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年河北辛集中学高考模拟历史
2017 年河北辛集中学高考模拟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高祖刘邦,其母梦与神遇,其父往视,“见交(蛟)龙于上,已而有娠,遂产高祖”。 唐太宗李世民,出生时“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四岁时,有善相者说他是“龙 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意在推动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 B.为皇权的来源罩上了神圣的外衣 C.中国皇帝都被看作龙的传人 D.天人感应说是对皇权的最好注脚 解析:“见交(蛟)龙于上,已而有娠,遂产高祖”“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龙 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可见是在神化君权,认为皇帝是秉承天意 下凡,因此是为皇权的来源制造依据,故选 B。 答案:B 2.唐高宗后,“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 重谓之‘白衣公卿’(指没有取得功名的读书人)……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精通经学), 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这主要体现了当时( ) A.对官员的文化素质要求很高 B.参加科举考试的生员非常多 C.进士及第是极难企及的目标 D.科举考试已取得实质性进步 解析:“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说明进士及第是许多人追求的木匾,而 “‘三十老明经(精通经学),五十少进士’”的大意是说三十岁人才考中明经,实在是太 老了,而五十岁人考中进士,已经算年轻了,说明进士很难考取,故选 C。AB 不是题干的主 旨。D 在题干中无从体现。 答案:C 3.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办理军机事务;乾隆中期,内阁大学士的某些职权移归军 机处掌理,大学士事权渐轻;乾隆以降,“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 府矣”。材料说明军机处( ) A.日益成为掣肘皇权的有力机构 B.在权力结构上未发生实质变化 C.最终与内阁共同组成权力中枢 D.逐渐成为加强专制皇权的利器 解析:军机处不能掣肘皇权,故 A 错误;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 到顶峰,故 B 错误;军机处只是侍从机构没有实权,所以不是权力中枢,故 C 错误;军机处 的设置加强了皇权,逐渐成为皇帝制衡权力的利器,故 D 正确。 答案:D 4.恽代英在《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史》中指出:“二百年来,几无时或息,然终以满清势强, 很难成功。及鸦片战争后,满清为外人屈服,人民看破了满清,觉得他已毫无力量,所以乘 机起来想打倒他。”这里提到的“人民”应指( ) A.太平天国起义军 B.义和团拳党势力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武昌起义革命军 解析:“鸦片战争后,满清为外人屈服,人民看破了满清,觉得他已毫无力量,所以乘机起 来想打倒他。”,结合所学知识,义和团拳党势力、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现是在甲午中日战争 后,而且前者“扶清灭洋”,后者主张依靠清政府变法图强,时间不符,也不符合“打倒他 (满清)”,排除 BC。武昌起义革命军虽然要推翻清政府,但是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后,时间不符,排除 D。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尖锐,洪 秀全等人率领太平天国起义军力图推翻清政府,故选 A。 答案:A 5.1923 年陈独秀指出,“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及进行的正轨应该是:统率革命的资产阶 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瞿秋白在同年提出:中国的民族运 动“得最宜于组织、最宜有团结的无产阶级之猛进”,要 “联合小资产阶级”,“督促资产 阶级而行向民族革命。”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 ) A.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 B.是否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C.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孰先孰后 D.民族资产阶级是否具有双重性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革命的先后性,没有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故 A 项错误;根据所 学知识可知,1923 年中共已经认识到了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故 B 项错误;从材料“联合 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中可以看出,陈独秀认为先进行民主革命,而 材料“中国的民族运动”中体现了瞿秋白认为先进行民族革命,故 C 项正确;材料“统率革 命的资产阶级”“督促资产阶级而行民族革命”中都可以看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不是 领导阶级,故 D 项错误。 答案:A 6.下面为张汀的漫画《解放道路上的障碍》,登载于 1947 年的《东北画报》。这里的“障碍” 主要是指( ) A.四大家族的官僚统治 B.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美蒋之间的友好通商 D.美日组成侵华联合战线 解析:根据漫画信息,画上的中国人民正挥棒打向标有“蒋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字样的毒 蛇,可见作者的寓意是指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阻碍中国人民的解放,故选 B。A 不对,漫 画中仅提到“蒋”即蒋介石,没有强调四大家族。C 不对,作者所说的“美蒋之间的友好通 商”实际上是揭露美蒋勾结、美国的对华侵略。D 不对,1945 年抗战胜利,日本已经投降, 美国占领日本,1947 年时美日不可能组成侵华联合战线。 答案:B 7.从建国初期国家机关的职权设置来看,虽然在《共同纲领》和宪法中分别规定了中央人民 政府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立法权的拥有者,但是拥有行政权的 政务院及其之后的国务院所制定的规范及规范性法律文件占建国初期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 件数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承担了国家绝大部分的立法任务。这主要表明建国初期( ) A.《共同纲领》和宪法至高无上 B.民主法律的制定与执行还不完善 C.人民政府的职能得到逐步完善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 解析:据材料提到,拥有行政权的政务院及其之后的国务院所制定的规范及规范性法律文件 占建国初期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数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表 明建国初期民主法律的制定与执行还不完善,由政务院及其之后的国务院承担主要事物,故 B 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共同纲领》和宪法至高无上,故 A 排除;材料信息重点不是人民 政府的职能得到逐步完善,而是立法问题,故 C 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 本政治制度,故 D 排除。 答案:B 8.公元前 287 年,罗马通过了霍腾西阿法案,法案规定平民会议所制定的法案,不管元老院 是否批准,对国家都具有约束力。从此,平民会议成为具有立法权的人民会议,平民获得了 可以担任各种官职的权利。这说明在当时的罗马( ) A.自由民内部的关系得到调整 B.平民取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 C.贵族和平民的法律地位平等 D.平民会议是最高的权力机关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经过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平民获得了可以担任各种官职的权利, 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自由民内部的关系得到了调整,从而扩大了共和国的基础,故 选 A。 答案:A 9.1883 年茹费理出任法国总理,积极推行对越南和中国的扩张,后中法战争爆发。在中国 取得镇南关大捷的消息传到法国国内后,茹费理在众议院要求通过一项 200 亿法郎的军费预 算,遭到反对党群起而抨击。最终,预算案以 149 票对 306 票告败,茹费理当即离席,内阁 各部长也跟随其后,集体前往总统府递交辞呈。茹费理内阁的集体辞职( ) A.旨在抗议众议院反对通过预算案 B.与法国 1875 年宪法的规定相悖 C.说明法国奉行的是总统制共和制 D.符合责任内阁制的一般运行机制 解析:根据“茹费理当即离席,内阁各部长也跟随其后,集体前往总统府递交辞呈”,结合 所学知识,茹费理内阁的集体辞职符合责任内阁制的一般运行机制即内阁成员共同进退,故 选 D。 答案:D 10.阅读下表,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 苏联经济的年增长率(1951 年—1985 年)(单位:%) 时间 1951— 1960 1961— 1965 1966— 1970 1971— 1975 1976— 1980 1981— 1985 苏联官方统计 10.1 6.5 7.8 5.7 4.4 3.5 美国中央情报 局的估计 5.6 4.9 5.1 3.0 2.3 0.6 麦迪森的估计 5.2 4.8 4.8 2.9 1.8 1.7 苏联学者的估 计 7.2 4.4 4.1 3.2 1.0 0.6 A.苏联的官方统计数据无参考价值 B.六十年代苏联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C.七八十年代苏联经济进入衰退期 D.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解析:从表格数据来看,不同机构和学者对 1951 年-1985 年的苏联经济增长率的统计存在 很大差别,但不管哪种统计,都反映出七八十年代苏联经济进入衰退期。故答案为 C 项。 答案:C 11.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前所长莱斯特·布朗曾撰文指出中国生态环境如土地、水资源、农 药、化肥、能源、大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渲染其危及日、韩等邻国。文章发表后,西方 一些国家中就掀起了“中国生态环境威胁论”浪潮,该浪潮时至今日仍然存在。此论调实质 上反映了( ) A.西方国家害怕中国的和平崛起 B.中国的环境问题引起广泛关注 C.西方国家固守传统的意识形态 D.中国崛起威胁发达国家的利益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美国”“西方一些国家”“中国生态环境威胁论”,结合所学知识,时 至今日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仍受冷战思维的影响,对社会主义中国怀有敌意,借所谓的生态 环境问题打压中国,故选 C。 答案:C 12.《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史》在描述西方某文学流派时说:它“是极端唯美的,那种阳春白 雪的高调使得它只可能在少数知识分子群体中流传而缺乏广泛的群众根基,因而它显得底气 匮乏和先天孱弱,更为糟糕的是,它太内化,太个人主义,太拘泥于个人感受,同社会潮流 的距离也太远了一些”。下列作品符合这一流派的是( ) A. B. C. D. 解析:现代主义文学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比较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 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反映了现代西方人心灵的迷惆和痛 苦。材料中“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史”“是极端唯美的,那种阳春白雪的高调”“它太内化, 太个人主义,太拘泥于个人感受,同社会潮流的距离也太远了一些”表明是现代主义。《巴 黎圣母院》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与材料不符,故 A 项错误;是现实主义文学, 与材料不符,故 B 项错误;《百年孤独》中充满离奇怪诞的情节和人物,带有浓烈的神话色 彩和象征意味,形成幻景和现实交织的画面,开启了“魔幻现实主义”,与材料相符,故 C 项正确;是苏联文学,与材料中“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史”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C 13.贞观初年,太宗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 必虚己纳之。这说明唐初( ) A.通过制度形式约束皇权 B.宰相与谏官可相互监督 C.谏官负责监察朝廷百官 D.谏官有权评议国家政事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谏官制度主要依靠儒家伦理道德的 约束作用而起作用,是否能够发挥功效最终要取决于“君臣个人的德性”,凭借理想化的德 性约束并非制度制约,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唐太宗与宰相议事时让谏官同入,谏官提出谏议, 太宗必采纳,说明谏官是对朝政进行谏议,并非与宰相相互监督,故 B 项错误;中国古代监 察系统分为两类,一类为谏官,谏正皇帝得失,一类为察官,监察百官,如秦朝御史大夫, 所以负责监察朝廷百官是察官,而非谏官,故 C 项错误;根据“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 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说明谏官有权评议国家政事,故 D 项正 确。 答案:D 1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 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 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 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庄园中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 竞争的情况时有存在,但材料并未提及官营手工业发展如何,不能得出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 设,故 A 项错误;庄园中的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形成竞争,以获取利润,有利于民间手工业 发展,故 B 项正确;庄园经济是为了满足庄园的需要,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故 C 项错误; 庄园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竞争只是“时有发生”,远不能达到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的程 度,故 D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B。 答案:B 15.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有如下论述:经大乱后,社会比较安宁,故人得有余 裕以自厉于学;旧学派权威既坠,新学派系统未成,无“定于一尊”之弊,故自由之研究精 神特盛。当时诸大师,皆遗老也。其于宗社之变,类含隐痛,志图匡复,故好研究古今史迹 成败,地理厄塞。上述这一“演变”具体是指( )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宋明理学形成 C.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D.明清儒学活跃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儒学的活跃。A 出现于战争不断的春秋战国时期,与“经大乱后,社会 比较安宁”不符。宋明理学家主要是复兴儒学,与“研究古今史迹成败,地理厄塞”无关, B 项错误。C 出现于汉武帝时期,当时董仲舒改造儒学主要是为了迎合汉武帝借助思想统一 实现政治统一的需要,与“自由之研究精神特盛”相悖。明清交替之际,汉族士人感于明亡 之痛,抨击传统儒学倡导经世致用,由此出现儒学活跃的局面,故 D 项正确。所以答案选 D。 答案:D 16.1933 年初,蒋介石发表演讲称:“我们现在对于日本,只有一个法子,就是作长期不断 的抵抗。……这样一步复一步的兵力,一线复一线的阵地,不断地步步抵抗,时时不懈,这 样长期的抗战,越能持久,越是有利。若是能抵抗三年、五年,我预计国际上总有新的发展, 敌人自己国内也一定有新的变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蒋介石接受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 B.蒋介石认识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C.蒋介石为鼓舞民众做虚假的抗战宣传 D.蒋介石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判断明显错误 解析:材料反映蒋介石认识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也必须坚持持久抗战才能取得胜利, 故答案为 D 项。毛泽东《论持久战》发表于 1938 年,排除 A 项;蒋介石对中国抗战形势的 认识是正确的,排除 B 项;C 项材料没有反映,不能看出是虚假宣传。 答案:B 17.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下列事件与“妥协”相距甚远的是( ) A.1689 年英国《权利法案》 B.1787 年美国宪法 C.1945 年国共《双十协定》 D.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解析:本题考查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689 年《权利法案》的颁布,使英国确立 了君主立宪制,限制了君主权力,采用妥协的方式完成了政治变革,故 A 项错误;美国宪法 制定中形成了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间“多元利益的妥协”,故 B 项错误;1945 年国共《双 十协定》是国共两党为了和平建国妥协签订的,故 C 项错误;《德意志帝国宪法》是在俾斯 麦一手包办下由《北德意志邦联宪法》修改而成,其所确立的国家制度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故 D 项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 D。 答案:D 18.白寿彝先生曾说,“史学创新只能如哥伦布的发现新大陆,而不能如瓦特的发明蒸汽 机”,白寿彝先生意在强调( ) A.历史解释重在自由发挥 B.历史研究要充分占有资料 C.历史研究需要学以致用 D.历史解释要尊重材料本意 解析:据白寿彝先生强调“发现”而不是“发明”可知,历史解释重在基于史实的重新发现 而不是自由发挥,故 A 项错误;据白寿彝先生的观点“史学创新只能如哥伦布的发现新大陆, 而不能如瓦特的发明蒸汽机”可知,他强调史学创新是基于史实的新解读,而不是充分占有 资料,故 B 项错误;据白寿彝先生的观点“史学创新只能如哥伦布的发现新大陆,而不能如 瓦特的发明蒸汽机”可知,他强调史学创新的原则,而 C 项强调历史研究的目的,因此 C 项与题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白寿彝先生认为史学创新的原则只能基于史实的新发现而不 是发明,故而历史解释应当尊重材料本意而不是任意曲解史料,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9.下图是有关亚太局势的一幅政治漫画,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①中美两国是维系亚太地区稳定的重要力量 ②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将打破亚太地区的平稳发展 ③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④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的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 解析:据材料有关亚太局势的一幅政治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中两个人物分别代表 美国与中国,这反映了中美两国是维系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同时,美国的霸权主 义政策将打破亚太地区的平稳发展,故①②正确;漫画无法体现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 强”的局面,故③错误;在多极化趋势下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不可能形成,故④错误, 故①②③组合错误,故 A 排除。①②④组合错误,故 B 排除。②③④组合错误,故 C 排除。 答案:D 20.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纪念馆内,一檐柱上挂着一副楹联:“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 之势;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此馆纪念的应是( ) A.邓世昌 B.关天培 C.林则徐 D.聂士成 解析:楹联中的“焚毒冲云霄”指的是虎门销烟,领导虎门销烟运动、抗击英国侵略的民族 英雄是林则徐,A、B、D 都与“焚毒”不合,故选 C 答案:C 21.东晋高僧法显自天竺取经归来,撰《佛国记》,书中记述了他浮海东归的切身经历:“大 海弥漫无边,不识东西,唯望日月星宿以进。若阴雨时,为风逐去,亦无准……至天晴已, 乃知东西,还复望正而进。”由此可见( ) A.法显对中国古代航海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B.星宿导航是当时中国航海的重要方法 C.中国航海以天文导航配合磁性指南导航 D.中国的天文导航术已居世界领先地位 答案:B 22.美国著名汉学家彭慕兰在《大分流》一书中认为:18 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 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新大陆的关系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 西欧胜出。在西欧对中国的胜出过程中,新大陆起的作用是( ) ①推动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②提供了西欧的工业原料来源 ③为工业革命提供技术支持 ④为手工工场提供大量劳动力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解析:据所学可知西欧对美洲大陆的殖民掠夺,推动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故①正确; 西欧对美洲大陆的殖民掠夺,提供了西欧的工业原料来源,故②正确;18 世纪中叶的美洲 大陆还处于一种原始落后的生产状态,并没有工业革命技术可言,③说法与史实不符,故③ 错误;西欧的殖民统治导致美洲土著居民锐减,劳动力极度匮乏,不存在提供了大量的劳动 力,④说法与史实不符,故④错误,故 B 项正确。 答案:B 23.1947 年 6 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马歇尔计划”,对战后世界经济政治产生了重大 影响。下列有关“马歇尔计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是两极格局正式形成背景下,美国与苏联对抗表现 B.是战后联邦德国经济复兴的重要因素 C.美国借此吸引东欧各国,孤立和打击苏联 D.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材料中的时间为“1947 年 6 月”,而 1955 年华约的建立,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马歇尔计划是两极格局形成过程中,美苏对抗的表现,A 项错误符合题意,故 A 正确。 答案:A 24.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 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解析:梁启超是戊戌变法时期的代表人物,而“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故 A 项排除; 结合甲午战后的时代背景,可知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是为了适应救亡图存的需要,故 B 项正确;改良思想的开端应该是在早期维新思想时期,与题意时间不合,故 C 项排除;据 题干中“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可得出梁启超希望中国能像英日那 样崛起,并没有对民主革命进行阐释,故 D 项排除。 答案:C 25.一场发生在中国的近代战争被描述为:“以窖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 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 该战之后( ) A.中国被迫开放了沿海沿江的 11 个通商口岸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根据题干“四战而威海之海军熸矣”的描述可知是 1894 年的甲午中日战争。进一步可 知,1895 年签订了《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C 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 项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不符合甲午中日战争史实,排除;B 项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是在 1851-1864 年,排除;D 项指的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排除。故选 C。 答案:C 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50 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间手工业在官营手工业的压制下,生存空间狭窄。他们为了生活和避免无谓的竞 争,彼此之间总是对技术秘密实行封锁,甚至为保守一技之长,传子或传媳而不传女,或有 女不嫁。……再加之中国封建社会周期性的社会动荡,不仅使数十年、数百年积累的社会财 富毁于一旦,而且使手工业生产的主体——家族不断更换,难以长期和连续发展。还有我国 的多子继承制度所造成的折产不断,致使生产资本的积累和生成规模的扩大极为缓慢。 ——摘编自张九洲《中国经济史概论》 材料二:薛福成在谈论轮船招商局时说,商办固然比官办好,但如果单独由民间自办,又恐 商情之相轧也,则督以大员而齐其政令;恐商利之未饶也,则酌拔漕粮而弭其缺乏,所以, 官督还是必要的。郑观应主张“决胜于商战”,强调“用官权以助商力所不逮,而后战本固, 战力好也。”他说:“第商务之战,既应藉官为护持,而工艺之兴,尤必藉官权为振作”, “造作则借官率以兴创之”。对于采矿业,他认为,“全归商办,则土棍或至阻挠,兼倚官 威,则吏役又多需索”,更必须采取“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商招殷以兴工,不得有心 隐漏;官稽查以征税,亦不得分外诛求”,于是“上下相维,二弊俱去”。 ——摘编自宋美云等《近代天津工业与企业制度》 材料三:苏俄(联)政府从新经济政策初期的被动容忍私人资本主义存在,逐渐转变为主动 地适当地利用和发展一定的资本主义成分。1921 年 12 月政府作出决定:凡雇佣工人 20 名 以下的小企业,不论是否已被国家接管,一律归还业主或者出租。1921 年——1922 年,14 个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1922 年 3 月成立 17 个公私合营企业。直到 1922 年上半年,私 营企业多达 257 个,到了年底,资本主义企业占了全国总数的 88.5%。 ——摘编自李冠乾《苏联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述阻碍古代中国民间手工业发展的因素。 解析: 根据材料一“民间手工业在官营手工业的压制下,生存空间狭窄”得出官营手工业的压制; “彼此之间总是对技术秘密实行封锁,甚至为保守一技之长,传子或传媳而不传女,或有女 不嫁”得出技术上封锁保守;“中国封建社会周期性的社会动荡”“我国的多子继承制度所 造成的折产不断,致使生产资本的积累和生成规模的扩大极为缓慢”得出周期性的社会动荡 以及多子继承制度造成折产不断,难以积累生产资本。 答案: 官营手工业的压制;技术上封锁保守;周期性的社会动荡;多子继承制度造成折产不断,难 以积累生产资本。 (2)材料二中的思想家们提出了怎样的经营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提出此经营方 式的理由。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商办固然比官办好,但如果单独由民间自办,又恐商情之相轧也…… 所以,官督还是必要的”等信息得出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用官权以 助商力所不逮,而后战本固,战力好也。”“商招殷以兴工,不得有心隐漏;官稽查以征税, 亦不得分外诛求”等信息,得出“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可以借助官权可摆脱封建主义的压 迫、干预和勒索,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发展民族经济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等角度回答。 答案: 经营方式: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理由:迅速发展民族经济以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摆脱封建主义的压迫、干预和勒索;民间商人资金不足,可借官力解决一部分困难。 (3)材料二、三中有关经营方式的阐述有何相同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俄 (联)政府大力发展私营企业的意义。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1922 年 3 月成立 17 个公私合营企业。直到 1922 年上半年,私营企 业多达 257 个”得出材料三强调公私合营,据此对比材料二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从 新经济政策初期的被动容忍私人资本主义存在,逐渐转变为主动地适当地利用和发展一定的 资本主义成分”,结合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一定程度的发展,力图恢复国民 经济并向社会主义方向过渡,据此回答。 答案: 材料二强调官商合办,材料三强调公私合营,两者在经营方式的提法基本一致。意义:大大 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补充了国营企业的不足;可以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搞活国家经济; 为真正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 2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 1397 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 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 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 51 名贡生清 一色的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 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 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在内 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 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的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 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 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 51 名中榜贡士,竟然 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 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 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式。 ——摘编自张嵌:《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 上述材料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 进行阐述。 解析: 本题要求学生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两个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据材料 提到,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五月,朱元璋突 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 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 51 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 名南方人。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找出两个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例如: 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阐述:科考的主考官刘三吾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 的,充分体现了皇帝的意志。落榜考生怀疑考试的公正性时,朱元璋下诏调查,调查组的人 员也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朱元璋突然下诏,罗织罪名,严厉惩处主考官和调查组的官员, 一些饱学之士成为替罪羊。朱元璋亲自选定的中榜考生,完全推翻了原来的结论,全部选择 北方人。 答案: 示例 1: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因为: 科考的主考官刘三吾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的,充分体现了皇帝的意志。 落榜考生怀疑考试的公正性时,朱元璋下诏调查,调查组的人员也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 朱元璋突然下诏,罗织罪名,严厉惩处主考官和调查组的官员,一些饱学之士成为替罪羊。 朱元璋亲自选定的中榜考生,完全推翻了原来的结论,全部选择北方人。 朱元璋非常清楚科考的选拔结果是公正的,可是出于“稳定”的政治需要,不惜以牺牲一些 忠心耿耿的官员为代价来平息事端。这个事件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的独断性和 随意性。 示例 2: 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 根据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结果,充分反映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的加强。 南方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以后,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反映在科考的中榜人数上,南方对北方的优势不断在扩大。 按照以往科考结果和此次科考及其调查结果,都证明第一次选拔是正常而且正确的。 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需要有相当大的资金投入。如果经济地位削弱或者教育投入(相对) 减少,都会对教育事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考生还可以选择下列角度:①“南北榜”制度是科举制的一大变革,更能体现科举考试的公 平性。②围绕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的一系列事件,印证了古代中国大臣“伴君如伴虎”的感 慨。③科举考试的成绩与文化教育水平是相统一的。④北方落榜考生的行为本身反映了他们 所受教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 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 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 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 29000 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 82%;宋代印书 有地可考者 1500 种,该五路即占 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 103 人,而所印之书只有 2 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材料二: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 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 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 “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 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 呈现的关系。 解析: 根据材料“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说明学术的发展,“而学术的复兴又 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是说明学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 考者有 29000 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 82%”由此得出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 答案: 作用: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关系: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 展?实践效果怎样? 解析: 结合材料中“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得出来源是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 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得出医学有了新的突破,创立了温病学说。实践的效 果很好,“活人甚众”救活了很多人。 答案: 理论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新发展:创立温病学说。实践效果: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 挽救了许多人生命。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本题设问开放。结合一得出:学术促进社会发展;材料二得出学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 步,社会进步需要科技的发展。 答案: 相互作用: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