公司全体员工向各位叔叔阿姨、大哥大 姐们真诚致歉。对于今日给您及家人造成的不便,我们敬谢不敏。事后,我们及时做了反思和检讨,并保证努 力把日常工作层层细化,坚决杜绝此类事件不再发生。我们坚信,只要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就能不辜负你们 的信任。 XX物业公司 2020年 11月 29日 六、语言表达(本大题共 1小题,共 6.0分)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30个字。 新华社北京 6月 8日电“陶行知共享教育卫星一号”近日随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成功进入太空预定轨道。 记者从陶行知教育基金会了解到,与其他技术卫星不同,这枚卫星的主要用户为全国青少年,将为未来科学之星接 第 8页,共 13页 触航天前沿科技,搭建起天地之间的一座“鹊桥”。 “陶行知共享教育卫星一号”暨“天启三号”卫星,由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研制。陶行知教育基金会理 事长苏新颖表示,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是国内航天发射史上的里程碑,“陶行知共享教育卫星一号” 随之成功入轨则是国内科普教育发展史的一项创举。 七、作文(本大题共 1小题,共 60.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75年 5月 27日,中国登山队登顶珠穆朗玛峰,采用传统测量方法,首次精确测定珠峰海拔高程为 8848.13 米。 2005年 5月 22日,中国采用传统大地测量与卫星测量相结合的方法,经过严密计算,确定珠峰高程为 8844.43 米。 2020年 5月 27日,中国珠峰测量登山队采用最新科技方法进行第三次测量。据推算,珠峰实际是以每年 4.4毫米的速度在“长高”。世界之巅今年有多高?世界瞩目的数字即将公布。 一座山峰,一种人生,一个时代……都有着各自的高度。同时,人们对于这一高度的认识和把握也在不断 变化。如何定义或重新定义这一高度,需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永不止步的追求等。请写一 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第 9页,共 13页 答案和解析: 【解析】1、A.“可监察官吏,却无劝谏君主之责”错误,从第一段可知,明代监官兼负谏官职责;B.“都 察院御史则只做通盘性监督,不做专业性督察”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在六科和都察院中,也有‘专’ 与‘通’结合的特点”可知,都察院御史也不局限于通盘性监督;D.“只要……就必定能克服”错误,表 述过于绝对化,原文最后一段是“这样才能有望克服”。 2、B.“意在说明明代的六科给事中有责任监督刑部和礼部”错误,所举事例意在论证“在六科和都察 院中,也有‘专’与‘通’结合的特点”这一观点。 3、D.“因此是落后的制度”,推断过于武断,忽视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有着很大历史局限性,不能 等同于“落后”,明代言官制度有许多地方值得今天借鉴,不能说它落后。 4、C A.“其发展模式为‘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错误,发展模式应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 B.“工业文明把垃圾分为固态垃圾、液态垃圾、气态垃圾等”错误,原文内容为:“资本运行起来,则必然以科 学技术为利器,不断地把森林、矿藏和天然水体变成各种形态的垃圾--固态垃圾、液态垃圾、气态垃圾等。” D.“把粪便和厨余垃圾分类并转化成有机肥”错误,原文为“粪便和厨余垃圾自然地转化成有机肥”。 5、C “对各种文明的回归”无中生有,原文为“它的建设需要的前提:一是要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批判,二是要从各个 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 6、①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焚烧发电,变废为宝;②建立生态文明,倡导“零废弃”理念,减少垃圾产生;③用 循环经济模式处理垃圾问题,使垃圾资源化。 此题可以结合材料一“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材料二中“国际 ‘零废弃联盟’在全球推广‘零废弃’理念,促垃圾减少”材料三中“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对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使 垃圾资源化,生产再生产品,才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等内容加以概括。 7、C。不能表现李剑对工作的敷衍。 8、①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或甘于奉献的精神)。即便做片警,老陈也把保卫国家和守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当成自 己的责任。 ②具有高超的破案本领。老陈在破案线索极少的情况下,准确推断出小偷的特征,并及时将其抓获。 ③善于鼓励、引导年轻人。在李剑对案发现场进行分析后,老陈对他及时肯定、鼓励;以自己高超的本领和人格魅 力,使李剑受到感染,认识到警察的责任。 9、①从小说主旨看,警服代表着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神圣使命,折射出的是正义与责任。 ②从情节设置看,小说以李剑对警服的态度转变为主,李剑开始“就没好好穿过”警服,最后却“穿得一丝不苟”。 ③从塑造的人物形象看,写出了李剑对警察责任的深刻认识及其态度转变。 ④从表达效果看,以“警服”为题,言简意赅,发人深思,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0、A “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句式相同,应分别单独成句,排除 BD;“都中及四方皆尽像以祀”中,“都中及 四方”是主语,“皆尽像”是状语和谓语,“以祀”是表目的的状语,补充交代“皆尽像”的目的,不能断开,排 除 C.故选 A. 11、D.有误,“哲宗”是庙号。 12、B“并下令置局秘阁”的是英宗,不是神宗。原文为“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 13、①《资治通鉴》还没有全部完成。皇帝特别注重这本书,认为比荀悦的《汉纪》还要好(或者超过荀悦的《汉 纪》),皇上多次催促他快些完稿。 就,完成;重,注重;贤于,比……好。 ②司马光见朝延对自己言听计从,也想要以身报国,于是他亲自过问朝廷事务,不分昼夜地工作。徇,献身,以身 第 10页,共 13页 报国;躬亲,亲自;庶务,朝廷事务;舍,停止。 14、B.“诗人着力刻画了江浦之上的环境”错误,诗中并未刻画江浦之上的环境,只是说“可怜江浦望,不见洛 阳人”。 15、①对仕途贬谪的愁苦愤懑。②对同遭贬黜的挚友的思念。③对家乡故园的怀念之情。④对国家和君王的忠诚之 志。 诗歌译文: 在路途的马上渡过晚春的寒食节,可惜在江边的码头上望,却看不见来自洛阳灞桥的离人,虽然被贬为下臣放逐到 南方,心中还是惦念着北方的英明的君王故乡家园,令人伤心断肠的地方,经历了日日夜夜之后,新的柳条又长出 来了! 16. (1)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2).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 木叶下(4)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5)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17、A。第一空,老马识途: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轻车熟路:赶 着装载很轻的车子走熟悉的路,比喻事情又熟悉又容易。此处并未提到事情“容易”,而是强调周汝昌 先生治学经验丰富,应填“老马识途”。第二空,寻根究底:泛指弄清一件事的来龙去脉;蔓引株求: 顺着蔓寻根。比喻一网打尽。由后文“最后才能归结到中华文化本身的特质”可知应填“寻根究底”。第 三空,戛戛独造:形容文章别出心裁,富有独创性;奋身独步:指努力去出人头地。此处形容的是“曹 雪芹原著”的“审美意度”,应填“嘎嘎独造”。第四空,兀兀穷年:指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勤 劳不懈。比喻做事不辞劳苦;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政务忙碌。此处无 关“政务”,应填“兀兀穷年”。 18、D。此处两个分句应与后文“审美意度之嘎嘎独造”一句构成排比,句式应当相同,排除 B、C, 根据前文“当然,后四十回……也起过一定作用”和后文“用天壤之别、南辕北辙这样的字眼形容也并 不过分”可知此处应与前文是转折关系,排除 A。 19、 C。划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动语“推动”与宾语“问题”搭配不当;二是“中华文化的深刻”和“曹 雪芹的伟大”语序不当。A、B语序不当,D项搭配不当。 故选: 20、①“导致小区停电的突发事件”改为“小区突发停电事故”; ②“仅”改为“谨”; ③“叔叔阿姨、大哥大姐们”改为“业主”; ④“敬谢不敏”改为“深表歉意/遗憾”; ⑤“不再发生”改为“再次发生”。 本题的题干已经指出语段是“某物业公司的一封致歉信,在字形、语法和语言得体方面都存在问题”,要求“找 出并作修改”。仔细阅读这封致歉信,可发现:①“导致小区停电的突发事件”,事件是指一件事情,可以是发生 过的,也可以是没有发生过的,可以指好事或坏事。事故应该是指已经发生过的,而且是坏事情才会说成事故。这 里是致歉信,应该是发生过的。一般是“由于……,……”或者“……导致……”,此处两个句式杂糅,删去“导 致”,“小区停电的突发事件”语序不当,综合起来,应该为“小区突发停电事故”。②“仅”,意思是仅仅,题 干已经指出是致歉信,不能表示物业道歉的态度,可改为“谨”(谨:恭敬地)。③“叔叔阿姨、大哥大姐们”为 口语,此文是致歉信,要用书面语,可改为“业主”(书面语体)。④“敬谢不敏”,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 接受。是表示推辞的客气话。不合语境,可改为“深表歉意遗憾”。⑤“不再发生”,前面已经有“杜绝”,此处 再进行否定,为双重否定,属于否定不当,可改为“再次发生”。 21、主要用户为全国青少年的陶行知共享教育卫星一号升入太空,国内科普教育完成创举。 本题属于新闻类压缩语段题,新闻压缩成一句话后,这句话一定要有具体事件,且要突出其最主要的信息(即 新闻最想告诉读者的信息),在字数限制严格的情况下,首先要考虑事件及事件的结果。该则新闻的导语部分明确 点明了事件“陶行知共享教育卫星一号升入太空”,关键是要找到事件的结果或意义,通读全文,不难发现是新闻 的最后一句“是国内科普教育发展史的一项创举”,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22、作文。 定义山峰高度,勇创人生巅峰 珠穆朗玛峰,立于世界之巅,立于中国之畔,随着时光荏苒,日月轮回,1975年至 2005年中国由传统测量再 第 11页,共 13页 到大地、卫星相结合测量,珠峰的高度由 8848.13米精确至 8844.43米。 或许,山峰好比人生巅峰登山测距如似我们一生的追求,我们如何去定义一个人的一生,一个时代的高度如何 在有限的时光内去创造更高的高度?我想,面对未知,面对人生,面对时代,必须求进上进精益求精,斗志昂扬。 面对未知,进则俱进,退则恒退。珠峰是否在以每年 44毫米的速度在长高?这是未知的。我们的人生同样面 对太多的未知,但是“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或许“山川难改”,但我们可以 掌控自我的人生,我们可以决定并明确意识自己究竟是在进步还是退步,不以未知为惧怕的理由,不以绝望为结束 的理由,人生起伏难免,我们的高度应由自己定义。 木心曾说过“所谓万丈深渊,走下去,也是前程万里”,我们的高度当然有别于山峰,这是一种向上的心态, 乐观的精神。 面对人生,精益求精,可马虎。人生无以用数字衡量,更无以谈及精确至小数点后多少位,但这不妨碍我们去 测算自我的高度和地位。此分为两方面,一是求真务实,二是自我反省。求真务实,求真理务实际,世上没有什么 “乌托邦”,也无法逃避至‘桃花源林”,只有真切地行动,我们才能不仅是肉体存活于这个世界上。二是自我反 省,“吾日三省言身”,“君子以细量身,以省塑志”,“任用良才,得以复己明志”,不断反省,如同不断精确 数字,无限不循环迈向的是更加精确。大国工匠,科研人员,中华的崛起就是在探寻属于我们的小数点后一位将是 什么。 面对人生,面对时代,潜力无疆。 十年前,我们无以料到高铁时代,十年前,我们无以料到如今的网络信息时代,小时候写下的天马行空的梦想 在逐步实现,人生的巅峰-直在上进,祖国的时代也将不断进步。 一切就犹如珠峰之巅,观红日飞雪,望清雨冰川。所谓定义,就是打破定义,以精益求精,求真务实,再寻巅 峰。 文言文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父母亲去世后,他守丧多年,谨守礼节 以至容貌憔悴。宋神宗即位后,司马光被提拔为翰林学士,司马光极力推辞。皇帝说:“古时候的君子,有的治学 问而不写文章,有的写文章而不治学问,只有董仲舒、扬雄二者兼之。你善文章又有学问,为什么要推辞呢?”先 前司马光常常忧虑历代史书浩繁,君主无法全部浏览,于是他撰写《通志》八卷,呈献给皇上。英宗看了十分高兴, 下令把他安置在秘阁局,让他继续写这部书。在这个时候,宋神宗并赐名为《资治通鉴》,还为这部书亲自撰写《序》, 让人每天为他朗读。这时《资治通鉴》还没有全部完成,皇帝特别注重这本书,认为比荀悦的《汉纪》还要好(超 过苟悦的《汉纪》),皇上多次催促他快些完稿。书写完后,加授他为资政殿学士。 他(离开都城)居住在洛阳十五年,天下人却将他当作真正的宰相,村夫野老都称他为司马相公,妇人孩子都 知道他是司马君实。皇帝去世后,司马光赴朝临丧,守卫的士兵望见他,都以手加额说:“这是司马相公呀!”他 所到之处,老百姓都拦在路上,聚集在一起围观,以至于马都不能通过。朝廷准备起用司马光作陈州知州,但在他 到宫殿的时候,又将他留下任门下侍郎。苏轼从登州被召回朝廷,沿路上老百姓聚集在一起,大声呼喊说:“替我 们带句话给司马相公,请他不要离开朝廷了,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来救活我们吧。” 元祐元年,司马光又患病,皇帝下诏命他朝会时行再拜礼,不必行舞蹈礼。免除他上朝朝拜,准许他坐肩舆, 可以三天到一次朝廷。司马光不敢接受,他说:“不见君主,不能够处理政务。”辽国和西夏的使者来了,一定打 听司马光的起居和身体状况。而且他们的君主命令边境官史:“中国任用司马光为宰相了,不要轻率生事,发生边 境纠纷。”司马光见朝廷对自己言听计从,也想要以身报国,于是他亲自过问朝廷事务,不分昼夜地工作。宾客们 见他身体赢弱,就用诸葛亮吃得少而事情多的例子,劝他引以为戒。司马光说:“(什么时候)死,能多久,是命 中注定的事,(别去管它)。”于是他工作更加努力。病危将死之时,他已不再有知觉,好像是在梦中喃喃自语, 谆谆告诚,所说的还都是朝廷、天下的大事。这年九月,司马光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谥号文正。京城的人们罢市 前往凭吊,有的人甚至卖掉衣物去参加祭奠,在里巷间相聚号哭护送灵车。及到下葬时,哭者就像痛哭自己的亲人 一样。京城及全国各地都画他的像来拜祭,吃饭前一定要先祭祀他。朝廷将他供奉在哲宗的庙里,与哲宗一起享受 祭祀。 诗歌鉴赏: 首联对起,点地点时:“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马上”二字说明正在贬谪途中,“寒食”、“暮春” 点明时节环境,中间以“愁中”二字相衔接,托出了处于环境中心的人物形象。首联虽平平道来,却已为全诗拉开 了悲凉沉重的序幕:在凄凉的暮春景色中,失意的诗人骑在马上,满面愁容、风尘仆仆地走向贬所。在这一联中, 作者连用了寒食、暮春两个表达时令的字眼,着力渲染周围的环境,以衬托出遭贬后忧愁的心境。寒食在清明节的 前一天,唐代习俗于是日禁火冷食,可知诗人所过之处冷冷清清、格外凄凉。何况南方春早,刚至寒食,已是流水 落花、一片凋零,不能不使他触景伤怀、倍增忧伤,从暮春的景象自然联想到自己遭贬的命运,更是“别有番滋味 在心头”了。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遥觎洛阳城,诗人思念着温暖的家园,思念着亲人和友人。可怜长路漫漫、天各一 方,不知何时才能与亲人相见。 第 12页,共 13页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遥北极的天空,诗人仿佛看到了庄严巍峨的皇宫。此时,与其说他是在“怀明主”, 不如如说是在追怀自己无比荣耀的昨天。在武后的宫廷中,宋之问曾以才华出众而倍受宠遇,宫廷中的侍从游宴、 龙门前的赋诗夺锦,曾引起了多少人的饮羡。然而,随着武后的退位与唐中宗的即位,刹那间他就从天上掉到了地 下,被远远地贬往靠近南海的泷州,做了个放逐之臣。今一对比,怎不令他忧伤万分。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在思念中,在远望中,诗人心灵的眼睛仿佛越过了千山万水,飞回了那令他肠断的 故园。故园门前那翠绿的杨柳,柳条轻拂,似在等待着他的归来。诗中以柳条代指折柳送别的亲人,以“日夜柳条 新”比喻故园的亲人在日日夜夜盼望诗人归来。这一联通过诗人想象中的故园情景,以物喻人,借景抒情,曲折地 表达了诗人与亲人的两地相思之情,给人以余味不尽的感觉,尤为缠绵悱恻。 22、作文: 材料为叙述性文字为主,也有说明性的文字。叙述性的文字涉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其中,(1)地 点固定不变,但第 2则材料未提及“登顶珠峰”,疑为疏漏;(2)人物第 1次称“中国登山队”,第 2次忽略未 提及,第 3次所称“中国珠峰测量登山队”更能凸显“测量专业特质”。以上两点并非关注要点。值得注意的是时 间和事件:(1)从时间上看,年份分别为“1975”“2005”“2020”。第 2次与第 1次相差 30年;第 3次与第 2 次相差 15年,与第 1次相差 45年。这一年份的选择,结合文段内容,显然与技术进步有关,当然也具有纪念意义。 年份之外,月份同为 5月下旬,分别是“5月 27日”“5月 22日”“5月 27日”,材料中未提及这一时间点的选 择原因,但仍可推知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彰显纪念意义。(2)从事件上看,三个“采用”值得注意:“采用传统 测量方法”“采用传统大地测量与卫星测量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最新科技方法”,由此可见,材料突出了科技进 步带来的巨大影响。说明性的文字有三处。前两处关注珠峰的海拔高程“8848.13米”“8844.43米”,第三处则强 调:“据推算,珠峰实际是以每年 4.4毫米的速度在“长高”。”以第三处为依据,则前两处的数字令人顿生疑窦: 为什么第 2次测量所得较第 1次测量所得要低 3.70米?显然,这一矛盾要由叙述性文字中提到的三次测量所“采用” 的方法来回答。 材料部分主要呈现出测量高度降低和珠峰实际“长高”的矛盾,意在引发考生的思考和感悟。在此基础上,提示语 做了点醒和拓展,意在引导考生尽快“入乎情境之中,又能超乎情境之外”。 1.关于“高度”。“高度”一词,既指事物本身客观具有的高度,也指人们对事物高度的主观认识。二者并不总 是保持一致;更多的时候,由于“人们对于这一高度的认识和把握也在不断变化”,主观认识的高度只能无限接近 客观事物的高度,且准确的程度并非一定呈现递进的态势或局面。 2.关于“这一高度”。提示语中两次出现“这一高度”,均指事物本身的客观高度。提示语中说:“一座山峰, 一种人生,一个时代……都有着各自的高度。”也应指“山峰”“人生”“时代”在客观上所能达到的高度。“人 生的高度”应当是就人生实际取得的成绩或成就而言,“时代的高度”应当是就特定时代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 两个方面所创造的财富而言。 3.关于“定义或重新定义这一高度”。这里的“高度”应当指主观意义上的高度,也就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高度 的认识与再认识。准确认识和深刻掌握事物客观的高度,无疑是十分艰难的。这就需要人们“有求真务实的精神、 精益求精的态度、永不止步的追求等”。一个“等”字,说明在三者之外,还可从材料中挖掘“敢于攀登”“注重 科研”“严谨细致”等内涵。 4.关于“求真务实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永不止步的追求”。从所给这三条中“三选一”,或者另辟蹊径确 定某一种材料中所内含的精神、态度或追求,就某一点生发拓展,当然是可以的。但是,我们注意到,2017年全国 卷要求“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以及 2017年全国卷要求“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 定立意,并合理引用”。结合本道作文题的实际情况看,如果结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精神、态度或追求,探究其中 的联系,及它们对成功的共同作用,则更佳。这一点虽然并未在提示语中明确提出,但是就体现文章思辨性的角度 来看,这一类的文章无疑更胜一筹。由此,应将“以材料中内含的两三种精神、态度和追求为基础确定立意”作为 “一类作文”的评分标准。 5.关于任务驱动。“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这里的思考和感悟不能脱离“三次登峰测量”这一 材料内容,要能够紧紧围绕对山峰、人生、时代的“定义或重新定义”。高考作文多是考查考生“三观”,本次命 题就是如此。写作时,考生要体现主题意识、身份意识和任务意识。 “要求”部分分析。“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这里做一个强调。 参考立意: 严谨细致,注重科研; 有求真务实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永不止步的追求。 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 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 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第 13页,共 13页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 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 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