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17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学案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 【时空坐标】 【线索引领】 线索1: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线索2: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 线索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 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第17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考纲要求]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考点一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洋务运动 1.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 ②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 ①家庭棉纺织业“纺”和“织”的分离,“织”与“耕”的分离。 ②中国丝、茶生产日趋商品化。 (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2.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3)主要活动 ①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 ②近代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③筹划海防: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先后建成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④近代教育: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4)结果: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5)影响 ①洋务派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③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易错警示] 正确认识自然经济的解体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但就整体而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并没有完全解体。 [图示记忆]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解体 [易错提醒] 正确区分洋务运动与民族资本主义 (1)洋务派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代表。 (2)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图解历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答题术语必备]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主要表现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农产品日益商品化,破坏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结构,使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衰落、解体。就整体而言,其瓦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3.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 4.洋务企业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诱导作用。 5.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考向一 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史料研读] 史料一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图(年平均数)单位:镑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史料二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史料三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1.史料一中注意观察数据的变化趋势。由第一时间段“882 495镑”到第二时间段“2 090 406镑”,说明英国输华商品呈增长趋势。但从第二时间段到第三时间段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其在华销售受阻。 2.史料二中“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到“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说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对近代中国的纺织业构成了巨大冲击。 3.史料三中“1840年后”“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说明上海开埠后,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大量出口,对外贸易兴盛,冲击了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 1.根据史料一,分析说明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原因。 试答:前期增长是开放五处通商口岸的结果;后期下降与自然经济对商品经济的本能抵制有关。 2.阅读史料三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试答: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 [史论归纳] 多角度认识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角度 变动 实质 评价 生产 模式 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逐步走向工业化、市场化 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是被迫和痛苦的,但客观上是进步的 经济 结构 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经济的主体,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洋务企业)、民族资本是近代中国三种主要的工业资本形式 对外 交流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闭关锁国政策和状态被打破 国家 政策 从“抑商”向“扶商”转变 [对点训练] 1.(2017·四川金堂中学联考)某学习小组计划进行一次中国近代历史图片展。与下列一组图片适合的主题应是( ) A.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C.洋务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解析:选B。据材料“男耕女织、江南制造总局、汉阳钢铁厂、1872年继昌隆缫丝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分别属于自然经济、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变动,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只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表现之一,故A项排除。洋务企业的产生和发展,也只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表现之一,故C项排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也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表现之一,故D项排除。 2.(2017·河南郑州高三质检)在19世纪后半叶,棉纺织品始终列为中国进口商品中的重要项目。1874年至1894年20年间,洋布进口值增长88.4%,洋纱进口值增长将近986.7%。以上现象表明( ) A.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B.传统手工业仍有抵制能力 C.中国棉纺织业取得较快发展 D.自然经济被彻底破坏 解析:选B。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前期的外贸经济的理解和认识。材料的意思是19世纪后半叶,中国进口棉纺织品的比重呈加快增长的趋势,但是并不能说明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故A项错误;从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棉纺织业失去了竞争力,发展萧条,故C项错误;但是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洋布未能完全占据中国市场,说明传统手工业对其有抵制能力,故B项正确。 3.(2017·甘肃嘉峪关模拟)从下表(1876-1911年中外糖料贸易表)可以反映出,当时中国( ) 年份 进口数 量(担) 进口价 值(两) 出口数 量(担) 出口价 值(两) 1876-1881 (平均) 154,148 596,571 1,007,572 2,662,237 1882-1891 (平均) 155,029 748,712 1,000,667 2,617,646 1892-1901 (平均) 1,706,981 8,312,830 722,566 2,403,042 1902-1911 (平均) 4,658,185 22,538,554 307,256 1,200,921 A.传统手工业呈现破产之趋势 B.农产品商品化之趋势日益增强 C.逐步沦为列强资本输出场所 D.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表格显示1876年以后到1911年,中国的进口数量逐渐超越出口数量,体现中国市场中出口小于进口的情况,说明中国被资本主义市场逐渐卷入,故D项正确;A项中手工业破产,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中农产品商品化没有体现;资本输出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故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D。 考向二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历史作用 [史料研读] 史料一 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史料二 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注:现代化即近代化)的这辆列车。 ——《历史教学》2005年第二期 史料三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国人视野并促进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20多家。《申报》评论:“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外,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招商局创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 ——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1.史料一中“旧轨”指封建制度,“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对封建制度的冲击。史料主要体现了洋务运动中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的有机结合。 2.史料二关键信息“开动了现代化的这辆列车”客观评价了洋务运动的作用。 3.史料三中前四句说明股份制公司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吸引投资,促进了民族企业的发展;第五、六句说明近代航运业的开办,抵制了外来经济侵略;第七、八句说明近代企业的创办,为近代工商业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1.根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的主观动机是什么?在客观上又带来了哪些影响? 试答:(1)主观动机:挽救清政府统治。(2)客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2.轮船招商局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办的?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招商局在促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方面的积极作用。 试答:(1)背景:工业革命后,西方在华公司的示范;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2)作用:引入股份制公司组织形式,有利于吸引投资,促进了民族企业的创建与发展;开创了近代民族航运业,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民族利益;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为近代工商业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史论归纳]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1.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表明了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2.经济上: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尤其是民用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培养了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对点训练] 1.(2017·安徽江淮十校联考)李鸿章在《直境开办矿物折》中说:“窃惟天地自然之别,乃民生日用之资。泰西各国以矿学为本图,遂能争雄竞胜。英之立国在海中三岛,物产非丰盛富盈,而岁出煤铁甚旺,富强遂甲天下。”其上书是为了( ) A.发展民族工业 B.解决军事面临的困境 C.与外国商战 D.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解析:选B。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李鸿章兴办洋务企业属于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发展的近代企业,不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民族工业,故A项错误;按材料“开办矿物折”“以矿学为本图,遂能争雄竞胜”可知此次上书的目的是开办民用工业,以缓解军事工业资源、资金不足的局面,故B项正确;与外国商战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而且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该层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说到英国民用工业发展对国力富强的作用,但是没有表达出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的意思,故D项错误。 2.(2017·四川名校联盟测试)江南制造总局产品性能不佳,连淮军都拒绝使用;再如生产一支步枪成本是17.4两银子,而购买外国步枪成本为10两银子,当时出现了“造枪不如买枪”“造船不如买船”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 ) A.西方国家掌握先进技术 B.企业缺乏科技人才与管理 C.国人崇尚西方新技术产品 D.西方国家享有通商等特权 解析:选B。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西方国家掌握先进技术材料论据不足,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军事企业缺乏近代企业管理理念,更为重要的是缺乏人才,致使产品性能、成本与国外同类产品比较呈现劣势,故B项正确;因江南制造总局产品性能不佳、成本高昂造成军队不愿意购买、使用的困境,并非是国人崇洋媚外,故C项错误;享有通商等特权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3.(2017·吉林五校联考)李鸿章在建立了上海机器织布局以后规定:“合中国各口(岸)综计,无论官办、商办,即以现办纱机四十万锭子,布机五千张为额,十年之内,不准添续。”这一规定的实质是( ) A.保证洋务派企业在民用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B.反对在传统手工业领域发展近代机器生产 C.通过限制生产规模抵制外商企业的经济渗透 D.满足帝国主义通过在华投资垄断中国工业的要求 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洋务派力图保证自己的企业在民用工业中的垄断地位,故A项正确;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正是为了保护其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垄断地位,才发布了对同行业进行限制的规定,但并未反对在传统手工业领域发展近代机器生产,故B项错误;抵制外商企业的经济渗透不是洋务派发布这一规定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帝国主义通过在华投资垄断中国工业,故D项错误。 考点二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阶段 时间 原因 主要史实 产生 19世纪 六七十 年代 (1)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1)上海的发昌机器厂 (2)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 (3)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初步 发展 19世纪末 (1)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1)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2)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3)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短暂 春天 1912— 1919年 (1)辛亥革命的胜利扫除了一些障碍 (2)“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1)纺织业、面粉业发展迅速 (2)厂矿企业增多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迅速萧条 较快 发展 1927— 1936年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2)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 沉重 打击 抗战爆 发后 (1)沦陷区:日军的破坏和吞并 (2)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 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陷入 绝境 抗战胜 利后 (1)美国取得在华特权 (2)官僚资本的挤压 (3)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 工厂、矿山、店铺等纷纷倒闭 [概念阐释]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含义 “近代”主要从生产力角度理解,主要指使用“机器”进行生产。“民族工业”强调“民族性”,主要指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工厂制工业。因此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含义就是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工业。 [易错提醒] 正确区分近代化与工业化 (1)近代化是工业化以及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2)近代化的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思想的理性化。 [轻巧识记] “一、二、三、四”归纳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概念阐释] “民族资本”“外国资本”与“官僚资本” (1)“民族资本”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拥有的资本,一般是中小资本。 (2)“外国资本”则是相对于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 (3)“官僚资本”是指统治者凭借国家权力获得的资本,这种资本通常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答题术语必备] 1.鸦片战争结束后.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民族资本主义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东南沿海地区兴起。 2.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争相对华输出资本,自然经济解体加速;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扩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度迅速发展。 4.1927-1936年,国民政府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资金较少,规模较小,以轻工业为主;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通商口岸,分布地域极不均衡;发展受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企业的压制而艰难曲折;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洋务企业有矛盾又有依赖关系。 6.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束缚,同时又对它们存在一定的依赖性。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革命和进步的经济成分,既瓦解着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考向一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史料研读] 史料一 民国时期工业分布图 史料二 祝大椿办上海公益纱厂,“利用怡和洋行以推广销路,让一部分之股份给英人,改为中英合办”。荣氏兄弟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反对。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研究》 史料三 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图 1.阅读史料一时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个是地域信息,即民族工业的地域分布情况,另一个是图示右边的备注信息,即产业结构问题。 2.史料二中“利用怡和洋行以推广销路”说明民族企业对外国资本具有依赖性。“改为中英合办”“当地士绅反对”说明民族企业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3.史料三数据的变化说明在面粉业中中国民族企业的生产能力逐渐超越外国在华企业,实质上说明了民族企业发展迅速。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族工业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及其成因。 试答:(1)特点: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沿江地区。(2)原因:较早遭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便于引进外来技术、设备;明清以来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经济基础较好。 2.根据史料三所示的民族工业的状况,从政治、思想方面分析其对我国民主革命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试答:(1)政治:促进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阶级基础。 (2)思想: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思想基础。 [史论归纳]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1.特点 (1)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 (2)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深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3)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4)从经济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5)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6)从发展历程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2.意义 (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瓦解、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 [对点训练] 1.(2017·湖北荆州联考)阅读下表:1921-1936年中国轻工业与重工业部门的相对比重。数据的变化可以说明( ) 类别 比重(%) 年平均增长率(%) 1921年 1936年 轻工业 44.1 30.7 5.46 重工业 54.6 62.9 9.94 A.轻工业衰落加剧了民生痛苦 B.积累了抗日的战备物质基础 C.官僚资本掌控国家经济命脉 D.国民政府片面发展重工业 解析:选B。本题考查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材料无法体现轻工业衰落加剧了民生痛苦,且该说法本身有误,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1936年较1921年重工业比重上升,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为抗日积累战备奠定了物质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官僚资本掌控国家经济命脉,故C项错误;材料中重工业和轻工业发展的数据变化幅度不大,不能说明国民政府片面发展重工业,故D项错误。 2.(2017·河南信阳一模)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下表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与抗战时期的史实不相符的是( ) 时间 1937.8- 1938.2 1938.7- 1938.10 1938.12- 1940.7 迁移方向 上海→武汉 武汉→宜昌 宜昌→ 川渝等地 内迁企业数量 121家 304家 448家 A.企业内迁与战局发展直接相关 B.民族工业在炮火洗礼中发展壮大 C.西南地区是中国抗战的大后方 D.企业内迁影响近代中国工业布局 解析: 选B。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沿海许多民族企业内迁,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抗日战争使民族工业受到严重破坏,日益萎缩,没有发展壮大,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抗日战争爆发后,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抗战的大后方,所以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往川渝等地内迁的民族工业最多,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随着沿海企业的内迁,中国近代的工业布局也发生了改变,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3.(2016·安徽蚌埠二模)阅读下图,对中国1865-1911年对外贸易状况分析准确的是( ) A.这一时期中国始终处于贸易逆差状态 B.闭关锁国导致了1875年前的贸易状况 C.政策调整使1895年以后外贸发展迅速 D.辛亥革命阻碍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 解析:选C。1875年以前的出口额高于进口额, 这是贸易中的出超,属于贸易顺差,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打开,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存在使进口在1875年前一直低于出口,故B项错误;1895年以后,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阶段,加上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无论进口还是出口都有明显的上升,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D,故D项错误。 考向二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广告词:今有烟二种,一种为国货,其一则否。君购国货,可为国家挽回少许之利权,否则为国家增漏厄矣。以彼例此,孰得孰失,惟诸君实图利之。 史料二 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 ——摘编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1.史料一中的广告词大力倡导人们使用国货,排斥洋货,并把购买国货提高到利国利民的高度。 2.史料二中“政争兵乱,无年无之”说明时局动荡,民族工业缺少安定的发展环境;“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看出封建军阀对民族工业的阻碍;从中国民族工业在一战期间迅速发展和“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可知外国资本的侵略也不利于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1.史料一中的广告词内容反映了哪些问题? 试答:(1)发展速度快;各部门发展不平衡,以轻工业为主;地区发展不平衡,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民族资本力量弱小,对外国资本依赖性较强。 2.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试答:政争兵乱,政局不稳;工业发展环境亚化;政府推动不力;外国资本的挤压。 [史论归纳]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阻碍因素 社会 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自身 因素 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和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政局 动荡 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促进因素 列强 侵略 瓦解着中国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政府 鼓励 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实业 救国 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民族 精神 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与时 俱进 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 [对点训练] 1.(2016·吉林长春二模)1934年后,中国经济危机逐渐严重,上海商会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实行统制工业政策的要求。自1935年至1937年,南京政府及其官员加强了参加商业、工业、银行业的活动,政府举办的工商业迅猛增长,掌握了工商业和金融业的领导权。由此可知,南京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 A.导致了官僚资本的产生 B.不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 C.是罗斯福新政的翻版 D.为应对日军侵略威胁 解析:选B。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主义诞生,故A项错误;政府及其官员参加活动或掌握领导权,为以公谋私、压榨和排挤民族资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不利于市场环境的良性形成与发展,故B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是通过税收杠杆、金融调整等经济政策引导、干预资本运营,而不是政府及其官员直接参加乃至领导企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应对日军侵略威胁的信息,故D项错误。 2.(2017·河南郑州一模)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下图是其发展示意图,F1是它发展的动力,F2是它发展的阻力。下列哪一史实客观减少了F2( ) A.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 B.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C.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官僚资本主义的形成 解析:选B。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时期阻力没有减轻,故A项错误;一战期间,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民族工业的压迫,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故B项正确;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发展动力,故C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制民族工业的因素之一,故D项错误。 3.(2017·山东菏泽联考)下图是中国1872-1911年按经营方式分类的厂矿及其资本总量统计。结合所学判断,出现图中所示现象的原因是( ) A.政府统一货币且实行关税自主 B.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C.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D.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蓬勃开展 解析:选B。政府统一货币且实行关税自主是在民国时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是在一战期间,与此题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蓬勃开展是在民国时期,故D项错误。 (2015·高考课标全国卷Ⅰ)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思路点拨] 定位 知识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小农经济顽强抵抗外国经济 解读 题干 信息:1852年,英国商人用“无用的”英国产棉布包装生丝 主旨:鸦片战争后,由于自然经济的强烈抵制,英国棉布在华滞销 辨析 选项 解读题干可知,反映曼彻斯特上等棉布是“无用的”,其原因是受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的上等棉布在中国滞销,因此用来包装中国生丝,故选D项。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英国棉布的价格优势,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生丝在英国是否畅销,故C项错误 [方法点拨] 选择题解答要学会排除干扰 排除解答选择题的干扰,要从题目本身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和以前做过的题目作无谓的比较,而受以往做过的题目的影响和干扰。也不要怕不熟悉的背景材料或问题,只要从题目本身出发,做到三步:一是明确题干要求,抓住题眼,注意限定词(时间、地点、范围、程度等);二是仔细辨析四个选项,特别注意选项的表述是否科学、全面、客观,绝对性的表述往往是错的;三是辨析题干和选项的关系,比较四个选项,看哪个选项是最符合题干要求,因为是单选题,要寻找最佳选项。 1.(2016·高考课标全国卷Ⅱ)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解析:选C。材料表明,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生活日用品越来越广泛地进入中国市场,说明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故C项正确。中国开始丧失关税主权的标志是《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A项错误;中国近代商品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始终未取代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B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2016·高考课标全国卷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情况。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立,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其实力曾是远东第一、世界第九,故“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故选C项;A项表述不符合当时的史实,直到20世纪初,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仍是编练“新军”;日本明治维新后也是集权制度,故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已多次遭到英国、法国等国的侵略,其他列强也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获取在华权益,D项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不符,故排除。 3.(2016·高考课标全国卷Ⅱ)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解析:选D。从题干中“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关键信息,可知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加强,故选D项。A项题干材料未体现,排除;仅从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一件事不能说明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故B项以偏概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项。 4.(2016·高考课标全国卷Ⅲ)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时代背景解读图文信息。该火柴图案的主题是“抗敌”,主图是一顶大斗笠,上书“十九路军”,斗笠左右两旁分别有“振我中华”和“挽回利权”字样,这种设计是为纪念抗日的先锋十九路军。前方将士奋勇杀敌殊死抵抗,后方民众全力支持积极声援,体现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D项符合题意。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19世纪末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所以排除A、B、C三项。 5.(2015·高考课标全国卷Ⅱ)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解析:选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倡导洋务的人冷嘲热讽,持鄙视的态度,这是因为清朝以来,国人长期以天朝上国自居,盲目排外,故选A项。材料没有提及崇洋媚外、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列强侵略的史实,故排除B、C、D三项。查看更多