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8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南京市道德与法治中考考试范围及要求
2019年南京市《道德与法治》中考考试范围及要求 一、 考试范围 1.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16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3.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18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4. 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间的国内、国际重大时事(参考同期《时事》杂志) 二、 时政考核范围 时政考核与时政教育一样,依据下述四项原则: 1. 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国内外重大时事,中学生也应该知道。 2. 对党和国家在一定阶段里的宣传教育中心,只要是在校中学生,都应该知道。 根据这两个原则,时政所考核的是:考生是否知道一年来国内外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国际关系等诸方面的重大时事;是否知道我们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方针、政策;是否能恰当运用教科书知识,正确认识和分析国内外重大时政现象。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考考核目标 1. 知识掌握方面: 能够掌握主干知识及其之间的关系。 2. 能力发展方面: 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学科书面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方面: 具备基于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判断能力和践行能力。 四、 考试内容及要求 1.考试内容 七年级 考试内容 在教材中的位置 正确认识自己 七上第三课 慎重结交网友 七上第五课第二框第2目 正确与老师交往 七上第六课 孝敬父母和长辈 七上第七课第一框第2目 构建和谐家庭 七上第七课第二框第2目 七上第七课第二框第3目 七上第七课第三框第2目 守护生命,活出生命的精彩 七上第九课第一框 七上第十课第二框 正确对待挫折 七上第九课第二框 发展独立思维,培养批判精神 七下第一课第二框第1目第2目 正确认识和调控情绪 七下第四课 认识情感的作用,传递情感正能量 七下第五课第一框第2目 七下第五课第二框第2目 正确处理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之间的矛盾,坚持集体主义,共建美好集体 七下第七课第一框 七下第八课第一框第2目 七下第八课第二框 法律的特征和作用 七下第九课第二框 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七下第十课第一框 学会依法办事,树立法律信仰 七下第十课第二框 八年级 考试内容 在教材中的位置 养成亲社会行为 八上第一课第二框第2目 理性利用互联网 八上第二课 尊重他人 八上第四课第一框 以礼待人 八上第四课第二框 诚实守信 八上第四课第三框 违法与犯罪 八上第五课第一框 八上第五课第二框 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八上第五课第三框 责任与角色同在 八上第六课 国家利益至上 八上第八课 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八上第九课 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八下第一课第一框第1目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八下第一课第一框第2目 民主集中制 八下第一课第二框第1目 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八下第二课第一框第1目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八下第二课第一框第2目 增强宪法意识 八下第二课第二框第2目 公民基本权利 八下第三课第一框 依法行使权利 八下第三课第二框 公民基本义务 八下第四课第一框 依法履行义务 八下第四课第二框 基本经济制度 八下第五课第一框 根本政治制度 八下第五课第二框 基本政治制度 八下第五课第三框 国家权力机关 八下第六课第一框 国家行政机关 八下第六课第二框 国家司法机关 八下第六课第三框 维护公平正义 八下第八课 九年级 考试内容 在教材中的位置 坚持改革开放 九上第一课第一框,第二框第1目 创新驱动发展 九上第二课第二框 新型民主 九上第三课第一框第2目 参与民主生活 九上第三课第二框 建设法治国家 九上第四课 七下第九课第一框第2目 坚定文化自信 九上第五课第一框第1目 弘扬传统美德 九上第五课第一框第2目 高扬民族精神 九上第五课第二框第1目 构筑中国价值 九上第五课第二框第2目 建设美丽中国 九上第六课 促进民族团结 九上第七课第一框 维护祖国统一 九上第七课第二框 做自信的中国人 九上第八课第二框第2目 共享多元文化 九下第一课第一框第3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九下第二课 2.考试要求 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分三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了解、理解、应用,前一个层次是后面各层次的基础,较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其含义如下: 了解:指对有关事实、概念、原理和观点的再现或再认,包括再认或回忆知识;辨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理解:指在了解的基础上对有关概念、原理和观点进行转换或解释、推理,包括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应用:指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有关知识使用于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之中,包括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