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二册教案:模块知识回顾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二册教案:模块知识回顾

www.ks5u.com 模块知识回顾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1.世界人口分布具有不均衡性特点,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近海平原地区,趋向于城镇地区。‎ ‎2.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水资源和土壤等。‎ ‎3.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信条件、文化教育、政府政策和地方习俗等。‎ ‎4.以胡焕庸线为界,全国约96%的人口分布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36%的东南部,约4%的人口分布在约占土地面积64%的西北部。‎ ‎5.人口迁移反映人口在地域之间的动态变化,使人口空间分布变得复杂,可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6.15世纪~19世纪的人口迁移主流是从“旧大陆”迁往“新大陆”。‎ ‎7.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内人口迁移以向城镇迁移为主,国际人口迁移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8.人口迁移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9.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具有持续时间长、规模大、迁移目的和形式复杂多样等特点。‎ ‎10.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自发性地涌向城市。‎ ‎1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总是有限的,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而失去平衡,并最终丧失原有的承载能力。‎ ‎12.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适度的人口数量。‎ ‎13.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是决定一个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基础。‎ ‎14.人口合理容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资源丰富程度呈正相关,与生活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15.专题地图是着重表示一种或几种自然要素或人文现象的地图,和地形图、政区图都属于常用地图。‎ ‎16.专题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方法有点值法、等值线法、分级统计图法、图形统计法地图等。‎ 第二单元 乡村与城镇 ‎1.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比较简单,一般来说,农业生产区用地规模相对较大。‎ ‎2.在一些发达地区,过去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庭院正转变为统一规划的居住区。‎ ‎3.按照土地利用类型,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可分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生态区等。‎ ‎4.住宅用地是城镇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5.商业区大多分布在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是城镇的核心区。‎ ‎6.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镇外围,并沿主要交通线分布。‎ ‎7.生态区分布一般不受付租能力、市场等经济因素的约束。‎ ‎8.商业的付租能力受距市中心远近影响最大,工业最小。‎ ‎9.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主要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10.地域文化往往体现在城乡生产景观、聚落景观以及建筑格局和主体建筑物风貌等方面。‎ ‎11.东北黑土地文化区,平整的水稻田一望无际;云贵高原文化区,哈尼族居民种植水稻的梯田层层叠叠。‎ ‎12.浙江省杭州市和山东省济南市的“山水风光城市”是受“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中华文化影响。‎ ‎13.广东、福建、海南等地的骑楼,见证了湿热多雨自然环境下我国南方的地域文化。‎ ‎14.土楼体现了迁徙文化的特征。从建筑景观上看,土楼保留了具有中原地域特色的汉族大院屋型民居建筑景观特色。‎ ‎15.城镇化可以用非农人口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变化、城市数量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等来描述。‎ ‎16.通常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 ‎17.城镇化过程大致经历了缓慢发展阶段,加速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三个阶段。‎ ‎18.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19.城镇化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既有有利影响,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20.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总体水平高,处于城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 ‎21.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总体水平低、地区差异大。目前,‎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22.我国须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23.人文地理户外考察的基本原则有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学以致用原则。‎ 第三单元 产业区位选择 ‎1.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等特点。‎ ‎2.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 ‎3.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政策、技术等。‎ ‎4.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期,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影响最为重要。‎ ‎5.科技进步能够削弱自然因素对农业发展的限制。‎ ‎6.随着商品农业的发展,市场和交通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不断增强。‎ ‎7.新疆的“白色产业”是以棉花、羊毛和乳品生产及加工等为主,“红色产业”是以番茄、辣椒、红枣、枸杞和红花等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为特色。‎ ‎8.工业区位选择与原料和产品运费、劳动力成本、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分散)等密切相关。‎ ‎9.在工业发展早期,原料往往是影响工业区位的最重要因素。‎ ‎10.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料等自然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和交通运输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愈加显著。‎ ‎11.工业联系包括工业产品之间的联系、空间利用上的联系、市场信息联系和生产技术联系等。‎ ‎12.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不但有利于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而且有利于企业间的生产协作、信息交流,促进技术创新。‎ ‎13.企业过度集中,会出现用地紧张、水电及原材料供应不足、交通拥堵,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14.服务业主要包括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15.生活性服务业包括餐饮娱乐、文化与旅游业、家庭健康与养老服务业以及法律服务等。‎ ‎16.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等。‎ ‎17.自然因素对服务业区位的影响较小;社会经济因素中,市场对服务业区位影响很大,此外交通运输、劳动力因素、技术因素、政府政策都影响服务业区位。‎ ‎18.生活性服务业的布局大多分散进行。‎ ‎19.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专业化程度高、知识密集以及集聚性等特点。‎ ‎20.早期零售业发展受自然因素影响明显。山区商业网点规模小而分散,平原地区商业网点规模大。‎ ‎21.在社会经济因素中,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市场、交通运输等对零售业布局影响较大。‎ ‎22.城乡消费者一般选择最接近的商业服务网点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这些网点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多呈六边形。‎ ‎23.高等级服务场所的服务范围大,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多,但数量较少,彼此相距较远。‎ ‎24.低等级服务场所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少,但数量较多,彼此相距近。‎ 第四单元 环境与发展 ‎1.现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有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等。‎ ‎2.历史上以水运为主的时期,聚落多沿江河、湖泊、海港、海湾分布,形态多呈条带状。‎ ‎3.运输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加强了区际联系,推动了区域发展;同时也增强了客货运输的选择性,扩大了地区影响力,推动了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4.交通布局一般可分为联系不同城市之间的外部交通布局以及城市内部交通布局。‎ ‎5.科学合理的外部交通布局,有利于改善区域发展条件,增强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提升区域社会经济活力,加强民族团结和巩固国防。‎ ‎6.城市内部交通是维持城市高效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础。‎ ‎7.缓解城市交通问题不仅要合理规划道路、扩大路网规模,还要加强交通管理。‎ ‎8.长江经济带既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也是一条面向国内外开放合作的重要走廊。‎ ‎9.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看,它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 ‎10.从全国范围看,长江经济带连接北部沿海的环渤海经济区及南部的珠三角经济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1.从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看,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衔接互动,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外开放格局。‎ ‎1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13.长江经济带发展,保护水体是首位。‎ ‎14.一国可主张海洋权益的范围包括本国的内水和领海,还包括本国管辖的专属经济区等。‎ ‎15.海洋权益包括海洋政治权益、海洋经济权益、海洋安全利益、海洋科学利益、海洋文化利益。‎ ‎16.我国有海岛11 000余个,这些岛屿无论面积大小、距大陆远近,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17.我国南海诸岛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18.钓鱼岛是我国台湾岛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向东与琉球群岛之间以冲绳海槽相隔。‎ ‎19.我国的海洋发展战略包括: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发展海洋经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环境。‎ ‎20.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指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21.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已经从区域性、小规模向全球性、大规模发展,从宏观危害向微观危害发展。‎ ‎2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23.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三个基本原则。‎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