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人教版 新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人教版 新版

‎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 文 第Ⅰ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 19 -‎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 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 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 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 《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 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 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 “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 19 -‎ C. 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 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视频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本文引用的王国维《古史新证》中话的意思是,一些历史学家疑古太过,就连尧舜禹是否存在都怀疑,这是不对的,并不能由此推出“如果能充分……就不会……”。‎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错,原文是“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原因分析错误,神话传说是文学,而文学作品在大多史学家眼里并非史料。‎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 草鞋爷爷 王秋珍 山门村有个草鞋爷爷,名叫迟板栗。人们都说,他是个怪人。‎ 都91岁的人了,居然还喜欢编草鞋。再说了,编草鞋哪是爷们干的活儿。‎ 那天,迟问问来的时候,迟板栗正在打草鞋身。他抽取几根稻草搓成束,从左向右,再从右到左,如织布穿梭一般,一束一束地往上打。他的头往左偏着,偏得有些厉害,迟问问看着就觉得累。‎ ‎ “爷,”迟问问埋怨道,“别折腾了,也不让人笑话!”‎ 迟板栗只有迟问问这么一个亲人。迟问问在城里打工,工作辛苦但还算稳定。好几次,迟问问想接爷去城里看看,可迟板栗总是不答应。‎ ‎ “你爷就是喜欢编草鞋。”迟板栗偏着脑袋,说话间又打了两个回合。‎ - 19 -‎ 迟问问暗暗在心里说:“榆木疙瘩。”他看了看屋子一角编好的草鞋转向迟板栗,说:“现在的人,谁还穿草鞋?”‎ ‎“穿。有些人觉得草鞋时尚,大老远的都过来买。他们穿上草鞋,还拿出手机不停地拍照呢!”迟板栗说到这儿,声音突然大了起来。‎ 嗤。迟问问用鼻子笑了笑,“爷呀,难不成灰不拉几的草鞋还能让您老红了火了发财了?”‎ ‎“那哪能呢!你爷呀,就是喜欢。这草鞋啊,没人编,就要退出江湖啦。”迟板栗像做了错事一般,低下头,不再说话。空气里,只有稻草绳来回穿梭的噗噗声。‎ 说起来,迟板栗编草鞋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了。1941年,才17岁的迟板栗走上了抗日的道路。部队里发的黑胶鞋穿了两天就磨破了,脚也磨出了一个个血泡。情急之下,迟板栗找来稻草学着妈妈的样子打了草鞋。两天后,草鞋磨破了,就再打。一双双草鞋,见证了战争的残酷和迟板栗的勇猛。战争结束后,迟板栗带着被炸瞎的左眼、7处贯穿伤以及一双没有底的血红色草鞋回到了家乡。‎ 如今,只要没农活,迟板栗就爱编几双草鞋。没想到,有人将迟板栗编的草鞋发到了微信上,有记者辗转找到了迟板栗。当迟板栗编草鞋的故事在电视里播出的时候,迟问问惊呆了。他从小就知道爷的一只眼是瞎的,但他不知道爷是个抗日大英雄,不知道爷的草鞋还有这样的故事。‎ 迟问问哼着歌儿往老家赶,他的身边多了一个挺着啤酒肚的男人。一进迟板栗的家,男人就被满屋子的新鲜玩意吸引了:葛条、草鞋耙、草鞋齿、草鞋拗、草鞋腰、草鞋槌……最后,男人在屋子的西北角停了下来。那里摆满了草鞋,一双双,像一列列士兵整装待发。‎ ‎“不错,不错。我全要了!”男人的声音像啤酒在冒着欢乐的气泡。‎ ‎“爷,这回咱们可真要发财了!”迟问问冲着爷喊道。‎ ‎“不卖。”迟板栗顾自打着草鞋,满是青筋的手像蛇一样灵活地穿梭着。‎ ‎“爷,您这是怎么了?”迟问问呆住了。‎ ‎“有剧组要拿草鞋去当道具,我正在赶活呢。”迟板栗歪着脑袋,那只浑浊的右眼仿佛看到了遥远的某地。他拈起一根草鞋筋,麻利地套成一个“8”字,说:“这次拍的电影讲的是草鞋兵的抗战传奇。大冬天的,绝大部分士兵还穿着草鞋、单衣,他们为了国家,不怕牺牲……”‎ 迟板栗说着,喉咙有些变粗了。但他的手一直没停。他拿起大剪刀剪去草鞋边缘多余的线头,再用一组线将耳纽贯穿起来。他捧起完工的草鞋看了又看,像在端详心爱的孩子。“问问,爷没想赚钱。我准备将草鞋赠送给剧组。”‎ - 19 -‎ ‎ “为什么啊,爷?”迟问问觉得爷总是做一些奇怪的事情。‎ ‎ “一个抗战老兵,还能为电影里的草鞋兵做点事,我高兴。”迟板栗的声音有点发颤,“我还打算收几个徒弟,免费教大家。编草鞋有了继承人,我也就死而无憾了。”‎ 有阳光从屋瓦的罅隙里斜射下来,照在迟板栗歪向左侧的脸上。迟板栗沟壑纵横的脸庞仿佛抹上了神圣的光辉。‎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开头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草鞋爷爷,用“怪人”评价,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作者用“头往左偏着,偏得有些厉害”“偏着脑袋”,描写草鞋爷爷的神态,表现迟板栗对草鞋的热爱。‎ C. 小说写迟板栗打着草鞋时,满是青筋的手像蛇一样灵活穿梭,以比喻手法写他编草鞋的技术之高。‎ D. 迟问问是草鞋爷爷的孙子,却觉得爷爷总是做一些奇怪的事情,原因是他还很年轻,思想不够成熟。‎ ‎5. 小说的叙述视角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 “草鞋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①叙述视角以第三人称为主,属于全知视角;②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和调度之中。 ‎ ‎6. ①一个人们眼中的怪人,草鞋爷爷做的事情让孙子和村民都感到奇怪;②一个英勇抗战的老兵,参加过抗日战争而对草鞋终生怀有感情;③一个心底无私的长辈,愿意将手艺无偿交给别人。‎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本题考查主旨、动作(细节)描写的作用,分析构思的妙处,品味对话的作用。D项“思想不够成熟”属于归因错误,因为原文并未解释相关原因。 ‎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的叙述角度与人称,解答该题先要掌握小说中的叙述角度以及各叙述角度的作用,小说中的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从本文看叙述者以第三人称为主,叙述了小说的人物草鞋爷爷以及他经历的事件,了解小说中的全部细节和草鞋爷爷的心理及命运,因此应属于全知视角。‎ - 19 -‎ 全知视角叙述的好处就是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都在其掌控之下,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从文中 开头人们评价他是一个“怪人”以及孙子对他编草鞋赠送剧组的事情不理解可概括出他是人们眼中的怪人;文中叙述了草鞋爷爷年轻时参加革命一事,草鞋见证了战争的残酷和他的勇猛,以及他编草鞋赠送抗日剧组可概括出他是一个英勇抗战的老兵,对草鞋有着不一样的感情;从他的语言“这草鞋啊,没人编,就要退出江湖啦。”,“我还打算收几个徒弟,免费教大家。编草鞋有了继承人,我也就死而无憾了。”可概括出他是一个心底无私的长辈,愿意将手艺无偿交给别人。‎ 点睛:从具体的做法来看,首先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该人物的评价的语句,比如本文中对于“草鞋爷爷”的言行举止的描写,重点是描写人物的对话;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主要包括肖像、动作、心理、语言、细节等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缺根筋的父亲 三三 那年夏天,父亲再一次提出教我游泳。我一站到水里就眩晕、恶心,然而,想到柜子里那件漂亮的还未上过身的孔雀蓝新泳衣。我决定试一试。‎ 一路上,我一边翻看着漫画一边狂吃零食,父亲摸出一只塑料袋来装那些果皮纸屑。路过检票口时,又把它扔进了路边的垃圾箱。‎ 到了沙滩,父亲停好车。他随手递给我一个袋子,那里面装着他给我带来的泳衣和泳镜,并指着旁边的更衣室让我换好后等他。我走进去,打开那个袋子,里面竟然是一大堆果皮纸屑。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刚才,父亲扔掉的那个袋子根本不是垃圾,而是我的游泳衣!‎ 父亲见我还是穿着刚才的衣服出来,疑惑地看着我,打开了袋子。“糟糕!”他低声嘟囔了一句,急匆匆地向检票口走去。‎ 当太阳移向西方的第一颗椰子树的时候,父亲气喘吁吁地回来了。“快拿去换上!”我又回到更衣室,当我把手伸进袋子,跟随我的手出来的却不是我那件漂亮的孔雀蓝泳衣,而是一团皱巴巴团在一起的红布头。 那是我小时候的游泳衣。‎ - 19 -‎ 我拿着它就冲了出去。父亲挠挠头皮,“你给我新泳衣了吗?噢,我把这事忘了……我翻箱倒柜找了半天,才找到这件。”他冲我摆了摆手,说:“将就着点儿吧!一会儿天一凉,就游不了多长时间了。你看,它是有弹性的。好孩子,将就一下吧。”说着,他不耐烦地把我推进更衣室。‎ 我只好穿上了那件儿童时期的游泳衣。那巴掌大小的一块布料,让我的整个后背露在外面,凉飕飕的!而它胸前绣上去的那只加菲猫,当时曾引起好多小朋友的艳羡,现在看上去却是那么恶俗不堪,一只眼睛还被我扣掉了!‎ 我站在那里,任凭水里的父亲怎么招手和呼唤,就是站着不动。我昨天就准备好的,和那条孔雀蓝泳衣放在一起的游泳镜,在这时我没法不想起它来。我对父亲说:“我得戴游泳镜。”从第一次学游泳,我就习惯了戴游泳镜,对我来说,游泳时它和游泳衣一样都必不可少。‎ 父亲抬头看了看日头,它已走到第二棵椰子树的树梢。父亲无奈地叹了口气,走上岸来,“在这儿等着,别动。我去买游泳镜。”‎ 海滩上到处都是人。他们的脸上都是那么无忧无虑,一副快乐度假的样子。只有我无比沮丧,双臂交叉环在胸前,极力遮住我的胸部和那只一只眼的加菲猫。这都怪他。我越想越气越委屈,泪水在眼睛里打着转。突然,我想报复他一下,我做了他十几年的女儿,从来没有这个想法。这还是第一次。我决定把自己藏起来,吓唬吓唬他。‎ 在一棵椰子树底下,我用沙子把自己埋了起来,连同我身上这件又小又旧的加菲猫游泳衣。我再也不用担心有人会看到它了。‎ 大海在阳光下闪光,沙子暖烘烘地包围着我,耳边传来海浪拍打海滩的声音。我的眼睛睁不开,不知不觉迷糊起来。‎ 不知过了多久,一阵嘈杂声传来,我睁开眼,不远处的海滩上,一个男人张着双手飞奔着。他向前跑,再向后,然后又再向前,像个癫狂的猴子似的,在海滩上乱窜,抓住任何一个可以抓住的人,问人家:我的女儿,你有没有看到我的女儿?‎ 那不是别人,正是我的父亲。‎ - 19 -‎ 现在,他抓住了一个穿橘色制服的海滩救护员的胳膊,指着波浪翻滚的蓝色大海,大声叫喊着:我的女儿不见了,快救救她!说完,他放开救护员,朝前奔跑了几米,准备跳入大海。海滩救护员抓住他,看上去像在询问他详细的情况。在他们周围,人越来越多……看来,不能再这样藏下去了。我站在人群外喊了他一声,父亲怔了一下,迟疑着扭过头来。只见他两眼通红,脸颊扭曲,像个小丑。我长这么大,还从没见过一个成年人这样失态。父亲冲过来,一把抱住了我,像个孩子似的哭起来。“我还以为你被大海冲走了,你不会游泳……”父亲乱糟糟的头发向上支棱着,露出了发根的白色。父亲真禁不起折腾,他好像一下子就老了。‎ 忽然,我羞愧起来,不敢抬头看他,恨不得再用沙子把自己埋起来。‎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虽然“我”一站到水里就眩晕、恶心,但父亲还是再一次提出让“我”学游泳,这表现了父亲的固执和对“我”的冷漠。‎ B. 父亲见“我”没有换衣服,原本疑惑的他在打开袋子以后马上明白了事情的真相,故匆忙去检票口寻找“我”的游泳衣。‎ C. 小说中多次写到椰子树,这既是海边的自然环境介绍,又通过太阳在椰子树上的变化来暗示时间的流动,从而表现父亲的心理。‎ D. 结尾写到“我”“恨不得再用沙子把自己埋起来”,从中可以看出“我”当时的心态,这与“我用沙子把自己埋了起来”的想法不同。‎ ‎8. 小说以“缺根筋的父亲”为题,其“缺根筋”有哪些表现?请简要回答。‎ ‎9. 请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梳理“我”的情感发展脉络。‎ ‎【答案】7. A 8. ①过检票口时,他扔进垃圾箱的不是垃圾,而是“我”的游泳衣。②他在家里拿游泳衣时,袋子里装的不是那件漂亮的孔雀蓝泳衣,而是“我”小时候的游泳衣。③明知“我”不会游泳,不愿下水,在没见到“我”时,竟然以为“我”被大海冲走了。 ‎ ‎9. ①期待:“我”想到那件漂亮的还未上过身的孔雀蓝新泳衣,决定试一试,对这次学游泳有所期待。②可笑:父亲仍垃圾竟然扔掉了“我”的游泳衣。③无奈(或生气):新泳衣没有带来,只好穿上父亲带来的“我”儿时的游泳衣。④委屈:穿着小时候的游泳衣,又没有游泳镜,看着别人快乐度假。⑤气愤:“我”把自己藏起来,打算吓唬父亲。⑥羞愧:感受到父亲的苍老和父亲对“我”的爱,认识到自己吓唬父亲行为的错误。‎ ‎【解析】‎ ‎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本题考查主旨、动作(细节)描写的作用,分析构思的妙处,品味对话的作用。A项表述错误父亲可能只是想让“我”学会游泳,并不是对“我”冷漠。‎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题干要求概括父亲“缺根筋”有哪些表现,先浏览文本,找出能表现父亲“缺根筋”的具体事件进行概括,第一件事是父亲把我装泳衣的袋子当做垃圾扔了;第二件事是拿错了我小时候的泳衣;第三件事是找不到我以为我被海水冲走了。‎ - 19 -‎ ‎9. 试题分析:人物的情感是和小说的情节安排紧密相连的,解答文中“我”的情感发展脉络,首先要在快速阅读后,形成对文本的整体认知。问题要求分析“我”的情感发展脉络,这就首先要梳理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然后再顺藤摸瓜,概括作者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文章开头写到“想到柜子里那件漂亮的还未上过身的孔雀蓝新泳衣。我决定试一试。”说明我对这次游泳抱有期待;接着写到父亲仍垃圾竟然扔掉了“我”的游泳衣,感到可笑;到后来生气父亲带了我小时候的泳衣,看到“他们的脸上都是那么无忧无虑,一副快乐度假的样子。只有我无比沮丧,双臂交叉环在胸前,极力遮住我的胸部和那只一只眼的加菲猫。这都怪他。我越想越气越委屈,”可概括出沮丧,委屈;文章最后写我想报复父亲而把自己藏起来,当我看到父亲疯狂找我的情景,我体会到了父亲的爱,并且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然后再抓住文章中直接表达情感的一些词,比如“沮丧,委屈,羞愧。”等 点睛:小说中把握人物情感变化历程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结合环境的变化、人物的语言等等。但是,在情节推进中把握人物情感的变化也是一种有效且实用的方法。这就需要大家首先认真梳理小说的情节发展,看小说怎样开端,如何发展,高潮怎样,结局如何。然后设身处地去思考,“我”在此情此景中的情感态度,把它们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历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凤翔,字鸣周,晋江人。隆庆二年进士及第,授编修。教习内书堂,辑前史宦官行事可为鉴戒者,令诵习之。《世宗实录》成,进修撰。‎ 万历五年,张居正夺情,杖诸谏者。凤翔不平,诵言于朝,编纂章奏,尽载诸谏疏。及居正二子会试示意凤翔峻却之当主南畿试以王篆欲私其子复谢不往屡迁南京国子祭酒省母归起补北监。时方较刻《十三经注疏》,凤翔言:“顷陛下去《贞观政要》,进讲《礼经》,甚善。陛下读曾子论孝曰敬父母遗体,则当思珍护圣躬。诵《学记》言学然后知不足,则当思缉熙圣学。察《月令》篇以四时敷政、法天行健,则可见圣治之当勤励。绎《世子》篇陈保傅之教、齿学之仪,则可见皇储之当早建豫教。”疏入,报闻。‎ 寻擢礼部右侍郎。洮、河告警,抗疏言:“多事之秋,陛下宜屏游宴,亲政事,以实图安攘。为今大计,惟用人、理财二端。宋臣有言:‘平居无极言敢谏之臣,则临难无敌忾致命之士。’邹元标直声劲节,铨司特拟召用。其他建言迁谪,如潘士藻、孙如法亦拟量移,而疏皆中寝。士气日摧,言路日塞,平居只怀禄养交,临难孰肯捐躯为国家尽力哉?‎ - 19 -‎ 昔宋太祖欲积缣二百万易辽人首,太宗移内藏上供物为用兵养士之资。今户部岁进二十万,初非旧额,积成常供。陛下富有四海,奈何自营私蓄!窃见都城寺观,丹碧荧煌,梵刹之供奉,斋醮之祈禳,何一不糜内帑。与其要福于冥漠之鬼神,孰若广施于孑遗之赤子。”帝不能用。‎ 廷臣争建储,久未得命,帝谕阁臣以明春举行。大学士王家屏出语礼部,凤翔与尚书于慎行、左侍郎李长春以册立仪上。帝怒,俱夺俸,意复变。凤翔又疏争,不报,遂请告去。二十年,礼部左侍郎韩世能去,张一桂未任而卒,复起凤翔代之。寻改吏部,拜南京礼部尚书。以养亲归。再起故官,力以亲老辞。久之母卒,遂不出,卒于家。天启初,谥文简。‎ ‎(节选自《明史》)‎ ‎10.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法天行健, 法:效法 B. 绎《世子》篇陈保傅之教 绎:探究 C. 洮、河告警, 警:警报 D. 何一不糜内帑。 糜:碎烂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及居正二子会试/示意凤翔峻却之/当主南畿试/以王篆欲私其子/复谢不往/屡迁南京国子祭酒/省母归/起补北监 B. 及居正二子会试/示意/凤翔峻却之/当主南畿试以王篆/欲私其子/复谢不往/屡迁南京国子祭酒/省母归/起补北监 C. 及居正二子会试/示意/凤翔峻却之/当主南畿试/以王篆欲私其子/复谢不往/屡迁南京国子祭酒/省母归/起补北监 D. 及居正二子会试/示意凤翔峻却之/当主南畿试以王篆/欲私其子/复谢不往/屡迁南京国子祭酒/省母归/起补北监 ‎12. 下列句子全都能表现黄凤翔刚正、敢于直言劝谏的一组是 ( )‎ ‎①编纂章奏,尽载诸谏疏 ②平居无极言敢谏之臣,则临难无敌忾致命之士。‎ ‎③陛下富有四海,奈何自营私蓄 ④《世宗实录》成,进修撰。‎ ‎⑤久之母卒,遂不出 ⑥凤翔峻却之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②④⑥ D. ①③⑥‎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畿,古代王都所领辖的方千里地面。后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 B. 太宗是谥号。谥号始于商朝,止于清朝是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 19 -‎ C. 疏本文中指给皇帝的奏议,如文中的“入疏”和“抗疏”均有此意。‎ D.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的大臣,清代为从一品。‎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黄凤翔治学严谨。他在内书堂任教习,辑录前代宦官事情时,遇到可作告诫借鉴的事,便指令书堂学习的人认真朗读研习。‎ B. 黄凤翔忧心国事。在校刻《十三经注疏》时曾上奏,圣上要知道圣王之治当勤快上进,皇储应早受教育等,皇上答复知道了。‎ C. 黄凤翔敢于直言敢谏。他为礼部右侍郎,能够据实大胆奏疏,曾用宋太祖相关事例告诫神宗,要重视户部每年供奉太多,内府消耗太大的问题。‎ D. 黄凤翔勇于坚持原则。因将册封太子仪礼呈书神宗,神宗大怒,剥夺了他的俸禄,考虑再做变更。他却又上奏争辩,被驳回后,便请求辞官。‎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气日摧,言路日塞,平居只怀禄养交,临难孰肯捐躯为国家尽力哉?‎ ‎(2)与其要福于冥漠之鬼神,孰若广施于孑遗之赤子。‎ ‎【答案】10. D 11. C 12. D 13. B 14. D ‎ ‎15. (1)结果士气一天天低落,言路一天天淤塞,平日聚居只留恋爵位,交流培养感情,(一旦)遇上危难又有谁肯为国捐躯竭尽全力呢? ‎ ‎(2)与其向阴间中的鬼神祈福,哪里比得上广泛地向幸存的百姓施恩呢?‎ ‎【解析】‎ ‎10. 试题分析: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解答本题可根据语法知识来推断,“不糜内帑”的“糜”前面带“不”后面带“内帑”作宾语,因此可推断“糜”是动词“耗费”的意思。‎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划线句的意思,“及居正二子会试/示意/凤翔峻却之/当主南畿试/以王篆欲私其子/复谢不往/屡迁南京国子祭酒/省母归/起补北监”这句话的意思是“张居正两个儿子参加会试时,请他关照,黄凤翔严辞拒绝了。他本当主持南畿的考试,因为王篆想为儿子徇私,他就推辞不去”,然后根据句中名词和动词组合来断句,比如:“居正二子会试”,“凤翔峻却之”,“当主南畿试”,据此可排除其他几项。‎ - 19 -‎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题干要求找出“全都能表现黄凤翔刚正、敢于直言劝谏的一组”,根据题意①③⑥句表现黄凤翔刚正、敢于直言劝谏。②句“平居无极言敢谏之臣,则临难无敌忾致命之士”是宋代大臣说的话;④句“《世宗实录》成,进修撰。”是写他《世宗实录》撰成,晋升为修撰;⑤句“久之母卒,遂不出”是写他母亲去世,就不再出仕。‎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B项太宗是庙号,谥号始于商朝,止于清朝是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项错误,原文是“凤翔力争,不报。”,“不报”,是没有得到答复的意思。‎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在具体语境中翻译句子。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日”,名词做状语,一天天;“孰”,谁;“怀禄养交”,结交权贵以保持自己的职位。第二句得分点:“要福于冥漠之鬼神”,介词结构后置翻译为“向阴间中的鬼神祈福”,“孰若”,哪里比得上;“孑遗”,幸存的百姓。‎ ‎【参考译文】‎ - 19 -‎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春夜别友人(其二)‎ 陈子昂 紫塞①白云断,青春明月初。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 19 -‎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③。‎ ‎ [注]①紫塞:原指长城,其土紫色。这里泛指北方边塞。②青春:此指春天③大臣书:《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即位,征求天下才士,东方朔便上书自荐,自称可以当“天子大臣”。‎ ‎16. 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一、二句对仗工整,选用“紫塞”“白云”“明月”等意项,渲染了与友人离别时的凄清氛围。‎ B. 三、四句采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芳樽夜”创设了送别宴席上美酒芬芳、温馨热闹的场面。‎ C. 五、六句寓情于景,花瓣挂满清凉露珠,檐边露水滴沥的描写,透露了抒情主人公的心情。‎ D. 七、八句作者融情于景,化用了典故,既含蓄委婉,又表白了自己的心意。‎ E. 本诗语言畅达优美,诗篇虽略带感伤色彩,但感情基调高昂明快,并不给人以低回压抑的感受。‎ ‎17.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16. AD 17. ①与朋友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第四句直接写“离忧怅有馀”,五、六句通过渲染离别时凄清寂静的环境来表达离别的悲伤。‎ ‎②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七、八句诗人向友人袒露心胸,表明自己此行是是向朝廷上书论政,倾吐自己立志为国建功立业的宏大志向。‎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A项“对仗工整”不对,“凄清氛围”不对。D项融情于景”无中生有。‎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以及描写的景物进行分析。由诗题“春夜别友人”可知它是一首送别诗,诗中肯定有依依不舍之情。第四句直接写“离忧怅有馀”直接点明送别之愁;五六二句“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冷情境,这两句寓情于景,从景物描写中可见人物心理,表达出朋友离别依依不舍的深情。最后二句作者自豪地向友人宣告:“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表明作者此行非为其他,而是向国家献书论政,本是为了政治事业,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 19 -‎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以及诗中的“景语”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三)名句名篇默写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木要受绳墨的规整,金属要磨砺,那么文中表现君子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雎》中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 (2)朝菌不知晦朔, (4). 蟪蛄不知春秋 (5). (3)窈窕淑女, (6). 君子好逑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参”“知”“晦”“蟪蛄”“逑”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应用 ‎19.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把闲置房屋出租给食品黑加工点,并造成危害人体健康等严重后果的,出租者将被重罚,这是打击食品黑作坊釜底抽薪的好方法。‎ ‎②一名网友来到曾经很有名气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游玩,其现状令人大失所望,产业园万人空巷,极其冷清,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③整治行动开展以来,管委会高度重视,按照“突出重点,责任到人”的原则,全面部署开展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城区面貌改头换面。‎ ‎④1949年1月14日,随着天津解放的隆隆炮声,郭小川从胜芳来到海河之滨,与黄松龄、范瑾等同志常常焚膏继晷、通宵达旦地工作。‎ - 19 -‎ ‎⑤“应急车道”是专为交通救援或发生故障的车辆备用的。若被随意占用,一旦发生事故,施救人员就会陷入望尘莫及、爱莫能助的境地。‎ ‎⑥对于这场比赛,主帅佩莱格里尼表示:“我认为是场旗鼓相当的比赛,山东鲁能一开场取得进球,之后我们也创造了一些进球的机会。”‎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①④⑥ D. ②③⑤‎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正确运用。①“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符合语境使用正确。②“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观看或参加某些大的活动等,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和语境不符。③“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形式,不变内容,含贬义。用在此处不合语境。④“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工读书或努力工作。使用正确。⑤“望尘莫及”形容远远落后。应改为“鞭长莫及”。⑥“旗鼓相当”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使用正确。‎ ‎20.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 A. 这次遵义市诗词朗诵比赛在遵义四中举办,参赛选手通过小组赛和复赛、决赛的激烈角逐,最后李艳梅、饶书洁分别获得了冠亚军。‎ B. 金秋季节,小明决心说服第一次来新蒲的爸爸和妈妈一起去湿地公园游览,以了解四中学子的学校大环境的美丽。‎ C. 这位奋斗在教育一线的优秀语文教师何玉凤,曾经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创业之星”等多项荣誉称号。‎ D. 在组长唐硕仁领导下的高二语文备课组是一个重视学术文化建设、潜心教学教研、美女如云、团结友爱、活泼可爱的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两主争锋,句中对“参赛选手”作陈述时,又插入另一个陈述对象“李艳梅、饶书洁”,两主争锋,造成结构混乱。B项表意不明,“第一次”修饰不明确。D项搭配不当,高二语文组不是人。‎ - 19 -‎ 点睛:对于语病类题目,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注意重点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句子,放回原文中,验证其恰当与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先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1.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 A. 虽然他因为转学而离开了这所学校,但是作为他的好同桌,我一直觉得他音容宛在。‎ B. 这家超市远离市区,生意很惨淡,但是在我惠顾并大力宣传之后,生意有所好转。‎ C.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深知水平有限,所以还请您抽一点时间对我的拙作进行斧正。‎ D. 在这次地震捐款活动中,虽然有的人只是尽了绵薄之力,但我们仍然要对他表示谢意。‎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的得体,A项“音容宛在”使用错误,形容对死者的还念。B项惠顾”使用错误,敬称他人的光临,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C项“斧正”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辞,使用正确。D项“绵薄之力”使用错误,“绵薄之力”微不足道的力量,常用作自谦之辞。‎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激励子女经常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苏州一家护理院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子女每两个月到护理院看望老人累计超过30次,给予200元“奖孝金”;累计超过20次,给予100元“奖孝金”;累计超过10次,给予50元“奖孝金”。“奖孝金”现金抵用券,可以在缴纳老人相关费用时抵用。首批发放达3万多元。自从“奖孝金”管理制度推出后,看望老人次数暴涨,许多子女前来看望老人的频率明显增加。‎ ‎ “奖孝金”管理制度的推出来引发了热议。你的看法是什么? ‎ ‎ 要求:根据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答案】最温暖的提醒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而“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一直被世人弘扬。为此,苏州一家护理院也顺应时代潮流推出了“奖孝金”制度,目的在于激励子女经常到护理院看望父母长辈。此说法一经曝光,立刻在网上引起热议,大家各抒己见,各执一词,可谓是有人欢喜有人忧。而就我而言,我却不禁为此拍手称赞,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正确的做法。是为最温暖的提醒。‎ - 19 -‎ 在有人肯定护理院‘奖孝金’的善意的同时,也有人提出了自己的异议,认为这种公示子女探望记录的制度会给子女带来某种道德压力来迫使他们尽孝,况且将孝心与金钱挂钩,会不会使本是高尚的孝心少了一份纯粹,多了一份利益杂质?其实不然。护理院并没有向社会公示记录名单,只是在小范围内公示记录,旨在提醒老人们的子女。再者,护理院设置的金额只有200元,而对于有能力的子女将父母送进护理院进行赡养的子女来说怕是“微不足道”了吧!对于此举措下引起看望老人次数出现暴涨的结果,我想并不是因为利益的驱使,而是子女自身对亲情的渴望吧!而在这之中,护理院起到了提醒作用。‎ 在我们生活中,时时刻刻都需要有人来提醒你,在你迷茫之时叫醒你,在你险些误入歧途时及时拉你一把。由此观之,提醒尤为重要,在工作学习中也如此,在对待亲情中亦是如此。有些子女容易在繁忙的工作中迷失自我,甚至陷入无底黑洞,难以找到出来的路。这时,就急需一个温暖的声音,温柔的提醒他们,该回家看看了!于是此时,他们晃然惊醒,不顾一切的挣脱羁绊,通向“提醒”指明的向阳大道。看见了吗?他们脸上是带着笑的啊!不仅子女感到身心愉悦,老人们也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和满足。所以,这无疑是一种正确的做法。‎ 同样起到温暖提醒作用的还有中国近期提出的“常回家看看”法,其意图并不是要将孝心与法律等同,不是想让孝心强制化,而是旨在用最有力的方式提醒世人该回家看看了!‎ 由此,我始终相信,孝道永存!这个在中国传承了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这个早已流于国人血脉中,刻在骨髓里的孝道永不泯灭!而对此近期出现的一些不守孝道之事件,我想只是因为当事人少了一些温暖的提醒。由此观之,就让我们用最温暖的提醒,让孝道吹拂神州大地吧!‎ ‎.....................‎ 点睛: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主要考思辩说理能力。要分析所发生的事情,或褒或贬,讲清理由,再由此及彼,生发开去。1、可赞成奖孝金制度,分析这一做法产生的原因、意义和作用,提出自己的建议。2‎ - 19 -‎ ‎、可批评做子女的不看望不关心父母的行为,领奖孝金是奖赏还是掴脸?分析不孝的表现带来的危害和影响,提出建议。3、也可批评奖孝金制度,讲清理由,提出建议。‎ ‎ ‎ - 19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