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案(全国通用)
2020届二轮复习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教案(全国通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教学难点:平面与平面性质定理的应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 (1)面面垂直的定义. 如果两个相交平面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2)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符号表述为:α⊥β. 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图形表述为: 图1 导入新课 思路1.(情境导入) 黑板所在平面与地面所在平面垂直,你能否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与地面垂直? 思路2.(事例导入) 如图2,长方体ABCD—A′B′C′D′中,平面A′ADD′与平面ABCD垂直,直线A′A垂直于其交线AD.平面A′ADD′内的直线A′A与平面ABCD垂直吗? 图2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①如图3,若α⊥β,α∩β=CD,ABα,AB⊥CD,AB∩CD=B. 请同学们讨论直线AB与平面β的位置关系. 图3 ②用三种语言描述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并给出证明. ③设平面α⊥平面β,点P∈α,P∈a,a⊥β,请同学们讨论直线a与平面α的关系. ④分析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特点,讨论应用定理的难点. ⑤总结应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口诀. 活动:问题①引导学生作图或借助模型探究得出直线AB与平面β的关系. 问题②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转换. 问题③引导学生作图或借助模型探究得出直线a与平面α的关系. 问题④引导学生回忆立体几何的核心,以及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特点. 问题⑤引导学生找出应用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口诀. 讨论结果:①通过学生作图或借助模型探究得出直线AB与平面β垂直,如图3. ②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用文字语言描述为: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平面. 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用图形语言描述为:如图4. 图4 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用符号语言描述为:AB⊥β. 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证明过程如下: 图5 如图5,已知α⊥β,α∩β=a,ABα,AB⊥a于B. 求证:AB⊥β. 证明:在平面β内作BE⊥CD垂足为B,则∠ABE就是二面角αCDβ的平面角. 由α⊥β,可知AB⊥BE.又AB⊥CD,BE与CD是β内两条相交直线,∴AB⊥β. ③问题③也是阐述面面垂直的性质,变为文字叙述为: 求证: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经过第一个平面内的一点垂直于第二个平面的直线,在第一个平面内.下面给出证明. 如图6,已知α⊥β,P∈α,P∈a,a⊥β.求证:aα. 图6 证明:设α∩β=c,过点P在平面α内作直线b⊥c, ∵α⊥β,∴b⊥β.而a⊥β,P∈a, ∵经过一点只能有一条直线与平面β垂直,∴直线a应与直线b重合.那么aα. 利用“同一法”证明问题,主要是在按一般途径不易完成问题的情形下所采用的一种数学方法,这里要求做到两点.一是作出符合题意的直线b,不易想到,二是证明直线b和直线a重合,相对容易些.点P的位置由投影所给的图及证明过程可知,可以在交线上,也可以不在交线上. ④我认为立体几何的核心是:直线与平面垂直,因为立体几何的几乎所有问题都是围绕它展开的,例如它不仅是线线垂直与面面垂直相互转化的桥梁,而且由它还可以转化为线线平行,即使作线面角和二面角的平面角也离不开它.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特点就是帮我们找平面的垂线,因此它是立体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 ⑤应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口诀是:“见到面面垂直,立即在一个平面内作交线的垂线”. 应用示例 思路1 例1 如图7,已知α⊥β,a⊥β,aα,试判断直线a与平面α的位置关系. 图7 解:在α内作垂直于α与β交线的垂线b, ∵α⊥β, ∴b⊥β. ∵a⊥β, ∴a∥b. ∵aα, ∴a∥α. 变式训练 如图8,已知平面α交平面β于直线a.α、β同垂直于平面γ,又同平行于直线b.求证:(1)a⊥γ;(2)b⊥γ. 图8 图9 证明:如图9, (1)设α∩γ=AB,β∩γ=AC.在γ内任取一点P并在γ内作直线PM⊥AB,PN⊥AC. ∵γ⊥α,∴PM⊥α.而aα,∴PM⊥a. 同理,PN⊥a.又PMγ,PNγ,∴a⊥γ. (2)在a上任取点Q,过b与Q作一平面交α于直线a1,交β于直线a2.∵b∥α,∴b∥a1. 同理,b∥a2. ∵a1、a2同过Q且平行于b,∴a1、a2重合. 又a1α,a2β,∴a1、a2都是α、β的交线,即都重合于a. ∵b∥a1,∴b∥a.而a⊥γ,∴b⊥γ. 点评: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作用是把面面垂直转化为线面垂直,见到面面垂直首先考虑利用性质定理,其口诀是:“见到面面垂直,立即在一个平面内作交线的垂线”. 例2 如图10,四棱锥P—ABCD的底面是AB=2,BC=的矩形,侧面PAB是等边三角形,且侧面PAB⊥底面ABCD. 图10 图11 (1)证明侧面PAB⊥侧面PBC; (2)求侧棱PC与底面ABCD所成的角; (3)求直线AB与平面PCD的距离. (1)证明:在矩形ABCD中,BC⊥AB, 又∵面PAB⊥底面ABCD,侧面PAB∩底面ABCD=AB,∴BC⊥侧面PAB. 又∵BC侧面PBC,∴侧面PAB⊥侧面PBC. (2)解:如图11,取AB中点E,连接PE、CE,又∵△PAB是等边三角形,∴PE⊥AB. 又∵侧面PAB⊥底面ABCD,∴PE⊥面ABCD. ∴∠PCE为侧棱PC与底面ABCD所成角. PE=BA=,CE==, 在Rt△PEC中,∠PCE=45°为所求. (3)解:在矩形ABCD中,AB∥CD, ∵CD侧面PCD,AB侧面PCD,∴AB∥侧面PCD. 取CD中点F,连接EF、PF,则EF⊥AB. 又∵PE⊥AB,∴AB⊥平面PEF.又∵AB∥CD, ∴CD⊥平面PEF.∴平面PCD⊥平面PEF. 作EG⊥PF,垂足为G,则EG⊥平面PCD. 在Rt△PEF中,EG=为所求. 变式训练 如图12,斜三棱柱ABC—A1B1C1的棱长都是a,侧棱与底面成60°角,侧面BCC1B1⊥面ABC.求平面AB1C1与底面ABC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图12 活动:请同学考虑面BB1C1C⊥面ABC及棱长相等两个条件,师生共同完成表述过程,并作出相应辅助线. 解:∵面ABC∥面A1B1C1,则面BB1C1C∩面ABC=BC, 面BB1C1C∩面A1B1C1=B1C1,∴BC∥B1C1,则B1C1∥面ABC. 设所求两面交线为AE,即二面角的棱为AE, 则B1C1∥AE,即BC∥AE. 过C1作C1D⊥BC于D,∵面BB1C1C⊥面ABC, ∴C1D⊥面ABC,C1D⊥BC. 又∠C1CD=60°,CC1=a,故CD=,即D为BC的中点. 又△ABC是等边三角形,∴BC⊥AD. 那么有BC⊥面DAC1,即AE⊥面DAC1. 故AE⊥AD,AE⊥AC1, ∠C1AD就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C1D=a,AD=a,C1D⊥AD,故∠C1AD=45°. 点评:利用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找出平面的垂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思路2 例1 如图13,把等腰直角三角形ABC沿斜边AB旋转至△ABD的位置,使CD=AC, 图13 (1)求证:平面ABD⊥平面ABC; (2)求二面角CBDA的余弦值. (1)证明:(证法一):由题设,知AD=CD=BD,作DO⊥平面ABC,O为垂足,则OA=OB=OC. ∴O是△ABC的外心,即AB的中点. ∴O∈AB,即O∈平面ABD. ∴OD平面ABD.∴平面ABD⊥平面ABC. (证法二):取AB中点O,连接OD、OC, 则有OD⊥AB,OC⊥AB,即∠COD是二面角CABD的平面角. 设AC=a,则OC=OD=, 又CD=AD=AC,∴CD=a.∴△COD是直角三角形,即∠COD=90°. ∴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即平面ABD⊥平面ABC. (2)解:取BD的中点E,连接CE、OE、OC,∵△BCD为正三角形,∴CE⊥BD. 又△BO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E⊥BD.∴∠OEC为二面角CBDA的平面角. 同(1)可证OC⊥平面ABD,∴OC⊥OE.∴△COE为直角三角形. 设BC=a,则CE=a,OE=a,∴cos∠OEC=即为所求. 变式训练 如图14,在矩形ABCD中,AB=33,BC=3,沿对角线BD把△BCD折起,使C移到C′,且C′在面ABC内的射影O恰好落在AB上. 图14 (1)求证:AC′⊥BC′; (2)求AB与平面BC′D所成的角的正弦值; (3)求二面角C′BDA的正切值. (1)证明:由题意,知C′O⊥面ABD,∵C′OABC′, ∴面ABC′⊥面ABD. 又∵AD⊥AB,面ABC′∩面ABD=AB,∴AD⊥面ABC′.∴AD⊥BC′. ∵BC′⊥C′D,∴BC′⊥面AC′D.∴BC′⊥AC′. (2)解:∵BC′⊥面AC′D,BC′面BC′D,∴面AC′D⊥面BC′D. 作AH⊥C′D于H,则AH⊥面BC′D,连接BH,则BH为AB在面BC′D上的射影, ∴∠ABH为AB与面BC′D所成的角. 又在Rt△AC′D中,C′D=33,AD=3,∴AC′=3.∴AH=. ∴sin∠ABH=,即AB与平面BC′D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3)解:过O作OG⊥BD于G,连接C′G,则C′G⊥BD,则∠C′GO为二面角C′BDA的平面角. 在Rt△AC′B中,C′O=, 在Rt△BC′D中,C′G=. ∴OG==.∴tan∠C′GO=, 即二面角C′BDA的正切值为. 点评:直线与平面垂直是立体几何的核心,它是证明垂直问题和求二面角的基础,因此利用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找出平面的垂线,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例2 如图15,三棱柱ABC—A1B1C1中,∠BAC=90°,AB=BB1=1,直线B1C与平面ABC成30°角,求二面角BB1CA的正弦值. 图15 活动:可以知道,平面ABC与平面BCC1B1垂直,故可由面面垂直的性质来寻找从一个半平面到另一个半平面的垂线. 解:由直三棱柱性质得平面ABC⊥平面BCC1B1,过A作AN⊥平面BCC1B1,垂足为N,则AN⊥平面BCC1B1(AN即为我们要找的垂线),在平面BCB1内过N作NQ⊥棱B1C,垂足为Q,连接QA,则∠NQA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AB1在平面ABC内的射影为AB,CA⊥AB, ∴CA⊥B1A.AB=BB1=1,得AB1=. ∵直线B1C与平面ABC成30°角,∴∠B1CB=30°,B1C=2. 在Rt△B1AC中,由勾股定理,得AC=.∴AQ=1. 在Rt△BAC中,AB=1,AC=,得AN=. sin∠AQN==, 即二面角BB1CA的正弦值为. 变式训练 如图16,边长为2的等边△PCD所在的平面垂直于矩形ABCD所在的平面,BC=2,M为BC的中点. (1)证明:AM⊥PM; (2)求二面角PAMD的大小. 图16 图17 (1)证明:如图17,取CD的中点E,连接PE、EM、EA, ∵△PCD为正三角形, ∴PE⊥CD,PE=PDsin∠PDE=2sin60°=. ∵平面PCD⊥平面ABCD,∴PE⊥平面ABCD.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DE、△ECM、△ABM均为直角三角形. 由勾股定理可求得EM=,AM=,AE=3, ∴EM2+AM2=AE2.∴AM⊥EM. 又EM是PM在平面ABCD上的射影,∴∠AME=90°.∴AM⊥PM. (2)解:由(1)可知EM⊥AM,PM⊥AM, ∴∠PME是二面角PAMD的平面角. ∴tan∠PME==1.∴∠PME=45°. ∴二面角PAMD为45°. 知能训练 课本本节练习. 拓展提升 (2007全国高考,理18)如图18,在三棱锥S—ABC中,侧面SAB与侧面SAC均为等边三角形,∠BAC=90°,O为BC中点. (1)证明SO⊥平面ABC; (2)求二面角ASCB的余弦值. 图18 图19 (1)证明:如图19,由题设,知AB=AC=SB=SC=SA.连接OA,△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OA=OB=OC=SA,且AO⊥BC.又△SBC为等腰三角形,故SO⊥BC,且SO=SA. 从而OA2+SO2=SA2.所以△SOA为直角三角形,SO⊥AO. 又AO∩BC=O,所以SO⊥平面ABC. (2)解:如图19,取SC中点M,连接AM、OM, 由(1),知SO=OC,SA=AC,得OM⊥SC,AM⊥SC. 所以∠OMA为二面角ASCB的平面角. 由AO⊥BC,AO⊥SO,SO∩BC=O,得AO⊥平面SBC. 所以AO⊥OM.又AM=SA,故 sin∠AMO=. 所以二面角ASCB的余弦值为. 课堂小结 知识总结: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找出平面的垂线,然后解决证明垂直问题、平行问题、求角问题、求距离问题等. 思想方法总结:转化思想,即把面面关系转化为线面关系,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 作业 课本习题2.3 B组3、4. 设计感想 线面关系是线线关系和面面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尤其是线面垂直问题是立体几何的核心,一个立体几何问题能否解决往往取决于能否作出平面的垂线;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恰好能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它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本节不仅选用了大量经典好题,还选用了大量的2007高考模拟题以及最新2007全国各地高考真题,相信能够帮助大家解决立体几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